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语言特点看网民心理

合集下载

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因为学习的压力,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让自己放松。

然而,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沉迷网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让我们来看看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在平等和自由中发展自己。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青少年在家里总是受到老师的支配、管理和制约,很少受到平等的对待。

在网络上,社会地位没有影响。

你受欢迎与否,主要看你有没有个性,有没有想法,或者你的话有没有吸引力。

在网络上,你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一般来说,你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

在这里,青少年不必压抑自己的个性,而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力。

借助宣泄,调整不良情绪。

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情绪体验极具两极性且不稳定,可是他们已不再像小学生、幼儿那样事无巨细地将情绪体验加以表现,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深沉”,将更多的兴奋和悲怒隐藏于内心深处。

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

你可以在聊天室里将你的不满、委屈、挫折、悲伤一吐而快,可以在网友中得到同情、理解、安慰,甚至有人为你出谋划策,而你不用担心被身边的人嘲笑、讥讽。

倾诉是最好的宣泄法,而网上的倾诉又保证了倾诉的安全感和隐私性。

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尽情分享快乐,毫无顾忌地宣泄悲愤,从而缓解情绪压力。

此外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之间的情感互助、情感体验、“朋辈心理咨询”、“同辈教育”、“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比如你可以在游戏或者聊天室里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对体验他人情感起到促进作用。

从多种途径获得成功,培养自信。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不仅需要付出代价,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

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中认为制约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机遇的占到了总数的30.49%。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心理学视域下网民心理分析与网络舆论引导

心理学视域下网民心理分析与网络舆论引导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1月20日Jan.20 2021第41卷 第1期Vo1.41 No.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1.064心理学视域下网民心理分析与网络舆论引导马 征(中共阜新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室,辽宁 阜新 123000)摘 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网民的心理及心理变化,能更有效地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网络舆论的形成受网民个体心理的影响,同时受群体心理的影响。

个体心理层面,网络舆论主要受个体焦虑心理、个体已有认知图式、自我实现需要的影响;群体心理层面,网络舆论主要受从众心理、去个体化、偏见心理的影响。

为此,可以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即注重首因效应,政府相关部门及官方媒体快速做出回应;重视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严格实行网络实名制;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关键词:心理学;网络舆论;舆论引导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1-0148-02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9.04亿,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4.5%[1]。

互联网的普及为信息的传输带来了便利,在此基础上,互联网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场所。

舆论又被称为“民意”或“公众意见”,公众通过网络对社会上出现的焦点事件或社会公共事务等公开表达自己的态度或做出评价,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了占一定数量的大体比较一致的民意或公众意见,即产生了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在推动社会发展、反映民意民情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网络舆论也是把双刃剑,负面的网络舆论或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所以,对负面的或非理性的网络舆论进行积极引导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充分考虑网民的心理及心理变化,所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网络新闻跟帖看网民心理——以《局面》报道“小凤雅事件”为例

从网络新闻跟帖看网民心理——以《局面》报道“小凤雅事件”为例

第10卷第8期 2019年04月Vol.10 No.8 April 20197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我国互联网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12月,网络普及率达到55.8%,网民人口规模达到7.72亿人。

[1]网络新闻的广泛传播在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为人们关注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人们有精力通过网络了解世界,互联网成为社会成员沟通交流、诉求表达、情绪释放的主要渠道。

网络新闻跟帖是网民发声的一种形式,是受众看完新闻后的瞬时反应和直接反馈,[2]代表了大众的真实诉求,是网民心理活动的外化。

因此,对这个集群的分析有助于引导和构建一个健康进步的文化舆论环境。

二、网络新闻跟帖的定义早期的门户网站并没有设置跟帖这一功能,只是单纯进行一点对多点的信息传播,网民对于网络新闻的评价也不能直观地呈现。

[3]从受众角度来看,由于网民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人翁意识觉醒。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网民的反馈对于时事热点的分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舆论甚至会影响新闻报道的走向。

