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

2、过程与方法:⑴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⑵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⑶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重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难点:海峡两岸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七子之歌》使学生回忆澳门回归的历史。

点明澳门能够回归祖国,是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一)背景1、《告台湾同胞书》: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

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提出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

(二) 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

“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实现祖国统一所进行的努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要实现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对我国的发展有何意义?”等,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历史素养。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首先,我会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体制上为实现祖国统一所进行的努力,如实施一国两制政策等。其次,我会讲述在经济方面,我国如何通过改革开放等手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然后,我会阐述在文化方面,我国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基础。最后,我会强调祖国统一大业对我国的发展意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如邓小平、江泽民等,学习他们为实现祖国统一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同时,我将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大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Leabharlann 问题导向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设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要实现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对我国的发展有何意义?”等,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历史素养。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湖北省崇阳县众望高中高中历史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北省崇阳县众望高中高中历史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的背景、“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意义及对海峡两岸关系缓解所起的作用;理解“一国两制”和“和平统一”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进一步认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现实意义,增强只有综合国力的提高,外交上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2,过程与方法采用教材阅读法,阅读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通过讲述法,讲述香港回归前香港的历史问题,中英谈判的过程,体会“一国两制”政策的重大意义。

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问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行办法及对未来的期望。

总体采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分析比较法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用整体认知方法分析、评价“一国两制”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包括全体中国人一道,共同奋斗。

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助于中国在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国家的统一有助于国力的增强,教育学生增强团结统一的意识,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一国两制”的实践及“一国两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

从中我们应认识到“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高超的政治意识和为实现世界和平的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提出的背景及现实意义难点:“一国两制”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和统一的唯一出路五、学情分析高中同学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但其知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不能够进行理性分析,加之高一学生不够重视,基础不牢。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新的重大历史意义复习内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复习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复习难点:“一国两制”的内涵自主习1.新中国成立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原则,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伟大的指导思想。

3.“一国两制”的论和实践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发出海峡两岸的呼吁;邓小平访美讲话1981年叶剑英发表讲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构想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构想,成为国策;中、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两岸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1992年“会谈”达成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主张年月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年月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大陆访问合作探究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材料1 “亲爱的台湾同胞:……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1979年),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上述材料摘自,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由此可见,从1979年起,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有何重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

材料 2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香港: 略澳门:1512年,葡萄牙人以进贡为名来广东从事人口贩卖活动;1535年,贿赂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力;1553年,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并长期霸占澳门半岛;1840年,乘机巩固和扩大在澳门侵占的地盘;1851年,占领凼仔岛;1864年,占领路环岛;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教学反思: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和难点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内容是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通过展示史料、播放音乐和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启发导学法、讨论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采用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个体探究等活动方式相结合,以“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评价分析——总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进行。

课后,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较为客观、科学地分析海峡两岸问题;但我也发现学生分析分析问题时缺乏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重要性:①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和繁荣;③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篇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人教版必修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祖国统一大业教案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1982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导入新课】七子之歌闻一多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澳门回归,不止一次地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稚嫩的童声表达了迎回归的喜悦之情,也勾起了亿万人民内心深处的创痛、苦涩和辛酸。

闻一多先生当年怀着悲愤、期待写下这首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

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个地方,当时都被西方列强霸占。

他不会想到,时隔七十多年,西方殖民统治在我国彻底结束时,人们为他的诗谱写了优美的旋律【自主学习交流展示】:1.自主学习(内容:步步高知识清单,完成后熟读两遍)2. 交流展示a、“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于何时?针对什么问题?b、“一国两制”的含义c、香港是如何被一步步占领的d、归纳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合作探究】1、比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主要区别【课堂检测】(内容:见步步高对点训练)【总结感悟】根据本课要旨总结感悟【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构建知识结构)2 做步步高单元学习小结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导入新课】七子之歌闻一多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澳门回归,不止一次地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稚嫩的童声表达了迎回归的喜悦之情,也勾起了亿万人民内心深处的创痛、苦涩和辛酸。

闻一多先生当年怀着悲愤、期待写下这首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

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个地方,当时都被西方列强霸占。

他不会想到,时隔七十多年,西方殖民统治在我国彻底结束时,人们为他的诗谱写了优美的旋律【自主学习交流展示】:1.自主学习(内容:步步高知识清单,完成后熟读两遍)2. 交流展示a、“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于何时?针对什么问题?b、“一国两制”的含义c、香港是如何被一步步占领的d、归纳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合作探究】1、比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主要区别【课堂检测】(内容:见步步高对点训练)【总结感悟】根据本课要旨总结感悟【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构建知识结构)2 做步步高单元学习小结。

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学习目标】1.课标: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重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3.难点:海峡两岸关系二、【自主学习】(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 ________状态。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_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______ 提出“一国两制”。

3.含义:(1)前提:“一国”是指 ________________。

(2)“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 ________ 制度。

4.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国策。

5.意义:“ ________________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条件: ________ 构想的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2)过程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以 ________ 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________ ,规定了香港回归的日期。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________(2)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原因(1)1979年元旦,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中国共产党“________ 、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3)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和经济文化交流。

2.表现(1)1990年,台湾成立 ________________,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1992年,两会达成“ ________________ ”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课堂导学】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内战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

2.过程
(1)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宣布采用统一祖国的方针。

(2)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伟大构想。

3.含义
(1)前提:
(2)内容
○1大陆实行。

○2,实行。

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
1. 香港回归
(1)条件
○1“”构想的提出。

○2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以协商解决香港问题。

○2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了香港回归的日期。

○3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

(3)意义
○1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原因
(1)海峡两岸实现真正。

(2)中国共产党“,”方针的推动。

(3)迫于形势被迫作出回应。

2.表现
(1)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倡议两岸直接“”。

(2)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及交流。

(3)1990年两岸分别成立和
(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
(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访问大陆并与总书记会谈。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来解决港、澳、台问题?
2、香港为什么能顺利回归祖国?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简述其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