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理论

合集下载

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管理分析

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管理分析

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管理分析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在追求效益和盈利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成本管理。

利用价值链视角进行成本管理分析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种视角下,企业将整个价值链分解为不同的活动和流程,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成本管控,以便实现更加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更好的盈利能力。

本文将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探讨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管理分析方法,以期为企业提供成本控制的参考和帮助。

一、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管理理论基础1. 价值链概念价值链理论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的。

价值链是指企业内外各个环节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将物质和信息转化成成品或服务,最终为顾客创造价值。

价值链包括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两部分,内部价值链主要是企业内部的活动流程,外部价值链包括供应商和分销商等外部合作伙伴的活动流程。

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企业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从中找到创造更多价值和降低成本的机会。

2. 成本管理理论成本管理是企业核心管理的一部分,它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对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和分析,以确保企业的盈利和竞争优势。

成本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成本管理理论包括传统成本管理和现代成本管理两种方法,传统成本管理更注重对生产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而现代成本管理更加注重对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和优化。

二、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管理方法1. 利用价值链识别成本驱动因素通过价值链的分析,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活动对成本的影响,找到成本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生产环节,原材料的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等可能是主要的成本驱动因素;在市场销售环节,广告宣传、销售渠道成本等可能是主要的成本驱动因素。

企业可以通过识别成本驱动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成本进行管理。

2. 价值链管理和成本分析结合价值链管理和成本分析是紧密联系的,企业可以将价值链分解为不同的活动和流程,对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进行详细的核算和分析。

现代成本管理的五大理论

现代成本管理的五大理论
业成本的信息 ,其 目的不仅要使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合理化 .更 重要的是明确 改变作业与过程以提 高生产力 。它将成本 管理的重
心深入到供应链作业层次 尽可能消除 “ 非增值作业 ,改进 “ 增 在新产 品的开发阶段 ,就开始对成本进行估计 ,逐步形成 了包括 值作业” ,优化 “ 作业链 和 价值链 ” 从成本优 化的角度改造 协作企业在 内的一体化成本规划活动 。这种方法是一种用于在产 作业和重组作业流程 :并且对供应链 中的各项作业进行成本效益 品 设计 阶 段 降 低 成 本 的 方法 ,它要 求企 业 在 新 产 品 开发 阶 段 .为
分 析 确定 关 键 作 业 点 ,对 关 键 作 业 点进 行 重 点 控 制 应 该 说 作 满足整个公 司的利益 .规2 i足 顾客质量要求的产品 .在一定 的 ' ̄ J i
业成本管理 的出现使人们眼前一亮 , 它突破了传统 的人们对于成 中长期 目标利润及市场环境下 决定产品的 目标成本 。之后的年 本的种种认识 ,并为管理者拓展 了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 二 、战略成本管理
威胁等 .并依据 自身所处的竞争地 位及 时调整竞争战略 .成本范
围不断延伸 .从企业 内部价值链 延伸到企业外部价值链 成本管
参 考 文献 :
… K n t Snod.Srt i M ngmn Acutg a&ee en h i n e r m s t ec aaeet conn ,M ngmn a g i  ̄
的概念 .他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 “ 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
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 “Wio ; 。 I n ̄战 思想和构成全面成本管理 的管理过程分析 、A C s l B 、连续改善等主
略 成 本 管 理 定 义 为 : 是 明 确 强 调 战 略 问题 和 所 关 注 重 点 的 一 种 要方法 ,认为要在一个企业中实现全面成本管理 .首先要从管理

成本管理基础与理论

成本管理基础与理论

成本管理基础与理论概述成本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帮助企业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成本管理基于一些理论和原则,包括成本估计、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工具,并讨论如何应用成本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利润增长。

成本管理的概念成本管理是企业为了控制和降低成本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它包括对成本的估计、核算和控制。

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效益和利润最大化。

成本管理的原则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确定目标:企业应该设定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并与整体战略和目标保持一致。

2.组织架构:建立一个适当的组织架构来支持成本管理活动,包括成本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能部门。

3.制定预算:制定合理的成本预算,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进行定期的预算执行和成本分析。

4.高效运作: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浪费,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

