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既有建筑改造与大学文脉的渊源研究
浅析高校文化与高校建筑的内在联系
学校整体规划中 , 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对大学 生健康成长 的重要作用。
正如 “ 化” 文 这个概念难 以解 释得透彻 、 明晰一样 , 校园文 化作 为整
渗透对校园文化建设 的极大作用和校园文化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个 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 , 同样 难 以把握其定义 , 并且一直为 高等教育工
作 者所争论。 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 和把握校园文化的含义 : 它是弥 漫、 渗 透 于高等学 校教师与学生之 间以及他们与其所创造 并立身其 中的环境 之 间的氛围 , 而且这种氛 围是 活的 , 富有生气 的 , 犹如气韵 , 动于校 园 流
2 高校 校 园建筑 的文化 属性
建筑作为一 种文化符号 ,事实上成 为了文化表象 的外在载体 , 只有
科性高校在学生学习期间多教授了几门具体的课程 , 而归功于校 园文化
中文理渗透的浓厚氛 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许多综合性大学对青年学生 更具吸引力的奥妙也许就在于此吧。 园文化的形成 依赖 于每一学科的 校
发展 , 更依赖于多种学科的融会贯通。许多或 以文史或以理工见长的综 合性大学 , 现在 已开始加大力度 发展 自己的相对弱项 , 就是意识 到文理
对 高校校 园文化及 校 园建筑进行研 究分析 的基 础上 , 探讨 了校 园建筑与校 园文化发展
的 关 系及 其 发 展 趋 势 。
关键 词 : 园文化 ; 园建筑 ; 校 校 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 : 4 - 5 G 005 文献标识码 : A
否 。文理兼容的百年老校为什么能够培养 出复合型人才 , 并不是其较单
1 高 校的 文化属 性
校园文化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还只是近几年 的事 , 已经广 但 泛地受到重视 , 许多高校都在投入较多 的人力和物力创建 自己的校 园文 化, 为大学 生全面 、 健康成长创造 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绝不等同于搞 几项活动或者举办几次讲座 , 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
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共发展
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共发展摘要:当代学校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念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已逐步走出象牙塔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教育体制与教学管理都从传统的刻板、封闭向灵活、开放的方向转变。
规划注重与城市和社会的融合,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为师生间的交流、学科间的互动、院系间的合作、校际间的联系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交往机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
关键词:规划、校园建筑、交通、景观、绿地规划原则整体性原则——功能布局的关联性、空间完整性、建筑造型的整体性。
前瞻性原则——力求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体现高起点、高标准,体现学术效应、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三结合。
创新性原则——总体规划布局要面向未来、有所突破,但又要立足传统,吸收精华、辅以现代手段,营造新校园。
特色性原则——典雅、优美的建筑造型、多元化的空间层次,展现校园蓬勃向上的面貌,使整个校园充满“人文、教育、交流”的学术气氛。
彰显特色,给人以深刻鲜活的“面孔”。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有机组织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达到生态、文化与效益的统一。
规划策略结合当地文化和地域特征,规划采取较为理性的世界思维与手段,合理安排校园功能布局,将校园内建筑空间布局所形成的校园空间肌理与周边地形地貌相契合。
空间格局构思学校校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带、四片区”的自由布局形式。
规划根据基地现状以及周边道路情况,通过公共空间主轴起承转合的方式控制整个校园,利用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片区引导校园整体空间格局的发展。
一轴:由校园入口——前广场——中心广场——教学实验楼形成的公共空间结构,构成整个校区的序列主轴,营造富于活力的各个景观核心。
两带:贯穿校园东西向,由中心广场至体育运动场地以及主要教学楼至后勤生活区两条带状空间联系起教学——运动——生活区域,提高了校园的可达性。
四片区:整个校区自东至西,由校前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后勤区依次排开,形成了校园内部的框架结构。
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摘要:大学创办首先要进行校舍与校园的基本建设,而校园建筑群的出现,又派生出相应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
校园建筑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成为校园文化表象的外在载体。
校园建筑文化是通过校园主体建筑来体现,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具有潜在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结合学校百余年的发展,校园空间格局在不断拓展,校园建筑文化也随之变化,通过校园规划、主体建筑、景观建筑、空间艺术、历史建筑保护以及校园环境治理等,来体现对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措施,期望对相关行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建筑;文化;传承;创新前言:校园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文化的创作。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和学校历史的载体,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年轮。
高校校园建筑记载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因而,研究高校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将如何有效融合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
1.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1.1建筑文化。
建筑作为物质环境文化,既为现实服务,又有历史的连续性,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体现出特有的象征性符号或思想观念,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中西方观念对“建筑”有许多形象说法:“建筑是文化的容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宇宙的图示”等等;建筑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环境文化和背景文化,既有滞后性,记录着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又有超前性,顾及到今后社会文化的发展,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取向和营造独特的教育环境。
1.2校园建筑艺术。
建筑被喻为凝固的艺术,主要通过以教学与科研、办公与生活等在内的楼宇,以及亭台轩榭、楼牌雕塑、假山景石等来体现,兼有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长期的校园基本建设,逐渐将所具有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给校园建筑融人文化概念,使它成为以技术水平、社会形态及文化背景为前提,包涵不同建筑风俗、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综合艺术,是校园智慧力量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艺术成就的综合载体,体现了校园建筑与自然、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给人以精神力量和美的享受。
浅谈校园文脉在新校园文化环境中的传承
校园中的开放空间是容纳校园活动、展现校园活力、反映校园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华工新、老校园环境塑造中都体现出了对此的重视。例如在老校园中,针对空间位置以及所要表达情绪和容纳活动的不同,塑造了系统而丰富的“开放空间体系”,有的强调导向性、有的体现纪念性、有的侧重私密性、有的具有公共性;新校园设计沿袭了这一传统,例如在沿中心水系的湖滨绿化带与建筑群之间,设置了一系列变化多样的开放空间,并通过巧妙运用建筑底层架空,使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空间形成了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体系,营造出宜人的交往氛围,同时也成为孕育新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
