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 高于教材

合集下载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三年级时,借助直观操作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从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两个方面作为一课时进行教学,而赵老师只是教学了分数的意义。

我觉得通过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分数概念,理解分数的含义。

是不是应该再加入呢?当然,不只是这一点的变化,赵老师整节课的设计都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

教材中是通过举例说明1/4的含义引入的,先是理解一个物体(一个圆片、一个正方形、还有一条线段图)是一个整体,然后再理解一些物体(4个香蕉、8个面包)是一个整体。

不同的物体,不同个数的物体只要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而赵老师这节课的开始是用同样的物体(苹果),不同的个数,把它们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数(2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

与教材的不同就是统一成同一物体。

我觉得这样直入主题(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消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便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此外,也能节省更多深入探究分数意义的时间,可以说是多快好省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是我的一点浅显认识,不当之处请指正。

基于教材高于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基于教材高于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基于教材高于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摘要:教材是学生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基础,学生想要真正地学好英语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英语,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英语。

本文从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关注语法、加强背诵四个方面入手,谈谈如何运用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材综合能力英语能力教材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是英语,很多学生一开始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就是从教材开始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的不断发展,教材所能提供给学生的知识越来越有限,如何才能运用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这是目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脑筋的脑力工作者带来疲劳。

”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唱英语歌曲或者诵读英语诗词,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进而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播放跟教学课程有关的英语歌谣的录音,让学生听歌谣内容猜测本单元所要讲述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第一单元英语学习的兴趣及好奇心。

还可以使用学过的句型:“He has got a good pen.They haven’t got any water.Our school has got a lot of students.”并结合相关实物,引导学生复习several,umbrella等单词,为本课时听、说、读、写这些单词做好准备。

也可以问学生几个相关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重点内容。

具体如下:Teach:severalT:Have you got a pen? How many pens have you got?S1:Five.T:We may also say:“You’ve got several pens.”Teach:umbrella.T:Have you got a ruler?S1:Yes,I have.Here you are.T:Have you got an umbrella?S2:Sorry,I haven’t.二、营造课堂氛围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受到母语的限制,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及看到的中国式的英语,如何才能让学生摆脱汉语思维的干扰学习英语呢?想要学生摆脱母语的限制,可以利用课堂上给学生制造交流场景,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英语跟同学或者老师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外国的朋友,通过与他们不断地交流提高英语能力。