5.绩效评估:建立一个评估成本管理绩效的体系,并进行绩效评估和改进。

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成本管理理论:传统成本管理理论主要关注成本的核算和控制,通过制定成本预算、分配成本和分析成本变动等方法来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

2.活动基础成本管理(ABC)理论:ABC理论认为,企业的成本是由各项活动所引起的,通过识别和分析各项活动的成本,可以更准确地估计和控制成本。

3.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和决策分析功能,通过提供有关成本和绩效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

成本管理的工具与技术成本管理的常用工具与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估计和预测: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对未来成本进行估计和预测。

2.成本核算:通过将各项成本按照项目或活动进行分类、分配和分析,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3.管理会计报表:通过编制各类管理会计报表,提供关于成本和绩效的信息,帮助管理层做出决策。

4.成本控制:通过制定控制措施和制度,监督和控制成本,确保成本在规定范围内。

成本理论与成本管理

成本理论与成本管理

成本理论与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成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和问题。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和生存能力。

成本是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费用总和,在企业的决策和运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成本问题的了解和掌控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专业知识。

本文主要探讨成本理论和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决策问题。

主要涉及到成本构成、成本分类、成本弹性、成本曲线等方面。

成本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概念: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总成本。

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随产品销量的增减而发生变化的成本。

比如企业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租金、利息等费用。

可变成本是一种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减而变化的成本。

比如原材料、直接人工、能源等变动性较强的成本。

总成本则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总和。

成本理论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包括:成本控制、成本预算、成本效益评估等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要实现盈利,就要力争减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成本控制是指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掌控和管理,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成本预算则是对企业未来的生产成本进行预测和规划,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成本效益评估是对企业的投资、生产和运营进行效益分析,判断其盈利水平和风险等。

成本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好地掌握成本问题,为企业盈利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企业运营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职能,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规划等方面。

成本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精准计算和控制,以保证企业的盈利和发展。

成本管理的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控制成本总量企业需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总量,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需要企业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提高生产效率和利用率。

(2)确定成本结构企业需要准确地了解其生产成本的构成,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以便于进行成本控制和规划。

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企业成本管理,指的是企业对其各项成本进行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成本管理包括成本的核算、分析、控制和改进四个阶段。

其中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点,控制是成本管理的关键,改进是成本管理的目标。

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以确保成本管理的效果。

一、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1.成本核算理论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与产品有关的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等直接投入产品中的成本。

间接成本是指不能单独归属于某个产品的成本,必须通过间接费用分配方式分摊到各个产品中去。

常见的间接成本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折旧、维修、水电等费用。

2.成本分析理论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点,其目的是找出成本地点、成本阶段、成本来源和成本分布等问题。

成本分析主要包括成本构成分析、成本与收入的关系分析、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等。

通过成本分析,企业可以找出成本的关键点、瓶颈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3.成本控制理论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关键,其目的是通过控制成本的水平和变动,达到掌控成本的目的。

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成本标准控制、成本差异分析控制、成本弹性控制等。

成本标准控制是指制定合理的成本标准,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达到最佳的成本效益。

成本差异分析控制主要是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分析,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成本弹性控制是指在成本的波动和变化时,随时调整经营策略,保持企业的盈利。

4.成本改进理论成本改进是成本管理的目标,其目的是通过不断地改进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成本改进主要包括成本优化、成本节约和成本降低。

成本优化是指在成本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降低成本。

成本节约是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简化流程和管理,降低成本。

成本降低是指在成本已经提高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新的原材料、节约能源等措施,降低成本水平。

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基本理论

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基本理论

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基本理论1. 引言在项目管理中,成本管理被视为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项目的质量与成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成本高,项目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成本控制得当,项目质量会得到保证。

本文将介绍项目质量与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帮助项目经理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

2. 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成本管理是指为了达到预定目标,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对成本的估算、预算、控制和决策等方面。

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项目要求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成本完成项目。

3. 成本估算与预算3.1 成本估算成本估算是在项目启动阶段或项目计划阶段,根据项目的范围、需求、资源等信息,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估。

常用的成本估算方法包括专家判断法、类比估算法和参数估算法等。

合理的成本估算能够为项目的预算提供准确的基础。

3.2 成本预算成本预算是指在成本估算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成本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成本预算需要考虑项目的工作量、资源需求、时间进度等因素,并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活动和工作包中。

