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谈 中国人的预言谶纬

合集下载

谶纬

谶纬

谶纬谶、纬原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发展到后来,两者才融为一体,合称为谶纬。

所谓谶,实际上是一种预言,特别是日后应验了的预言。

谶的内容多涉及吉凶祸福、人事兴衰。

谶言多应验的原因有,一,有些谶言是人为地为了某一目的而炮制的;二,有些谶言是事后编造附会上的;三,谶言多采用隐语、暗语、谜语的形式,意义模糊,往往有多种解释,在某种强烈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可能会诱导人们注意到谶言灵验的一方面;四,在当时的神秘气氛下出现了数量庞大的谶言,少数歪打正着的谶言才流传下来。

所谓纬,是相对于经来说的。

汉代时,经的内容已经被凝固化了,但是思想家的创造性是不会被凝固的,不少思想家结合时代特征提出对经典的不同解释,当然这些解释不会进入经的世界,人们就把这些不同于原始经典而又与经典密切关联的思想成果成为纬。

纬书的共性,首先,将圣人神异化;其次,对已有的经文加以神异化的解释,使圣人的形象异于常人;最后,为一些圣人参与的历史事件编造种种神迹,种种征兆,以显示其行动的神圣性。

崇本息末王弼在以无为本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

在哲学上,王弼把本末关系看成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崇本息末不是说只要本体不要现象,而是说本体比现象更为重要,具有统帅的地位与作用,他又从本体的实践功能的角度讲内圣外王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种管理智慧,即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以寡制众,约以存博,简以济众。

五斗米道五斗米教(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立于汉中。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五斗米教的经典《老子想尔注》问世,其宗教理论进入了一新阶段。

《老子想尔注》是第一部用神学注解老子《道德经》,使之符合道教宗旨的学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把黄老理论、儒家学说、佛学思想、长生不老、民间信仰熔为一炉,把天、地、人、鬼、神以道贯之。

目的就是为政教合一的需要服务。

从而,使张修创立的五斗米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五斗米教以尊奉黄帝和老子为基本信仰,把信行真道作为修行的主要目标。

浅谈秦汉时期的谶纬之学

浅谈秦汉时期的谶纬之学

浅谈秦汉时期的谶纬之学作者:罗荣辉来源:《家长·下》2018年第01期思想的历史犹如不息的河流,随着地形、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不断地引入支流,不断地冲刷着河床,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结构和性质,在深层涌动的是巨大的暗流,也许在某个时刻,就会裹和着泥沙,翻腾上来,泛起一片浪花,而后或继续前进,又或重新沉入河底。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笔者在这此要谈论正是这条思想长河中曾经泛起一片浪花的一股巨大暗流——谶纬之学。

基于此,这里主要谈论的是那个时代的特有文化,汉朝时期的谶纬之学。

何谓谶纬?何谓谶纬之学?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书”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是一种预言事关国家政教制度变革,关于改朝换代的吉凶的言词;“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

而“纬书”是相对于“经书”而言的,是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的一类书。

但从本质上来说,二者并没有不同,相为表里,没有严格的区分。

谶纬之学以阴阳说五行学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的,是一种毫无科学可言的、以神秘主义言说来预言未来的学说。

对于它们的解释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经部·易经六》也有详述。

谶纬之学源起何时?兴盛于何代?从以上对于谶纬和谶纬之学的诠释可以看出,其实谶书之事早已有之,其发端可上溯至战国时的邹衍,他在学习儒术的基础上加以变革提出了天人相与论和阴阳五行说,至秦时开始在政治上造成巨大影响,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就利用谶语制造了“大楚兴,陈胜王”。

汉朝是谶纬之学最兴盛的时期,成为统治阶级自己的理论,这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莫大关系。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导致了汉朝初期学术资料的严重匮乏,使得口口相授的儒家学说没有了统一的文本,从而造成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这也就让一些学术分子有了任意曲解儒家学说的可趁之机。

他们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意愿和需要,以虚妄迷信之言附会于儒家學说,把孔子神化,并使自己的主张观点借以获得正统的地位。

关于现代中国的谶语

关于现代中国的谶语

关于现代中国的谶语现代中国的谶语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流传的预言性的言论或警句。

谶语通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着深刻的哲理和社会观察,旨在警示和启迪人们。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将从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来介绍一些现代中国的谶语。

1. 历史角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句谶语提醒人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不忘历史,方能开创未来",这句谶语强调了对历史的记忆和反思对于塑造未来的重要性,只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前进。

2. 政治角度:"民主不是一日建成的",这句谶语告诫人们,民主建设需要时间和努力,不能期望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实践和改进。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谶语提醒政治家和领导者,权力的增加伴随着更大的责任和担当,应当为人民谋福祉,而不是滥用权力。

