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来料检验管理程序及相关表单来料检验管理程序
来料质量控制流程
来料质量控制流程标题:来料质量控制流程引言概述:来料质量控制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一个完善的来料质量控制流程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来料质量控制的流程,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供应商评估1.1 确定评估指标:首先要确定供应商评估的指标,包括交货准时率、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
1.2 收集信息:收集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包括公司背景、生产能力、质量管理体系等。
1.3 进行评估: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供应商进行评估,确定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
二、来料检验2.1 制定检验标准:制定来料检验的标准,包括外观检验、尺寸检验、功能性检验等。
2.2 抽样检验:根据检验标准进行抽样检验,确保来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2.3 记录检验结果: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及时通知供应商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异常处理3.1 发现异常:如果在来料检验中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要求改进。
3.2 协商解决:与供应商协商解决异常问题,确定改进措施并制定时间表。
3.3 跟踪改进:跟踪供应商的改进情况,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持续改进4.1 定期评估: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4.2 内部培训: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提高对来料质量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3 制定改进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和员工反馈,制定改进计划,持续提升来料质量控制水平。
五、信息反馈5.1 及时通知:对来料质量问题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供应商,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5.2 数据分析:对来料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措施。
5.3 持续改进:根据信息反馈和数据分析结果,持续改进来料质量控制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结论:建立科学的来料质量控制流程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供应商评估、来料检验、异常处理、持续改进和信息反馈等环节的完善,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一、引言来料检验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进货材料和零部件进行检验,可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本文旨在制定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以确保来料检验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检验要求1. 来料检验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使用要求,制定相应的检验要求和标准。
2. 检验要求应包括外观检验、尺寸检验、性能检验等内容,以确保来料的质量符合产品的设计要求。
3. 检验要求应明确指出检验方法、检验设备和检验标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检验流程1. 接收来料:接收来料时应核对送货单和物料清单,确保所收货物与定单一致。
2. 样品抽检:根据来料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进行样品抽检。
抽检应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3. 检验记录:对每批次的来料进行检验,并记录检验结果。
检验记录应包括来料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处理意见等内容。
4. 不合格品处理:对于不合格的来料,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以确保不合格品不进入生产流程。
四、检验设备和工具1. 检验设备:应根据产品特性和检验要求,配备相应的检验设备,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检验工具:应配备标准的检验工具,如千分尺、卡尺、量规等,以确保检验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3. 检验设备和工具应定期校验和维护,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检验人员1. 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产品特性和检验要求。
2. 检验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了解并掌握检验方法和标准,以提高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验人员应严格执行检验规范,确保检验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六、数据分析与改进1. 对于来料的检验数据,应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来料的质量状况和趋势,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2. 对于频繁浮现不合格的来料,应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并共同制定改进计划,以提高来料的质量稳定性。
3. 检验工作应与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相结合,通过不断改进来料检验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来料质量控制流程
来料质量控制流程一、背景介绍来料质量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进行检验和评估,以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
通过建立科学的来料质量控制流程,可以有效降低不合格原材料的使用风险,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来料质量控制流程1. 供应商评估在选择供应商之前,应进行供应商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供应商的资质、技术能力、质量管理体系等。