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由一道数学题的设计谈起

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由一道数学题的设计谈起
P p l c ne oua S i c r e
科 学 大 众 ・ 学 教 育 科
21年 第 3 00 期
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一道数学题的设计谈起
吴 黎 黎
( 山县 大彭实验小学, 铜 江苏省 2 15 ) 2 10 摘 要: 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 , 是新课改对广大教师提 出的要求。我们在使 用教 材的过 程中, 应根 据 自身和学生的实际, 创造性地 使用教材 , 真正做 到把教材用好 、 用活 , 达到最佳的教 学 目的。教师要尽 可能由教 材的“ 复制 者” 转变为教材 的“ 创造 者” 对使用 , 的教 材 做 出相 宜 的 “ 剪 ” 从 “ 教 材 ” 向 “ 裁 , 教 转 用教 材 教 ” 加 深 、 展 课 程 的 内涵 和 外 延 , 而达 到 最 佳 的教 学效 果 。 , 拓 从 关 键 宇 : 造性 ; 教 材 ; 情 境 创 中图 分 类 号 : 2 .5 G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 0 — 3 (0 3 0 0 0 1 1 6 3 1 2 1 - 7 — 0 0 9 0)
生 3: 我也觉得 老奶奶应该住在 1 , 楼 因为她拄着拐杖上下楼很 危 险, 而且地震时也能很快 出来 。 师: 我觉得刚才几个小朋友分析的很有道 理 ,故作 为难状 ) ( 可是 1 已经住满了 , 楼 怎么办 ? 学生沉默 了片刻 , 马上有学生说 :老师 , “ 我愿 意把我 的房间让给 老奶奶” 接着又有几个 同学响应说 :我也愿意 。” , “ ( 听课 的老师都被学生 的这种舍己为人的行为所感动 ) 生 :略 ) ( 师 : 朋 友 们 真 是好 样 的 , 为 你 们感 到 骄傲 。 尤其 是 蔡 易 含 同 小 我 2 师 : 也想和这些可爱的小 动物一起 住 , 、 我 我打算住在 3楼第 4 学 , 是 好 样 的 , 替老 奶 奶 谢 谢 你 。 你 把 l 第 l 的房 间 让 真 我 楼 室 室 , 能 帮 我 找 到 那个 房 间 吗 ? 你 给 老 奶 奶 , 后 你 和我 一 起 住 好 吗 ? 以 学生兴奋的小脸通 红 , 争先恐后想来帮忙。 教师指名学生在图中 ( 蔡易含很高兴, 师把她 的照片换下来贴在 3楼第 4室 。) 教 找到位置 , 并把教师 的照片贴 在上面 , 学生感到很新 鲜 , 爆发出 ( 思 ) 反 热烈的掌声。 1教师应该创造性 的使用教材 、 3这 时 , 、 教师趁 热打铁 , : 问 我想邀 请你们 一起来住 , 你们 高兴 新 的课程改 革的提出 , 打破 了传统教学 中“ 以纲为纲 , 以本 吗?你打算 住在几楼第几室 ? 为本” 的现状 , 教师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教材 的执行者 、 使用者 , 教室中立刻像 炸开了锅 , 激动 、 兴奋写在每一个学生的脸上。学 而 是 教 材 的 开发 者 、 程 的 创 造者 。 课 生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 , 甚至有的小朋友怕机会被别人抢去 , 跑 本节课教师在使用教材和处理教材时,做到了源于课本而高 到 教 师 跟前 举 手 。 于课本 , 不再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 , 而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和 生 1我 想住 在 3楼 第 2室 。 : 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 、 整合 , 使之 师: 为什么呢? 成为学生熟悉 的、 有亲身体验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材料 。变“ 教 生 1因为 3楼不高不矮 , : 上楼不累, 而且我还能和小熊猫当邻居。 材牵 着教 师走 ” 教 师 领着教 材 走”收 到 了意想 不到 的效 果 。 为“ , 教师示意让 生 1 把照片贴在房间上 , 其余 的学生兴致更高涨。 2 为学生仓 设 自由、 、 I 宽松的探 索空 间 生 2 我 想 住 在 5楼 第 1 , 为 我 能 看 见 蓝 天 、 : 室 因 白云 , 能 听 见 还 学生 的学习兴趣是在一个 民主自由、 有吸引力 、 无强迫性的 小鸟唱歌。 课堂气氛 中形成 的, 学生的学 习活动应 当是一个生动活泼 、 有意 生 3 我想 住 在 1 第 1 , 震 的 时候 我 能 快 速 的 跑 出来 。 : 楼 室 地 义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向学生 ( 可见学生 的安全意识和生存意识有多强) 提 供 充分 从 事 数 学 活 动 的 机会 。 本题教者 通过让 一年级学 生 自己选 楼房和 帮老奶奶选 楼 师: 由于 时 间有 限 , 们 不 能 一 一 说 了 , 安 排 好 房 间 的小 朋 友 房 , 咱 没 引发 学 生 强 烈 的 兴 奋感 和 高 尚 的思 想 品 质 , 学 生 充 分 展 示 让 你想住在哪 间房 , 请主动到前面把照片贴在房问上。 自己的思维个性 。从教学 的角度看 , 教师扮演的不再是领导者 、 学生纷纷来到 台前 , 争先恐后的贴上 自己的照 片, 堂上 又掀起 权 威者的角色 , 课 而是 与学生 平等对话的参与者 、 合作者 , 是全心 了一个高潮 。 全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朋友 。 4、 师 : 我们一起住在 这幢大房子里 , 以后就 是一家人 了, 要和 睦相 处 。你 能 找 到 你 的 好朋 友 住在 那 里 吗 ? 生 1我的好朋友住在 3 : 楼第 l 。 室 生 2 我 的 好 朋 友 住 在 4楼 第 2室 , 在 我 楼 上 。 : 住 生 3我的好朋友有两个r 住在 l : 楼第 5 —个隹在 2 室, 楼第 4 室。 3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 中体验数学 、 “ 学源于生活 , 数 而用 于生 活 ” 本 题 的设 计 关 注 学 生 的认 知 。 背景和生活经验 , 教者通过让学生给 自己 、 给老奶奶选楼 房等现 实 有 意 义 的 、 有创 新 及 挑 战 性 的 数 学 活 动 , 学 生 能 主 动去 思 富 让 考、 去探索 、 去实践 、 去应用 , 既训练 了语言表达能力 , 又发展 了 多 向思维 。学生在给“ 老奶奶” 选楼房时又遇到了“ 一楼 已住满” 5 、师出示一张老奶奶的图片说 :有一位老奶奶听说我们班的小朋 的麻烦 ,那位学生舍 己为人的思想鼓 舞和感染 了其他 的同学和 “ 友非常热睛, 也想搬进来住 , 你们觉得老奶奶住在哪儿 比 较合适?” 在座的所有老师 。 学生积极发言。 “ 不起 ” 了 的学 生 , 了不 起 ” “ 的一 课 !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中,教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基于教材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超越教材的理论和实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教材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教材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学生,可以作为学习、教学的基础。

