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 笔记2
四中国哲学1 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1)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2)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A. 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戴“天人合一”B. 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C. 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内圣外王]:人与社会的关系A. 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
“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B. 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C. 被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2.诸子百家(1)概念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
百家--各个学派,在古代常常是混杂统称的。
根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 道/ 墨/ 法/ 阴阳/ 农/ 名/ 兵/ 纵横/ 杂家(2)儒家代表人及其主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道德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孔子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达”。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
所以管理国家必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近日我读完了由张岱年、方克立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该书是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的核心主要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认识民族自身、提高人文素质,创造美好未来,挖掘经济价值所以在阅读该书时极度认真,感悟尤多,故而写下这篇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一下,探讨一下。
我的感悟有以下几条:首先是古人的文化魅力在于坚持与传承是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壮大完善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发扬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最早的中国文化只不过是是二层次: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而后期就是三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再到后期就是四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这是历史和人类不断改革进步的必然体现所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难道不应该更好的发扬和维护这种精神吗?这便是我的第一个感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更好的维护坚持改革创新的文化精神。
接下来是我的二个感悟:制度文化是把双刃剑。
在文化的传承当中少不了制度的功劳,正是因为有好的制度,古人的思想才会开放,才会进取这就好像是科举制度,能为国家网络人才创建文化但制度也有另一方面是不好的消极的',列如:宗法制亦为专制制度也就是说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这样的制度从一定角度来说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取用。
对文化的交流发展给以屏障性,这样的制度就明显没有后期唯才是举的科举制好,当然这些都是没办法和现代比的。
所以说古代制度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把好的一面无限扩展,争取用到最大。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三个感悟文化应有斗争精神这体现在以下三点,我归纳总结为:1.与自然斗争,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是201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瑾瑾,下面就是中国文化概论,请看: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今夜,读《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1、君子的定义《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阐释了文质彬彬的君子应该是这样的,“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
”2、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相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个例子,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
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大文化及文化结构大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其文化结构如下四个方面:(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刘天阳建筑10002班0121006220203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
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
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范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1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
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
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
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
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
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
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
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
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
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绪论及对全文的核心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
一、“文化”界说文:1、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故、礼乐制度。
【金岭-颜子文化可为其实例】2、有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3、再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1、改易、生成、造化2、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天文”是日月往来交错的道。
同样,“人文”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是人伦社会的道。
如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格,具有纹理表象。
人文:以文教化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金岭-全域旅游项目可以定义为一次实践吗?】文化是人改造自然,人改造社会的活动。
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物质|制度|精神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物态文化层: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
【金岭-汉绣的产品本身】制度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金岭-宗教文化相关】行为文化层: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
【金岭-民俗文化相关】心态文化层: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等。
【】狭义文化:排除物质,专注精神。
指第四层-心态文化层。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传统文化:1、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2、历史性、遗传性3、现实性、变异性四、学习文化的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批评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最新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最新最全)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一.选择: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
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
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2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留十家”之说,有儒家,到家,发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什么是中国文化•定义:以汉族为主体,以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涵盖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技等方面的综合体中国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丰厚,涵盖面广泛,深厚底蕴•精神内涵独特,包含人文关怀、中庸之道、家国情怀等•多元化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文学、艺术、传统手工艺、风俗习惯等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和国际合作•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和价值观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爱:尊重人的自由、平等、人权•和谐:和睦相处,和睦共处,和谐社会•中庸之道:平衡、和谐,适度、不极端•家国情怀:家庭至上,国家至上,爱国爱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文学:《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艺术:京剧、昆曲、民间歌舞、书法、绘画等•传统手工艺:陶瓷、丝绸、木雕等•风俗习惯:春节、中秋节、唐装、茶艺等如何推广和传承中国文化•隆重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如书画展览、音乐会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如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如文化课程普及,文化体验活动等结语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传承它,让它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上古时期•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开始有文字记载,发展出基本的礼乐体系和祭祀文化•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铸造出了“青铜器”代表,出现了舞蹈、音乐和卜筮等文化形态•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256年):发展出了官制和封建制度,出现了诗经和乐府诗歌中古时期•秦朝(221年-207年):统一文字和测量衡制,开创了儒家思想的传统•汉朝(公元206年至公元220年):弘扬儒家思想,注重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兴盛建筑和水利工程•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出现了唐诗和唐画,打造了大唐文化的黄金时代•宋朝(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诞生了宋词和宋画,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近现代时期•明朝(1368年至1644年):出现了长城、天坛、故宫等建筑,著名的《四大名著》出版•清朝(1644年至1912年):厘清了政治格局和边疆地带,兴建了故宫和颐和园•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推行“文化革命”,倡导文化自由和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降(1949年至今):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加强文化事业的建设和传承结语中国文化沿革悠久,历经多次朝代,始终保持绵延不绝,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背景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一本教材,全书共分为四编。
第一编为史前文化,第二编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园,第三编为中国封建社会,第四编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近代转型。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二、深入分析1.第一编史前文化:书中详细介绍了远古时代的人类文明,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了解,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艰难。
2.第二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代表作品,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第三编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编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时期。
从秦汉到明清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和文化事件。
例如,汉朝的“独尊儒术”,唐朝的诗歌文化,宋朝的理学思想等。