评估结果将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以确保选择到合格的供应商。
2. 来料检验计划制定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质量要求,制定来料检验计划。
检验计划应包括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标准、检验频率等内容。
检验项目可以根据原材料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并确定相应的检验方法和标准。
3. 来料检验来料检验是来料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
检验人员按照检验计划进行检验,采用适当的检验方法和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测和评估。
常见的检验方法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成份分析等。
4. 检验结果记录与分析检验人员将检验结果记录在检验报告中,并进行分析。
分析的内容包括原材料的合格率、不合格项的类型和数量、不合格原因的分析等。
通过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5. 不合格品处理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及时进行处理。
处理方式包括退货、返工、报废等。
处理过程应按照像关的操作规程进行,并进行记录,以便追溯和分析。
6. 供应商管理与改进根据来料质量的情况,对供应商进行管理与改进。
可以通过定期的供应商评估、供应商培训、技术支持等方式,匡助供应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原材料的质量稳定性。
7. 持续改进来料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通过定期的质量回顾会议、质量数据分析等方式,对来料质量控制流程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和效率。
三、数据分析与效果评估通过对来料质量控制流程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效果和效益。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合格率分析、不合格项分析、供应商绩效评估等。
来料检验管理制度
来料检验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规范来料检验流程,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品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进行来料检验的场所和岗位。
三、管理责任1. 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来料检验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物质支持。
2. 生产部门负责制订具体的来料检验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检验标准。
3.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来料检验工作的执行情况,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4. 检验员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开展工作,对不合格品及时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来料检验标准1. 外观检验:对原材料的外观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明显破损和表面污染,确保原材料符合要求。
2. 尺寸检验:对原材料的尺寸进行测量,确保符合生产需要的精度和尺寸要求。
3. 化学成分检验:对原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确保符合产品配方要求。
4. 物理性能检验:对原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测试,确保符合产品的使用要求。
5. 包装检验:对原材料的包装进行检查,确保包装完好,并且标识清晰。
五、来料检验流程1. 接收原材料:原材料到货后由仓库人员进行接收,并填写来料检验单。
2. 检验操作:检验员根据来料检验标准进行检验,记录检验结果。
3. 处理不合格品:如发现不合格品,需立即通知供应商,并按照公司规定处理。
4. 合格品入库:经过检验合格的原材料,验收人员进行入库并记录入库信息。
5. 不合格品处置:不合格品需由负责人员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和追溯。
六、来料检验记录1. 来料检验单:记录原材料的基本信息和检验结果。
2. 不合格品处理单:记录不合格品的处置情况。
3. 入库记录:记录合格品的入库情况。
七、来料检验评估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对来料检验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制定改进措施。
八、来料检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对来料检验流程进行改进,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以上是公司来料检验管理制度,希望全体员工认真执行,确保产品质量,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
来料检验控制程序
1 目的1.1 确保所有来料质量符合公司要求,防止不合格及标识不清零件的非预期使用;1.2 确保供应商品质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估,促使供应商质量的持续改善与提升;1.3 规定来料检验活动中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2 范围2.1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零部件的来料检验控制。
3 定义3.1 不合格零件:偏离批准的相关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来料检验规范或图纸的零部件;3.2 偏差许可:对成品的性能、功能及外观没有影响或返工、返修、挑选后对成品没有影响的不合格零部件的许可。
