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乳液破乳过程分析
聚合物型破乳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
聚合物型破乳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聚合物型破乳剂是一种新型的破乳剂,它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具有优异的破乳性能和稳定性。
聚合物型破乳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聚合物型破乳剂的研制聚合物型破乳剂的研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材料是聚合物型破乳剂的主要成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破乳剂的破乳效果和稳定性。
目前常用的聚合物材料有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酸酯、聚乙烯醇等。
2. 合成聚合物型破乳剂:聚合物型破乳剂的合成主要是通过聚合物材料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常用的合成方法有自由基聚合法、离子聚合法、缩聚法等。
3. 优化聚合物型破乳剂的性能:为了提高聚合物型破乳剂的破乳效果和稳定性,需要对其进行性能优化。
常用的方法有添加表面活性剂、改变聚合物材料的结构等。
二、聚合物型破乳剂的作用机理聚合物型破乳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界面活性作用:聚合物型破乳剂中的聚合物材料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可以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层薄膜,从而改变油水界面的性质,使其变得不稳定,从而实现破乳的目的。
2. 电荷中和作用:聚合物型破乳剂中的聚合物材料具有一定的电荷性质,可以与乳液中的带电颗粒相互作用,中和其表面电荷,从而使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乳液变得不稳定,实现破乳的目的。
3. 空间排斥作用:聚合物型破乳剂中的聚合物材料具有一定的空间排斥作用,可以在乳液中形成一定的空间障碍,从而使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乳液变得不稳定,实现破乳的目的。
总之,聚合物型破乳剂是一种新型的破乳剂,具有优异的破乳性能和稳定性。
其研制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对于提高破乳剂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是指利用化学方法破坏聚合物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的胶体稳定膜,从而使油水两相分离的过程。
聚合物驱采是一种增注剂技术,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改变油层的渗透性质,使得原本无法采出的油能被驱出来。
聚合物驱采会使油井产出的油中含有大量的聚合物,这些聚合物会形成胶体颗粒,使得油水乳化,导致油水难以分离。
需要研究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找到科学有效的破乳方法,以提高聚合物驱采的效果。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的机理可以分为物理破乳和化学破乳两种。
物理破乳是通过物理力将胶体颗粒聚集起来,从而使油水分离。
可以使用机械搅拌或超声波等方法来实现物理破乳。
化学破乳是指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破坏胶体膜,使油水分离。
常用的化学破乳剂有表面活性剂和酸碱等。
表面活性剂能够破坏胶体稳定膜,使胶体聚集起来,从而分离油水。
酸碱可以改变油水的酸碱性质,改变胶体颗粒的电性,使其聚集起来分离。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的机理还涉及到聚合物的分解和降解。
聚合物可以通过热解、氧化、酶解等方式进行分解和降解。
热解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加热聚合物溶液,使聚合物分子发生断裂,降解为低分子量的物质,从而破坏胶体稳定膜,使油水分离。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还与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溶液条件有关。
聚合物的化学结构会影响聚合物的表面活性和胶体稳定性,从而影响破乳效果。
溶液的溶剂性质、pH值、离子强度等都会对聚合物溶液的胶体稳定性产生影响。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物理、化学、热力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需要进一步研究聚合物的性质、溶液条件等因素对破乳效果的影响,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破乳方法,以提高聚合物驱采的效果。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活性水(由浓度 0.5%的两性表面活性剂 CAB-35 做 一元溶液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0.25%的 HPAM 溶液);母液 浓度均为 0.5%的 RKP-15、RKP-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CTAC)、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溶液;母液浓度 为 5%和 15%的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硫酸铁溶液;母 液浓度分别为 0.25%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非 离子聚丙烯酰胺(PAM);铁酸锌溶液、铁酸镍溶液、四氧 化三铁溶液、四氧化三铁分散液、羧基化四氧化三铁溶 液。此外,还需要 AR2140 电子天平(精度 1/10 000g)、 HH-2 数显恒温水浴、JJ-1A 型数显电动搅拌器、101-电 热鼓风干燥箱、HJ-5 型多功能搅拌器、200mL 烧杯、1L 烧 杯、搅拌棒;比色管、移液管、量筒和钢尺等。
关键词:原油开采;破乳剂;絮凝剂;四氧化三铁
中图分类号:TE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9)08-0134-03
Study on Chemical Demulsification Mechanism of Produced
Liquefaction in Polymer Flooding
收稿日期:2019-02-15 作者简介:昝晶鸽(1997—),女,本科,研究方向:油气及多相流动力仿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第8期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
·135·
水,将混合的二元活性水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持续搅拌 4h,
1.2.3.1 无机絮凝剂的制备。取设计量的聚合氯化
