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亚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十五——十一五”黑亚系列优异创新种质简介

“十五——十一五”黑亚系列优异创新种质简介赵德宝;关凤芝;路颖;陈浩;杨学;吴广文【期刊名称】《中国麻业科学》【年(卷),期】2012(34)4【摘要】亚麻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发展的基础,亚麻育种的突破性进展与优异种质源的发现和利用密切相关。
自“六五”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一直是亚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项目的主持单位,经过连续几个“五年”攻关计划、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国内优异种质资源筛选、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亚麻生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在亚麻品种改良体系中,优异新种质的创造与利用之间往往呈现出滞后现象,【总页数】3页(P196-198)【作者】赵德宝;关凤芝;路颖;陈浩;杨学;吴广文【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3.2【相关文献】1.“京欣西瓜”育成记——记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西瓜优异抗病种质创制与京欣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推广”项目 [J], 吴浩2.“十一五”棉花优异创新种质简介 [J], 孙君灵;周忠丽;贾银华;潘兆娥;何守朴;庞保印;王立如;杜雄明3.『十五』国家科技攻关棉花优异创新种质简介 [J], 孙君灵;周忠丽;贾银华;潘兆娥;庞保印;杜雄明4.棉花优异种质资源简介(三) [J],5.棉花优异种质资源简介(一) [J], 刘国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麻主要产地及经济价值

亚麻主要产地及经济价值亚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农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在全球范围内,亚麻主要产地遍布各个国家和地区。
本文将介绍亚麻的主要产地,并探讨其经济价值所在。
一、亚麻主要产地1.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亚麻生产国之一。
亚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面积广阔的黑土地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中国成为理想的亚麻种植地。
中国的亚麻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等地区。
2. 俄罗斯俄罗斯是亚麻的重要产地之一。
俄罗斯气候多样,适宜亚麻的生长。
该国的南部地区,如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和罗斯托夫州,是亚麻主要种植区域。
3. 加拿大加拿大是亚麻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该国的农业地带,尤其是阿尔伯塔省、萨斯喀彻温省和马尼托巴省,拥有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得亚麻种植业得以蓬勃发展。
4. 法国法国拥有悠久的亚麻种植历史,是欧洲最大的亚麻种植国之一。
法国的庞大亚麻种植区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如诺曼底和布列塔尼。
5. 印度亚麻在印度种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该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印度的季风气候和富饶的土壤为亚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主要产区包括马哈拉施特拉邦、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
二、亚麻的经济价值1. 纺织品产业亚麻纤维具有优异的性能,如高强度、高透气性和天然的抗菌特性。
因此,亚麻纤维常被用于生产高质量的纺织品,如亚麻布和亚麻纺织品。
这些产品在时尚行业中广泛应用,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2. 健康食品亚麻籽富含膳食纤维、亚麻酸和抗氧化物质,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食品。
