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对民俗的叙事模式的建构
探究沈从文小说对民俗的叙事建构

生掌握和学 习,同时 , 《 边城》 还在 2 O世纪入选为中文
小说 1 0 0强 中 的第 二位 ,仅 次 于鲁 迅 的 《 呐 喊》。由此 可
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本文 主要对小说 《 边城》进行
展开分 析 ,来研究 沈从 文小 说对 民俗叙 事结 构 的建造 ,本
混乱 ,这个 时候 沈 从 文 是 在 国立 山东 大 学 任 职 文 学 院讲 师 ,在 1 9 3 0年遇 见 了张 兆 和 ,1 9 3 1年 一 直 对张 兆 和展 开 激 烈 的追求 ,所 以这段 时期 虽然 真实 的社会 背景 不好 ,但 是 沈从 文却 在经历 爱情 和事 业共 赢 ,通 常在 社会 发展 与思
格 ,倾 向 于浪漫 主 义文 学 ,创作 主要 以 乡村题材 的 小说 为主 。《 边城 》 是 沈从 文 1 9 3 4年 出版 的 中篇 小说 ,在 中国近代 小
说 文 学的发展 历 史上 具有 非常 高的地 位和 评价 。本 文 主要 将 《 边 城 》 作 为 分析 对 象, 来研 究 沈从 文 小说 对 民俗 的叙 事
文 以下 将 民俗理 解为 “ 民间文化 ” 。
见 ,沈 从文 的这 部小 说 《 边 城 》 对 语 文课 教 学 以 及 中 国
文学的影响,并且在小说 《 边城》 的叙述 中,沈从文描
写 了湘 西 的 传 统 文化 和 民族 风情 , 因此 ,通 过 小 说 《 边
3 沈 从 文小说 对 民俗 的叙事 建构
高 的声誉 。通 过对 沈从 文所有 小说 的 阅读 ,可 以看 出沈从 文 自身喜 爱苗 族传 统文化 ,在 其多数 小 说作 品 中都 用 大量
徜徉于沅水流域的畅想——略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

徜徉于沅水流域的畅想——略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随着沈从文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他的作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
不同的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研究者,都按照各自所处的时代与个人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逼近这一“有机体”,有着自己的发现和阐释。
由此而构成了一个不断接近沈从文本体,又不断丰富沈从文本体的永远没有终点的流动过程。
正是这独特世态人情的和湘西人民不断的发现和阐释,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才得以辉宏和光大。
我认为,沈从文小说及其创作最突出的成就是他那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来的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湘西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
其间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它不仅为“乡土文学”添加了风采,更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形成了沈从文小说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湘西、千里沅水流域广泛流行的民俗事象,经沈从文加工、提炼并大量运用到小说中。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袭的文化心理现象。
它既包括民众传统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许多内容。
它给人们的言行以巨大影响,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传统文化不包括民俗,没有什么人不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民俗氛围中。
民俗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正是反映和表现了这一特征。
一沈从文在一九三一年所写的<<甲辰闲话>>中,为自己的创作定下了一个总的目标,便是要为他的家乡—边陲极境的湘西,写出“故乡的民族性与风俗及特殊组织”(《沈从文选集·后记》四川人民出版社)。
论沈从文小说中所展示的民俗化美学

论沈从文小说中所展示的民俗化美学作者:王俭博张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期摘要:沈从文对湘西的各种民俗有着很深的感情,这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大量的民俗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宏大的美学景观,虽然这些民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反映在沈从文的小说当中则说明了作者主观上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对湘西民俗的细致描写及反复运用体现了深刻的民俗化美学意蕴,主要包括对自由生命的呼唤、对古朴民风的呈现、对民间音乐的展示。
关键词:沈从文美学意蕴自由风俗民间音乐作者简介:王俭博(1984-),男,吉林省怀德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张康(1985-),男,黑龙江省大庆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028-02“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1]湘西民俗潜移默化在沈从文的骨髓之中,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及活动准则。
他热爱湘西这片热土就像眷顾自己的灵魂。
他汲取了丰富多样的民俗素材,绘制了美丽的、浪漫的、古朴的湘西民间图画。
畅游于沈从文的小说中,如若置身原始森林,面朝潺潺流水,眼望神圣虔诚的宗教民众,耳听动人悠扬的爱情之歌,更有节日里欢腾的场面、悦人的舞蹈。
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独特的同时更领略到湘西民俗背后所包含的美学意蕴。
一、对自由生命的呼唤文学是人写的,更是写人的。
文学中的一切都是以人来对待人,以心来接触心的。
高尔基曾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
在“人—社会—自然”相互关系构成的复合系统中,只有三者的相互和谐发展,它们生命的活力与美才能尽情展现和灿烂绽放。
信仰生命、呼唤人性、探索真谛是贯穿沈从文整个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