2.校园文脉的延续手段
正如前文所述,对于校园文脉的延续一般可以从“相对宏观”与“相对微观”两个不同层面来进行——前者往往体现在新校园对老校园整体空间架构以及典型空间组织形态、建筑特点的尊重和借鉴:包括延伸和发展传统的轴线关系,继承与吸收传统校园空间及其建筑的生成肌理、序列和秩序等;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校园环境中一些“情景片段”的回忆与再现:比如通过对经典校园标志物的迁建、复建,或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来重新建构传统校园建筑中的经典符号或片段等,来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与共鸣——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两种规划策略的实施通常都是综合运用而非是截然分开的,在此只是出于研究与描述的方便,而采用了一种较为“相对化”的分类方法(图2)。
浅谈校园文脉在新校园文化环境中的传承
摘要:笼统地说,我们把校园环境中最能体现校园特有精神气质的那些现象、传统和特色统称为“校园文脉”;而通过对传统校园(即一般意义上的“老校园”)空间中所沉淀的这些文化精髓的发掘与继承,实现校园文脉在新、老校园环境中的共生、传递、发展,是树立新校园文化环境个性的重要理念和手段,尤其对于那些本身拥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大学新建校区而言,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图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研究一、引言在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建设与传承的方法以及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次,校园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文化,凝聚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高校校园文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拓宽眼界、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参与。
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1. 学校的文化氛围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来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并建立相关的组织和机构来负责校园文化的宣传和活动组织。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演讲、展览、比赛等,以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2. 文化艺术教育的推广高校可以加大对文化艺术教育的投入和推广力度,通过举办音乐会、戏剧表演、绘画展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文化名人和艺术家到校园进行讲座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3. 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可以挖掘和开发校园文化的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古建筑等,组织学生参观和参与相关活动。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校园文化。
四、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问题尽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淡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逐渐被淡化。
这导致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不高,影响了校园文化的传承。
核心素养视域下将传统文化与校园建设有机结合的方法
核心素养视域下将传统文化与校园建设有机结合的方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源泉,是人们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体现。
传统文化对于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将传统文化与校园建设有机结合。
可以在校园的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元素。
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形式、结构和装饰,如琉璃瓦、飞檐斗拱等,给校园增添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注重传统文化的理念,如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在设计中考虑自然环境、通风采光等,并与现代的建筑理念相结合,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
可以在校园的景观规划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元素。
可以通过建设传统园林、池塘、亭台楼榭等景观,展示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可以在景观规划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象和象征,如以孔子的形象为主题的雕塑、以《红楼梦》中的人物为名的花坛等。
这些景观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校园的美感,更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解析、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学习、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四,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表演、才艺比赛、传统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可以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将传统文化与校园建设有机结合,既能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又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规划、教育课程和活动组织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高校校园建筑风格特色的研究
高校校园建筑风格特色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校园在整体规划和建筑风格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个高校的建筑风格特色不仅仅是校园的外在表现,更是学校传统和文化的具体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研究高校校园建筑的风格特色。
第一部分:历史传承与现代融合高校校园的建筑风格特色,往往是历史传承与现代融合的产物。
许多高校校园拥有悠久的历史,建筑风格一脉相承,体现了学校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积淀。
例如,清华大学的古典建筑风格,承载着百年辉煌的学术和文化传统,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体现了学校既尊重传统又与时俱进的态度。
第二部分: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不同地理位置的高校,校园建筑往往也带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南方高校的建筑常常以园林风格为主,融入了传统的江南特色。
例如,苏州大学的校园建筑以园林与水景相结合,将传统的江南园林美学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校园风景。
第三部分:功能合理与环境友好现代高校校园建筑除了要具备美学价值外,还要注重功能合理和环境友好。
高校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同时,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高校校园建筑也要符合环保的要求。
例如,清华大学的校园建筑使用了许多环保材料和技术,注重节能减排,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四部分:多元文化与开放交流高校校园建筑往往也是多元文化与开放交流的平台。
现代高校注重国际化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
校园建筑的多元特点,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共享学术和文化的场所。
