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内容工地上,起重机把重物从地面上由静止吊起来;足球场上,运动员踢球后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公路上,运动的汽车慢慢地停下来。

以上几个物体,有的由静止到运动,有的由运动到静止,有的速度越来越慢,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速度发生了变化。

在物理学中,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大小还是方向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压缩海绵,海绵变形了;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了。

这两个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发生了形变。

其实,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产生形变,都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注意: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者同时存在。

2.力的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使物体发生形变。

思考:我们要描述某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应该如何描述呢?解答:我们发现,要清楚的描述某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须做三方面的描述:(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

最新《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最新《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宁县四中高一物理备课组石银刚一、说教材(一)在教材中的低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从这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本节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重力的概念和重心位置二、说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I. 说课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通过重力公式计算物体间的引力大小,并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II. 教学重点1.理解重力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理解重力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引力大小;3.运用重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III. 教学内容1.重力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重力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存在于地球上,也存在于其他物体之间。

. 重力的作用方向是物体间的直线距离方向上,总是指向质量较大的物体。

2.重力公式及计算方法 . 重力公式:$F =G\\frac{{m_1 \\cdot m_2}}{{r^2}}$ . 其中,F表示物体间的引力大小,G是重力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物体间的距离。

. 计算引力大小的步骤:确定物体的质量、计算物体间的距离、代入重力公式计算。

3.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天体运动: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月球围绕地球的运动等都是由重力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 摩擦力和支持力:摩擦力和支持力中的各种现象都与重力有关,如地面上物体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 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是由重力所引起的,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其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 ($F = m \\cdot g$)。

. 自由落体: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纵向运动,重力使物体加速度为常数,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自由落体时间、自由落体速度等都与重力有关。

IV.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和场景,引入重力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引导法: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计算步骤的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重力公式。

3.探究式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现物体间的重力相互作用,并应用到具体的现象解释上。

V. 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为什么落叶会飘落到地面上?联系生活经验,引出重力的概念。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二、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四、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

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本卷须知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

是建立在初中对力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本节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情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学过力,重力基本内容,对力的概念初步了解。

2,认知方式: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3,学习方式: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而我校442高效课堂提倡自主学习。

三,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确立依据: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研究重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目标如下:1、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使物体发生形变原因。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伙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差不多相互作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

是建立在初中对力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因此,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连续,又是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差不多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本节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情分析要紧从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学过力,重力差不多内容,对力的概念初步了解。

2,认知方式: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3,学习方式:他们适应于被动同意式的学习,而我校442高效课堂提倡自主学习。

三,三维目标:依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确立依据:本节通过重力、差不多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研究重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妨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目标如下:1、通过自主探究,明白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使物体发生形变缘故。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明白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4、理解重力的大小以方向。

明白物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确立依据:本节通过重力、差不多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研究重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妨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深化重力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重力的相关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得本课的教学难度降低,因此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二是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穿插与处理,避免学生因旧厌新或喜新厌旧。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②知道物体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③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重心”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物理方法。

②通过思考,自己动手用简单材料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3)情感与价值观①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②通过天宫一号的引入和中国版图“重心位置”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以问题探究和讲授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由浅入深地引导、启发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及实验辅助教学3、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回忆、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己推理、探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实验应用分析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影片剪辑及图片并引导:①为什么天宫一号不飞离地球?②为什么地球上的海水不洒向太空?③为什么苹果、铅球、运动员都落向地球?水总是往低处流?观看影片并思考、讨论、回答——都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步步设疑,引出课题。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明白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3. 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2. 难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3.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探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实例分析:运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平衡的条件等。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涵盖了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基本相互作用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教学。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学拓展1. 探讨重力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发射、地球引力等。

2.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摩擦力、弹力等。

3. 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物体、测量工具、实验记录表格等。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范围,即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3. 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重力作用范围的确定;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作用。

3. 采用讨论法,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及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砣、地球仪等。

2. 教学课件:重力概念、计算公式、作用范围等图片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探究重力概念:让学生用秤砣悬挂重物,感受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

3. 讲解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

4. 应用重力公式:让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

5. 讨论重力作用范围: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6. 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7. 案例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应用。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范围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必修一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課前預習學案一、預習目標本節學習力的基本知識:力的概念、力的圖示;重力和重心。

介紹了自然界的四種基本作用。

二、預習內容:1、物體的運動狀態用來描述,只要物體的變化了,不管是還是改變了,都說這個物體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2、在外界的作用下,物體發生了變化,就說物體發生了形變。

3、在物理學學中,人們把改變物體的,以及產生形變的原因,即物體之間的,稱為力。

力的三要素是。

4、力的向量性: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簡稱,符號5、力可以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

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的區別在。

6、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

物體受到的重力與物體的品質的關係是,其中g是,重力的方向總是,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於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