因此,网络新闻媒体开始认识到网民评论对于新闻报道反馈的重要性。

2000年,新浪网开通网络新闻跟帖功能,随后很多网站加载该功能。

由此,网民与网络新闻之间的关系也从单向性转变为双向性的互动传播模式。

目前,学界针对网络新闻跟帖并没有相对明确统一的定义。

一般认为,网络新闻跟帖植根于网络,是网民根据新闻内容而进行评论的一种形式。

跟帖的内容一般字数较少,观点较为鲜明。

网民在新闻内容反馈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情感表达都是网民心理反应的外化,也是推动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

三、报道事例与网民跟帖情况网络新闻报道是生产技术和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新闻跟帖为大众了解和参与新闻事件搭建了桥梁,使得新闻重新具备了“对话性”,增强了受众与媒体之间的黏性。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网络用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些社会事件也因网络的存在而传播、放大,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有伴随地震而被炒火的“范跑跑”,有因艳照门事件而被广泛使用的“打酱油”,还有因高校就业难现象而产生的“被就业”等等。

国内学者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网络用语并进行研究,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还很欠缺,分析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的文章非常少。

本文力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依托社会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分析的依据是对本项目所得到的网络用语词条以及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数据库的研究成果。

本文讨论了如何通过网民的心理来对网络用语进行分类,同时又针对其中事件依托型的网络用语进行详细论述,以探寻其体现出的社会权利关系变化情况以及其认知心理机制。

一、网络用语的分类传统的观点认为网络用语是“被使用在网络上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用语分为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和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电子商务、网吧等。

更具有研究价值的是狭义的网络用语。

狭义的网络用语被分为图形符号类、数字符号类、字母符号缩略类、语符混用类、英汉语符谐音类、旧词翻新类、双语语码转换类、语言直译类等。

但纵观2006-2010五年中,出现了不少依托社会公共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如抱抱团、房奴、凤凰女、打酱油、被就业等等。

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无法对这类词语进行有效处理。

本文认为,网络用语首先从描述对象上分为两个大类: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网络交流用语。

网民的心理背景主要有三种情况:平实反映、戏谑调侃讽刺、求新求异。

这里根据网络用语的两个大类和网民的三种心理,将网络用语分为四类(如下图):事件依托型、网络依托型、平实描述Ⅰ型、平实描述Ⅱ型。

具体来看(1)事件依托型网络用语,主要指因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产生,基于网民戏谑调侃讽刺等心理的用语。

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

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

k黑等等⑨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阎萌洁(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本文从视觉形象传播的角度出发。

以2012年陕西“微笑局长”事件为例分析视觉形象的建构、视觉形象对网民情绪的诱发和传播说服,以及网民对此类网络事件的接受心理,反映在当今图像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视觉形象对网络事件的传播和网民心理有着巨大作用力。

因此,对于此类现象不论是网民、媒体还是政府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视觉形象网民心理受众说服英国艺术史学家约翰伯格(John B e r ge r)在<观看之道)一书中写到:“观看先于语言”。

“看”可以说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第一手段…。

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时代背景和网络传播的信息海量化,使以图像传播为中心的传播手段更加受到推崇。

一图胜干言,这种跨越国界,排除语言障碍的传播方式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视觉符号作为图像传播的主要方式,其所构建的视觉形象与网民心理会产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对了解事实,推进事件发展和形成舆论起着重要作用。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媒体以其速度快、交互性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使大众传播迎来新的时代变革。

网络媒体下,受众即网民,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本文以2012年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和网民热议的“微笑局长”事件为例,试分析网络传播中图像传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的作用关系及其传播说服。

一、“微笑局长”的视觉形象建构人的视觉系统并不是早期认为的如同照相机一样,是一种机械的如实记录的机器,而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

理解视觉信息的是大脑,而不是眼睛。

正如美国传播学者保罗M莱斯特所说“根据认知理论,视觉过程并不像生态学研究方法所认为的,只是观者简单地目睹有光线结构的物体,而是他们积极地通过大脑活动达成一种知觉理论”(2I。

