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棘头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

合集下载

寄生虫 5 棘头虫病 旧

寄生虫 5 棘头虫病  旧

猪棘头虫病
• 结合流行病学和临诊症状,以直接 涂片法或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 确诊。
治疗
猪棘头虫病
• 无特效药物。 • 可试用左旋咪唑、氯硝柳胺、硝硫 氰醚。
防制措施
猪棘头虫病
• 对病猪进行驱虫,消灭感染来源; • 加强猪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切断传 播途径; • 改放牧为舍饲; • 消灭中间宿主。
生活史
猪棘头虫病
• 发育过程 • 雌虫所产虫卵随终末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 中间宿主的幼虫吞食后,虫卵在其体内孵化 出棘头蚴,棘头蚴穿过肠壁,进入体腔内发 育为棘头体,进一步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 头囊。猪吞食了含有棘头囊的中间宿主的幼 虫或成虫而感染。棘头囊在猪的消化液中脱 囊,以吻突固着于肠壁上发育为成虫。
复习思考题
• 1.猪棘头虫的形态构造特点及发育过程。 • 2.猪棘头虫病的诊断及防制措施。 • 3.鸭棘头虫生活史,疾病症状、诊断及防 制措施。
鸭 棘 头 虫 病
生活史
鸭棘头虫病
• 中间宿主大多形棘头虫的中间宿主为湖沼钩 虾;小多形棘头虫为蚤形钩虾、河虾和罗氏 钩虾;腊肠状多形棘头虫为岸蟹;鸭细颈棘 头虫为栉水蚤。 • 发育过程虫卵随终末宿主粪便排出,被中间 宿主吞食后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头囊,鸭 吞食含有棘头囊的中间宿主感染。 • 发育时间被中间宿主吞食的虫卵发育为棘头 囊需54~60d;鸭食入棘头囊后发育为成虫 需27~30d。
生活史
图 4-3 蛭形巨吻棘头虫生活史(采自曾宪芳)
生活史
生活史
猪棘头虫病
• 发育时间 • 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期限因季节而异, 如果甲虫幼虫在6月份以前感染,则棘头蚴 可在其体内经3个月发育到感染期;如果在7 月份以后感染,则需经过12~13个月才能发 育到感染期。棘头囊发育为成虫需2.5~4 个月。

猪棘头虫病的防治 - 猪病防冶

猪棘头虫病的防治 - 猪病防冶

猪棘头虫病的防治-猪病防冶
孙刚(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2000)
猪棘头虫病是由猪棘头虫寄生在猪小肠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病分布广泛,常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

1形态及生活史
猪棘头虫虫体比蛔虫大,黄白色,前部稍粗大,有一吻突,长有5~6列向后弯曲的小钩,虫体后部比较细,表皮上有明显的环状皱纹。

雄虫和雌虫区别明显,雄虫体短小,长7~15厘米,雌虫体长30~68厘米,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就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当猪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昆虫就可感染发病。

从棘头虫的幼虫用钩固着于小肠肠壁起到发育为成虫需70~110天,棘头虫体在猪体内的寄生时间为10~22个月。

2发病症状
病猪症状的轻重与虫体的寄生数量有关,严重感染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腹痛,常尖叫不安,腹部着地爬行或卧地,四肢弯曲或伸张。

病程较长者生长缓慢、贫血、消瘦、被毛发焦,形成
僵猪。

最后甚至因肠壁穿孔,患腹膜炎而死亡。

3剖检变化
剖检时可在病猪小肠内找到虫体,()有时虫体头部固定在肠壁上,不易取下,肠黏膜局部坏死,甚至穿孔。

4预防
定期驱虫,对猪排出的粪便应堆积发酵,30~42天后使用,以杀死虫卵。

经常对猪舍内、外环境消毒,消灭中间宿主,严格控制放牧,减少猪只与中间宿主接触的机会。

5治疗
用“驱虫净”(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30~40毫克,内服,1星期后再服1次。

