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在慢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中分布调查
调节性B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童聪

淋巴细胞可导致小鼠脾脏中巨噬细胞数量增多,提示Breg 对巨 等抑炎因子分泌减少可能与Bregs 数量及功能降低相关。
噬细胞存在负性调节作用。
2. 2 Breg 的功能 目前,B 淋巴细胞在AIH 中发挥的作用逐
Breg 也可以通过膜表面分子FasL、PDL - 1 和GITRL 调节 渐引起学者的关注。Béland 等[4]的研究表明,在小鼠AIH 模型
表型
主要特征
CD19 + CD24hi CD27 + CD19 + CD24hi CD38hi CD19 + CD38 + CD27int CD25hi CD71hi CD73low CD19 + CD25 + CD1dhi IgMhi CD5 - CD23 - TIM - 1 - CD5CD24 - / + CD27hi CD38dim
发挥其负性调节作用,还可以通过多种膜表面分子如人凋亡相 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放到了Breg 上,对Breg 的了解也在不断
关因子配体(FasL)、细胞程序性死亡- 配体1(programmed cell 加深。
death - ligand ,1 PD - L1)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 1. 2 Breg 的分化及亚群 Breg 的生成受一些因素影响,Toll 样
体配体( 受体对 的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样受体能够与非甲 glucocorticoid - 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lig
Breg
Toll
9
and,GITRL)作用于其他免疫细胞发挥调节免疫作用[2]。目前 基化CpG 基序结合,刺激Breg 产生IL - 10。Mizoguchi 等[7]通
作用于 淋巴细胞,诱导 细胞群来抑制炎症。 进行检测, 组 、 T
2022年河南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病理学》科目期末考试卷A

2022年河南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病理学》科目期末考试卷A一、判断题1、脓肿灶以单核细胞没润为主。
()2、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多为多发性及对称性,手足小关节为最常见部位。
()3、砷中毒不会引起皮肤过度角化和皮肤鳞癌的发生。
()4、血友病A、B为X连锁隐性遗传,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5、髓鞘样结构是溶酶体膜脂质变性后形成的螺旋状或同心圆状卷曲。
()6、纤维素性炎可以发生于白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
()7、约60%的胰腺癌患者可出现K-ras 基因突变。
()8、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常伴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9、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瘤和胚胎性癌均是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
()10、脂性肾病的临床特点是高度选择性蛋白尿。
()11、风湿病是由链球菌直接感染所致。
()12、支气管扩张症病变的支气管,以左肺下叶最多见。
()13、颅内无固有的淋巴组织和淋巴管。
()14、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发生的癌是髓样癌。
()15、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不会引起胸膜增厚粘连。
()二、选择题16、决定器官梗死灶形状的因素是()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梗死灶内的含血量C.梗死灶的大小D.梗死的类型E.侧支循环的建立17、急性炎症反应中,最先出现的血管变化是()A.血管扩张B.血流缓慢C.血流加快D.血管收缩E.血流停滞18、脂肪坏死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A.动脉阻塞B.静脉阻塞C.含铁血黄素蓄积D.蛋白变性凝固E.钙皂19、下列哪些细胞属于不稳定细胞()A.骨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B.表皮细胞和间皮细胞C.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满D.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E.唾液腺和涎腺的上皮细胞20、肿瘤的生长分数是指()A.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比例B.肿瘤中肿瘤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C.肿瘤中正常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D.肿瘤中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数的比例E.肿瘤中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数的比例21、急性酒精中毒引起的欣快感,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哪种物质分泌增多有关()A.多巴胺B.乙酰胆碱C.去甲肾上腺素D.5-羟色胺E.组胺22、诊断肾母细胞瘤最重要的标准是()A.发生于儿童B.腹部肿块C.综合治疗效果良好D.镜下见到原始肾小球和肾小管样结构及各种肉瘤成分E.患者有先天畸形23、与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和法泡癌的鉴别诊断无关的是()A.有无核分裂B.有无被膜侵犯C.有无血管侵犯D.有无淋巴结转移E.有无血道转移24、属于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是()A.CIN1B.CINIC.CIN 1ⅢD.子宫颈原位癌E.CINⅢ/子宫颈原位癌25、关于WHO肿瘤分类对大肠癌的定义,正确的是()A.大肠肿瘤组织只要不超过黏膜肌层就不称为癌B.大肠肿瘤组织只要不超过肌层就不称为癌C.大肠肿瘤组织只要不超过肠壁全层就不称为癌D.大肠肿瘤组织只有在黏膜层内浸润生长才称为癌E.大肠肿瘤组织只要不累及脉管就不称为癌26、下列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病变后期肾脏缩小B.最常累及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动脉近侧端C.肾组织缺血、肾实质萎缩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D.病变严重时可发生肾组织桃死E.梗死灶机化后遗留较小的凹陷瘢痕27、关于唐氏综合征下列错误的是()A.智力落后B.特殊面容C.特殊的皮肤纹理D.发育迟缓第E.男性可生育28、患者,女,60岁。
【疾病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英文名】CHRONICLYMPH