视觉图片带来的是直观的视觉刺激,对视觉形象的解读则是受众通过大脑进行图像分析和理解,从而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心理指向分析——以2012年网络流行语为例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心理指向分析——以2012年网络流行语为例
这种类型主要 以“ 元芳 , 你怎么看” 为代表 。 元 芳体在 2 0 1 2 借卖羊 肉串资助贫 困学生的个体业主 , 也有 2 4岁时即成为交 年 的流行是源于一起网络事件 。一名武汉网友在得知泉 州警 通系统最年轻 劳模 的普通职工 。公众认为这些火炬手之所以 方断定一被肢解后坠落高楼的女孩为 自杀后 , 以“ 元芳 , 你怎 受邀是 因为 自身具备 的正能量所致 。很多博主在微博上发表
和戏谑 , 网民们频繁地使用 “ 你幸福吗” 来表达 开玩笑甚至讽
刺的意味。这种新意思 , 搭配着 采访中那句“ 我姓 曾” , 表现得 参考文献
更为淋漓尽致 。 3自嘲解压型
【 l 】 毕加伟尉 网络热词” 屑丝” 所做 的一般性分析【 J 】 . 学术探讨, 2 o 1 2 ( 3 ) . 【 2 】 李存 . 网络语言对网 民心理的折射[ J 】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0 4 ( 3 ) . 【 3 】 李蕊. 网络 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 J 】 . 青年文学家。 2 o 1  ̄2 ) .
行语的一个分支 , 指 被网民在互联 网上或现实生活中熟知、 流 “ D UC E ” , 意为“ 领导者” 、 “ 英雄人物” 。“ 属丝” 一词本义不雅, 非常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又 传并广泛使用 的词 、 词组及超 出短语层面 的言语表达单位 。 研 原用来嘲指又穷又矮又多挫折、
究流行语的特征和受众 的心理指向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课题。 不知道该如何去努力奋斗、 没有 目标 、 缺乏生活热情的一个群 后来在 网民们不断地演绎和创造下, “ 屑丝” 一词的内涵越 从语言学 的角度分析探讨流行语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心理有 体。

定的学术价值 。
来越丰富。 越来越多的人 以“ 屑丝” 自称, 这其中既有表面特征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民数量日益庞大,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了解网民的心理特征对于理解网络现象、优化网络服务以及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追求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网民们普遍希望能够快速、轻松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搜索引擎的广泛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相关的内容。

这种便捷性使得网民们在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网络寻找答案。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也满足了网民对便捷获取信息的需求。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热点话题和资讯能够迅速传播,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和了解最新动态。

这种即时性和广泛性的信息获取方式,塑造了网民们追求高效、迅速满足信息需求的心理。

二、社交与互动的渴望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交平台,使他们能够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网络社交中,网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例如,在论坛、贴吧等社区,网民们围绕共同的兴趣话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一个个虚拟的社交圈子。

这种社交互动不仅满足了他们交流的欲望,还让他们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也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参与感。

他们渴望自己的发言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回应,通过这种互动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三、娱乐消遣的需求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疲劳,网民们常常将网络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

网络游戏、在线视频、音乐等娱乐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网民的兴趣爱好。

例如,网络游戏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冒险和挑战,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