左旋咪唑,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拌入饲料喂服,对成虫有效。

第八章 试验六 棘头虫和畜禽主要线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Ⅱ

第八章  试验六  棘头虫和畜禽主要线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Ⅱ

3. 丝虫目:常无唇,多数无口囊,口孔直接通食道,食道
有肌质部和腺质部;交合刺不等长,不同形。胎生或卵 胎生。雌虫阴门开口在头端附近或食道部。寄生于陆生 脊椎动物肌肉、结缔组织、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和体腔 等封闭的组织中。吸血节肢动物为中间宿主。
4.棘头虫:虫体一般为椭圆形、纺锤形、柱状等,大小在
几十个厘米。虫体分前体和躯干,前体端有可伸缩的吻 突,上有很多角质的倒钩或棘,棘头虫因此而来。躯干 部前粗后细,体表有横纹,有的有小棘,有假分节现象。 寄生于猪小肠的蛭形巨吻棘头虫以金龟子作中间宿主。
螺咽胃虫的头部和虫卵


刚刺颚口线虫(G.hispidum):寄生于猪胃内。 新鲜虫体呈淡红色,表皮菲薄。头端呈球形膨大, 其上由11横列小棘。全身都有小棘排列呈环。 雄虫长15~25mm。雌虫长22~45mm,阴门 位体后部。卵生。 虫卵椭圆形,72~74×39~42μm,黄褐色, 一端有一帽状结构,透明,卵内含分裂的卵细胞。
多 乳 突 副 丝 虫 马丝状线虫的头端和尾端
毛首线虫成虫
旋毛虫成虫与幼虫
棘头虫的虫卵和幼虫
四、作业
1、绘肌旋毛虫包囊、幼虫图 2、绘猪鞭虫卵、胃虫卵、棘头虫卵图。并标明 各部位名称。
试验六
毛首目、旋尾目、丝虫目和 棘头虫形态学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旋尾目、丝虫目、毛首目及棘头虫纲虫 体及虫卵形态结构特征,认识和了解其中间 宿主及致病性。
二、内容与方法
1.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浸渍标本和患病器官及中间宿主:

猪、羊鞭虫及猪鞭虫病大肠、盲肠; 猪螺咽胃虫、有齿斜环咽胃虫及病胃,刚刺颚口线虫,六翼 泡首线虫;
1. 毛首目:虫体前端细,后端粗,为念珠状食道,雄虫有 一根交合刺或无,卵两端有卵塞,毛形科的旋毛虫为胎 生。寄生宿主广泛,多在消化道和肌肉组织寄生。 2. 旋尾目:口周围常有6片小唇,或围有两个侧唇。有口囊,

黄鳝新棘虫病

黄鳝新棘虫病

黄鳝新棘虫病
摘要:病原体为隐藏新棘虫,故也称隐藏新棘虫病原体为隐藏新棘虫,故也称隐藏新棘虫病。

新棘虫为棘头虫的一种,属于具有假体腔而无消化系统的蠕虫类。

尽管总体来说对鳝病的研究不多,但有关黄鳝寄生新棘虫的报道相对多一些。

余仪等(1989)、陈昌福(1993)、方建平(1996、1998)、魏绍君(1998)、杨明生(1997)等在新棘虫流行病学、感染强度和危害程度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

1.虫体形态与寄生位置
(1)虫体形态
棘头虫类寄生虫是以其体前端吻上有像倒钩棘状的吻钩而得名。

虫体呈圆筒形,体由吻、颈和躯干部三部分组成。

吻呈球形,其上有螺旋形排列的四圈吻钩,每圈子有钩8个。

虫体为乳白色,成虫长度在雌雄个体方面不同,雄虫体长41~104.8毫米,雌虫长145~212毫米,但幼虫只有数毫米长。

(2)生活史
一般认为,黄鳝是新棘虫的终末寄主,一种叫劳氏中剑水蚤的大型浮游动物是其中间寄主。

成熟的虫卵随终末寄主黄鳝粪便排入水中被劳氏中剑水蚤吞食,在室温30~35℃时,
4天便发育为椭圆形的棘头蚴,8天发育为前棘头体期,发育较快的虫体于第10天吻部便缩入体内形成棘头体期。

这时的劳氏中剑水蚤被黄鳝等鱼类吞食,虫体便在其体内发育为成虫。

实验七、线虫形态观察(综合)

实验七、线虫形态观察(综合)