第五部分:艺术美感与人文关怀高校校园建筑还应该具备艺术美感和人文关怀。
建筑的美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创造力和热爱艺术的潜能。
例如,复旦大学的校园建筑注重线条与色彩的组合,设计简洁而富有现代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校园既有建筑改造方案
校园既有建筑改造方案校园既有建筑改造方案一、背景介绍如今,校园建筑改造已成为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校园已不再仅仅是教学与学术交流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场所。
校园既有建筑改造是指对校园内已有的建筑物进行改造,以满足大学教育理念的需要,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质量。
二、改造目标1. 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改造既有建筑,提供更加适合教学的场所,改善设施设备、增加实验室和教室数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
2. 提高学生生活品质:在校园内改造一些老旧的学生公寓,提供更加舒适、方便的住宿条件,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3. 增强文化氛围:通过改造校园内的文化场所,提供更加适合展示艺术和文化的场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4. 提升环境质量:改善校园内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引进绿色建筑理念,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性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三、改造方案1. 教学楼改造:对老旧教学楼进行翻新,更换老旧的教室家具、黑板等设施,增加多功能教室和实验室,提供更加灵活和舒适的教学环境。
在公共空间增加学生休息室和自习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2. 学生公寓改造:对校园内的学生公寓进行改造,提升宿舍设施,改善宿舍环境,增加公共卫生间和洗衣房,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增加学生活动中心,设置娱乐设施和健身房,满足学生的娱乐和锻炼需求。
3. 图书馆改造:扩大图书馆的面积,增加阅览室和学习空间,提供更大的座位数量,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完善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设施,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4. 文化场所改造:建设新的演播厅、美术馆和音乐厅等文化场所,提供学生展示才艺和参与文化活动的场地。
引进先进的音响和灯光设备,提升文化场所的音效和视觉效果,打造良好的文化表演和艺术交流平台。
5. 环保技术应用:对校园内的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增加建筑的隔热和保温性能,引进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学城建设条件下大学文脉的传承
大学城建设条件下大学文脉的传承马利波王先鹏(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 21009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激增,大学的扩张不可避免,大学城随之兴起,但是大学城缺少大学文脉的传承,其发展并不可持续。
本文重新审视了大学城的建设,探讨如何使大学文脉在既赋有时代特征又继承原有历史传统的前提下更好地传承下去,最终实现大学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城大学文脉传承Inheriting University Context under Condition of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ownMA Li-bo WANG Xian-peng(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Abstract: It is not avoidable that the universities expand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conomy and the tremendous demand of human resources, university towns arise at the same time, but these university towns could not kee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ause of ignoring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Based on the above, this article re-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own, and 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s that how to make the university context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standing out moder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preserving historical traditions, so a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Keywords: university town,university context,Inherit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日益短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合并和扩招,致使高校在校人数激增,大学城(University Town) [1]建设也随之兴起,推动着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但却造就了一批批“标准”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寻找原因可以发现,“速生”下的大学城是导致大学毕业生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试析建筑类高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
试析建筑类高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建筑类高等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构建是其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塑造与传承。
下文将从校园环境营造、学风建设和社团活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校园环境的营造是建筑类高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类高院校应注重校园环境的多样化和艺术化,通过巧妙的建筑设计和布局,打造出独特的校园风格。
可以在校园内设置特色的建筑物或雕塑,体现建筑学院的特色和理念;也可以布置一些园艺景观,打造出一个宜人舒适的校园环境。
学校还可以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倡导文化交流和艺术审美,培养学生对于建筑与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学风建设是建筑类高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学风是学校内部氛围的集中反映,是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建筑类高院校应当注重学生学风的培育和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或者研究生学术活动,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可以加强学风教育,通过开展一些学风建设活动,如学生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等,加强学生的学风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自觉性和学习能力。
社团活动是建筑类高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途径。
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
建筑类高院校应当注重社团活动的培养和发展。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学校可以建立学术社团、文化社团、体育社团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社团活动,如社团联谊活动、社团竞赛等,增加社团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建筑类高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注重校园环境营造、学风建设和社团活动三个方面的综合推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人才、促进学校发展和凝聚校园精神的重要方面。