3. 社会角度:"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这句谶语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谶语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面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4. 经济角度:"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谶语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和富强。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谶语提醒人们,要抓住机遇,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能力,只有准备充分的人才能抓住机遇。

通过以上的谶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些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些谶语反映了人们对于历史、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思考和观察,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启发作用。

它们提醒人们要珍惜历史经验,注重民主和权力的平衡,强调社会和谐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发展和个人准备的重要性。

这些谶语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广泛流传,对于人们的思考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谶纬的名词解释

谶纬的名词解释

谶纬的名词解释谶维,这一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被广泛使用的神秘学术语,往往被人们用来研究并解释未来的预言和预测。

它是一个集宇宙、时间和人类历史于一体的知识体系,旨在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方向。

谶维的含义既有超自然的预言和预测之义,也涵盖了周易、天文、历史、占卜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宇宙和人类的发展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先贤们就开始研究谶维,他们追寻着显而易见的事物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并试图通过解读宇宙的奥秘,来推测和理解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谶维的研究方法十分繁复,其中包括算命、卜卦、批判性解读和模拟等多种途径。

谶维所揭示的信息往往是以象征和符号的形式存在的,需要经过深度解读才能理解其内涵。

比如,在《易经》中,八卦和六十四卦是谶维学中最常见的符号,其中每个卦都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人类行为和各种事物。

通过解读卦象的组合和排列,人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和趋势。

另外,香港开奖现场直播结果-官方网站中的预言与谶维也有一定的关联。

在中国古代,为了预知未来,人们会以农历和天文观测等方式来研究谶维,比如揽星历法。

通过准确观测星体的运动,人们可以预测天灾人祸或是国家政局的变化,从而对社会和个人做出相应的调整。

然而,谶维并非只有超自然和天文方面的预言,它也包括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类行为的解读。

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都可以通过谶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预测,比如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历史变革。

通过深度研究历史资料和时代背景,人们可以揭示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谶维的研究不仅限于中国,世界各地也有许多文化都有类似的预言和预测方式。

比如,希腊的神庙预言、麦基化预测法、犹太教的卡巴拉等。

这些文化中的预言和解读方式与谶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和符号解析,来预测和解释未来的发展。

然而,谶维的研究并非完全科学可靠,对于它的真实性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知识】说说“谶纬”

【知识】说说“谶纬”

【知识】说说“谶纬”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

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

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

《史记》中也载有《秦谶》。

“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

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故称“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又具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谶纬以阴阳五行为骨架,是术数迷信与经学的结合,内容庞杂,其中有解经的文字,有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天文、地理及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但它的核心是神学。

在谶纬中,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能知过去、未来的伟大的“神圣”,并说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神人。

孔子是怎样被神化的呢?《春秋纬》说,孔子是其母梦与黑帝交配而生,是黑帝的儿子,所以称“玄圣”;因其“首类尼邱,故名丘”。

说他的圣容,身长十丈,腰大十围,海口、河目、龙颡、龟脊、骈齿、虎掌、谷窍、雷声,眉比尧多四采,目比舜多十二瞳,掌上和胸上都带有天生的文字,站着像只凤,坐着像只龙。

还说,孔子制作《春秋》《孝经》等“五经”是根据“天命”来为汉制法。

孔子成为无其位有其实的通天“素王”,儒家的经成为神秘的“天书”。

谶纬在东汉时号为“内学”,尊为“秘经”,成为统治思想的组成部分。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出版《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

儒学史话:谶纬的兴起与衰亡

儒学史话:谶纬的兴起与衰亡

儒学史话:谶纬的兴起与衰亡兴起于西汉武帝时期、泛滥于西汉哀平之世、盛行于东汉时代、衰落于魏晋之际的谶纬学说,对两汉的政治与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所谓"谶",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现象作为天命的征兆而编造出来的隐语或预言,常附有图,又称图谶。

谶的记载,当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卢生奏录图书之语为最早。

而最古的谶书是《河图》和《洛书》。

所谓"纬",是针对"经"而言的,为方士伟托孔子用诡秘的语言来解释经义的著作。

纬书的内容萌牙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和继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阴阳》,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同为神学预言,谶的产生先于纬。

汉武独尊儒术,经学被抬到崇高的地位。

在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影响下,神化孔子和经书的谶纬于此时兴起并发展起来。

当时,《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总称为"七经纬"。

哀帝、平帝之世,阶级及政治矛盾相当激烈,豪强、宗室以及后党、外戚为争夺政权,展开了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

谶纬作为各种势力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在此时泛监成灾。

王莽、刘秀称帝,都利用了鹰纬。

他们在建立政权以后,发诏颁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谶纬。

谶纬实际上超过了经书的地位。

汉江武帝中元元年(56),刘秀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计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还有托为伏羲到孔子演绎的三十篇,加上"七经纬"三十六篇,共八十一篇,使图谶成为法定的经典,享有神圣的地位。