在线视频平台提供了各种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享受休闲时光。

此外,一些轻松有趣的网络段子、表情包等也成为网民们娱乐消遣的重要元素,它们能够带来欢笑和放松,缓解紧张的情绪。

四、追求个性化与独特性在网络环境中,网民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及行为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及行为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仿真方法是一种以机器学习算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通过 训练大量数据来模拟人类行为。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拟的精度和效率。但这种方法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持,并且 难以模拟个体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三、结论与展望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网民群体行为的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通过对网民群体行为的模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的 演变规律和社会影响机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宣泄心理:许多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各种压力,网络群体性事件 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在事件中,网民通过发表言论、分享观点来释放 情绪,寻求心理安慰。
4、看客心理:部分网民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他 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浏览信息,并不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这类网民往往对事件保 持距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
鉴于网络舆情与网民群体行为的密切关系,对网民群体行为的仿真研究成为 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常见的仿真研究方法包括基于主体的仿真、基于 网络的仿真、基于机器学习的仿真等。
1、基于主体的仿真方法
基于主体的仿真方法是一种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构建具有 一定智能水平的仿真个体来模拟人类行为。这些仿真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状态和 环境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这种方法在模拟复杂的社会现象方面具有较 高的逼真度,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2、媒体报道:媒体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的重要推手。媒体报道的方式和 角度直接影响了网民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可能误导网 民,导致网络舆论的波动。
3、技术手段: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例 如,实时评论、转发等功能使得网民能够迅速表达观点并与其他人互动。然而, 这也为网络水军、虚假信息等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各种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沉迷于网络世界里无法自拔,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篇一《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摘要:互联网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产物,在互联网的发展下,网络的规模也逐渐壮大,在互联网上学习、娱乐的人也越来越多。

根据统计,网民的数量占比最多的是青少年,而青少年运用网络主要是玩网络游戏或者看网络视频。

长时间的看网络视频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网络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视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网络在信息社会中产生并逐渐扩大发展。

而青少年是使用网络视频的主体,受网络视频的影响最大。

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影响;另一面是消极影响,本篇文章对网络视频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做出阐述。

1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1.1积极影响1.1.1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心理活动复杂的阶段,求知欲望强,课本中的知识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而互联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可以满足青少年日益增涨的求知欲望。

互联网具有快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互联网可以快速为青少年找到需要的信息,在查找资料的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互联网的知识范围涵盖广,任何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找到。

而且互联网的知识比较丰富,不是单调的文字展示,通过网络视频展示所需要的知识。

而网络视频在展示知识的时候,文字以及图片动静结合,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力,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内容。

1.1.2网络视频也是青少年的情感更加丰富,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

例如,青少年想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的时候,文字还原信息不能够引起青少年的责任感,当视频中真实的出现的场景可以让青少年有直观的情感感受,网络视频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加直接的了解社会的现状,也可以让青少年更加清楚社会的现实。

互联网舆情揭示的社会心理

互联网舆情揭示的社会心理

一、网民感兴趣的事件,引起大量回应的共鸣点1.社会敏感问题经常成为网络舆论焦点网民是一个极为庞杂的社群,网上的议论从最正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心得,到最前卫的个人感情和性交往的私密感受,七嘴八舌,五彩缤纷。

面对如此纷繁的网上声音,我们的做法是三个集中:一是集中于那些网民普遍关注的BBS论坛,二是在特定BBS论坛中集中于那些网民普遍关注的事件/话题,三是在特定事件/话题中集中于那些浏览数和跟帖数较多的帖子。

2007年最受网民关注的10个事件的发帖量进行统计,结果如下:2009年最受网民关注的10个事件的发帖量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这说明,互联网舆情有较大的传染性,各大BBS虽然受众和定位有较大区隔,但网友对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点、价值取向呈现惊人的相似和趋同。

在某种程度上,上述事件/话题主导了公众对中国社会的基本印象和情绪感受,折射出公众对党和政府公权力行使状况的基本评价。

2.民众维权意识空前增强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与商家、商贩与城管、拆迁户与开发商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

一些具体问题往往使网民迅速联想和延伸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政商勾结等深层次背景。

特别是城建中的暴力拆迁、不公平补偿等现象让民众深恶痛绝。

2007年2月26日,网上出现一张图片,很快在各大论坛流传开来。

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重庆九龙坡区居民杨武和吴苹夫妇因拒绝开发商的拆迁安置方案誓死留守。

新华网论坛率先发难,新华网友给此图片取名为“史上最牛钉子户”,随后各论坛和门户网站新闻跟帖都有网友的激烈讨论。

2007年3月19日,九龙坡区法院做出“强制拆迁”的裁决,该房屋女主人吴苹和丈夫觉得判决不公,拒绝服从,事情至此发展到高潮,成为全国乃至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先后有100多家主要网站论坛以专题、图文、视频等方式进行报道,相关评论文章近千家,截至3月26日,网民点击超过2000万次,成为一场网民群情激昂的“舆论嘉年华”。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3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1九成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语言美不美要看是否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方式之一。