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进行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成为了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意义,现状和对策。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全面发展。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文化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品牌形象,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资源。
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现状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承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高校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校园文化传承缺乏统一性和延续性。
很多学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但在实践中效果不佳。
其次,学生面临着各种课业压力,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
高校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对策为了有效传承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有必要采取一些对策。
首先,学校可以设立校园文化委员会,负责策划和组织各类文化活动。
这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他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学校可以加强与社会文化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优秀的文化资源。
这样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讲座和展览等形式,展示学校的文化特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四、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中,有一些重要的举措值得关注。
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通过实践来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合。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校园文化宣传网站或校园文化杂志,展示学校的文化成果和活动。
这样可以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师生关注和参与。
此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文艺创作,举办文学、音乐、舞蹈等比赛,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同时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标识和核心竞争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塑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明确目标和定位。
每所高校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建设校园文化应该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
校园文化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高校应该注重挖掘和宣扬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归属感。
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各类学术讲座、科普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并参与到学术探索和科学研究中。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第三,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传承的教育。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可以通过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在学生社团和组织中设置相关文化传承的活动和项目,培养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能力。
高校还可以设立文化研究中心或者专门的部门,推动校园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
同时,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起到榜样和引领作用。
只有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出丰富多样、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总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积淀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
它不仅代表着学术传统和精神,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的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学校领导的正确引领和决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重要性、现状和挑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1 传承学术传统: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代表了一个学校学术理念和传统的承载。
通过建设并传承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保持学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2 塑造学生品格:大学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力量。
它不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也是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基础。
通过培养正面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自律、创新和责任感的形成。
1.3 增强学校凝聚力: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具有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学校,能够吸引优秀的师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挑战2.1 现状: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校鼓励师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供了广泛的参与渠道。
然而,一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问题,如文化活动过于零散、学术传统薄弱、各学院之间缺乏协作等。
2.2 挑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不高,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其次,学校校园文化传承不够,学术氛围和学术传统薄弱,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引导。
另外,一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不能真正形成统一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解决方案为了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以下是几个有效的解决方案:3.1 加强师生参与: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可以设置相关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教职工参与度和质量。
浅谈校园环境中的文脉传承——以武汉高校校园环境为例
Con e ti l g n i me t: t x Col e E v n e r on n
W i h n t n eof u a ol geCa p sE v r n e t t t e Is a c h n C l m u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o m n h W e
en f… vr
ent lOnaIz s f 几h I口n t v e he l er t ce of
en t
c Qmpu o e f n mod sc nt x l em m p en I c ̄ u¥ v …
12 校 园文 碌 .