4 涉及部门4.1 计划部4.2 质量部4.3 采购部4.4 研发部4.5 生产部5 一般原则5.1 除免检产品外,所有来料必须按本程序进行检验;5.2 所有与本程序相关的部门及人员必须遵循认真、负责、及时、配合的原则,对违反本程序的人员,按公司相关制度进行处罚;5.3 所有来料必须有我公司统一的《零部件检验报告》及相应的材质报告,有统一、完整的零件标识;报告及标识不全的产品原则上不得接收;5.4 我公司工程更改后供应商提供工程更改前零部件的必须进行工程更改标识,标识采用《工程更改控制程序》规定的标识卡,对没有该标识的,将按最新的图纸进行检验;5.5 只有检验员及质量部相关人员才有权对来料进行状态标识及标识转换;5.6 检验所使用的量具应是合格的;5.7 只有通过IATF16949或QS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我公司现场考核的供应商才有单个零件的免检资格;5.8 在检验出不合格或在生产中发现不合格都应通知供应商整改,供应商质量管理课跟踪其整改的有效性;5.9 原则上单个零件连续三个批次关键特性不合格取消该供应商该种零件的供货资格,累计三个零件被取消供货资格的供应商,质量部和采购部应组织对该供应商的零件加工能力及质量保证能力重新进行评估;5.10 由于生产急需使用,进行返工、返修或挑选后能够使用的零件,由质量部协同研发部编写具体的返工、返修或挑选作业指导书,计划/物流部安排我公司生产人员或第三方进行返工、返修或挑选处理;所有与此返工、返修或挑选有关的费用均由供应商承担;返工、返修或挑选后的零件必须重新报检,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5.11 对偏差许可的零件,原则上每批次采购部都应对供应商进行扣款处理,具体扣款细则见《不合格零部件处理控制程序》;5.12 物料到达后,物流部门应协同供应商把零件按种类分类、分批、整齐摆放;5.13 紧急放行及免检产品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全部由供应商承担。
来料检验指导书
来料检验指导书1. 概述来料检验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进行质量检验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本文档将指导相关人员进行来料检验的具体步骤和标准。
2. 检验程序来料检验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接收检验首先,在供应商交付原材料或零部件时,接收人员需要进行初始检验。
这包括以下内容:•验证送货单和包装清单的准确性。
•检查外观,如有损坏或污染应做记录。
•检查数量,确保与订单一致。
2.2 抽样检验在接收检验合格后,需要进行抽样检验。
具体抽样方案可根据产品特性、生产要求和供应商历史质量数据确定。
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稳定抽样:每次抽检数量相同,适用于供应商质量稳定的情况。
•变动抽样:根据供应商的过去质量表现,调整抽检数量和频率。
•学生抽样:一种常用的统计抽样方法,适用于对供应商质量水平不确定的情况。
2.3 检验项目抽样检验的具体项目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质量要求而定,例如:•外观:检查材料或零部件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如有划痕、变形等。
•尺寸:测量关键尺寸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材料成分:通过化学分析等方法,确定材料组成是否符合标准。
•功能性能:根据产品功能要求,进行相应的功能性能测试。
•包装: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并进行必要的包装标识记录。
2.4 检验标准针对每个检验项目,需要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是国际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内部标准。
检验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各项检验指标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接受或拒绝的判定标准。
•测试设备和工具的规格要求。
3. 检验记录和结果处理3.1 检验记录针对每次来料检验,都应当有相应的检验记录。
检验记录应包括以下信息:•检验日期、时间和地点。
•来料信息,如供应商名称、批次号等。
•检验项目和标准。
•抽样方案和检验结果。
3.2 检验结果处理根据检验结果,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式:•合格品:对于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可以直接放行使用。
来料检验控制程序
编制:审核:批准:目录封面 (1)目录 (3)1.0 目的 (3)2.0 适用范围 (3)3.0 权责单位 (3)4.0 名词解释 (3)5.0 控制流程图 (3)6.0 内容及要求 (5)6.1厂商交货: (5)6.2仓储部验收 (5)6.3 IQC检验 (5)6.4 进料抽样水准: (5)6.5 判定不合格物料处理 (5)7.0 特采处理: (6)8.0 紧急放行: (6)8.1紧急放行的条件 (6)8.2 紧急放行具体操作如下 (7)9.0 矫正与回馈 (7)10.0 参考文件: (7)附表 (9)来料检验控制程序1.0 目的1.1 确保采购、外协物料的品质、数量、规格符合本公司要求,使投入生产的物料能满足规定的品质标准,及时处理不合格来料,保证生产顺畅,特制定本程序。
1.2 规范化作业,流程化作业。
2.0 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司生产用原料,辅助材料和外协加工品的检验工作。
3.0 权责单位3.1 生产仓储部:负责物料点收、核对品名等,并通知IQC检验。
3.2 质量部:IQC负责所有物料的检验及判定,异常时通知相关部门,并负责对供应商评价、辅导及管理。
3.3 技术部:负责对无法判断情况的会同评审工作。
3.4 质量管理部负责本方案的制定、修改、补充和废止,监督本方案的执行情况。
3.5 企业管理者负责批准本方案。
4.0 名词解释IQC:Input Quality Control进料质量控制特采:物料不符合品质规格时,已进行了选别、追加工时等最大努力后,仍不能完全满足品质规格,为使生产不陷于停顿或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在影响品质不大的范围内,限定条件(数量)而进行的生产紧急放行。
全检:对产品进行100%全数挑选使用。
抽检:是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少量产品(样本) 进行检验,据以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的统计方法和理论。
AOL:允收水准AC: 合格判定数RE: 不合格判定数5.0 控制流程图来料检验流程图6.0 内容及要求6.1厂商交货:供应商依规定期限交货。
来料品质管理程序(含表格)
来料品质管理程序(ISO9001-2015)1.目的为检查生产用原材料、辅料的质量是否符合企业的采购要求提供准则,确保来料质量合乎标准,严格控制不合格品流程,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适用于所有进厂用于生产的原、辅材料和外协加工品的检验和试验。
3.职责3.1质量管理部负责进货的检验和试验工作。
3.2库房负责验收原材料的数量(重量)并检查包装情况。
3.3质量管理部制定相关规范及表单。
4.程序4.1明确来料检测要项4.1.1来料检验专员对来料进行检验之前,首先要清楚该批货物的质量检测要项,不明之处要向来料检验主管咨询,知道清楚明了为止。
4.1.2对于新来料,在明确该料的检测标准和方法之后,将制定相关检验规范并加入《进料检验流程》。
4.2影响来料检验方式、方法的因素4.2.1来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4.2.2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及以往的信誉。
4.2.3该类货物以往经常出现的质量异常。
4.2.4来料对公司运营成本的影响。
4.2.5客户的要求。
4.3确定来料检验的项目及方法4.3.1外观检测。
一般用目视、手感、限度样品进行验证。
4.3.2尺寸检测。
一般用卡尺、千分尺等量具验证。
4.3.3结构检测。
一般用拉力器、扭力器、压力器验证。
4.3.4特性检测。
如电气的、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特性,一般采用检测仪器和特定方法来验证。
4.4来料检验方式的选择(见抽检方案)4.4.1全检。
适用于来料数量少、价值高、不允许有不合格品物料或工厂指定进行全检的物料。