成本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项目的预测准确性,为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依据。

4. 成本控制4.1 成本控制的意义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执行阶段,通过监控和调整项目成本,以确保项目能够按照预算的要求进行。

成本控制可以帮助项目经理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纠正,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4.2 成本控制的方法成本控制的方法包括盈余分析法、挣值管理法和成本管理软件等。

盈余分析法是根据实际发生的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挣值管理法是一种综合的成本控制方法,通过对项目工作完成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和分析,预测项目的完成情况并做出调整。

成本管理软件可以帮助项目经理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管理,提供实时的成本信息和报告。

5. 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短期生产中有部分投入要素不能变动,因而短期成本一定不可能低于长期成本。在某一产量水平上,生产者可以从某个短期生产规模状态下找出最低成本点,如果变动生产规模可以使这一产量水平点的成本更低,生产者一定会变动投入要素,追求长期生产中的最低成本点。
长期成本理论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成
短期平均成本1
沉没成本:过去已经支出的费用,或者根据协议将必须支出的费用
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是否随着总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长寿资产及其成本核算
短期成本理论
固定成本 在某一时期内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费用。
可变成本 在某一时期内厂商可以随时增加或减少的成 本,它随生产量的多少而变化。
经营杠杆
杠杆作用固定成本比变动成本相对较大,称该企业杠杆作用大产量较小时,杠杆作用较大产量较大时,杠杆作用较小利润弹性:销售量变化1%而引起的利润变化的百分比在同一产量点上,杠杆作用大的企业,其经营利润弹性大,即利润的变动性大利润弹性大的企业其经营风险大勇于加大杠杆作用的决策者是风险偏好型的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

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和应用。

本文将围绕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及其应用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实践效果。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企业成本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目标成本的确定、成本计划与控制、成本核算与分析等环节。

目标成本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在实际应用中,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如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案例是汽车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通过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赢得了市场份额。

目标成本管理还应用于物流业,通过优化物流运作流程,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

在服务业中,目标成本管理同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例如,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顾客等待时间和投诉率,从而实现成本管控和效益提升。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的应用实践表明,它能够为企业带来以下启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强调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顾客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制定相应的成本计划和控制措施,从而满足顾客需求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全过程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涵盖了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包括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

通过对这些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能够更好地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

团队合作与激励机制:目标成本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协同作战。

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团队合作机制,以及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地推动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和效果。

持续改进与创新:目标成本管理理论要求企业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改进,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来优化成本结构、提高效率和质量。

同时,企业还需要密切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及时调整战略和措施,以保持竞争优势。

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成本管理的对象成本管理对象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

既包括财务会计计算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的现在和未来成本;既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内的资金耗费,也包括行业价值链整合所涉及的客户和供应商的资金耗费。

成本管理的对象最终是资金流出。

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的对象还是有所不同。

传统的简单加工型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限定在企业内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

而自身处于激烈竞争的大型企业为赢得竞争,必须关注企业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因此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突破了企业的界限,凡是和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资金消耗都属于成本管理的范围。

二、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信息、参与管理,但在不同层面又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1.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为企业内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其所需的各种成本信息以供决策和通过各种经济、技术和组织手段实现控制成本水平。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总体目标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而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主要依竞争战略而定。

在成本领先战略指导下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而在差异化战略指导下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则是在保证实现产品、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前提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性降低。

2.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可分为:成本计算的目标和成本控制的目标。

成本计算的目标是为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

包括外部和内部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

外部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主要是关于资产价值和盈亏情况的,因此成本计算的目标是确定盈亏及存货价值,即按照成本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财务成本,满足编制资产负债表的需要。

而内部信息使用者利用成本信息除了了解资产及盈亏情况外,主要是用于经营管理,因此成本计算的目标即通过向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信息,借以提高人们的成本意识,通过成本差异分析,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促进管理人员采取改善措施;通过盈亏平衡分析等方法,提供管理成本信息,有效地满足现代经营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1. 引言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企业的盈利能力、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

本文将介绍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成本的定义、分类,以及成本控制和成本优化的方法。

2. 成本的定义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或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付出的费用,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类。

直接成本是与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如原材料、直接人工和直接制造费用;间接成本是与产品间接相关的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间接制造费用。