毛圆线虫
捻转血矛线虫
马歇尔线虫
毛圆线虫头端
捻转血矛线虫头部特征:
口囊不发达,其 背侧有一个矛状的 小齿 --叫背矛。 距头端约0.5mm 处的颈部有一对呈 倒刺状的颈乳突。
捻转血矛线虫尾部特征:
雄虫:交合伞 , 发达,侧叶较大,发达,侧叶较大, 由细长的辐肋 所支持着,背 叶小且偏左, 由一个“ Y” 字形的背肋支持。交合 刺末端有小钩。
形态特征:
•虫 体 是 寄 生 在 家畜的寄生虫中 最小的一类,成 虫寄生在小肠肠 壁上,线形,很 细 小 , 长 约 1-3 毫米。胎生,♂ 没有交合刺,尾 部泄殖腔外有一 对耳状交配叶。
交 配 叶
2
1
3
图2-50 旋毛虫 1.雌虫 2.雄虫 3.雄虫尾端
成虫:长约 1~3mm ,肉眼一般很难见 到。虫体前细后粗,食道由一串细胞 围绕,雄虫缺交合刺。
食道口线虫前部
口孔、口腔
咽管呈圆柱形,或有膨大部 分。
咽管
肠道
③线虫尾部 雌虫的尾部通常 垂直,雄虫的尾部通常弯曲, 有的还有一些特殊结构。 垂 直 的 雌 虫 尾 部 弯 曲 的 雄 虫 尾 部
雄虫尾部呈伞状
(2)生殖系统
①线虫雄性生殖器官
雄性生殖系统为 单管型,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及射精管 相连而成,射精管通入泄殖腔。
4、鸡蛔虫(禽蛔科)

是鸡体最大的线虫,雄虫尾部有圆形或 椭圆形的肛前吸盘,吸盘上有角质环, 尾部还有尾翼和10对尾乳突。雌虫阴门 开口于虫体中部。
肛前吸盘
食 道 柱 状
生殖孔
5、异刺线虫(属蛔目-异刺科)
寄生于鸡的肓肠(又称肓肠虫)。 形态:体长约 7-15mm ,虫体小白色,有三 个不明显的唇片,食道末端有一个膨大的食 道球。 雄虫:约一厘米长,尾部直,末端尖细,交 合刺两条,不等长,有一个圆形的肛前吸盘 和12对乳突。 雌虫:约 1-1.5cm ,生殖孔开口在中部稍后 方。

猪的疾病 猪棘头虫病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 猪棘头虫病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棘头虫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棘头虫病(Macracanthorhynchosis)是由蛭形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也可感染野猪、犬和猫,偶见于人。

我国各地普遍发生。

二、病原:巨吻棘头虫是一种大形虫体,呈灰白色或淡红色。

雄虫长7~15cm,雌虫长30~80cm。

前端粗大,后端较细,体表有明显的环状皱纹。

身体的前端有一个棒状的吻突,吻突上有许多向后弯曲的小钩。

寄生时,吻突插入黏膜,甚至穿透黏膜层。

虫卵呈椭圆形,暗棕色,卵壳上布满着斑点状的小穴,颇似桃核。

虫卵大小为89~100µm×42~56µm。

当虫卵随粪便排出后,被中间宿主―金龟子的幼虫(蛴螬)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幼虫。

猪在拱土时吞食含有感染幼虫的蛴螬或金龟子时即遭感染。

自幼虫侵入猪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3~4个月。

虫体可在猪体内寄生10~24个月。

三、流行病学:雌虫在小肠中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排卵25万个以上,并持续排卵10个月。

虫卵卵壳厚,对外界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高温、低湿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均可长时间存活。

本病主要感染8~10月龄猪,在流行严重的地区感染率可高达60%~80%。

常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的感染季节与中间宿主金龟子的活动季节是一致的。

金龟子一般出现在早春至6~7月份,因此春夏季为猪棘头虫病的感染季节。

放牧猪比舍饲猪感染率高,后备猪较仔猪感染率高。

四、临床症状:轻度感染(虫体数量少于15条)时不显症状。

重度感染时可见消化障碍、腹痛、食欲减退、下痢和粪中带血等症状。

猪只生长发育停滞、消瘦和贫血。

当患猪由于肠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时体温上升、不食,可卧地抽搐而死。

五、诊断鉴别:(1)生前可用反复沉淀法或硫代硫酸钠饱和溶液漂浮法进行粪检,找到虫卵。

其中以反复沉淀法效果较好。

(2)死后剖检可在小肠壁上找到虫体。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将棘头虫误认为猪蛔虫。