沈从文曾一再宣称:“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1~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用古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精心描绘了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突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以“乡下人”独特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他认为“不管是做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1]他的湘西题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民俗特色,更是让人犹如置身其中,读后又不仅掩卷沉思。
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
他的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形成,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沈从文十四岁投身行武,1917年至1922年漂游于湘西沅水流域,浪迹湘川黔边区,看尽了人生黑暗面而产生厌恶心理,在作品中便构建至善至美的湘西世界,从而与都市社会相对立。
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特殊的气质,给他带来多彩的幻想。
他本身又有着苗、汉民族的血统,使他具有柔软又倔强的性格,宽厚又敏感。
对生活的忠实和爱,是沈从文众多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长久地像沅江里的活鱼一样,水淋淋欢蹦乱跳葆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
民俗包括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内涵,又有精神方面的内涵。
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生产交易的习俗上;精神文化方面则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有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婚丧礼仪习俗等;又有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如:节日习俗、语言艺术等。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主要就是表现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再现了湘西农村形形色色的婚姻悲剧和描摹了湘西充满风情的环境和民俗美。
下面笔者就尝试用自己粗浅而又稚嫩的笔调,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 一、充满民俗风情的生活环境提到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湘西生活环境,不得不说他笔下的“河”。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摘要:提及沈从文,史上惯以“乡土作家”称之。
其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涉及他的家乡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字里时刻流露出对故乡的爱。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他就像江边的一个船夫,边划船边看景边感悟。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风情;文化意蕴一、研究缘起——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选择取向(一)沈从文概况及其特色分析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1]。
二十二岁时,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
[2]身为凤凰人的沈从文,湘西的民俗风情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
在《从文自传》中,他写道:“我就是一个不愿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3](二)沈从文作品的民俗价值确定——以小说为例进行研究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一卷·后序)中写道:“说到学力,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另外我有点话,我没有读书,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兴趣吧。
” [4]凭借写作,沈从文从一个他口中的“乡下人”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他也曾受到许多人的批判。
在1948年写的《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放在反革命反人类的位置上大肆批判。
[5]所幸的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其作品中隐含于乡土风俗之下的独特的美感终于为世人所见。
二、风情画卷——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特色沈从文出生、生长都在湘西地区,他的小说作品中许多都是关于湘西地区人情风貌的描绘。
其中交通民俗、节日民俗、婚丧礼仪、神巫崇拜、民歌俗语等在小说中体现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
浅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

浅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作者:秧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5期摘要:沈从文将其家乡湘西的民俗文化作为他小说创作的一个出发点。
他从家乡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中,提炼出有着深刻内涵的母题,并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作品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本文将沈从文作品中出现的民俗文化做一个简要的归纳,从里面出现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和生活习俗三个方面来谈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