所谓 校目 文脉 ,就 是校 目 文化 的精 髓和 脉
每
所 大学从起 建到形 成都经 7 目的 历
关 ● 一 I
^b
1 校 园文 臆 的 内涵
11 文 朦 的舍 义
文脉 ( o t x ) c n e  ̄ 一 ,最 早源 于语言 学 , 上延下仲 包舍着极 其广泛 的内容 。从狱义 上解释 且 一种 文化 的脉络 ” ,美目^ 娄学 家克幕 德・ 口 克拉 柯把文 脉界定 为 “ 历史 上所创造 的生存 的式 样 系统”。
大 学校目 在地理、 文化、 历史综台作 用的基 础t ,形成 7独有的校 日文脉 在校目 环境建设 的过程 中 . 过强化独 具特色 的校目文脉 ,能增 通 强师生 的向心 力.提高 师生对 学校的认 同感与 归 幢感。 笔者认 为,校 目环境中校 目文脉 的传承可
以从 以T几点 努力。
r f om t e v ew of Qt r l r pe l h h i n  ̄ a p o r y uman t p d  ̄ s lt y 0 … nd … e
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共发展
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共发展摘要:当代学校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念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已逐步走出象牙塔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教育体制与教学管理都从传统的刻板、封闭向灵活、开放的方向转变。
规划注重与城市和社会的融合,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为师生间的交流、学科间的互动、院系间的合作、校际间的联系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交往机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
关键词:规划、校园建筑、交通、景观、绿地规划原则整体性原则——功能布局的关联性、空间完整性、建筑造型的整体性。
前瞻性原则——力求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体现高起点、高标准,体现学术效应、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三结合。
创新性原则——总体规划布局要面向未来、有所突破,但又要立足传统,吸收精华、辅以现代手段,营造新校园。
特色性原则——典雅、优美的建筑造型、多元化的空间层次,展现校园蓬勃向上的面貌,使整个校园充满“人文、教育、交流”的学术气氛。
彰显特色,给人以深刻鲜活的“面孔”。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有机组织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达到生态、文化与效益的统一。
规划策略结合当地文化和地域特征,规划采取较为理性的世界思维与手段,合理安排校园功能布局,将校园内建筑空间布局所形成的校园空间肌理与周边地形地貌相契合。
空间格局构思学校校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带、四片区”的自由布局形式。
规划根据基地现状以及周边道路情况,通过公共空间主轴起承转合的方式控制整个校园,利用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片区引导校园整体空间格局的发展。
一轴:由校园入口——前广场——中心广场——教学实验楼形成的公共空间结构,构成整个校区的序列主轴,营造富于活力的各个景观核心。
两带:贯穿校园东西向,由中心广场至体育运动场地以及主要教学楼至后勤生活区两条带状空间联系起教学——运动——生活区域,提高了校园的可达性。
四片区:整个校区自东至西,由校前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后勤区依次排开,形成了校园内部的框架结构。
学校既有建筑改造方案
学校既有建筑改造方案学校既有建筑改造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建筑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改造。
为了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经验,制定一个有效的学校既有建筑改造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方案旨在通过改造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和体育设施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教学楼的改造是本方案的重点之一。
学校可以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电池板或风力发电机,来为教学楼提供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节能环保。
此外,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引入更多自然光线和空气,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使用。
这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舒适度。
其次,图书馆的改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以往的图书馆注重书籍的收集和借阅,而现代图书馆应该更注重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资源。
在改造过程中,学校可以增加电脑工作站、独立学习区、小组讨论室等设施,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此外,无线网络覆盖和数字资源的提供也是图书馆改造的重点。
学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体育设施的改造对学校来说也十分重要。
体育活动作为学生的一部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运动场地,如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以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场所。
此外,学校还可以改善运动设施的设备和场地的维护,以提高学生的锻炼体验和安全性。
对于改造方案的实施,需要确保有效的预算、技术支持和项目管理。
学校可以与专业的建筑公司合作,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并监督施工过程。
同时,也要与学生和教职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改造方案更符合学校的需求和期望。
总之,学校既有建筑改造方案的制定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通过改造教学楼、图书馆和体育设施,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体验。
然而,需要充分考虑预算、技术和项目管理等因素,以确保改造方案的顺利实施。
同时,也需要与学生和教职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使改造方案更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和期望。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脉延续研究
