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取象比类思维

合集下载

易经的取象思维及比附推论

易经的取象思维及比附推论

易经的取象思维及比附推论一、取象思维1、取象思维的概念取象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的事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意在阐释与之有一定相关的抽象事理,即不是为了说明具体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述,启发人们的想象,去悟出一个抽象的事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取象思维方式。

取象思维发展形成于《易经》,其本质是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整体思维互补,具有模糊性等特点。

取象思维方式的模糊性,是指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所推知的事理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因为它不具备必要的叙述。

逻辑推理在《易经》中是以比附推论为其主要特征的,比附推论的思维基础是取象思维,主要反映在卦象及卦爻辞的占断中,它与修辞上的比喻不同,也与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有根本的区别,具有极为浓重的主观附会成分,因而又具有随意性、神秘性、迷惑性、欺骗性等特点,其结论具有相当大的或然性。

《易经》设卦观象,通过想象这一媒介,比附推论出“意”,象及卦爻辞是可见的,而“意”是不可见的,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只要运用取象思维方式便可得到,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思维秘密所在。

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所忘的“象”“形”便是所选取的具体事物,而其推论过程是比附推论,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所取之象与推论的结果——事理之间,不是靠普通逻辑规则建立起来的,其所谓的因果联系,只能靠想象,这种推论方法,具有感悟性、直观性,这是取象思维方式的玄妙之处。

取象思维是建立在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的,所取之象大多是人们所熟知的生活经验。

取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是不相同的,它们之间具有并列关系。

2、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周易》古经,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八卦及其六十四卦是构成这一整体的基本框架,这一整体观与取象思维方式互相补充,有且只整体思维的互补,才是提高运用取象思维所推知事理可靠程度的根本保证。

《周易》取象比类思维

《周易》取象比类思维

[50] 《周易》取象比类思维傅玉玲(华夏意象文化艺术书院副教授)《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活水源头,数千年来,推动着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不断发展,也影响着海外一些国家的新学科新技术新理论,《周易》一直为海内外广大学者关注和神往。

《周易》的魅力在于博大精深,一个视角、一个方面,一卦、一爻都包容甚多。

比如:“取象比类”被推崇为重要方法,很有影响力,但它又何尝不是一种思维。

方法在于具体应用,思维却是智慧,有更深远的价值,而且杨振宁等妄评《周易》思维,也就说思维。

《周易》有无演绎思维,已经有一些文章阐述,取象比类思维,也有归纳法、演绎法,不再赘述。

取象比类思维,非单一思维,而是全息思维、意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综合。

一、取象比类思维取象,“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共性的“象”,作为推论基础;比类,“援物类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

”用已知之象,推导未知之象。

触类旁通,有助于启迪思路,获得新的认识,由具体事物推知抽象事理。

二、全息思维全息,局部中包含整体的信息,整体、局部存在全息元。

“象”和“类”就是信息,是全息元,是从自然、社会、人事中摄取的,包容它们全部信息。

世界是全息的,处处有象和类,取象比类无所不包,取象比类思维都依仗象和类推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文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为原则,“以类相从”所比的“类”也必须是全息的,也就是说比类两种事物的信息必须相同相似,否则无法类比,由此可见“取象比类”是全息思维。

三、意象思维《周易》一切象,卦象、爻象,都是意象。

《易.系辞》中提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等论断,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意不能直接表达,在象中显示。

象客观,意是主观,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生成,主客观生成。

这又完全体现《周易》心物合一的思想。

取象比类思维也同样如此,取象,比类,取和比是主观,象和类是客观;寓意于象,以言明象,又望象生义,举一反三,达到解疑解难的目的。

取象比类,中医思维的基本方式

取象比类,中医思维的基本方式

取象比类,中医思维的基本方式《周易》和《诗经》的思维方式我们首先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周易》有那么大的魅力?八八六十四卦,能把天地万事万物都概括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呢?不懂的人会说它很玄,但实在地、简单地说,它就是取象比类,是一种形象思维。

说到形象思维,我们就会说到文学,文学不就是形象思维么?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文学。

“五经”先列《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学里叫“兴”。

欲言彼,先言此,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是营造言说的氛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联系么?冷静的想,是没有联系的,存在思维的跳跃;但是,如果你诗情画意的想,又是有联系的。

