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设计《都江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深化思索和探究,把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会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究竟应当站在哪里?教学重点:1、体会的写作意图2、揣摩语言教学难点:学习深化思索和探究,把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假如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始终认为,宏大的奇观、胜地确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考……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兴奋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终一部分有难度,可以临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认真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兴奋人心的工程。
1、同学回答第一个小标题。
依据同学回答,分析是否把握到位。
假如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行。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分,让人们熟悉到都江堰的宏大〔留意:并没有否认长城的宏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兴奋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其次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知别人都江堰到底是怎样的美,怎样的宏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动。
〔2〕作用:引发奇怪,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终一句:要看水,万不行忘了都江堰。
其次课时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兴奋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到底是谁,给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品行:详细、质朴———>冰清玉洁。
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李冰的宏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认识。
(2)学会欣赏余秋雨的散文,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作者对都江堰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2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其在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地位。
3.2 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欣赏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4.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工程的历史背景。
(2)提问:你们对都江堰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思考题:课文是如何描述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的?5.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5.5 案例分析(1)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2)让学生尝试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进行句子仿写。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建设意义;2. 了解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文化价值;3. 学习并掌握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和探究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建设意义;2.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文化价值;3. 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方法。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介绍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都江堰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都江堰的建设意义。
2. 学习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文化价值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如水利工程的规模、建设技术等。
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传达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水利文化价值。
3. 学习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学习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如水的运动规律、水流的量和速度等。
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习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法,如水坝的设计和建设、渠道的布置等。
4. 实地考察和探究学习安排学生实地考察都江堰,亲自观察和体验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了解其实际效果和运行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建设意义有一定的了解;2. 学生能够描述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文化价值;3. 学生能够理解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方法;4.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能够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究学习;5.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探究学习,进一步加深对都江堰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资源1. 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教学PPT;2.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文化价值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 水利工程基本原理和建设方法的示范模型和实验装置;4. 实地考察的工具和材料。
七、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如灵渠、赵州桥等,并进行比较和对比分析;2.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水利工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模拟等。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 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工程的技术原理和建造方法。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都江堰的综合效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都江堰工程的特点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都江堰的实际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引发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都江堰的基本情况。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技术原理。
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分析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4. 案例分析:(1)选取都江堰工程的成功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都江堰工程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思维深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都江堰》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都江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都江堰》的优美意境。
(2)介绍《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都江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都江堰》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都江堰》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余秋雨 都江堰 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都江堰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其建筑特点。
2. 都江堰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设计原理的理解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都江堰》课文及相关资料。
2.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
提问:“你们听说过都江堰吗?它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都江堰》,了解都江堰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
3. 课堂讲解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介绍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4.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成果展示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6.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培养学生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都江堰的历史价值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启示。
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他古代水利工程的图片,如郑国渠、灵渠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建筑特点和作用。
2. 邀请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对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和经验。
3.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都江堰,让学生亲身体验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壮丽景象。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都江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出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余秋雨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都江堰》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3. 作者余秋雨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子结构的理解。
2. 对都江堰工程技术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都江堰》的文本。
2. 与都江堰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设施如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都江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都江堰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