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更直接、更准确,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

对此你怎么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xx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

67.4%的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

93.4%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你会自然融入进去。

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网络用语,别人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的受访者完全不用。

“我在看直播或者发弹幕时会用网络用语,平时面对面交流一般不用。

”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梁杰认为,流行词是一种创造,“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用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了。

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说会更加明确。

”“使用流行语就是为了好玩,大家对于一些词语会心照不宣地笑一下。

”丁歆觉得,网络语言会让语言异化,“我们会把一些传统词语进行解构,重新放到现在的聊天环境下,本质上来说是污染了汉语原本的语义的,但这可能也是流行文化的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

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

常见的网民心理

常见的网民心理

常见的网民心理一、猎奇心理(新鲜的内容容易被讨论)1)揭晓,不为人知的,背后的,秘密,真相,黑幕…2)新闻的最大特点是“新”,这与人们的好奇心理吻合。

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是每个正常人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求真,求实,求知,求美1)求真:互联网由于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很多信息的发布需要有过多的顾虑,因此在网上找真相成为很多网民的共识2)求实:网民希望通过网络媒体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世界局势、普通人的生活条件及自我生活空间的变化…,富有现实感、时代感的报道,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重点。

看似真实可靠的内容,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尤其是用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3)求知:经验分享、教程、行业资料、学习成长…4)求美:美景,美图,美文,帅哥美女…三、亲和心理、温暖、感人、被爱、求关注1)亲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并在交往中因自身生活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和依赖动机。

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身相关的人和事总是格外关注,对自己熟悉的和事总是备感亲切。

四、逆反心理(别人都说一些知名景点,但是我就说一些不知名的景点更引人注意)1)受众的逆反对抗心理是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可以使传播效果等于零,甚至会引起反效果。

2)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众本身态度所致;二是外部环境的诱发。

五、对抗心理(常见的投票选择就是一种利用对抗心理开获取网民参与的方法)1)互联网信息由于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一些在现实世界中经常妥协的情况消失。

在互联网世界中直接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主流。

因此就会引起不同立场的对抗。

六、参与、自主心理(发起号召引人参与,一些看似无热点的内容也变成热点)1)手里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和旁观者,他们更多地加入到传播过程中,他们对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对传播到内容提出看法,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

网民自主性心理强。

七、个性化、与众不同(一些现实中看似小众的个性化需求,在互联网上能吸引忠诚的特定人群)1)在大众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

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

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

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篇一: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很黄很暴力——一名13岁女学生在去年央视《新闻联播》的一则新闻中说的五个字,短短十几天内,竟成了2008年网上第一流行语。

不少网民以此来命名自己的msn昵称和qq个性签名,还有人在论坛上不断灌水,发表各种很黄很暴力的联想原创。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女孩竟从此陷入了被网民恶搞的厄运:关于她的视频、图片、恶搞漫画、帖子一夜之间泛滥成灾,甚至以她为主角,恶搞出大量色情漫画、打油诗、诅咒信等,这位可怜的女孩正在招受着极大的心灵伤害和名誉侵权。

你可以去批评一个人,但不可以侮辱一个人;你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但是不能影响到他人的合法利益。

如果网友们是纯属娱乐,或者仅仅是追求流行语的心态来频频使用这句话,尚可以理解与原谅,但如果用它去伤害别人的自尊,甚至盲目跟风,参与一场专门针对一个幼小心灵的网络暴力的炮制却是道德的沦丧,让有良知的人心寒。

自虐猫事件后,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等又接踵而至,网络暴力现象似乎愈演愈烈。

那此类的网络暴力事件到底为何屡屡得逞?这固然与外部的网络环境有关:一些网络媒体一味的追求点击率与人气,对暴力事件煽风点火;另外,有些传统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事件未经调查核实就加以报道,更是火上浇油;加上网络监管的缺位与监督的乏力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泛滥。