基于教材的理论和实践,即根据教材的内容,老师穷其详,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从中抽取有用的理论,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基于教材的理论与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基于教材的理论与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通过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掌握教材知识。

2. 通过提问,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建立起自己思想的框架。

3. 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中的理论,并且能够实际应用教材中的理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超出教材的范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更全面的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知识。

2. 运用新媒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接触到多种信息,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 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更具体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且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三、总结基于教材的理论与实践和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都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教材能够为老师提供依据,让老师有个更好的起点,但是,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超越教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数学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数学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现教 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要做到“ 心 中有方法 , 手 中有特色” 。因 而使学 生真正成为课 堂学 习的 主体 。 为课堂是师生 活动的舞台 , 教 师要扮演着组 织者 、 引导者 、 合 作 “ 活而有序 ” 、 “ 活而有效 ” , 如何巧妙设置悬念 、 创设问题情景 、 激 什么问题 等等 , 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创造特色的学 问, 这就要求教 例如 : 新教 材二 年 级第 一学 期 《 几 张 长椅 》 —— 有余 数 除
数学教 学要“ 源于教材 , 高于教材 ”
青 海 省大 通 县斜 沟 乡 中心 学 校( 8 1 0 1 O 0 )祁 永 良
随着教 育改革 的不断 深入 , 教 材改 革也 随之发展 , 如何 应该 是现 实 的 、 生活化 的 , 尤 其是 贴近 学生 的 生活现 实 , 使 学 体 会数学 的价 值 , 增进 对数 学的理 用好 、 用活 新教 材 , 充 分发 挥教 材的 作用 , 更好 的提 高课堂 教 生体会 数学与生 活的联 系 , 学质量 , 是值得 我们思考 的问题 。新教 材在功能上发 生了很 大 解和应 用数学 的信心 。数 学来 源于生活 , 它是具体 的 , 但 数学 变化 : 教材 是实施教 学 的工 具 , 而不是 惟一 的标准 。这就 要求 又经过 了抽象 。我们应 该将数 学抽象 的 内容附着 在现 实的背
等等 。把 教材 “ 特色化” 要做好以下几 方面 : 1 . 1 给学生再创造的机会 , 使“ 做数 学” 的过程更加 凸显 。例如 t
引出在 实际生活 中有 时会 出现答 案 =商 + l 的情况 。
2 充分 利用课程资 源 , 创 造 性 地 使 用 教 材
新教材一年级 第二 学期 《 长度比较》的教 学重点就 是比较的方 2 . 1 要 面向学生的生活 世界 , 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 。在教学 中 ,

高中政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素材 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素材 新人教版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各种教育观念都要发生改变,比如教材观,学生观,考试观,评价观,这是一个系统的改革,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修修补补,作为素质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育,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把学生看做是被教育的对象,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学生显然不能满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简单的死记硬背,他们需要鲜活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式,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教材来看,作为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包括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前后联系,教材的层次性,
其次,要活学活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例如经济生活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我们可以调整教材结构,先讲市场调节及其优点,再讲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因为有局限性,再导入市场秩序的有关内容,这样更符合逻辑性,理解起来更简单。

第三,要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学生自己探究,包括查资料,上网,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现在的教学太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一件事往往有多种可能性,我们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是很可怕的。

第四,要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后的教材可以多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来自己提出答案,甚至自己提出问题,而不要总是教师来问,学生来答,答案又是唯一的,当然,这牵扯到高考制度的配套改革,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因为作为教师,看到学生很努力,但就因为没有背过标准答案而不得分,挺难过的。