亚麻籽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磨成粉末用于烹饪和烘焙。
亚麻籽油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油,被认为对心脏健康有益。
3. 化妆品和护肤品亚麻籽油和亚麻纤维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护肤品行业。
亚麻油具有保湿和滋润的效果,能够改善肌肤状态。
而亚麻纤维提取物则常用于制造天然的面膜和洗发水等产品。
4. 工业用途亚麻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常用于制作绳索、防护布料和复合材料。
亚麻纤维还可以用于生产纸张和过滤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亚麻籽的保健功能和开发利用

亚麻籽的保健功能和开发利用——摘自《中国油脂》2005年第3期刊作者:赵利党占海李毅摘要:综述了亚麻籽的保健功能及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亚麻籽含有α亚麻酸、木酚素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使得亚麻籽具有抗癌、降血脂、降血糖、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
亚麻也是我国总产较高的经济作物之一,因其优良的营养和医用、饲用价值,已经被用于食品、医药、饲料等较多领域,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1 亚麻籽(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组成亚麻籽除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之外,还含有较高的食用纤维、矿物质、维生素A、B、C、D、E以及酚酸类、黄铜、植酸、卵磷脂等营养成分。
亚麻籽的成分及含量见表1。
亚麻籽中的木酚素主要为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SECO),还有少量的MA T(鸟台树脂酚)等酚类物质。
SECO通常是以SDG(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二葡萄糖甙)的形式存在。
亚麻籽中SDG 含量约1%-4%,比其他66种食品高出75-800倍。
表1亚麻籽的成分及含量(%)亚麻籽中的膳食纤维素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及木质素等。
亚麻籽、亚麻根中均含有此种膳食纤维素,含量高达10%-15%。
亚麻籽中还含有丰富的植物胶、亚麻籽蛋白质等活性成分。
由于亚麻籽成分的功能性,亚麻籽除了作为传统食品及其配料外,目前更多的是作为药用成分而发挥其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抗病毒、抗炎等保健功能,美国国家肿瘤研究院(LNA)已把亚麻籽作为6种抗癌植物研究对象之一。
2亚麻籽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现状2.1降血脂、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亚麻籽中α亚麻酸(LNA)具有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作用。
据刘东等人报道,给1名缺乏α亚麻酸的人补充α亚麻酸乙酯,2周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下降70%。
LNA的衍生物EPA可阻止血小板与动脉壁相互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动脉血栓形成,可降血脂,对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非常有效。
亚麻籽脱毒的研究进展

亚麻籽脱毒的研究进展2009年04月16日来源: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设置字号:大中小 ]摘要:亚麻籽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因生氰糖苷的存在和毒性,限制了亚麻籽的使用和用量。
本文详细介绍了亚麻籽生氰糖苷的组成、含量、致毒机理和脱毒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键词:亚麻籽;生氰糖苷;脱毒;研究进展亚麻(Linum ustitatissimum L.)又称胡麻,属亚麻科、亚麻属[1],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主要产于加拿大、阿根廷、印度、美国、中国等国家。
目前,全世界亚麻籽总产量在300万t以上,我国主要产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黑龙江、甘肃、内蒙古、新疆、山西、河北、宁夏等地。