【疾病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英文名】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缩写】【别名】慢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ICD号】C91.1【概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在骨髓、淋巴结、血液、脾脏、肝脏及其他器官聚集。
95%以上的CLL为B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即B-CLL),仅不到5%的病例为T细胞表型(即T-CLL)。
该病最早由Velpeau(1827)尸解发现,1846年Fuller临床报道。
1847年Virchow正式提出白血病的概念,1903年Turk提出CLL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相似特点,这段时间里认识到CLL是一种预后较好的淋巴细胞白血病。
【流行病学】CLL在西方国家是最常见的白血病,在美国其发病率1977年为3.3/10万人,1990年2.3/10万人。
发病率近年下降与对CLL和其相关疾病的认识提高,分类进一步完善有关。
在西方国家,CLL约占全部成人白血病的30%,男女比例为1.3∶1~2.0∶1,犹太人中CLL发病率较高。
CLL在亚洲人较少见。
我国对CLL无确切的发病率统计,但CLL占全部成人白血病的比例仅为3%,与日本相似,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估计发病率为西方人的1/10,约为0.3/10万人。
男女比例为1.3∶1~2.0∶1,细胞遗传学研究不同人种中CLL发病率不同与其具有不同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有关。
【病因】CLL病因不详,目前尚无证据说明反转录病毒、电离辐射可引起该类型白血病;但发现几种因素与该病密切相关:遗传性(种族和家族性)及性别。
1.遗传因素 有CLL或其他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家族史者,直系亲属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3倍。
CLL患者的亲属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2.染色体异常 约50%的CLL患者具有染色体异常,常累及12或4号染色体,-8、i(7)、i(2p)、t(13;21)、 18、6q-、14q-、-X等异常均有报道。
CpG-ODN_DSP30联合IL-2刺激在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细胞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简介:贾晓冬,女,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检验方面的研究㊂ ә 通信作者,E -m a i l :z b -m a o c u i @k i n gm e d .c o m.c n ㊂㊃论 著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9455.2023.14.014C pG -O D N D S P 30联合I L -2刺激在慢性B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细胞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价值贾晓冬1,李建伟1,毛 翠2ә1.天津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细胞遗传室,天津300392;2.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管理中心,广东广州510005摘 要:目的 探讨未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 pG -O D N )D S P 30联合白细胞介素-2(I L -2)刺激在慢性B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 -C L P D )细胞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天津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的491例B -C L P D 患者骨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4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 L L )患者作为C L L 组,251例非C L L 的其他B -C L P D 患者作为n o n -C L L 组㊂将每例骨髓标本分为2份,一份为实验组,一份为对照组,同步进行培养㊂实验组采用C pG -O D N D S P 30联合I L -2刺激细胞并培养72h ,对照组采用常规培养细胞48h ,培养完成后收集细胞并制备染色体,应用G 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和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的差异,并比较C L L 组与n o n -C L L 组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㊂结果 实验组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和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与C L L 组比较,n o n -C L L 组高水平复杂核型及复杂核型占比更高,更易出现14q 32(I G H )重排㊁6q -㊁7q -㊁+3及+18㊂结论 采用C pG -O D N D S P 30联合I L -2刺激能明显提高B -C L P D 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并且在非C L L 的B -C L P D 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㊂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B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细胞遗传学; 未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 白细胞介素-2中图法分类号:R 44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3)14-2048-05C l i n i c a l v a l u e o f C p G -OD N D S P 30c o m b i n e d w i t h I L -2i m m u n e s t i m u l a t i o n i n c y t o ge n e t i c d e t e c t i o n of B -c e l l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pr o l i f e r a t i v e d i s o r d e r s J I A X i a o d o n g 1,L I J i a n w e i 1,MA O C u i 2ә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y t o g e n e t i c s ,T i a n j i n K i n g m e d M e d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C o .,L t d .,T i a n ji n 300392,C h i n a ;2.L a b o r a t o r y M a n a g e m e n t C e n t e r ,G u a n g z h o u K i n g m e d M e d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G r o u pC o .,L t d .,G u a n g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 51000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v a l u e of u n m e t h y l a t e d c y t o s i n eg u a n i n e d i n u c l e o t i d e o l i g o d e o x y n u c l e o t i d e (C p G -O D N )D S P 30c o m b i n e d w i thi n t e r l e u k i n -2(I L -2)i mm u n e s t i m u l a t i o n i n c y t o g e -n e t i c d e t e c t i o n o f B -c e l l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pr o l i f e r a t i v e d i s o r d e r s (B -C L P D ).M 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491B -C L P D b o n e m a r r o w s a m p l e s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 J a n u a r y 2020t o J u n e 2021i n T i a n j i n G o l d e n M e d L a b o r a t o r y.A -m o n g t h e m ,240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 (C L L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C L L g r o u p,a n d 251p a -t i e n t s w i t h o t h e r B -C L P D w i t h o u t C L L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n o n -C L L g r o u p .E a c h b o n e m a r r o w s pe c i m e n w a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p a r t s ,o n e a s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 a n d t h e o t h e r a s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h e e x p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 w a s s t i m u l a t e d w i t h C pG -O D N D S P 30c o m b i n e d w i t h I L -2a n d c u l t u r e d f o r 72h o u r s ,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 a s c u l t u r e d f o r 48h o u r s .A f t e r t h e c u l t u r e ,t h e c e l l s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a n d c h r o m o s o m e w a s p r e pa r e d ,a n d t h e k a r y o t y p e w a s a n a l y z e db y G -b a n d i n g t ec h n o l o g y .T h e s u c c e s s r a t e o f c h r o m o s o m e k a r y o t y pe 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r a t e of a b n o r m a l c h r o m o s o m e k a r y o t y p e w e r e c o m p a r e d b e t w e e n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g r o u p an d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t h e a b n o r m a l c h r o m o s o m e k a r y o t y p e w a s c o m p a r e d b e t w e e n C L L g r o u p an d n o n -C L L g r o u p .R e s u l t s T h e s u c c e s s r a t e a n d a b n o r m a l d e t e c t i o n r a t e o f c h r o m o s o m e k a r y o t y p e c u l t u r e i n t h e e x p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 w e r e s i g n if i c a n t l y h igh e r t h a n t h o s e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w e r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s i g n i f i c a n t (P <0.05).C o m p a r e d w i t h C L L p a t i e n t s ,n o n -C L L p a t i e n t s h a d a h i g h e r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h i gh -l e v e l c o m p l e x k a r y o t y p e s a n d c o m p l e x k a r y o t y p e s ,a n d w e r e m o r e l i k e l y t o h a v e 14q 32(I G H )r e a r r a n ge m e n t ,+3,6q -,7q -a n d +18.C o n c l u s i o n C p G -O D N D S P 30c o m b i n e d w i t h I L -2s t i m u l a t i o n c a n s i g n if i c a n t l y i m p r o v e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r a t e o f c y t og e n e t i c a b n o r m a l i t i e s i n B -C L P D ,a n d i t i s a l s o i m po r t a n t i n n o n -C L L B -C L P D.㊃840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7月第20卷第14期 L a b M e d C l i n ,J u l y 2023,V o l .20,N o .1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K e y w o r d s: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 B-c e l l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p r o l i f e r a t i v e d i s o r d e r s;c y t o g e n e t i c s; u n m e t h y l a t e d c y t o s i n e g u a n i n e d i n u c l e o t i d e o l i g o d e o x y n u c l e o t i d e;i n t e r l e u k i n-2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 L P D)是一组可累及骨髓和外周血的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 L L)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类B-C L P D㊂细胞遗传学分析对B-C L P D的诊断㊁危险分层㊁预后判断及诊疗方案选择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常规细胞遗传学(C C)获取的成熟B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低,进而导致疾病检出率低,且荧光原位杂交(F I S H)只能检测特异位点的异常,不能全面分析染色体异常,因此,B-C L P 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国内临床工作的难点[1-2]㊂有研究发现,未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 p G-O D N)刺激C L L细胞增殖,可明显提高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和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2-5],但未对非C L L的其他B-C L P D进行相关研究㊂因此,为提高C L L及其他B-C L P D患者的疾病检出率,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C p G-O D N D S P30联合I L-2作为刺激剂对C L L和非C L L的其他B-C L P D的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和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天津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初诊的491例B-C L P 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40例C L L患者作为C L L组,男168例,女72例;中位年龄67岁㊂将251例非C L L的其他B-C L P D患者作为n o n-C L L组,男149例,女102例;中位年龄66岁㊂C L L及非C L L的其他B-C L P D患者诊断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6],患者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单克隆成熟B淋巴细胞,根据英国马斯登皇家医院免疫标志积分系统[7]进行分类,C L L 患者积分为4~5分,非C L L的其他B-C L P D患者积分低于3分,积分为3分时进行F I S H检测并参考其他相关检测以排除套细胞淋巴瘤(M C L)等㊂1.2仪器与试剂光学显微镜B X41购自奥林巴斯株式会社;二氧化碳培养箱M C O-18A C购自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B S L-2生物安全柜B S C-1500ⅡB2-X购自济南鑫贝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医用离心机J W-1048购自安徽嘉文仪器装备有限公司;数显恒温水箱H H-W21-600购自常州澳华仪器有限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D H G-9140A购自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M e t a s y s t e m染色体自动扫描分析系统购自卡尔蔡司光学(中国)有限公司㊂冰醋酸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G i b c o培养基和胰酶均购自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C p G-O D N D S P30㊁I L-2和秋水仙素均购自上海乐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 S P30碱基序列为T C G T C G C T G T C T C C G C T F C T T C T T G C C;低渗液为0.075mm o l/L氯化钾溶液,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固定液为冰醋酸和甲醇,按照1ʒ3进行配制,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G i e m-s a染色液购自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㊂1.3方法1.3.1染色体培养与制备采用牛鲍氏计数板对骨髓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将每例患者标本分为2份,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照1ˑ106/m L细胞密度种入含8m L G i b c o培养液的培养瓶中,同步进行培养㊂实验组加入100μL C p G-O D N D S P30和I L-2刺激剂(浓度为2μm o l/L),对照组不加刺激剂㊂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放入37ħ㊁5%C O2培养箱,对照组培养48h,实验组培养72h㊂完成培养后加入20μg/m L秋水仙素0.05m L孵育2h,收集细胞,进行制片㊁染色㊂1.3.2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M e t a s y s t e m染色体自动扫描分析系统分析,每份标本分析20个以上染色体处于中期分裂相的培养细胞㊂核型异常根据文献[8]进行详细描述㊂1个异常克隆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ȡ2个细胞有同样的染色体数目增加或结构重排;(2)ȡ3个细胞有同样的染色体数目减少㊂在C L L中,3个或4个不相关的染色体畸变定义为复杂核型(C K),5个或5个以上的异常(+12㊁+19和其他与预后良好相关的异常除外)定义为高水平复杂核型(h i g h-C K)㊂1.4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㊂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单组n<5时采用F i s h e r确切概率法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和异常检出率比较在240例C L L患者和251例非C L L的其他B-C L P D患者中,实验组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及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㊁图1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采用C p G-O D N D S P30联合I L-2刺激后,C L L患者与n o n-C L L患者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及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2.2 C L L组和n o n-C L L组采用C p G-O D N D S P30联合I L-2刺激后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情况比较进一步比较C L L组和n o n-C L L组采用C p G-O D N D S P30联合I L-2刺激后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情况,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㊂结果显示,n o n-C L L组h i g h-C K及C K比例均明显高于C L 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C L L组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由高至低依次为+12㊁13q-㊁a b n (17p)㊁14q32(I G H)重排㊁11q-㊁6q-等,而n o n-C L L组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由高至低依次为I G H重排㊁6q-㊁+12㊁7q-㊁13q-㊁a b n(17p)㊁+3㊁+18等㊂与C L L 组比较,n o n-C L L组更易出现I G H重排㊁6q-㊁7q-㊁+3及+18,见图2㊂㊃940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7月第20卷第14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u l y2023,V o l.20,N o.1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C L L 和n o n -C L L 患者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和异常检出率比较[%(n /n )]组别C L L培养成功异常检出n o n -C L L培养成功异常检出实验组98.33(236/240)53.39(126/236)97.61(245/251)59.18(145/245)对照组86.67(208/240)1.92(4/208)81.27(204/251)0.00(0/204)χ230.226141.42935.461178.322P<0.001<0.0010.001<0.001注:A 为实验组1例C L L 患者核型分析结果,48,X Y ,+12,+19;B 为对照组与A 相同的1例C L L 患者核型分析结果,未检出异常;C 为实验组1例n o n -C L L 患者核型分析结果,48,X Y ,+a d d (3)(p 13),d e l (8)(p 21),+d e l (8)(p 21),a d d (15)(q 15),d e l (20)(q 12);D 为对照组与C 相同的1例n o n -C L L 患者核型分析结果,未检出异常㊂图1 实验组和对照组C L L 和n o n -C L L 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2 C L L 组和n o n -C L L 组使用C pG -O D N D S P 30联合I L -2刺激后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比较[%(n /n )]组别1种异常两种异常C Kh i gh -C K C L L 组50.00(63/126)27.78(35/126)9.52(12/126)12.70(16/126)n o n -C L L 组23.45(34/145)21.38(31/145)21.38(31/145)33.79(49/145)χ220.8610.4987.0986.454P<0.0010.221<0.001<0.001㊃050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7月第20卷第14期 L a b M e d C l i n ,J u l y 2023,V o l .20,N o .1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2 C L L组和n o n-C L L组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情况比较3讨论B-C L P D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对于判断疾病进展㊁评价临床预后及制订治疗方案等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㊂细胞遗传学分析是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成熟B淋巴细胞属于终末分化期B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差,大多数处于分裂间期,常规培养不易获得中期分裂相㊂目前,已有研究探讨了各类刺激剂对提高常规培养中B淋巴细胞中期分裂相获得率的不同影响,包括脂多糖㊁美洲商陆有丝分裂原及植物血凝素(P H A)等,但这些刺激剂对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的提升效果不佳[8-10]㊂因此,寻找合适的刺激剂对提升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及异常检出率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㊂现有研究表明,人工合成的C p G-O D N D S P30能够直接激活B淋巴细胞,提高其增殖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速率[9-10]㊂有研究发现,I L-2具有抗凋亡作用,可促进成熟B淋巴细胞增殖㊁分化,从而提高中期细胞培养成功率[11]㊂因此,C p G-O D N D S P30联合I L-2可以刺激成熟B淋巴细胞有丝分裂,从而可以提高B 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及异常检出率㊂多项研究发现,C p G-O D N联合I L-2共同刺激B淋巴细胞可将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提高至64%~ 83%[4-5,10-13]㊂王冬梅[14]等应用C p G-O D N D S P30及I L-2刺激对115例C L L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后进行R显带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为74.8%,异常检出率为58.1%㊂买地娜㊃艾尔肯等[15]应用P H A㊁C p G-O D N D S P30联合I L-2刺激剂对82例C L 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培养制片,其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0.2%和68.3%,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3.5%和46.4%㊂有研究发现,C p G-O D N D S P30和I L-2联合刺激对于C L L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效果极佳,但对于非C L L的其他B-C L P D研究仍涉及较少[10-13]㊂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在C L L及非C L L的其他B-C L P D的细胞遗传学分析诊断中使用C p G-O D N D S P30联合I L-2刺激对疾病染色体核型检测的影响发现,C L L和非C L L的其他B-C L P D患者骨髓细胞经C p G-O D N D S P30和I L-2联合刺激培养的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8.33%和97.61%,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3.39%和59.18%㊂本研究与国内之前报道比较,新增了对非C L L的其他B-C L P D的对照研究,且增加了病例数,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及异常检出率均明显提高,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接近或高于部分国外数据,但异常检出率相比国外数据稍低,考虑是因为种族差异及地域差异因素影响[10-13]㊂B-C L P D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已有研究表明,染色体核型分析对B-C L P D患者诊断㊁准确危险分层㊁评估预后及制订治疗方案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9]㊂本研究发现,C L L组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为+12㊁13q-㊁a b n(17p)㊁I G H重排㊁11q-㊁6q-等; n o n-C L L组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为I G H重排㊁6q-㊁+12㊁7q-㊁13q-㊁a b n(17p)㊁+3㊁+18㊂既往有文献报道,+12是C L L中最频繁的染色体畸变[16],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常与不典型C L L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有关,但出现+12的C L L患者生存期与正常核型患者无差异㊂单纯13q缺失预后较好,生存期长,不需要过多治疗[17]㊂a b n(17p)往往提示存在p53基因缺失,在疾病复发或恶性进展时其水平较高,疾病进展较快,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15]㊂本研究发现, C L L组检出C K患者占9.52%,h i g h-C K占12.70%,而n o n-C L L组检出C K占21.38%,h i g h-C K占33.79%㊂既往研究发现,C K与C L L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特别是h i g h-C K与C L L中不良预后和对治疗(包括新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18]㊂而在B-C L P D患者中,多由特定和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来解除对已知致癌基因的控制,如滤泡性淋巴瘤的t(14;18)(q32; q21)(涉及I G H::B C L2融合基因),伯基特淋巴瘤的t(8;14)(q24;q32)(涉及I G H::MY C),以及M C L的t(11;14)(q13;q32)(涉及I G H::C C N D1融合基因),平衡易位在C L L中很少见[19]㊂综上所述,C p G-O D N D S P30联合I L2刺激可成为成熟B淋巴细胞染色体培养的首选刺激剂,可明显提高B-C L P D的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率及异常检出率,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检出B-C L P D的遗传学异常,并且在非C L L的B-C L P D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测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㊂与C L L患者比较,非C L L的B-C L P D患者更易出现复杂核型,预后更差,应进一步加强对B-C L P D遗传学复杂性及多样性的认识㊂参考文献[1]李增军,易树华,徐卫,等.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8,39(5):359-365.[2]D U B U C A M,D A V I D S M S,P U L L U Q I M,e t a l.F I S H-i n g i n t h e d a r k:h o w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F I S H a n d c o n v e n-t i o n a l k a r y o t y p i n g i m p r o v e s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y i e l d i n C p G-s t i m u l a t e d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J].A m J H e-m a t o l,2016,91(10):978-983.[3]R I G O L I N G M,D E L G I,F O R M I G A R O L,e t a l.C h r o-m o s o m e a b e r r a t i o n s d e t e c t e d b y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k a r y o t y p i n gu s i n g n o v e l m i t o g e n s i n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C l i n i c a l a n d b i o l o g i c c o r r e l a t i o n s[J].G e n e s C h r o m o s o m e sC a n c e r,2015,54(12):818-826.[4]HO L M E S P J,P E I P E R S C,U P P A L G K,e t a l.E f f i c a c y㊃150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7月第20卷第14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u l y2023,V o l.20,N o.1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o f D S P30-I L2/T P A f o r d e t e c t i o n o f c y t o g e n e t i c a b n o r-m a l i t i e s i n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a e m i a/s m a l l l y m p h o-c y t i c l y m p h o m a[J].I n t J L a b H e m a t o l,2016,38(5):483-489.[5]R I G O L I N G M,C I B I E N F,MA R T I N E L L I S,e t a l.C h r o-m o s o m e a b e r r a t i o n s d e t e c t e d b y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k a r y o t y p i n g u s i n g n o v e l m i t o g e n s i n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 w i t h n o r m a l F I S H:c o r r e l a t i o n s w i t h c l i n i c o b i o l o g i c p a-r a m e t e r s[J].B l o o d,2012,119(10):2310-2313. [6]沈悌,赵永强.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978-979.[7]MA T U T E S E,OWU S U-A N K OMA H K,MO R I L L A R,e t a l.T h e i mm u n o l o g i c a l p r of i l e o f B-c e l l d i s o r d e r s a n d p r o p o s a l o f a s c o r i ng s y s t e m f o r th e di a g n o s i s o f C L L[J].L e u k e m i a,1994,8(10):1640-1645.[8]L I E H R T.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 f o r h u m a n c y t o g e n e t i c o rc y t o g e n o m i c n o m e n c l a t u r e(I S C N):s o m e t h o u g h t s[J].C y t o g e n e t G e n o m e R e s,2021,161(5):223-224.[9]D U N K A,R I L E Y L A,D I A N O G,e t a l.D S P30a n d i n-t e r l e u k i n-2a s a m i t o t i c s t i m u l a n t i n B-c e l l d i s o r d e r s i n-c l u d i n g t h o s e w i t h a l o w d i s e a s e b u r d e n[J].G e n e s C h r o-m o s o m e s C a n c e r,2018,57(5):260-267.[10]MA I D N A,L I U H,WA N G Y L,e t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C p G o l i g o d e o x y n u c l e o t i d e i mm u n o s t i m u l a t i o n i n c h r o m o-s o m e s t u d y o f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b l a s t i c l e u k e m i a[J].Z h o n g-g u o S h i Y a n X u e Y e X u e Z a Z h i,2020,28(2):470-475.[11]D E C K E R T,B O G N E R C,O E L S N E R M,e t a l.A n t i a p o p-t o t i c e f f e c t o f i n t e r l e u k i n-2(I L-2)i n B-C L L c e l l s w i t h l o w a n d h i g h a f f i n i t y I L-2r e c e p t o r s[J].A n n H e m a t o l, 2010,89(11):1125-1132.[12]S T E P A N O V S K A K,V A N K O V A G,N E M E T HO V A V,e t a l.C h r o m o s o m e b a n d i n g a n a l y s i s o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s s t i m u l a t e d w i t h I L2a n d C p G o l ig o n u c l e o t i-d e D S P30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J].K l i n O n k o l,2013,26(4):263-270.[13]MU T HU S AMY N,B R E I D E N B A C H H,A N D R I T S O SL,e t a l.E n h a n c e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c h r o m o s o m a l a b n o r m a l i-t i e s i n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 b y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c y-t o g e n e t i c s u s i n g C p G o l i g o n u c l e o t i d e i n c o m b i n a t i o n w i t h p o k e w e e d m i t o g e n a n d p h o r b o l m y r i s t a t e a c e t a t e[J].C a n c e r G e n e t,2011,204(2):77-83.[14]王冬梅,徐卫,董华洁,等.C p G寡脱氧核苷酸联合I L-2刺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5):1114-1118. [15]买地娜㊃艾尔肯,刘虹,王一林,等.C p G-寡核苷酸免疫刺激法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28(2):470-475. [16]A U T O R E F,S T R A T I P,L A U R E N T I L,e t a l.M o r p h o-l o g i c a l,i mm u n o p h e n o t y p i c,a n d g e n e t i c f e a t u r e s o f c h r o n-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 w i t h t r i s o m y12:a c o m p r e h e n-s i v e r e v i e w[J].H a e m a t o l o g i c a,2018,103(6):931-938.[17]P U I G G R O S A,V E N T U R A S M,S A L I D O M,e t a l.I n t e r-s t i t i a l13q14d e l e t i o n s d e t e c t e d i n t h e k a r y o t y p e a n d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s w i t h c o n c o m i t a n t d e l e t i o n a t13q14i n c h r o-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d i f f e r e n t g e n e t i c m e c h a n i s m sb u t e q u i v a l e n t p o o r e r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 e[J].G e n e s C h r o-m o s o m e s C a n c e r,2014,53(9):788-797.[18]J A R O S O V A M,P L E V O V A K,K O T A S K O V A J,e t a l.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 o f c o m p l e x k a r y o t y p e i n p r o g n o s t i c a t i o n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C L L):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v i e w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J].L e u k L y m p h o-m a,2019,60(10):2348-2355.[19]Z E N E T,M E R T E N S D,D OHN E R H,e t a l.I m p o r t a n c eo f g e n e t i c s i n c h r o n i c l y m p h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J].B l o o d R e v,2011,25(3):131-137.(收稿日期:2022-12-17修回日期:2023-05-11)(上接第2047页)[7]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520-523.[8]G R A N D G I R A R D D,G A UMA N N R,C O U L I B A L Y B,e ta l.T h e c a u s a t i v e p a t h o g e n d e t e r m i n e s t h e i n f l a mm a t o r y p r o f i l e i n c e r eb r o s p i n a l f l u i d a n d o u tc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b a c t e r i a l m e n i n g i t i s[J].M ed i a t o r s I n f l a mm,2013,2013: 312476.[9]V I V A S M,F O R C E E,E L H A J C,e t a l.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o f c e r e b r o s p i n a l f l u i d t u m o r n e c r o s i s f a c t o r-a l p h a r e l e a s e i n p e n i c i l l i n-a n d c e p h a l o s p o r i n-r e s i s t a n t p n e u m o c o c c a l m e n i n g i-t i s t r e a t e d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a n t i b i o t i c s c h e d u l e s[J].J M i c r o b i o lI m m u n o l I n f e c t,2017,50(4):435-439.[10]P R A S A D R,K A P O O R R,S R I V A S T A V A R,e t a l.C e r e-b r o s p i n a l f l u i d T N F-a l p h a,I L-6,a n d I L-8i nc h i ld re n w i t hb ac t e r i a l m e n i n g i t i s[J].P ed i a t r Ne u r o l,2014,50(1): 60-65.[11]S HA R MA S,G O Y A L M K,S HA R MA K,e t a l.C y t o-k i n e s d o p l a y a r o l e i n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t u b e r c u l o u s m e n-i n g i t i s:a p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f r o m a t e r t i a r y c a r e c e n t e r i nI n d i a[J].J N e u r o l S c i,2017,379:131-136.[12]S M I T H N L,D E N N I N G D W.C l i n i c a l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i n-t e r f e r o n-g a mm a g e n e t i c a n d e p i g e n e t i c v a r i a n t s[J].I m-m u n o l,2014,143(4):499-511.[13]P E T T I N I E,F I O R I N O F,C U P P O N E A M,e t a l.I n t e r-f e r o n-g a mm a f r o m b r a i n l e u k o c y t e s e nh a n c e s m e ni n g i t i sb y t y p e4s t r e p t oc o c c u s p n e u m o n i a e[J].F r o n t M i c r o b i o l,2015,6:1340.[14]L U D,C H E N C,Y U S,e t a l.D i a g n o s i s o f t u b e r c u l o u sm e n i n g i t i s u s i n g a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T-S P O T.T B a n d c e r e b r o s p i n a l f l u i d i n t e r f e r o n-g a mm a d e-t e c t i o n m e t h o d s[J].L a b M e d,2016,47(1):6-12. [15]陈峰,何笑笑,姜娜,等.肿瘤坏死因子α和消退素D1检测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的意义[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20,35(1):16-19.(收稿日期:2022-07-22修回日期:2023-05-05)㊃250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7月第20卷第14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u l y2023,V o l.20,N o.1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