以上拙见,不见的准确,请各位专家指正。

1。

立足课本 超越课本

立足课本 超越课本

立足课本超越课本高中数学课本从过去的“一纲多本”的理想变成今天的“一标多本”的现实,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本,掌握新课本,既要立足于课本,又要凌驾于课本之上超越课本。

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发现新课本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素质、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新课本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选修和必修内容所占比例均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必修和选修课本,去“用课本”而不是“教课本”、“套课本”。

从课本本身出发,笔者谈谈如何超越课本?一、立足课本知识点、超越知识点课本的知识点,成了课本的正文,是主线。

所谓忌套课本的知识点,也就是说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不能机械地去理解和传授,要注意延伸和比较,超越知识点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并加以运用。

由于是新课本,更要注意比较新旧课本知识点的变更,毕竟最小的自然数为1的时代也经历过很多年,后来也变革了。

例如北师大版课本数学必修3第8页: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签法:“每次随机地从中抽取一个,然后均匀搅拌,再进行下一次抽取。

如此下去,直至抽到预先设定的样本数。

根据实际需要,如果每次抽取后再放回,就称为有放回抽取;如果每次抽取后不放回,就称为无放回抽取。

”阅读这段课本中的知识点后,让学生甚至新教师理解成简单随机抽样既可以是有放回也可以是无放回抽样。

查阅大量资料以及课改前人教版了解: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无放回抽样。

教学中就应该讲清楚,防止学生错误理解。

毕竟有些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手头上还有一些老版习题资料,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解疑惑。

一次,一位学生拿这样的一个题目来问我:已知是三个向量,以下命题:①若且,则②若,则或③若,则④若=0,均为非零向量,且,则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当时我选择了③④,学生却告诉我答案书上是④,我看了一下答案解析以及资料书的年份—2005年出版的,我才明白是课本知识点的变革。

依托教材 高于教材

依托教材 高于教材

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作者:潘帆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年第12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练习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巩固、扩展与延伸,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及反馈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内容也应该具备上述特征。

练习课相较于新授课往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唯教材”,按照教材提供的习题顺序,做一题讲一题,就题论题。

这种现象在日常的练习课教学中并不少见;二是“弃教材”,完全摒弃教材提供的习题,对练习课的习题进行全部的重新设计,这种现象较多出现在少之又少的练习课的公开教学中。

《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在设计时,努力探索练习课的一种教学方式,依托教材,却又高于教材,较好地把握了“重组教材”的度。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在轻松愉悦的思维碰撞中达成练习的目标。

一、了解学生,确定设计理念“打折”这个概念,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要用到。

六年级的学生仅仅十三四岁,对市场经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购物等多少有所接触与了解。

但他们对这方面的认识也仅仅是了解。

所以“打折”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将会成为学习的难点。

现在的六年级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物,直观认知能力较好。

在课前的调查了解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经历过打折的事情,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多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会,多运用学生动口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

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优化内容,提升学习兴趣1. 重组教材可将教材中类似的题目进行整合,改编成新的题目。

还可创设生活中各商场有不同折扣的会员卡的情境,在分析、比较、交流中进一步了解“折扣率”的含义,熟悉“原价”“现价”与“折扣率”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承载功能教学教案(一 二年级段)

小学数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承载功能教学教案(一 二年级段)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承载功能《加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这节课,在运用主题图教学时,请看两位老师的不同设计: 第一位老师这样设计: (1)观察情境图。

师: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教材主题图)? 生:一个小朋友折了一只纸鹤,另外两个小朋友也折了两只纸鹤。

师:一共有多少只纸鹤? 生:3只。

(2)抽象算式。

师:一只纸鹤可以用“1”来表示,两只纸鹤可以用“2”来表示,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呢?可以用“+”表示。

(板书:1+2=3)(3)深化意义。

师:结合图示说一说在1+2=3的算式中,1、2、3分别表示什么? 生:1表示一个数,2表示另一个数,3表示合起来的数。

教师感到很无奈,只好自己指出:1表示1只纸鹤,2表示2只纸鹤,3表示一共合起来有3只纸鹤。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活动感知。

(1)观察表述:将教材中主题图设计成动态幻灯片,引导学生对纸鹤、小朋友数量情况进行观察,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操作表述: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3个实物(如铅笔、课本、本子等)表示两部分物品合并情形,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强化表象。

