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考研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
考研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随着考研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报考研究生,而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所有历史学专业考研的必修科目之一。
掌握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考生的必修内容,也是提高我们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因此,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以帮助考研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更好地备考。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鸦片战争和中国对外关系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改变了中国的对外关系。
在这次战争中,中国军队的现代化程度明显不及外国军队,战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2.洋务运动与自强思潮洋务运动是指自甲午战争后,光绪皇帝发动的,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开展工业和加强国防的一系列活动。
自强思潮是因应洋务运动而产生的,其主要思想是要摆脱外来势力的控制,加强国家的自主能力。
3.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1898年庚子事件后光绪帝为奋发图强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综合改革。
百日维新则是在戊戌变法基础上,清政府实行的一次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
然而,这两次变法均未得到成功,反而引起了当时传统势力的强烈反弹。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1.晚清政治体制晚清政治体制的特点是皇权霸道。
清政府通过设置官僚、分科设置、民众管理、海防重兵,保障皇权和封建领主阶级的利益。
2.辛亥革命和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中国摆脱了数千年封建帝制的束缚。
191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共和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3.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在战争胜利后展开的一场广泛的社会主义革命,其目标是实现经济独立和政治民主,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
三、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1.五四运动和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西方思想所取代。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崛起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崛起自由主义思潮作为西方的主流思想,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陆续传入中国,不仅在上世纪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其中,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和起源归功于多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在此,我重点介绍几位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标签: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含义(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内涵近代自由主义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哲学自由主义。
所谓政治自由主义,就是指全体社会的全体公民都拥有政治生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所谓经济自由主义,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对市场经济较少的干预和控制;所谓社会自由主义,关注社会正义,对社会弱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所谓哲学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宣扬个人之上的观点。
(二)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特征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四大特征:个体主义、平等主义、普同主义、淑世主义。
所谓个体主义,即是宣扬个人独立性格和个人之上,主张发挥个人自由平等的天性。
所谓平等主义,即是每个人生而平等,平等的享有各项权利。
所谓普同主义,即是能够应用于所有人身上的价值观或事物,强调普遍的事实能够被发现和理解;所谓淑世主义,即是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介于悲与喜、恶与善的之间的人生哲学,对待事情既不悲观也不乐观的态度。
(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核心价值近代自由主义的四大特征之一个人主义就是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他的基本原则就在于自由、平等和民主。
这三个基本名词是近代自由主义最基本的内涵和特征。
二、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分类(一)中国古典式自由主义中国古典式自由主义又被称为中国传统自由主义,起源于国内。
以严复和梁启超为主要代表,二者受休谟、洛克、亚当斯密和孟德斯鸠的影响最大,古典自由主义体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特征,嚴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观念和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自由主义思潮的新大门。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自由主义思想起源于欧洲, 在近代中国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自由主义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思潮,如今依然影响和引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自由主义思想从19世纪开始, 逐渐传入到中国。
在这一时期, 中国面临的是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开始学习自由主义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各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
其中拥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教士最为活跃,他们在中国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将西方民主和自由主义思想引入中国。
此外, 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媒体以及文化名人,如饶漱石, 胡适和陈独秀等,都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者和宣传者。
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由主义思想充分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理想和美好。
自由和平等这样的基本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为中国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自由主义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经济上,自由主义思想宣扬私人财产和个人自由,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这种思想无疑是新的、激进的。
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和实施,从某种程度上前提了中国现代经济体制的形成。
此外,自由主义思想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尝试吸纳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将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提出了一些在传统文化观念下不曾思考过的问题, 如女权、民主和人权等。
这些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自由主义思想的意义和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不是完全成功的。
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在之后的历史中, 也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中带来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困境。
论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论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作者:王静雅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
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