关键词:沈从文;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1我们读沈从文的作品常常会被他那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所勾勒出的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所吸引。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下面就沈从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民俗元素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梳理。
1、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作为文学创作主体,沈从文的创作植根于他自幼生长的湘西世界,那些最先进入沈从文乡土描绘领域的,是湘西的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
《渔》、《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系列作品,描绘了一片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的人性世界。
他从湘西那些浓厚的原始民俗民風里,找到了一条“心与心沟通”。
“人与美与爱的接触的路”,希望通过瑰丽的神话与民间故事,让那些男女主人公身上弥漫的原始生命力,让那些热情、勇敢、诚实的高贵品质,来抗拒现代都市人性的堕落。
这是作者头脑中建构的“另一时代”,既是一种虚幻的梦想,也是一种真诚的期待,抒发着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渐渐消亡的惆怅。
2、传统节日湘西人民对待传统节日非常虔诚,不管是什么节日,只要是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他们都努力的继承。
在面对“神”的问题上,人们始终保持着尊敬,尽管有时并不具体了解是什么神,或者有什么纪念意义,但这份虔诚是永不动摇的。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摘要]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
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一、风俗人情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
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
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
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
《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
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引言纵观20 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沈从文无疑是很闪亮也很独特的。
作者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为世人勾画出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勤劳的人民的影响成就了沈从文特殊的个性气质,他自称为“乡下人”,“依恋于对‘乡下人’生活的体认和再现,从而使之成为湘西生活的自觉的叙述者。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湘西民俗是沈从文创作源泉。
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节目,奇异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通过描写这些独特的湘西文化表达对自然的生命形式、原始人性的赞美和作家对民族意识及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
同时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他以一种热忱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沈从文文集》十二卷P86 花城出版社),在他的追寻与探索中虽不无悲凉的气氛,伴随着严峻的民族危机感,同时也表现了“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
这也正是他的湘西小说中民俗特色的风格。
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几类突出民俗的探讨来展示湘西人民自然、健康的生命力,从而引起我们对湘西民俗传承的重视和自我发展的反思。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六类突出的民风民俗:婚恋民俗、巫楚文化、民居文化、丧葬民俗、节日民俗和湘西山歌,构成了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一、婚恋民俗正如沈从文所言,湘西原是“被历史所遗忘”的角落。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仍然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因而影响到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
一方面婚俗中的陋俗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婚姻悲剧。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原始或半原始状态,湘西的婚俗里同样也有着自然淳朴的气息,也造就了许多天真烂漫的爱情佳话。