4. 课文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5. 分析评价:让学生分析并评价作者余秋雨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 扩展阅读:提供与都江堰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加深对都江堰工程的理解和认识。
7. 写作练习:8. 演讲展示:学生选择一个与都江堰相关的话题,进行演讲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
《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欢迎大家分享。
《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1教材分析:《都江堰》是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作者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
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在传达中反思。
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他的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教学目标:1、记识作家及主要作品;掌握对比手法。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与反思,了解文化散文的写作方式。
3、让学生体会李冰为民造福、贴近民生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悟都江堰所体现的文化精义。
教学程序:(一)师生共同交流对余秋雨和都江堰的了解,把了解的余秋雨知识贯穿起来。
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文学主张、文学特色等。
(二)预习反馈:通过检测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文章重点字词,扫除朗读障碍有学生交流作者的情况。
(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单独解决)(三)走进都江堰(边让学生逐段朗读,边分析文章的精华,每一部分读完后,为文章加上小标题。
明确:A最激动人心的工程;B都江堰水的魅力;C魅力的缔造者;D贴近苍生的神可能学生会忽略掉一些修饰语,引导他们找出。
如第一部分可能会丢掉“激动人心”,而这一修饰语是本段最核心的东西。
)1、诵读第一部分,文章标题是都江堰,开头为什么写长城?这是什么手法?(对比)文章中作者拿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那些方面的对比,最主要的是哪一方面的比较。
明确: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都江堰》一文;(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3)学会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2)学会对比阅读,将《都江堰》与其它相关文章进行对比,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都江堰为题材,创作一篇作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自然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2)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美感。
2. 教学难点:(1)对比阅读,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2)创作以都江堰为题材的作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都江堰图片,让学生对都江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2)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阅读《都江堰》与其它相关文章,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美感;(2)分析都江堰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敬畏自然。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作业:以都江堰为题材,创作一篇作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及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对比阅读:评估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分析学生的思维深度。
《都江堰》教案(3篇)(2)
都江堰教案桓台二中李洪帅【学习目标】一、品味语言,感受风格。
二、体悟感情,理性思考。
【学习重点】体悟作者的感情和思考【学时安排】1课时【过程与方法】品几句诵几段仿几言《国学诵读》学习(三分钟)。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都江堰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还是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
初步感知文章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作者对都江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模仿这样的结构,给其他部分加上个小标题。
最的工程最的景观最的水利学家最的神(偶像)触摸语言:品味你觉得最美的几句学生讨论展示,师生评价鉴赏。
总结分析。
文章的美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这些精彩的、深有感触的、感觉最美的、甚至让我们深深震撼的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满诗情蕴满哲理这也正是余秋雨散文的风格特色。
引出余秋雨。
学生交流所知道的余秋雨和他的散文。
教师推荐课文第三部分第6段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理解“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第三部分第9段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讨论:理解“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师生总结,方法归要(散文阅读中重点语句的理解)1、词意。
(表达了的意思)2、手法。
(运用了的手法)3、感情。
(抒发了的感情)体悟感情:诵读你喜欢的几段1、作者来都江堰之前,心情就那样激动么?看到都江堰以后呢?读文章(勾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2、含英咀华:好的文章就是要反复的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了然于心,注意积累诗一般的语言,哲理一般的语言。
尝试着把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背一下。
背诵几分钟,检查效果。
深入思考:学习仿写最美的语言1、思考:不期留名的李冰为何会流芳千古?(李冰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哪种特质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你的心,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3篇
1、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秋雨《都江堰》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第一篇:《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提高学生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文章的深刻立意,掌握写景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的手法。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创造。
教学方法: 1.通过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采用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一幅组合图片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提到旅游,我们头脑中立刻闪现出那令人心旷神怡的名山大川。
有人欣赏那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欣赏那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欣赏那惊天动地的飞瀑、欣赏那变幻莫测的云海。
然而在旅游天地中,许多人对都江堰却知之甚少,那么都江堰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都江堰的魅力。
二、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学生简介都江堰和李冰。
(1)提示:都江堰自动清淤系统巧夺天工;都江堰水量调配精确犹胜电脑。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搜集的信息。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肯定,同时注意引导、挖掘信息的深度和高度,明确都江堰的价值所在,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质量。
(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①为何历时两千多年而未淤塞?②飞沙堰如何能将数吨巨石由内江抛移到外江?③为何古堰体系能自动调配水量,完成四六分流?④为何受水冲击最大的离堆和宝瓶口恰是结构坚实的砾岩,而方圆数百里的龙门山脉除此之外均为易被冲蚀的页岩?从这里想像李冰是如何发现的以及付出的辛苦。
2.以导游方式介绍都江堰。
(结合多媒体课件,面对都江堰的立体图进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充分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改变角色,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都江堰,再与课文内容对比,从而理解课文的深刻立意。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工程的敬佩之情,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读《都江堰》,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关键词语:讲解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等。
3. 句子解析: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
2. 教学难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观点和情感的理解。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讲解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观点和情感的理解。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感受古代工程的伟大。
6.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都江堰》原文。
2. 图片资料:都江堰的图片,包括建造过程和现状。
3. 视频资料:关于都江堰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都江堰,提供实地体验的机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阅读课文。
2. 第3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课文《都江堰》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都江堰》的主要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都江堰》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都江堰》,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内容,搜集有关都江堰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都江堰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其独特的水利设计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比较学习:将都江堰与其他古代水利工程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3.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准备:1. 课文《都江堰》文本。
2. 与都江堰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其他古代水利工程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都江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都江堰的兴趣。
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
《都江堰》优秀教案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都江堰》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都江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奋斗和实干的精神。
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的脉络。
