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关系中看待理性爱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热情与理性爱国—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发展
考点:(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2)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3)中日台湾问题;(4)战后日本经常援助中国(如汶川地震);(5)2011年日本9级地震引发海啸、核泄漏事件。
理性爱国: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2010年9月7日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相撞以来,人们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格外的关注。
想了不少老问题:例如,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
从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来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受到中日两国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也会受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
日向认为,影响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因素很多,但简单说——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有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
从有利因素方面看: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历史表明,尽管两国关系在发展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对立,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主流。
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应从两国关系存在的有利条件中去寻找双方相互依存的可能性,在当前维护和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关系。
其有利因素有:
第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苏联解体,两极体制崩溃,世界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国际形势演变的明显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和国际关系中的重点,同时,包括中国、东盟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不断崛起。
虽说美国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由于世界多极化、大国间实力差距的缩小和相互制约作用的增强,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正趋于下降。
随着时代的变化,亚太地区的关系和格局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中国、韩国、东亚各国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内部混乱、软弱可欺的状态,中俄之间相互接近,日俄关系有所改善,中韩建交,整个亚洲出现了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局面,也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第二,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依然将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中日经济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两国之间经济关系由原来的贸易为主,发展为由贸易和直接投资为主的经
济关系。
“在经济合作领域,我们两国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
进入新世纪后,两国贸易量每年以百亿或数百亿美元的增幅递升,这样高的双边贸易增长幅度在国际上是罕见的。
到2006年底,中国一直仅次于美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日中贸易占到日本外贸总额的17.2%,仅比日美贸易额少0.2个百分点。
到2007年3月底,日中贸易额超过日美贸易额,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中日相互投资亦稳定增加。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到2006年底,日本对华累计实际直接投资达580亿美元,直接和间接地为中国创造了920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对日本的投资从无到有,逐年增加。
到2005年底,中国对日本的投资为11.8亿美元。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对日投资将稳步增长(尹承德: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变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7-08-27)。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充分说明,中日经济关系既是互利的关系,也是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第三,政治、历史和文化上的相通为中日关系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政治方面看:中日两国经历了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政冷经热”阶段后,又经历了“破冰——融冰——迎春——暖春”的首脑外交,确立了第四个政治文件所规范的“战略互惠关系”,这不仅是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政治共识,更是两大民族根本和长远利益的需要。
从历史方面看:中日两国历史渊源相通,两国人民在传统文化领域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共同点,双方的文化交流过去、现在和今后都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日本都是东亚区域内的重要国家,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就有交往的历史,在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比较大,正是由于两国间文化的深刻影响,使中日民众之间形成了无法割断的历史联系。
从文化方面看: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过程中,有很多留学生在各个领域运用自己留学的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为两国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随着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加深,文化上的相通必将更加成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有利因素,必将对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日经历了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政冷经热”阶段后,又经历了“破冰——融冰——迎春——暖春”的首脑外交,确立了第四个政治文件所规范的“战略互惠关系”,这不仅是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政治共识,更是两大民族根本和长远利益的需要。
从不利因素方面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日本内部政局的变化,中日之间存在的分歧和摩擦也日趋表面化,特别是对日本侵华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及钓鱼岛争端等问题上的分歧尤为突出。
这些问题虽不是主流,但对中日关系在新世纪能否健康、稳定地发展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一,历史认识问题。
这个问题既是困扰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
问题。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
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的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国内少数人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越演越烈,使历史问题在今天仍然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二是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
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的问题由来已久,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曾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直接影响了日本同周边国家,特别是同中国关系的发展。
但近年来,日本右翼学者在向政府提交修改教科书纲要后,日本文部科技省仍保留所谓“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
对此,中国外交部言人曾表示,中国要求日本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任何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的出台,以维护中日关系大局。
而新上台的小泉纯一郎对教科书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同意再次进行修改。
关于日本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早在1972 年日本田中首相访华时就对战争责任问题表示: “在过去的战争中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对这一点我们痛感责任,并深刻反省”。
在此之后,历任日本首相和外相在正式场合也基本沿袭这一立场,特别是1992 年和1993 年宫泽喜一和细川护熙首相的讲话在承认侵略事实和表明反省的两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但近年来,在日本国内抹煞侵略历史、推卸战争责任的事件屡见不鲜。
特别是一些政界要员一再否定侵略和美化侵略战争,更有甚者,小泉纯一郎作为首相带头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这不仅助长了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气焰,同时也严重伤害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
对于这两个问题,日本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抚平中国人民乃至亚洲各国人民的创伤,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中日两国互相信赖的关系。
第二,关于台湾问题。
这既是关系到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也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敏感问题。
台湾问题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乃至未来都将是左右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涉及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虽说日本政府曾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的态度,但是近年来,日本国内支持台独或“一中一台”的亲台势力的活动日趋活跃。
一些亲台议员与台湾政界、财界等保持密切往来,企图扩大对台交流、使对台关系升格,完全忽视《中日联合声明》中关于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则立场,这对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
这是影响中日系发展的又一个不利因素,自70 年代以来,中国与日本围绕着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时起时伏,近年来的分歧和摩擦更加表面化。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上看,中国对钓鱼岛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因此,1972 年两国关系正常化时,双方政府都表示愿意从中日友好这个大局出发,将领土问题暂时搁置,待日后
解决,这是两国政府的明智之举。
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时,两国领导人又达成了搁置争端、共同开发的共识。
邓小平认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
实践证明,以上述方式处理这个敏感问题是正确的,这样做不仅为钓鱼岛周边海域带来了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而且,也为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是,1996年以来,日本一些右翼分子接连多次登上钓鱼岛,建立灯塔、竖立木制太阳旗等,不断制造事端,特别是1997 年当两国政府和人民均在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营造友好气氛的时候,仍有个别的日本国会议员和“日本青年社”成员再次登岛升旗、修灯塔,蓄意破坏中日关系。
尤其是2010年,又发生了日本巡逻船钓鱼岛冲撞中国渔船事件。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这种举动继续发展下去,势必给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阴影。
总的来说,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前景广阔又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友好发展是主流,但从当前看,问题很大、麻烦也很多,其发展道路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两国间的友好与摩擦、协调与矛盾、合作与竞争将同时并存。
不过,只要我们从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看,其前景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2011年日本地震事件(可考日本地貌、地形、历史)
时间: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3月11日
震级:9.0级(日本地震厅)3月11日
震中: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3月11日
伤亡:遇难失踪人数升至27475人3月15日
核电站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3月11日
余震:4月7日晚,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7.1级强烈余震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