两者的区别是:蛔虫体表光滑,游离在肠腔中,虫体多时常聚集成团;而棘头虫体表有环状皱纹,以吻突深深地固着在肠壁上,不聚集成团。

棘头虫病

棘头虫病

)而危害动物
C. C.结肠和盲肠 D.空 D.
• 某农户饲养了35只波杂山羊, 1个月前发现羊群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被毛粗乱、消瘦、眼结膜苍白、贫血、腹泻大 便拉稀,呈渐进性消瘦,体温正常,经庆大-小诺霉素治疗后未 见好转,至7月25日已陆续死亡24只。剖检时发现心肌脂肪 消耗,胸、腹腔有淡黄色积液,肝、肺、脾显得苍白,肝脏脂肪 变性,胆汁浓缩,肾脏贫血;在真胃和十二指肠内发现数千条 淡红色、约20 mm长的细小虫体,虫体呈毛发状;此外,真 胃粘膜水肿、出血,肠系膜及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肠道粘膜水 肿。对所发现的虫体进行鉴定时,可见雌虫体内有生殖道 和肠道相互缠绕现象。
• 2006年秋季某县东南部地区有几个村屯出现14只 只不明原因的病死羊和20只精神状况不良,背毛 粗乱,极度瘦弱犊牛发病,食欲减退,可视粘膜 苍白!消瘦!稀便至腹泻,有时粪便带有粘液,经检 查病羊体温不升高,有的不显症状即死亡。剖检 变化时发现尸体消瘦。肠粘膜充血、水肿,结肠 壁上散在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其大小为210mm,且在肠的浆膜面有的破溃,内含浅绿色 脓样物,或者完全钙化而变得很硬,在结节内可 找到幼虫。
• 形态 虫体 虫体呈乳白色或淡红色,长圆柱形,前部较 粗,后端较细。体表有横皱纹。吻突小,呈球形, 有5~6行小棘,每行6个。雄长300~680mm雄虫 长70~150mm,呈长逗点状。 • 虫卵 长椭圆形,深褐色,两端稍尖,壳厚,大小 为89~100x42~56um 内含棘头蚴。
• 生活史 • 流行特点
• 8. 旋毛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各是什么?猪 旋毛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各是什么? 如何感染旋毛虫的? 如何感染旋毛虫的? • 9. 如何诊断旋毛虫病? 如何诊断旋毛虫病? • 10.牛羊食道口线虫病临床症状是什么?如何 牛羊食道口线虫病临床症状是什么? 牛羊食道口线虫病临床症状是什么 诊断该病? 诊断该病? • 11.猪肾虫有何危害?如何诊断该病? 猪肾虫有何危害?如何诊断该病? 猪肾虫有何危害 • 12.寄生于牛羊肺部线虫往往引起何种症状? 寄生于牛羊肺部线虫往往引起何种症状? 寄生于牛羊肺部线虫往往引起何种症状

动物寄生虫病学第9章 棘头虫病

动物寄生虫病学第9章 棘头虫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物热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13
2.鸭多形棘头虫与细颈棘头虫病
鸭多形棘头虫与细颈棘头虫病是由多形科的多形
棘头虫和细颈棘头虫寄生于鸭的小肠而引起的一种寄
生虫病,也寄生于鹅、天鹅、野生游禽和鸡的小肠。 在我国,鸭多形棘头虫主要发现于广东、四川、贵州 和台湾,鸭细颈棘头虫发现于贵州。
14
病原形态
1)大多形棘头虫
第9章
1 棘头虫的形态和发育 2 猪巨吻棘头虫病 3 鸭多形棘头虫与细颈棘头虫病
棘头虫病
1
1.棘头虫的形态和发育
棘头虫的形态
( 1) 一般形态
外形:椭圆形,纺锤形或圆柱形 ;
前体:前端有棘,颈部短,体不分节; 躯干:前宽后窄,体有横纹;
( 2)
体壁
五层固有体壁:外角皮、角皮、 条纹层、覆盖层、辐射层 两层肌肉:外环、内纵)组成。 棘头虫的头端
2
(3)
内部构造
吻突 颈 吻囊 伸延肌 吻腺 背韧带囊 吻腺
腔隙系统:由纵管和横管网系
组成。贮藏营养。
吻囊:肌质囊,起于吻突基部,
悬系于假体腔之内。
吻腺:又称系带或棒,呈长形
叶状,附着于吻囊两侧的体壁 上,悬垂于假体腔中。
头部 睾丸
韧带囊:包围着生殖器官,是
棘头虫的特殊构造。 无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虫体
虫卵在沟虾体内孵出幼虫, 经54---60天发育为成虫
中间宿主——钩虾
19
症状与病变
鸭棘头虫感染季节多为春
夏季,高峰在7-8月份。寄生
于小肠中段,虫体吻突吸附 肠胃壁时,引起溢血、溃疡、
化浓性炎症或造成其它病原
菌的继发感染;成年鸭症状 不明显,多为带虫者。幼鸭 感染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死 亡。尸检时,可见到肠浆膜 上有结节和桔红色的虫体。