7文|许节微 刘景森 孙洋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脉延续研究摘要:校园景观是高校校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高校的文化内涵,是一所高校文化的象征,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文脉精髓,也是校园的灵魂所在。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高校校园景观会呈现出一些特有的、相似的共同特征,但是未来的高校发展要求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这样的高校才能满足国家、社会对高等人才塑造的需求,校园的物质环境固然重要,但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才是一所高等学府应有的底蕴,各高校对自身的校园文化内涵理解不足,使高校的新建校区缺乏学校传统文化与校园景观之间结合的紧密联系,这应当引起建校者与设计者的重视。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文脉延续;精神文化;新老校区传承一、高校景观设计现状及问题1、文脉缺失我国的校园景观规划起步很晚,大量校园的景观建设盲目的推崇和借鉴国外的模式,没有从校园内在的历史文化角度思考,也无暇顾及景观设计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创新,校园景观的雷同化严重,缺乏系统创新的设计理念。
2、模式化现代高校新建校园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中,很多项目往往片面地追求空间的宏伟,尺度的巨大,而不重视空间层次的丰富,在规模化的建设下,造成了空间形式单一而缺乏多样性,建筑形式过分强调新颖统一的外立面而形象单调,千篇一律的施工手段导致校园景观中人工元素占据绝对优势,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就得不到恰当的体现。
二、高校景观设计中文脉的基本要素与影响要素分析1、基本要素分析1)高校校门高校校门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有第一印象的门户作用,无论怎样形式的校园边界,校门都是高校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的校门不仅能体现文化传统、还能体现现代构成、彰显校园内涵。
2)校园建筑高校校园的单体建筑出现在人们视觉中,带给人们很强的一种艺术人文气息,也构成高校建筑环境的基本单元,建筑及建筑群是校园景观的主体与骨架。
3)道路铺装高校校园道路是景观环境形态的脉络,道路在校园规划中是联系所有其他校园环境要素的纽带,如果建筑是高校校园的骨架,那么道路就是高校校园的经脉。
建筑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
建筑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作者:丁以俊来源:《商情》2010年第29期[摘要]文章在对大学校园建筑与大学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校园建筑在校园文化承载、传承、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大学校园文化“建筑”,古今中外,在文化本质上都是人类所创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现于大地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
它以其特殊的“词汇”,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
它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应,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有人把建筑比作画图,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做出过这样的论述:“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
”梁先生还强调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两大基本特点: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
中西建筑有各自的美学神韵,如果说西方传统建筑是雕刻,那么中国传统建筑则是绘画。
也有人则干脆把建筑比成了砖石叠成的史书。
往大处说,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从小处说,一座纪念馆、一座追怀先贤的祠堂、抑或一座新落成的市民公园,无不表明着它的文化特征、承载着历史的足迹。
人们或许不记得现任的法国总统,但不会不知道巴黎的凯旋门、卢浮宫;人们或许不清楚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哪座城市,但不会不知道矗立在杰克逊海湾的悉尼歌剧院。
因为它们在展示美的同时,还担当了记载历史的重任。
大学校园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校园内的建筑因其教育功能而被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校园建筑是大学办学条件的集中体现,建筑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建筑的文化属性通过主题建筑的建设和设计体现出来,和校园的整体工程是相互协调的。
纵观中外大学校园,不难发现因其办学特色、学科设置不同,校园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
每所大学在规划构建自己校园时,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量让建成的建筑符合校园文化特色,与学科设置相结合,让建筑成为校园文化的表现载体。
建筑是诗歌,是优美的油画,校园建筑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品味、文化建筑水平,也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和繁荣。
建筑空间再生与高校文化传播--以同济大学博物馆为例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149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1建筑空间再生与高校文化传播 ——以同济大学博物馆为例李晓旭(同济大学博物馆,上海…200082)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传授知识的基本工作,通过教育活动的实践模式,不断深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工作。
笔者结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经验,围绕同济大学博物馆所在历史建筑的改建思想、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育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简要分析了高校博物馆建设在文化传播、传承与共享中的积极意义,探索高校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模式研究。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历史建筑;新旧融合;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现代高校文化教育建设工作的内容得到了时代性的拓展与丰富,高校的教育模式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各类教学模式与设施得到了优化与改进。
高校博物馆肩负着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里面记录的不仅是高校的发展历史,更是每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与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精神。