论论沈从文小说与民俗文化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西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向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乡土小说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文化《萧萧》Abstractthe shen congwen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of vernacular novel writer, her hometown of xiangxi and xiangxi folk custom becom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rong point of his novel creation. The author from the rich ethnic customs and habits, extracted with profound moral intention motif, the intake works and make it specific, folk culture art, visualization, which makes his xiangxi native novels has rich aesthetic connotation.Key words:the shen congwen novel "rustling" folk culture目录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正文概论 (4)参考文献 (12)前言民俗对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民俗具有物质条件和明显的活动方式,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社会现象,因此成了识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民族化在文学创作上更是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
实践证明,文学作品里这个特点表现得愈丰富,愈鲜明,就愈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论《边城》中的民俗文化

论《边城》中的民俗文化摘要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其创作的一个高峰,它广泛地展示了地方的,特别是湘西边城的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诸多民族事象,并将民俗文化巧妙地与小说情节相融合,最终达到了文化传承、维护社会和谐和艺术审美等民俗叙述的功能,不仅赋予了小说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实效,为我们更好的了解湘西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民俗文化The folk culture of the BianChengAbstractShen Congwen's medium-length novel Bian Cheng is the creation of a peak, it shows the place widely, especially in the west of the border town of clothing, food, housing, years time make, weddings folk beliefs, and many other things, and will be like ethnic folk culture and the cleverly combining fiction,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foreign spread and art appreci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folk narrative, not only to give the story of full-bodied life breath, and produced a certain social effect, an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w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KeywordsShen Congwen;Bian Cheng; The folk culture引言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和文体结构

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和文体结构沈从文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
1、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
运用的温情的现实主义。
2、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
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3、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
运用的批判现实主义。
文体结构:
在文体创造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
结构上是自然、流畅和千姿百态;文体上则使他的小说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有些运用散文笔致,似抒情散文,有的带有童话色彩,似民间故事。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建构与民俗意蕴

1 说构建 的重要 因子一 端午节 小
沈从 文 在小 说 《 城 》 , 边 中 共详 略 的描 写了 四次 端 午节 的场 景 。
端 午 节成 了建 构那 个凄 美 的爱情 故 事 的重 要 因子 。端 午节 是 我 国
里。”在幼 年 的沈 从文 眼里 , 会与 自然这 个大 世 界 , 真 正有 口 社 才是
趣 的 , 经常逃 课 , 他 去看 杀牛 、 铁 、 打 下河 游泳 、 集 市。一切朴 素 的 逛
民 俗生 活在 他 的眼 里都 充满 了韵 味 。《 城 》 边 的创 作 也得 益于 年轻 时 当兵 开拔 四 川所 见 的渡筏 , 《 文 自传》 , 家写 道 :这 次路 在 从 中 作 “
小 ,沈 从文 对 当地 的民 风民 俗具 有 浓厚 的兴 趣 .地 方的 统治 者 分 “ 数种: 最上 为 天神 , 次 为 官 。 其 又其 次 才 为村 长 同执 行 巫 术 的神 的
风 , 造唯 美 的氛 围 。端 午节犹 如过 年 ,端午 日, 营 “ 当地妇 人 小孩 , 莫
不 穿 了新 衣 。 ……任 何人 家到 了这 天 必可 以吃 鱼吃 肉。 … 在城 里 …
的黄 昏 , 短 暂 的相 识 , 少 女翠 翠 情 窦初 开 , 这个 使 傩送 也 暗 暗地 喜 欢上 了翠 翠 。次 年 的端午 节里 , 翠与 傩 送 的兄长 天保 相 识 , 翠 天保
请人 向老 船公 求 亲 。在 第三年 的端午 节 之后 , 天保 、 送两 兄 弟相 傩 互摊牌 , 都得 知对 方 爱上 了翠翠 。小说 情节 随着 逐年 的端 午节 走 向 高潮 , 兄弟相 约通 过 赛歌 来决 定 自己 的婚 姻大 事 。当天保 得 知翠翠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美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以较多的篇幅反映了湘西人民的不幸和阶级压迫的深重,然而这些描写与揭露又大都是熔铸在民俗描写之中的。