2022-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100题)1、用以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力的是A.抗O试验B.肥达试验C.锡克试验D.冷凝集试验E.OT试验【答案】 C2、不属于原核生物界的是()。
A.细菌B.真菌C.衣原体D.支原体E.螺旋体【答案】 B3、TG的临界范围是A.1.69~2.25mmol/LB.5.20~5.66mmol/LC.6.20~6.66mmol/LD.7.20~7.66mmol/LE.8.0mmol/L【答案】 A4、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应除外A.TRHB.CRHC.GnRHD.ACTHE.GHRH【答案】 D5、可引起深部创伤伤口感染的厌氧菌是()。
A.普通变形杆菌B.副溶血性弧菌C.产气荚膜梭菌D.肉毒梭菌E.鼠伤寒沙门菌【答案】 C6、关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呈大细胞性贫血B.幼红细胞胞质和胞核发育不平行C.可见巨杆状核粒细胞D.巨核细胞不会发生巨幼变E.血清叶酸和维生素A12含量减低【答案】 D7、形态细长、梭形或鼓槌状,有芽孢,有周鞭毛的厌氧菌是A.脆弱类杆菌B.产黑素类杆菌C.具核梭杆菌D.破伤风梭菌E.乳酸杆菌【答案】 D8、粒细胞缺乏症为A.骨髓中网状细胞增多B.NAP积分及阳性率下降C.骨髓中粒系成熟障碍D.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E.血中白细胞增多且有明显毒性改变【答案】 C9、斑贴试验阳性(++)症状是A.无反应或小于对照B.轻度红肿、瘙痒C.明显红肿,时有红斑D.红肿伴痘疹、水疱E.红肿、水疱、溃疡【答案】 C10、1名4岁的儿童低热、咳嗽,昼轻夜重而且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偶有特殊的"鸡鸣"样吼声。
患者鼻咽分泌物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咳痰涂片荧光抗体染色镜检亦可见病原菌。
此病可初步诊断为()A.百日咳鲍特杆菌感染B.普通感冒C.肺炎球菌感染D.葡萄球菌感染E.肺门淋巴结核【答案】 A11、不能独立复制,需要HBV辅助才能增殖的病毒是()。
传染病学(1)