本文从自由主义的产生起源等角度,探讨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的产生和发展,最后分析了其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自由主义近代中国失败原因一、名词解释1、自由主义正如约翰·格雷所说,“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与智识传统,作为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与众不同的思想流派,自由主义的出现不早于世纪。
”自由主义是一种满足和实现人的个性的价值观,即最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个人的各种权利和选择,在人权基础上建立宪政和法治。
从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自由主义是伴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自由主义的观念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但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刺激下的产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成果也需要输入而不可能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自发产生。
因此,在当时,自由主义观念的输入对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自由主義曾造成了一定的声势和影响,它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一起并成为近代中国三大文化思潮。
二、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发展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社会。
对于中国来讲,自由主义是从西方引入的,当时的中国无论社会经济结构还是思想文化传统,都不具备可令自由主义内发生成的要素,因此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是在西方自由主义陆续输入的过程中逐渐建构发展起来的。
1、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兴起19世纪末期,中国近代改良派主张的维新变法思想是出现在封建社会上层的的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和代表着正开始形成的社会新兴势力即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思想主张。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自由主义运动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自由主义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自由主义运动是一场深刻而重要的变革。
这场运动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双重压力,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新的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思想启蒙与自由主义运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和理念。
思想启蒙在大背景下是一种对于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中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受到封建礼教之制约,在取得知识、表达自由上受到了限制。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崛起,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给了人们新的思考和表达的权利。
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和传播,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了解和追求自由的渠道。
思想启蒙的核心是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近代中国先驱者梁启超在他的《新民丛报》中提出了自由平等主义的理念。
他主张以民主、科学和法治为基础,通过普及教育、提倡思考、强调合理性等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
梁启超的主张深受到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拥护。
思想启蒙与自由主义运动在中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传播。
上海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成为了思想启蒙的重要阵地。
众多报刊和杂志涌现出来,为民众提供了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并进行自由的讨论。
无论是革命思潮、民主运动,还是科学研究、文学艺术,这些新的思想方式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思想启蒙与自由主义运动对当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场运动不仅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批的革命者、学者和知识分子。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推动中国社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思想启蒙与自由主义运动的影响也可见于中国的法制改革。
只有建立科学的法制体系,才能保证公民的自由和权益。
新法学运动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由不应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应该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
然而,思想启蒙与自由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障碍。
封建统治者的倒行逆施以及列强的入侵都是思想启蒙运动的阻碍。
加之各种历史原因,这场运动未能取得理想的进展。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作者:刘洋洋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8期摘要: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是在输入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曾造成了一定的声势和影响,它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一起并成为近代中国三大文化思潮。
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观点和影响评析进行一个综述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自由主义思潮,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政治现代化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对于中国来讲,自由主义是从西方引入的,近代中国无论社会经济结构还是思想文化传统,都不具备自由主义自然而然产生的环境,因此,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是在输入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虽然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缺乏中国文化传统,并由于其自身理论的缺陷及受当时中国国情的限制,自由主义思潮在当时未取得主导地位,最后又归于沉寂,自由主义运动及其所践行的政治理想也终究宣告失败破产,但它对于中国思想界曾起过的重要启迪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及政治文化,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学者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的开端持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以胡伟希为代表。
他认为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兴起于戊戌维新时期,而严复则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运动的真正开创者”。
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高涨期,其突出表现是提倡个性解放的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三是20世纪20年代末 30 年代初自由主义思潮从伦理、道德领域向政治领域渗透。
四是40 年代末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政治活动空前活跃,他们提出“第三条道路”,力图超越国共两党和国际上美苏的对立。
[1]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许纪霖认为:“如果追溯中国自由主义的起源,应该从五四算起。
在此之前,严复、梁启超也宣传介绍过西方的自由主义学理和思想,不过,自由主义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救亡图存的权宜之计,而非终极性的价值追求。
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
*
[ 作者简介 ] 宋晓敏 ( 1979 ! ) , 女 , 吉林省吉林市 人 , 辽宁 师范大学政 治与行政学 院博士研 究生 , 研究方 向为马 克 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 56 ∃