据统计,2005年我国亚麻籽产量大约50万t,居我国油料总产量的第4位。
亚麻品种较多,但大致可分为油用型、纤维用型和兼用型3类。
亚麻籽由壳和仁组成,其主要成分为油和蛋白,还含有一定量的黏胶、植酸、二糖苷、抗VB6因子等抗营养因子或毒性物质,特别是其中生氰糖苷的毒性,大大地限制了亚麻籽的使用[2]。
为此,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对亚麻籽生氰糖苷的脱毒方法及途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本文从亚麻籽生氰糖苷的致毒机理、脱毒方法等方面对亚麻籽生氰糖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生氰糖苷的毒性生氰糖苷(Cyanogenetic glycosides)亦称氰苷、氰醇苷,是由氰醇衍生物的羟基和D-葡萄糖缩合形成的糖苷,广泛存在于豆科、蔷薇科、稻科的10000余种植物中;含有生氰糖苷的食源性植物有木薯、杏仁、枇杷和豆类等,主要成分是苦杏仁苷(Amygdalin)和亚麻仁苷(Linamarin)[3]。
生氰糖苷主要存在于亚麻籽的壳和仁中,亚麻籽中的生氰糖苷主要有二糖苷(Bioside)和单糖苷(Monoglycoside),二糖苷为β-龙胆二糖丙酮氰醇(Linustatin,LN)和β-龙胆二糖甲乙酮氰醇(Neolinustatin,NN),单糖苷是亚麻苦苷(Linamarin)和百脉根苷(Lotaustralin),其中二糖苷含量较多,分别为0.17%和0.19%,单糖苷含量较少[3]。
精选我国麻类生产现状与多用途研究

5、以多用途研究,拓展麻类作物应用领域,提升生物质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麻类产品附加值以水土保持、耐盐碱等特性,将麻类向“三地”转移,提高边际土壤利用效率以环保型麻地膜代替塑料地膜,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发展饲料产业,缓解蛋白饲料供应压力… …
三、麻类作物多用途研究进展
农艺设施(环保型麻地膜、麻纤维无纺布)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边际土壤利用)蛋白饲料(高蛋白、高赖氨酸动物饲料)生物基质(蘑菇、纤维乙醇、造纸、麻炭)食品医药(亚麻籽油、大麻籽油、苎麻浸膏等)复合材料(车饰材料,建筑材料)
各类麻纤维家纺产品一应俱全强透气性能、吸湿放湿性能抗静电、抗辐射、抗菌功能经久耐穿、舒适高贵、易洗快干
各式壁挂、装饰麻纤维布料品种齐全
8、品种与育种技术我国苎麻常年种植面积300万亩左右,育出20余个品种。黄红麻育出新品种近30个,剑麻以引进品种为主,亚麻育成20余个新品种。常规育种为主,分子育种才刚刚起步,还没有转基因品种。基因组研究由于条件与资金问题很难开展。9、种植资源我国是世界上保存麻类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共保存各类麻类资源8000余份
麻无纺布
8.4
19.4
11.5
80.3
60.6
78.7
30.1
53.3
亚麻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Helr J n rc hu a ce c s i I i g Ag iu rlS in e oga
亚 麻 种 质 资 源 的 RAP 分 析 D
黄 文 功
( 黑龙 江省 农业 科 学院 经济 作物研 究所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0 8 ) 5 0 6
摘 要 i 用 R D技 术 分析 6 运 AP O份 亚 麻 种 质 资 源 的 遗 传 多 样 性 。 结 果 表 明 : 供 试 材 料 中 筛 选 到 具 有 多 态性 从 的 R D 引物 1 条 。RA D 引物 共 扩 增 到 7 条 清 晰 的 多态 性 条 带 , 态性 比 率 ( P ) 8 . % 。 对标 记 结 AP 1 P 1 多 P B 为 88
M g ( mm o ・ 。 1 l L。), N TP ( .2 mo ・ 。) d 0 5m l L , p i e ( .6 “ o L rm r 1 m 卜 。) Ge o e DNA ( O n , , nm 5 g)
T q1 a U。通 过 退 火 温 度 梯 度 试 验 优 化 出适 宜 亚 麻 R D 的 P R 程 序 , 定 优 化 后 的 P R 程 AP C 确 C
2 2 利 用筛 选 出的 l . 1条 R D 引 物 对 入 国 家 AP 库的 6 O份 亚 麻种质 资源 进行 分类 用 RAP 标 记 方 法 对 6 D O份 亚 麻 种 质 资 源 D NA 的遗 传多 样性 进行 检 测 。1 个 引 物 共检 测 1 到 8 O条 带 , 均 每 个 引 物 扩 增 出 7 3条 带 , 7 平 . 有 1 条具 多 态 性 ( 8 . ) 平 均 每 个 引 物 扩 增 出 占 88 , 65 多 态性带 ( 表 3 。 .条 见 ) 表 3 6 0份 亚 麻 R D 标 记 的 扩 增 产 物 统 计 AP