传染病学(1)1. 属于DNA病毒的肝炎病毒是[单选题] *A.HAVB.HCVC.HEVD. HDVE.HBV(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HAV为嗜肝RNA病毒;HBV属DNA病毒: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要与HBV共生才能复制,HDV基因组由一条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HEV为单股正链RNA。
故选E。
2. 男,40岁。
恶心、呕吐,尿色变深2天。
既往无肝炎病史。
查体:巩膜黄染,肝肋下2cm。
实验室检查:ALT 800U/L,TBIL 60μmol/L,抗HAVIgM(-),HBsAg(+),抗HBs(-),抗HBclgM(+),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单选题] *A.急性乙型肝炎(正确答案)B.急性甲型肝炎C.甲型肝炎恢复期D.急性肝炎,HBsAg携带者E.乙型肝炎恢复期答案解析:解析:①抗HAVlgM是新近感染的证据,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
本例抗HAV IgM阴性,因此不能诊断为甲型肝炎,首先可排除B、C。
②携带病原体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携带者,其能持续排出病原体无明显临床症状;该患者急性起病,且症状明显,故不选D。
③HBsAg在感染HBV两周后即可阳性,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可持续阳性多年。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HBsAg和抗HBs均阳性提示HBV感染恢复期。
而本例HBsAg阳性,但抗HBs阴性,说明不是乙肝恢复期,故E错误。
④抗HBcl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发病第1周出现, 6个月内消失。
抗HBcIgM阳性提示HBV现症感染,故选A。
3. 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表现丕鱼括[单选题] *A.肾衰竭(正确答案)B.持续高热C.呼吸衰竭D.惊厥或抽搐E.意识障碍答案解析:解析: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病程为4~10日,常有脑实质受损的表现。
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
呼吸衰竭为主要死因。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三)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答案C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B.肿瘤C.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免疫缺陷病答案D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B.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 B细胞E. T细胞答案B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答案A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答案D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5.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B. C3C. C4D. C5E. C4Bp答案B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7.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B.淋巴因子C.生长因子D.抗体E.集落刺激因子答案D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
A. IgMB. IgAC. IgGD. IgEE. IgD答案C解析IgG是体内抗感染的最主要的抗体。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解读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解读近年,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基础研究、新的预后标志、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为提高我国血液科医师对CLL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CLL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5年版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现就2018年版新修订指南进行解读。
一、诊断CLL和SLL均为单克隆、成熟样小淋巴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疾病,两者的区别在于CLL临床多表现为外周血和骨髓异常淋巴细胞浸润的白血病样表现;而SLL多为淋巴器官肿大的淋巴瘤样表现和骨髓受累。
(一)诊断标准CLL诊断要求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外周血B淋巴细胞必须经流式细胞术检查确认为克隆性,即细胞表面限制性表达免疫球蛋白的κ或λ轻链(sIgκ或sIgλ);另外,sIg阴性CD19细胞>25%也支持克隆性。
外周血涂片的形态学特征为成熟样小淋巴细胞(观察CLL细胞形态学外周血涂片优于骨髓涂片),这些细胞可能混有大而不典型的细胞、分裂细胞或<55%的幼稚淋巴细胞(简称幼淋细胞)。
如果外周血幼淋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55%则诊断为幼淋细胞白血病(PLL),细胞形态学对诊断B-PLL至关重要;10%~54%则诊断为CLL/PL(CLL的一种变异型),幼淋细胞比例增高者预后不佳,同时需结合其他指标确认是否转化,特别是进行性增高时。
对于外周血存在克隆性B细胞,但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5×109/L,同时不伴有淋巴结和器官肿大(所有淋巴结<1.5 cm)、血细胞减少和淋巴增殖性疾病相关症状的患者,应诊断为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MBL大多CD5+,且呈典型的CLL表型,也可CD5-;CLL表型的MBL,根据外周血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分为低计数MBL(<0.5×109/L)及高计数MBL(≥0.5×109/L),前者进展为CLL的风险很小,无需常规随访,后者每年1%~2%进展为需要治疗的CLL,所以处理原则同早期CLL。
2022年三峡大学护理学专业《病理学》科目期末考试卷A