二、 自由主义的悖论 为追求富强而学习西方是近代中国人的普遍态 度, 这种工具理性使西方自由主义传播到中国后发 生了重大变形, 自由主义本身强调个体的价值与个 体自由, 但在近代中国, 对自由本身的价值追求让 位于中国的社会实践和国家富强的需要 , 成为第二 位的。这样, 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其工具理性和价 值理性相背离, 自由主义的悖论由此产生。 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往往在矛盾中徘徊 , 力求在思想原则和现实目标之间的妥协 , 但这在近 代的历史条件下很难兼顾 , 因此这种悖论导致中国 自由主义者的理论 个性也不尽相 同, 如严复 提出 ∀ 以自由为体, 以民主为用# , 深刻揭示了西方自由 主义的精神实质 , 然而他又视自由为 ∀ 民德# 的一 个重要内容, 把自由归于国家发展的框架内理解把 握。与之类似 , 梁启超的 ∀ 新民说 # 也强调自由 , 但在提及民族主义的时候 , 自由同样变成依附性的 东西。相比较而 言, 胡适可能 更注重理念上 的自 由, 把个体自由当作独立的价值, 但潜意识上也难 以超越国家优先于个体的原则 , 真正的自由在中国 的思想体系中难以定位, 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思想 之间存在无法填补的鸿沟。这些具有西方文化背景 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旦想将西方的民主自由政治理论 应用于中国近代社会实际时, 权威意识、专制传统 与自由、民主的冲突就体现出来, 成为无法回避的 难题。中国近代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决定中国需要摆 脱传统的羁绊, 融入现代文明中才能生存发展, 必 须融入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体系中才能 面向世界 , 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是其思想基 础; 另一方面落后的实际又决定了西方的自由主义 价值观念在近代中国时间上的错位 , 难以在现实中 立足 , 产生象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政治影响。作 为其思想基础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念只在知识分子圈 内产生一定影响 , 在近代中国现实情况面前难以成 为大众化的共识。正如殷海光所说: ∀ 多少年来的 经验以及对经验的分析告诉我, 人间的一切想望 , 如果不放在一个理智的水平上 , 那么很可能大都是 海市蜃楼。 # [ 1] ( P7- 8) 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脱离中国的实 际,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依托于中国历史思想 的基线 , 同样如殷海光先生所说 : ∀ 传统与自由的 关系当然极为复杂, 但, in the last analysis, 如果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完全放弃了传统, 他们即 便高唱自由, 这种自由是没有根基的。 #
近现代中国思想政治变革的历程与启示
近现代中国思想政治变革的历程与启示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政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涵盖了各个领域,从传统思想到新文化运动,再到共产主义思潮,形成了中国思想政治的丰富面貌。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近现代中国思想政治变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本文将探讨其中的历程和启示。
第一阶段:传统思想的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弱势地位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传统文化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要,而西方的现代化思想既来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也引入了诸多问题。
这时期,产生了“废除科举”、“变法维新”、“戊戌变法”等一系列大规模的革新运动。
细究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主要的变革和思潮:1. translation: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在这个时期是一种既引人注目又屡遭抨击的思想。
自由主义试图通过自由市场和私有产权来实现公正和平等,这一理念为追求自由民主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契机。
国民党建立后,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和自由。
2. translation:民族主义随着中国遭受侵略和屈辱的时刻增加,民族主义开始在中国的响起。
革命者们认为,要想让中华民族在亚洲强大起来,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并同自己的文化相结合,这一思想方案也图过后来的共产主义者所採取的思路。
同时,党的后来也为推动一些激进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第二阶段: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期,以袁申才、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
为了与封建传统决裂,他们提出了自由、民主、科学、市场等要素,呼吁“革命和改革”,提倡与传统观念的决裂,领导思潮的推进,为思想解放和推进后来的革命和建设进行的呼吁。
新文化运动策源于思想的解放,赋予了中国社会变革新意。
但随着运动的深入,也引入了一些问题。
逐渐出现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毁灭,以及一些过度渲染个人欲望的现象。
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
第三阶段: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迎来了中国的早期学习,随着毛泽东的到来,这件事情成为了生动的事实。
中国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是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思潮,强调个体自由、人权和自由市场经济。
然而,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也存在着一些与自由主义相关的思想。
本文将介绍中国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并分析其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异同点。
一、自由主义在中国哲学中的渊源中国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思想家孟子。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主张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并强调政府应该保护个体的自由权利。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并通过道德行为来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知识分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接触到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并受其影响。
他们主张个人自由、平等和民主,并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统治。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二、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特点中国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中国自由主义强调“人文主义”,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西方自由主义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和经济自由。
其次,中国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个体的自由。
因此,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推崇个体自由的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责任与义务。
此外,中国自由主义对于政府的作用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西方自由主义中,政府的作用被视为限制和压迫个体自由的主要因素。
而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认为,政府应该保障个体的自由权利,并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现实应用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改革开放,个体的自由意识和自由选择的需求逐渐增强。
自由主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和指导,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探究引言20世纪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社会变革、思想解放以及知识界的反思不息推动思想的进步。
自由主义思潮在这个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进步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一、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挑战。
旧有的封建社会秩序已经岌岌可危,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经济的落后让人们开始反思中国应该如何走向现代化。
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开始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二、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的中国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推崇。
这些学者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启发,开始主张个人自由、言论自由以及对等权利。
他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束缚进行了批判,认为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改革。
这些思想家的出现标志着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三、自由主义思潮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同。
20世纪20时期和30时期,自由主义思想逐渐渗入高校学校园地和知识界,不少学者开始接受和传播自由主义的观念。