3. 成本的分类根据成本的特性和计算方式,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3.1 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是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的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减而变化;固定成本是与产品数量无关的成本,不受产量的变化影响。

在成本管理中,了解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比例和变化情况,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定价和生产决策,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3.2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原材料和直接人工;间接成本是不容易直接分配给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需要通过成本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对于直接成本,企业可以直接核算和管理;而对于间接成本,需要通过合理的成本分配方法进行分配,以便准确计算产品的成本。

3.3 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是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决策、控制和管理进行调整的成本;不可控成本是企业管理层无法直接控制和调整的成本,如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引起的成本增加。

在成本管理中,重点关注可控成本的管理和优化,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4. 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使得成本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超出预算或计划。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成本控制方法:4.1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通过制定预算和预测成本,进行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的对比,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的方法。

预算控制可以使企业管理层了解和掌握成本的变动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

4.2 差异分析差异分析是通过计算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的方法。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一、成本管理概述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并持之以恒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因此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应放在重要的位置。

1.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1)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计算将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通过成本动因更为精确地分摊到产品成本中,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使用作业成本信息,从成本优化的角度改造作业和重组作业流程,对各项作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关键作业点并重点控制。

2)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与该企业的战略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各项成本行为、成本结构实施全面了解、分析、控制,从而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是成本内容不断扩展,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所处环境极其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包括企业优劣势、竞争对手的威胁等,并依据自身所处的竞争地位及时调整竞争战略。

成本范围不断延伸,从企业内部价值链延伸到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手段不断丰富,已超越了传统格式化的成本报告。

成本分析模式注重定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并利用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各种成本信息服务于企业管理,促使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生命周期成本指产品策划、开发、制造、营销、物流发生的成本,消费者购入产品后发生的使用成本、维护成本、废置处置成本,体现企业社会责任。

4)成本规划用于产品设计阶段降低成本的方法,满足公司利益、客户利益。

5)全面成本管理从管理过程分析的角度,全面审视企业现有的经营过程,从中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

6)策略性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与企业策略相结合,使企业跨出内部控制的单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以巩固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

成本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成本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成本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对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有
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它涉及到对成本的预算、核算、分析和控制,以确保企业能够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实现盈利和提高竞争力。

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成本预算,成本管理的第一步是进行成本预算,即根据企业
的生产计划和经营目标,对各项成本进行预先的估算和安排。

成本
预算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资源,制定目标和计划,为后续的成本
控制提供依据。

2. 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指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
详细记录和核算。

通过成本核算,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个环节
的成本构成,为后续的成本控制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 成本分析,成本管理还包括对成本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成本
的变动分析、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分析、差异分析等。

通过成本分析,企业可以找出成本的变动规律和成本差异的原因,为成本控制
和降低成本提供依据。

4. 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和监督,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盈利最大化和提高竞争力。

总之,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成本的预算、核算、分析和控制,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1. 成本控制的概念与理解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

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2. 成本效益理论成本效益是价值工程思想的一种体现。

当代社会,作为企业来说,应当着眼于市场需求,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往往要增加一部分成本,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应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这就是成本效益理论。

它可以通俗的表述为“为了省钱而花钱”的思想,即为了长期的、大量的收入(相当于现时的机会收入或未来的真实收入)应该支出某些短期看来似乎是高昂的费用。

比如引进新型人才可能导致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成本控制期间,因人才做出的决策带来的好处而可能弥补该人员工资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

3. 成本意识理论成本意识,也有译为“成本警觉”的。

在西方国家主要指:注意控制成本,使成本不超出限额;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保持成本的低水平;努力使成本降低到低数。

