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八年语文下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课题
语文
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教案 教师:
班 8. 级 8.
第 五周 第 四 总课时 24
授课日期 2020.04.01
《时间的脚印》
学生数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应出席
45 分
讲授法
85
授课 类型 课前 准备
新授课
教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学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目
标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实出席 85
重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点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 点 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局部探究
教学过程
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音频课文】,圈画重要语句,
探究下面问题。
【精品课件】
(一)理解说明内容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
参考: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
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 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四、总结拓展 总结: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参考:①介绍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②运用了逻辑顺序加 以说明;③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w W w .x K b 1.c o M 拓展:谈谈学习这篇文章获得的启示 参考:大自然一切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同 学们在平时要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探索精神, 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揭开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 文的特点。 2.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 科学原理,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说明文。
初中语文统编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认读生难字,看读音的准确性,其他学生点评。
2.指名回答问题,教师评价。
问题: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明确: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
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
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3.教师概述,导入新课。
师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这样的开头对主要内容有着怎样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问题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
明确: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问题2: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
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地质学家、科普作家钾长石的科普作品《时间的脚印——漫话地质年代》。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地球上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理特征、生物种类的变化以及地质学家研究地质年代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了解地质变化的过程,认识到地球上生命的演化。
这篇课文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趣味性。
在语言上,课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地质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在内容上,课文涉及许多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地质年代、岩层、化石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的大部分语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较为抽象的科学知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变化的过程,认识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地质学家研究地质年代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地质变化的过程,认识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难点:理解地质学家研究地质年代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质事件为例,让学生了解地质变化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图片,如火山喷发、地震、恐龙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时间的概念和单位;2.掌握年、月、日的换算方法;3.能够计算年龄、日期间隔等时间问题。
二、教学内容1.时间的概念和单位;2.年、月、日的换算方法;3.时间计算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2.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学生生日距离今天有多少天?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多少倍?让学生思考时间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思考。
2. 讲解时间的概念和单位(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时间的概念和单位的内容,详细解释年、月、日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3. 年、月、日的换算方法(3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上的示例,讲解年、月、日之间的换算方法。
首先,教师以年为单位,让学生学习如何将年换算为月和日,以及如何将月和日换算为年。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换算方法,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时间计算问题(4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时间计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解答。
问题可以包括:某人出生了多少天了?两个日期之间相隔多少天?将某一年的生日换算为星期几?教师鼓励学生在纸上写下解题过程,并检查学生的答案。
5. 小结与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对时间的概念和单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掌握年、月、日的换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时间计算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和听课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以及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时间的脚印教案
-在培养时间观念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一些名人的时间管理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实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时间的脚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时间留下的痕迹?”比如,古树的年轮、建筑的风化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时间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的奥秘。
-在讲解文章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关于时间变迁的描述,如“岁月悠悠,时间的脚步匆匆”,并通过具体实例(如古树年轮、化石的形成等)来说明时间留下的痕迹。
2.教学难点
-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详细解释和指导。
-说明文阅读方法的运用: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可能不懂得如何快速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需要教师教授相关技巧和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时间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的基本作用。《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时间如何留下它的痕迹,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这些痕迹理解过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时间在地质变化、生物进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导图。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痕迹在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语法讲解:分析并讲解文中的典型句子,如:“时间就像一条长河,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细腻的描绘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5.口语表达: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关于时间的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情感教育: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培养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品质。
7.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提高学生对语文词汇、语法的掌握,培养准确、得体的表达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管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时间的脚印》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时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02)
8时间的脚迹1.理清文章的脉,掌握本文句成段的作用。
2.品尝言,领会生的写法。
3.学会用的点看,岩石的奇怪功能及其意,培育探究意和科学精神。
一、入新播放入。
如中所言,通一撮沙子,就能得悉地球的年。
看起来十分不行思,岩石何有这样奇怪的史的功能呢?它是怎么那些已逝的的?我在《的脚印》一文中找答案。
二、教课新目学一:关注句成段,掌握文章内容1.同学花三十秒快速文,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许多句成段。
2.在明文中,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个句子起着性作用,掌握些句子,能我更为快速、清楚地掌握文章内容。
同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上序号,要点关注些句成段的句子,掌握文章内容,文区分次。
明确:要点句引掌握:第 1 段:“ 一年一年地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叙如何的痕迹。
第 5 段:“岩石是怎下的呢?” 是一个起句,与下段一一答了然岩石在被损坏与再生的程中。
第 7 段:“真的有‘海枯石’的候。
” 是一句提示,后文岩石如何被损坏睁开。
