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们的启蒙老师

合集下载

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

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

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

关捷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一个与鲁迅密切相关的地方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就是为鲁迅先生启蒙的三味书屋。这究竟是一什么样的所在?它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它又有着怎样传奇而波折的经历?它是怎样为成就伟大的鲁迅进行启蒙教育的?除了鲁迅之外,它为什么还接着培养了周作人、周建人两位名人?近日,书屋的第五代主人寿宇娓娓道来——

关于三味书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三味书屋,好一个钟灵毓秀的所在,好一个读书人的天地。

我从百草园出来,径直向三味书屋走去。1926年《莽原》第一卷第十九期那段优美而抒情的文字又浮现于脑际——“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拋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1893年的一个早晨,12岁的鲁迅被母亲牵着走进书屋,他那扭扭捏捏一百个不情愿的小模样,一定特别有趣。他是这

现在,那扇“黑油的竹门”“吱”的一声开了。所谓三味书屋,原是鲁迅启蒙老师寿镜吾的祖传私第东面的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它们坐东朝西,北临一条小河,清风将小河里书屋的倒影吹皱的时候,白墙乌瓦就在粼粼水波中微微颤动了,那景致真是美得悠然。这是典型的江南古民宅风貌。它始建于1830年,即使鲁迅没有在这里读书,而今它也应是一个颇有价值的文物了。三味书屋书香浓郁逼人。正书房上方悬挂着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的匾额“三味书屋”,字写得凝重内敛,很符合书屋主人的精神。鲁迅先生看到的那只肥大的梅花鹿,如今还伏在匾额下方的古画里面。三味书屋左右两侧的圆柱上挂有一副木质对联,绍兴人把这种对联叫作“抱对”,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意思是最好的音乐是无声的“孝”“悌”两种道德,而最美味的菜肴就是诗书了。也是梁同书所写:书屋的后面,有一个小巧的亭子,亭子上也悬有一匾,上书“自怡”二字,是标准的赵体(赵孟兆旁加页),这就是自怡亭。亭壁上有寿镜吾的父亲寿韵樵题的四言诗一首“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壁春光,岂容轻失。彼伯与师,煞景太烈。愿上绿章,飙霖屏绝”。亭子外面是桂花园,园内有两棵大桂花树,一棵腊梅,一棵天竹。自怡亭的对面有一道高墙,墙上有一块匾,上写“寄傲”二字,用的是郑板桥的字体,取的是陶渊明“倚南窗兮寄傲”的思想。天井临河的一面,有座小楼房,房门上有块匾,上面是“仿佛陶庐”四个字。在这匾的旁边有副铁线篆体的木质对联,上联是“四壁云烟张旭草”,下联是“一庭风露赵昌花”。下课了,鲁迅和他的同窗们到桂花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寿镜吾则要到小楼上小憩一会儿。

文学伴我成长作文

文学伴我成长作文

文学伴我成长作文

【篇一:书香伴我成长(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书香伴我成长(700字)作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到这句话,名人高尔基曾经说过这句话,我就记起一个小故事:当孩子稍

微懂事时,犹太人家庭就会举行一个仪式,母亲翻开《圣经》,滴

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教孩子去问《圣经》上的蜂蜜。这种意识的

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知识也是甜的!书是什么?书是一方

带人们周游世界的魔毯;书是什么?书是一列承载着人类灵魂的列车;书是什么?书是一匹驰骋草原的骏马。即使书有非常豪华的包装,但如果我们不打开书去品读它,它的包装再精美也没有用,它

火热的文字、闪光的话语也将渐渐暗淡。所以让我们快快翻开书来

品读吧!在钟叔河的《我的第一位老师》中,一本既有趣又生动的《列那狐》,激发了作者看书的热情,打开了作者的文学世界。最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林海音写的《窃读记》!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