刘秀还将其定为功令的必读书,"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

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被称为"外学"。

其后,汉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把谶纬和今文经学糅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谶纬化。

17高考历史语言之“谶纬之学”

17高考历史语言之“谶纬之学”

17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一、“谶纬之学”的概念分析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

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

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历史上有些比较著名的谶纬。

比如秦朝时,“亡秦者胡”,秦始皇误以为说的是匈奴,于是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后来历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唐代时,有人预言“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以为是李君羡,找个借口把他杀了,结果历史表明预言说的是武则天。

南北朝后期,曾流传过一条神秘的预言,预言将有一位“黑衣人”降临成为天子以终结乱世。

初期预言是“亡高者黑衣”,结果穿黑衣的北周灭了高家的北齐,后来预言变为“黑衣临天位”,穿黑衣的佛教盛行,连皇帝都出家为僧了。

梁晨在《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一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神秘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截纬思想的内容十分庞杂,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诸如天人关系、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象星变,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所有的神秘思想。

(一)上古天人关系思想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在殷人的观念里,天人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神’“人”之间的永恒关系。

西周建立之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周代人的眼里,“天”己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属性,“天”也是有意志的,并且“天”的意志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天命”便是“天”依据一定的标准,安排自然及社会的命运。

谶纬对蜀汉政权的影响

谶纬对蜀汉政权的影响

谶纬对蜀汉政权的影响谶纬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秘术数,被认为能够预测未来和指引人们的行为。

在中国历史中,谶纬曾被许多政权和帝王所重视和尊崇,被用来决策政策和统治国家。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中,谶纬也曾经起到过一定的影响作用。

本文将从谶纬的起源和定义、蜀汉政权的历史背景和对谶纬的态度、谶纬在蜀汉政权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谶纬的起源和定义谶纬,又称谶语、谶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神秘术数,被认为具有预测未来和指导人们行为的能力。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神秘学说。

谶纬通常通过观察星象、卜筮、解梦等方式来获取预测信息,然后以文字或图像的形式保存下来,供人们研究和应用。

谶纬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预测和辅助决策的手段。

许多帝王和政权都对谶纬非常重视,将其列为政治决策的重要参考。

由于谶纬的神秘性和玄妙性,它被视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和指导国家的命运和发展。

二、蜀汉政权的历史背景和对谶纬的态度蜀汉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是继汉武帝刘彻建立的东汉政权后又一次统一中国的政权。

蜀汉政权由刘备在西汉末年建立,直至刘禅在建兴六年(公元263年)被曹魏征服而灭亡。

蜀汉政权虽然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不长,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在当时,蜀汉政权虽然与东汉政权一样受到谶纬的影响,但其态度和处理方式却有所不同。

蜀汉政权对谶纬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比较宽容和开明的特点。

在蜀汉政权的统治下,谶纬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决策和军事指挥之中。

刘备和诸葛亮等蜀汉统治者都曾经信奉和使用过谶纬,视其为一种重要的决策参考。

尤其是诸葛亮,他不仅在军事上重视谶纬,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寻求谶纬的指引和建议。

这些表现出的宽容和信任态度,使得谶纬在蜀汉政权中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

三、谶纬在蜀汉政权中的影响在蜀汉政权中,谶纬实际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谶纬在军事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谶纬学与朝廷政治

中国的谶纬学与朝廷政治

中国的谶纬学与朝廷政治中国的谶纬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术领域,历史悠久而深远。

谶纬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谶言和纬纪,这些神秘的谶纬被认为是宇宙的奥秘以及命运的预兆。

而在朝廷政治中,谶纬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着君王的决策,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

首先,谶纬学在朝廷政治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君王的决策上。

在古代中国,天子是君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他的决策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而君王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往往会请示谶纬学家,以便获得来自宇宙的预言和预兆。

这些预言和预兆往往会被视为君王的决策参考,因此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

例如,当君王面临战争、灾害或者政治危机时,他们会请示谶纬学家以获得指引和劝告,这些劝告会影响着君王的决策,从而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谶纬学也在朝廷政治中被用于官员的选拔与选拨。

在古代中国,政府的官员选拔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君王通过谶纬学来评估官员的才能和品德。

官员被认为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的能力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稳定。

因此,朝廷会请示谶纬学家来审查和评估官员的能力和品德,并根据这些评估结果来决定他们的任免。

这种选拔制度对于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转和维护国家的安定至关重要。

此外,谶纬学也在宗教与民众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影响着朝廷政治。

在古代中国,宗教与政治密切相关,天地万物的运行与神奇的力量联系在一起。

谶纬学作为一种宇宙观的表达和官方的信仰系统,通过阐述宇宙的奥秘和解释自然现象来深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