你理性地想,它们是没有联系的;你感性地想,它们有有联系了。

这就是“比兴”,取象比类,是一种跳跃的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是传统学问的核心,周易之象,诗之比兴,都是这种思维。

我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初中时要写议论文。

老师教我们各种论证方法:什么数据法、举例法、类比法……我就很不同意类比论证法。

有一次,可能是因为某件事情我发了脾气,父亲给我打了个比方:“一滴墨水滴在杯子里,这杯水就黑了。

但是当一滴墨水滴在大海里,大海依然蔚蓝。

所以一个人的心胸要宽广,像大海那样能包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翻脸。

”我心里是服气的,但是我又在想:你用的是类比论证。

而类比论证,严格讲是不成立的。

墨水滴在杯子或大海里,跟人的修养和胸襟有关系么?严格讲,风马牛不相及!你怎么能把这两个扯在一起?但后来学了《诗经》,慢慢的体会到“比兴”的妙处,体会到了中国思维方式,这才想通。

学会由此及彼,思路方显开阔好的中医,往往不跟你就事论事,它们嘴里往往是一个接一个的比喻,善于由此及彼,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在我学医之初,师父给我讲过一个治疗阴虚脱发的思路:人好比一棵树,头发就是树叶。

树掉叶子了,怎么办?如果是秋天落叶,那是自然现象,就不要干预了。

如果是平时,肯定是由于干旱,那就得浇水,对应到人就是养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和四物汤,且发为血之余,也说明四物汤是必用的;浇水要往根上浇,所以再加一味牛膝,引药下行,使药力渗透得更深。

《周易》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周易》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周易》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典辩证思维的源头,它的特有的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绘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的认知方式离不开物象,以物象为工具,通过类比、联想和象征,把具体经验普遍化,公式化,进而推诸一切事情,即所谓“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

这就形成了《周易》第一个思维特点—二观象取物思维方式。

但古经中的《象》中并不存在“意”仓《易传》作者在注释古经时,纳入社会之理,,突出其伦理的层面,把认识自然与认识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周易》的认知视点宏观化,从而形成了《周易》第二个思维特点——整体思维方式。

什么是“象”?《周易》又是通过怎么一套办法来完成它的思维过程的呢?请看魏王弼的这样一段话:“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易略例》)王弼所说的“象”是《易传》作者所赋予“意”的,通过爻辞所立的“言”以明其象,再由明“象”而严尽意”。

从这个思维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象”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立文字不是为了直接说事理而只是去说明“象”的。

如乾卦以“龙”为象,借此来讲述乾卦变化的道理。

所用“取象之辞乃采取一种事物以为人事之象征,而指示休咎也,其内容较简单者,近于诗歌中之比兴。

”(《周易古经今注》第49页,高亨著,中华书局1984年3月版)即通过外物,景物来抒发、寄托、象征、表达观念(“情”、“志”),使外物不再是自在事物的自身,而成为融合一定理解和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象”。

这种思维形式以其理性的特点为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的思维方式开出了先河。

独树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书画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了几千年之久。

这里,我引用一段我们中国书画家常说的一段话:“可以刚柔赅其情,动静括其态。

象之刚者,如龙威虎振’,松耸峰危是也。

象之柔者,如鸟散萍开,柳舒花於是也。

《周易》象数思维中的矛盾现象

《周易》象数思维中的矛盾现象

《周易》象数思维中的矛盾现象
《周易》象数思维中的矛盾现象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从取象向逻辑思维的一种推移,是以符号和数为媒介,认识、推断或预测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思维形式,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变化,以象数合一的观念考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象数思维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两种思维模式,在<周易>的象数思维中,存在着取象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也存在着"运数"比类的矛盾现象.
作者:史少博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易学研究所,济南,250100 刊名:东方论坛英文刊名:ORIENTAL FORUM 年,卷(期):2003 ""(3)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 的知识脉络' > 象数思维矛盾现象。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是东方文化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其玄妙义理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它为人类提供了一幅特殊的宇宙演化图式、立论恢宏、思维玄妙、方式奇特、基本上奠定了东方哲学思维模式,为人类分折世界、解决问题提供了六大思维模式。

一,取象类比的思维模式!周易以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类比万物、以六十四卦类似万事万象,是归纳和演绎思维的综合运用。

取象类比,借卦说物、以卦辞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

二,阴阳调和的思维模式!周易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二气构成的,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调和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基本形象。