国内外亚麻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作 者 简 介 : 颖 (9 3 ) 副 研 究 员 , 事 亚 麻 育 种 、 种 资 源研 究 路 16 一, 从 品
维普资讯
6
中 国麻 业
P A T F B R A RO U T L N I E 分 早熟 、 势优 良品种 的农艺 性状 部 长
统 一 编 号
品 种
原 产 地 株 高 ( m) 艺 长 度 ( m) 分 枝 ( ) 蒴 果 ( ) 育 期 ( ) 倒 伏 ( ) c T c 个 个 生 天 级
参 试 材 料 中 筛 选 出 3 4份 原 茎 产 量 高 品 种 见 表 2 对 原 茎 产 量 进 行 回 归 分 析 , 高对 原 茎 产 1 。 株 量直接 影响效应 最大, P值 :0 8 9 。 由于 亚 麻 快 速 生 长 期 干 旱 少 雨 , 试 材 料 的 株 高 普 遍 偏 低 , .34 参 国 内材 料 的株 高 普 遍 高 于 国外 品 种 , 高 在 9 e 以上 的 材 料 1 株 0r a 7份 , 占鉴 定 总 材 料 的 04 。 参 .%
2 结果 与分 析
2 l 熟 、 势 优 良品 种 、 早 长
从 参试材料中筛选出 2 1 6 份早 熟 、 长势优 良的亚麻材料, 部分表 现极优 异的材料见表 1 .这些 材料分别从俄 罗斯 、 国等 国家引进 , 法 株高均在 8 c 以下 , 0m 参试的 中国材料 中, 早熟 、 长势优 良材
路 颖 关凤 芝 王 玉 富 宋 宪友 张 福修 刘 燕 杨 学 康 庆 华 乔 广 军
( 黑龙 江 省农 业科 学院经 济作物 研究 所,呼兰 1 0 1 ) 5 5 8
摘 要 : “ 五 ” 九五 ” 间收 集 的 4 4份 国 内外 亚麻 种 质 资 源进 行 农 艺性 状 、 量 性 状 、 逆性 对 八 “ 期 6 产 抗
麻类作物在我国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 我 国麻类作物的科学技术研究概况 . 2
我 国麻类科 学技术研究 目前 已发展到多学科
食、 棉花、 油料作 物 、 蔬菜之后的第五大作物群体 。 麻类作物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 , 具有重大的 作用 。同时 ,在我 国经济作物的生产中也 占有极为 重要 的地位l l 刈。
1 我国麻类作物 的生产现状及其科学技术研究概
文章编号 :1 0 _ 2 2 一 ( 0 6) 2 0 6 - 3 o6 _37 2 0 0 —0 4 - o 中图分类 号 :F 2 .2 5 3 文献 标识码 :A 3 61 ;¥ 6
麻类作物 ( 苎麻 、红麻 、亚麻 、大麻 、黄麻 、
量超过 10万 t 0 。
剑麻等 ) 是极具特色的一类经济作物 ,是我国继粮
的优质原料。我国麻类纺织 、印染企业已达 8 0 0 余
回经济损失近亿元 。 中国农科 院麻类研究所 采用越南 引进 红麻抗 源 ,筛选 出红麻 良种青皮 3 , 号 恢复了我国红麻生
产。从 18 90年代开始 ,我国红麻 、黄麻研究开始
深入到基 因的分 子水平 ,获得重要 的遗传 基因 图 谱。利用玫瑰麻基 因导人红麻获得新 的变异体。我
收集种质 资源 2 0 余份 ,野生资源 3 0 50 0 余份 ,其
中不乏许 多特 优异 的性状 。苎麻无性繁殖技 术从
为粗纺纤维。前者主要用于纺织中高档衣服面料 , 后者用于包装和水土保持等行业的原料。近年来开 发出的红麻造纸 , 则为红麻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 的途径。苎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常年种植面积 在 1. 0 0万 h ,纤维总产达到 2 2 m 5万 t 。亚麻主要 分布在东北 3 省和内蒙古、甘肃 、宁夏等省 区,常 年种植面积 1.5 h1 不包括油用亚麻) 01 万 n 2( 。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0月防 护 林 科 技
O c t .,2014
第10期(总133期)
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N o .10(S u m N o .133
)文章编号:1005-5215(2014)10-0097-02
收稿日期:2014-05-22
作者简介:王红梅(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林木育种研究,E m a i l :w h m 7202@
126.c o m
浅谈我国亚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王红梅
(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 要:文章介绍了我国亚麻种质资源在国内㊁外的分布情况,国内亚麻种质资源研究利用情况,并就亚麻种质资源建设提出了建议和设想㊂关键词:亚麻;种质资源;分布
中图分类号:S 563.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
.i s s n .1005-5215.2014.10.037 亚麻(L i n u m u s i t a t i s s i m u m L .