成本意识理论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为基本的立足点。

现代成本意识理论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的。

与其设定合理的目标,不如设定理想的目标。

我们说这就是成本意识理论的根本体现,也就是说成本意识是有追求极限的“理想性”特征。

《成本管理学》

《成本管理学》


费用是为取得当期收入而发生的资源耗费金额
费用是要与收入相配比的,反映在利润表中 费用与特定期间相关
费用的分类
费用要素: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按其经济内容分类称为 费用要素。从经济内容看,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主要是 劳动对象消耗的费用,劳动手段消耗的费用和活劳动消耗 的费用。 1. 外购材料 2. 外购燃料 6. 折旧费 7. 利息支出
成本管理的机构:领导机构、职能机构、归口管理部门 成本管理人员:具备职业素质与道德 成本管理工作的组织形式:集中式与非集中式 成本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及其职责分工及权 限,成本定额、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的编制方法,成本
核算、预测、控制、分析考核、报表的规定,内部价格
制定和结算等。
• 其次,计量和记录材料的消耗情况
– 领用原始凭证:领料单、限额领料单、领料登记簿等 – 已领未用的材料:办理退料或“假退料”手续
• 第三,确定发出材料的成本
– 实际成本法下,可采用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 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发出材料的成本 – 计划成本法下要结转发出材料负担的差异
成本核算程序及账户设臵(72)
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项 间接生产费用。
按不同车间、部门设臵明细账。
按费用项目开设专栏。
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成本核算程序及账户设臵
本章重点提示
成本的含义(理论成本、实际成本、会计成本) 费用要素与成本项目 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产品成本、期间成本 成本管理体系与工作组织 成本核算的要求 成本核算程序与账户设臵
由于受成本计算效益性原则限制,有些形成产品价值
的支出却没有计入产品成本,如期间费用。

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概述

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概述

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概述概述:企业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对内部成本进行全面掌控和管理的过程。

通过科学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企业可以提高盈利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来概述企业成本管理。

一、理论概述1.成本概念: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出的各种资源和费用的总和。

它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

2.成本行为特征:成本行为特征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的关系、成本的弹性等。

了解成本行为特征有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策略。

3.成本与效益关系:成本与效益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企业需要通过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来提高盈利能力。

成本管理应注重成本和效益的协调。

4.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原则包括成本可控性原则、成本分配原则、成本测算原则等。

这些原则为企业开展成本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指导。

二、方法概述1.预算管理法:预算管理法是一种通过预先确定成本目标和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管理方法。

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分配资源,控制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通过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标准成本,并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成本差异。

通过分析成本差异,企业可以找出成本管理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3.绩效评估法:绩效评估法是一种通过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成本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和反馈的方法。

通过绩效评估,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提高成本管理的效果。

4.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分析和计算,实现成本管理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作业环节的成本,并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

5.生命周期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产品或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考虑和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控制和管理成本。

结论: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企业成本管理进行了概述。

成本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成本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成本管理文献综述范文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将对成本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成本管理概述成本管理是指在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有效规划、控制、分析和优化的一种管理活动。

成本管理旨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成本管理文献综述1.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成本管理阶段:以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为代表,主要关注成本的计算和分配。

(2)战略成本管理阶段:强调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结合,关注成本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

(3)作业基础成本管理阶段:以作业为基础,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动态监控和优化。

2.成本管理方法研究(1)作业成本法:通过对作业的分析,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有助于企业发现成本浪费的环节,从而降低成本。

(2)目标成本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定产品目标成本,通过成本策划、成本控制等手段实现成本降低。

(3)供应链成本管理:关注企业内部及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成本优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3.成本管理实践应用研究(1)制造业成本管理:研究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2)服务业成本管理:关注服务业的特点,如人力成本、服务质量等,探讨如何实现成本优化。

(3)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构建:从组织结构、制度、流程等方面构建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提高成本管理效果。

三、总结成本管理文献综述展示了成本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结合,以期为我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注:本文仅为范文,禁止用作其他用途。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及其应用在经济发展的当今时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在企业日益增多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维持或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成为关键问题之一。

此时,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应用无疑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力的支撑。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以战略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方式,通过确定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活动、分析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成本以及制定相应的战略,达到掌控成本、优化体系、提高利润的目标。

具体来说,战略成本管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 理性定位每个环节的成本价值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理性定位。

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价值链,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价值链,如采购、生产、销售等,另一种是外部价值链,指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位置,如供应商、物流公司、售后服务等。

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成本价值不同,在制定战略成本控制策略时,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理性定位。

2. 分析每个环节成本的价值创造度除了对每个环节进行定位,还需要分析每个环节的成本价值对企业的价值创造程度。

例如,在生产环节,成本最大的可能是生产原材料,那么企业可尝试寻找相对廉价的替代品,未来也可以尝试进口更便宜的原材料。

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

3. 通过制定相应的战略降低成本最后,战略成本管理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战略降低成本。