他们提倡深度探究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在中国适应性地引入自由主义理念,并将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这一进步不仅推动了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扩散,也增进了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度和丰富。
四、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乐观的影响。
一方面,自由主义思想提议的个人自由和对等权利的观念,引领了中国知识界对权利的追求和维护。
这也为中国后来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也催生了一批旗帜鲜亮、批判沉思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气。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仍是社会改革方面,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都是明显的。
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限制,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后期受到了一系列挑战。
这种思潮的提倡者和追随者遭受到政治迫害和抑止。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研究的现状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研究的现状闫润鱼关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成果多出自海外和台湾学者之手,如史华慈等著《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格里德的《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50)》等。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学术多元化趋势的确立,该领域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陆学者,经过十多年的耕耘,现已取得丰硕成果。
对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做整体性研究的著作有:胡伟希等人合著的《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刘军宁的《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任剑涛的《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石毕凡的《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等;以某位或某派自由主义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有:欧阳哲生的《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张晓唯的《蔡元培与胡适:1917—1937年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章清的《“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何卓恩的《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等;关于中国自由主义的历史资料汇编有:刘军宁主编的《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李世涛主编的《知识分子的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等;论文则不计其数。
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中国自由主义的特性所谓中国的自由主义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这在研究者那里有高度的共识。
不过,中国的自由主义究竟有哪些特征?它是在什么时候兴起的?兴起后是否已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在这些问题上大家的持论有明显分歧。
殷海光是最早为中国自由主义概括特性的研究者。
他认为中国的自由主义是“翻版”的自由主义,它不仅“先天不足”,且“后天失调”,对于这样的自由主义事实上不能用西方“原版”的自由主义标准来判定,否则,中国的自由主义一定是“少之又少”。
在这个前提下,他为中国的自由主义标出六条性质:抨孔、提倡科学、追求民主、好尚自由、倾向进步以及用白话文。
并主张在具体的研究中,只要研究对象在某阶段的思想合于其中之四条,即可以“将他放进‘自由主义栏里’。
近现代自由主义
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的认识及评价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
西方自由主义传入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
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
一、近现代自由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兴起19世纪末期,中国近代改良派所主张的变法维新思想是出现在封建社会上层的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和代表着正开始形成的社会新兴势力即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思想主张。
中国改良派自由主义思想家大都是封建官吏,直接与封建统治体系和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思想的根本原则就是在不根本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用和缓渐进的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以改变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腐朽落后的面貌,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和侵略。
1、康有为开启了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先声康有为是这一时期改良派的核心人物。
他在政治方面提出开国会,改立宪,定法律制度,地方设民政分局,允许人民上书谈论政事,反对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等思想主张。
他特别看重通过制定资本主义法律来改革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它是变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康有为从历史进化到婚姻自主,从立宪民主到个人自由,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变法维新主张,来为其改良派的现实政治活动服务。
他对尊卑贵贱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尖锐批判,对使人不得自由的君主专制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充分肯定,开启了西方近代自由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先声。
2、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严复首次较为全面地将英国传统的经验论自由主义介绍到中国,被公认为是近代中国输入自由主义的第一人。
1903年,严复的译作《群己权界论》出版,他在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翻译介绍的同时,还结合了中国现实对其进行了改造、发挥、损益,从而形成了严复本人的独具特色的自由主义思想。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及解析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和特色是不同的,但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或流派,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或思想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的发展,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认为保障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
正是这种核心价值与思想倾向,使它区别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等其他社会政治思潮,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严格地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自由主义的到来,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广泛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心理因素如求同斥异心理、狭隘平等心理、重情轻法心理、怕官拜官心理、重义轻利心理等或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反,或难以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容,它们都对自由主义起着抵制作用。
环境之于自由主义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研究者一致认同的,在这个基础上,一些研究者还尝试着从更广泛的领域或角度解释导致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基调,着重强调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价值。
但近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却赋予以对民族表示高度认同为特征的民族主义以不可替代的优先性。
作为舶来品的自由主义如何应对民族主义这个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自由主义者到底是把自由作为一种终极性的价值还是工具性的价值,这是研究者无法回避也是乐于考究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在自由主义者那里只是为实现富强而借用的一种工具。
自由主义者对西方文化关注的焦点并不在自由,而是一种能发挥富强的社会动力或达成国家富强的手段,把自由作为提高社会功效的工具,并因此作为获得富强的最终手段。