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机理研究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机理研究引言:近年来,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统油田资源逐渐枯竭,使得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其中,聚合物驱采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油藏中存在大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如胶体颗粒、胶体聚结物和乳化液等,它们会严重影响聚合物驱采的效果,导致采收率下降。
因此,破乳技术的应用成为聚合物驱采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机理的研究,探讨其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一、聚合物驱采出液的破乳机理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机理主要涉及到表面活性物质的相互作用、界面传质和表面微观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1.1 表面活性物质的相互作用在聚合物驱采过程中,油相与水相之间的界面存在大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如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等。
这些物质在界面上形成一层薄膜,阻碍了聚合物与界面油相的亲和力,从而导致采收率下降。
破乳技术的应用可以破坏这层膜,使表面活性物质失去作用,从而提高聚合物驱采的效果。
1.2 界面传质的影响在聚合物驱采过程中,聚合物分子与界面上的油相发生作用,起到了保护油滴的作用。
破乳技术通过增加界面的传质速率,使得聚合物分子容易与油相发生作用,从而加速油滴的破乳过程。
1.3 表面微观结构的变化聚合物驱采出液中的聚合物分子在表面吸附后,形成了一层薄膜结构。
这种薄膜在采收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聚合物的驱采效果。
破乳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表面微观结构,从而提高聚合物的驱采效果。
二、聚合物破乳机理的研究进展目前关于聚合物破乳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电化学破乳机理电化学破乳技术通过施加电场,改变油滴表面的电荷性质,从而使油滴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迁移,进而引起油滴的破乳。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破乳效果明显等优点,适用于高盐和高温等复杂条件下的聚合物驱采。
2.2 物理破乳机理物理破乳机理包括超声波、微波和激光等物理能量作用下的破乳。
聚合物乳液破乳过程分析
由于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上定向吸附并形成坚固的界面膜,同时增大了扩散双电层的有效厚度,并且使得双电层的电位分布宽度和陡度增大,使油高度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从而使乳化液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因此要使乳化液失去稳定性,就必须设法消除或减弱乳化剂保护乳化液稳定的能力,即破坏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膜,,减少分散粒子岁、所带的同种电荷量。
最后实现油水分离、达到破乳的目的。
由此可见,破乳是处理乳化液废水的关键之所在。
几类常用原油破乳剂的作用机理1相破乳机理早期使用的破乳剂一般是亲水性强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此早期的破乳机理认为,破乳作用的第一步是破乳剂在热能和机械能作用下与油水界面膜相接触,排替原油界面膜内的天然活性物质,形成新的油水界面膜。
这种新的油水界面膜亲水性强,牢固性差,因此油包水型乳状液便能反相变型成为水包油型乳状液。
外相的水相互聚结,当达到一定体积后,因油水密度差异,从油相中沉降出来。
Salager用表面活性剂亲合力差值SAD(Surfactant affinity–difference)定量地表示阴离子破乳剂的反相点:SAD将所有影响破乳剂的诸因素归纳在一起,当SAD=0时,乳状液的稳定性最低,最容易反相破乳。
2絮凝–聚结破乳机理在非离子型破乳剂问世后,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远大于阴离子破乳剂,因此,出现了絮凝-聚结破乳理论。
这种机理并没有完全否定反相排替破乳机理,而是认为:在热能和机械能的作用下,即在加热和搅拌下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破乳剂分散在原油乳状液中,引起细小的液珠絮凝,使分散相中的液珠集合成松散的团粒。
在团粒内各细小液珠依然存在,这种絮凝过程是可逆的。
随后的聚结过程是将这些松散的团粒不可逆地集合成一个大液滴,导致乳状液珠数目减少。
当液滴长大到一定直径后,因油水密度差异,沉降分离。
对于非离子型破乳剂,SAD定义为:研究表明:在低温下,非离子型原油破乳剂中环氧乙烷链段以弯曲形式掉入水相,环氧丙烷链段以多点吸附形式吸附在油水界面上。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是指在油藏中使用聚合物驱进行采油过程中,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剂破乳,打破聚合物与油水混合物的胶束结构,使之发生液化,便于产油。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聚合物的胶束结构
聚合物驱采油过程中,聚合物通过形成胶束结构与油水混合物发生作用。
胶束是由聚合物链组成的微观结构,具有亲油链段和亲水链段。
亲水链段与水分子发生作用,亲油链段与油分子发生作用。
了解聚合物的胶束结构对于破乳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破乳剂的作用机理
破乳剂是指能够打破聚合物胶束结构的化学剂。
破乳剂可以通过多种机理发挥作用,如改变胶束的亲水性、减少界面张力、破坏聚合物链的结构等。
破乳剂的选择与使用对聚合物驱采出液化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温度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温度是聚合物驱采出液化破乳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高温度可以降低液体的粘度,增加聚合物链的活动度,有利于破坏胶束结构,促进液化。
研究温度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可以为聚合物驱采出液化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4. 油水相互作用机制
在聚合物驱采出液化过程中,油水相互作用对于破乳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油水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改变界面张力、溶解度等影响聚合物胶束的结构和稳定性,从而影响聚合物驱采出液化的效果。
研究油水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破乳机理的深入理解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室萃取破乳方法及原理
实验室萃取破乳方法及原理
实验室中常用的破乳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
主要包括超声波破碎法、高压均质法和离心法,而化学方法则包括
表面活性剂破乳法和酶解法。
超声波破碎法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热作用来破乳,超声
