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神经系统生理课2012-3-11

合集下载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讲学课件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讲学课件
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等。 由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脊髓后上升而组
成,或由后角细胞发出的轴突在脊髓白质内上升而组成。 接受从后根传入的来自躯干和四肢的各种感觉冲动,经脊
髓向上传向脑的不同部位。
(3)下行纤维束 包括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红核脊髓束及前庭脊
髓束等。 下行纤维束能把运动性冲动从脑的各部传至脊髓前角运动
2 躯体传入纤维:来自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 经元,其周围突加入脊神经,分布于皮肤,肌腱和 关节的感受器,并经其中枢突将皮肤感觉和部分。起始于胸 部脊髓和上三个腰节的侧角细胞及骶髓第2~4节段 的侧角细胞,发出的纤维经前根入脊神经,分布于 胸、腹及盆腔脏器及心,血管壁的平滑肌、心肌和 腺体,并调节其活动。
纤维在延髓下段越向对侧下降,构成锥体交叉。 c 橄榄体:位于锥体外侧的前外侧沟中有舌下神经出脑,再
稍外侧有卵圆形隆起,称橄榄体。
返回
延髓背面下部 形似脊髓,上部较 膨大,中央管敞开 形成第四脑室底的 一部分。
3、神经纤维、神经、神经纤维束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与包在表面的鞘膜状结构合 称神经纤维。
中枢以外的神经纤维组成的束称神经。 中枢内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组成的束称神经纤 维束(传导束)。
4、神经核与神经节:功能相同相似的神经元胞体
在中枢内聚集成的灰质团块(皮质除外)称神经核, 在中枢外聚集成的团块称神经节。
神经。
4 腰丛:主要由第12胸神经前支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
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5 骶丛 :由第4~5腰神经前支组成的腰骶干及全部骶神经和尾
神经的前支组成。骶丛发出全身最粗大的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在腘窝上方分为内侧的胫神经和外侧的腓总神经。
(1)胫神经 (2)腓总神经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PPT演示课件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PPT演示课件

26
感谢观看
THANKS
2024/1/26
27
运动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功能和支配肌肉的性质不同, 可分为α运动神经元、β运动神经元 和γ运动神经元。
12
运动传导通路
2024/1/26
锥体系
是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的通路,主要由中央前回的巨型锥体细胞及其轴突所组 成。
锥体外系
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包括大脑皮层发出的皮质脑干束和皮 质脊髓束在脑干内换元后的传出纤维、纹状体系统、前庭小脑系统、网状结构等。
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浅感觉传导通路和深感觉传导通路。
13
运动中枢与运动控制
运动中枢
运动控制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多个控制骨骼 肌运动的运动中枢,包括脊髓、脑干 、小脑和大脑皮层等。
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运动的调 节过程,包括运动的发起、运动的协 调与平衡、运动的精确控制等。
运动控制的机制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不同的神经递质与 相应的受体结合后会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6
02
感觉神经系统
2024/1/26
7
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2024/1/26
感觉器官
01
眼、耳、鼻、舌、皮肤等
感受器类型
02
光感受器、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等
感受器的适应与调节
受到生物钟、环境因素和神经 递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06
神经系统疾病与功能障碍
2024/1/26
23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2024/1/26
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可分为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两大 类。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系统
考纲要求
1. 掌握突触的概念,掌握内脏痛的特点,掌握牵涉痛的概念及临 床意义,掌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及生理意义,掌握条件反 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区别。
2. 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熟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 张反射、大脑皮层及小脑的功能),熟悉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概念。
出的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能使所有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其他神经元都发生抑 制,都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根据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和联系方式的不同,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在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人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 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 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例如,伸肌的肌梭传入纤维进 人中枢后,直接兴奋伸肌的ɑ运动神经元,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 元,转而抑制屈肌的ɑ运动神经元,导致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这种抑制曾被 称为交互抑制。这种形式的抑制不是脊髓独有的,脑内也有。这种抑制能使不 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除小肠平滑肌舒张外,其余均收缩、兴奋。 c.阻断剂 酚妥拉明。 ②β受体 a. β1受体 ◆分布:心脏。 ◆效应:心跳↑。 ◆阻断剂:普蔡洛尔(心得安)。 b. β2受体 ◆分布:交感神经支配的支气管、胃肠、子宫和血管平滑肌。 ◆效应:舒张。
◆阻断剂:丁氧胺。 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辅散式联系(2)聚合式联系(3)环式联系(4)链锁式联系 2.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现象(4)易疲劳性(5)后发放(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7)兴奋节律的改变 3.中枢抑制 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 (1)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由这一抑制性神经元发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课件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扣带回等结构。这些结构参与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 节等过程,同时也与行为决策和动机等密切相关。
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行为决策和执行,同时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情绪体验。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 的探索和创新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退缩和回避行为。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大脑皮层是学习与记忆的主要神经基础,尤其是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区域。此外,海马、杏仁核等结构也参与学习与记忆过程。
语言与认知
语言的定义和要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
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
语言处理涉及多个脑区,包括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听觉性语言中 枢)和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等。这些区域分别负责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书写等功能。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功能 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 内的神经元,负责将神经冲动传 导至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其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 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 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 最后共同通路。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应急反应,动员机体潜能,适应环境急骤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
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中枢控制
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生理学课程ch3 神经系统1