他的这些小说,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使人惊心动魄的情节,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政治说教,而恰恰就是在这种看似轻快、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人民的自然和淳朴。
而且同时他又同那深情、婉转的笔调给我们摹绘了湘西的民俗美。
美不是空灵的抽象物,它是具体而生动的,民俗当然亦如此。
而民俗往往都是凝聚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上,无论是在吃、住、行的物质生活中,还是在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以及人生礼仪等事象中,民俗美的本质都存在于具体感人的审美对象中,当人们把这些风俗意象作审美观照时,人们便会感到这些风俗事象的民俗美,《边城》正是对这种民俗美的完美诠释。
在《边城》这部中篇小说里,沈从文不仅由衷地缅怀了边地过去民风的淳朴,如画地描绘了川湘边境那个苍崖翠竹、白塔、碧溪和往返的渡船交相辉映的风景之美,而且如歌似泣地刻画出了生活在那小山城附近劳动人民之间的人情美、人性美。
本篇论文,意在通过探讨《边城》之艺术风貌,来展现《边城》那穿越斗转星移的时间之流,沈从文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
一、自然景物美以独树一帜的文艺鉴赏家出名的文学评论者刘西谓(李健吾)早在1935年就撰文赞叹《边城》是一首诗,说:“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
……这不是一件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①。
《边城》中的美是一种纯美,没有任何的矫饰。
首先是自然的美——湘西自然风光的美。
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市侩、流光溢彩以及一切非自然的色彩,纯乎一色。
这里只有两岸青山,一川绿水,吊脚楼临水而筑。
边城的自然风光,与桂林漓江类似,但是在漓江上乘船游览,船已经不再是小木船或者竹排,已经是机动游船了,首尾相接,浩浩荡荡。
试论沈从文《湘行散记》的民俗文化视角

二 、从 “ 一 条 河 上 ” 的 历 史 视 角 。探 析 湘西
存在 ,都在一 条 “ 河”上 ,时空交错 中 ,给与读 者如在时间穿梭的感受。 2 . 这条 “ 河 ”也见 证 了作者返 乡路上现代 文
世 界 的 民俗 风 情与 文 明 历变
《 湘行散 记》 中在沅水 这条长河 上旅 行 的沈
因书信 的特殊文体 , 《 湘行散记》 得 以用第
一
人称 “ 我 ”来叙述一路所 见所闻所 思 ,真实再 水 手 ,满腮 白须为一百钱与人争 吵的老人 ,吊脚 楼里 唱曲子 的妓女 ,河街上各色小小店铺 的主客
现 田园牧歌情调 的湘西世界。
[ 作 者简介 ]乔华瑜 ,山东理 工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2 0 1 3 级文 艺学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
他却把钱全部买 了 “ 我 ”爱吃 的橘子带 回。这里 的人 似乎愚 昧 、粗野 、放荡 、生 活悲惨 ,然而 ,
岩》 里 的十五年前 的龙舟 到 《 鸭窠 围的夜》 里 ,
过去的 回忆 始终贯穿散文的字里行间 ,有 的是 回 忆, “ 远处不 知什么地方有 锣鼓声音 ,那 一定是 某个人家酬神还愿巫师的锣 鼓 。声音所 在处必有 火燎与九品蜡 照耀争辉 。眩 目火光下必有 头包红
乔 华 瑜
沈从文 《 湘行散记》 的文体创作 ,在 现代文 学史 中极其独特 ,与卢梭 《 山 中行简》 颇有异 曲 同工之妙 ,表面 “ 涉笔成趣不加剪裁 ” ,内蕴却沉
重而丰厚 ,从清新优美 的文笔 中,再现湘西 自然 人文之美 ,以及对现代转型过程 中湘西 民族文化
及乡人命运的隐忧。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一篇中机械文明兵税中水手艰难的生存苛政下平民的落魄与功利化连屠夫都骨瘦如柴的暗示与象征无不体现出重返湘西故乡所目睹的原本饱满的生命形式令人沉痛的萎缩河在时光变化中的无声见证激起作者和读者对湘西未来民族命运较之此前更深一层的思考以纯朴民风的过去对照出民族品德正在褪色逝去的当前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边城》中的民俗事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笔下呈现出的最美丽的“湘西世界”,湘西的山山水水和巫楚文化氛围养育了沈从文,而沈从文又通过自己的笔把湘西故土神秘的风姿和喷涌的原始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这种摆脱现实情感的重压,把感情融化在文字和故事中而表达出的深沉情感正是通过这种对民俗情感的认同而获得的。
《边城》的成功之处在于沈从文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放在了民俗事象之中,将意蕴深厚的民俗景观作为写作的背景,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民俗学语境的框架中,使民俗获得了一种媒介的作用。
因此,对民俗的理解成为了对《边城》理解的一把钥匙。
《边城》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边地情调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中的民俗在被叙写的同时显现出了自有的审美意蕴和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是特定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名片,它存在于民间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要素中间,是一个由种种民俗事象所组成的现实文化空间。
换言之,民俗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原生态的现实社会生活表象,一定地方的民俗就是该地方凡俗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
所以在深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活时,自觉地去观察和搜集在人们心灵中有着广泛影响、并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民俗事象,对作家塑造具有民族性格和独特个性的典型形象大有裨益。
《边城》借助了一系列具有民俗符号寓意和功能的具体事象传达深邃的情感和信息,营造出文本蒙而悠远、朴实而隽永的审美韵致。
歌谣在苗族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不但平素能随时随地信口唱来,表达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且每当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更是日夜不休。