2022年三峡大学护理学专业《病理学》科目期末考试卷A一、判断题1、毒血症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患者可有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
我流键()2、肾慢性排斥反应的突出病变是血管内膜纤维化,引起管腔严重狭窄,从而导致肾缺血。
()3、砷中毒不会引起皮肤过度角化和皮肤鳞癌的发生。
()4、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易患乳癌和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
()5、输尿管结石的形成属于病理性钙化。
()6、趋化因子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内源性的。
()7、细菌感染和阑尾腔的阻塞是阑尾炎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
()8、非霍奇金淋巴痛的病变范围累及膈肌两侧的淋巴结或脾脏时,分期为期。
()9、原发性子宫颈腺癌预后较鳞状细胞癌好。
()10、肾益肾炎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11、心肌梗死合并症包括心力衰端、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等。
()12、病毒性肺炎病理变化都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即肺泡间隔内的结缔组织、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
()1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变以大脑皮质、基底核和视丘最为严重。
()14、无功能性垂体腺榕可引起垂体功能低下。
()15、肺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带菌微滴造成感染,一般直径大于5um的微滴致病性最强。
()二、选择题16、以下血栓最易脱落的是()A.急性风湿性心脏病瓣膜赘生物B.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赘生物C.机化的血栓D.白色血栓E.微血栓17、炎症的最主要特征是()A.血管扩张B.血浆渗出C.纤维素渗出D.白细胞渗出E.红细胞漏出18、气球样变常见于()A.肝B.肺C.牌D.骨髓E.肾上腺19、下列关于肌组织再生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种肌组织的再生能力不同B.横纹肌损伤后若肌膜未破坏,可以完全再生C.骨骼肌不能完全再生D.平滑肌具有一定再生能力E.心肌缺乏再生能力,损伤后基本上是纤维性修复20、关于肿瘤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以细胞异常增殖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B.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C.肿瘤性的增殖与机体不协调,对机体有害D.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失去控制E.肿瘤细胞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均正常21、基因芯片技术要求的实验材料是从新鲜组织或细胞中提取的()A.cDNAB.mRNAC.DNAD.单链 DNAE.蛋白质22、引起肾孟肾炎的最常见致病菌是()A.绿脓杆菌B.大肠杆菌C.产气杆菌D.葡萄球菌E.链球菌23、关于巨人症的叙述,正确的是()A.绝大多数是由于下丘脑发生肿瘤、对垂体功能的抑制作用减少所致B.血清中生长激素增多C.X线检查蝶鞍无特殊变化D.发病年龄多在青春期之后E.骨骼、肌肉、结缔组织过度生长,且比例失调24、宫颈癌在淋巴道转移中,首先转移的部位是()A.子宫旁淋巴结B.闭孔淋巴结C.髂总血管淋巴结D.腹股沟淋巴结E.骶前淋巴结2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A.自身免疫性疾病B.细菌感染引起C.结石造成的胆道阻塞引起D.慢性化脓性胆管炎E.中华分枝睾吸虫引起26、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引起心脏何种形态的改变()A.球形心B.靴形心C.梨形心D.绒毛心E.虎斑心27、性染色体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是()A.多发畸形和身体及智力发育迟缓B.身体及智力发育迟缓C.性发育不全D.自发性流产E.皮纹异常28、女性,22岁,在切莱时左手中指被割伤,伤口深达皮下组织,下列关于皮肤伤口愈合的过程不正确的是()A.伤口局部红肿为早期炎症反应的表现B.2~3日后伤口收缩变小是由于伤口底部有胶原纤维形成C.从第3天开始伤口底部及边缘开始有肉芽组织长入D.伤口边缘的表皮干细胞可通过再生覆盖在伤口表面E.破坏的毛囊和汗腺需通过瘢痕修复29、患者女.38岁,诉劳动后出现心悸气短,三年前患有风湿性关节炎。
肝炎病毒

第二十二章肝炎病毒P283 3学时肝炎病毒是侵犯肝细胞、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至少有五种型别,即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
这些病毒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传播途径、所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也不相同。
如甲、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也不形成慢性病毒携带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等方式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引起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肝癌有关,且慢性病毒携带者多见;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只能在辅助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嗜肝病毒存在下才能复制,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
近年来还发现一些与人类肝炎相关的病毒,如庚型肝炎病毒和 TT型肝炎病毒等。
还有一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黄热病病毒等也可引起肝炎,但并非以肝细胞作为侵犯的唯一靶器官,所以不列入肝炎病毒范畴。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1973年,Feinstone等应用免疫电镜首先在急性肝炎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发现,1979年成功的分离到该病毒。
HAV曾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72型,1993年第八届国际病毒肝炎会议上建议将其归为嗜肝RNA病毒。
HAV 主要感染儿童及青少年,且多为隐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仅少数人患病。
一、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HAV直径27~32nm,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无包膜(图22-1)。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有7500个核苷酸。
HAV抗原性稳定,仅发现一个血清型。
动物模型及细胞培养黑猩猩和绒猴对 HAV易感,经口服或静脉注射HAV可受染引起肝炎,实验动物在潜伏期和患病早期,HAV可从粪便中排出,在恢复期血清中可出现相应抗体。
近年来,HAV的组织培养有很大进展,HAV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肝细胞及人胚肾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内增殖,但非常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故从标本中分离病毒需数周至数月,并很难收获大量病毒。
传染病基本题库