鲤鱼棘头虫病的研究

鲤鱼棘头虫病的研究

鲤鱼棘头虫病的研究
黄琪琰;郑德崇;邓伯仁;范丽萍;倪国范
【期刊名称】《水产学报》
【年(卷),期】1988(012)003
【摘要】本文报道了1985-1987年在崇明县新民第三水产养殖场对鲤鱼棘头虫病的病原、症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

该病可引起鲤鱼自夏花至成鱼大批死亡,全场感染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则感染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60%.病鱼肠壁上形成肉芽肿结节,严重时能使内脏粘连,甚至体壁溃烂和穿孔。

病原是崇明长棘吻虫(新种)Rhadinorhynchus chongmingnensis sp.nov.。


描电镜观察,吻上布满细毛。

有吻钩14纵行,每行29~32个吻钩,粘液腺8个。

治疗方法为每天每公斤鱼拌饵投喂0.6毫升四氯化碳,连服6天,效果良好.【总页数】10页(P213-222)
【作者】黄琪琰;郑德崇;邓伯仁;范丽萍;倪国范
【作者单位】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水产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
【相关文献】
1.鲤鱼棘头虫病的病理及预防 [J], 黄琪琰;范丽萍
2.猪蛭形巨吻棘头虫病的研究进展 [J], 廖党金;官国均
3.鲤鱼棘头虫病的病理及预防 [J], 黄琪琰;范丽萍
4.黄鳝棘头虫病的药物防治研究 [J], 凌跃进
5.猪棘头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J], 王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鸭寄生虫病防治技术鸭多型棘头虫病

鸭寄生虫病防治技术鸭多型棘头虫病
鸭寄生虫病防治技 术-鸭多型棘头虫病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病原学 •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防治技术 • 案例分析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概述
定义与特点
鸭多型棘头虫病是一 种由多型棘头虫引起 的寄生虫病。
鸭多型棘头虫病具有 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如腹泻、消化不良等 。
研究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分析等方法。
研究结果
发现该地区鸭寄生虫病的发病率较高,且存在多种寄生虫 感染的情况。
应用效果
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包括定 期驱虫、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等。实施后,该地区鸭 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诊断方法的改进
02
病鸭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羽毛凌乱,体重下降,生长迟缓。此外 ,还可能出现腹泻、贫血、黄疸和营养不良等症状。
03
如果感染时间较长,病鸭可能会出现肠道炎症和出血,以及肝脏和脾脏肿大等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与病变特征
在剖检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小肠 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出血
和溃疡等病理变化。
感染与发病机制
感染机制
虫体通过口吸盘吸附在肠道黏膜上,造成局部炎症和出血。
发病机制
大量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0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01
鸭多型棘头虫病是由多型棘头虫寄生于鸭的小肠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感染 后,鸭子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时间的长短。轻度感染 可能不引起明显的症状,而严重感染可能导致鸭子的死亡。

近期鱼塘谨防棘头虫病

近期鱼塘谨防棘头虫病

近期鱼塘严防棘头虫病鱼棘头虫病是鱼塘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虫体寄生于患鱼的肠道,鲤鱼、黄鳝、鳗鱼、鲢鱼和草鱼的发病率较高。