波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强度使得乳液中的颗粒受到剪切力和撞击力,
从而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高压均质法则是利用高压力将乳液挤压通
过微孔,使得乳液颗粒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离心法则是利用离心机
将乳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离成不同密度的层,从而实现破乳的目的。
化学方法中的表面活性剂破乳法是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改变乳
液表面的性质,使得乳液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实现破乳。
酶解法则是利用特定酶对乳液中的脂肪分子进行水解,使得乳液颗
粒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总的来说,破乳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乳液特性
来确定,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在进行破乳实验时,需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和结果准确。
超支化聚合物破乳性能及机理的研究
(2) 动态光散射粒度仪法: 将一定浓度的破乳 剂水溶液添加到新鲜配制的乳状液中,经历不同沉 降时间后,用移液枪移取下层乳状液1 mL添加到 四面透光的比色皿中,在25 益下,采用动态光散 射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及平均粒径值。 1.5界面张力的研究方法
Keywords: O/W emulsion; HPG-MA; h-PAMAM; demulsification mechanism
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与应用,原油 采出液的组分愈发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油水分 离愈发困难咱1]。因此,开发具有新型结构的破乳剂 已经迫在眉睫3]。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种新型聚合 物, 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如高流变性、 低
在25 益时采用界面张力仪器(DropMeter A100p), 依据悬滴法测定超支化聚合物破乳剂溶液 的界面张力:①用超纯水彻底清洗自动进样的注射 泵及连接管线,将温度控制在(25 ±0.01)益;②用 待测溶液润洗注射泵及连接管路,将待测溶液吸 入进样器, 比色皿中放入柴油, 将其放在支架中; ③通过进样器将不同系列的破乳剂溶液慢慢加到柴 油中,通过电脑软件测定不同浓度不同系列的溶液
300132,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uncertainty of bottle test method in evaluating demulsifier, which presents with poor accuracy and human error, HPG-MA demulsifiers with suitable values of degree of substitution and h-PAMAM demulsifiers with proper polyethylene polyamine, which synthesized in laboratory, were selected, mean while, its demulsification performance were determin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method. Combin ing with the change rule of interfacial tension, the demuls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aid two kinds of demulsi fiers was studied in detail using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il removal rates of the two kinds of hyperbranched polymer demulsifiers were both above 85%, and the demulsification mechanism of them were flocculation and replacement.
加热法破乳原理范文
加热法破乳原理范文
加热法破乳的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加热和分离。
首先,通过加热乳液,可以使乳液中的水分蒸发。
加热温度一般在80°C至85°C之间,可以使水分快速蒸发,加热时间一般为数分钟。
乳液中的水分蒸发后,乳液中的固体成分会逐渐聚集,形成固体颗粒。
接下来是分离步骤。
在加热过程中,乳液中的脂肪颗粒会因为熟化和融化而分离出来。
脂肪颗粒的熟化是指脂肪颗粒的内部温度上升,使其变得糊状或液态。
脂肪颗粒融化是指脂肪颗粒的外部温度上升,使其外部融化成液态。
这两个过程使得脂肪颗粒从乳液中分离出来,形成比较纯净的脂肪。
此外,加热过程中,乳液中的其他固体成分也会受到热的作用,发生颗粒聚集。
例如,乳液中的蛋白质会变性凝固,形成蛋白团聚物。
颗粒聚集使得乳液中的固体成分更易于分离。
最后,在分离步骤中,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法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这样就实现了乳液中液体和固体成分的分离。
总之,加热法破乳通过加热乳液使水分蒸发,固体成分聚集,然后分离固体颗粒和液体,实现乳液的破乳。
加热法破乳是一种常用的乳液处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的生产中。
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机理研究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机理研究1. 引言聚合物驱采是一种常用的油田采油方式。
在聚合物驱采过程中,聚合物与油水乳液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聚合物驱采出液。
然而,由于乳液的稳定性,聚合物驱采出液中常常存在大量的乳液微粒,这会导致采出液的分离和回收效果下降。
因此,破乳是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的机理,为提高聚合物驱采出液的处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2. 聚合物驱采出液的形成机制聚合物驱采出液的形成是由聚合物与乳液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聚合物以其疏水性部分吸附在乳液微粒的界面上,形成一层聚合物包裹层。
聚合物的疏水链段向外延伸,阻止了乳液微粒的融合和聚集,从而稳定了乳液。
3. 破乳机理3.1 机械破乳机械破乳是通过外力的作用,使聚合物包裹层破裂,从而破乳。
传统的机械破乳方法包括搅拌法、超声波法和高压法等。
搅拌法通过搅拌器的转动使得乳液微粒发生剪切和撞击,破坏聚合物的包裹层。
超声波法则是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产生剧烈的微动,从而破坏聚合物的包裹层。
高压法是利用高压力将乳液微粒推过很小的孔隙,产生液体剪切和撞击,促使聚合物的包裹层破裂。
这些机械破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破乳,但同时也有能耗大、操作复杂等问题。
3.2 化学破乳化学破乳是通过添加破乳剂改变聚合物包裹层的性质,使其破裂而实现破乳的。