4.4.2抽检。
适用于平均数量较多,经常性使用的物料。
(抽检比例待定)5.相关文件5.1质量管理部制定相关进料检测标准,由质量管理部经理批准后发放至检验人员执行。
检验和试验的规范包括材料名称、检验项目、标准、方法、记录要求。
5.2采购部根据到货日期、到货品种、规格、数量等,通知库房和质量管理部准备来验收和检验工作。
5.3来料后,由库房人员检查来料的品种、规格、数量(重量)、包装情况,并及时通知质量管理部检验专员到现场检验。
来料检验质量管理制度
来料检验质量管理制度一、前言在现代制造业中,来料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来料检验质量管理制度是企业对所购买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检验和评估的一套制度,通过严格的检验程序和标准,确保所购买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符合公司的要求和客户的需求,以保障生产的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来料检验的重要性1.保障产品质量来料检验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严格的检验,可以避免因原材料和零部件质量问题而影响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合格率,增加返工和报废率,影响产品交付和客户满意度。
2.降低成本通过严格的来料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不合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避免将不合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投入到生产中造成的浪费和成本增加。
同时,也可以减少因质量问题所带来的售后成本。
3.保障供应链稳定来料检验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质量水平,及时发现供应商的问题,降低合作风险,保障供应链的稳定。
三、来料检验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1.明确来料检验的目的和原则来料检验的目的是确保所购买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符合公司的要求和客户的需求,通过检验程序和标准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合格率,减少非合格品的流入。
来料检验的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及时、准确、有效、简便、经济等。
2.制定来料检验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制定来料检验管理制度,建立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确保检验程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同时,建立相关的来料检验文件,包括来料检验规程、来料检验单、来料检验报告等,明确来料检验的流程和责任。
3.明确来料检验的责任和权限明确来料检验的责任主体和权限范围,由质量部门负责制定来料检验计划和标准,由采购部门负责选定合格的供应商,由生产车间负责接收和使用,由检验员进行具体的检验工作。
每个环节都有相关的责任和权限,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4.开展来料检验员的培训和考核为来料检验员提供专业培训,确保其了解检验规程、掌握检验方法和技能。
并建立考核制度,对来料检验员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确保其检验工作的准确和有效。
来料检验管理流程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来料检验管理流程1. 目的:通过对进货采购物料的品质进行检验和试验, 确保来料的品质符合本公司的要求。
2. 适用X围:适用于板卡事业部与产品直接相关的各类物料(包括环保物料),包括直接材料、辅料材料、包装材料等,本流程同样适用于OEM客供物料。
3. 职责:3.1 货仓:负责对采购生产物料的初步确认,办理入库手续;3.2 品质部:负责制订物料检验标准,组织对物料的检验和试验,出具验收报告或记录;3.3研发部负责提供物料技术规格书、图纸和检验所用的样板等3.4物控部负责组织对IQC检验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理;4. 定义:4.1直接材料:直接构成产品的组成部分,如:PCB、IC、电子元器件等;4.2辅料材料: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使用的材料,如:锡条/锡丝、助焊剂、清洗水、抹机水、黄胶等;4.3包装材料:产品包装所使用的材料,如:纸箱、汽泡袋等;4.4 MRB:物料不合格评审委员会。
5.6.相关文件及表单:6.1相关文件6.1.1 《采购管理流程》YDF-QP-0116.1.2 《新物料确认管理流程》YDF-WI-Q-10036.1.3 《采购样品确认管理流程》YDF-WI-Q-20036.2 相关表单6.2.1 《IQC物料检验报告》YDF-FR-00656.2.2 《来料异常联络单》YDF-FR-11116.2.3 《物料评审报告》YDF-FR-10946.2.3 《来料异常处理报告》YDF-FR-20076.2.4《物料送检单》YDF-FR-51406.2.5 《合格供方一览表》YDF-FR-01776.2.6 《BOM单》YDF-FR-0048(0050)6.2.7 《物料代用申请单》YDF-FR-1092。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一、引言来料检验是指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者成品进行检验,以确保其质量符合公司的要求和标准。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旨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来料检验管理体系,保障产品质量,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检验准则1. 检验标准: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指标。
2. 合格判定:根据检验结果,按照预设的合格判定标准,判断是否合格。
合格的物料可以进入下一步的生产或者使用环节,不合格的物料需要进行退货或者重新处理。
三、检验程序1. 接收与登记:接收供应商提供的物料,并进行登记,记录物料的相关信息,包括供应商信息、批次号、数量等。
2. 外观检验:对物料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表面是否有划痕、变形、氧化等缺陷。
3. 尺寸检验:对物料的尺寸进行测量,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4. 性能检验:对物料的性能进行测试,包括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的指标。
5. 检验记录:将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检验日期、检验人员、检验结果等信息,以备后续追溯和分析。
四、检验设备与工具1. 检验设备:根据不同的物料特性和检验要求,配备相应的检验设备,如显微镜、硬度计、拉力试验机等。
2. 检验工具:确保检验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定期校准和维护,如千分尺、卡尺、量具等。