民众通常将谶纬学视为神秘而崇高的智慧,信奉其中的内容,以获得神力的庇佑和宇宙的启示。

这种信仰和宗教实践不仅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秩序,还使得谶纬学成为朝廷政治的一个重要支持力量。

然而,尽管谶纬学在古代中国的朝廷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在政治决策中,过度依赖谶纬学可能导致主观而片面的判断,忽视现实情况和科学合理性。

此外,它也容易被误导和滥用,从而成为对权力掌握者的操纵工具。

中国古代的谶纬和卜辞

中国古代的谶纬和卜辞

中国古代的谶纬和卜辞在中国古代,谶纬和卜辞是两种神秘的预测方式。

谶纬是按照天文现象、自然灾害等来推断社会命运和政治变化的一种预言书,而卜辞则是通过读取甲骨、玉石、龟甲等上刻写的文字来预测未来的一种方式。

这两种预言方式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并且在民间仍然保持着流传。

一、谶纬谶纬是中国古代预测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预测方式。

因为古人信仰天命,相信历史是由神灵掌控的。

谶纬书也就是历史书,它预测的是一个朝代的兴衰,对决策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朝代使用的谶纬书也不同。

比如唐朝用的是《太微星镜》和《厨神经》,明代则用的是《明史谶》。

这些谶纬书的内容都十分玄学,往往需要特殊的方式解读。

谶纬书中常常采用冤枉、吉凶、象征等方式来表达预言,常常让人摸不到头脑。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稍微了解一下,谶纬书的具体内容,例如《千里查岗》中“白马非马”的问题,预示每个人在看待问题时需要审慎思考,不能轻信表面现象,观察问题的眼光要长远。

二、卜辞卜辞是另一种古代预测方式。

它是通过读取刻写在玉石、龟甲、甲骨上的文字进行预测。

在古代,卜辞常常被用来预知喜祥吉兆,如君主崩逝、战争开启、灾难来临等等。

甲骨文可谓是卜辞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记录了古代的一些历史事件,它的出现被认为是文字演化的开始,它被视为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宝藏。

甲骨文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它是中国古代使用的最早的书写系统之一。

甲骨文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既可以卜辞,也可以做公文记录。

但甲骨文并不是一种通用的写法,不同的部族、地区有不同的写法。

我们可以根据甲骨文上面的刻痕了解古代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可以研究古人的日常习惯。

在识读甲骨等卜辞时,我们将涉及古汉字的演变,尤其中文拼音和汉字结合使用。

这一方面对我们说话和写字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少帮助。

总而言之,谶纬和卜辞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使用,并且已经流传至今。

它们的内容十分玄学,但是它也是历史的记录者,能够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古代历史,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谶纬中国古代谶纬神学

中国古代的谶纬中国古代谶纬神学

中国古代的谶纬中国古代谶纬神学一、谶纬的名义谶纬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现象,学界多认为其兴起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时尚存遗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谶自谶,纬自纬,并非一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六·易类六》附录《易纬》案语云:“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史记·秦本纪》称卢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

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汉书·盖宽饶传》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

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

……则谶与纬别,前人固已分析之。

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

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荧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

”1清代学者多沿此说,但谶纬并非如其所言截然不同,二者实有关联。

谶与纬常并称谶纬。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谶’,验也。

有征验之书,河雒所出书曰谶。

”2也就是说,“谶”指的是指示预言的书。

“纬”,本是相对“经”而言,段曰:“‘纬’,织衡丝也。

……汉人左右六经之书谓之秘纬。

”3也就是说,纬书是依附经义,以五行术数等方式来解释经书,主要是依托经书对谶进行解释。

可见二者是互相依附的。

谶语出现的时间较早,《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方士燕人卢生“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4,于是,秦始皇派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

始皇三十六年(前211)更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多条谶语5。

这些谶语多有“秦亡”的含义。

谶语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李贤注《后汉书·光武帝纪》引《尚书中候》。

由于谶的主要功能是制造舆论,为了扩大影响力,谶还经常和谣联系在一起,方便传唱,且多出于乱世。

《隋书·五行志》中也记录了相当数量的谣谶。

谶纬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谶纬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谶纬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部分的内容:概述部分将带领读者进入本篇文章的主题——谶纬,它不仅会提供对谶纬的简要定义,还会回顾一下谶纬的历史背景。

谶纬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预测、解释和指导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各个文化和信仰体系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谶纬的特点、意义和作用,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

首先,对于一些读者来说,可能对谶纬的概念还不够熟悉。

简单来说,谶纬就是以某种特殊方式解读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现象等等各种线索来预测和解释未来的一种方法。