一旦有鱼感染棘头虫病,鱼的生长就会受阻,直接影响到鱼塘的经济利润。

从多年来鱼塘疾病防控了解,鱼棘头虫病也有明显的流行季节,通常在春夏季较容易感染,所以近期鱼塘养殖人员注意做好防控。

一、鱼棘头虫病的症状表现感染有棘头虫的病鱼,会有精神不振、离群独游、食欲减退乃至不食现象,腹部会明显膨大。

如果没得到及时医治,随着病情发展,还会显现生长缓慢、逐渐消瘦情形。

当然,一些病情严重的,不及时医治,时间长有的会显现死亡病例。

由于一旦鱼感染了棘头虫,那么棘头虫就会寄生在病鱼的肠内,破坏肠壁,所以对病鱼剖检可见肠部有明显病变,且有虫体寄生。

二、鱼棘头虫病防控措施1、平时养鱼进程中注意预防,特别是流行季节、易发鱼塘,更要切实加强预防,着落发病几率。

注意保持鱼塘坚持良好水质,有病鱼及时找到病因进行控制,避免继发感染或病害分散。

必要时可用纤虫清20-25ml/1米水体,进行泼洒,来进行预防。

2、一旦发觉有鱼感染棘头虫病,要及时对症医治,可用吡喹酮预混剂0.05~0.1g/1kg体重,拌饵投喂,每3~4日1次,连续3次。

注意用药前,停食一天。

可驱杀鱼体内棘头虫。

3、也可用肠虫净3.0g-5.0g/1kg饲料,拌饵投喂,一日一次,连用2-3次病情严重时可适当加量使用。

在用药后,注意包装用后要集中烧毁。

4、医治本病也可用复方阿苯达唑粉0.2g/1kg体重,拌饵投喂。

一日1次,连用3日。

专门驱除鱼类肠道寄生虫,医治棘头虫病。

三、春夏季养鱼注意想要让鱼塘健康良性发展,减少鱼病产生,春夏季养鱼,要注意安排人员每天早晚对鱼塘进行巡查。

发觉鱼塘内残留的饵料或污染物品时,及时打捞出来,保持好的水质。

另外,每天喂鱼要确保饲料新鲜清洁,不用变质饲料。

发觉疑似病鱼或病鱼要及时控制,在气温、天气多变时要及时调剂管理,避免应激产生。

牦牛棘球蚴病

牦牛棘球蚴病
症状
一般病牦牛不显任何临床症状,仅极少数病牛因囊尾蚴侵害心脏时,则发 生心力衰竭等症状。若人工感染时,病初体温升高到 40-41℃,虚弱、下痢, 持续 4-5d 后即可停止。并伴有食欲减退、喜卧、呼吸急促,呈胸式呼吸,心跳 加快,经 8-12d 后以上症状消失。
诊断
生前一般难以诊断,主要依靠屠宰后检查咬肌、舌肌、深腰肌和膈肌,以 发现囊尾蚴而确珍。检时用力切开肌肉,可明显地见到囊尾蚴。
3.放牧场野狗集中收容圈养,屠宰中发现被棘球蚴污染的脏器不得随意丢弃, 必须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4. 采用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Eg95)免牦牛囊尾蚴病。是由人的牦牛肉绦虫的幼虫----牦牛囊尾 蚴侵袭牦牛体的各部肌肉组织和器官的一种寄生虫病。
病原形态
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六钩蚴发育为棘球蚴需 5~6 个月,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原 头蚴发育为成虫需 1.5~2 个月,完成生活史需 6.5~8 个月。
症状
病畜轻度感染时,临床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患畜表现长期的呼吸困 难,咳嗽,当咳嗽发作后,病牦牛疲乏躺卧于地,食欲不振,反刍无力,瘤胃 弛缓,常见膨气。病期长的,病畜消瘦贫血,可视粘膜黄染,包囊破裂时可引 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图 2 包囊中的原头蚴 虫卵为黄褐色,大小为 3.6~3.7 毫米,一层辐射状纹的卵膜,内含六钩蚴 (见图 3)。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强的直射阳光可杀死虫卵。
图 3 虫卵
病原生活史
成虫的孕卵节片和虫卵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草、饲料或水 源等。虫卵被中间宿主牦牛吞食后,卵中的六钩蚴在消化道逸出,进入肠壁血 管,随血流进入肝脏,肺脏等处,发育为棘球蚴,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棘球蚴 的牦牛脏器后,原头蚴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黄鳝藕田养殖中隐藏新棘头虫病的防治技术

黄鳝藕田养殖中隐藏新棘头虫病的防治技术

Word
黄鳝藕田养殖中隐藏新棘头虫病的防治技

1.病原
躲藏新棘头虫
2.症状
该病感染率60%以上,感染强度也比较高,特殊是通过野生鳝作苗种时威逼更大。

虫体寄生于鳝肠后部,乳白色,长约1~2厘米,使鳝食欲下降,身体瘦弱,肛门红肿,大量寄生时使黄鳝浮现自咬和挣扎的现象,严峻时引起肠穿孔使黄鳝死亡。

中间宿主为劳氏剑水蚤、泥鳅。

3.防治措施
(1)杀死中间宿主: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克或强效杀虫灵0.3克施入池塘,杀灭中间宿主。