个小女孩对书的如饥似渴,疯狂和迷恋。当她没钱的时候,林海音

便天天不辞辛劳的跑到书店去看书;当她饿了的时候,林海音就那

两个同伴去买花生米;当她被书店店主的大手推出门外时,林海音

没有气馁,还是努力读书。林海音每次从书店里出来,她都像喝醉

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了控制的

能力。林海音每次看完一本书,都会咽一口唾沫,仿佛把所有的智

慧都吞食下去。联想到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那生动的语言和优美

的句子都是来自林海音小时候看书的积累。由此我也深切地感受到

了林海音对书的热爱,以致她沉迷在书的海洋里,无法自拔。维middot;比安基的《森林报》让居住在钢筋水泥中的我们重新认知、

余光中的三位启蒙老师

余光中的三位启蒙老师

二舅 为他开 启 了一扇 门 , - ] g F 万 紫 千 红 ,花 团 锦 簇 。 这 扇 门 一 开 ,从此 就没阖上 。 其 实 ,余 超 英古 学亦 厚 ,只 是偏 重说教 ,喜 好载 道的 圣贤 文 毒 ,每次面 对儿 子 ,就爱 发表 做 人处 世的 道理 ,且选 择 莱 博 议》 及 ( ( 古文观 止》 内 比较严 肃 的文 章教 给儿 子阅读 ,未 能满 足
往 不已 ,而文 白交融 的旧小
说语 言 ,也深 植他心底 。
升上初 三那年 ,余 光 中
的国文老 师换 了位 前 清拔贡 戴伯琼 。戴 老 师国学 造诣 极 高 ,小毛 头 的作文 自然 难 入他 的法眼 。尤其是 作文 言文 ,最高 只给 6 0 分 ,白话 文给 的 分数 较 高 ,但 也 不 过七 八十 分 。班 上 同学 为 求 高分 ,
当然 大写 白话 ,不 过好 胜好学 的余 光中
身 金陵大学 ,英 语漂 亮 ,口齿清 晰 ,教 学 态度认 真 ,在 文法上 更下 功夫 ,上课
时经常鼓励学生朗读课文 ,并指导学生
们 英文写作 。良师出 高徒 ,余光 中在孙 老 师 的教 导 下 ,奠 下 了扎 实 的 英 文 根 基 。 高一 那年 , 他 参 加 校 内语 文 竞赛 ,
外 ,孙有孚还是一位很高明的导读 ,引
导 他 进 入古典 文 学 的 殿堂 , 楸 声 《 赤壁 赋》 b 花 源记》 《 醉 翁 亭 记》 等美 文 ,都是 二 舅一边 吸 着水 烟筒 ,一边 摇头 晃脑 ,逐 字 逐句 教给这 个小 外甥 的 。沉浸 在

《藤野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藤野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藤野先生》课堂教学实录(第1课时)

鲁迅

第一环节:了解背景,疏通字词。

(师生问候。)

教师: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文中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品质,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先生在回忆中又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特殊的先生。

(教师板书:藤野先生鲁迅)

教师: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散文集。(教师出示幻灯片。)

学生(齐读):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包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十篇散文,文章写了他少年时代以至于到日本留学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出鲁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教师:了解了这些常识,同学们一定很想先读为快吧!下面快速浏览课文,用笔

画出你不理解或你认为精彩的字词。

(学生纷纷阅读。)

教师:同学们大都完成了阅读,下面请看大屏幕,齐读字词2遍,注意字音。(教师出示幻灯片。)

学生(齐读):绯红(fēi)发髻(jì)驿站(yì)芦荟(huì)芋梗汤(yùgěng)解剖学(pōu)挟着(xié)顿挫(cuò)寒颤颤(zhàn)扒手(pá)畸形(jī)干事(gànshi)不逊(xùn)匿名(nì)讥刺(jī)诘责(jié)杳无消息(yǎo)教诲(huì)瞥见(piē)

从“逃学大王”到文学大师 沈从文

从“逃学大王”到文学大师  沈从文

从“逃学大王”到文学大师沈从文

Shen Congwen沈从文

(1902.12.28~1988.5.10)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湘行散记》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

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沈从文的

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

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

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

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

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

江西文化视野下的张恨水文学创作

江西文化视野下的张恨水文学创作

江西文化视野下的张恨水文学创作

张恨水的文学创作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因素,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凡是涉足过的地方,他都留下了大量的纪游散文。他的小说喜以真实的地理环境为背景,在展现故事主人公命运沉浮的同时,表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并以文学的形式为当地留下了珍贵的风物志。在研究地域文化与张恨水文学的关系时,有两处地域文化是不可忽略的,一处是他的祖籍地——安徽潜山,家族与乡土对他影响至深。还有一个重要地域,即为江西。

