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历史历史
2024年湖北云学部分重点高中联盟高三年级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年湖北云学部分重点高中联盟高三年级10月联考历史试卷命题学校:恩施高中命题人:骆雪芬谭盈盈方旖旎审题单位:云学研究院考试时间:2024年10月9日14:30-11:45时长: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记载出处(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庄子·天下篇》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转》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战国策·齐策四》黄帝时万诸候,而神灵之封居七千。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史记·封禅书》蛮夷,五在中国据此可推断,“万邦时代”()A.已形成炎黄子孙的国家认同B.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C.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D.为分封制奠定初步基础2.学者卜宪群指出:“不能设想,在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一个没有专制主义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国。
秦汉时期的历史表明,凡是专制主义皇权加强的时候,往往也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和国家统一比较巩固的时候。
”卜宪群认为()A.秦汉皇权加强体现一定的历史进步性B.治理思想的完善促进治理能力的提高C.民间舆论与王朝政治的互动得以延续D.中央集权的深化反映社会的现实需要3.“土断”是东晋南朝为解决侨人户籍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
永嘉之乱后流寓江南的北方人口称侨人,为控制侨人,在其集中分布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侨人免除赋税。
后东晋南朝废除侨置,实行土断,将侨人户口编入土郡县,一同承担赋役。
东晋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A.导致户籍混乱影响国家财政收入B.有利于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C.顺应了古代赋税改革的总体趋势D.适应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的需要4.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见下图),表现了一位在丝绸之路上骆驼驮着一捆捆的丝绸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行走的西域胡商的形象。
精品解析:湖北省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在六艺教育中,强调礼乐和射御结合。这在射礼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射礼根据礼射者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活动性质的不同分为四个等级,即大射、宾射、燕射、乡射,而且还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复杂的步骤和完备的规则。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射礼( )
高三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元代引入了“家产制国家’”模式,官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皇帝的私人奴仆,导致君主专制加强,B项正确;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家臣治国”无关,排除A项;诸色户计是户籍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金朝在其统治区域内发行了纸币,名为交钞。金章宗时,还铸造了流通了我国最早的银币,由此形成了纸币、银币与铜钱、铁钱并行流通的货币制度。这体现了( )
A.商品经济繁荣发展B.通货膨胀现象严重
C.活字印刷运用广泛D.货币流通极其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金朝形成了纸币、银币与铜钱、铁钱并行流通的货币制度,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故这一现象体现了金朝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是通货膨胀,排除B项;纸币主要是雕版印刷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金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货币流通的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10月联考 历史答案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秋季高一年级10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A【详解】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中国史前文明遗址。
根据材料“漫天星斗,八方雄起”可知,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A项正确;“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信息,排除C项;“新石器的大量出土”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2.B【详解】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原产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青稞传人我国,并扎根种植,这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南稻北麦”和“定居生活”,排除C.D两项。
3.C【详解】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D项。
4.B【详解】根据材料“……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并结合所学可知,吕尚改革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促进了齐国的发展,使齐国成为大国,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矛盾尖锐”,且“彻底变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只能看出改革的结果使齐国成为大国,看不出对周王朝的文化心理认同,排除D项。
故选B项。
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C项正确;ABD项均是当时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
故选C项。
6.B【详解】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实际上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正确;“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是军事措施,“限制贵族特权”“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制”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ACD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
湖北省七校2019届高三历史10月联考试题
湖北省七校2019届高三历史10月联考试题本试卷共3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材料主要说明西周()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2.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3.家族受封,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国号,这是家族的历史。
后来家族有人做了皇帝,家族变成了王朝,原来的国号成了新王朝的国号,这叫“化家为国”。
下列朝代不属于化家为国的是()A.秦 B.汉 C.曹魏 D.北宋4.《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5.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
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A.君权神授皇权至上B.推崇理学剪除异端C.忠孝伦理家国同构D.先富后教开明统治6.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列强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八国联军联手武装侵略中国。
2025届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5届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1.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境内,地处江汉平原北部与大洪山南麓结合处的山前地带,由内城、城壕(护城河)、外郭城构成,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与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古城规模相当。