现如今,高校博物馆的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高校博物馆的文化建设质量是高校首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同济大学博物馆为实体论例,分析了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探索了高校博物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以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为主要基础,总体提升高校文化时代性内涵。
1 建筑的历史发展2007年百年校庆后,同济大学各有关方面领导就有了筹建同济博物馆的设想,并专门集结同济大学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成立了博物馆筹建工作组,共同谋划这个百年学府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建于1942年的“一·二九”大楼是同济校园里颇具特色的历史建筑群,原为一所中学的校舍,主体包括U字型教学楼、西侧的礼堂、一个小型室内球馆和办公楼(今旭日楼),建筑所围合的U字型场地是当时的运动场。
解放后,为纪念五卅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中同济大学的爱国学生,将此建筑群更名“一·二九”大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校园既有建筑改造与大学文脉的渊源研究张亮,祝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基于对城市文脉和大学文脉的内涵解析,文章探讨在高校校园的既有建筑及环境的改造与重塑中,对大学文脉渊源的延续和继承的常用设计策略;以及在既有建筑改造、景观规划和细节设计中,重视场所精神的营造,使高校师生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关键词:大学文脉;既有建筑;场所精神;归属感与认同感中图分类号:TU2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7-7359(2019)10-0011-03D0l:10.16330/ki.1007-7359.2019.10.003大学是一种制度化的知识传承和社会交往机构,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
大学校园是其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校园空间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大学的精神追求与社会职能的实现。
校园文化主要是在大学的精神层面显现出来,由于不同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的差异性,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差异性就是各自校园文化的独特性。
大学特色文化的传承具有历史文化的精神传承、地方文化的理念传承和校园生活文化的个性传承三个主要特点81城市文脉与大学文脉文脉(Context)一词,原意是指文学中的“上下文”或语言学中的“语境”,即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的关系o在建筑设计中的文脉传承可理解为建筑的空间布局及意向体现在建筑文化渊源上的脉络特征和前后承启的关系o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在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留存下来的建筑遗存、历史印记和生活方式,是区分彼此城市特质的重要标志。
城市文脉不是几栋历史建筑,更非若干片历史保护街区,它的真正载体是生活叫大学文脉是基于大学文化的深层次理念,大学文脉与城市文脉有许多共性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学文脉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课题经费资助(项目编号:1317-0)(2013-2017年度纵向课题:“高校校园既有建筑改造与大学绿色文脉研究”);作者简介:张亮(1077-),女,安徽合肥人,建筑学硕士,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副教授。
具有体现文化与精神传统的历史价值和学府气质,是塑造学校人文气息的基础和大学发展的基石。
大学文脉的主要特征包括历史继承与传承的特点、彰显时代的特征性和创新性。
2大学校区扩建和既有建筑改造应重视文脉传承安徽建筑大学校园中兼具不同时代特征和技术与艺术价值的既有建筑,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大学文化与学府象征,也日益成为一个城市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
从1998年起,伴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的推进,全国诸多高校开始了以“大学城”为代表的新校区建设高潮。
大学老旧校区与新建校区现代完善的功能设施及舒适靓丽的环境景观的对比也日益强烈,对旧校区既有建筑及环境的改扩建也同时大量展开,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简单拆除不同时期的老旧建筑的做法,这既割裂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切断了居民的乡愁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9月28日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提出应高度重视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建筑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不同时期建筑文化的叠加,构成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
要充分认识既有建筑的历史、文化、技术和艺术价值,坚持充分利用、功能更新原则,加强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避免片面强调土地开发价值,防止'一拆了之'坚持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理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化基因,留住居民乡愁记忆”。
大学传统老校区的现状和目前凸显的功能及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校园相对封闭,校内外的界限明显;功能布局结构较完整,校内有大量的教工生活区,但用地及拓展空间相对局促;校园核心区设计多采取“主校门-集中绿地(或广场)-主楼”的轴线对称布局。
建筑风貌呈现多元化特点,未改造的旧建筑与新K擀询谥帽帝峯沏墨W:沖;建建筑呈现新老肌理的交织并存;校园交通骨架已成 系统,但面临机动车暴增、人车混杂、停车场不足的交 通问题和压力;老校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环境认知度较高,如中科大的樱花大道和合工大南区的斛兵塘等。
传统绿地景观相对尺度较小,绿地的系统性及层 次性不如新建校园完善。
文脉可继承、可延续、可发展,文脉的真正载体是 校园景观的物质基础,城市文脉的继承性在大学既有建筑改造中的体现,不是简单的“仿古”和“模仿”,而 应通过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力求与原有的大学文脉 相衔接,满足先进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延续校园文化,突出时代特征、科技特色和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学 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如何在高校老校区的 既有建筑改造中,在新旧建筑的对话中延续文脉传统、突出时代特色,达到融合共生,并填补新老校区之 间断裂的文脉链接,是既有建筑改造中应该探索和研究的重点。