认识和分析事物要用阴阳二分法、阴阳调和法。

三,循环节律的思维模式!周易学认为、天地交而四时成、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万物都有生、长、化、宿、藏的循环节律发展变化过程。

四,三才统一的思维模式!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统一为立论基点,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学把天象、地象、人象的运动变化统一起来了并且相互照应、三才和谐统一。

五,象数一体的思维模式!象数一体是易经的智慧和奥秘,万物有象也有数、象数一体。

一阴一阳、一生一成,形成了万物的生成法则:16生成水、27生成火、38生成木、49生成金、510生成土。

易经的智慧和奥秘就在于万物万象都能以象取数、以数取象。

六,灵感创新的思维模式!周易学其理道是恒古不变的、但是把这个道、理运用于客观实践、必须要有灵性灵感、通变创新的思维、才能把事物分析判断准确。

《周易》推理的基本方法

《周易》推理的基本方法

《周易》推理的基本方法周山文汇报 2013、4、8 文汇学人《左传》、《国语》这两部古籍中,记录有二十二个筮例。

从这些具体生动的占筮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周易》的推理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据象推理”。

这是按照取象比类规则,通过对卦象的分析,推断事物情况吉凶祸福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左传》、《国语》的二十二个占筮记录中,有四例运用了这一方法。

其中,《左传》记有三例,有两例是直接援引相关卦象决疑解难。

其中一例这样记道:“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色,疾如蛊。

’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

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蛊》的下卦“巽”为长女,为风;上卦“艮”为少男,为山。

所以,这一重卦象征长女诱惑少男,又象征风将山木树叶吹落的萧瑟景象。

医和通过对《蛊》卦卦象上、下经卦之间关系的分析,类比晋侯所患的淫溺惑乱之症非药力可救。

第二种是“据辞推理”。

这是通过对卦辞爻辞的例说分析,类推事物情况吉凶祸福的一种基本方法。

《左传》、《国语》的二十二个占噬记录中,有八例运用了这一方法。

其中最典型的一例,是发生在昭公二十九年的一个记载:“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曰:‘…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

其同人曰:见龙在田。

其大有曰:飞龙在天。

其夬曰:亢龙有悔。

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

坤之剥曰:龙战于野。

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据说有人在绛郊之地见到了龙,魏献子有疑,遂请教于蔡墨。

蔡墨便直接援引《周易》中有关龙的叙述,以证明古代确有龙的存在。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龙战于野”,分别是《乾》卦初九、九二、九五、上九、用九之辞,以及《坤》卦上六爻辞。

这大概是古人博引爻辞论证某一观点的最典型例子。

第三是“象辞结合推理”。

“取象比类”面面观

“取象比类”面面观

“取象比类”面面观取象比类,又名援物比类,属意象思维,以直观为特征,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它和西方以理性为特征的逻辑思维,有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笔者分别从什么是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应用、取象比类的原理和方法、取象比类和隐喻、取象比类的得与失等五个方面,简要谈谈个人看法。

取:提取。

象:物象、征象。

比:比较。

类:类别。

取象比类:将提取的物象或征象,与八卦卦象或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象)各自的属性相比较,以确定物象、征象的卦象归属和五行归属。

如:太阳这个物象,它呈现的状态是:燃烧并发出光和热;所以它对应八卦中的离卦,或五行中的火。

再如方位上的东南西北,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所形成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样,都分别对应于八卦中的震离兑坎,以及五行中的木火金水。

由上,读者可以感受到,笔者对取象比类所给出的解释,不同于一般世俗的解释。

一般世俗的解释不外乎是:将一组不同的物象或事物进行比较,抽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但这个解释,不是根本意义上的解释,而是衍生的解释,言不及根本之义。

而从笔者对“取象比类”所给出的解释,至少可以表明两点:一是它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和思维的同一性。

由于取象比类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点,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元素就是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

所以只有这样解释,才不会发生文化的断裂和思维的偏差。

二是物象本身,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本来包括可见的物象和不可见的物象。

比如我们知道一个词,叫“大象无形”,这就是说,哪怕是无形的事物,它也是一种象,所谓无象之象、无状之象。

另外,俗话所说的“心中有数”,这个“数”,其实也是一种象、隐秘的象。

例如:文化这个抽象的词,它有火的征象,和太阳这个具象的词一样,有发光发热的火的特性,所以可归结为八卦中的离卦或五行中的火;而教育,它有生发、舒展的特性,有很明显的木的征象,所以与八卦中的巽卦、震卦及五行中的木类同,可以归结为巽、震或木。