张恨水出生于江西广信,青少年时期,他除了10岁〜12岁

回故乡潜山读书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江西。张恨水在江西成长,文学启蒙也在此完成,他“上了经馆和学堂”,接受了古典文学训练,他的几位启蒙教师端木先生、萧禀生、徐孺子后人都是江西人。张恨水也把江西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但凡写江西的生活经历,无论是读书生涯、童年伙伴,还是风土人情、山光水色,无不充满温情。甚至,他在散文《潜山县秀才》中写道:“起初,我也有点不愿称潜山籍,而况我在江西出世,一直活到十七岁,至少是半个江西老表。”

研究张恨水与江西文化的关系,笔者着重回顾了张恨水的文学生涯,分析了其以赣地为背景的文学创作。

一、清丽隐秀的艺术风格

1. 赣地山水是重要的情感来源

丹纳认为,环境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环境”首先指的是

自然环境,特别是童年和少年时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会给作家留下深刻的记忆,影响其创作活动。此外,生活的自然环境与民俗风情也会影响作家的创作,使作品透露出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气息,从而在风格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江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江西文风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秀,而张恨水的作品清丽隐秀,有南方文学的风骨。刘师培在《南北文学论》中说:“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故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历史上最伟大的九位老师,诲人不倦,随便一位就能把你教成当世奇才!

历史上最伟大的九位老师,诲人不倦,随便一位就能把你教成当世奇才!

历史上最伟大的九位老师,诲人不倦,随便一位就能把你教

成当世奇才!

老师当的好被很多认可时,那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了。教育家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中国历史上出现教育家最多的时代是春秋战国、盛极而衰的宋代和天崩地裂的现代三个时期,都是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这样的时期,社会呼唤思想家和教育家,宽松的环境催生着各种思想流派,文化的积淀酝酿出大师辈。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老师教育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在教

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二墨子墨子,名翟。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三鬼谷子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短教案(精选14篇)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短教案(精选14篇)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短教案(精选14篇)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查字典,看解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把握重点词语。

2.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预备

查字典,看解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 整体感悟

1.导入

星期天,劳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日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师生共同读课文,老师正字正音。

3.同学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同学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争论明确:

a. 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 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慢慢地(同学在书上标记出)

c.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闻名作家相见时的言语、行动,呈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睿智、肤浅、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灵、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顽强、缄默寡言。

书香伴我成长演讲稿(通用15篇)

书香伴我成长演讲稿(通用15篇)

书香伴我成长演讲稿(通用15篇)

书香伴我成长演讲稿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香伴我成长”。说到读书,有的人会感到沉闷,有的人会感到精神,有的人会感到百无聊赖,有的人会感到神清气爽。

那么,我们为何读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为了增长阅历,积淀知识;有人说为了陶冶性情,开阔眼界。我认为这四者皆存。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固然只能经历一次人生。但是,从他人的笔下,我们可以投入到他人的世界里,借他人之眼,欣赏不同的风景。这样,读一本书,我们经历了一次人生,读十本书,我们经历了十次人生,读一百本书,我们经历了一百次人生。读书,能充实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独山高楼,望尽天涯路”。

我们的成长紧跟时间流逝的脚步。开卷有益,在成熟地用脚丈量世界之前,书无疑可以一点点扩大成长中的我们的眼界,夯实我们的基础。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而渴望成长大都只守着一副小小的躯壳,是走不了多远的。

很多先贤圣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他们无一不是热爱读书,精于读书的楷模。

为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大文豪欧阳修痴于读书,马上、厕上、枕上无处不读,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才华横溢,是文思泉涌不竭的源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出山问政,指点江山之前,孔明也只不过是个在草庐之中常与书卷作伴的文弱书生,然而他在卧榻之上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是因为书中自有大天地,以此为鉴,而知兴衰更替。

而对于身为学生的我们,读书不仅能在认识成长路上大放光彩,也能在语文学习的成长路上为我们增添助力。读书,我们能学习到优秀作家在叙事、抒情、议论等各个表达方式上用修辞的手法所表达的灵动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增添活力,并且,也能增强对各科题目、材料、解析的理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我们的学习能力会得以提高。