生理学课程ch3  神经系统1

(3)多巴胺 dopamine DA
①黑质-纹体通路 躯体运动 行为觉醒
②结节-漏斗部DA通路 弓状核→正中 隆起,调节内分泌
③中脑-边缘通路 中脑脚间核周围→ 隔,伏核等 情绪
④中脑-皮层通路 中脑→额叶内侧皮 层,前扣带皮层等 精神活动
(4) 5-羟色胺 5-hydroxytryptamine
能纤维cholinergic fiber ①躯体运动N ②副交感N节后f ③交感,副交感节前f ④少部分交感节后f(如支配汗腺,骨骼 肌血管的交感胆碱能f)。
2.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NE
绝大部分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NE,称为 肾上腺素能纤维adrenergic fiber
3.嘌呤类或肽类等 在器官壁内所存在的神经节细胞能分泌一些递质,
如三磷酸腺苷(ATP)及其分解产物,肽类(如脑啡肽) 和胺类(如5-HT) 嘌呤能神经(purinergyc fiber)能抑制消化道平滑肌 肽能纤维Peptidergic fiber
(二)中枢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的中枢通路:
(1)脑和脊髓运动N元 (2)特异性感觉传入的第二、第三级神
间隙 2-3nm。 连接部位膜不增厚,无突触小泡 膜阻抗较低,易发生电紧张性扩散 双向性,无前、后膜功能差异 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 与脑区同步性放电有关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结节性曲张体(Varicosity 膨体) 特点:
• 缺乏膜特化结构 • 一个曲张体能影响较多效应细胞 • 距离可>20nm以上 • 传递时间可>1s • 作用较弱,选择性较差
①侧支性抑制 如:交互抑制 意义:调控其它神经元协调同步
②回返性抑制 如:通过闰绍细胞返回抑制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高中生理课程课件:神经系统》

《高中生理课程课件:神经系统》
神经元的功能特点
神经元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学习和记 忆不断改变连接强度和结构。
末梢神经结构与功能
感觉神经末梢的结构
包括感觉受体、感觉神经纤 维和感觉神经末梢器。
运动神经末梢的结构
包括运动神经纤维和运动神 经末梢器,用于控制肌肉的 运动。
自主神经末梢的结构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参与内脏器官的调节。
神经系统发生的常见病理变化及其治疗
神经退行性变化
如阿尔茨海默病,可导致记忆 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炎症性疾病
如帕金森病,可导致肌肉僵硬 和运动障碍。
神经系统损伤
如脑卒中,可能导致瘫痪和语 言障碍。
外界刺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与 调节机制
外界刺激,如光线、声音和温度变化,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 会通过感知和调节来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
高中生理课程课件:神经 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了解 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对于理解人体的运作至关重要。
神经元结构与功能
1
神经元的传导作用
2
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和化学物质传递
信息,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传导。
3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包括树突、细胞体和轴突等部分,每一 部分都有重要的功能。
神经调控
神经系统通过调控神经传递来 适应外界环境和内部需要。
突触前后神经元的功能特点与应用
1 突触前神经元
释放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到突触后神经元。
2 突触后神经元
3 应用领域
接收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到下一个神经元或靶细胞。
了解突触前后神经元的功 能可以应用于药物研发和 神经科学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分布