《易经·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1取象比类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持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

“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的结论。

《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取象比类”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础。

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因为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升华,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使我们能参照前人的经验并应用于现代临床。

“取象比类”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都是一种类比推理,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类比推理即“取象比类”推测说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等,在中医学中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2]。

如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学说的归属理论,就是“取象比类”推论演绎的具体体现。

按五行各原始特性的原理,自然之木具有升发、条达之性,据逻辑推断,凡具有此类特性或类似此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于木行。

以春季而言,此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日非一日,蒸蒸日上,这正与木之升发特性相近,理应归属木行。

再如东方是日、月冉冉升起的地方,这也与木的特性恰好相似,而东方也就归属于木,诸如此理,不一胜数。

中医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提出,即为法象药理。

2法象药理2.1法象理论历史渊源法象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

中医思维之“取类比象”

中医思维之“取类比象”

中医思维之“取类比象”觉悟一言取类比象:同象的事物同性;同数的事物同类。

同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个体即为一象,例如,三才中有三象:天象、地象、人象。

同数是指量数相同,例如五行与五气、五脏同数。

中医应用取类比象分三层:一是同形类比,如吃核桃补脑,吃红枣补血。

二是同象类比,五行属木,包括春、东、风、酸、肝等。

三是同数类比,如四时、四象、四季等。

细说有学者认为“取类比象”应该是“取象比类”。

类者,《说文》曰:“种类相似。

”有《易》学专家认为“取象比类”所指的是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与符号以表达和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是通过直观的类比、象征形式以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的演绎方法,是中国古圣先贤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又可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或者所谓“唯象理论”。

取类比象应用于中医,“取类比象”与“取象比类”有何不同?《内经》中提到很多次“比类”一词,例如《素问·示从容论》曰:“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素问·疏五过论》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素问·徵四失论》曰:“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所谓“比类”是指同一种类进行比较;所谓“比象”是指同一类事物中的“象”进行类比。

“类”强调事物外在的形,“象”则强调更深一层的气。

因此说“取类比象”或者“取象比类”是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进行类比,其哲学理念是一致的。

同形类比:所谓形似是指从外形上看有某种相似的成分,古人认为因为外形相同,所以彼此间有一定的相同属性,例如,我们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属于同形类比。

记得小时候,大人总说吃鱼眼可以不戴眼镜,每次有鱼吃的时候,专门找鱼眼吃,以至于到现在还有这个习惯。

取象比类与中医思维

取象比类与中医思维

取象比类与中医思维中华文化的意象思维在古代得到特别的发展而早熟,《周易.系辞传》:“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见乃谓之象”。

“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虽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

“意”是“象”所象征的事物蕴涵的特性和规律。

就“象”与“意”的关系而言,意为象之本,象为意之用;象从意,意主象。

意象思维的含义在于:一方面它通过形象性的概念与符号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

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渗透到《内经》中,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取象比类”之谓,语出《周易》,为易学、五行的重要研习方法之一。

世间万物,凡物皆有阴阳,有阴阳则有交感,有交感则必“同气相求,物以类聚”故称为“以类万物之情”。

就是能自己看到、理解的就按自己看到、理解到的分析,不能看到的就按与它相似的情况与类似的进行分析。

中医即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于木火土金水无形的类别之中,以阐述、辩别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故以天人合一谓之。

中医诊病,亦多自“取象比类”之法。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经云“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具体就是看五官,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异常,舌头是否过红,舌苔颜色是白还是黄,口腔过红或过白,鼻涕是稀还是稠,颜色黄色还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状,主要看耳轮耳轮肉厚的肾先天就比较好,然后有没有耳鸣。

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周易中的类、象、比略谈

周易中的类、象、比略谈

周易中的类、象、比略谈类、象、比这种思维,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学习任何一门易理应用知识,都应把这种思维摆重要的位置。

大家看一看,目前,我们流传下来的传统预测术,哪个门派能脱离类、象、比这三字精神,不论你学的哪种预测知识,都应该在类象比这三个字上下功夫。

在易理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常常碰到外行的朋友这样的问:“你搞周易预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回答讲理论是很难给一个不懂易理预测知识的人讲明白的。