他们认为个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个人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他的主体价值,这种思想引起自由主义者的强烈反应。
因为一方面他们是真正理解英国的自由主义的,另一方面则指出在实际主张上仍然把国家的自由、富强、救亡远远放在个人自由之上,这就构成理论思想与实际主张重大的内在矛盾。
自由主义不仅被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以后整个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亦如此。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思潮: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时期。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对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有着深远影响。
2. 近代思潮: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
西方科学、民主、自由主义思想的引进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潮。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积极倡导改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以发展国家。
3. 革命思潮: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反帝反封建思潮兴起,华盛顿会议原则、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成为中国思潮的重要代表。
4. 改革开放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倡导实事求是、开放包容的思潮兴起,中国开始与国际社会接轨。
5. 当代思潮:21世纪至今。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思潮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知识分子的追求逐渐多元化,一方面继续关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也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民主权利等议题。
总体来说,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可以看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的态势。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及解析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和特色是不同的,但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或流派,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或思想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的发展,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认为保障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
正是这种核心价值与思想倾向,使它区别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等其他社会政治思潮,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严格地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自由主义的到来,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广泛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心理因素如求同斥异心理、狭隘平等心理、重情轻法心理、怕官拜官心理、重义轻利心理等或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反,或难以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容,它们都对自由主义起着抵制作用。
环境之于自由主义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研究者一致认同的,在这个基础上,一些研究者还尝试着从更广泛的领域或角度解释导致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基调,着重强调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价值。
但近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却赋予以对民族表示高度认同为特征的民族主义以不可替代的优先性。
作为舶来品的自由主义如何应对民族主义这个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自由主义者到底是把自由作为一种终极性的价值还是工具性的价值,这是研究者无法回避也是乐于考究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在自由主义者那里只是为实现富强而借用的一种工具。
自由主义者对西方文化关注的焦点并不在自由,而是一种能发挥富强的社会动力或达成国家富强的手段,把自由作为提高社会功效的工具,并因此作为获得富强的最终手段。
他们认为个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个人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他的主体价值,这种思想引起自由主义者的强烈反应。
因为一方面他们是真正理解英国的自由主义的,另一方面则指出在实际主张上仍然把国家的自由、富强、救亡远远放在个人自由之上,这就构成理论思想与实际主张重大的内在矛盾。
自由主义不仅被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以后整个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亦如此。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
胡适与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4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兴盛的原因自由主义在40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达到全盛,有着独特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国际上,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树立起现代自由主义的旗帜,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由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各国进步势力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等都采用了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的、带有“温和社会主义色彩”的新政策。
在理论上,1941年1月,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四大自由”的主张,认为人类应有4项基本自由,即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个人以不同形式崇拜上帝的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不虞恐惧的自由。
1944年提出的国情咨文中仍然体现了这种基本的价值观。
美国著名自由主义者华莱士在《新共和》杂志发刊词《和平、自由和充分就业》表示要继承罗斯福传统。
他们的言论为中国各种进步势力反复征引。
1947年,英法比等爱国自由的人士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了一次国际自由主义大会,发表了自由主义宣言,直接鼓励了中国自由主义者。
使他们深信: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路线之外,确有完善合理的道路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国际性已经形成。
在国内,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战后应建立怎样一种社会文化秩序立刻成为思想界争论的主题。
抗日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使中国自由主义重新复苏。
要求自由的呼声日渐高涨。
一些自由主义者喊出:我们需要什么?第一,是自由!第二,是自由!第三,仍是自由!抗战胜利后,外患不再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政府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各种限制亦陆续取消,这些都为国内自由主义思潮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各项决议,不仅被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甚至被马歇尔将军视为可赋予中国和平复兴基础之自由主义而高瞻远瞩之宪章,他们满怀希望坚持政协会议决议,争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成了中国自由主义者当然的时代。
然而内战爆发,自由之梦无望,要求自由的呼声更加强烈。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对中国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西方思想的传入、经济的改革、政治的转型以及人民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革命思潮。
一、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现代思想的传入。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相继迎来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如启蒙思想、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等。