重心在幾何中心。

7、四種基本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四種相互作用是、、、。

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表現,彈力摩擦力是由引起的。

強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範圍只有約1015m,即原子核的大小。

三、提出疑惑1、什麼原因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使物體產生形變呢?2、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是什麼?有什麼特點?它的單位是什麼?3、如何形象地描述力?什麼是力的圖示?什麼是力的示意圖和力的圖示?4、什麼是重力?其方向如何?物體的重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物體的重力與地球對物體吸引力一樣嗎?5、蘋果為什麼向下掉落?何謂物體的重心?6、科學家想建立一種“統一場“來解決相互作用問題,它們都是哪些相互作用?課內探究學案一、學習目標1.知道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指物體的運動速度改變.2.知道力是、的原因.3.知道力的圖示是用一帶箭頭有標度的線段把抽象的力直觀而形象表示出來的一種處理力的科學方法,在具體問題中能畫出力的圖示或力的示意圖.4.知道重力是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力大小的測量方法.5.掌握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與哪些因素有關,會確定品質均勻分佈且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位置.6.知道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概念,瞭解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在不斷探索中發展變化.二、學習過程任務一、力和力的圖示閱讀教材p51回答下列問題1、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指的什麼?你能舉出例子嗎?如:2、你還能舉出物體發生形變的例子嗎?如?3、什麼原因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使物體發生形變呢?4、你能給力下一個定義嗎?5、作用在運動物體上的力,如果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將加快物體的運動,如果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將阻礙物體的運動,這說明力的方向不同,它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樣,可見,要把一個力完全表達出來,除了指明力的大小,還要指明力的方向。

人教版必修1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含说课技巧

人教版必修1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含说课技巧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在教材中的低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从这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本节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重力的概念和重心位置二、说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的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或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须画箭头.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读数的意义,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学习其他力作铺垫,是本节核心.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4)能解释稳度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课前准备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用,2人一组);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推进新课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合作交流】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知识,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2.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 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四倍于标度的线段(4 cm),然后画上箭头(如图):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参考答案: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二、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合作探究】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2.重力的三要素(1)大小桌面上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测力计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 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2)方向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3)作用点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学生自己选择被测对象,分别找出物体的重心.参考教材52页“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尺的重心.甲乙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甲、乙所示.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结论: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确定.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A.一直下降 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课堂训练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答案:CD2.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播放宇宙中的星系运动录像)学生阅读教材后总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除此之外还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你能推测是什么力的作用结果吗?攻略一:阅读教材53页,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攻略二:网络搜索或工具书查阅“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概念.结论:决定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确认各种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统一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为建立大统一理论而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重力: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布置作业1.教材第54页“问题与练习”2、3题.2.试测自己家中不同物体的重心.设计好思路,选择最简洁方便的测量方法,写出简要的活动报告.板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错误!活动与探究课题:自制一个“不倒翁”或作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研究报告步骤:1.选择器材,组装并进行试验;反复尝试,直到试验成功;2.做好实验记录,包括材料和数据等,注意成功与失败的数据对比.结论:物体的重心位置决定试验的成功与否.习题详解1.解答:(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抛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2.解答:首先画出各个物体的重力,再画出力的图示,如图所示.3.解答:是位于同一点.设计点评本节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方法.共同的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中或引导或置疑,或探究或交流讨论,或实物或影片展示,总之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知识感知,进而通过知识运用以提高能力、深化所学.。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能够分析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计算公式: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拉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重力的作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重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概念: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定义。

3. 介绍重力计算公式:讲解F=mg公式,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4.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5. 分析重力作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重力现象的观察能力。

3.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重力应用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弹力、摩擦力等。

2. 探讨重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地球物理学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计、悬挂装置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实例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2、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1、新课引入观察足球场上运动员们踢球、传球以及守门员接球的动作。

教师:同学们说说运动员的这几个动作中,足球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1答:踢球是足球由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

生2答:守门员接球是足球由运动状态到静止状态。

生3答:传球是足球运动方向的改变。

教师:之前我们学习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哪个物理量来表示的?生答:速度。

教师:所以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是,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再看看之前运动员踢球的几个动作,也可以看到,运动状态的变化有三种: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生答: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

教师:那么,这种运动状态的改变,我们就归因为‘力’的作用。

下面我们再看到一张图片,是冬天的大雪将松树枝都全部压弯了,这是物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吗?生答:是物体发生了形变。

学 /教师:那物体发生了形变的原因是什么?生答:雪压弯的。

教师:就是说,雪对松树枝产生了一个‘力’的作用。

而这种‘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就像我们使力可以将尺子弯折,以及我们平时玩的橡皮筋等等,这些都是形变。