传染病基本题库传染病基本题库第一章 1.已经基本被消灭的传染病是 A.脊髓灰质炎 B.结核 C.艾滋病 D.霍乱 E.军团病【题型】A1 (单选题)2.已经基本控制了,又再次卷土重来的传染病是 A.脊髓灰质炎 B.结核 C.艾滋病 D.霍乱 E.军团病题型】A1 (单选题)3.在国外已有报道,在国内还没有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 A.结核 B.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 C.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 D.埃博拉出血热 E.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A1 (单选题)4.20__年3月,我国上海和安徽两地先后出现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为全球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为:A.H5N1B.H9N2C.H7N9D.H5N6E.H3N2 【题型】A1 (单选题)5.关于H7N9禽流感的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地区之间的病死率差别很大B.本病的病死率低于H5N1禽流感C.本病在我国全年流行,疫情高峰是冬春季节D.以老年患者为主E.性别分布以女性为主题型】A1 (单选题)6.2021年4月 15日和17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加利福尼亚2例流感样儿童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甲型流感病毒是A.H5N1B.H1N1C.H7N9D.H5N6E.H3N2 【题型】A1 (单选题)7.关于H1N1禽流感的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群分布特征相似B.本病全年季节性流行,其中11月~2月为流行高峰C.临床结局与患者的基础状况有关D.传播能力明显强于季节性流感E.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题型】A1 (单选题)8.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蜱传热”的元凶是 A.新布尼亚病毒 B.乙肝病毒 C.丙肝病毒 D.流感病毒 E.禽流感病毒 9.下列关于新发传染病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种类繁多,其中约3/4是人兽共患病B.病原体的宿主种类较为单一C.传播范围广,可造成跨国界、跨洲界甚至全球性流行,疫情不易控制;D.传播途径多样,感染方式复杂多变E.人类普遍易感第二章 1.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不包括的是:A.血液病B.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C.实体肿瘤D.甲亢E.立克次体【题型】A1 (单选题)2.稽留热可于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 C.布氏杆菌感染 D.疟疾 E.霍奇金病【题型】A1 (单选题)3.弛张热可见于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 C.布氏杆菌感染 D.疟疾 E.霍奇金病型】A1 (单选题)4.波状热可见于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 C.布氏杆菌感染 D.疟疾 E.霍奇金病【题型】A1 (单选题)5.间歇热可见于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 C.布氏杆菌感染 D.疟疾 E.霍奇金病【题型】A1 (单选题)6.回归热热可见于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 C.布氏杆菌感染 D.疟疾 E.霍奇金病【题型】A1 (单选题)7.关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错误的是 A.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感染性发热常见的病原菌 B.多发生在农村 C.肺外结核的比例逐渐升高 D.发热多为反复低中度发热 E.结核只能感染人体的部分器官【题型】A1 (单选题)8.下列关于沙门菌感染错误的是:A.包括伤寒沙门菌和非伤寒沙门菌B.主要通过食物水经口感染人体C.可以出现相对缓脉D.和血沉明显升高E.骨髓培养方法特异性高 9.下列关于布鲁菌感染错误的是:A.如果接触吸入或进食传染B.见于牧区居民C.发热时中毒症状重D.典型的波状热E.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 10.细胞外的感染是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衣原体第三章 1.在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是:A.表面抗体(抗HBs)B.核心抗体(抗HBc)C.DNA多聚酶(DNAP) D.Dane颗粒 E.e抗体(抗HBe)【题型】A1 (单选题)2.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A.小球形颗粒B.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C.丝状颗粒D.管状颗粒 E.核状颗粒【题型】A1 (单选题)3.血清中能检出抗HAV IgM的时间是: A.起病后6周内 B.起病后12周内 C.起病后6月内 D.起病后4周内 E.起病后12月内【题型】A1 (单选题)4.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题型】A1 (单选题)5.HBV基因组前C区1896位发生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A.不能产生HBsAgB.不能产生抗HBeAgC.不能产生HBcAgD.不能产生HBV DNA E.乙肝病毒消失【题型】A1 (单选题)6.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A.慢性重型肝炎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C.急性黄疸型肝炎D.隐性感染 E.慢性肝炎【题型】A1 (单选题)7.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查项目是:A.谷丙转氨酶B.谷草转氨酶C.凝血酶原活动度D.血清胆碱脂酶 E.γ-谷酰转肽酶【题型】A1 (单选题)8.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A.胆红素> 171μmol/LB.凝血酶原活动度500u/L E.胆碱酯酶<2500u/L 9.关于肝性脑病,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可发生于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 B.肝性脑病程度越深,病死率越高 C.极少并发脑水肿 D.应积极利尿放腹水治疗,以减轻内毒血症 E.与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支链氨基酸增高有关题型】A1 10.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急性肝炎不需抗病毒治疗 B.甲、乙、丙型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C.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病理改变不同 D.血清肝纤维化的指标具有高特异性 E.凝血酶原活动度是诊断重型肝炎最重要的指标第四章 1.下列各项中对于中毒性痢疾脑型和乙脑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A.起病急骤 B.大便检查有无炎性成分 C.高热昏迷抽搐 D.早期休克 E.呼吸衰竭【题型】A1 (单选题)2.伤寒患者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到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五周 E.起病后第六周【题型】A1 (单选题)3.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A.H抗体 B.O抗体 C.A抗体 D.B抗体 E.Vi抗体【题型】A1 (单选题)4.引起霍乱的主要病因是 A.霍乱肠毒素 B.神经氨酶 C.血凝素 D.霍乱内毒素 E.菌体裂解【题型】A1 (单选题)5.胃肠型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A.沙门菌属 B.副溶血弧 C.大肠杆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腊样芽孢杆菌【题型】A1 (单选题)6.霍乱患者剧烈腹泻是下列哪种因素引起的 A.霍乱肠毒素 B.神经氨酶 C.血凝素 D.霍乱内毒素 E.菌体裂解【题型】A1 (单选题)7.关于痢疾杆菌,下列哪项是正确, A.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鞭毛 B.对化学消毒剂不敏感 C.在外界生存时间甚短 D.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E.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题型】A1 (单选题)8.脊髓灰质炎的传播方式下列哪项是不可能的:A.粪口途径B.呼吸道飞沫C.污染的水D.污染的食物、手及玩具E.输血 9.菌痢的病变部位主要存在于 A.乙状结肠与直肠 B.结肠 C.回盲部 D.回肠 E.结肠和空回肠【题型】A1 (单选题)10.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 A.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迟发性变态反应 D.继发感染 E.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性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第五章 1.肾出血热综合征最易侵犯的器官是()A.肾B.肝C.心D.肺【题型】A1 (单选题)2.关于肾出血热综合征患者发热与病情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随发热好转,全身症状逐渐减轻B.体温逐渐好转,全身症状反加重C.发热期全身症状最重D.发热与症状关系不大【题型】A1 (单选题)3.对于肾出血热综合征患者并发高钾血症,下列处理可能将带来严重后果()A.输全血B.高渗葡萄糖加胰岛素C.应用10葡萄糖酸钙D.血液透析治疗【题型】A1 (单选题)4.脑水肿常出现在肾出血热综合征的哪一期()A.发热期B.低血压休克期C.少尿期D.多尿期【题型】A1 (单选题)5.流行性出血热“三痛”是指:()A.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疼痛B.腹痛、腰痛、骨关节痛C.头痛、腰痛、眼眶痛D.腹痛、骨关节痛、肌痛【题型】A1 (单选题)6.下列哪项不能确诊流行性出血热:()A.疑似病例+血清抗EHFIgM阳性B.血清抗EHFIgG滴度为1:40及以上 C.恢复期抗EHFIgG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 D.EHF病毒抗原阳性【题型】A1 (单选题)7.流行性出血热可能的传播途径为:()A.动物性传播、虫媒传播、垂直传播B.动物性传播、虫媒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C.动物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D.动物性传播、垂直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题型】A1 (单选题)8.流行性出血热血常规中异型淋巴细胞升高一般出现在:A.第1病日后B.第2病日后C.第3病日后D.第4病日后 9.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移行阶段正确的补液量是:A.1500ml/天B.20__ml/天C.300ml/天D.尿量十700mlE.尿量十1500ml 【题型】A1 (单选题)10.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时可做为扩容指标的化验是: A.血钠浓度 B.血钾浓度 C.白细胞计数 D.血色素 E.血小板计数【题型】A1 (单选题)11.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蛋白中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是:A.膜蛋白B.核衣壳蛋白C.多聚酶D.转录酶E.内切酶【题型】A1 (单选题)12.EHFV是一种:A.单链DNA病毒B.双链DNA病毒C.负性单链RNA病毒D.正性单链RNA病毒E.双链RNA病毒【题型】A1 (单选题)13.EHF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输血传播D.母婴传播E.虫媒传播【题型】A1 (单选题)14.EHF的基本病理变化是:A.全身小血管损伤B.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C.全身毛细血管病变 D.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 E.全身血容量降低【题型】A1 (单选题)15.下列哪项不是EHF血常规改变的特点:A.EBC增高B.血小板降低C.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D.异性淋巴细胞出现E.嗜酸性粒细胞增加【题型】A1 (单选题)16.EHF多尿移行期的临床特点是( ):多尿移行期尿量增加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未完全恢复,而尿素氮物质进一步增加引起高渗性利尿,临床症状也进一步加重。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致皮肤蕈样淋巴瘤1例临床资料