这些思想的传入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和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对封建制度和旧有社会秩序进行反思,催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
二、经济的改革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还表现在经济领域的改革。
19世纪晚期,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侵略和国内社会危机的双重困扰。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这些改革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工商业发展的推进、交通运输的建设等。
经济的改革开启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大门,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的转型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的转型。
中国的政治体制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现代国家体制的演变。
例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受到外国列强的冲击,内外交困之际,清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
其中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政治变革为中国的政治转型打下了基础,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四、人民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还源于人民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抗争。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面临着生存困境、民族危机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人民开始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革命性的思潮和运动,如同盟会、义和团等。
这些思潮和运动表达了人民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渴望变革的愿望,为中国的社会变革铺平了道路。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革命思潮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思想的传入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经济的改革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政治的转型促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人民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抗争则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探索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
【关键词】自由主义 发展演进 异质性
自由主义是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在中国几起几落,对几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首先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然而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了仅从技术上学习西方改变不了中国的困境。中国人也从此开始了对制度的不断探索与学习,康有为梁启超发起戊戌维新运动欲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而后孙中山辛亥革效仿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再到共产党借鉴苏联欲使中国走向前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在学习西方制度的同时,知识分子们也认识到了思想是制度的基础,纷纷开始倡导其认为能够拯救中国的思想,中国现代也呈现出了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自由主义,作为当时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开始在中国逐渐被认识、传播,并发生它的影响。
探索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
【摘要】中国近代,西方的自由主义传入中国并发展。自由主义者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不同的阐明和改造。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也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出现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思想。然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由于与传统社会价值的背离以及与现实社会需求偏差等因素,其失败具有必然性。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与特点中国近代思想史源远流长,自古有“学以致用”的各种思想流派。
在中国近代的诸多的变革中,思想的变革也必然是其中一个历史进程的重要部分。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大幅度地被激发,种种思想的异变、衰褪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成长提供了原动力。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思想史的演变和特点,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经典性。
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背景思想史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外的思想潮流浪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都对思想流派的构建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思想传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尽管近代以来有了许多变化,但文人学者的思想观念仍然被重视。
同时,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内外交往不断增多,各种思想潮流也不断冲击中国传统。
国际上,资本主义渗透到中国,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蔓延开来,甚至不少人还开始倡导社会主义思潮。
各种思潮的交织、融合与对抗,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其中一部分。
二、思想史的演变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始于清朝末年,以五四运动为一个历史节点。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主导性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的兴起、发展和衰亡,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1、伪科学思潮20世纪初期,西化风潮、知识革命和资产阶级发展的全盛期,促使中国出现了伪科学思潮。
这种思潮流传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张之洞和梁启超的“洋务派”。
这些人在以西方的先进科技为基础的思潮下,希望用科学技术发展中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伪科学思潮不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受到传统思想及中国的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最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潮之一。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经历了太多意义重大的变革,诸如“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等,其基本思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尝试和聚合,是一股全新的思想力量。
俞祖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类型及演变格局
种类型:民间议政型、组党参政型、政府谋谏型,分别以储安平、张君励、 胡适为代表⑥。 张汝伦把中国现代的自由主义思潮分作两脉 一条是以胡适 为代表,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另 一 盏是从梁启超开始,经研究革到第 三方
① 胡伟希 4 中国近代 自囱主义的基本 +言论详述). ( 南京牡合科学) 1991 年第 4 期 . ② 胡伟希、田德 { 中国自由主义的第本樊鹦).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田3 年第 5 期 . ③ 许纪 11 , (Jl!代咿固的自囱 主义传统). ( 二 + 一 世纪) ( 誓稽) 1997 年!l! 8 朔, (社会 民主
由于近代丽临的时代背景与学 理渊源的复 杂性,使得近代思想界处在歧 异繁杂、分化不断、论争接踵的杂然纷呈的状态,即便是在同一思潮内部也 在基本取向相同的同时较为明显地呈现了思想的异质性。因此,对包括自由 主义在内的近代思潮作次元类型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 自由主义 - 词极具歧 义性或者说是开放性,不同的论者在不同的含义 t 使用该词,它在近代中国 同样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多样性,放似更有必要通过类型分析对近代自由主义 思潮的演变进行梳理 。 已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 型作过分析 。 胡伟希先生先是撰文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归结为 三 种类型: 工具型自由主义者,以严复和丁文江为代表,教条式或理念型自由主义者.