(1)猜测想象:教师演示“○○○”的分与合。

(2)操作思考:用3根小棒表示熟悉的事物,把它们先分成两部分,再合并,并把你的操作活动表示的事件和你的同桌说说。

3.建立符号。

(1)抽象算式:教师指出,实物、图形的数量可以用数表示,“+”表示将两部分合起来。

刚才的数学活动可以表示成1+2=3。

(2)领悟意义:结合刚才你喜欢的活动,说一说1+2=3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4.回归实践。

(1)根据1+2=3的算式摆一摆,用学具表示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根据1+2=3的算式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哪些事件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

【评析】从上面的两则案例中不难发现,第一位老师是尊重图意,按图教学,第二位老师是开发图意,用图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作者:马巧高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12期近几年,历史学科高考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使用全国卷的考生和教师普遍反映高考试题过难,甚至有人直呼“即便开卷考试,学生也无法得高分”。

是高考历史命题出了问题吗?毋庸讳言,此为“教教材”使然。

尽管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开始引用史料,但对他们而言,“用教材教”无非就是补充一些教材外的史料,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说明教材的结论,这是错误的理解。

从本质上说,历史教学应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下面,笔者结合《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的几个例子,试谈之。

第一,要以“唯物史观”为引领,拓展教材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从此来看,表述中心是落在了“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这个“认识”层面上,“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是为这个中心服务的。

笔者在以往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参看教材中的《古希腊地图》,然后依据教材的表述,得出这样的结论: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海岸线绵长、港湾众多、耕地缺乏等)有助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民主制度)的形成起着影响的作用。

至于影响的程度如何、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影响,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没有述及,教师自然也不深挖。

此外,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除对政治制度文明产生影响以外,还应波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领域。

譬如,对人的性格和民族气质等精神层面的影响,教材上没有说透,如果“绕过”去,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这个命题,只能简单地背诵和复述教材内容,“以其昏昏”,在高考中必然失败,因为高考试题总是比教材“前进了一步”。

还有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将古代希腊与中国进行了对比,开发出这样一则材料:希腊的地理形势与中国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

希腊是一个面积非常狭小的岛国,它资源贫乏,人口也不多。

教学源于教材,同时高于教材要初中数学教材使用之我见

教学源于教材,同时高于教材要初中数学教材使用之我见

一、现阶段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存在哪几个误区呢?首先,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整堂课变成了“念教材”,教学的形式单一课堂氛围也比较沉闷;其次,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相对比较肤浅,只看到了表面的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再次,教师不注重拓展、延伸,在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忽略了拓展、延伸的意义,他们习惯于让学生去完成教材上的一些练习题来当做训练,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了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好但是却不会使用数学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现阶段教材使用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一)以人为中心,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要想做到合理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时要以人为中心而非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中放下教材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探究、思考,这样的教材使用方式才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举例而言: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时,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去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每一种方法是如何运用的,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面我们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大家先不要去看教材,用自己的大脑想一想都有哪些解决方法”,等学生发言结束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看教材,去进行对照,看看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有没有什么问题,这种把教材放置到“借鉴”位置上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这一点来讲,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时一定要以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意识为中心。

(二)教材活用,把教材上的知识更形象地展示出来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念出来的话,那么教学就只是一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模式也失去了数学本身具备的探究性特点。

因此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把理论转化成更形象的方式。

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作者:***
来源:《福建中学数学》2018年第08期
人教A版选修2-1第80页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AABC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5,0),(5,0),且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m(m≠0),试探求顶点C的轨迹,本题从斜率关系探求圆锥曲线的轨迹,同时联想到圆锥曲线上的点应具备怎样的斜率关系,以下就这一问题类比圆的性质进行推广与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圆锥曲线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的性质,体会探究的经历,渗透数形结合、归纳类比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1 类比圆上的点与直径两端点的斜率关系,可得到如下结论:
在高考总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回归课本”,充分把握习题功能,它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根本,也是學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更是命题者的立足点,学生不仅要熟练课本习题,还要以创新的思维去探究、改编,探索教材习题与高考的结合点,让学生充分体会探求知识的乐趣,逐步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有效课堂之实践

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有效课堂之实践

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有效课堂之实践《课标》指出: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吃透教材,分析其整体结构、编写意图、文化背景等,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训练点,把握住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密度;《课标》还指出,教学活动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新课标告诉我们,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挖掘教材的内涵而拓展其外延。