2、新课教学所以,从我们对足球的运动状态以及松枝的弯曲我们就可以得到力的定义了。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来总结一下力的定义?生答:力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语文有一种学习态度叫做咬文嚼字,那么我们也来对力的概念进行一次咬文嚼字!首先我们看到‘物体与物体之间’,同学们说说,你们对这个短语是如何理解的?生答:力是存在于物体之间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2.正确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进程与方法1.知道看法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发生的效果末尾的;2.能经过探求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3.能经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结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经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浸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培育片面观察剖析效果的才干教学重点:了解力的概念、体会重力的发生缘由和特点教学难点: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温习讨论教学用具:锯条、橡皮条、粉笔教学进程:〔一〕新课引入:在初中你们曾经学过了力,明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力。

〔二〕新课教学:1、力和力的图示1、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先生观察现象,是什么缘由招致这种变化呢?〔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缘由惹起这样的变化呢?锯条、皮筋的外形发作了改动,粉笔、书的运动形状发作了改动,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遭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植物体的运动形状,发生形变的缘由,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作形变。

〔2〕使物体的运动形状发作改动〔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

3、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效果:力可以分开物体而独自存在吗?〔1〕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

在研讨某物体时,我们把它叫做受力物体,对它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

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才干作为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相对的,在研讨不同效果时,同一物体有时是受力物体,有时是施力物体。

效果: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让先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觉得〕〔2〕相互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

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4.知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并通过重心的概念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课前准备弹簧秤、钩码、质量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木圆环、三角尺、重锤线◆教学过程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演示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一、力、基本相互作用1、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穿插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出回答:l、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2、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请猜测原因可能是什么?3、假设重力不存在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学生解答;交流讨论,发表见解。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人教版必修1教案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人教版必修1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人教版必修1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力的概念和公式;2.理解重力的基本作用特性;3.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4.能够设计和进行相关实验,验证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重力的概念和公式;2.所有物体都存在重力。

三、教学难点1.重力的理解和运用;2.重力与其他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四、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和公式1.重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力之一,指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公式:$F=G\\frac{m_1m_2}{r^2}$,其中F为两物体之间的重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2. 重力的基本作用特性1.重力是吸引力,所有物体都存在重力。

2.重力是一种相互作用力,与其他相互作用力,如弹力和摩擦力等不同。

3.重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运用重力公式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1.根据重力公式,计算两物体之间的重力大小。

2.运用重力公式,解决物体在不同位置和高度时的重力大小和力的方向。

4. 相关实验设计与验证1.用斜面实验验证物体的运动方向与重力方向之间的关系。

2.用天平实验验证不同重量的物体之间的重力大小关系。

3.用单摆实验验证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重力概念和公式,帮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原理。

2.设计相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组织小组或个人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重力相关的物理问题。

六、教学过程1.讲授重力的概念和公式,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基本原理;2.设计相关实验,验证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解决重力相关的物理问题;4.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七、作业与评估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重力概念和公式;2.设计和完成一个与重力相关的实验,记录并提交实验报告。

评估1.完成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重力概念和公式的程度;2.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交流情况,了解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课件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课件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上页 下页 返回
课堂小结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性质: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施力物体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4)、力的矢量性 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三要素:
5、力的单位: 牛顿
上页 下页 返回
例3、关于重心说法正确的是( D) A、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B、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 在中点,但一定还在铁丝上。 C、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 D、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上页
下页
返回
总结
1、重心不是重力的真实作用点,重力的作用 点遍布整个物体,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或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上页
下页
返回
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图示: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向力的方向画一有向线段, 有向线段的箭头指向力的方向,有向线段 长短按选定标度和力的大小来画,线段上 加刻度(一般两至三格即可)
3、用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上页
下页
返回
示例1:一人在水平面上用平行于水平面的力 30N推动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
等效
G
上页
下页
返回
重心的确定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只跟物体的形 状有关,若物体的形状规则,则重心在几何 中心。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 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物体内质量分布 有关。
3、质量分布均匀但薄板状物体的重心位置
局限性:只适用于薄板状的物体。
2、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但可以把物 体的质量看成都集中在重心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材分析: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首先给出几个受力的情况,“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

这几个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海绵的情况和其他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引出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首先给出小的演示比如: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接着提出问题.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及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然后给出三个例子
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
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
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教师总结: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结合以上的分析,再加上初中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给力下一个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由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一样,得出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矢量,让学生总结得出以前学习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之后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上找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要想测量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教师提出问题“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初中以学习过力的图示,让学生得出。

既可以使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可以引发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

接着提出“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接着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

接着给出几个参考练习,由学生完成。

“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要给出详细的解析,给出严格的步骤: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接着让学生练习,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随后给出课堂练习,课堂训练题目省略,之后给出解答。

随后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第二个知识点“重力”。

二、重力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让学生得出研究重力的三要素的研究方法。

让学生回答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结合课本讲解“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师总结得出: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

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

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

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接下来引入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 3.1 重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