常用的破乳剂有表面活性剂、酸和碱等。
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乳液微粒的表面活性,破坏聚合物的包裹层,促使乳液微粒相互融合。
酸和碱可以改变聚合物的溶解度,使其从乳液微粒界面上脱附。
化学破乳方法对能耗较低,操作简单,但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4. 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机理的研究进展目前,对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4.1 聚合物破裂机理的研究聚合物破裂是破乳的关键步骤。
目前的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聚合物包裹层的形貌变化和聚合物在乳液微粒上的吸附状态等来分析聚合物破裂的机制。
乳液聚合过程的四个阶段
乳液聚合过程的四个阶
1. 初期聚合阶段:在这个阶段,乳液中的乳化剂开始使水相和油相充分混合,并形成初步的乳状结构。
这个阶段还伴随着乳液粘度的增加。
2. 稳定性增加阶段:在这个阶段,乳化剂继续作用,使乳液更加稳定。
乳液中的水相和油相颗粒趋于均匀分布,并形成更加细小的乳状结构。
3. 聚合完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乳液中的水相和油相颗粒已经达到最终的尺寸,并且乳液的稳定性也达到最大。
此时,乳化剂的作用已经结束。
4. 分离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如温度、pH值的变化),乳液中的水相和油相开始分离。
乳液的稳定性逐渐降低,最终导致乳液分离成两个不同的相。
聚丙烯酸酯乳液类反相破乳剂除油机理
第50卷第2期当代化工V〇1.50,No.2 2021 年2 月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 February, 2021聚丙烯酸酯乳液类反相破乳剂除油机理王永军\李成成2,郭海军\段明%张颖1(1.中海油(天津)油田化工有限公司,天津300452: 2.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丁.学院,成都610500 )摘要:以甲基内'烯酸和内'烯酸酯为单体,利用乳液聚合所得聚丙烯酸酯乳液类反相破乳剂在海卜.油田应用广泛,但其作用机理鲜有报道通过开展动态光散射(D L S)实验、界面张力实验、界面膜强度测定实验和 油滴聚并实验,研究获得了聚丙烯酸酯乳液类反相破乳剂的除油机理:首先,乳液中聚合物的甲基丙烯酸单元 与地层水中NaHCO,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变成甲基内'烯酸钠单元,聚合物变为水溶,聚合物分子链伸展;接着.聚合物中的酯单元吸附至油滴表面,一个聚合物分子吸附至多个油滴,促进油滴聚集;最后,油滴界面膜强度 下降,油滴聚并,从而实现油水分离:关键词:反相破乳剂;聚内'烯酸酯乳液;除油机理中图分类号:X7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卜0460 (2021 ) 02-0352-05Oil Removal Mechanism of Polyacrylate Emulsion Reverse Demulsifier WANG Yong-jun LI Cheng-cheng",GUO Hai-jun,DU A N Ming",ZHANG Ving1(1.C N O O C(T ia n jin)O ilfie ld C h e m ical C o.,L td.,T ian jin300452, C h in a;2.S ch o o l o f C h e m istry an d C h e m ic al E n g in e e rin g,S o u th w est P etro leu m U n iv ersity,C h e n g d u610500, C h in a)Abstract: The polyacrylate emulsion reverse demulsifier obtained by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methacylic acid andacylat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ffshore oilfield, however, its oil removal mechanism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thispaper, by means of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experiment, interfacial tension test, interfacial film strength test andoil droplet coalescence experiment, the oil removal mechanism of polyacrylate emulsion reverse demulsifier wasstudied. The mechanism is as follow: Firstly, the methacrylic acid unit of the polyacrylate in emulsion is neutralized byNaHC03in formation water, and the polyacrylate is changed into water soluble polymer and molecular chain extends;Then, the ester unit in polyaciylate adsorbs onto the oil droplet surface, and one polymer molecule can adsorb severaloil droplets, which promotes oil droplets aggregation; At last, the strength of oil droplet film decreases and oil dropletscoalescence happen, and oil is separated from water.Key words: Reverse demulsifier; Polyacrylate emulsion; Oil removal mechanism聚丙烯酸酯乳液是一大类具有多种性能的用途 很广泛的聚合物乳液,在涂料、原油破乳剂p1等方 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聚合物驱采出液的破乳研究进展
聚合物驱采出液的破乳研究进展摘要:聚合物驱是一种三次采油技术,它能提高原油的采收率,但会使采出液的乳化状态很复杂,为后续原油乳状液的破乳带来很大的困难。
又由于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与破乳是一对矛盾,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因素也会影响乳状液的破乳。
本文就综述了乳状液的破乳机理,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以及破乳剂的研究,并对破乳机理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聚合物驱原油破乳机理破乳剂一、乳状液的破乳机理将乳状液中的油和水进行分离的过程叫做破乳。
通常用的破乳方法有物理机械法、电力破乳法和物理化学法。
1.物理机械法中的热破乳是加热升高温度,增加分子之间的热运动,这样有利于液珠的凝结,而且温度升高时,外向粘度就会降低,从而降低了乳状液的稳定性,当温度升高至相转变温度时,就达到破乳的目的。
2.电力破乳是利用16000~35000V的高压电势对其作用,促进带电乳状液滴凝结和聚结。
3.物理化学法是改变乳状液界面膜的性质,使界面膜强度降低,从而使稳定的乳状液变得不稳定而实现破乳。