下面以本人执教的两堂公开课为例,来解读一下本人对有效课堂的理解。

这两堂课分别是七下Unit 11 section b 3a 的短文教学和八下Unit 10的单元复习课。

一、七下Unit 11 Section B 3a 的内涵与外延七下Unit 11的语言目标是发表观点,谈论喜欢与不喜欢。

其Section B 3a 实际上是一篇评论时尚的调查报告,教学形式是短文阅读教学。

其结构编排为:Section A 是目标语言“---What do you think of …?---I like/love/don’t mind/can’t stand it. ”的导出与练习。

Section B 是目标语言的综合应用。

先由评论时尚的调查(2a、2b听力)到评论时尚的调查报告(3a 短文阅读);再以写信回应调查报告的形式(3b),让学生发表观点,谈论对文中物品的喜欢与不喜欢;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做一个类似的调查(4 survey)。

通过分析教材,我的解读有以下几点:1、此课的单元知识点重在评论,谈论喜欢与不喜欢。

评论物品,谈论喜欢与不喜欢是本课的重点,本课安排了很多相应的训练点:1)导入环节say “wow,cool”是一种简单的评论,2)Before reading环节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目标语言“---What do you think of …?---I like/love/don’t mind/can’t stand it. ”对所给物品谈谈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

小学科学精品征文: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活于教材

小学科学精品征文: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活于教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
——读《如何设计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的课程》有感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中教学关键问题3-10如何设计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对其中的《电子工程师》课程非常感兴趣,并受益匪浅。

我主要从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这三方面谈一谈我的收获。

一、源于教材
电子工程的内容是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内容为基础的,教材中“电”单元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电的“本质”、“应用”、“电路”、“材料”。

“电子工程师”课程可分为12课时,把电路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按“简单电路——复杂电路——电路图”的流程与教材相契合。

二、高于教材
电子工程技术在社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

由于“电子工程师”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很容易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电子工程师”课程可以弥补教材在电子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由干电池、小灯泡等基础的电知识跨入认识电子产品的大门,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在简单的基础知识上,灵活的加入其他电子原件,比如“二极管“、”纽扣电池“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三、活于教材
电的概念较为抽象,而小学生又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很多电的概念并不是非常清楚。

“电子工程师”课程与教材递进式的结构不同,设计了很多并列式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有效弥补了学生概念不清晰、理解困难等问题,同时也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持的基础。

基于教材,高于教材,构筑小学生写话的支架

基于教材,高于教材,构筑小学生写话的支架

基于教材,高于教材,构筑小学生写话的支架作者:袁秀怡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63期【摘要】写话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二年级写话是承接一年级写句子和过渡到三年级写篇章的重要阶段。

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写话时存在这样的问题:写不出、写不清、写不长、写话不出彩。

学生下笔很艰难,而学生接触最多,最亲近的写话资源莫过于我们的部编版教材。

因此,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亲近文本进行写话,挖掘部编教材中的重要资源,帮助学生构筑写话的支架,是一个非常值得教师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写话;部编教材;支架一、知己知彼,了解学生情况(一)承前接后——一年级写话基础在一年级学生刚接触写话时,笔者就有层次、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训练,由易到难,保护学生写话的兴趣。

从说话开始,展示一幅内容简单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说的基础上,从最简单的两素句写起,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标点符号占一格。

接着是学写三素句,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然后是学习四素句,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怎样地干什么。

由看到说、由说到写、由一幅图到两幅图,这样有梯度地训练写句子,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写话,而又不会对写话产生抗拒感。

(二)举足难前——学生写话时存在问题低年级学生接触写话已经有一年了,二年级写话由句到段,有一两幅图片到四幅图片,写话难度增大,虽然学生已有一年级的写句基础,但不少学生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写不出。

抓耳挠腮,磨磨蹭蹭大半天就是写不出一个字。

憋了大半天,写了一堆不通顺、不符合图意的句子。

二是写不清楚。

观察图片粗略,领会不了故事表达的内涵,写出了另一个意思。

没有把时间、地方、事情、人物这四要素全部写清楚,表达欠缺调理,前后内容不连贯。

三是写不长。

观察不细致,自然写不详细,有时候四幅图画,总共3句话就写完了。

不能根据图片内容展开想象,不能根据人物动作展开语言对话,其实,正是因为想象不了图片背后的丰富内容,学生才会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想,无从下笔。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五种关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五种关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五种关系一、“紧扣、概括、拓展、升华、游离”高中历史教材2006-2008三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与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根据其设问和答案来看,可以用“紧扣、概括、拓展、升华、游离”这五个词十个字概括。