)属于亚麻科(L i n a c e a e )亚麻属(L i n u m ),1年生草本植物,大多数是多年生野生植物㊂
种质资源是(g e r m p
l a s m r e s o u r c e s )由亲代遗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㊂种质资源与遗传资源是同义词,都是指种质或遗传物质的源流,也就是物种包括其变种和全部基因型的储备㊂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尤其是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㊂种质资源主要包括栽培品种,古老的地方品种,引种材料,新育成品种和品系,突变种以及它们的野生种和近缘野生植物种㊂是经过长期自然演变和人为创造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㊂亚麻遗传改良和突破性育种成就的取得,主要依赖于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㊂搜集原始材料拓宽种质基础㊁开展种质创新㊁培育优良品系在亚麻
育种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3
]㊂1 亚麻在国内外的分布
1.1 亚麻在国外的分布
亚麻科有14属,约160种㊂亚麻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方㊂亚麻原产于中亚和地中海地区,喜温凉湿润,世界亚麻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俄罗斯㊁法国㊁波兰㊁罗马尼亚㊁捷克㊁比利时㊁荷兰等地㊂这些国家既是世界亚麻最适宜的集中产区,也是世界亚麻纺织中心和纤维及其制品的重要消费中心㊂随地区的不同,人们根据亚麻的的特性(油用㊁纤用㊁兼用)来选择不同的品种进行栽培㊂若以收获纤维为主,则应选取植株高大且分支
少的品种;若以收获亚麻油为主,则要选择植株矮小㊁分枝多的品种;若是二者兼用,则要选择上述两种因素都具备的品种㊂如:美国商业化种植的亚麻多为抗花叶病㊁短纤型品种㊂印度栽培种 H i m a l i n i
-I 每h m 2产910k g 种子,
而常规栽培种 L C 185 (2n =30)仅产534k g ,加拿大的亚麻主栽品种有10余个,包括A CE me r s o n ㊁F l a n d e r s 等[4]
㊂
1.2 亚麻在国内的分布
亚麻在我国有5属,约12种,黑龙江有1属,4
种,其中有1种栽培[5]
㊂人们所熟知的亚麻栽培种至少有300种以上㊂我国自1906年引种亚麻(纤用亚麻)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㊂我国青海高原㊁河北㊁云南㊁黑龙江㊁西藏等省(区)均有多年生野生种的分布㊂黑龙江省是我国亚麻主产省份,种植面积占全国75%左右㊂黑龙江省自引种栽培亚麻80余年来,工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现已成为我国亚麻生产㊁纺织与科研中心㊂其次是新疆㊁云南等地㊂
2 国内亚麻种质资源研究利用
亚麻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特色经济作
物,在五大麻纺工业原料作物中效果最佳,有 麻中
皇后 之美誉㊂
中国亚麻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
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亚麻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进展㊂主要是农家品种的整理及种质资源的引进,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丰富了种质资源㊂山西从波兰品种郭托威斯基中选育出了雁农1号,黑龙江从日本品种贝尔纳中选育出了华光1号㊁2号,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打破了我国单一使用地方品种的
局面(贝尔纳是建国时期的主栽品种)㊂20世纪60年代以引种鉴定为主,先后推广了Л-1120㊁
匈亚
利3号㊁塞盖地等,表现了较好的丰产性(1958年黑龙江省从苏联引入亚麻品种Л-1120,逐渐代替贝尔纳,该品种表现生长繁茂㊁株型紧凑㊁花序短㊁整齐㊁蒴果较大㊁抗旱㊁抗病性强而成为20世纪60 70年代黑龙江的主栽品种,推广面积达2.7万h m2以上,原茎单产由165k g提高到200k