3.1聚合物驱采出液的破乳机理3.1.1界面膜稳定为主的W/O乳状液的破乳聚合物驱采出液是个非常复杂的乳化体系,在界面膜稳定为主的W/O乳状液中,它的破乳过程是破乳剂的分子进行扩散,并且渗透吸附在乳化液滴界面上,天然乳化剂被置换出来,这样,就阻止了原油中的活性分子向界面迁移,从而形成正的界面张力梯度,生成新的油水混合界面膜,这个新膜的强度低,稳定性较差。
在一定的热能条件和重力作用下,细小液滴就会絮凝,使分散相中的液滴集合成松散的絮团。
但是在这些絮团中细小液滴依然独立存在着,而且这种絮凝过程是可逆的。
之后的聚并是在这些松散的絮团中,相邻液滴形成了薄液膜进行排液,不断变薄直到破裂,使包含在膜内的水释放出来,不可逆地集合成一个大液滴,这样就会导致乳化液滴数目逐渐减少。
当液滴长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油水密度的差异,这样油和水就得到分离,从而实现了破乳。
3.1.2双电层稳定为主的O/W乳状液的破乳在聚合物驱采出液的复杂乳化体系中,对于双层电势稳定的乳状液,絮凝即克服双层的排斥作用,絮凝过程中液珠之间的势能曲线,会出现一个浅浅的“次级小”电位,可以假设絮凝就在此处发生。
试论破乳剂破乳机理而及破乳效果影响因素
试论破乳剂破乳机理而及破乳效果影响因素破乳剂是一种能够将乳液或乳化液中的油滴或脂肪颗粒分离出来的物质,它在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破乳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改变乳液的界面张力、增加油滴间的排斥力或减小油滴的表面积,从而使油滴聚集、融合或沉降。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破乳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试论破乳剂的破乳机理以及影响破乳效果的因素。
一、破乳剂的破乳机理1. 改变界面张力:破乳剂可以降低乳液中油水界面的张力,使油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促进油滴的聚集和融合。
常用的破乳剂有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它们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层薄膜,降低油水界面的能量,使油滴更容易聚集。
2. 增加排斥力:破乳剂可以在乳液中形成胶束或微乳,通过电荷斥力或溶剂效应等机制,使油滴之间产生排斥力,从而促进油滴的分离。
带电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个电双层结构,使油滴之间的斥力增加,促进油滴的分离。
破乳剂的破乳机理主要包括改变界面张力、增加排斥力和减小表面积三种机制。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破乳剂和控制好其使用条件,可以实现有效的破乳效果。
二、影响破乳效果的因素1. 破乳剂的选择:不同类型的乳液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破乳剂。
对于蛋白质乳化液,可以选择表面活性剂或酶类破乳剂;对于高粘度乳液,可以选择高分子破乳剂。
正确选择破乳剂可以提高破乳效果。
2. 破乳剂的用量:破乳剂的用量对破乳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过少的破乳剂用量会使得破乳效果不明显,而过多的破乳剂则可能造成乳液稳定性的降低。
需要根据乳液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破乳剂的用量。
3. 温度和pH值:温度和pH值对破乳效果也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和适当的pH值有利于提高破乳效果。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可以促进破乳剂的分子扩散和吸附,而适当的pH值可以提高破乳剂的活性。
4. 混合方式:在破乳过程中,混合的方式也会影响破乳效果。
通常采用搅拌、超声波或高压均质等方式进行混合。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聚合物驱采出液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液体脱除过程中的乳化现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破乳是液体处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而化学破乳技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破乳方法之一。
当前对于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的研究仍然相对不足。
在聚合物驱采出液中,乳化液体的生成主要是由于聚合物与油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而破乳剂的添加可以破坏聚合物与油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乳化液体发生破乳。
目前对于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的探索仍然不够深入,破乳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破乳机理,优化破乳剂的选择和应用,可以提高聚合物驱采出液的处理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为石油开采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以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分析聚合物驱采出液的特性,研究其破乳机理,选择合适的破乳剂并优化应用方法,验证机理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提升。
通过本研究,可以揭示聚合物驱采出液中可能存在的破乳机理,为破乳剂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为生产实践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我们的目标是深入挖掘聚合物驱采出液的破乳机理,并通过破乳剂的优化与提升,实现油田开采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为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对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作为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石油开发过程中的破乳机理。
通过深入探讨聚合物在破乳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可以为研究员们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从而指导实际生产中破乳剂的选择和使用。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石油资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然而传统的石油开采方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油田开发难度增大、产量下降等。
因此,为了提高石油开采效率,研究人员开始转向新的采油技术,其中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技术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个方向。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技术通过在采油过程中注入聚合物,可以改善油水相容性,降低油层的黏度,促进原油的流动,提高采油效率。