它起源于古代,是人们对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和观察的产物。

谶纬可以是一些象征性的符号、文字、图像或者是由特定规则构成的预示语句。

通过理解和解读这些谶纬,人们相信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现实背后的真相、规律和指导。

其次,为了更好地理解谶纬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其历史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谶纬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在中国的周代和秦汉时期被广泛应用,还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中产生了许多经典的谶纬文献。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谶纬的具体用法和解释,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通过对谶纬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应用,进一步认识到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谶纬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谶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应用领域。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谶纬的未来发展,如何将其与现代科技和思维方式相结合,以满足当代社会对预测和指导工具的需求。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对谶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在人类历史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文章的整体架构和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以下是对文档结构的简要描述:1. 引言- 1.1 概述:在本部分中,将简要介绍谶纬的概念和意义,为下文的讨论做好铺垫。

- 1.2 文章结构:在本部分中,将详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即本文章目录所展示的各个部分,并简要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两汉时期的谶纬文化

两汉时期的谶纬文化

两汉时期的谶纬文化一、谶纬的起源谶纬是中国古代预测吉凶的一种神学文化,是谶和纬的合称。

《说文解字》:“谶,验也。

有征验之书。

河洛所出之书曰谶。

”东汉科学家张衡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

”可以看出,所谓谶,即是可验证的预言,我们今天常说的“一语成谶”中的谶便是应验的意思。

最古的谶书是《河图》、《洛书》,谶书多托名于天命、神意。

《说文解字》:“纬,织横丝也。

”纵线为经,横线为纬,我们今天讲的经度、纬度,即是沿用的这个意思。

如同“纬”之于“经”,纬书也是相对于经书而言的,即由儒家七经引申而来,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

纬书出现晚于谶书,多托名孔子,对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的现象做出解释。

后来谶、纬逐渐合流,统称谶纬。

无论是谶还是纬,都是走向神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在两汉时期盛极一时,谶纬的流行是当时经学神学化的一种发展倾向。

二、两汉时期的谶纬思潮两汉时期的谶纬之学盛极一时,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

它的兴盛迎合了民众对于未知事物认知的渴望,也顺应了“君权神授”合法性的舆论需要,同时,其与两汉经学的紧密关联,也给研究经学的士人提供了“神圣”的学术依据,促使儒学走向神学化。

两汉谶纬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哀帝之前,谶纬多是揭示灾异,讽谏、批判现实,谶纬学者要么不被重视,要么不为所容。

第二,王莽篡汉-刘秀复汉时期,谶纬在“助王”和“拥刘”之间产生分化,但功能上都是为合法性提供论证依据,骂对人的谶纬学者后来都当大官了。

第三,明帝、章帝之后,谶纬辅经、释经,后来发展为与经学并驾齐驱的正统思想,这时候流行经纬兼修,学好什么都有饭吃。

在谶纬盛行的时候,仍有一些学者反思谶纬的性质与功能后,提出了反对意见,比如科学家张衡。

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有这样清醒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三、经学与纬学的关系首先,谶纬的最初形式来源于儒家经学,而又不同于经学,它侧重的不是对现实的维护,而是对现实的批判,甚至通过对未来预言的鼓动作用,反过来使预言得以实现。

浅论谶纬之学

浅论谶纬之学

浅论谶纬之学内容摘要:谶纬是汉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汉人对谶纬的批判出发点并不一样,因此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纬学,并且对“谶纬”加以界定。

关键字:谶;纬;谶纬;重新审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关于谶纬的经典论述认为“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

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

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它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

殆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

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萦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

”在汉人的思想领域里,并不像后世理性昌明之后那样纯粹、高雅,硬要分出二者的区别,其实也仍然是一种“宗经气自理在作怪,即将谶纬中之“谶”,视为低级的迷信,而“纬”,则是“经”的延伸,“圣人作经,贤者纬之”,其实“纬书”,只是相对于经书而形成的一种形式或称呼,而“图谶”,则是纬书创作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法,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所以只有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才更加符合汉代的实际情况,才能揭示出其在思想史上的真正意义。