但笔者认为外因还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网络暴力的现实存在,除了与日益恶化的网络生态环境有关外,还与部分网民缺乏理性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缺乏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

这点上可以透过他们的多种心态折射出来,诸如道德审判、狂欢凑热闹、喜欢恶搞等心理,而其中起着支配和统帅作用的就是网民严重的从众心理。

一、网民在网络暴力中的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态度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者群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尤其是当个人缺乏自信或冷静判断时,往往会产生追随多数人没有错的心理,甚至在根本信念上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最终产生了从众的行为。

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网民互动是网络世界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网络社交的核心。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动,如留言、评论、转发、私信等等,这种互动催生出了众多的社交平台和社区。

那么,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是什么呢?一、社交需求人类是社交动物,每个人都有交际的需求。

在网络上,这种需求得以更好地满足。

很多人在网络中寻找到了真正的朋友和心灵伴侣,也有很多人通过网络结交到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

二、匿名性网络上的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掩盖身份的环境。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必担心言论会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匿名性也造成了网络上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

三、情感共鸣网络互动平台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信息、照片和视频等,这些内容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人们往往会在评论区积极留言,表示对这些内容的同感或不同看法。

这种情感共鸣是网络互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规范意识网络有它的社会规范,虽然这些规范不像现实社会中那么明确,但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在网络环境中,大部分人都会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并对不良言论和行为进行反对和抵制。

这种规范意识是网络互动的重要基础。

五、多样性网络互动平台上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在不同的主题下展开讨论和交流。

这种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范围,也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

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朋友,这种多样性是网络互动的重要特点。

六、自我展示网络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发布实时照片、视频等内容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这种自我展示是网络互动的重要一个方面,同时也与人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息息相关。

总之,网民互动是网络社交的核心部分,它将人们连接起来,让人们在其中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

通过各种方式互动,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建立起了强大的社会网,这种互动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交需求的本质。

从网络谣言看网民的态度及其心理

从网络谣言看网民的态度及其心理

从网络谣言看网民的态度及其心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谣言现象也在逐渐增多。

网民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和心理也越来越复杂。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的定义、产生背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网民的态度、网民的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

网络谣言是指没有事实依据的在网络上散播的消息,其目的是引起公众的恐慌、误解或搞乱社会秩序等。

网络谣言的存在背景主要源于网络的自由和匿名性,让一些人可以利用网络散播虚假信息,达到某种不良目的。

同时,有些人也会被网络上的谣言所迷惑,认为谣言有一定的可能性是真的,导致更多的网民被误导。

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网络谣言的散播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误解,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谣言会让网民对社会监管的能力和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失去信心,甚至对官方发布的信息存在怀疑。

对于网络谣言,网民的态度是复杂的。

一方面,有些网民会对谣言进行质疑和辟谣,积极参与到维护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行列中,促进信息的准确传播;另一方面,有些网民会故意制造谣言,或者编造所谓“内幕”、“真相”,企图获取关注和利益。

另外,网民的心理也是影响其对网络谣言态度的因素之一。

一些网民由于长时间接触信息过于饱和,导致受众对新信息变得更为敏感。

这时,即使有些明显逻辑上矛盾的谣言也会得到许多人的信服。

同时,对于某些人来说,参与到制造和传播谣言中,也是一种打破平淡生活、获取刺激和快乐的方式。

在面对网络谣言的时候,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持理性思维和对信息的深度辨析。

我们应该多关注有明确来源、证据提示比较具有可信度的信息,而不是盲目相信一些无法验证的信息。

同时,要尽可能地去传播真实的信息,从而减少谣言散播的机会。

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需要网民共同的努力和参与。

只有我们保持冷静、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才能有效地减少网络谣言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盐城师范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文艺心理学》课程期末考察论文文学院班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摘要〕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上交流时使用的由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组成的网络语言形式。

在总结网络语言的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中反映出的网民心理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心理特征在现在社会里人们是不可能脱离网络世界的,尤其是作为生活在21世纪科技社会的我们,网络就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新词不断涌现,充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而这些网络用语所反映出来时下网民的心理特征。