而对歌也成为了男女婚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青年男子是否能寻到理想的伴侣、抱得美人归,就要看他唱歌的本事了。
浅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秧乐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摘 要:沈从文将其家乡湘西的民俗文化作为他小说创作的一个出发点。
他从家乡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中,提炼出有着深刻内涵的母题,并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作品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本文将沈从文作品中出现的民俗文化做一个简要的归纳,从里面出现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和生活习俗三个方面来谈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
关键词:沈从文;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61-01我们读沈从文的作品常常会被他那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所勾勒出的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所吸引。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下面就沈从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民俗元素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梳理。
1、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作为文学创作主体,沈从文的创作植根于他自幼生长的湘西世界,那些最先进入沈从文乡土描绘领域的,是湘西的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
《渔》、《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系列作品,描绘了一片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的人性世界。
他从湘西那些浓厚的原始民俗民风里,找到了一条“心与心沟通”。
“人与美与爱的接触的路”,希望通过瑰丽的神话与民间故事,让那些男女主人公身上弥漫的原始生命力,让那些热情、勇敢、诚实的高贵品质,来抗拒现代都市人性的堕落。
这是作者头脑中建构的“另一时代”,既是一种虚幻的梦想,也是一种真诚的期待,抒发着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渐渐消亡的惆怅。
2、传统节日湘西人民对待传统节日非常虔诚,不管是什么节日,只要是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他们都努力的继承。
在面对“神”的问题上,人们始终保持着尊敬,尽管有时并不具体了解是什么神,或者有什么纪念意义,但这份虔诚是永不动摇的。
沈从文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

沈从文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
张永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本文从民间叙事模式来探讨沈从文部分乡土小说的内在机制.民间叙事在表达作家的生命意识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然而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不可能是民间叙事模式的翻版,必然要根据作家独到的精神发现进行艺术创新.不可否认,民间叙事模式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两难选择.
【总页数】7页(P38-43,55)
【作者】张永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回族民间叙事诗《紫花儿》结构模式探析 [J], 何丽娟
2.动漫艺术的民间叙事模式初探 [J], 赵丽敏
3.金庸武侠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以《射雕》三部曲中的复仇母题为案例 [J], 曹宁;李兰兰
4.萧红小说中的独特民间叙事模式 [J], 倪宏玲
5.“历史-家族”民间叙事模式的创新尝试 [J], 陈思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边城》叙事结构特征

浅析《边城》叙事结构特征浅析《边城》叙事结构特征《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小说,该书具有浓厚的湘西地方特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边城》这本书,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浅析《边城》叙事结构特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析《边城》叙事结构特征中国传统小说多重视故事的讲述与结构的营造,现代作家沈从文的系列“湘西小说”,对于故事情节的叙述亦颇具特色。
例如,沈从文在他的小说《边城》中,用简洁质朴的文字描绘湘西人民种种生命形式,寄寓了作者对民间文化、乡土文明、乡下人性的探索和认识,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赞美与追求,为现代文坛筑起了一个神奇优美的“湘西世界”,而且在继承古典小说叙事方法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突破,形成了小说自身独到的多重叙事结构特征。
例如,古典小说中的重复多为情节上的重复,而沈从文则重视事件场景、语言和某些象征性意象的重复。
这种叙事策略既可以取消读者对小说内容的陌生感,又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
从艺术上讲,《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从本质上整体地体现了作家的文艺理念和艺术追求。
关于《边城》的结构,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
”那么,这种“完美”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有鉴于此,本文专就此小说《边城》中的叙事结构特征略加剖析,借以观照沈从文小说创作艺术特质之一隅。
首先,在情节的构筑上,《边城》运用了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小说是讲究叙事的,而沈从文小说的创作却往往突破原有的情节叙事模式,淡化情节,强调感情的渗透,注意凝结诗意。