g)㊂20世纪70年代在种质资源不断丰富的基础上,育种家们开始了杂交育种工作,主要以单交为主㊂同时开展了杂交与诱变相结合育种,选育出黑亚2号㊁黑亚3号㊁黑亚4号㊁雁杂10㊁宁亚1号㊁宁亚5号㊁甘亚4号㊁定亚1号等品种㊂使产量㊁含油率㊁纤维含量等有了明显提高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高产㊁高纤㊁高油㊁抗病育种,并开辟了许多育种新途径㊂选育出了黑亚6号㊁黑亚7号㊁黑亚10号㊁天亚5号㊁天亚6号㊁定亚17㊁陇亚7号等高产㊁优质㊁抗病新品种(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面积推广了综合性状更为优良的黑亚号品种,生产面积和单产面积大幅度提高,实现亚麻品种的更新)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乔广军等发现诱变有提高基因突变率㊁打破性状连锁和促进基因重组㊁克服植物自交不亲和性㊁促进远缘杂交实现基因转移等特点㊂近40年诱变育种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成就㊂实践证明,诱变在诱发亚麻产量㊁株高㊁熟期㊁抗性㊁品质等突变,创造新种质和选育新品种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6]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黄文功等从供试亚麻材料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I S-S R引物10条,利用这些引物对来自7个国家的48个亚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I S S R分析,共扩增到82条清晰的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1.1%㊂用U P GMA法将48个亚麻品种聚为六大类,聚类结果表明地理位置相近的品种基本聚为一类,本研究结果可以指导亚麻育种亲本选配[7]㊂
我国的亚麻种质资源非常丰富㊂它包括栽培品种㊁地方品种㊁野生种及具有遗传和育种价值的多胚性和多子房室种质以及核不育㊁转基因后代等育种中间材料和创新材料等,其类型极为丰富,目前我国现有亚麻种质资源约2000~2500份㊂国内资源以育成品种(系)㊁育种中间材料和创新种质为主,地方品种很少㊂国外品种广泛来源于17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亚麻资源工作的主体㊂其中,纤维用亚麻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吉林两省;油用和油纤兼用资源分布在内蒙古㊁甘肃㊁河北㊁山西㊁宁夏㊁新疆㊁青海㊁陕西等省区㊂另外在河北坝上㊁西藏㊁青海高原和东北长白山等地均有野生亚麻资源㊂亚麻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
的㊂
七五 至 九五 期间亚麻种质资源的收集㊁鉴定及繁种入库工作都列入了国家各部委重点攻关项目,1978年编入‘中国亚麻品种资源目录“的570份种质资源 七五 期间全部入库㊂ 八五 期间又鉴定㊁入库2000份㊂ 九五 期间将继续收集㊁整理㊁入库250份㊂我国现有亚麻种质资源4000余份,包括纤用㊁油用㊁兼用㊁野生㊁不育等类型㊂为开展亚麻新品种选育奠定了丰富的基础[7-11]㊂
3建议
3.1做好亚麻种质资源收集㊁保护和利用工作,并进一步做好亚麻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为科研人员适时㊁适地选择适宜的亚麻品种做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㊂
3.2对亚麻的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细致的鉴定,加大优异亚麻资源的评价鉴定和创新,开展亚麻种质资源的区划与评价,促进亚麻种质资源事业的发展㊂3.3进一步研究亚麻的遗传多样性,提高育种水平和育种效率,为麻类育种提供更多有利用价值的基因源㊂
3.4加大亚麻种质资源库建设力度,建立亚麻种质资源平台,上网发布信息,实现亚麻种质资源交流与共享㊂
参考文献:
[1]李明.关于黑龙江省亚麻育种的几个问题[J].中国麻作,1999, 21(3):12-15
[2]粟建光,龚友才,关凤芝.麻类优异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J].
中国麻业.2004,26(2):56-59
[3]杜景闻.张景祥.良种繁育是 亚麻经济 发展的重要途径[J].黑
龙江纺织.1997(3):28-31
[4]刘聪莉.加拿大油用亚麻品种和遗传育种工作动态.中国种业
[J].1998(3):45-46
[5]毛子军,王秀华,穆立蔷.黑龙江省植物志[M].哈尔滨:东北林
业大学出版社,1998:101-109
[6]乔广军.诱变在我国亚麻育种及资源创新中的利用[J].中国麻
业,2006,28(1):17
[7]黄文功,姜卫东,赵东升,等.应用I S S R分析亚麻种质资源遗传
多样性[J].中国麻业科学,2013(1):1
[8]王玉富.中国亚麻育种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黑龙江农业
科学,1999(5):44-46
[9]路颖.亚麻优异种质创新利用及发展[J].中国麻作,2000,22
(3):21-24
[10]郭泽滨,许经忠,魏国江.法国亚麻新品种及其育种动态[J].黑
龙江纺织,1996(1):79-82
[11]李学鹏,阴玉华,巩建平,等.论亚麻原种繁育中存在的问题与
解决办法[J].中国麻作,1996,18(3):46-47
89防护林科技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