第 11 段与第 13 段:“水和空气能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损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岩石的损坏。
”此两段明是第7 段的一步述。
第 18 段:“ 期的重和胶,那些碎石和泥沙从头形成了岩石。
”回第 5 段内容,同惹起后文岩石形成的详细程。
第 22 段:“岩石保留了比上边所的多得多的史印迹。
”引出下文的详细例。
⋯⋯合上述句成段句子的合剖析,可将全文31 个自然段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 4 段 )引出:岩石是大自然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 (5 — 29 段 )岩石是怎的。
又分两:第一 (5 — 21 段 )岩石的厚度和序能够。
第二 (22 — 29 段 )岩石保留了史的印迹。
第三部分 (30 — 31 段 )懂岩石的意。
目学二:理解文,科学精神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可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何?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辰都在运动着这一广泛规律。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一、背景简介时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学生中,时间意识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许多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存在困难,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或是错失机会。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及其应用,培养他们的时间意识和时间管理技巧。
二、教学目标•理解时间的概念,包括年、月、日、小时、分钟和秒钟;•掌握读写时间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报时;•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性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能够运用学到的时间管理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1. 时间概念和报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习的时间概念,包括年、月、日、小时、分钟和秒钟;•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读写时间,如何准确地报时;•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时间报告视频,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等不同形式。
2. 时间管理技巧•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宝贵性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一些时间管理方法,如番茄工作法、时间日志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时间管理经验和方法,以及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
3. 时间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家庭、学习、娱乐等不同方面实践时间管理;•使用时间日志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分析自己的时间管理情况;•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指导学生如何从中发现时间浪费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向学生简单介绍时间概念和时间管理方法,并给予一些示范。
•活动法: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时间日志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估•学生时间报告视频评估,包括语言表达、逻辑完整、创意等方面;•学生时间日志数据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课堂报告;•学生小组讨论的贡献程度。
六、教学资源•白板、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课件、视频、网址等教学资料;•时间日志表格等纸质资料。
七、教学反思这一课时的教学实践中,活动丰富多样,让学生在理解时间概念和掌握时间管理方法的同时,增加了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设计2:时间的脚印(第2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 最新人教部编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品味语言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
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
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背景《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解了时间的概念,并介绍了时区、日历、地球自转、公转等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对日历、时间计算等基本工具的运用能力。
本单元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知识内化有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日历的使用方法。
(2)理解时区的概念,会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
(3)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4)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理解导致季节交替的原因。
2.能力目标(1)运用日历计算年份、月份、日期。
(2)计算不同经度的时区差。
(3)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将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经历,让学生回忆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带着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导入过程要求可以适当地增加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如《历史上的今天》等,鼓励学生多角度和多方面思考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二、讲解课文(2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地讲解本单元的文本,每段文本讲解后需停留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外的实际含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时间计算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日历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时差计算以及其他有关时间的操作,如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等。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如里切换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和区别明显的内容。
四、互动交流(1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将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可以问问题,教师也可以讲解相关内容,确保学生深度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目标: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导入: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 黄鸾饩鋈 鑫侍猓?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
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
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第2单元时间的脚印(教案)2022春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部编版)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5.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6.价值观塑造与人文关怀:讨论时间的流逝,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当下,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流逝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1)对时间哲理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时间流逝的内涵,感悟人生的哲理。
-例如: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宝贵,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2)句子解析:对课文中的复杂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例如:解释“时间的脚印”这个比喻的深层含义,理解时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
(3)写作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流逝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时间流逝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时间,用心体验生活的每一刻。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时间的脚印 第二课时_八年级语文教案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2)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圆熟精湛的技法——作者巧用象征,表达深刻的思想;巧用对比,通过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对比和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形象对比,歌颂如大海般激荡的人民革命力量和像海燕般勇敢无畏、迎接革命风暴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另外,环境烘托是本文又一成功的艺术手法。文中三种不同景象,象征革命暴风雨的迫近和即将爆发;景象的变换,表明形势愈益险恶、阶级斗争日益激烈,而海燕形象,在景象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得到烘托和显现。
3.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时间的脚印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流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关注时间主题在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写作,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主动探索时间主题的相关知识,形成跨学科的学习视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时间流逝的基本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的推移,它在自然界、历史长河和个人成长中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时间是生命的载体,我们应当珍惜它,合理利用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时间流逝的描绘。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了解时间流逝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时间的脚印》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时间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历史、个人成长中的具体体现。