其持续时间为距今5900年至38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
据此可推断石家河遗址()A.出现了国家的雏形B.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之一C.开始形成城市文明D.文化发展程度高于浙江良渚遗址2. 据《史记》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汉承秦制B.统一货币C.重农抑商D.休养生息3. 学者范恩实认为:“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统一局面,并创造性地发展了羁縻府州制度,改变了秦汉以来非华夏族群内附即设正州(郡)正县、朝贡则止于册封的二分法,通过设立羁縻州县,将中原地区的州(郡)县制度,以一定的变化形态推及边缘地区”。
这一观点认为该制度()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B.体现了统治者一体而治的治国理念C.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D.是羁縻思想与君主专制结合的产物4. 《神童诗》是北宋孩童的启蒙教材,传为宋人汪洙所撰,尤其如其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等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
这反映出北宋()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生活B.科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政府较为重视文化教育D.理学日渐成为主流思潮5. 学者赵现海认为:“明朝内部虽然出现了新时代的因素,但由于自身内敛性的限制,最终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与近代世界擦肩而过,内敛性是贯穿明朝衰亡的重要因素。
”下列史实符合该学者的主要观点的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郑和下西洋C.修长城,行海禁D.隆庆开关6. 有人对晚清旗人总督和汉人总督人数及比例做过统计,在嘉庆朝,旗人总督为31人,占比59.6%,汉人总督21人,占比40.4%;在光绪朝,旗人总督为13人,占比27.7%,汉人总督34人,占比72.3%。
湖北省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含解析)
2016届高三年级十月联考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及隋唐政治发展时说:“故隋、唐之中央集权,可以谓政府地位之提高,而非王室地位之加隆。
”这有利于说明隋唐时期A.皇权得到明显的加强 B.门阀势力进一步衰落C.王室与政府相互对立 D.宗法制的影响力提升2.黄宗羲观察到当时江浙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兄弟异居”的现象,甚至“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
对于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专制主义高压下传统大家族难以为继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家庭结构C.启蒙思想推动了小家庭模式的出现 D.西方观念影响下社会风俗产生变化3.清朝雍正皇帝曾说,“九州岛四海之广,中华处百分之一”。
乾隆帝承认如荷兰、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存在,并认识到自己对它们根本没有丝毫控制力可言。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清朝早期帝王抛弃了天朝上国的理念B.本质上是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自卑体现C.反映了世界整体性趋势对中国的影响D.主权国家及平等外交意识冲击了清政府4.清朝前期的一份解禁丝绸出口贸易的上谕说:“徒立出洋之禁,则江浙所产粗丝转不得利,是无益于外洋,而更有损于民计。
又何如照旧弛禁,以天下之物供天下之用,尤为通商便民乎。
”这反映了A.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放弃 B.江浙丝织业的发展迅速C.政府认识到外贸的积极意义 D.鼓励商业发展成为国家政策5.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初期举行科举考试,内容仅限于《圣经》,1861年春的地区级考试,则除了宗教教义外,更有关于《论语》的内容。
这意味着太平天国A.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B.日益求助于传统治国智慧C.得到了知识分子普遍支持 D.后期的信仰危机愈发严重6. 19世纪后半期,大运河沿线城市,如扬州、清江浦、临清等逐渐衰落,上海、汉口等城市发展迅速。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重心地位的转移 B.经济现代化发展不均C.半殖民地秩序的确立 D.内战影响了经济发展7. 19世纪末期中国某报纸报道对当时招聘女T所引发的盛况:“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惟恐不能人选。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10月联考(历史).doc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命题人:吴玉霞范围: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考试时间:90 分钟第I卷(48分)一、选择题(1.5*32=48分)1.“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
”这一场景的出现表明A.清政府改变了外交礼仪B.外国礼仪取代了中国传统礼仪C.列强承认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D.清朝统治集团彻底放弃了排外观念2.19,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A.建立民主共和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实行君主立宪D.向德、俄学习3.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4. 1946 年 7 月 8 日《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 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一时期美货充斥中国市场主要得力于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条约的签订B.美国货价廉物美,适合中国百姓C.美国对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的大力支持D.中美合资企业在上海的大量创办5. 196月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6.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湖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10月联考试卷
湖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10月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20高二下·安徽月考) 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
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 家国同构B . 等级森严C . 君主专制D . 官僚政治2. (2分) (2019高二上·西安期中) 某校高二(3)班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中期报告中,提到了如下关键词:克己复礼、仁政、罢黜百家、朱熹、黄宗羲。
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 . 儒学的形成及发展B . 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C . 法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 .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3. (2分)《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 . ①②B . ②③C . ①③D . ①②③4. (2分) (2017高一上·枣庄月考)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
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 . 尚书省B . 中书省C . 门下省D . 兵部5. (2分) (2019高二上·齐齐哈尔期末) 下列观点属于智者学派的是()①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③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都是由人制定的④“知识就是美德”。
A . ①②B . ③④C . ①④D . ②③6. (2分) (2018高二上·长春期中)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公元前681年,齐桓公被周天子任命为东部国家的“伯”。
在先秦“伯”与“霸”相通,本义是兄长。
假如说周天子是天下诸侯之父,那么“霸”就是诸侯之长。
材料反映出()A.周王的权力得到加强 B.宗法分封秩序得到强化C.礼治的内核依旧存在 D.周天子的统治彻底瓦解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变法图强已成为历史潮流 B.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C.门阀士族的等级不复存在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流淌和转变3.“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