然而,尽管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其机理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的深入探讨,解析其中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技术的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为石油开采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的机理,通过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设计,揭示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的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其机理,并评价其破乳效果。
通过对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的研究,旨在为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能耗成本,保护地下水资源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拓展对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的认识,为油田开采工作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的机理,可以为油田开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贡献。
2. 正文2.1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概述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是指通过添加特定的聚合物物质,在采油过程中去除油水混合物中的乳状液体的过程。
这种方法旨在提高油水分离效率,降低能耗和化学药品使用量,从而达到经济环保的效果。
聚合物驱采出液的本质是通过聚合物的表面活性作用,改变油水界面的性质,使乳状液体发生破乳现象。
聚合物的选择、添加量和注入方式等因素将直接影响破乳效果。
聚合物的种类包括有机聚合物和无机聚合物,常用的有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等。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随着油田的逐渐老化,传统的开采技术逐渐不能满足油田生产需求。
此时,聚合物驱采技术应运而生。
聚合物驱采是一种高效的增油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油藏的采收率。
但是,聚合物驱采过程中,驱采出液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是制约驱采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聚合物驱采过程中,如何破乳,提高驱采出液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对于聚合物驱采出液的破乳机理研究较为深入,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破乳机理。
1. 机械破乳机械破乳是指通过外力作用将油水两相分离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离心式分离器中。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离心力、升降速度等参数,使得油水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下降,从而使乳液破裂。
当乳液破裂后,通过水洗或空气吹扫等方法将水确实地从乳液中驱除,从而使得油水分离。
2. 电化学破乳电化学破乳是指通过改变油水两相之间的电势差,使得油水界面电荷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油水两相合并或分离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加入电解质(如NaCl)以增加液体电导率时。
在这个过程中,电解质的电荷分散在油水界面上,形成带电双层,从而改变了油水界面的电势差。
当油水界面的电势差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带电双层之间的排斥力减小,使得油水两相合并或分离。
热力学破乳是指通过改变乳液的温度、压力、pH等基本参数,使得油水分离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在聚合物驱采流体中,以改变溶剂的挥发性、沉淀油水等。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乳液中油水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使得两相之间的平衡失去,从而促进了油水分离。
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增加液体的粘度,从而促进了油水分离。
总之,破乳是聚合物驱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目前,机械破乳、电化学破乳和热力学破乳是常用的破乳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破乳方法和破乳剂,以实现高效的驱采出液破乳。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全球各国纷纷投入力量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
在非常规油气资源中,聚合物驱采是一种常用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由于聚合物驱采会导致乳化现象产生,降低了采收率,因此如何破乳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本文就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了解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的机理,可以为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破解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的机理也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的现象观测,主要通过实验手段来探究聚合物驱采出液乳化的情况,例如乳化程度、乳块的尺寸、稳定时间等;二是局部聚合物调控乳化机理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聚合物分子在乳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来研究破乳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外学者对于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国外学者在乳化机理研究上通过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作用机理研究了聚合物驱采出液乳化的机理,取得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
而国内学者在局部聚合物调控乳化机理的研究上,通过研究聚合物在乳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索了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的一些机理。