57
撞击曾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
以胡适为代表,折衷型自由主义者,以 40 年代末主张"第三条道路"的自 由主义者为代表曲。 在十多年后发表的另 一 篇文章中,他卫以自由主义者对 自由主义的态度为根据,将自由主义划分为四种类型·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 想作为 一 种终极信念 与原 则去追求的思想理念型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严重 和胡适;主张根据国情对自由主义加以修正,实现超越英美与苏联对立、国 共对立的政治功利型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张东拣;以疏离政治的方式将自 由主义理想贯彻在学术和教育中的学术趟趟型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糟光旦 和陈寅恪,对中国自由主义运动进行批判性检讨的文化反思型自由主义,代 表人物是殷海光曲。许纪霖认为可以将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划分为两类 人:观念的自由主义者与行动的自由主义者 。 前者以胡适为精神领袖,在 20 、 30 年代聚集在 { 努力}周报、 { 现代评论 }、{ 新月 } 和 { 独立评论} 等刊物周围.他们"极其自觉地保持着个人精神和身份的独立性.拒绝直 接参政,拒绝成为·组织人\哪怕是组织反对党..他们努力的层面主要 在思想文化领域,关心政治,但却是如胡适所说的"不感兴趣的兴趣" 。后 者如张君励、张东蒜、罗隆基、王造时等人,他们"对参政怀有强烈的兴 趣,都自认为自己有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 "热衷于思考和设计整体性的 社会政治改革方案"③。 谢咏在 { 逝去的年代}一书中将自由主义者分为以 下 三种人:以自己所认定的政治理想为追求 目标,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影响政 府,但又不愿完全陷入政治的被涡中去,企图通过自己办报办刊来积极参与 国家政治生活,储安平属于这一 种人,在专业之外对政治怀有浓厚兴趣并试 图在具体的政治运作中扮演某种角色,这种人即通常人们所谓的徘徊在政治 与学术之间的人,他们不如第一种人超然,如果有机会.他们愿意参加到一 定的政治集团中去,费孝通属这类人;对政治完全看透而钟情于学术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文 论 坛169INTELLIGENCE························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程丽文摘 要:近代之后,皇权崩溃、文化危机及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为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美自由主义为蓝本,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
本文依时间脉络,通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主要是由两种因素促成的,首先是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
自由主义者要求实施民主政治、保障个体自由、主张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采取渐进方式,这些原则与中产阶级的利益是天然一致的,这些主张正好成为了在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中产阶级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次是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
皇权崩溃导致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尤其是英国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国和美国的自由主义为蓝本,首先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
因此,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是外来思想本土化的过程。
一、自由主义与思想启蒙霍布豪斯在分析早期自由主义的特征时指出:“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是一种破坏的、革命性的批判。
在长时期内,他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发现人类受到压迫,立志要使其获得自由。
”[1]自由主义进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首先扮演的仍然是破坏的角色,实质上都是知识分子运用自由主义思想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的思想运动。
1859-1898年的维新运动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点[2]:(1)西方自由主义观念是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被引进的,因此“民族自救”成为贯穿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2)维新运动的发展为自由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救亡图存”观念的结合减少了自由主义为中国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阻力。
认同西学价值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在维新运动之后,他们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尽其所能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二是尝试运用其中的一些原则对国民性改造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具体来说,1870年代兴起的重民思潮中,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新的国家就不会有新的国民,因此那个时代批判的目标主要是独断专行的君主专制制度。
经过戊戌维新之后,士大夫逐渐意识到当时的国民品质还不足以为建立和运作一个新的制度提供保障.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与西方相比,国民的劣根性在于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弱、公共心之缺乏、自制力之欠缺。
于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由转变政体过渡到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指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3]1905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转向。
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朝假立宪等事件的影响,拒俄、排满运动迅速发展,此后一直到辛亥革命前期,中国自由主义虽然没有完全消失,却几乎淹没在了民族主义的巨浪之中。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
自由主义在这时已不是少数先知者的呐喊,而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整整一代人的追求。
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新文化时期可视为文化批判时期,积极上说是要介绍自由主义观念,消极上说则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
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表现为:政治上提倡民主,要求政治自由;思想上反对尊孔,提倡思想、信仰自由;人生观上,反对以家族和国家为本位的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提倡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
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高涨不仅表现为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而且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回响。