我经常对这些朋友讲很简单,只有三个字“类、象、比”。

这三个字主要讲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来源于我国的古经《周易》,就是把宇宙中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八卦符号,然后通过想象这个中介,推出抽象事理为结论的一种逻辑方法。

当然了,这仅是易理应用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只要懂得了这种原理也就知道了预测的基本理论了。

西方的许多科学家已经把这种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天文学领域,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如斯蒂芬、霍金在其《万有理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很值得我们注意,即“牛顿发现,如果太阳光通过一个棱镜,它就分解成它的组分颜色——它的光谱,就象彩虹一样。

把望远镜对准某个恒星或星系,同样可以观察到这个恒星或星系的光谱。

不同的恒星有不同的光谱,但这些不同光谱的相对亮度总是恰好能与某一个灼热物体发出的光相同。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恒星的光谱确定它的温度。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恒星的光谱中缺失了某些特定的颜色,而这些缺失的颜色是因恒星的不同而变动的。

我们知道,每种化学元素都吸收一组有特征的颜色的光。

因此,将从某个恒星的光谱中缺失的每种颜色进行比对,我们就能确定在恒星的大气中究竟存在哪些元素。

”又如斯蒂芬、霍金在《万有理论》一书中还这样写道:“哈勃证明了,有几类恒星,当它们近得足以让我们测量时,它们的光度总是相同的。

因此,如果我们在另一个星系中找到了这样的恒星,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们也有相同的光度。

于是我们就能够计算出该星系的距离。

医易闲话(7)——取象比类

医易闲话(7)——取象比类

医易闲话(7)——取象⽐类医易闲话(7)—— 取象⽐类原创胡涂医胡涂医2022-02-12 08:36孔夫⼦在《周易·乾·⽂⾔》中说:“同声相应,同⽓相求,⽔流湿,⽕就燥⋯⋯圣⼈作⽽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孔⼦的这⼏句话,真是深得后天易理之三昧。

夫⼦还说过,始祖伏羲在画先天⼋卦图之前,是上观天⽂,下察地理,近取诸⾝,远取诸物之后才做到的。

见《周易·系辞》:“古者包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孔⽼夫⼦的这番⼤易研究的⼼得报告,与《黄帝内经·素问·⽰从容论》所说的“及于⽐类,通合道理”,都是后天易学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运⽤在中医上,就有了著名的中医藏象学说。

想学象数、术数,必须懂得“取象⽐类”,懂得⽐类取象,藏象学说也就不在话下了。

取象⽐类,或叫⽐类取象,是我们的⽼祖宗在参天究地之后,为了启发后代⼦孙所总结出来的研究宇宙万物的思维⽅法。

《周易·系辞》说,上古的圣⼈在窥见⼤道之后,⾔语道断,⽆法表达,只能⽤图象或差不多相象的东西来模拟、⽐拟、形容⼤道。

(见《周易·系辞》:“圣⼈有以见天下之赜,⽽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取象⽐类是这各种模拟、⽐拟之后的再模拟、再⽐拟:)取象⽐类,简单来说就是“取⽤”⾃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作为媒介,通过归纳出来的各类“象”的相同、相联、相关的征象,来进⾏类⽐推理。

换句话说,取象⽐类就是把⾃然界接触到的相关事物罗列出来,研究它们的共性,再通过其共性来类⽐、推演某⼀未知事物的⽅⽅⾯⾯情况。

取象⽐类,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类⽐推理”,但⼜不尽然。

⽽其妙处,正在于“不尽然”。

因为类⽐推理,从逻辑学上讲,得出的结论是经验结论,不够科学,所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很难接受中国传统⽂化的这种“取象⽐类”的思维⽅式。

唐梦华:阐述《周易》取象比类独特思维模式(安阳9.19)

唐梦华:阐述《周易》取象比类独特思维模式(安阳9.19)

阐述《周易》“取象比类”的独特思维模式唐梦华《周易》是由象数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结合而成的古老的思想体系,其最引入注目的是象数思维模式。

象数思维模式是借助于《周易》的卦爻象或卦爻辞的物象进行形象思维、取象比类、触类旁通、以发展理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模式又分“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两种思维途径。