书生本色,宁静致远——记导师王铁仙先生

书生本色,宁静致远——记导师王铁仙先生

访忆44书生本色,宁静致远

——记导师王铁仙先生

■钱 虹

2021年2月21日,是华东师

范大学终身教授王铁仙先生80岁

寿辰。这天,他指导的部分在沪

的硕士博士们,手捧鲜花前来给

恩师祝寿,因疫情关系无法到场

的外地一众“王门”弟子,纷纷

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导师的思念与

贺寿之意。想起钱谷融先生仙逝

时,曾有媒体第一时间转发我发

表于《上海采风》2016年第12期

的《钱谷融:一生最大的兴趣是

读“人学”》,特别注明我是钱

谷融先生的 “钱门”弟子。这话

虽不假,但只说对了一半,我其

实也是“王门”弟子,并且我还

是“王门”弟子中第一个获得博

士学位的。

年轻讲师, 有真才实学

我跟王铁仙先生攻读博士

学位之前,早就认识他。掐指算

来,已有40余年。

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

王铁仙先生是我考入华东师范大

学后作为1977级学生最早认识的

中文系老师之一。我们都叫他王

老师。中文系有个不成文的规

矩:像施蛰存、许杰、徐中玉、

钱谷融等老一辈教授都称“先

生”,如施先生、许先生、徐先

生、钱先生,而晚一辈的则一律

称“老师”。所以,即使他后来

当了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如今

已80高龄,我们仍然叫他王老

师。他是1959年考入华东师范大

学的,1964年毕业留校,当时是

现代文学教研室最年轻的讲师之

一,还不到四十岁。我大一下学

期时,他给我们讲授“中国现代

文学史”。那时上的大都是大

课,文史楼315大教室是我们的专

用教室,1977级4个班150多位学

生济济一堂。他和大一上学期给

我们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的冉忆桥老师不同,冉老师曾演

过话剧,普通话字正腔圆,悦耳

孙道临称他:听君细陈,如饮甘醇

孙道临称他:听君细陈,如饮甘醇

艺星48孙道临称他:

听君细陈,如饮甘醇

■马信芳

这是一台意趣高雅、艺术精

湛的大型晚会。去年年底,由上

海市朗诵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青

春·中国”大型音乐朗诵会在兰

心大戏院上演。国家级表演艺术

家陈奇、娄际成、张名煜、刘安

古、俞洛生、梁波罗、曹雷、赵

静等一个个相继登台朗诵精美的

诗篇。艺术家们美妙动人的“好

声音”点燃了每一位聆听者尤其

是青年一代的心灯,为都市大舞

台鼓荡起撼人心魄的文化新风,

为上海这个冬天增添一抹暖暖的

春色和诗意。

在这些大家中,一个十分

熟悉的声音悠然响起——他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播音员、

播音指导陈醇。当晚,84岁的陈

醇与译制片配音艺术家刘广宁联

袂,将老作家白桦的优美散文诗

篇《溪水》献给了观众。

陈醇的诵读,曾被电影表演

艺术家孙道临赞为“听君细陈,

如饮甘醇”。而专家们又将他的

播音风格概之为“深沉稳健、舒

展自如”。对语音艺术的研究他

一刻没有停止,尽管早已列入退

休行列,但不甘寂寞的他依然在

为灿烂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引吭

抒怀。

日前,我来到了他的府上,

再次拜访这位播音前辈。他高

兴地告诉我,2016年4月,上海

市朗诵协会在市文联的支持下宣

告成立。在诵读依然激荡人心的

今天,协会的诞生为广大朗诵艺

术爱好者营造了一座美好的精神

家园。在同行与同仁的信任下,

他被选为名誉副会长。这是对一

个甘愿服务社会的老骥的最好鼓

励,为此,他的退休生活更为光

彩——

由陈醇诵读、浙江出版联合

集团和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的全本《论语》已经面世,已录

制完成的《大学》即将出版;集

唐诗宋词等名篇、由上海教育出

版社出版的73篇《古诗文》成为

巴金

巴金

一见倾心生死相恋
(巴金一家)
萧 珊
巴金的第一个先生——母亲
巴金的母亲陈淑芬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老 师。母亲善良温和、富于同情心,被巴金称为自 己的“第一个先生”,教会了他爱。巴金一生坚 守的人道主义理想是在幼年生活中萌芽的。
1913年9岁的巴金与母亲 (前排)
巴金的第二个先生,轿夫老周
在老周看来“火要空心,人要忠心”,他告诫 似地对少年巴金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 实,不管别人待你怎么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 自己不要骗人,不要亏待人,不要占比人便宜”。 巴金自小同情下层人,长大后决心不再做高 高在上的“少爷”,而要做一个“站在他们一边, 帮助他们的人“。
前后期创作的变化主要不在艺术技巧上, 而在整个风格情调与思想倾向上。 风格情调: 一、前期:“外热内冷,热中带冷” 二、后期:“外冷内热,冷中带热”
巴金小说概述 ———————————————————————————————————
一、个性化的艺术基点 富有有激情、抒情个性的风格,区别 于矛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小说。 巴金大多数小说虽然描写了黑暗,但他 透视生活角度和艺术的基点却是理想的、 美好的。
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一位诗人王火在 《敬寿巴老百岁》中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简 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 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汉族, 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 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 文坛的巨匠。

鲁迅的三位老师分解

鲁迅的三位老师分解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 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 ,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 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 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 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 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 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 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 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 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 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 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 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
就是这样一个相对温和的老师,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一点宽松自由,给了年少 的鲁迅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应该说,寿镜吾先生给予鲁迅的影响是深远的,如 果没有这样一位先生给打下良好的基础,鲁迅后来就不可能在文学上勃发,也不 可能在多个领域有建树,比如版画等方面。
虽然对寿镜吾先生也有些许不满,但鲁迅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厌恶来。鲁迅憎 恨讨厌的只是封建教育制度,可是寿先生对封建教育制度执行的并不是很好,给 鲁迅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可以说,寿先生为鲁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鲁迅 早期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启蒙教育刘蕾简历

启蒙教育刘蕾简历

启蒙教育刘蕾简历

刘蕾,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人物,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她毕

生致力于启蒙教育事业,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刘蕾教育经历和成就。

刘蕾,1950年出生于中国北京,自幼酷爱学习,勤奋好学。1970年考入北京

师范大学,主修教育学专业。在校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教育现状,培养了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毕业后,刘蕾选择了留校任教,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启蒙教育的实施。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倡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

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刘蕾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并得到了验证。她提出了“启蒙教育”的理论,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启蒙教育,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她的理论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认可和赞同。

除了在教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刘蕾还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研究工作。她多次参

与国家级教育课题的研究,撰写了大量有关启蒙教育的论文和著作,对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她的学术成果被广泛引用,成为启蒙教育领域的权威人士。

此外,刘蕾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获得更好的

教育资源,她发起了多项公益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

总的来说,刘蕾是一位教育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的启蒙教育理论和实践

成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教育经历和成就不仅是对教育界的一种贡献,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相信在她的引领下,中国的启蒙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舒乙-爱国者“捣蛋”]舒乙

[舒乙-爱国者“捣蛋”]舒乙

[舒乙:爱国者“捣蛋”]舒乙

一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完会,北大著名教授吴组缃和王瑶边候车边闲聊,他们谈起了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老舍的童年》,“舒乙的文章写得不错!”“是啊,比他爸的散文写得还好啊!”两位老先生谈性正浓,没有注意旁边人群中站着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似在侧耳倾听,忽然间脸上漾出了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他就是舒乙,著名文学家舒庆春(老舍)之子。

二三十年后,当舒乙再次向我回忆起当时偷听这一幕时依然喜形于色。众多的肯定与赞誉对舒乙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也促使他在不惑之年勇敢地走上文学之路。作家、画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常务理事……父母亲的成就并没有遮盖住舒乙的光芒,舒乙凭着自身的努力,向世人证明:他不仅仅是文学巨匠老舍、著名画家胡�青的儿子,还是与众不同、自成风格的舒乙。

43岁开启文学之门

舒乙真正与文学结缘时已经43岁。之前的25年,他是林业化工领域的技术专家。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些现代文学研究者找到舒乙,请他协助研究老舍。因为在老舍67年的生命中,由于各方面原因,不为外界所知的“空白”竟占了30多年,他们希望舒乙利用直系亲属的便利,帮忙填补这段“空白”。舒乙很庆幸当时动手早,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一批和老舍同年代的亲戚、朋友、同事还活着,他花了几年时间走访了100多人,掌握了实际可靠的资料,将寥寥三四行的经历充实成长长的一串年谱。考虑到散文是纪实的,