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由主义者还没有意识到西方有英国(洛克)传统和法国(卢梭)传统的区别。
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有的自由主义者产生了认同法国传统的倾向。
就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者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及启蒙思想的逻辑结构构成而言,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性改造更加注重培养国民的公德心、责人 文 论 坛170INTELLIGENCE························任心和爱国心,强调“国”在“民”心中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对建立民族国家的期盼和向往。
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相比起梁启超更自觉的把矛头对准了封建伦理纲常,从而将梁启超等人的自由、权利理念进一步深入了。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自由主义20年代的中国自由主义者大多都是观念人物,即使显示了一定行为能力的也多是在文化领域。
很大程度上,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由主义者仍然是止于“谈政治”,这显示了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局限性,而当政治都不能谈的时候,他们便又开始以思想文艺自慰,胡适正是典型的代表。
清末时就有人倡议效仿美国实行联邦制,辛亥革命后,这种思想再度盛行,名曰“联省自治”。
其政治主张包括以下两方面:(1)由各省制定省宪,并以此组织省政府;(2)由各省选派代表组成联省会议,制定宪法,使中国成为联邦制民主共和国。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从探究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角度出发,参与了联省自治的鼓动,其目的在于培养民众参政意识,防止中央专制。
1922年5月,蔡元培、胡适等联名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其中心内容是:要求好人出而问政,争取建立“好政府”。
胡适等人认为,中国政局和社会败坏的原因,不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也不是由于军阀的反动统治,而是因为好人(人格可靠、才具上可以有为)自命清高不肯出来参政。
由此,胡适等人提出:中国政治改革唯一下手功夫是唤起好人的奋斗精神,由好人组织一个好人政府。
[4]当时正是军阀混战、政治无望的时代,“好政府”的提出是自由主义者无奈之下提出的“德治”的处方。
这是针对无政府提出的一种政治自由主义思想,倡导和平的、渐进的、针对具体现实问题的改革,寄希望于通过好人入阁逐渐把现实导向宪政的轨道,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军阀统治的不满和改善自身经济政治地位的愿望,也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希望中国出现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的愿望。
[5]许纪霖认为: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超然议政在当时面临着双重的角色冲突,一是“知识精英”与“社会良心”之间的冲突,二是“社会正义主持者”与“合法秩序维持者”之间的冲突,再加上武人政治的基本国情,导致了好政府主义的最终失败。
三、反对南京政府专制独裁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是自由主义最为基本的原则,也是自由主义者评价政府好坏、善恶的标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宣布实行以党治国,取消言论自由。
胡适、梁实秋等纷纷抨击一党专政,要求人权与法制,被称为“人权派”。
人权派的主张有明显的英美自由主义倾向,其核心理念是“不参政但要议政”: 主张(1)立刻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多党制;(2)实行专家政治;(3)提倡改革,反对暴力。
总之,人权派认为实行民主政治维护人权就可以从根本上解救政治危机。
从1933年起,以蒋廷黼、丁文江为代表的一批自由主义者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倡导专制政体,鼓吹独裁统治。
于是,以《独立评论》为阵地,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民主派发生了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战。
独裁者倾向把专制独裁等同与强力政府,把民主等同于柔弱政府,主张建立强力政府以应对内忧外患。
民主者不否认建国需要一个统一的政权,但是他们认为,实现统一只能依靠民主的途径。
人权运动是自由主义者在国民党政权下发起的最有影响的一次政治批判运动。
在承认国民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前提下,他们提出了一些很具建设性的建议。
民主与独裁之争,反映了中国的自由主义缺乏卓然自立的精神和能力,因而在特定的时事下出现了理想对现实的妥协,主义直面时势的迷茫。
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宁愿忍受一个专制政府,也不愿共产主义在中国继续上演,于是逐渐默认了专制统治,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再度陷入低谷。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先后成立了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议会,自由主义者以此为平台发动了两次宪政运动,虽然最终没有实现宪政的目的,但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了人民、开启了民智,导致人权思想兴盛,对日后自由主义阵营的分化起了重要作用。
四、和平呐喊与中间路线的幻灭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围绕建国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自由主义者认为必须打破对峙局面,才有推进政治民主化的希望,主张中国走第三条道路或者中间路线:[6]即不主张纯粹英美式民主政治,也不赞成苏联式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既反对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也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他们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天真的设想建立一个以中间力量为主的政府,国共交出军权,实行军队国家化,“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资本主义的经济”。
1935年起蒋介石组成“人才内阁”,很多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入阁。
一方面,知识精英获得了报国的机会,另一方面,“权力支配科学”违背了“专家政治”的本意,同时使自由主义者丧失了独立性。
40年代下半期中国自由主义者实际政治活动空前活跃,其标志是“民主同盟”的建立。
到40年代后期,中国自由主义者已形成了三种类型:民主议政型、组党参政型、政府谋谏型,分别以储安平、罗隆基、胡适为代表。
战争的结束,最终决定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分化瓦解的命运。
4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者还展开了一场关于什么是自由主义的讨论,其中,施傅亮提出:“自由主义者要有‘成功不必在我’的气概,只需努力耕耘,不必希望收获一定属于自己。
因此不能以夺取政权或参与政权与否来衡量自由主义者的成败”,胡适在《自由主义》中强调自由主义就是“尊重自由”,它包括:自由、民主、容忍反对党、和平渐进的改革。
这次讨论随着“中间路线”的彻底破产而结束。
纵观中国自由主义发展之路,可以看到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个人享有的自由”,而不基于任何功利的要求。
“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处在混乱之中,而自由主义所需要的是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