下以2006-2008三年全国卷I为例说明。

表三:2006年全国卷Ⅰ知识考查与教材的关系统计:“紧扣”教材12道题次,占题量的85.7%;“概括”教材3道题次,占题量的21.4%;“拓展”教材7道题次,占题量的50%;“升华”教材2道题次,占题量的14.3%;“游离”教材1道题次,占题量的7.1%。

表四:2007年全国卷Ⅰ知识考查与教材的关系统计:“紧扣”教材4道题次,占题量的28.8%;“拓展”教材6道题次,占题量的42.9%;“升华”教材6道题次,占题量的42.9%。

表五:2008年全国卷Ⅰ知识考查与教材的关系统计:“紧扣”教材1题次,占题量7.1%;“拓展”教材10题次,占题量69.4%;“升华”教材5题次,占题量35.7%;“游离”教材2题次,占题量14.3%。

说明:表五中将2008年第12题仍然作为历史题计算,所以,总题仍然为14道题(陕西等省是作为历史试题计算的)。

表六:2006-2008全国高考卷I历史试题与教材的关系统计说明:表六中将2008年第12题未作为历史题计算,所以,2008年总題量只有13道題,2006-2008三年的总題量只按35道題计算。

“紧扣”教材的试题,就是试题的题干、题枝和答案,都是直接出自教材,即“照搬”教材的试题。

这样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或者说学生的“背书”能力。

通过上表可知,近三年来,“紧扣”教材的试题是逐年减少,且减少的速率较快,从2006年的12个题次锐减到2008年的1个题次。

由此,可以说,现今的高考复习仅仅让学生背书是不够的。

“概括”教材的试题,即答案存在于教材之中但必须通过概括才能完成的试题。

这一答案,一不能集中地直接地“照搬”教材上的文字表述,二不能直接摘抄试题材料。

顶岗实习支教心得体会《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 》

顶岗实习支教心得体会《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 》

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语文教学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似乎不怎么重视语文课,上课打不起精神来,甚至是在语文课上做其他课的练习题。

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语文课上学过的、课本上有的基本上都不考,语文是学在课内、考在课外的一门课。

在顶岗生活当中,不仅有学生和我这样做过反应,甚至连某些语文老师都这样反应,从而忽略了语文课本的重要性。

到顶岗实习点儿的一个月后,我参加了一次全校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主题内容就是北京教研交流,其中有老师提到可以通过教材改编题来增加学生对课本重要性的认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讲解必修四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中,我和指导老师一起商量,在讲解每一首诗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特别是将诗歌鉴赏考察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课堂中,从教材中提炼问题,甚至是完全符合诗歌鉴赏考察题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这一段的学习中掌握与诗歌鉴赏相关的某些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重视语文课堂的实时学习,更重视语文课本。

将语文课本的课文、诗歌进行改编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解读诗歌所造成的学习乏味,另一方面,源于课本的练习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对课本的认识。

通过几次教学,学生有了很好的反馈,有一个学生甚至直接和我提到,语文课本很重要,好多知识都来源于课本。

其实,语文就是这样,虽然语文科目的考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课外的阅读、课外的题,但这不意味着就可以抛弃语文课本而就谈语文知识甚至是答题技巧。

语文教学论上讲究灵活运用教材,余映潮老师提到:“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艺术地目标明确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

或者说,教材处理就是:如何利用课文,利用课文干什么,利用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不拘泥于教材是新课标要求下的教材理念,但是如果过度的偏离教材,教材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语文知识的生发和语文题目的考察都是基于语文教材的,只有大胆对语文教材进行改编,才能做到物尽其用。

同时,使学生和老师都能意识到,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不可偏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教材高于教材
随着近几年初中生学业考试科学学科对探究题考查难度的增加,结合考生在探题中的失分情况,广大科学教师对实验探究题已经十分重视。