这两种思维途径都对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被泛化,为中华民族所特有。

这里就“取象比类”思维模式进行阐述。

一、《周易》取象比类模式《周易》卦象即是从天文、地理等物象中概括出来的。

《系辞传》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可见八卦的产生是我们的祖先仰观俯察对自然宇宙客观的抽象和总结。

八卦一经设定,有着以简御繁的特殊思维效用,所谓“卦者,挂也。

”即是挂上一种直观的象,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想象,便于论理。

对此《易传》称之为“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①。

取象是选择个别事物作典型,比类则是根据个别事物中的共相加以演绎,取象的目的在比类。

《周易》的象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卦象,即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及事物的引申意义和日常生活见闻的“物象”。

--------------①《系辞传》下《周易》的《彖传》、《象传·大象》基本上是属于取卦象以比类的类型,它们是取六十四卦中某一卦象,分析它是由哪两个经卦所构成,再看内外卦这间的关系,结合内外卦所象征的事物,根据人们已经有的经验、知识进行运思,最后获取触类旁通的思维效果。

《大象传》是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解释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象。

明夷卦,上坤下离,坤象地,离象日。

取象为地下有日。

《大象》说:“明(日)入地中,明夷。

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是说,日入地中,虽有光明而不显露,人君施治于民,当持此种“用晦而明”的态度,是为韬晦之计的领导艺术。

“明入地中”是取象,“莅众,用晦”是比类的论断。

“取 象 比 类”

“取 象 比 类”

“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术语,在其理论形成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

在《易》学专家和中医专家看来,“取象比类”所指的就是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与符号以表达和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直观的类比、象征形式以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即按象同类同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的演绎方法。

是中国古圣先贤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又可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或者所谓“唯象理论”。

按其所说,“取象比类”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所见到的“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

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的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出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

取象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还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

估摸所谓“取象比类”其源自于古代《周易》的所谓“象数理占”的认知方法。

在古老的《易经·系辞》有这样一段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意思是说:远古时伏羲治理天下, 仰望天上日月星辰, 俯视大地山川形势, 观察鸟兽的皮毛文采和山岭泽壑的轮廓走向, 近的就取象于己身, 远的就取象于百物, 于是画出了八卦。

并用它来再次领悟自然客观物质世界,以及人类社会内部更为深刻的德行,也就是所谓客观规律,用以描拟天地之间一切万事万物的情状。

还说:“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见乃谓之象”。

可见,“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虽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

所以“象数理占”认知方法的基本模式是:象即为取象卦爻之类比;数即为象数蓍策之营数;理即为象辞象数之理义;占即为切入实际之判断。

中医象思维

中医象思维

中医象思维《内经》取象比类思维一、取象比类的内涵与特征(一)取象比类的内涵所谓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之为“意象”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者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的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的方面也存在可能相似或类同取象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中华民族的意象思维在古代得到特别的发展而早熟《周易·系辞传》:易者,象也,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虽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意”是“象”所象征的事物蕴涵的特性和规律《易传·系辞传》: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或意义符号就“象”与“意”的关系而言:意为象之本象为意之用;象从意意主象意象思维的含义即在于:一方面它通过形象性的概念与符号来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来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渗透到《内经》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二)取象比类的特征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整体、类比《内经》不但将人本身各个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思维指导之下,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的各部分与外界的各事物融为一体对人体的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地“合一”不进行具体分析只重视在“象”的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体现了这一特点2.注重动态、功能《内经》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内经》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已经从,“日月”的实体意义抽象为,动态范畴,是泛指是指事物的共性非指事物的形体《内经》“脏象”注重脏腑之“象”不是指,生理解剖意义的实体结构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3.注重直觉、体悟《内经》取象比类体现了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由取象比类所建立的脏象、经络学说主要通过直觉体悟而感知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并不是由实证方法得出的经络主要是体悟循经感传之“象”的产物《内经》在诊断、辨证之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之“象”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二、取象比类方法的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内经》中有广泛的运用1、运用,取象比类法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藏象理论的形成《素问·五脏生成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王冰:象,气象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张介宾:象,形象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根据五行之象《金匮真言》从直观经验入手按照功能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归为同类的原则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五类然后发掘出蕴涵于“象”中的首先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的功能作用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其次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外合体窍、通于天气的理论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心脏的基本功能: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等均可归属于心2、运用取象比类法认识疾病的状态和表现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又如中医从体表五色和不同器官组织的改变所归属的五行以诊断五脏的疾病如: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3.运用取数比类法说明生理病理现象《内经》,所取之“数”实际就是,特殊的“象”不偏向于,定量而偏向于,定性取数比类,是以易数来去表示,“象”的意义并通过易数推演事物变化规律的方法易数主要有:卦爻数、干支数、五行生成数(即后世所谓的“河图数”)、九宫数(即后世所谓的“洛书数”)《素问·金匮真言论》用依五行生成数图中的成数:五、六、七、八、九配五脏的:肝、心、脾、肺、肾肝木成数为八心火成数为七脾土成数为五(十)肺金成数为九肾水成数为六说明“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整体联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及数的生克胜复之理阐释五运六气的常变规律《素问》运气七篇即是运用干支之数通过取数比类推测:六十年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疾病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人体发育与生殖基数的女七男八即阴阳进退之数《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注意:取象比类即,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科学的价值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触类旁通认识发现,新的事物医家们在医学实践运用这一思维方法发明了不少的新的诊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的缺陷也非常明显:过于注重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共同点和相似点忽视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点如果所推导出的属性恰好是它们的不同点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