加强作品的含蓄性,扩大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
表现在小说《边城》中,则尤其十分重视事件场景的重复,以此来增强小说的诗化意蕴。
简言之,事件场景的重复是沈从文《边城》中惯用的叙述模式,比如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重复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描写翠翠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会上与爷爷走散,遇见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派人将翠翠送回家,两人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次,翠翠为了不能忘记上个端午节遇见傩送的“甜而美”的经过,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
叙事作文之《边城》叙事结构特征解析

《边城》叙事结构特征解析摘要:《边城》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沈从文运用质朴、简洁的文字来将湘西人民当时的生活形式描绘出来,并采用独特的多种叙事结构特征来深化小说主体,消除读者对小说内容的陌生感。
基于此,本文将深入解析《边城》的叙事结构特征,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欣赏与解析沈从文小说的创作艺术风格。
关键词:《边城》;叙事结构;特征一、采用了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来构筑情节通常传统的小说都比较讲究叙事,而沈从文着作的《边城》小说则并非如此,该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而言有了较大的突破,其更重视的是事件场景的重复,以及情感的渗透,提高了小说的诗化意蕴。
如,在小说中重复出现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
第一次赛龙舟场景主要描写的是翠翠和爷爷走散,后来碰到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让人送翠翠回到家中,两个人对彼此有了好感。
第二次赛龙舟主要描写的是翠翠为了留住上次与傩送邂逅的美好,并怀揣再次相遇的小憧憬,和爷爷来到城边河看赛龙舟。
但是突然下起了大雨,翠翠和爷爷为了避雨而去到了船总顺顺家,碰到了大哥天保,但却没有遇到傩送。
这里给后来兄弟二人到碧溪蛆唱歌做下了铺垫。
第三次赛龙舟场景出现时,翠翠还在沉浸在于傩送相遇的美好中,此时翠翠的内心她已经悄悄对傩送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听说傩送将要和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成亲,这无疑对翠翠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导致了傩送热情的与翠翠打招呼时,翠翠感觉仿佛在生傩送的气,又觉得是再生自己的气。
沈从文将翠翠和傩送的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三个相似的赛龙舟场景表现出来,这不但是沈从文在写意的风景画中安插人物的一种技巧,而且也是对传统叙事方式的一种挑战。
二、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叙述《边城》小说中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并贯穿在整篇小说情节发展中。
此外,该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还穿插有其他两条线索,虽然故事情节交错发展,但小说脉络非常清晰,让整篇小说看起来内容更为丰富,情节生动。
《边城》中在主要叙述翠翠爱情的同时,还叙述了天保兄弟的爱情故事、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等。
浅析《边城》叙事结构特征

《》叙事结构特征是怎样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浅析《边城》叙事结构特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析《边城》叙事结构特征
首先,在情节的构筑上,《边城》运用了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小说是讲究叙事的,而沈从文小说的创作却往往突破原有的情节叙事模式,淡化情节,强调感情的渗透,注意凝结诗意。
加强作品的含蓄性,扩大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
表现在小说《边城》中,则尤其十分重视事件场景的重复,以此来增强小说的诗化意蕴。
简言之,事件场景的重复是沈从文《边城》中惯用的叙述模式,比如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重复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描写翠翠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会上与爷爷走散,遇见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派人将翠翠送回家,两人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次,翠翠为了不能忘记上个端午节遇见傩送的“甜而美”的经过,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
天突然下了雨,为避雨,祖孙两人到船总顺顺家,没有见到傩送却遇上了大老天保,这就为日后兄弟两个去碧溪姐唱歌埋下了伏笔。
端午节场景第三次出现时,翠翠还一直“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时,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
这对翠翠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她对傩送的爱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生长了。
于是当傩送与翠翠热情打招呼时,翠翠“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
作家通过这三个相似的端午节场景记录了翠翠与傩送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既是作家将自己的人物安插在写意的风景画里的一种策略,又十分巧妙地挑战了中国自古以来简单重复叙事手法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23期
16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 文学研究 .沈从文小说对民俗的叙事模式的建构