一、有关谶纬的几个概念探讨两汉之际的“谶纬”,不可不先对“谶”、“谶书”、“纬书”、“谶纬”这几个概念进行界定。

《说文》云:“谶,验也。

”吕思勉先生说:“谶纬相附,始于西京之末。

若徒论谶,则其所由来者旧失。

《说文•言部》:‘谶,验也.有征脸之书。

’《竹部》:‘谶(签),验也。

’二字音义皆同,即今所谓豫言也。

……今俗所谓求签,实即求谶。

乃古之遗言也。

特世莫知谶(签)谶同字,遂昧其本义尔。

“谶”的含义是“验”,引申为能够灵验的预言顶兆,通常指预言吉凶祸福的隐语、符、图、物等。

吕思勉先生认为谶与签音义皆同,谓今俗所谓求签实即求谶,颇有道理。

中国历史上那些预言改朝换代的谶语和童谣

中国历史上那些预言改朝换代的谶语和童谣

中国历史上那些预言改朝换代的谶语和童谣中国历史上那些预言改朝换代的谶语和童谣中国古代都相信天命说,而且相信占卜之言,谶语就是事先预言,事后应验的话语。

古代有很多童谣是政治童谣,他们相信国家危亡的时候,荧惑星就会下凡,化身童子,唱出歌谣,传播预言。

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改朝换代之际有哪些谶语和童谣。

1.檿弧箕箙,实亡周国。

这是西周宣王时候一个小女孩唱的童谣,檿弧就是桑木做的弓,箕箙就是装箭的袋子。

周宣王听到了这首童谣,为了扫除后患,就派人去杀买桑弓和箕箙的一对夫妻,这对夫妻只能逃跑,一天夜里,他们在路上听到了一个女婴的啼哭声,是宫里丢出来的弃婴。

这对夫妇看她可怜就收养了她,一直逃到褒国,这个女婴就是褒姒,后来被献给周幽王,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最终西周亡国。

2.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十分迷信方士,他多次派遣人去求不死之药,有一次燕人卢生给他带回来一本预言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胡指的是匈奴,于是就派大将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个胡指的是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胡亥的残暴统治终于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不仅亡了秦朝,也断送了秦始皇传至千百世的梦想。

3.刘秀当为天子东汉末年,有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言,国师刘歆还因此改名刘秀。

蔡少公颇通占卜之术,有一次刘秀和哥哥还有姐夫一起去蔡少公那里,蔡少公就说刘秀当为天子,有人问他说,是国师刘秀么?就是那个改名的。

刘秀开玩笑说“咋知道就不是我呢?”这时候刘秀应该还没想到自己能当天子,毕竟当时他的梦想还是做个执金吾,娶个阴丽华。

况且姓刘的那么多,叫刘秀的肯定不止他一个。

4.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东汉献帝刚刚即位,长安就有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当时董卓进京,废立皇帝,把持朝政,权势正盛,千里草是董,十日卜是指卓,这首童谣意思是别看他现在权势熏天,终究不得生存,很快董卓被吕布杀死,迅速败亡。

5.“李氏当为天子”,“桃李子,得天下”隋炀帝征辽东时,方士安伽陀预言“李氏当为天子”,建议隋炀帝杀光天下李姓之人,结果李浑背了锅。

谶纬学说——精选推荐

谶纬学说——精选推荐

谶纬之学1概述编辑本段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

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2简介编辑本段西汉末年,随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之说开始广泛流行。

谶纬是一种庸俗经学和神学的混合物。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

这类宣扬迷信的作品,往往有图有文,所以也叫图书或图谶;为了显示它的神秘性,又往往作一些特殊的装饰(如王莽的《金匮书》和刘秀的《赤伏符》)或染成一种特殊的颜色(如《河图》、《洛书》被染成绿色),所以又称符命或符箓。

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

因为经文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为了把儒学神学化,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把它们说成是神的启示。

谶纬说中虽然也包括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但大部分充满着神学迷信的内容。

这时今文经学同谶纬之说结合起来,更成为十分荒谬、烦琐、庸俗的混合物,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严重障碍。

东汉统治者一开始就利用谶纬之说,并力图把它合法化。

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把图谶国教化。

汉章帝更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或简称为《白虎通》、《白虎通义》,成了谶纬国教化的法典,使今文学说完成了宗教化和神学化。

3事例编辑本段3.1公孙病已当立西汉孝昭帝元风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

”泰山是古代中国的天子偿进行封禅的之地,对于当时地汉王朝许多人来说,泰山既神秘、又神圣。

谶纬之学名词解释

谶纬之学名词解释

谶纬之学名词解释
谶纬之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卜筮学派,也称为“谶学”、“纬学”,主要研究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卜筮预测。

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卜筮体系和丰富的卜筮理论,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谶纬之学包括两个方面,谶和纬。

谶是指以自然界的变化为依据的卜筮,主要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推断,例如:“望气”、“鸟卜”、“梦卜”等。

谶学认为,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可以预测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纬是指以人类社会的变化为依据的卜筮,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观察和推断,例如:“演兵纬”、“马前纬”、“左传纬”等。

纬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变化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息息相关,所以通过观察社会的变化和人类的行为,可以预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

总之,谶纬之学是整个中国卜筮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谈中国人的预言——谶纬第十七谈中国人的预言——谶纬九十年代初,有一个宣称1999年便是世界末日的西方预言传至我国,一度在社会上甚为流行。