对于书本内容中的探究题总是多讲、重讲、深讲。

对于非重点内容,尤其是选教的内容,如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方面的知识中就有很多的选教内容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教还是不教,如果不教,我们该做什么?如果教,我们又该怎么教?笔者认为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能力必须要在平时培养,另外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看,选教章节中存在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

因此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需重视书本中的选教内容,好好解读教材,挖掘内在,创造探究。

本文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片段和体会,提出自己的一些解读方式。

标签:选教内容探究挖掘教材
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能力必须要在平时培养,另外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看,选教章节中存在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

因此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需重视书本中的选教内容,好好解读教材,挖掘内在,创造探究。

本文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片段和体会,提出自己的一些解读方式。

一、体会课本编排,挖掘探究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本节内容从知识点上看,考试说明要求:①知道地球是一个椭球体(a),②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a)。

如果按照普通的教材解读,思路可以是先讲解古代人的地球观,然后举出证据说明古代人的观点错误,再讲解现在的地球观并引导学生说出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在这里我认为教材设计古代人的地球观是有意图的,如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后来发现很多证据如“天涯海角总走不到边”等,以原有的“天圆地方”说是无法解释的,这样就推翻了原先的假设。

复又建立起新的假设——地球的边缘可能是弧形的(不一定是球体)——最终利用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从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建立假设——寻找新证据——推翻原先的假设——建立新的假说这一探究过程。

其中隐含的一条暗线是科技的进步,对一样陌生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来越全面,科学家获得证据的增多更有利于假说接近于真理,体现了科学发展史的一般过程。

与此类似的思路有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第六册第一章第二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等。

上述内容看似中考要求不高,但是它们既可以作为非常好的探究材料,并且在中考也是有要求的:《浙江省初中生学业考试说明》中对科学探究的猜想和假设.要求如下:③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b),④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b)。

对于这些考点我解读成这样:我们不能因为教材安排了探究才去探究,而是要读懂教材内在精神,可以探究就探究,让思维训练在学生三年内的课堂上无处不在,才有所收获。

所以建议教师教,灵
活使用教材,把侧重点放在探究上。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了探究,深度的进行了思考,还能体会科学发展史,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和探究。

二、利用课本图形,制造探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六节日食和月食。

日食的类型讲解中,一般教师会选择讲解三种日食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可以利用图形进行挖掘:为什么会出现日全食和日环食,它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引导学生说出月亮小而太阳大,月亮绕地球转动有近地点和远地点之分。

当在近地点日食会形成日全食,远地点日食会形成日环食。

结合前面的活动“观察两球的遮掩现象”学生就能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记忆。

后面在讲解月食的时候,告诉学生月食的两种类型:月全食和月偏食,追问:为什么没有月环食?根据学生刚才的理解知道地球比月球要大,就可以很顺利的加以利用,达到巩固的效果。

如果结合2011年12月10日(农历11月16)晚上发生的“红月亮”月食奇观,教师可以在其中更是可以挖掘到如“折射”“月相”等知识点。

理论结合实际,学生应该更加容易产生兴趣。

三、抓住思维闪光点,深入探究
在上这种选教课的时候,学生经常性会有“奇怪”的一些问题,所谓“奇怪”往往是指这些问题并不是教师预设的。

尤其是在讲地理方面的知识上,由于是和生活联系特别密切,所以学生的问题就特别多。

如在讲解昼夜长短变化时,有学生问:白昼是指太阳下山的那一刻还是天黑的那一刻?看似古怪的问题,你可以这样回答:课后和老师探讨一下。

也可以这样直接告诉他:是天黑的那一刻。

如果教师能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光点,并能察觉到学生其实想知道为什么太阳下山(看不见太阳)了天还没有黑?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原先的问题引导到这样的话题上:你是不是想知道为什么太阳下山(看不见)了,天还没有黑?那我们同样可以联系到日出,为什么太阳没有出现,天就已经亮了?此时大多数学生眼睛会“发光”,一副渴求知识的样子。

于是我们可以将这方面知识深化下去。

用到相关联的知识有:1、地球外面有大气层。

2、光的折射定律拓展。

基于教材高于教材,利用选教内容深度挖掘科学探究具有以下优点:1、取材方便:来自书本,充分利用了资源,而且书本每位学生都有,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

2、引发学生对书本的深入思考,养成学生看书并不只看表面,对平常的书本知识都学会多问为什么,并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浙江摄影出版社2010.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下浙江教育出版20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