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干脆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
“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加 B.皇权与相权冲突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4.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 11 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 37 42 25 12 15 4占比(%)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减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C.说明白内阁协助作用不大 D.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出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南宋)《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西游记》小说(明)形象特点“妖精”,取经过程中的护法,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白衣秀才猴行者”。
身上残留妖性较浓,但起先向着平民化倾斜。
剔除市井小民恶劣负面形象,抽离妖性,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转变为遵守道德良知的神猴。
高中历史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年10月高三历史大联考试卷一、选择题1.下图分别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
这主要反映了A.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B.古代先民重视祭祀和生产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答案】C【详解】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正确;材料未体现手工艺水平的比较,A错误;材料中的文物不是祭祀用品,B错误;材料反映的出土文物既有四川三星堆遗址,也有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的,故D说法错误。
2.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
从中可以看出汉代()记述出处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
《汉书·王子侯表》汉成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贷谷息过律,免”。
《汉书·王子侯表》A.高利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B.主要使用经济手段解决侯国问题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D.朝廷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
时空是:汉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史书中记载了朝廷严肃处理诸侯王欠钱不还、借贷利息过高现象,严重的要削夺爵位,体现了政府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C项正确;材料集中列举惩处高利贷的例子,是为了反映政府的管理措施,不能据此断定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A项;材料所述举措是为了规范民间借贷,而非专门针对诸侯王,且汉朝政府主要通过推恩令、设刺史等政治手段削弱诸侯国势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排除D项。
故选C项。
3.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2019届“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共8页,2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统治”。
这种“三结合”中主动的结合力量自然是周人与友族的宗亲子弟,他们也是最居优势地位的成分。
这种作法A.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B.有效的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根源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D.体现的是一种神权与族权的结合2.公元前六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
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
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
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3.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
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
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此堂得以诛之。
湖北省教学合作2014届高三10月月联考历史试题
高三年级十月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48分)1、A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城墙)的出现,关键信息: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故关键信息的含义是政治文明的产生,A项正确;B项“尚未形成”说法错误;C项从“氏族制度的墓穴”中可排除;D项“等级制森严”题干没有涉及。
2、C解析: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题干描述的是宗法制的意义,关键信息: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用血缘嫡庶两个系统来分配政治权力与财产。
由此可知,“天”乃是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项正确。
3、A解析: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反映当时出现按军功授爵,且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B选项出现于秦朝,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相关信息;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出现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
4、D解析:士可杀不可辱,恰恰体现的是“士人”不能超越个人地位的狭隘限制,故排除。
5、C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边患问题并未体现为解决王国问题而进行制度变革。
6、A解析:古代官吏分离,官以科举出身擅长经史辞章,财税经济司法方面却难有所长,只能委之于吏。
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常升迁、调防官员,但吏却不升迁、无调防。
地方财税经济司法实际上一向都操在吏的手中,吏往往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
一旦国家面向财政税收进行改革,就会触及“吏”的根本利益,遭遇巨大阻力。
这一状态下的国家组织也很松散,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国家组织能力被严重消弱BCD正确。
此现象不能反映分封制作为一种制度的实际存在,A不正确。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史实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题干描述无论在中央决策和地方治理上各自都有一定权利。
故选C。
8、D解析:与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类似。
A项错在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特点取决于希腊地理状况和生产方式而不是柏拉图的想法。
湖北省教学合作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扫描版)
湖北省教学合作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扫描版)高三年级10月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客观题:(每题2分,24题共48分)1、本题考查对“封建”术语与分封制的关系。
“feudalisim”意为“领主、采邑制”对应分封制,中国古代在殷商时期有原始分封,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的制度;西欧的中世纪分封制流行,封建领主拥有庄园和武装。
故对应殷周时期和法兰克王国时期,选C。
2、本题考查察举制的影响。