这些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1. 聚合物驱采出液乳化的机理分析。
本文将通过实验手段对聚合物驱采出液乳化的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来分析乳化程度、乳块的尺寸、稳定时间等参数。
通过这些参数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聚合物驱采出液乳化的物理机理。
2. 聚合物在乳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本文将通过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作用机理来研究聚合物在乳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索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的机理。
3. 破乳剂的研究。
本文将对常用的破乳剂进行研究,选取适当的破乳剂进行实验,观察其破乳效果,并分析其破乳机理。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采出液化学破乳机理研究聚合物驱采是一种常用的油田增油方法之一,但由于聚合物驱采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乳化现象的发生,乳化液的形成会极大地阻碍原油的采出效果。
破乳工艺的研究对于提高聚合物驱采的增油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聚合物驱采中乳化现象的发生主要与两相界面活性剂的存在和作用有关。
界面活性剂可以改变油水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从而使原本不相溶的油水相互混合形成乳化液。
乳化液具有较高的粘度和黏度,降低了油体的流动性,使采油困难。
研究破乳机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乳化液的形成原因,从而寻找破乳剂来改善聚合物驱采的效果。
破乳机理主要包括机械破乳、物理破乳和化学破乳三个方面。
机械破乳是指通过外力的作用,使乳化液的液滴发生破碎和聚合,从而破乳。
常用的机械破乳方法有震动破乳、离心破乳和剪切破乳等。
震动破乳是利用震动力将乳化液中的液滴震碎,使其聚合为较大的浊点或分散液滴。
离心破乳则是利用离心力将液滴从乳化液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破乳的目的。
剪切破乳是通过搅拌、撞击等力的作用将乳化液中的液滴分离出来。
物理破乳是指通过物理力学的作用来破乳。
常用的物理破乳方法有加热破乳和脱气破乳等。
加热破乳是利用高温使乳化液中的液滴蒸发或热稳定性降低,从而导致乳化液的破乳。
脱气破乳则是通过从乳化液中除去气体,减小气泡和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破乳的效果。
化学破乳是指通过添加化学破乳剂来改变乳化液的表面性质,从而实现破乳。
常见的化学破乳剂有表面活性剂、助破剂和矿物油等。
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界面的张力,使乳化液中的液滴聚集并与油相分离,实现破乳。
助破剂可以降低乳化液的稳定性,使其易于破乳。
矿物油可以破坏乳化液的胶体结构,加速破乳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上定向吸附并形成坚固的界面膜,同时增大了扩散双电层的有效厚度,并且使得双电层的电位分布宽度和陡度增大,使油高度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从而使乳化液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因此要使乳化液失去稳定性,就必须设法消除或减弱乳化剂保护乳化液稳定的能力,即破坏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膜,,减少分散粒子岁、所带的同种电荷量。
最后实现油水分离、达到破乳的目的。
由此可见,破乳是处理乳化液废水的关键之所在。
几类常用原油破乳剂的作用机理1相破乳机理早期使用的破乳剂一般是亲水性强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此早期的破乳机理认为,破乳作用的第一步是破乳剂在热能和机械能作用下与油水界面膜相接触,排替原油界面膜内的天然活性物质,形成新的油水界面膜。
这种新的油水界面膜亲水性强,牢固性差,因此油包水型乳状液便能反相变型成为水包油型乳状液。
外相的水相互聚结,当达到一定体积后,因油水密度差异,从油相中沉降出来。
Salager用表面活性剂亲合力差值SAD(Surfactant affinity–difference)定量地表示阴离子破乳剂的反相点:SAD将所有影响破乳剂的诸因素归纳在一起,当SAD=0时,乳状液的稳定性最低,最容易反相破乳。
2絮凝–聚结破乳机理在非离子型破乳剂问世后,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远大于阴离子破乳剂,因此,出现了絮凝-聚结破乳理论。
这种机理并没有完全否定反相排替破乳机理,而是认为:在热能和机械能的作用下,即在加热和搅拌下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破乳剂分散在原油乳状液中,引起细小的液珠絮凝,使分散相中的液珠集合成松散的团粒。
在团粒内各细小液珠依然存在,这种絮凝过程是可逆的。
随后的聚结过程是将这些松散的团粒不可逆地集合成一个大液滴,导致乳状液珠数目减少。
当液滴长大到一定直径后,因油水密度差异,沉降分离。
对于非离子型破乳剂,SAD定义为:研究表明:在低温下,非离子型原油破乳剂中环氧乙烷链段以弯曲形式掉入水相,环氧丙烷链段以多点吸附形式吸附在油水界面上。
在高温下,环氧乙烷链段从水相向油水界面转移,而环氧丙烷链段则脱离界面进入油相。
分子所占面积越大,则置换原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的乳化剂分子越多,破乳效果越好。
一般来说,低温时,EO含量越高,则伸向水相部分越多;环氧丙烷含量越高,则PO链段与油水界面接触的点数越多,因而分子在油–水界面上所占的面积越大。
温度升高时,虽然PO 的接触点减少,但EO链中有部分向油–水界面转移,因而扩大了分子在油–水界面上所占的面积。
这种类型的破乳剂对界面膜的稳定性差,会造成细小液珠的絮凝。
3碰撞击破界面膜破乳机理这种理论是在高相对分子质量及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破乳剂问世后出现的。
高相对分子质量及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破乳剂的加量仅几mg/L,而界面膜的表面积却相当大。
如将10ml水分散到原油中,所形成的油包水型乳状液的油水界面膜总面积可达6~600m2,如此微量的药剂是很难排替面积如此巨大的界面膜的。
该机理认为:在加热和搅拌条件下,破乳剂有较多机会碰撞液珠界面膜或排替很少一部分活性物质,击破界面膜,或使界面膜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因而发生絮凝、聚结。
至于高分子破乳剂为什么破乳效率高,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1)高分子原油破乳剂大部分是油溶性的,在W/O型乳状液中比较容易分散,能较快地接触到油水界面,发挥其破乳作用。
(2)低分子的表面活性剂往往只有一个亲油基和一个亲水基,而高分子的原油破乳剂在一个大分子中含有多个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由于分子内的结构与空间位阻,在油水界面构成不规则的分子膜,比较有利于油水界面膜破裂,而使水滴聚结。
(3)由于大分子中有多个亲水基团,具有束缚水的亲合能力,可将大分子附近分散的微小水滴聚结,而使乳化水分离。
但是,有些超高分子破乳剂并非是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没有亲水基和疏水基之分。