林源泓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湖南 长沙 430100
摘 要: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有大量的湘西民俗,包括语言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物质民俗等等,在他小说中呈现的民俗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民俗,而是一种个体化的区域文化意识,其叙事模式的构建多种多样。
本文主要针对沈从文小说对民俗的叙事模式的建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叙事模式;建构
沈从文的原名是沈岳焕,来自于湖南省凤凰县,是中国出色有名的小说家,他这一生创作出六部中长篇小说与三十余部短篇小说,对发展我国的近代小说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在《沈从文论》中说: “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所以可以看出沈从文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也有着很高的声誉。
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仔细阅读,能够看出沈从文特别喜欢苗族的传统文化,他的大部分小说中都大量的描写到关于苗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风情,使沈从文的作品带有着独特的民俗性。
一、了解相关的民俗叙事结构民俗文化也叫作来自于民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在经过长时间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渐渐形成的一种被世代相传的文化,简单地可以概括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
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常常将民俗融入到作品当中,第一可以体现出作品当中的背景,第二可以使整个文章的各个章节都能够融会贯通,使内容更加富有张力。
所以叙事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基本框架,只有故事的框架清晰,作家才可以更好地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放便读者的理解与阅读。
所以叙事的结构是文章的一个最关键、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叙事结构概念的简述,能够看出民俗的叙事结构在作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所以以下来对构建民俗叙事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就把民俗理解成“民间文化”。
二、小说中对民俗叙事结构的影响2.1情节化对民俗叙事结构的影响假如说“场景化”的民俗叙事不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且从面上着力表现对民俗的事象空间化的叙事构建,那么“情节化”的民俗叙事就组成与推动情节发展、而且着重点在于对民俗事象进行线性叙事构建。
情节不再是某种典型、性格的构成与成长的历史,而是达到“话语”这个层面上,在话语这个层次上对故事情节进行重新的组合”。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情节是在描述话语这个层面上体现出被叙述的这一事件,它是原有的因果事件的排列和故事自然时间打破了。
所以所谓的“情节化”,就是指把民俗按照一定的关系融入到情节的线索链当中,使民俗可以成为情节的基本环节与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叙述中的基本单位,而且还是因果链中的基本环节”。
沈从文作为一个具有叙事意识和自觉文化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不但将民俗事件与行为融入到情节链上,并且还注重用民俗冲突来铺垫与推动情节发展。
2.2意象化对民俗叙事结构的影响
意象本来原有的概念是客观的事物在通过作家创作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在作品中应用的意象化可以体现出小说的审美思想。
因为沈从文是代表独特意义的乡村的主要反思者与表现者,他创作的作品会要求表达出的诗意效果,将纪梦、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主干突出、句式简单但引人深思,语言格调古朴、朴讷而又传神,单纯而又厚实,有着特别浓郁的地方色彩的特点,也将乡村人所独有的神采和风韵凸显出来了,所以沈从文的作品具有
一定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沈从文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描写到
民间的文化,并且创作出很独特的意象化形象与作用,假如说其作品中的意象是通过民间文化来表达出来的,也就是对民间文化的“意象化”进行结构层次的建立,和上面描述的“情景化”是不相同的,“意象化”重视的是对民间文化叙事结构的构建,使民间文化充分的融入到小说故事情节中,表达出小说的主要思想与内容,同时将小说中故事情节发展的变化表现出来。
三、结束语
总结上面的论述,沈从文作品中对民俗的情节化和意象化的进行分析描述,实际上是在线、面上对民俗的叙事模式进行建构,它们构造出其作品对构建民俗叙事结构的立体图景,也表现出沈从文先生的叙事自觉。
有必要讲的是,该文把
沈从文的作品对构建民俗的叙事结构分为两种,是极具有相
对性的。
这种相对性不仅表现出这两种方式只是构成其民俗的主要描写部分但不是全部的叙事模式建构,而且还表现出在两者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具有一定的兼容性的。
同一部作品中的民俗事象有多种民俗叙事建构方式不止限于一种比如《边城》。
但也有即使是同一作品中的相同的民俗事象,也能够有多种叙事建构的模式,例如《腊八粥》。
所以在理解沈从文作品中对民俗的叙事建构模式时,不应该绝对化对待。
参考文献:
[1]孙惠.让小说构建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以沈从文小说<端午日>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2)
[2]任晓兵.上海租界语境下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国家想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李军锋.民间文化艺术元素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展现[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