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秦代的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世亲世禄为主的贵族政治到考查品德、才能的察举制,故选C。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是指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秦汉到明清行政区划层级总体上以四级制为主,同时层级逐渐增多,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日趋严密(控制的力度总体上增强,范围增多),故中央集权逐渐加强,选B。
4、本题考查行省制度。
元代行省在中央节制下拥有经济、军事大权,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地方拥有一定自主权,故选C。
5、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宋代初期文官地位提高主要依靠皇帝重用文官,后通过科举制度完善庶族地主逐渐兴起,总体来看重文轻武观念和科举制对于士大夫地位提高都有影响,但是根本的还是依靠门第的士族阶层和依靠科考的庶族阶层在唐中期后逐渐合流,形成了“士大夫”阶层,即精英知识分子阶层。
合流的根本动力仍然是科举制的完善使得其成为做官的唯一途径。
故选A。
6、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古代雅典的“新式民主”和“新型政治家”即指代在多次改革后形成的直接民主制下的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等政治特色,陶片放逐法主要针对威胁城邦民主政治的人而使用,是直接民主的表现而非原因,其他三项均促进了和扩大民主的范围,是主要原因,故选B。
7、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题目中柏拉图主张改变政府的民主形式,否定了“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即支出雅典的直接民主是过于泛滥的民主,选C。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17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17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命题学校:荆门市龙泉中学命题人:王玉兰刘穆庭审题人:熊川慧本试题卷共6页,27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8分)1.《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3.《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
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
这个事件主要反映()A.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B.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C.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D.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4.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5.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湖北省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PDF版)
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10月10日10:50~12:05时长: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山西陶寺遗址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
这些考古发现可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独特性B.多元一体C.包容性D.地域性2.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良渚文化遗址受到世界关注。
在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了不同规格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有别,随葬品以玉器为主。
材料说明了()A.原始宗教礼仪出现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社会分化比较明显D.早期国家完全形成3.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
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土地不允许转让与买卖B.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归全体人民所有C.奴隶主迫使奴隶进行个体耕作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4.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仁者爱人C.有教无类D.温故知新5.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
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A.国家治理的方略B.国家最高统治权C.国家统一的方式D.单纯的学术问题6.《荀子·王制》中记载: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史记》中记载: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材料突出反映了()A.国内统一市场形成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C.秦国统一趋势显现D.区域间经贸往来繁盛7.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时期地图,以下所述与这一时期相吻合的是()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B.早期国家形成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8.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10月联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10月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过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要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I.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异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蚾能佐证这一结论()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新石器的大猎出土2.下图是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通天涧遗址出土的碳化小麦和碳化计棵,年代在距今约5000年,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青棵。
这可以用来说明()碳化小麦碳化青棵A.中国是最早种植小麦、音棵的国家 B 中国原始衣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C. 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 D 农作物的出现使人类过上定居生活3商朝所分封的附屈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
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 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B. 扩大了洒周的统治疆域D.保障了匹周的长治久安4.西周初年,太师吕尚被封千营丘(今山东临淄),同号齐。
此处本是渤海湾南边一块荒芜之地,人烟稀少。
吕尚到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七校联盟2018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材料主要说明西周()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2.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3.家族受封,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国号,这是家族的历史。
后来家族有人做了皇帝,家族变成了王朝,原来的国号成了新王朝的国号,这叫“化家为国”。
下列朝代不属于化家为国的是()A.秦B.汉C.曹魏D.北宋4.《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5.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
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A.君权神授皇权至上B.推崇理学剪除异端C.忠孝伦理家国同构D.先富后教开明统治6.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列强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八国联军联手武装侵略中国。
这两次战争的不同点是()A.列强勾结发动侵华战争B.疯狂掠夺中国人民财产C.条约设定侮辱国民人权D.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化7.在中华文明演进的不同历史时期,长江两岸产生了许多城市。