作出这个预言的人是一位十六世纪的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此预言见于其著作《百诗集》(或译为《诸世纪》)。

事实证明,他的预测失败了。

零九年岁末,一部表现世界末日到来之时,人类挣扎求生的影片《2012》获得了全球影迷的一致好评。

随即,影片中提到的玛雅文明关于“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的末日预言便迅速流行了开来,最后以致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权威科学家都站出来辟谣,以正视听,这才消除了很多西方人内心的恐惧。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官方回答:“2012年不会发生任何坏事。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星球已经安稳度过了40亿年,而且全世界有威信的科学家都知道2012年不会发生任何坏事。

”,相信玛雅文化中的这个预言也离失败不远了,只待时间来证明了。

我们中国祖先的智慧可以说是傲视同侪的,在预言、预测这方面自然不会落后于西方。

而且,我们的先人给这门学问起了一个高古的名称——谶(音同“衬”)纬。

谶,是巫师、方士编造的预测吉凶的预言隐语,称其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条谶言莫过于记载在《史记》里的“亡秦者胡也”。

司马迁大神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里记述道:“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

始皇及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 笔者来稍微解读一下这个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

但是北方的匈奴胡人势力也在日益壮大,这成为秦始皇的心头之患。

后来,有一个方士燕人卢生,称自己能找到长生不老之术,于是秦始皇便派他前往蓬莱三岛,向仙人寻长生之术并求仙人指点未来的发展方向。

公元前215年,卢生回来了,他此去没有任何收获,当然没有找到什么长生之术,但他却献给秦始皇一本《录图书》,上书一则惊天谶语:“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笃信方术,深信不疑,他认为谶语中之“胡”正是指令其寝食难安的匈奴,于是遂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以绝亡秦之患。

但秦始皇仍旧不放心,接着又下令不惜血本地在北方边塞修筑万里长城,试图以此为屏障阻挡匈奴的南侵。

上述就是“亡秦者胡也”的相关情况。

你看,一句谶言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超级伟大的工程——长城的建造。

但很遗憾,历史证明谶言确实没说错,可秦始皇本人却理解错了。

其实这里的“胡”指的是胡亥,即秦二世。

秦始皇驾崩后,二世胡亥继位,横征暴殓,变本加利,杀功臣亲人,以致天下大乱,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秦国随后走向灭亡。

就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的那样:“胡,胡亥,秦二世名也。

秦(指始皇)见图书,不知此为人名,反备北胡。

”现代汉语中,“谶”被解释为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隐语,《说文解字》即云:“谶,验也。

”我们今天还有一句成语叫“一语成谶”,即是“不幸言中”的意思。

纬,就是纬书。

是儒生为解释儒家经典而编写的书籍,其大多假托古代圣人(如孔子)之名编写,是依附于“经”的各种相关著作。

有著名的“七纬”之说,即:《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

从纬书中(也包括“经”)进行考据研究,探索、发现、获取预言的学问,就叫做谶纬。

谶纬之学作为一种预测、预言的学问,其涉及的范畴主要是在政治上。

也可以说它是对未来政治事件、权利格局、国家兴衰进行预言的一门学问。

在两汉时期,谶纬之学十分流行。

西汉的终结者也是篡权者王莽,就为自己的上台而大量使用谶纬之说。

《资治通鉴》记载:“前辉谢嚣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符命之起,自此始矣”,这只是开始,后来还有巴郡冒出石牛,扶风出了石文,未央殿里出现铜符帛图。

所有这些,上面的内容就一个意思:王莽是真命天子,汉高祖刘邦要把天下禅让给王莽。

到了最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这样记载:“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素无行,好为大言,见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署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

某者,高皇帝名也(即刘邦)。

书言王莽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

图书皆书莽大臣八人,又取令名王兴、王盛,章因自窜姓名,凡十一人,皆署官爵,为辅佐。

章闻齐井、石牛事下,即日昏时,衣黄衣,持匮至高庙,以付仆射。

仆射以闻。

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禅,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

’” 大意就是,大臣哀章在高祖庙里藏了一个铜匣子,里面有图和书,上面写是高祖刘邦遗命,让王莽称帝,竟然还列出了大臣的名单,于是王莽就“顺理成章”地即为称帝了。

巧得很,推翻王莽的,也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用过这种手段。

据《后汉纪》卷一记载,刘秀的同乡李守就造了“汉当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语。

李守的儿子李通就利用这条谶语去鼓动刘秀起兵。

刘秀在长安时,“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 (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谓“四七之际火为主”,四七就是二十八。

而刘秀生于公元前六年,于王莽地皇三年(即公元二十二年)起兵,正好是二十八岁。

刘秀自己对谶纬也是亲力亲为,他称帝后发布了一篇告天祭文,其中有如下之语:“……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