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是“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也就是说制定战略时需要根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不同成本构成来进行制定,制定不同的战略。

总而言之,战略成本管理是基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价值链的分析,通过制定战略降低成本的方法,优化企业的整体运营体系,提高盈利能力的管理方式。

通过战略成本管理,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能力,实现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管理理论概述20世纪以前,成本管理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其重点是对各项成本进行事后核算和反映。

20世纪中期,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成本管理理论的核心由事后消极的成本核算转向事中的成本控制,并逐步形成了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

近一二十年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面临挑战,成本管理的重心也由事中的成本控制向前进一步扩展到事前的成本预测、计划阶段,并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战略成本管理,它标志着成本管理理论日趋成熟。

成本管理就是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资源的耗费和使用进行预算和控制的理论、程序和方法的总称[1]。

它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并由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成本管理理论的思想和内容也日臻完善。

自l5世纪中叶成本会计的产生之日起,成本管理的思想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成长阶段,其核心内容相应地从最初的成本核算、成本节约和控制,过渡到全面成本管理,直至最后的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也由事后反映、事中控制转向事前预测,直至目前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多环节相结合的战略化成本管理阶段。

成本管理理论的形成(一)萌芽期事后成本核算阶段。

一般认为。

成本管理理论是从l9世纪2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但作为成本管理基础的成本核算。

却在l5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2]。

它首先产生于人们计算销售损益的需要。

在人类早期漫长的生产和交换历史中。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不发达。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品种单一。

整个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所以消费者只是产品和阶段的接受者。

根本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

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经营活动的重心自然是想方设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成本核算只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附带职能。

那时生产者只是在产品销售后用盘存的方法,倒轧出销货成本,以计算销售损益。

由于必须等到商品销售后才能算出其成本,所以倒轧法往往不能满足产品订价和及时计算企业损益的需要。

为了在产品完工后就能及时了解产品成本的情况,人们积极探索,形成了以实际成本为主要内容的成本核算方法。

1750年,英国人詹姆斯·多德森(Jame Doam)为他的亚麻制袜厂设计的存货、纺麻、漂白、染色、织袜、整理等步骤的记录,最后可计算出每双棕色长袜的成本。

初步形成了分步成本计算法的模式[3]。

随后。

由于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间接制造费用急剧增加,间接费用如何分配到各个产品中去成为当时成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889年,英国会计师G·P诺顿(Norton)在《纺织工业簿记》(‘Textile—Manufactures Book Keeping))一书中,主张将成本分为主要成本和间接费用两大部分,主要成本按产品进行分配,间接费用则直接转到损益账户中,设计出了制造成本法的模式[4]。

这一时期成本管理的思想尚在酝酿之中。

主要体现在事后对销售产品的成本按一定方法进行核算,并将企业各年的实际成本进行相互比较。

这些虽然为下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本信息,但仍局限于事后对成本被动的反映,并不能达到及时控制生产耗费的目的,所以它不适用于成本管理,当时主要用于产品定价和期间损益的计算。

不过,这些成本核算意识及方法的产生为以后成本管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许多方法在今天仍在广泛应用。

(二)形成期——事中成本控制阶段。

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资本逐渐向大企业集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使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化,而且由于大量生产带来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迫使企业必须改变凭经验或惯例进行管理的传统方法,合理地进行内部管理。

1911年,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发表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提出了“以计件工资和标准化工作原理来控制工人生产效率”的思想。

随后,在会计中“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便应运而生。

与以前仅利用过的数值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不同,标准成本法要求预先制定作为规范的标准数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之中,随着生产耗费的发生,就将实际资金耗费与标准成本值相比较,从中揭示实际耗费脱离标准的差异,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调节。

进入20世纪30年代,标准成本的现实性进一步扩大,最初的标准成本是以长期的平均价格、接近于理论值的效率水平及最高开工率来制定的,所得的标准化成本是理想标准成本,在短期内难以达到。

特别是在经济剧烈变动的20世纪20年代,尽管制约成本产生的现实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但标准成本却长期固定不变,因此发生的成本差异太多,不能与管理者的责任相结合,因此人们迫切要求以现行标准成本代替理想标准成本。