明清以来,不同政权所建立的都城(北京是原有的首都)也多在长江沿岸,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A.辛亥革命起事在武昌、建都在南京B.19世纪80年代重庆正式开埠通商C.19世纪40年代上海出现西式建筑D.沿江城市成为接受欧风美雨的先驱8.“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A.现代文明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结果B.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文明是伪善不道德的C.资产阶级不加掩饰地呈现西方的价值观念D.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9.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这些主张()A.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B.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10.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皇权思想依旧在,袁世凯1915年称帝、张勋1917年拥溥仪复辟等等,在推动政治现代化方面,材料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A.北洋军阀是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B.政治现代化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现代化支持C.皇权思想导致革命派挽救民族危亡努力失败D.政治现代化需要有民众的现代化观念为基础11.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借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这主要表明()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12.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 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13.“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摘自《田中奏折》,日本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处心积虑,有一整套的侵略思想和理论,材料所体现的是()A.东条英机的东亚共荣圈B.德川幕府的“宇内混同说”C.明治时代的“大陆政策”D.繁荣东亚以建立亚洲和平14.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
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
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
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C.中国已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15.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民主“本身不能是目的”,而是“一种政治方法,是为达到政治——立法的与行政的——决定而作出的某种形式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熊彼特将民主看作一种形式与方法,在这个定义中,民主的本质特征是()A.人权至上B.自由平等C.民主选举D.议会主权16.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种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这在当时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B.赢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支持C.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D.使半殖民地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17.国际体系是描述国际关系整体发展状况的概念。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中国实现国际体系观的历史性转变并加快参与国际体系步伐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国际体系观的转变主要体现在()A.重新认识时代主题准确把握世界趋势。
B.在和平共处原则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C.韬光养晦培养大国风范并应对安全威胁D.关心人类的共同命运坚持理想主义外交18.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这里“最为持久的征服” 主要指()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公平正义的理性精神D.天赋人权的人文精神19.1642年6月,英国议会向国王查理提出了《十九个命题》,宣称查理接受这些命题就能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
它要求所有国王的顾问和某些官员的任命应当得到议会的赞同,法官应当享有安全保障,议会的成员应当免予被拘捕,国王的特权不应包括私人指挥任何武装力量,以及在英格兰采取保卫新教的各种措施等等,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A.推动了分权理论的发展B.导致了克伦威尔的独裁C.奠定了君主立宪的基础D.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20.1831年2月,青年林肯来到新奥尔良。
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人类奴隶制的恐怖。
他看到了买卖奴隶的广告,看见“戴上镣铐的黑奴被抽打”和黑奴拍卖会。
他发誓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
材料内容和美国1787年宪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1787年宪法充分的保障了人民的权利B.1787年宪法体现了民主自由的治国理念C.1787年宪法维护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统一D.1787年宪法无法消弭美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矛盾。
21.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在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时至今天,不管你信不信共产主义,有一首歌曲依旧可以作为统治者心头的戒尺,人民手中的利剑!这首歌曲是()A.《马赛曲》B.《东方红》C.《国际歌》D.《睡美人》22.世界主义者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共同体,不同的世界主义者所认知的普世价值各不相同,如智者学派的理性、康德的道德和自由、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但是无论他们的理念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世界主义者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超越国家、民族,至高无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则是文明体系的核心理念。
材料表明,世界主义者划分共同体的标准是()A.阶级利益B.国家利益C.民族文化圈D.价值和理念23.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对于上述活动,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A.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愿望B.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C.体现了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由经济发展延及国际秩序24.欧洲是二战的主战场,这场大战带给欧洲以沉重打击,西欧各国遭到重创,经济濒临全面崩溃。
雪上加霜的是,1946年秋季,欧洲又遇罕见的寒流,燃料匮乏粮食短缺,人民饥寒交迫。
次年6月,美国国务卿指出:“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
该援助()A.导致欧洲麦卡锡主义盛行B.标志战后冷战的正式开始C.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通路D.为欧洲统一奠定政治基础25.某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声明: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该国际组织是()A.上海合作组织B.不结盟运动C.阿拉伯联盟D.亚太经合组织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5分,28题15分,共50分)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选官制度。
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明的强化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共一千三百余年。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被西方国家吸收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文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