不杜撰,同时又有抒情的功能,舒乙选择用散文的形式写了他的第一个作品《老舍的童年》。此文之后在《人民日报》连载,极受欢迎,包括那些与老舍同年代但对其身世不甚了解的专家学者,他们给了舒乙很多积极的反馈,让舒乙觉得写散文“很来劲”。于是,在实验室里埋头半辈子的舒乙被召唤进了文学的殿堂。三十年来,他每年都要写几十篇文章,以散文、传记创作为主,兼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研究,已出版《我的风筝》《老舍》《大爱无边》等专著20部,获“十月优秀散文奖”等奖项。

外国著名文学家

外国著名文学家

外国著名文学家

一、英国:

1、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英国18世纪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代表作《鲁宾孙漂流记》。

2、斯威夫特(1667~1745)——是18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讽刺作家、政治家,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其代表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其他作品有《桶的故事》、《书的战争》,另有大量的政论和讽刺诗以抨击英国殖民主义政策,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3、拜伦(1788~1824)——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只活了36岁,被评论家称为是19世纪初英国的“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的诗人。《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普罗米修斯》《青铜时代》《唐璜》

4、雪莱(1792~1822)——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

5、司各特(1771~1832)——英国19 世纪著名的历史小说家、诗人、作家。欧洲历史小说创始人。他写作了大量诗歌、小说、历史、评论等。晚年为还债日夜写作,终因积劳成疾而去世。

6、狄更斯

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艰难时代》和《双城记》。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等等。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7、王尔德(1854~1900):英国作家、戏剧家、诗人。他生于都柏林,毕业于牛津大学。虽然他主要以成人作家而著称,但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故事集》和《石榴之家》已载入英国儿童文学史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大师们的启蒙老师

作者:苗连贵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2期

“xxx!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是少年梁实秋被老师叱骂或是教训的话。老师脾气大,傲气,姓徐,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徐老师虽严厉,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笔来,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后,所余无几。梁实秋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记载,初次遭此斧削,很觉灰心气短。这时徐老师一改凶相,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你拿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梁实秋静下心来,细一揣摩,果然,在这删削之间见出老师的功力。小小梁实秋由埋怨而钦服,及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如果说梁实秋的老师是严师,那么陆文夫童年的老师几乎就是慈父了。

陆文夫在《我的塾师》中说,老师姓秦,乡间塾师。陆文夫原名陆纪贵,老师嫌缺少文气,给他取了现在的名。陆文夫聪明好学,在蒙童中就被老师另眼相看。秦老师到外面处馆也要带上他,作为附学。附学的饭食也是由主家供给,可抵偿束脩的一部分,老师宁可少些收入。

在馆舍,秦老师并不逼他死读章句,除了经史,也教他吟诗填词,习字作画,并允许看闲书。秦老师桌上有许多不属于课本之类的书,其中便有小说。傍晚散学后,陆文夫便可翻看,诸如《精忠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都拿来看了。秦老师兴致一来,爱和他神聊,讨论书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品评文辞的优劣,师生之间,无拘无束,谈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每至夜深。“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下了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私塾取消,秦老师回家种田,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没有忘记他的学生,常来陆文夫家,将他的藏书送给他,有古文,有诗词,还有碑帖。

那么,一代宗师金庸的启蒙老师是谁呢?他的老师是陈未冬。

陈未冬是金庸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国文,也教历史。一次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将士虽然奋勇抵抗,但刀矛枪剑等冷兵器怎抵坚船利炮?以致惨败,尸横遍野。他边讲边悲愤不已,情绪激动,突然掩面失声,金庸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了。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从小就感受到爱国激情。金庸功课好,作文尤其出色,陈老师十分赏识他。金庸喜读课外书,尤爱古典小说,但那时社会还很保守,《红楼梦》《水浒传》被视为诲淫诲盗,在班上,陈老师唯独允许金庸一人看。金庸有写作天赋。陈未冬在《我的故事》中说:“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的骆文华,他看后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

陈未冬还让金庸跟他一起编校刊。金庸从组稿到修改、誊清,干得不知疲倦。开头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小小校刊办得有声有色。金庸一生笔耕不辍,倾力办报,大约正得益于这初始的锤炼。

这三位大家的启蒙师,除陈未冬外,其余两位“已归道山”,一生籍籍无名。“乡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闾巷者,曷可胜道!”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启蒙师点燃了文学大家幼时的文学心灯。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后他们仍要作文怀念,倾注深情。

(选自《中国青年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