一、对“网络语言”的界定“网络语言”是一种粗糙的称呼,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例如互联网、网民、猫等;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17次统计报告显示,30岁及以下的网民占71.0%,网民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调查还显示,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大专及以上网民普及率更是高达84.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民中的大多数是年龄在30岁以下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

年轻人具有求异、求变的个性,往往思维活跃、机智幽默、妙语连珠。

我们在分析网络语言特点的同时,也能看出这个特殊群体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网民心理的体现第一,网络语言的简单便捷———网民效率意识的体现。

刘禀诚先生曾撰文提到现代汉语词汇的趋简性,认为人们受言语交际学的制约,崇尚简练化的词语,如“家电”等[2]。

网络语言更是如此。

我们打一个汉字要敲4次左右,而用字母或数字代替则只用一次或更少。

在像网络语言这样的非正式交际中,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相当重要。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完成沟通,必须做到信息交流的迅速,因此要求网络语言的输入方便快捷,于是人们便挖空心思地创造出简短且便于输入的网络语言。

浅析语言的社会功能——以网络语言为例

浅析语言的社会功能——以网络语言为例

浅析语言的社会功能——以网络语言为例发布时间:2021-08-04T11:07:48.7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作者:刘丽琪[导读]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流行的刘丽琪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流行的、年轻人喜欢的简单又能表达一定语义的时尚词汇或语言文化现象。

语言具有社会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产生并传播的语言,也具有社会功能。

本文先是阐述了网络语言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再通过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运用到的网络语言得到了网络用语的特点,最后分析了网络用语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希望本篇文章对分析语言对社会发展同时可以还观察网络语言引导用户行为的主要方式。

一、绪论(一)研究意义年轻人在社交网站上的交往行为是因社交网站的功能而决定的。

引导年轻人的行为的作用是通过网上采用的语言而发挥的。

关于网络语言特点和网民心理状态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弄清楚网络交往的动机,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的原因。

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年轻人的兴趣和社会行为。

例如: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在评论好友的状态、照片时,大家采用什么流行语言或者交流语言,研究其特点和意义,发现其产生原因,分析其内容。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个是理论上的目的,就是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的目的对网上采用的词汇进行研究和分析,弄清楚社会语言的定义、特点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用等。

第二个是实践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获悉其社会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日常语言等是否受到了什么的影响。

在研究网络语言的时候,不但可以发现其社会功能怎样表现,而且可以观察网络语言引导用户行为的主要方式。

二、网络用语的定义和特点(一)网络用语的定义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网上交流的频繁,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接触越来越多的现象。