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精神意蕴的游览圣地。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línxuǎn(慎重地选拔;审重选择)、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都江堰精神的阐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都江堰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2.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都江堰精神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
2.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余秋雨散文《都江堰》,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亲身感受其壮观景象和伟大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余秋雨散文《都江堰》,回答相关问题,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讲解: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解答学生疑问。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亲身感受其壮观景象和伟大精神。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精神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环节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讲解:反思自己在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难以理解或表达不清的地方。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是一项古老的工程,位于我国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2.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3. 都江堰的重要性: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都江堰的壮观景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都江堰的了解和印象。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都江堰》。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都江堰》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语句。
3. 领会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都江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第三章: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
教学内容:1. 作者余秋雨简介: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文化学者。
2. 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后,深受感动,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散文。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如代表作、学术成就等。
2. 学生了解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第四章:课文拓展与讨论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价都江堰的价值。
2. 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1. 都江堰的价值:从历史、文化、科技等角度评价都江堰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重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结合读写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去哪里旅游啊? (各抒己见,活跃气氛。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祖国的几处风景名胜吧。
(展示一组图片)这些地方有什么东西吸引你们呢? (各抒己见)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当地的迷人风景,还有当地的美丽传说与相关的故事,以及它们所寄托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而建筑无疑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象征,那么周庄则代表着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销毁的悲哀,那么都江堰呢?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今天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研习课文(一)检测预习(迅速浏览全文)(设计四个小问题,让学生选择图片,每张图片对应一个问题)①标音题: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圭臬(guī niè)韬略(tāo)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é)②问答题:都江堰是由谁在什么时期修建的?位于哪个省?战国时代秦国的李冰父子修建的,位于四川省。
③给每个部分写一个标题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第三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④主观题: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二)具体研习探究第一部分:1、“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余秋雨对都江堰的总体评价,作者一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把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比较。
作为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长城,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无疑是伟大的,但是作者为什么会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和长城比较,都江堰的“最激动人心”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文本当中找出现成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教师总结:全方位的对比,显示了都江堰的独立品格,也凸显了都江堰深广的人文内涵。
2、在作者的眼里,都江堰就“像一位乡间母亲”,她具有怎样的品质呢?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
永远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了都江堰的本质特征。
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括都江堰的本质特征明确:①它像一位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②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3、理解句子含义:①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明确: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②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明确:“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的母亲,生动新乡的表现了他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奉献的精神。
探究第二部分1.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都江堰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这样写,是从一般游客心理的角度出发,更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达到相互沟通。
2.找出描写都江堰壮观水流的语句,分析水流的特点。
先写都江堰所处的环境:“草木茂盛”、“更滋润,更清朗”;再写都江堰的水声:“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然后写都江堰的水态:“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遇到江心的分水坝,“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最后这“最强悍的生命”乖乖地按照人的意志“造福千年”。
都江堰水流的特点:“翻腾咆哮”的水流,乖乖地按照人的意志进行。
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探究第三部分: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李冰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大家对其了解多少呢?先让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李冰他在四川任职期间,创建了造福万世的都江堰,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
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除都江堰外,他还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工程。
他还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桥,修石犀溪,在祟庆县修建文井江,在广都主持开凿盐井,在乐山三江江流处治理河道,在宜宾治理水道,在什邡县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
他的功绩,可以说是“泽被千秋”,万古不朽,其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人类史上至今仍是屈指可数的。
阅读第三部分,结合作者的观点,讨论:李冰是怎样的一个人?李冰是。
小结: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
2.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提示: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A.长锸:实践。
李冰手中的长锸说:政治要做事儿,既具体又质朴,就是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守,a:郡守; 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这种政治辩论,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就是两种政治纲领的辩论。
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
讨论:如何理解“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他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不被统治者所认同。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精魂长存,受到百姓的崇敬。
概括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百姓。
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大家能否举几个例子?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海瑞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
高山无言,流水无语。
千百年来,奔流的江水默默地感受着李冰父子的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幻和历史的变迁。
都江堰的水是灵动而有活力的,都江堰制服滔滔江水的壮观景象是让人深深地折服的。
假如现在的你站在都江堰边上,你最想对李冰或都江堰说些什么呢?(三)拓展练习(作业)都江堰既有壮观的自然风景,又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假设现在要为都江堰拍摄一部宣传片,片中还缺一段解说词,请你为本片设计一段解说词语。
结合文本,发挥想象,积极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都江堰的相关材料,以《我眼中的都江堰》为题做一个专题。
并将成果做成.ppt或flash进行展示。
(四)教师总结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
确切地说,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义。
都江堰安祥地卧在成都平原上,只要涓涓清流不断,李冰的精魂就永不会消散。
都江堰仿是一座文化纪念碑,精神的丰碑,历史因它而闪光,今人因它而自豪,它不仅滋润了中华大地,也流淌着中华文明,光照千年,启迪后人。
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最后让我们在谭维维的《好一个都江堰》歌曲中结束今天的这节课。
三、板书设计:都江堰余秋雨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