-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形成对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实践。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岁月像把利刃,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迹”,让学生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概念。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5.塑造正确价值观:通过感悟时间的珍贵,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的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课文通过对具体事物和时间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间的珍贵,培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和时间的变化,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4.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珍惜时间,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观念。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时间流逝这一抽象概念时,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入手,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时间流逝的直观感受。此外,通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仍然显得有些生疏。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掌握,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时间流逝的基本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它影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时间流逝是如何被作者观察和表达的,以及它如何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8- 时间的脚印 第2课时-人教八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8*时间的脚印第2课时[教学目标]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其生动形象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
难点: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对上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复习巩固。
二、课文学习(一)理解研读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说其作用。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历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接上文,总结化石的作用,开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2.找出本文所举的几处实例,结合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的作用,并简单说说本文还运用了其他哪些说明方法。
(1)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做铺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时间的流逝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无形和无情,以及时间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抒情的文字有较强的感受力,但对于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间的感受和思考。
2.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时间这一抽象概念,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句子。
3.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3.课文难点解析: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语气、情感等。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问题,如时间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作者对时间的感受等。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背景介绍《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主要讲述了时间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一篇十分富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文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文章具有许多优秀的特点,如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叙述生动,语言简练等。
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难点,如由浅入深的阅读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文化观念的转换等。
为了深入挖掘该文章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反思总结,现在分享如下。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习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历史教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深刻表达自己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和文化自信。
2.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列举一些跟时间有关的词语,如秒、分、时、年、季节等,然后引出本课主题《时间的脚印》。
阅读训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结构,然后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影响,通过教师点拨和引导,深化学生的理解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文化对话通过讨论历史事件,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拓展其视野。
思考总结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反思依据。
三、课后反思该教学设计的效果是十分不错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文化观念的理解。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详细阐述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教案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
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
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
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
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
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
说明文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
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
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
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的作用。
(1)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做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是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
如"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已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2)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3)依据事物内在联系进行说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踪迹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结果。
先说明"地球上某些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把这一过程分为:岩石会被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作用破坏以致"烂掉";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自然界中的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即岩石的生成。
因为岩石的生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所以岩石保存了太多的历史痕迹。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迁、地壳运动、古代生物的状况,乃至自然界中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无不在岩石上留下痕迹,这可不就是大自然为我们留下的时间的踪迹。
我们读懂自然界利用岩石留下的物质运动的踪迹,又能够使我们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探寻出可供我们人类利用的丰富宝藏。
本文就是这样,抓住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条分缕析,由岩石的成因而及岩石记录了自然界的丰富的变化,最后说明岩石上的记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逻辑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
(4)过渡语段承上启下作用明确。
本文恰当地使用了多个过渡段,从而把所说明的内容自然地联系起来,给读者一以贯之的印象。
如"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由上文举例说明人类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铜壶滴漏,自然开启下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的方式及记录的内容。
科学知识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似乎高深莫测。
由于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上述种种为普通读者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因而将死寂的岩石说明得生动有趣,以至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3.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的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语词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
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边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四)总结、扩展
学生再次回顾全篇,重点明了本文以下两点:
1.说明顺序:由岩石的形成到岩石对历史痕迹的记录再到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进行说明,是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
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人与自然》系列丛书,介绍其中几篇文章。
(五)布置作业
1.课外广泛阅读科普读物,开阔视野,丰富头脑。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3.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抒发一下学完本文后,对岩石的认识和自己的全新的感受。
课后练习答案:
1.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使读者一下子对冷冰的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