从表层上看,网络语言是日常语言形式,是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 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 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 年轻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 切的了解年轻人的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
09犯罪学一区队 郑晓凤
从网络语言特点看网民心理
网络语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 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随之而来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 越来越普遍。但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大部分 的网上交流仍采用字符的形式,同时占网民比 例最大的人群是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就了一种新的语 言形式“网络语言”。
2从网络语言的特点看求新求异的心理
年轻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追求个性,特立独 行。在网络这个完全自由、独立的平台上,他 们不用拘泥于陈规,积极创造有自身特色的语 言,并且期望得到众人的承认,只要能被大范 围接接受和使用,这个新创的语言就融入到网 络语言中了。也造就了网络语言动态化的特点。
(1)别字构成 即使网民都有追求快捷高效 的心理,但追求幽默、个性 的心理仍让他们放弃速率而 追求风趣的表达效果。比如, 被无数蚊子咬了叫“新蚊连 啵”(新闻联播),这四个 字要比打正确的花费时间更 多,如此不高效的表达,只 为满足自身求新求异的心理。 例:大侠——大虾(对网络、 电脑十分熟悉的资深网民) 虾米——什么 灰常——非常
(2)约定俗成的迅捷 网络语言不需要“批准”其 创造力不受“正统”传媒的 编辑的过滤和限制,网民可 以自己制造和使用。例如, 广东电视台就陈冠希一事采 访一路人时,对方说:“关 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 的”。之后立刻红遍大江南 北,甚至衍生出“酱油族”。 寻遍各大论坛,几乎每个帖 子都有“酱油男”的身影, 于是酱油族誓将打酱油进行 到底,“打酱油”成为众多 网民的口头禅。
现在,是互联网覆盖全球的时代,参 与网络交际的网民在网络信息传递过 程中比面对面交流多出了“键盘输入” 这一环节,这就限制了交际的速度和 效率,必然导致网民追求高效快捷心 理的产生,所以他们往往没有耐心来 保证打字的准确性,于是就用同音字 来代替。 例如:楼猪——楼主 杯具——悲剧 果酱——过奖 正所谓歪打正着,因其表现新奇,广大 网民乐于接受。这种追求高效快捷的 心理,充分体现了省力原则,简洁明 了的网络语言让事务繁杂的网民们能 够从容的应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并且 让他们的工作充满新鲜感,快乐的工 作、学习和交流。
网络语言的含义
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 聊天室、防火墙等。 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短信息、第四 媒体、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信息高速公 路等。 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 竹、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狭义的网络语言 仅指第三类,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 语言。我今天所谈的正是这一类。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 特别贴近生活,同时却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些语言现象的出 现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透过这些语言现象,能够看出与之相 适应的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随着社会进步,竞争日趋激烈,占据网民主要 席位的青少年,学习、工作、生活压力日趋增 大,为了达到心理状态趋于平衡,青少年网民 需要将心理压力释放出来,而网络这一平台能 供其使用,达到疏理心理压力的作用。因此作 为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他们的心理是导致网络 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
1从网络语言的特点看追求快捷高效的心理
网民
第十三次CNNIC(2004年1月) 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 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4.1%, 35岁以下的网民占 82.2%,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 低龄化的特点。 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 的比例最高,占到29.3%,其次 是大专(27.4%)和本科 (27.1%)。 从用户职业看,学生所占比例最 多,达到了29.2%。尤其活跃在 聊天室和BBS的人群,其年龄、 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与其 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他 们更有知识,更易接受新鲜事物, 更具创新能力,他们也最具个性 和反叛精神。
从网络语言的特点看从众、趋同的心理
(1)时尚、易变 网民们所使用的网络语言,最直接的 表现了现实人们的所思所想,最直接、 诚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这样 便具有了时尚性。比如“偷菜 去”“今天买了什么车?”这些流行 语,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偷菜”“抢 车位”这样的游戏而风靡一时,人们 一度纷纷效仿。 但也正因为时尚是最易变的东西,决 定了它具有易变性。比如几年前人们 还在为自己知道“伊妹儿”的意思而 沾沾自喜,而现在,“伊妹儿”基本 上退出历史舞台,改由“电子邮件” 或者直接减缩成“邮件”。在网络上, 常常是昨天还是886(拜拜了)今天 就又变成了3166(日语“再见”的 音译)了,网络语言的变化实在太快, 谁谁知道明天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2)旧词“歪”解 网民经常通过一些大胆 的突破常规的表达,来 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 例:贤惠——闲在家里 什么都不会 讨厌——讨人喜欢,百 看不厌 不错——长的那么丑不 是他的错
(3)旧词新解 例:水母——发帖或回帖内 容空泛而没有实际意义的人 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网友 踩一脚——也称踢一脚,留 个爪子印等,都是跟帖之意 还比如,一度在网上爆红的 “山寨”一次,源于广东方 言,其主要特点是仿造性、 快速化、平民化。如今,什 么都有山寨版了,山寨文化 深深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 智慧的烙印。
(4)形象生动 网络语言的生动形象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造网 语的生动形象,二是符号网 语的眉目传情。例: 囧——二十一世纪最风行的汉 字,本意“光明”,现在他 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 之意” 槑——音同“梅”,字由二呆 组成,形容人比呆还呆,很 傻的意思。 --<-<-<@——玫瑰花 (~ o ~)~zZ——呼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