五、检验人员1. 培训与资质: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2. 责任与义务:检验人员应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检验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督与评估:建立检验人员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六、异常处理1. 不合格品处理:对于不合格的物料,及时通知供应商,并按照公司的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包括退货、返修、报废等。
2. 问题分析与改进:对于频繁浮现不合格品的供应商,进行问题分析,寻觅根本原因,并与供应商共同制定改进措施,以提高供应商的质量水平。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一、引言来料检验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零部件等进货物料进行质量检验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能够确保进货物料的质量符合企业的要求,降低产品质量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二、管理控制规范的制定1. 确定检验标准:根据产品要求和行业标准,制定适合于来料检验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尺寸、物理性能、化学成份等指标。
2. 制定检验程序:明确来料检验的流程和步骤,包括样品采集、检验方法、检验设备的选择和校验等。
3. 确定检验频率:根据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和产品的重要性确定来料检验的频率,高风险物料可采取100%抽检,低风险物料可采取抽样检验。
4. 制定检验记录和报告:规定来料检验的记录和报告要求,包括检验结果、不合格品处理、供应商评价等内容。
三、实施管理控制规范的步骤1. 供应商评价: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对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能力评估,包括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认证情况、质量问题处理能力等。
2. 样品采集:按照检验程序要求,从供应商处获取样品,并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3. 检验方法和设备:根据检验标准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设备进行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检验记录和报告:按照规定的要求,记录检验结果、不合格品处理情况等信息,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供应商反馈检验结果。
5. 不合格品处理:对于不合格品,及时通知供应商进行整改或者退换货,确保质量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6. 过程改进:根据来料检验结果和供应商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提高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水平。
四、管理控制规范的效果评估1. 检验合格率:通过统计来料检验的合格率,评估管理控制规范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2. 不合格品处理及时率:评估不合格品的处理及时率,包括及时通知供应商、及时处理不合格品等,确保质量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来料检验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和保障客户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来料检验管理,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建立完善的来料检验管理制度1.1 制定来料检验操作规程:明确来料检验的流程、标准和要求,包括检验的时间、地点、人员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1.2 确定来料检验的抽样方案: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批次确定合理的抽样方案,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1.3 设立来料检验记录档案:建立完善的来料检验记录档案,包括检验报告、抽样方案、检验结果等,便于追溯和分析。
二、加强来料供应商的管理和评估2.1 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根据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和交货准时性等指标,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排名。
2.2 定期开展供应商培训:定期邀请供应商参加质量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确保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符合要求。
2.3 建立供应商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反馈供应商的质量问题和改进要求,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三、优化来料检验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3.1 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根据不同的原材料特性和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化学成分分析等。
3.2 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根据检测要求和技术水平,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3 建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四、加强来料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管理4.1 建立来料检验人员的资质要求:明确来料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要求,建立人员资质档案,确保人员的专业能力。
4.2 定期进行来料检验培训:定期组织来料检验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熟练操作检测仪器设备。
4.3 建立来料检验人员的考核制度:建立来料检验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五、建立来料检验的异常处理和改进机制5.1 建立来料检验的异常处理流程:明确来料检验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流程,包括异常品的处理和供应商的整改要求等。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