(精品)生理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

(精品)生理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

递质的代谢
合成:小分子递质在胞质,肽类递质在核 糖体上合成
储存:突触小泡 释放:Ca2+依赖性释放,出胞 清除:酶促降解、摄取(神经末梢、神经
胶质细胞)和血液回收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①先天遗传,种族共有
②反射弧简单、固定、 数量有限
③适应性有限,维 持生命活动的基本 需要。
①后天获得,个体差异
↓ 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
流 ↓ 囊泡释放神经递质 ↓ 递质扩散至后膜与受体结合
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概念: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 极化
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 增大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Na+内流, 局部膜去极化
②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2、神经纤维的功能 ① 构成:神经元长轴突外包髓鞘或神经膜 ② 功能
功能性作用:传导兴奋 营养性作用:营养其所支配的组织 轴浆运输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 白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神经缝合,经神经 再生→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 逐渐恢复。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 完整性 ② 绝缘性 ③ 双向性 ④ 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的分类
(有髓鞘)
(无髓鞘) (无髓鞘)
6、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轴浆运输:胞体与轴突间的物质转运和交换。 依据轴浆流动方向分为:顺向和逆向轴浆运输
顺向运输 轴浆运输
快速:细胞器(有膜) 慢速:微管和微丝(可溶性成分)
逆向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毒、 破伤风毒素等(入胞摄取)
神经胶质细胞
➢中枢 ✓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外周 ✓施万细胞 ✓卫星细胞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一、引言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负责传递、处理和储存信息,以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本课件旨在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处理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件,您将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维持神经元的生命活动。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突触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之间的连接点,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2.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类型。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快,主要负责传递长距离的神经信号。

无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慢,主要负责传递短距离的神经信号。

3.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神经网络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处理和储存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传递信息。

三、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递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一般为-70毫伏。

静息电位的存在是由于神经元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导致离子通过细胞膜,形成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位变化,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离子流动,使细胞内外的电位迅速反转。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

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神经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神经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分泌和免疫等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即在外界刺激或经验作用下,神经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可发生适应性改变。
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获得新的行为或知识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这些经验和知识的保持和再 现。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通过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胶质细胞参与等 机制实现学习记忆的过程。
02
根据收缩速度和代谢特征,肌纤维可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不同肌纤维类型的生理特征
03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速度
慢,力量小,但耐疲劳。
运动控制与协调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包括运 动指令的产生、传导和执行。
运动协调
运动控制的生理机制
包括感觉输入、中枢处理和运动输出 三个环节,涉及大脑皮层、基底神经 节、小脑和脊髓等多个结构。
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关注患者 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THANKS
感谢观看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失衡
调节
通过神经递质、激素等多 种方式实现自主神经系统 的调节,维持机体平衡
失衡
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可能导 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等
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药物 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措 施,恢复自主神经系统平 衡
05
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皮层的分区
感知内外环境变化,调节机体各 器官系统活动,维持内环境稳态 ,实现高级认知功能
神经元与突触传递

《神经生理》课件

《神经生理》课件
添加副标题
神经生理PPT课件
汇报人:PPT
目录
PART One
神经生理学概述
PART Three
运动系统的神经生 理
PART Five
神经系统的调节和 整合
PART Two
感觉系统的神经生 理
PART Four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 经生理
PART Six
神经生理学与医学 应用
神经生理学概述
神经生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神经信号的传递: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整合 神经回路的形成: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整合: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和处理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神经系统对环境变化和经验学习的适应能力 神经可塑性机制: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再生、神经环路重组等 神经可塑性的作用:学习、记忆、认知、情绪调节等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神经元:负责传递信息的细胞,包括树 突、轴突和细胞体
神经胶质细胞:支持、保护和营养神经 元的细胞
血管:为神经元提供营养和氧气,带走 代谢废物
大脑皮层的神经生理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 统的最高级部分, 负责处理复杂的认 知和行为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四个 主要区域:额叶、 顶叶、枕叶和颞叶, 每个区域都有其特 定的功能。
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和脑干,负 责传递运动信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神经生理机制:大脑皮层通过运动 神经元控制肌肉收缩
自主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通过神 经递质调节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 经生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概述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CHAPTER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种信息,控制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根据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的分类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以及突触后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元与突触传递1 2 3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它们在突触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神经递质的种类根据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性可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和酶联型受体。

受体的类型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改变受体的构象或激活相关酶,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CHAPTER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应、换能、编码等听觉传导通路耳蜗→ 听神经→ 脑干听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大脑皮层触压觉传导通路外周触压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痛觉传导通路外周痛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温觉传导通路外周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中枢及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感觉整合多种感觉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整体感知感觉剥夺与感觉过敏感觉剥夺指长时间缺乏某种感觉刺激,导致相应感觉能力下降;感觉过敏指对某种感觉刺激过于敏感,产生不适或疼痛等异常感觉。