4.第四编中国文化发展的近代转型:这一编介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这些变革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非常有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我也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例如,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注重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概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我个人非常推荐这本书,并给它打5分的高分评价。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今天我阅读了《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绪论事关人文以化为天下第一节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叠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氰化钠,载于《极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认知:1.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居多的艺术文化??马克思指出:1.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2.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二、分类与结构(一)(一)物质生产文化(二)(二)制度行为文化(三)(三)精神心理文化三、三、功能(一)(一)记录功能(二)(二)认知功能(三)(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四)教化功能(五)(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荟一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学说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生的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认为,人生理想境界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就是仁。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互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完整氏族公社变成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制度国家构成(自然经济起至同意促进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
绪论“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文”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化”的本意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更多一些。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中概况广义文化“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的创造,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段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主要有三个原因:1、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中国文学三大干流:古典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
文化的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以文学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1、三大文化类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耕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
其中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
2、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交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战争:修筑了长城。
(2)贸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
(3)迁移:主要有鲜卑、契丹、党项。
(4)通婚:著名的有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
3、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的途径:移民和教化。
4、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诸多特征:(1)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
(2)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
(3)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5、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1):在经济生活方面:,汉人的某些饮食方式或蔬菜瓜果品种来自西北少数民族。
比如,羊肉串、烧饼等食品来自胡人。
葡萄酒、烧酒的酿制技术也来自西域。
(2)在衣着服饰方面:汉族的棉花种植和织布技术是从南方少数民族引进的(3)在日常起居方面:马扎子。
(4)在音乐、舞蹈方面:羌族人的笛子,维吾尔族的手鼓,壮族和苗族的笙(5)文学方面:《格萨尔王传》《阿凡提的故事》。
(6)史学方面:蒙古族人用蒙文创作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6、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汉代、北朝、唐朝。
7、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
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如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南海上王伟的飞机被撞,中国人都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而不是进行战争报复,这一个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差有关,主要的还是与中国人忍让为上有关,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笔记《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整洁便捷版)绪 论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 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 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一章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重点)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
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
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
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
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统一了车的宽度与形制,统一了对中华大地的管理模式,同时还统一了思想,通过焚书坑儒的方式将异己的思想排除在外,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由于秦始皇的专制残暴统治,使四海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开创了汉朝时期。
汉朝兴起,汉武帝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让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上占领着统治地位,甚至于对接下来历史当中的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作用。
如果说西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受基督教的影响的话,那么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大都受的是儒家的思想。
与此同时,经学兴起,成为了汉朝到清朝的官方哲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不断地动荡,混乱,但文化上却进入了繁荣的时期。
首先是玄学的兴起,玄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宇宙的本质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门学问深刻地反应了人们对自身情感的追求。
同时,人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便促使了道教的兴起。
而道教也是中国第一个本土宗教。
与此同时,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也传入到了中国,并很快地生根发芽,被本土化成为中国两大宗教之一。
于是,中国文化便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起到了促进效果。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上进入了气势恢宏,史诗般壮丽的盛隆时代。
由于唐太宗在文化上推行了开明的举措,致使文化上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同时,唐王朝又吸收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使文化上更加具有了多样性。
在这个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都达到了极度的发展,例如诗歌,散文,绘画,书法,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骚客,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北宋时期,由于国家内忧外患,又处于相对封闭的阶段,便产生了理学。
其中心思想便是“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努力地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
而与此同时,士大夫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便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宋词这一诗歌体系,同时也诞生了像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词人。
同样的,宋朝的市井文化也得到了展现。
然而在这个时期,来自北方的草原民族却变得异常强大,他们不断地与宋朝这个农耕民族产生矛盾与冲突,最后让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占据中国,元朝便是这样产生的。
在元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元曲。
元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不公,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中国文化由盛转衰。
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对反对自己统治地位的人们进行扼杀,使人们对文化艺术上更加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过激的思想。
同时许多书籍被封为禁书,乾隆皇帝更是禁书150000多部。
然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小说这一文学体系。
代表作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四大名著。
然而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进步文化思想传入到了中国,其中就包含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思想,这极大地撼动了中国的封建统治。
直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科学文化的落后与西方科学文化的优秀之处。
至此,西方的文化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从此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兴起。
鸦片战争最终用火与血的形式,令中国走向了蜕变与新生。
孙中山就是受西方思想的浪潮,提出三民主义,共和思想,并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到了民国中期,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思想,从此中国便开始了红色革命。
最后,在毛泽东的领导,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此进入崭新的时代。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建筑也随之发展与改变。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明星一般璀璨的建筑,它们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很好的印证。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工艺技术,同时也反映了朝代的兴衰背景。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例如商代的都城,西周的王城,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建造的都城都是这些工艺技术的体现。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
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
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著名的建筑有长城,其建造目的便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
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
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
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同时还大兴石窟寺,重要的石窟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例如佛教建筑佛光寺大殿,就是当时建筑技术发展的体现。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
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
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与此同时,在北宋时期,朝廷还颁布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
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在此期间,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璀璨与美丽。
中国文化包含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在艺术诗歌绘画方面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背景与人民生活的重要反映。
在此期间,中国文化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到最后的衰败时期,是中国整个历史背景发展的体现。
同时,中国的建筑的发展也是文化兴衰的重要体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走向,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
一方面,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繁荣昌盛表达深深地赞美,为之自豪,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了交在自己肩上的重任,即为中国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儒家思想,能尊老爱幼,懂礼义廉耻;另一方面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明白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就是由无数同胞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时时刻刻不忘记奋斗,不忘记革命先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同时,我们应当把复兴中华文化作为我们的己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让我们的祖国与民族傲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时刻牢记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以此为动力更加用功地学习与工作。
同样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要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与建筑的设计二者结合在一起,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用在建筑设计的理论上面去,同时还要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设计的行业努力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