现行标准成本是以短期的预计价格、现实条件下可达到的作业效率水平和预计的开工率为前提制定的。

由“理想标准成本”发展到“现行标准成本”,标志着标准成本从原来的作为理想的规范向作为现实应达到的目标转化,并促使标准成本在产品实际成本的控制中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标准成本制度的诞生和发展将成本管理从事后成本核算向前移到事中成本控制,使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生产工人都增强了控制成本的意识,推动了企业成本的降低和节约。

它不仅是一种成本制度,而且还能满足企业计算损益的需要,从而将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

至今,标准成本仍是对产品成本,特别是制造领域的直接成本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与预算控制一起成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展期——事前成本预测与事中成本控制相结合的阶段。

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企业广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迫使企业在成本管理控制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194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麦尔斯(Miles)首先提出“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 ng)的概念,要求企业在新产品设计或者产品改造时,就要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考虑产品的成本,尽量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以及通用件、标准件等,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匹配”,尽量以最少的单位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品功能[5]。

价值工程的实践,使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也扩展了成本控制的空间范围,完善了成本管理方法,并迅速为世界各国采纳和运用。

后来在实践中,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筹建新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技术改造以及调整产业方向中都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即对市场需求、厂址选择、生产技术选择、筹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研究,预测投资总额,考查成本水平,使事前成本控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954年,英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Druker)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又进一步推动了成本管理思想的发展[6],并最终形成了目标成本管理理论体系。

它强调在产品设计之前,按照客户能接受的价格确定产品售价和目标利润,然后确定目标成本,用目标成本控制产品设计,使产品设计方案达到技术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即对产品成本进行事先控制,对其全过程都实行目标成本控制。

这样,成本管理的内容便扩展到了技术领域,从经济着眼,从技术着手,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有效地促使成本降低。

具体来讲,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产品的研究设计、试制过程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即从产品开发、设计选型到试验,从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到选用设备、选用材料和组织供应等都要考虑降低成本的要求,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分析,保证设计、工艺工作的经济合理性。

②对产品生产过程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即从原材料投人生产,经过各个生产环节到生产完成的成本形成过程所进行的管理。

从组织生产过程、投入的时间、投入的批量、投入的方式,到各个生产单位的材料、工时消耗、费用开支、在制品占用量、生产的连续性以及产品质量、停工待料等成本的形成所进行的管理。

③对产品销售过程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即从产品入库到产品销售和使用服务过程的成本形成进行的管理,从产品入库保管、储备占用、包装运输到广告推销、售后服务开支等成本的形成进行的管理。

随着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和管理日趋复杂,管理集权制转为分权制。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的业绩考核,1952年,美国会计学家希琴斯(J.A.Higgins)倡导了责任成本会计,将成本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各级责任单位的责任成本,进行责任成本核算,使成本控制更为有效【7】。

它通过对各成本责任单位的可控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成本形成有关的各责任部门的考核和评价,来调动各级成本管理部门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标准成本控制.是以产品这种无生命的东西作为控制对象,而责任成本是以企业各级成员的成本行为作为控制对象,它要求根据成本的可控性,将各成本责任单位发生的成本区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并仅将可控成本作为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以明确成本责任。

责任成本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理论,能增强企业成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发挥成本控制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成本控制活动取得更大的效果。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资本主义的经营思想相应地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或“产销结合”转变,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而传统的全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巳不能满足成本预测、决策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变动成本法”的成本核算方法。

这种方法根据成本总额是否随业务量增减而相应变动,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且只将变动费用(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中,而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全部列入损益表中。

这样,不仅能在损益平衡点的预测分析中用来分析销售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科学地进行成本控制,便于人们分清成本的下降是由业务量上升还是加强控制的结果,明确责任归属,并根据这两种成本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到了2O世纪6O年代,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企业对质量管理日益重视,“质量成本”的概念逐渐形成,并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通用电气公司经理菲根堡姆首次提出,它确定了质量成本项目、质量成本的计算分析方法,扩大了成本管理的研究领域。

这里的“质量成本”是指在企业的生产准备、制造及销售过程中,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以及因产品或服务达不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包括预防、鉴定、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等)。

在生产中,质量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和质量损失,为企业编制质量成本计划、进行质量成本分析提供及时、准确的资料,使企业能更有效地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