来料检验管理控制规范一、引言来料检验是指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进行检验,以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和规格。
来料检验的目的是保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稳定可靠,以避免因原材料或零部件质量问题引起的生产事故和产品质量问题。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涉及来料检验的生产企业,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
三、检验标准1. 技术标准: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应包括产品的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2. 检验方法:根据技术标准,确定相应的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应包括目测检验、测量检验、物理性能检验、化学成分检验等。
3. 检验依据:检验依据应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内部标准等。
根据不同的产品和材料,确定相应的检验依据。
4. 检验频率:根据供应商的质量信誉度和历史数据,确定来料检验的频率。
对于质量稳定可靠的供应商,可以适当降低检验频率。
四、检验程序1. 接收来料:接收供应商送来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2. 样品抽取:根据检验标准和检验依据,抽取样品进行检验。
样品抽取应符合统计学原理,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3. 检验记录:对每个样品进行检验,并记录检验结果。
检验记录应包括样品编号、检验日期、检验员等信息。
4. 判定结果:根据检验结果,判定样品是否合格。
判定结果应根据检验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判定。
5. 处理不合格品:对于不合格的样品,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退货、返修等。
6. 检验报告:根据检验结果,编制检验报告,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供应商。
检验报告应包括检验结果、不合格项及原因等信息。
五、记录与存档1. 检验记录:对每次来料检验进行记录,包括样品编号、检验日期、检验员、检验结果等信息。
检验记录应保存至少一年。
2. 检验报告:编制的检验报告应妥善保存,包括检验结果、不合格项及原因等信息。
检验报告应保存至少三年。
六、培训与管理1. 培训:对从事来料检验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技术标准的理解和应用、检验方法的掌握等。
来料质量控制流程
来料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来料质量控制是指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进行质量检验和控制的过程。
良好的来料质量控制流程能够确保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符合要求,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二、目的来料质量控制流程的目的是确保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符合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以减少不合格品进入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三、流程步骤1. 供应商评估在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之前,需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能力、技术实力、质量控制手段等。
评估结果将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
2. 来料检验计划制定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质量要求,制定来料检验计划。
来料检验计划包括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标准等内容。
检验项目可以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功能测试等。
3. 来料检验根据来料检验计划,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检验。
检验可以采用抽样检验或全数检验的方式。
检验过程中需要使用适当的检验设备和工具,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检验结果记录和处理对每一次来料检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并根据检验结果进行处理。
如果发现不合格品,需要及时通知供应商,并要求其采取纠正措施。
同时,需要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和处理,如退货、返修、报废等。
5. 供应商绩效评估定期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评估,包括来料质量、交货准时性、售后服务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以便优化供应链管理。
6. 持续改进通过对来料质量控制流程的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持续改进的目标是提高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和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以达到更高的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四、关键点和注意事项1. 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提高质量水平。
2. 制定合理的来料检验计划,确保检验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 使用准确的检验设备和工具,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及时处理不合格品,与供应商协商解决问题。
5. 定期评估供应商的绩效,优化供应链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案设计
在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应对本专业内容的 设计方案或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综 合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技术上的适用性、可 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将其主要内容写 进本专业初步设计说明书中。设计总负责人 对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在设计总说明中予以 论述。为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应进行必要的 内部作业,有关的计算书、计算机辅助设计 的计算资料、方案比较资料、内部作业草图、 编制概算所依据的补充资料等,均须妥善保 存。