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

’敢不敬承。

”(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卯金修德为天子”就暗指繁体的“刘”字,谶言源于上天,刘秀自然就把自己称帝归结为“答天神”了。

说实话,刘秀自身确实笃信谶纬之学,他即位后便“宣布图谶于天下”,就是把谶纬写成定本,使谶纬书籍定型化,并且用政治和法律的权力来维持谶纬神学的尊严。

于是,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

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

那一时间,谶纬被尊为“秘经”,称为“内学”,具有神学正宗的权威性,而原本的儒家经典反被称为“外学”。

甚至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也要向谶纬看齐。

以致于“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

”(见于《隋书·经籍志》)魏晋以后,魏取代汉就造出“代汉者当途高”(见于《后汉书·袁术传》)的谶语,“当途高”就是古代宫殿的两观,名叫“象魏”;“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

”(见于《易运期》)也是意指曹魏当代汉为帝。

此后,宋刘裕代晋即帝位,“大史令骆达陈天文符瑞数十条”。

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玺书就说:“图谶祯瑞,皎然斯在。

”(见于《宋书·武帝纪中》);南齐萧道成代宋称帝,说他“姓名骨体,及期运历数,并远应图谶,数十百条。

”(见于《南齐书·高帝纪下》);萧衍代齐,沈约对萧衍说:“《谶》云:行中水,作天子。

”(见于《梁书·沈约传》)等等。

想必大家也都看得出,此时的谶纬之学完全成为了一些强者用来起义革命、改朝换代的工具,那些所谓源于上天的“谶言”几乎都是人造的。

既然本就是人为制作的,自然就可以被另外一些人利用,散布出威胁当权者统治的预言。

所以,谶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魏晋时期开始,统治者已经逐渐认识到它的危险,一旦上台后就立即禁毁。

下面就是一个历代禁毁谶纬的概况,笔者摘引自《谶纬与》一文,作者不详:三国时,曹魏“科禁内学、兵书。

” 凡谶纬诸书都须上缴,“匿不送官”的坐罪。

(见于《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晋武帝司马炎“禁星气谶纬之学”(见于《晋书·武帝纪》);北魏拓跋氏严禁谶纬。

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和九年:“图谶之兴,起于三季。

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

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于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

”(见于《魏书·高祖纪上》);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时说:“朕应簶受图,君临海内”(见于《隋书·高帝纪上》)。

他是利用谶纬来表示天命所归,应运该作皇帝。

可是当他的政权稍加巩固,就在开皇十二年(下令“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

”(仍见于《隋书。

高祖纪上》);到了隋炀帝时,“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

为吏所纠者至死。

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

”(见于《隋书·经籍志》)唐朝也禁止私家收藏图谶,并悬为禁令,著于法律,唐高宗时制定的《唐律疏义》规定私家不得藏有“天文、图书、谶书、兵书”,“违者徒二年”(卷9《职制》律)。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又重申“谶纬不经,蠹深于疑众,盖有国之禁,非私家所藏”。

命令天下各州府查禁,“敕到十日内送官,本处长吏集众焚毁。

”(《旧唐书·代宗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诏:“民间天象器物,谶候禁书,并纳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

”(《宋史·真宗纪》);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禁“阴阳图谶等书”。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重申“私藏天文图谶”的禁令,“有私习收匿者罪之”(《元史·世祖纪》);明洪武六年(1373年)赵俶“请颁正定《十三经》于天下,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明史·赵俶传》)。

这是从魏晋到元明一千多年历代禁绝谶纬的概况。

总的来说,自隋炀帝发使四出搜缴谶纬以后,谶纬已大量散失。

唐以后幸存下来的多属零篇断简。

谶纬到现在还能残存下来,一是由于《唐律》明确规定《七经纬》及《论语谶》不在收缴之内,所以其余杂谶均已亡佚,而这几种尚可幸免。

二是历代禁谶纬大都是指民间私藏的,而皇家藏书不在此限。

部分谶纬赖以流传,如清修《四库全书》就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易纬》等书。

但皇家图书馆的藏书由于战乱,天灾人祸,改朝换代损失很大,存十一于千百就很幸运,流传到现在的,自然不会大多。

从上述引文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历朝历代的大力禁毁,中国古代预言保存至今的文字记载,在数量上已经是很少了。

不过很幸运的是,我们至今还能看到一些预言古籍,记载的也不是为帝王服务的零碎谶语。

它们是被系统化的完整预言著作,而且已经摆脱了传统谶纬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其预言的时间跨度也非常之大,甚至预测到了当今乃至未来的一些重大事件。

这些著作亦被誉为中华异文化里的“奇书”,我们在下一谈里就来说说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