例如,超高分子量的聚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在百万以上)以及高分子聚二丙醇的聚氨酯具有很强的破乳能力,这是由于絮凝作用而破坏乳状液的。
4中和界面膜电荷破乳机理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反相破乳剂,大多是阳离子型聚合物。
针对O/W 型乳状液的破乳,提出了中和电性破乳机理。
该机理认为:O/W型乳状液的液滴表面带有负电荷,其Zeta电位达-50mv,致使乳状液相当稳定。
阳离子聚合物对O/W型乳状液有中和界面电荷、吸附桥联、絮凝聚结等作用,因此具有良好的破乳性能。
5增溶机理使用的破乳剂一个分子或少数几个分子就可以形成胶束,这种高分子线团或胶束可增溶乳化剂分子,引起乳化原油破乳。
乳状液破乳混凝机理研究1950年Schulman首先报道了微乳状液的现象。
1985年Shah完善了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两种互不相溶液体在表面活性剂界面膜作用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低粘度的、透明的均相的分散体系。
微乳状液(简称为微乳液)的液珠比宏观乳状液小而比胶束大,所以它兼有宏观乳状液和胶束的性质。
由于其液滴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一般呈透明或近于透明状。
将微乳液长时间存放也不会分层或破乳,甚至用离心机离心也不会使之分层,即使能分层,静止后还会自动均匀分散。
微乳液分为四种类型:上相微乳液、下相微乳液、中相微乳液和均匀的单相微乳液。
由于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水(或盐水)、油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所以影响微乳液的因素很多,无机盐是影响微乳液相态的重要因素。
无机盐浓度较低时,一般形成下相微乳液;盐的浓度增大,使微乳液液滴的双电层进一步被压缩,降低了油滴间的斥力,有利于液滴聚并,因而导致中相微乳液形成;盐的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则形成上相微乳液。
乳状液的破乳过程是由分散液滴相互接近、碰撞、界面膜破裂、液滴合并、油水两相分离等一系列环节组成。
对于破乳机理的研究难度很大,至今研究的还不够透彻,说法也不完全一致,公认的破乳机理有以下几点:1.相转移反向变形机理加入破乳剂,发生了相转化。
即能够生成与乳化剂形成的乳状液类型相反(反向破乳剂)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作为破乳剂。
此类破乳剂与憎水的乳化剂生成络合物使乳化剂失去了乳化性。
2.碰撞击破界面膜机理在加热或搅拌的条件下,破乳剂有较多的机会碰撞乳状液的界面膜,或吸附于界面膜上,或排替部分表面活性物质,从而击破界面膜,使其稳定性大大降低,发生了絮凝、聚结而破乳。
3.增溶机理使用一个分子或少数几个分子的破乳剂即可形成胶束,这种高分子线团或胶束可增溶乳化剂分子,引起乳化原油破乳。
4.褶皱变形机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W/O型乳状液均有双层或多层水圈,两层水圈之间是油圈。
因而提出褶皱变形机理,液珠在加热搅拌和破乳剂的作用下液珠内部各层水圈相联通,使液滴凝聚而破乳。
2.3.2破乳方法破乳的方法很多,但按作用方式可以归结为改变油~水界面性质或膜强度及增加也低聚结力量方面[21]。
1.化学破乳法化学破乳法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一种破乳方法,主要利用化学药剂改变油~水界面性质或膜强度。
乳状液是多分散体系,液滴和分散介质间存在相当大的相界面,体系的界面能很大。
小液滴合并成大液滴可降低体系自由能,是一种自发趋势,所以从热力学的角度看,乳状液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乳状液的不稳定表现为四种形式:分层、絮凝、聚并和相分离。
首先,液滴在扩散或搅动作用下发生运动,在液滴之间排斥力不大的情况下发生絮凝而聚集成团,液滴之间的连续相液膜在液滴之间范德化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变薄,当液膜厚度降低至临界值时液膜破裂,两液滴发生聚结而合并成一个大液滴。
与絮凝和聚结过程相平行,液滴在两相间密度差的作用下发生上浮或下沉而使乳状液发生分层,与此同时发生的絮凝和聚结过程导致液滴粒径增大或形成液滴团,使液滴上浮或下沉速度增大。
同时,分层过程中运动速度较大的大液滴追赶上小液滴时又可发生由沉降诱发的混凝过程。
由于分层作用,在乳状液上部或下部形成的浓乳状液层,使絮凝和聚结得到强化,最终发生乳状液的相分离。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界面张力影响表面活性物质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能降低界面张力,界面张力的降低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
2.界面流变性影响界面流变性除与吸附层的分子有关外,还与剪切、界面结构及老化时间有关,界面流变性主要包括界面黏度和界面弹性模量。
液膜排液速率和液滴聚结速率随界面流动性增大而增大,因而液滴聚结速率随界面剪切黏度和弹性模量增大而降低。
乳状液的稳定随界面黏度增大而增强,但两者之间并不总相吻合,而界面弹性模量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联性则较明显。
3.界面成分的影响在油~水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根据Gibbs吸附定理,表面活性剂必然在界面发生吸附,表面活性剂吸附膜在油、水两侧都形成溶剂化膜,吸附膜及两个溶剂化膜构成界面膜,此界面膜具有一定的强度,对分散相的液滴有保护作用。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高至一定程度后,界面膜即由比较紧密排列的、定向的吸附分子组成,膜的强度相应较大,乳状液液滴聚并时所受到的阻力较大,故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好。
4.液珠带电对乳状液稳定的影响通常油~水界面上有电荷存在,界面两边皆有双电层和电位降,特别在乳化剂可以电离的情况下,界面电势更为明显。
范德华力使得液体颗粒相互吸引,当液滴接近到表面的双电层发生相互重叠时,电排斥作用使液滴分开,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
5.液膜中的有序微结构的影响液膜中的胶态颗粒(如胶束和固体颗粒等)结合成松散的胶态晶体结构时,会产生阻碍液膜排液的结构楔压,界面上形成的液晶相一方面可降低使液滴互相靠近的范德华引力,另一方面包围液滴的黏性液晶的机械强度对液滴的聚结也起阻碍作用。
6.原油黏度和分散度通常,高黏度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好;分散度越高的原油乳状液,水滴越小,布朗运动越强烈,越易克服重力影响而不下沉,故越稳定。
7.天然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稠油污水中含有的胶质、沥青质组分对乳状液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胶质、沥青质的极性端向水排列,烃基突出在油相,形成一层较厚的、黏弹性较高的凝胶状界面膜,机械强度较高,使乳状液有较高的稳定性,分离破乳非常困难。
8.温度的影响温度对于原油乳状液界面膜的强度有影响,温度升高,乳状液稳定性减弱。
研究乳状液的稳定性对于乳状液的处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了解乳状液保持稳定性因素,我们在研究中努力破坏这些因素,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
从热力学观点看,最稳定的乳状液最终是破坏的,只是方式和时间上的区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