3高校校园既有建筑及环境改造中的文脉传承的设计策略作为物质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以校园实体环境为基本载体,主要包括校园规划、生态环境、校容校 貌、人文景观、历史文物、标志建筑、校名校牌及科硏场所、教学资源等。
高校校园既有建筑及环境改造中文脉传承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3.1匹大学文化的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啟与传承大学教育的内涵正在由传统的单向授业解惑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培养和多能力培养的开放式教育转化。
个性化的大学文化是与一所大学的历史密切相关的独有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其特色和品格是具有 社会公认的传统意义,如美国哈佛、耶鲁的领袖气质, 英国牛津、剑桥的博雅之风等,都体现了个性化与多元化并重的大学文化用渊源特征。
大学文脉塑造下的大学应满足社会发展对多元文化的追求,大学文化也 只有体现个性化才能塑造多元化的大学校园,二者具 有相关性。
3.2生态化的校园规划改造与重塑,体现地域文化的文脉传承生态化的校园规划、改造及重塑,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营造适合基地特点的校园环境,处理 好校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综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吸收精髓,延续地域文脉、体现传统建筑风貌;留有充分的绿化用地,既改善环境又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需要。
3.3校园景观细节设计营造出高雅舒适的人文气息校园是育人和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良好的校园景观细节设计应具有高度的启迪感和人文气息,具体设计方法包括:注重植物季节性 的变化,充分发挥植物色彩的多样化,使环境景观设 计更具魅力和个性。
注重发掘校区中的标志性景观的特殊精神文化的表达与构思,在改造中不破坏原有的 人文景观和历史文脉渊源,使建筑和环境改造达到有 机更新(见图1)。
重视校区中的特色景观、小品雕塑等与校园的历史积淀、名人轶事的象征寓意关系,设计改造时可运用励志景墙、名人雕塑、植物挂牌等形 式体现浓郁的教育与文化氛围,达到人与景的和谐共 生。
在对校园建筑、小游园、道路等的命名中体现校园人文艺术特色,使环境增加文化内涵,彰显文化品位。
3.4既有建筑改造设计宓校区辣的整体性入手根据地域特征和历史传统,注重发掘构成校园空间的特色要素,如布局形式、建筑风格和体量;注重建 筑的色彩搭配等细节设计,每栋单体建筑的具体色相 不宜过多,应与原有校区的整体色调相协调(见图2)o 同时,既有建筑改造还应尽可能满足现代建筑要 求的节能通风和环保要求。
3.5注重校园场所精神的营造,使师生获得归属感和 认同感“场所精神”是由CN •舒尔茨在1677年在其著 作《场所精神一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提出的,舒尔茨认为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
每一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这涵义 与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等一系列主题相关。
而场所精神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 它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过程中 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叫在校园既 有建筑改造和环境景观设计中,注意保护性改造与更新校园的历史建筑、标志景观,保留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场所空间的记忆和氛围,能使师生产生归属感和 认同感,这是新建校园和新建建筑所无法具有的一种特质。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系列既有建筑改造中文脉精神的传承与应用实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658年建校,重点培养新兴、a.立面改造前b.立面改造后图1中科大化工小楼改造工程a.立面改造前b立面改造后图2中科大东区宿舍楼立面装饰改造工程a.室内环境改造前b室内环境改造后图3中科大西区食堂餐厅室内装饰改造工程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技术科技人才,“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是其提倡的优良校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拥有较多历史遗产文化,有着浓郁的学习氛围。
建筑风格师承前苏联的建筑风格,中轴线明确,校区内绝大多数原建筑物的主体色调为红砖色清水墙,建筑物掩映在周围丰茂的植被绿化里,绿树红墙的校园环境清静安谧。
近几年,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系列既有建筑改造工程”中做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工作,以下选取几个实例加以介绍。
4.1中科大东区化工小楼装饰改造工程该两层红色砖混建筑南侧外墙有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被列为文物保护建筑而不允许拆除。
在改造更新设计中,通过抗震加固和室内外装修设计改造使建筑得以更新。
用“修旧如旧”方式处理保护毛主席题词部分,建筑立面处理采用竖向条状红色砖墙与灰色真石漆的对比处理,体现校区传统建筑的文脉特点,并和周围新建高层建筑的大面积灰色真石漆墙面相呼应,力求在保护标志性人文景观的的同时,达到既保护又有机更新的原则(见图1)。
4.2中科大东区215、216、222、230博士宿舍外立面装饰改造工程这几栋宿舍建筑原建筑立面为浅灰色外墙涂料,略显平淡单调、人文气息不足。
根据校区建筑的历史传统和周围建筑的色彩搭配特点,改造设计时每栋建筑立面用红色、浅黄色与浅灰色3种三种色相,通过不同的搭配处理和线脚装饰的细节处理,使建筑色彩变化丰富且与校区环境的主体色调和大学文脉相协调(见图2)。
4.3中科大西区食堂及餐厅室内装饰改造工程金桔园餐厅及西区餐厅位于中科大西区中西部,其南面小广场是是维系师生美好年华点滴记忆的重要场所。
在西区餐厅室内空间的装饰改造设计中,L型餐厅的北侧餐区利用原树状挑梁部分作为中心用餐空间,用十字形橘黄色强化处理树状结构,与上方格栅配合强化“大树”的立意,体现大学“前人栽树、教书立人”的教育理念;南侧餐区为多功能自助选餐、用餐区,节假日撤除活动桌椅后可以组织晚会或联欢会。
在四个圆形立柱上方吊顶处理采用红、黄、蓝、绿四个圆环状灯带与方型格栅相配合,营造出现代、多元、活泼的大学文化氛围,使师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既感受到归属感、认同感,也激发其创新求变的进取精神(见图3)。
5总结在高校校区的既有建筑及环境改造中,在建筑与环境的新旧对话中,延续大学文脉渊源及文化传统,突出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达到新旧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共生,使师生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