旦虫垦缰适』L塾苤麦至壁塑堡!旦蔓璺鲞蔓!塑DOI:10.3969/j.issn.1673-5501.2009.01.015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致皮肤蕈样淋巴瘤1王静1胡坚21临床资料患儿,女,10岁,因间断发热2个月余,伴四肢、躯干及面部反复皮疹,渐破溃、结痂;不伴咳嗽、吐泻和关节肿痛;曾有蚊虫叮咬后过敏反应。
在外院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于2004年9月30日入天津市儿童医院。
入院查体:T39.3。
C,咽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全身皮肤散在暗红色皮疹,渐坏死、结痂,留火山口样皮肤缺损,伴中央坏死溢脓,双下肢为著(图1A),面部牛痘样疮(图1B)。
双大腿内侧及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最大约3cm×3cm;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肝脏未扪及,脾脏肋下扪及4.5cm,四肢关节无肿痛。
图1患儿躯千和面部皮疹表现注:A:火山口样皮肤缺损;B:面部牛痘样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3×109・L~,N0.22,L0.43,M0.12,异常淋巴细胞0.06,Fib119g・L~,PLT246X109・L一。
CRP9mg・L~。
ESR9mm・h~。
PPD和血培养阴性。
EBV-DNA7.5×104copies・InL~;MP・IgM阳性;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
血抗核抗体阳性;血lgM1.38g・L~,IgG14.6g・L~,c31.96g-~L,Igr>500IU・mL~,余正常。
血流式细胞CD355.1%,CD432.8%,CD822%。
骨髓穿刺示三系增生骨髓相。
诊断:EB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深部脓疱疮,观察结缔组织病。
予阿昔洛韦、去甲万古霉素、环丙沙星、胸腺肽和转移因子等治疗,患儿体温渐下降。
其间一处皮疹溢脓,脓液行培养示表皮葡萄球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皮疹渐好转。
・7S・・病案报告・例临床资料入院后5d复查EBV—DNA2.0X104copies・mL~,改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入院后7d再次复查EBV—DNA仍高,家属拒绝行淋巴结病理活检。
肝炎病毒概述

❖抗HBc无中和作用,高效价抗HBc –IgM提 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增殖。
e抗原HBeAg
❖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它的消长与DNA聚合酶及Dane颗粒出现的时
间一致,为病毒复制和血清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 92%左右 ❖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抗-HBe的出现标志 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预后好的征象。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我国丙肝携带者2%-5% ❖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慢性化的比例
高达50%以上 ❖防治原则:严格筛选供血员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 只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使乙肝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传播途径同HBV 防治原则:同HBV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血液:输血、注射、拔牙 母婴传播:50%,家庭聚集倾向 密切接触:唾液、性接触
乙肝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下降,出现早,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 指标。 ❖IgG型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其早期出现,并可存 在多年 ,对再感染有免疫力。可用于了解既往 感染史或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HBV)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近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掌握各个阶段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及镜下识别

感染性疾病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可提示感染性 疾病的发生,如病毒感染可导致 淋巴细胞核染色质变得粗糙、胞
质中出现大量颗粒。
肿瘤性疾病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也可提示肿瘤 性疾病的发生,如淋巴瘤可导致 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核染色质不 均匀、胞质中出现大量泡状结构。
免疫系统疾病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还可提示免疫 系统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性 疾病可导致淋巴细胞核染色质变 得粗糙、胞质中出现大量颗粒和
淋巴细胞具有多种功 能,包括抗感染、抗 肿瘤和调节免疫反应 等。
淋巴细胞的功能与分类
T淋巴细胞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能 够识别并攻击被感染的
细胞和肿瘤细胞。
B淋巴细胞
主要参与体液免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 够产生抗体并清除病原
体。
NK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能够直 接攻击和清除被感染或
异常的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反 应,维持免疫平衡。
识别方法
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大小、染色质结构及免疫表型等特征,结合细胞功能检测,可以对淋 巴细胞分化阶段进行识别。
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及识别
淋巴细胞肿瘤
形态特点
识别方法
淋巴细胞肿瘤是指起源于淋巴系统的 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有的与正常淋巴细胞相似,有的则出 现明显的异常。例如,慢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肿瘤细胞的形态类似于成熟的 小淋巴细胞,而Burkitt淋巴瘤肿瘤细 胞则呈现出明显的异型性,染色深、 核沟和核凹陷明显。
THANKS
感谢观看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与其他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淋巴细胞形态可出现核沟变深、染色质结构致密等变化,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 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肝淋巴组织不典型增生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报告 杨潇

的研究报道极少,其中合并干燥综合征的病例仅有2 例,均见 于儿童[6]。干燥综合征是由淋巴细胞介导的主要累及外分泌
腺体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它是导致淋巴组织发生
异常增生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相比于健康人,干燥综合
征患者罹患NHL 的风险会增加近44 倍[6]。与其他免疫性疾
注增:生a,;肝图b,汇3淋 管巴肿区滤瘤淋泡标巴增本组生病织,呈小理高轻淋学度度巴检增异细查生型胞结,结性数果构。量(紊H增E乱多染,,伴色形有,态×局大1部0小0小)一胆致管,
验室检查:常规检查中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HBV 血清学 标志物、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三项(AFP + CEA + CA19 - 9)、异常凝血酶原及凝血功能等未见异常,病毒定量及 免疫相关指标中EB 病毒DNA 定量3. 08 × 103拷贝/ ml(参考值 < 5. 00 × 102 拷贝/ ml);类风湿因子:16. 40 IU/ ml(参考值<
, , , , , ( YANG Xiao1 ZHOU Xiao1 MU Xiaoxin2,3 WU Jindao2,3 HU Chunyang1 KONG Lianbao2,3 . 1.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 , ; , ,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2 Hepatobiliary Cente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 ; , , , ) Nanjing 210000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Nanjing 210000 China
乙肝肝硬化并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_陈晓华

统疾病。
但血培养多次分离培养出马耳他布鲁菌,而且血清降钙素显著升高,血流感染明确,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临床明确诊断为马耳他布鲁菌病后,采用“复方磺胺甲恶唑+阿奇霉素+利福平”联合抗菌治疗,同时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治疗1周后,血清降钙素原降至0.46ng/mL,体温降至正常,继续联合用药治疗至2周后自诉无不适症状,出院随访。
布鲁菌的生物危害性极高,我国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
本院是第一次收治确诊马耳他布鲁菌病患者,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可疑病例及时送检,防止误诊和漏诊。
临床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加强布鲁菌病相关知识和职业防护培训,防止发生医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1]周庭银.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38-239.[2]胡辛兰,伍严安,吴长生,等.7例布鲁菌病患者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873-874.[3]王菊,金嘉琳,黄玉仙,等.马尔他布鲁菌感染1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12(1):71.[4]马逸珉,阮斐怡,蒋晓飞.马耳他布鲁菌病一例报道[J].检验医学,2010,25(5):364-365[5]林燕青,江秀全,戴海印.马耳他布鲁菌致菌血症1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64.[6]刘瑾,袁应华,朱敏.一例马耳他布鲁菌致附睾炎病例报道[J].检验医学,2011,26(12):883-884.[7]孙敏霞,薛凤凤,孟祥红.血培养分离出马尔他布鲁菌3例[J].临床检验杂志,2010,28(2):160.(收稿日期:2013-05-14) △ 通讯作者,E-mail:zhoudycn@163.com。
·个案与短篇·乙肝肝硬化并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陈晓华1,刘斌剑1,赵 田1,周道银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检验科,湖北武汉430010;2.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实验诊断科,上海200433)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3.18.07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4130(2013)18-2495-02 肝硬化患者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报道较少。
内科主治医师-310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淋巴瘤