(2)化学防治:50千克饲料拌阿苯达唑1克或肠虫清25克,连喂6天,同时按每立方米水体用0.2克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 1 -。

猪棘头虫病的综合防治

猪棘头虫病的综合防治
猪棘头虫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综合防治
汇报人: 2024-01-10
目录
• 猪棘头虫病概述 • 猪棘头虫病的病因与症状 • 猪棘头虫病的防治措施 • 猪棘头虫病的案例分析 • 猪棘头虫病的预防与控制展望
01
猪棘头虫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猪棘头虫病是由棘头虫寄生于猪 的小肠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特点
棘头虫是一种大型的寄生虫,成 虫呈圆柱形,白色或淡黄色,虫 体前端粗大,后端较细,体表有 许多横纹。
更容易传播。
症状表现
感染初期,猪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体重 下降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贫血、脱水、精神 萎靡、行走无力等症状。
严重感染时,可能会导致猪的死亡。
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如腹泻、贫血、 体重下降等,可以初步诊断为猪棘头 虫病。
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粪便检 查、肠镜检查等,以发现棘头虫的幼 虫或成虫。

治疗措施
及时隔离
发现病猪后应及时隔离 ,防止疾病扩散。
对症治疗
根据病猪症状,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
治疗、补充营养等。
定期消毒
对猪舍进行定期消毒, 杀灭病原菌,减少疾病
发生。
疫苗接种
研发和推广猪棘头虫病 疫苗,提高猪只免疫力
,预防疾病发生。
04
猪棘头虫病的案例分析
成功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规模化养猪场,通过定期粪便检查 ,及时发现棘头虫感染,采取有效的 药物驱虫措施,成功控制病情,未发 生进一步扩散。
02
开展猪棘头虫病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猪只免疫力,降低感
染风险。
加强猪棘头虫病诊断技术的研发,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时效性,

动物棘头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

动物棘头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

动物棘头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一、实验目的及要求认识大多形棘头虫、蛭形巨吻棘头虫及其虫卵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器材1.器械。

光学显微镜、手持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平皿、载玻片与盖玻片等。

2.标本。

(1)浸渍标本。

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细颈棘头虫和蛭形巨吻棘头虫等;中间宿主:金龟子、天牛及其幼虫(蛴螬)。

(2)封片标本。

大多形棘头虫雄虫、雌虫;蛭形巨吻棘头虫卵。

(3)病理标本。

寄生于鸭肠壁的棘头虫和寄生于猪肠壁的蛭形棘头虫及其病变。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1.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封片标本中棘头虫雌虫、雄虫及虫卵的内部形态构造。

2.用手持放大镜或肉眼观察大多形棘头、小多形棘头虫、细颈棘头虫和蛭形巨吻棘头虫的外形构造。

3.肉眼观察棘头虫病病理标本。

四、实验报告1.绘出大多形棘头虫雄虫、雌虫的形态构造图,标出各部名称。

2.比较猪蛔虫与蛭形巨吻棘头虫在外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

附:参考资料(一)棘头虫的一般形态构造1.外部形态。

虫体呈圆柱形,大小差异很大,大的如蛭形巨吻棘头虫,雌虫体长可达692mm;小的如小多形棘头虫,雄虫的体长仅3mm。

棘头虫是雌雄异体,两侧对称,虫体分为前体部和躯干部。

前体部细而短,由吻突和颈部组成。

吻突呈椭圆形、圆球形或圆柱形,可以伸出或缩入吻囊内;吻突上有成排的吻钩或棘,其钩的形状、数量、排列情况等均是虫种的分类依据;吻突是虫体的附着器官,钻入宿主肠壁内。

吻突后面是较短的颈部,颈部上无钩或棘。

躯干呈柱状或棒状,体表光滑或有不规则的皱纹或环纹,其内为假体腔。

2.内部结构。

假体腔内有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等,但无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虫体的吻囊是由单层或多层肌肉构成的肌质囊,它借助肌鞘与吻突相连。

吻腺(lemniscus)呈长形,附着于吻囊两侧的体壁上,但有的种其吻腺游离于假体腔内。

韧带囊(lifament sac)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空管状构造,前起于吻囊,沿整个虫体内部包裹生殖器官;雌虫成虫的韧带囊常退化成一个带状物。