《周易》的类比联想思维(一)

《周易》的类比联想思维(一)

关于[《周易》的类比联想思维(一)]的字幕:
这一讲我们讲
理解 评价
最后的结果
五种思维方式
哦 早立子
那枣和早晨的早
女孩岔开着生啊
有什么区别
那就是枯木逢春
焕发了
一个是九二
枯杨生稊
这是天象
那不过都是象
无不利
偏向吉祥
说是枯杨生华
枯萎的杨树开花了
和人事间的老妇
存在相似关系
就像那开花
那个是无不利
程度上有差别了
我们看不出来
不同在哪儿呢
所以
一个短暂
对男子
男三十
生儿育女
从天象它看出来了
道理
概念的基础上
综合 判断
内在的思维方式
制约着人们对
要植物学家呢
花单性
结球果
特征 属性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春天 夏天
你看
类比联想
假象寓意
使人知道
怎么应对
怎么做
它和那个古人呢
表达事理的
得意忘象啊
得意忘筌
枯杨生稊
满山的烂漫
万物凋零
到了冬天
类比联想啊
摧残
青松挺且直
人格化了 什么不该做 Nhomakorabea 咚
你说怎么样
推不回来 对吧
原文是
不能退 不能遂
退不回来
倒戗刺
想过去又过不去
肚子大呀
进退两难
退也不是
进退两难
不知道怎么办好
它给你希望
火烧旺运啊

体现在《周易》里的各种思维方式

体现在《周易》里的各种思维方式

体现在《周易》里的各种思维方式《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最深刻的哲学著作之一。

《周易》历经数千年而至今经久不衰,它不但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而且,在《周易》里所体现的思维方式,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认知、思想和实践。

第一,体现《周易》的原始思维方式《周易》起源很早,先民的原始思维形式在其中有明显体现。

在《周易》里,其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方式是非常明显的,在《周易》里,其类比、比喻、譬喻等的事例很多。

比如,在卦爻辞中,很多地方是用植物、动物等来比喻的。

《周易》是对先民们关于视觉符号(比如龟壳裂缝)感受的记录,最早是对象形文化符号的记载,后来由象形变为具体符号。

《周易》十分注重观物取象,通过形象的类比、比喻,将事物归类于具象符号,而不是抽象的数字和范畴。

具象符号虽有一定的概括性,但依然具有形象性,是诉诸于感知的,是生动的,具象具有形象性,是借助于“形象”而进行思维的,它有别于范畴的概括,数字的推算和逻辑的推论。

《周易》依“卦象”而思维,对事物进行形象思考,将事物类比为具象符号。

《周易》里的“卦”的符号,有相当一些是以“形”取名的,比如,其“鼎卦”,就是爻符组成的卦,因其形状像“鼎”而取名。

《系辞下》曰:“《易》者,象也;象者,像也。

”所指出的就是这一特点。

显然,《易》之形成,是观物取象的结果,是对事物进行形象把握而进行具象描述的。

《周易》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上观天,下察地,近观自身,远望各种事物,以此而观物取象,这才制成了八卦符号。

观物取象,形象地进行思维,才有了类比、表现事物的图像符号。

《易经》第二,体现在《周易》里的术数思维在《周易》里,一道,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皆是术数,是术数思维在《周易》中的表现,不同卦象的变化,也是体现数字。