CHAPTER03运动单位与肌纤维类型关系不同运动单位包含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影响肌肉收缩特性。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多场合)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多场合)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其中神经系统作为生命体的控制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在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处理和整合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各个器官和组织。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1.感觉功能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信息,如温度、压力、疼痛、味道等。

感觉神经纤维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处理和分析,形成感觉体验。

2.运动功能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和腺体的活动,实现生物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运动神经纤维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肌肉和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收缩或分泌反应。

3.调节功能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使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4.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参与思维、记忆、语言、情感等高级心理活动。

大脑皮层是认知功能的关键部位,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语言、记忆、情感等功能的集成。

5.生殖功能神经系统对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生殖功能的主要调节途径,神经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影响生殖细胞的和性腺的发育。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区1.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认知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等,各功能区协同工作,实现各种生理功能。

2.间脑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和松果体等结构。

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传递站,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心,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参与生物钟的调控。

3.中脑中脑包括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黑质等结构。

中脑参与调节运动、姿势、视听等功能,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止。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
1.中枢兴奋过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兴奋通过一个突触需 0.5ms) (3)总和 (4)后放
(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
2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 (1)突触后抑制
1)突触后抑制特点:由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
产生IPSP;
2)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
枢神经系统内,尤其常存在于感觉 传入通路中。突触前抑制提供了对 某种输入信号的选择性抑制而不影 响另一些信号的输入。
实验A: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 10mV的EPSP; 实验B: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 轴突1时,胞3产生5mV的EPSP。
4)机制: 先刺激轴2
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 的控制和调节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脊休克 : 脊髓被横断以后,断面以下节段 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骨骼肌以及内脏反 射活动受到完全抑制或是减弱,这种现象称 为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暂时
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的无反射状态。
3、屈(肌)反射:脊髓动物的一侧肢体的皮肤受 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的同侧肢体出现屈肌收缩、 伸肌舒张、肢体屈曲反应,称为屈反射。该反射 具有避免刺激、自我保护的意义。
二.低位脑干及高位中枢 对肌紧张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麻醉动物的脑干, 动物出现 四肢伸直、头 尾昂起、脊柱 挺硬等肌紧张 亢进的现象
② 特点:Ⅰ.生来就有,数量有限; Ⅱ.反射弧固定; Ⅲ.无需大脑皮层参与,通 过皮层下中枢即可完成。 ③ 意义: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 应环境,对个体生存和种系生存有 重要意义。
2、条件反射 概念: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 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特点: 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 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数量无限;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 ① 部位:中央支配:即一侧皮层运动区,支 配对侧躯体的运动;但头面部为双侧 支配,而面神经的下部面肌,舌下神 经支配的舌肌主要受对侧皮层支配。
*:内囊损伤,上运动神经元麻痹(核 上瘫),头面部多数面肌不瘫,而 造成对侧下部面肌和舌肌瘫。
在开始学习的阶段,大脑皮质通过锥体系 所发动的运动是不协调的,这是因为小脑尚未 发挥协调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质与皮 质小脑之间不断进行联合活动,同时小脑不断 接受感觉传入信息,逐步纠正运动过程中的偏 差,使运动日渐协调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皮 质小脑参与了运动计划的形式以及运动程序的 编制。
去除狗的全部小脑后,表现为平衡失调, 随意运动不协调,这与前庭小脑的平衡功 能以及皮层小脑的随意运动协调功能有关 。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轴1产生AP幅度↓
轴1 Ca2+内流量↓
轴1释放递质量↓
胞3EPSP幅度↓ 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胞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 胞3抑制
GABA的作用是激活膜上的GABAA受体, 使膜对Cl-的通透性升高,如果在细胞体处, 细胞外的Cl-浓度高于细胞内,故Cl-顺浓度差 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使细胞体膜产生超极 化;然而在轴突末梢轴浆内的Cl-浓度高于轴 突外,当膜对Cl-通透性升高时,Cl-由轴突内 流向轴突外,使轴突膜产生去极化。所以, GABAA受体的激活,引起Cl-通道开放究竟造 成超极化还是去极化,则取决于细胞内外的 Cl-浓度差。