9
技术设计
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 矛盾的最佳方案。通过长期的实践,建筑设计者 创造、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 图纸、建筑模型或其他手段将设计意图确切地表 达出来,才能充分暴露隐藏的矛盾,从而发观问 题,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交换意见,使矛盾得到 解决。此外,为了寻求量佳的设计方案,还需要 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比较,是建筑设计 中常用的方法。从整体到每一个细节,对待每一 个问题,设计者一般都要设想好几个解决方案, 进行一连串的反复推敲和比较。即或问题得到初 步解决,也还要不断设想有无更好的解决方式, 使设计方案臻于完善
它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各种 技术问题。要明确平、立、剖面的主要尺寸,作 出主要的建筑构造,选定主要构配件和设备,并 解决好各专业之间的矛盾。技术设计是进行施工 图设计的基础,也是设备订货和施工准备的依据。
8
技术设计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面临的矛盾有:内容和 形式之间的矛盾;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投资 者、使用者、施工制作、城市规划等方面和设计 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由于对建筑物考虑角度 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建筑物单体和群体之间、内 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在技术要 求上的矛盾;建筑的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 几个基本要素本身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内部各种 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局部和整体、 这一局部和那一局部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 非常错综复杂的局面。而且每个工程中各种矛盾 的构成又各有其特殊性
2
目录
1 方案设计 2 技术设计 3 施工图设计 4 审核 5 图标总结
3
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了解设计要求, 获得必要设计数据,绘制 出各层主要平面,剖面和 立面,有必要时甚至要画 出效果图来。要标出房屋 的主要尺寸,面积,高度, 门窗位置和设备位置等, 以充分表达出设计意图, 结构形式和构造特点。这 阶段和业主,使用该房屋 相关人员接触比较多,如 果方案确定,就可以进入 下步的技术设计阶段。
1
方案设计
建筑业务流程可做如下简要梗概 1.业主提出相关的改造要求。
2.加固单位或者设计院初步估计(未进行计算)是 否可以改造 3.根据改造的情况,是否需要进行抗震鉴定。 4.对于需要进行抗震鉴定的,须由抗震检测中心进 行抗震鉴定,并将鉴定结果送报抗震办备案。 5.经设计院初步估计可以进行改造的,由业主提供 原始设计资料,竣工资料。 6.设计院根据原始资料,竣工资料,结合抗震鉴定 报告和拟改造后的设计资料,对结构进行校核设计。 7.改造方案经业主同意 8.将图纸报送审图中心,进行过抗震鉴定的,审图 确认的图纸需报抗震办备案。 9.交给施工单位施工 下面分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4
方案设计
初步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审批 要求:1.应符合已审定的设计 方案;2.能据以确定土地征用 范围;3.能据以准备主要设备 及材料;4.应提供工程设计概 算,作为审批确定项目投资的 依据;5,能据以进行施工图设 计;6.能据以进行施工准备。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可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2年 3月2日(建设〔1992〕102 号)《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深度的规定》。
10
技术设计
11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绘制:这是建筑设计中,劳动量最大,也 是完成成果的最后一步,主要功能就是绘制出满 足施工要求的施工图纸,确定全部工程尺寸,用 料,造型。在建筑设计上就是要完成计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或设计方 案而编制的可供进行施工和安装的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 内容以图纸为主,应包括封面、图纸目录、设计说明(或 首页)、图纸、工程预算等。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2年3月2日(建设〔1992 〕102号)文批准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有关部分执行。设计文件要求齐全、完整,内容、深度 应符合规定,文字说明、图纸要准确清晰,整个设计文件 应经过严格的校审,经各级设计人员签字后,方能提出。 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以下要求:1.能据以编制 施工图预算。2.能据以安排材料、设备订货和非标准设 备的制作;3.能据以进行施工和安装;4.能据以进行 工程验收。
5
方案设计
设计者在动手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并掌握 各种有关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情况:自然条件, 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等;城市 规划对建筑物的要求,包括用地范围的建筑 红线、建筑物高度和密度的控制等,城市的 人为环境,包括交通、供水、排水、供电、 供燃气、通信等各种条件和情况;使用者对 拟建建筑物的要求,特别是对建筑物所应具 备的各项使用内容的要求;对工程经济估算 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 备等;以及可能影响工程的其他客观因素, 这个阶段,通常称为搜集资料阶段。
7
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一般要是不太复杂的工程,这就省掉 了。这一阶段主要是和其他建筑工种互相提供资 料,提出要求,协调与各工种(比如结构,水电, 暖通,电气等)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编制施工图 打好基础。在建筑设计上,这一步骤就是要求建 筑工种标明与其他技术工种有关的详细尺寸,并 编制建筑部分的技术说明
13
施工图设计
14
审核
并配合其他结构施工图,水电施工图,电气施工 图等,这套图纸就可以出图了,这份建筑图就具 有法律效力,相关人员就要为这设计的房屋承担 相应责任。
15
审核
最后建筑施工图完成后,审核,盖注册建筑师章,设计院出图章,设 计人员审核人员等相关人员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