内科主治医师-310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淋巴瘤[单选题]1.以下哪项疾病与病理对应正确?()A.MDS——幼稚巨核细胞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uer小体C.类白血病反应—(江南博哥)—核左移D.霍奇金病——R-S细胞E.巨幼细胞贫血——海因小体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2.关于霍奇金病叙述错误的是()。
A.易于全身多部位浸润B.多见于青年C.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多为首发症状D.有周期性发热、消瘦、盗汗E.淋巴结肿大压迫输尿管可引起肾盂积水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3.关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叙述哪项正确?()A.发展缓慢,多局限于局部淋巴结或器官B.多见于青年C.结外浸润为首发症状较多见D.病变淋巴结查见R-S细胞是特征E.骨髓浸润少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4.NHL患者咽淋巴环和脾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其余未感不适,分期为()。
A.Ⅲ期BB.Ⅱ期AC.Ⅲ期AD.Ⅱ期BE.Ⅳ期A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5.以下淋巴瘤治疗决策错误的是()。
A.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以CHOP为主B.霍奇金病ⅠA、ⅡA为扩大照射C.ABVD方案的副作用主要为心肺不良反应D.霍奇金病常用化疗方案为MOPPE.淋巴瘤患者不适宜骨髓移植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6.关于多发性骨髓瘤叙述哪项正确?()A.髓外浸润多见于肝B.T淋巴细胞过度增生的疾病C.以贫血为首发症状D.IL-6是发病的关键因子E.IgE型最易发展成为浆细胞白血病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7.淋巴瘤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
A.无痛性淋巴结肿大B.肝脾肿大C.盗汗、体重减轻D.长期周期性发热E.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并有粘连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8.霍奇金病患者有发热,颈、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其他脏器未累及,临床分期属于()。
A.Ⅲ期BB.Ⅱ期AC.Ⅲ期AD.Ⅱ期BE.Ⅳ期A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9.男性,25岁,高热,皮肤瘙痒半个月,右颈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无压痛,互相粘连,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66%,淋巴细胞24%,骨髓涂片找到R-S细胞。
实验小鼠常见疾病

实验小鼠常见疾病一、病毒性疾病(一) 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 MHV)属冠状病毒科。
自然宿主为小鼠,也容易感染裸鼠与免疫缺陷小鼠。
可引起多种型式的病症,发病时无症状或昏睡,皮毛粗刚,厌食,或有神经症状。
传染途径依不同型分为飞沫传染或经口传染。
造成研究干扰有导致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抑制淋巴球增殖反应,抑制小肠淋巴组织Peyer’s Patch中B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控制方法:1. 清除受感染的族群 2. 利用剖腹产防止污染 3. 杀死所有新出生的小鼠,停止繁殖,成鼠至少隔离6-8个星期,如此聚居地里的病毒才可以完全消除。
(二) 仙台病毒(Sendai virus)属RNA病毒中的副黏液病毒科第一型。
可构成小鼠最常见的呼吸器官疾病,通常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多呈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感染途径: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在上呼吸道复制后进入气管及小支气管中。
在仔鼠或某些品系小鼠,如DBA/2往往受仙台病毒感染发生肺炎。
临床症状:皮毛粗刚,呼吸困难和发生气管啰音。
预防及控制:避免让感染进入动物房内,定期对供货商作健康状况监视,隔离。
(三)小鼠肺炎病毒Pneumonia virus of mice (PVM)天然宿主:小鼠、大鼠和仓鼠。
属于副黏液病毒属(paramyxoviridae)的肺病毒(pneumovirus)。
通常无临床症状。
病变:引起慢性鼻炎,间质性肺炎。
控制:使用剖腹产及良好的环境障壁。
(四) 鼠痘Mouse pox (缺肢畸形 ectromelia病毒)属Poxviridae之正黏液病毒属。
宿主为小鼠。
鼠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具高度传染性及死亡率。
传染途径:直接接触和媒介物:例如小鼠组织,小鼠血清,转移性小鼠肿瘤。
有抵抗力的品系(不明显的感染):C57BL/6和C57BL/10;易感染的品系(显现临床症状):BALB/c、DBA/2、CBA和C3H。
临床医学检验:白细胞检验考试题库练习

临床医学检验:白细胞检验考试题库练习1、多选下列符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象检查的是()A.男Hb>180g∕L,RBC>6.5X109/L;女Hb>170g∕L,RBC>6.0×109/LB.HCT增高,男>(江南博哥)0.50,女>0.45C.无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白细胞计数多在(12〜30)X109/LD.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减低至0E.血小板计数增高达(400〜500)X109/L正确答案:A,C,E2、问答?女性,8岁,发热5天,并有咽喉痛,最近两、三天皮肤有皮疹。
体检: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肋下1cm,脾肋下未触及。
入院时血常规结果为:血红蛋白量130g∕L:白细胞数15X109/L,血小板数207X109/L。
血涂片分类:中性成熟粒细胞20%、淋巴细胞77%(其中异型淋巴细胞为20%)、嗜酸性粒细胞1%>单核细胞2虬骨髓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为2.7:1,粒红系细胞比例及形态无明显异常,巨核细胞增生,血小板易见,偶见异型淋巴细胞,未见其他明显异常细胞。
试分析该病案。
正确答案:该患者为儿童,有发热、咽喉痛,考虑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性最大。
但患者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肝肿大,所以无法用上呼吸道感染解释。
血片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而骨髓中偶见,所以结合这些特点应该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同时该病人应做嗜异性抗体等检测。
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还可见于免疫性疾病、多种病毒感染、发热等病人,但异型淋巴细胞所占的百分比较低。
3、判断题尼曼-匹克细胞突出的形态特征是常吞噬有红细胞。
()正确答案:错4、名词解释骨髓纤维化正确答案:是指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所替代,而影响造血功能所产生的病理状况。
其特点为骨髓纤维化、髓外化生、脾肿大、幼稚粒、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异形性及泪滴形红细胞增多。
5、判断题NAP是多毛细胞白血病最具有特征性的细胞化学染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届全国血液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淋巴肿瘤诊治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湖北•武汉)
80%(P<0.05),3年的PFS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477)。
在使用美罗华联合化疗的患者中,使用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为16例(51.61%),使用RFC方案治疗的患者为9例(29.03%),使用R-HyperCVAD方案治疗的患者为6例(19.36%)。
其中RFC方案组较RCHOP方案组3年PFS 明显升高,分别为100%与48.9%(P<0.05),3年OS两组均未达到(P=0.285)。
而RCHOP方案组与R-HyperCVAD方案组相比,无论是PFS或者OS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P值分别为0.49与0.45)。
而RFC/R-HyperCVAD方案组与RCHOP方案治疗组相比,3年的PFS明显升高,分别为92.3%与44.3%(P=0.036),3年的OS均为达到(P=0.19)。
在36例使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中,13例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12例患者未维持治疗,使用美罗华维持治疗的患者PFS率和OS率均较未应用组明显升高,3年的PFS为92.3%比70.1%(P=0.07),3年的OS为100%比85.7%(P=0.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伴有骨髓侵犯的FL患者发病年龄较年轻,FLIPI 评分较高,具有B症状及肝脏、脾脏肿大的患者的比例较高。
对于这部分患者使用联合方案化疗后缓解率较高且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可明显延长患者的OS。
使用像RFC这样的强化治疗方案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PFS且使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仍然有意义。
11 肝炎病毒在慢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中分布调查
易树华熊文婕李恒李增军刘薇吕瑞邹德慧齐军元赵耀中邱录贵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20)【摘要】目的分析单中心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中甲、乙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0年7月到2013年11月间693例B-CLPD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甲、乙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各B-CLPD亚型中的分别情况。
结果抗HAV抗体、HBV表明抗原及抗HCV抗体在693例B-CLPD患者阳性率分别为1.2%、8.4%和1.3%,同期57例侵袭性B-NHL中阳性率分别为3.5%、12.3%和0%,两种疾病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其中抗HAV抗体在222例CLL患者中阳性率为1.4%,105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中为1.9%,31例毛细胞白血病(HCL)中为3.2%,70例滤泡性淋巴瘤中为1.4%,120例不能分类B-CLPD患者中为0.8%,32例毛细胞白血病(HCL)中为3.1%,而在6例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4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58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5例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和24例结内边缘区淋巴瘤(NMZL)均未发现抗HAV阳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HBV表明抗原阳性率在CLL中为7.2%,HCL中为6.5%,WM中为4.7%,NMZL中为12.5%,FL中为8.6%,MCL 中为13.8%,BCLPD-U中为7.5%,MALT淋巴瘤中为7.1%,HCL和B-PLL中为0%,而在SMZL 中为22.5%,显著高于其他B-CLPD(P=0.001)。
抗HCV抗体在CLL中阳性率0.9%,SMZL中为2.4%,HCL中为3.1%,WM中为1.9%,NMZL中为4.2%,MCL中为3.4%,其他B-CLPD亚型中均无阳性。
结论甲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在各型B-CLPD间感染率无显著差别,乙型肝炎病毒在SMZL 中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B-CLPD亚型,提示HBV在我国SMZL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