调节肌紧张:包括抑制和易化两个方面。 1、抑制肌紧张:该区域主要在前叶蚓部,其作 用可能是通过加强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 进而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使同侧肌紧张减 弱。前叶蚓部的前端与抑制动物尾部及下肢肌紧 张有关,其后端与抑制上肢及头面部肌紧张有关 。
2、易化肌紧张:小脑前叶两侧部有易化肌 紧张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网状结构易化区, 加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实现的。其 对肌紧张的调节也有一定的空间分布,仅易 化同侧肢体的肌紧张,安排也是倒臵的。
第一节
一、概述
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意义 神经系统是机体起主导作用的 系统,是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管理 机构”。
(二)中枢系统的研究方法
1、刺激法 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对中枢的 某一部分给予电刺激或化学刺 激,进而观察其机能的变化。
2、切除法 用手术切除或用直流电损毁中 枢系统某一部分后,观察动物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缺陷,借 此推断中枢系统这一部分的机 能。
(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三、反射活动
(一) 反射与反射弧
(二)反射的分类:
按反射形成的特点分为:
1、非条件反射
① 概念: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 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
、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Ⅱ.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 消退;
Ⅲ.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 与。
意义:使人和动物扩大了机体的
适应范围,有更大的预见性和灵
活性,更精确和完善地适应复杂 变化的环境。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一个神经元可以通过其轴突末梢同时和许多神 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主要是传入神经元的联系 方式。
IPSP 超极化 降低
突触后神经 突触后神经 元产生动作 元不容易产 电位或易化 生动作电位
(三)中枢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突 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统称为中枢递质
1.胆碱类: Ach 2.单胺类 :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 素,5-羟色胺 3 氨基酸类 : 谷氨酸 , 甘氨酸 ,r- 氨基 丁酸(GABA)和门冬氨酸等.
(1).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 突触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突触小泡中的递质向突触间隙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 EPSP
IPSP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AP 传至突触前膜,前膜 Ga2+内流→前膜 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 对 Na+ 和 K+ 通透性↑, Na+ 内流大于 K+ 外流, 后膜去极化,产生 EPSP→EPSP总和达 TP ,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易化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 叶构成,维持身体平衡。 其平衡功能与前庭器官及前 庭核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反 射弧为: 前庭器官 前庭核 绒球小结叶 前庭核 脊髓 前角运动神经元 骨骼肌。 前庭小脑切除或损伤后,则 导致平衡失调。
脊髓小脑:由蚓部和小脑半球 中间部(旁中央小叶)构成。 调节肌紧张。调节进行中的运 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 的适时控制。
试述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AP传到突触前膜,前膜Ga2+内流→前 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 Cl- 、K+尤其是对Cl-通透性增加 →后膜超极化,形成IPSP →IPSP总和,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常与 多个突触前神经末梢构成突 触,产生的突触后电位既有 EPSP也有IPSP。 突触后膜电位改变的总 趋势取决于EPSP和IPSP何者 占优势。
小结
一、EPSP与IPSP
EPSP 1.突触前 兴奋性 神经元 神经元 2.递质的性质 兴奋性递质 + + 3.突触后膜离子 Na 、K ,尤 + 通透性的变化 其是Na 通透 性↑
IPSP 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 抑制性递质 Cl-通透性↑
———————————————————————
EPSP 4.突触后膜电位 变化 5.突触后神经元 兴奋性 6.在信息传递中 作用 去极化 增加
辐散的意义: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 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反应 的空间范围。
2.聚合 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 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
3.中间神经元链锁状(Chain)联系: 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 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 4.中间神经元环状(Loop)联系: 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
① 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
来。
② 回返性抑制
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的活
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 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
(2).突触前抑制
1)结构基础: 轴2-轴1:轴-轴突触 轴1 -胞3:轴-体突触 2)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 膜 ( 轴 1) 电位使突触后神 经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 为突触前抑制。 3)意义:突触前抑制广泛存在于中
B.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即刺激一定部 位的皮层只能引起少数肌肉的运动,而
表现
•发汗反射消失 •血压下降 •粪尿积聚 •(以后反射可恢复)
有些反射,如屈反射、发汗反射可比正 常时增强,而伸反射减弱。说明在整体条 件下,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活动的调节既 有易化作用,又有抑制作用。
脊休克产生和恢复的原因:
•产生:
• 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特别是失 去了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和前庭核的下 行性易化作用. •恢复: •脊髓的初级中枢发挥作用
反射弧:牵拉肌肉→肌梭兴奋→传入神经
→脊髓α运动N元兴奋→受牵肌肉收缩
(3)γ环路:γ运动神经元兴奋时,梭内肌收 缩,使梭内肌感受装臵的敏感性提高,其传 入冲动增多,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 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这一种反射途径称 为γ-环路 。 r运动神经元的传出活动对调节肌梭感受 装臵的敏感性与反应性,进而调节肌牵张反 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