《周易》——中国统计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

《周易》——中国统计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

《周易》——中国统计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成书于周厉王末年。

其作者相传为周公旦,但众说不一,学界尚无定论。

《周易》内容极其丰富,被誉为“大道之源”。

其中涉及到的统计思想,如调查分析、统计分组、统计平均数等,可视为中国统计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

01关于调查、分析与预测《周易》提出“取象、运数和比类”的方法。

首先,对自然现象进行广泛的观察,然后进行概括,找出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作为代表,是为取象;其次编制出一套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符号体系(卦爻),应用它去象征和概括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来半定量地描述其复杂的动态变化,是为运数;在概括过程中,较多地应用定性的类比方法着重找出不同事物中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往往是它们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键所在,是为比类。

把许多不同事物划分为阴阳、八卦、五行的属性,就便于比类和运数。

最后形成某种思维模式,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做出联想、推论、预测。

这些都反映出一种“调查——整理——分析——预测”的统计思想。

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

02关于统计分组《周易》提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与“君子类族拌物”的分类思想,其对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与要求进行了说明,体现了统计分组法的基本思想。

03关于统计平均数《周易·谦》提出“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为君子应多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衡量事物要均等,公平增减。

上述思想为统计平均数的概念与作用奠定了基础。

其一,它是对研究对象的数量标志的变量减有余而补不足所求得的一般水平;其二,平均数的作用,在于衡量事物的公平均等。

来源:《中国古代统计史简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 《周易》取象比类思维
傅玉玲(华夏意象文化艺术书院副教授)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活水源头,数千年来,推动着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不断发展,也影响着海外一些国家的新学科新技术新理论,《周易》一直为海内外广大学者关注和神往。

《周易》的魅力在于博大精深,一个视角、一个方面,一卦、一爻都包容甚多。

比如:“取象比类”被推崇为重要方法,很有影响力,但它又何尝不是一种思维。

方法在于具体应用,思维却是智慧,有更深远的价值,而且杨振宁等妄评《周易》思维,也就说思维。

《周易》有无演绎思维,已经有一些文章阐述,取象比类思维,也有归纳法、演绎法,不再赘述。

取象比类思维,非单一思维,而是全息思维、意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综合。

一、取象比类思维
取象,“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共性的“象”,作为推论基础;比类,“援物类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

”用已知之象,推导未知之象。

触类旁通,有助于启迪思路,获得新的认识,由具体事物推知抽象事理。

二、全息思维
全息,局部中包含整体的信息,整体、局部存在全息元。

“象”和“类”就是信息,是全息元,是从自然、社会、人事中摄取的,包容它们全部信息。

世界是全息的,处处有象和类,取象比类无所不包,取象比类思维都依仗象和类推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文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为原则,“以类相从”所比的“类”也必须是全息的,也就是说比类两种事物的信息必须相同相似,否则无法类比,由此可见“取象比类”是全息思维。

三、意象思维
《周易》一切象,卦象、爻象,都是意象。

《易.系辞》中提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等论断,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意不能直接表达,在象中显示。

象客观,意是主观,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生成,主客观生成。

这又完全体现《周易》心物合一的思想。

取象比类思维也同样如此,取象,比类,取和比是主观,象和类是客观;寓意于象,以言明象,又望象生义,举一反三,达到解疑解难的目的。

取象比类思维整个思维过程中,都是离不开象的,所有目的、意图都从象中体现,这取象比类思维就是意象思维。

四、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开创性,探索未知,从无到有,生化而成。

有原创造、再创造、发现式和发明式。

取象比类思维的象和类都原本没有的,创造性取来,人为分出的类,这当然是创造出来的,具有独创性。

思维过程,重新自由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的解决问题启示,这是异想天开,从无到有的创造性思维。

取象比类思维都可以适用于各种创造模式。

正如《周易》的博大,取象比类思维,也丰富复杂,实际是一综合思维。

综合着全息思维、意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几千年来,人们通过取象比类这综合思维,揭示着大千世界的奥秘,21世纪,复杂性科学研究,任重道远,这独具特色的取象比类思维,或者说全息思维、意象思维和创造思维,都必将在新世纪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代召唤我们学习、研究、运用《周易》思维,指责、歪曲,背道而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