棘头虫

棘头虫
少棘科 (Oligacanthorhynchidae) 棘吻目(Echinorhynchidea)
多形科(Polymorphidae) 细颈科 (Filicollidae) 环棘头目 (Gyracanthocephala) 四环科 (Quadrigyridae)
第二节 猪大棘头虫病
猪大棘头虫病是由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寡棘吻科 (Oligacanthorhynchida)巨吻属(Macracanthorhynchus) 的蛭形巨吻棘头虫(M.hirudinaceus)寄生于猪的小肠,以 空肠为最多所引起的。
第八章 棘头虫病
第一节 棘头虫的形态、分类和生活史
一、棘头虫的形态 (一)成虫的外形 (二)体壁 (三)内部结构 二、线虫的发育 三、线虫的分类
图 4-1 蛭形巨吻棘头虫成虫(采自 Watson)
图 4-2 蛭形巨吻棘头虫卵 (采自曾宪芳)
棘头虫的分类
棘头虫隶属于棘头动物门 (Acanthocephala)。 与兽医有关的主要有巨吻目和棘吻目。 巨吻目 (Gigantorhynchidea)
患猪一般感染时,多因虫体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和虫体 的有毒物质的作用,表现贫血、消瘦和发育停滞。严 重感染时可见食欲不振,下痢,粪便带血,腹痛。若 虫体固着部位发生脓肿或肠壁穿孔时,表现体温升高 到41℃,剧烈腹痛,食欲废绝,卧地,多数最终死亡。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在粪便中 发现虫卵即可确诊。粪检时可用直接涂片法或 沉淀法。
六、治疗
硝硫氰醚 按每千克体重8O毫克,一次口服,间隔2天 重复喂一次,连续喂3次。 丙硫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1O毫克,一次口服。 左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1O毫克,喂服或肌肉注射。

鸭多型棘头虫病防治

鸭多型棘头虫病防治

鸭多型棘头虫病防治1.病原。

本病病原体为大多型棘头虫、小多型棘头虫与腊肠状多型棘头虫。

2.生活史。

腊肠状多型棘头虫的中间宿主为岸蟹,大多型棘头虫与小多型棘头虫的中间宿主为虾类。

成虫在小肠内产卵,卵随粪便进入水中,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卵膜消化,棘头虫从卵逸出,14~15天后变为前棘头体,30~35天变为棘头体,54~60天具有感染性。

3.流行特点。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春、夏季节。

1~3月龄雏鸭最易感染,能引起大批死亡。

除感染鸭、鹅外,多种野生水禽也可感染。

4.症状。

大多型棘头虫与小多型棘头虫均寄生于鸭小肠前段,腊肠状多棘头虫多寄生在小肠中段,引起肠管炎症。

因此,病鸭主要表现为下痢,消瘦,生长与发育受阻,大量感染而饲养条件又较差时可引起死亡。

幼鸭的死亡率高于成鸭。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有无适合的中间宿主,多发生于1~3月龄幼鸭与夏、秋季)与症状,可初步怀疑为本病。

确诊需要采取病鸭粪便,采用水洗沉淀法或离心漂浮法来检查虫卵。

6.预防。

在发生过本病的鸭场内,秋季放牧结束后2周进行1次驱虫,春季产卵前1个月再进行1次驱虫。

成鸭与雏鸭混牧时,除对成鸭驱虫外,对雏鸭于放牧开始后20~25天,进行成虫期前驱虫。

最好成鸭、雏鸭分群放牧。

如无安全水域,可将雏鸭在陆地上饲养到2~3月龄时再放牧。

引进新鸭,须先检查有无棘头虫寄生,如有棘头虫寄生,驱虫后10天再放入水域中放牧。

7.治疗。

可用四氯化碳,每千克体重口服1毫升,或二氯酚每千克体重500毫克,都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猪巨吻棘头虫病状和诊断

猪巨吻棘头虫病状和诊断

地区性
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与 气候条件和中间宿主的分布有
关。
传播途径与危害
传播途径
棘头虫的虫卵随感染动物的粪便排出 ,被中间宿主(甲虫)吞食后,棘头 蚴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最终形成具 有感染性的棘头虫。
危害
对猪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严重时可 导致死亡。同时,棘头虫也是人畜共 患的寄生虫之一,对人类健康也有潜 在威胁。
序列分析
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与 已知棘头虫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 确诊感染。
04
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使用特定的药物,如阿苯达唑, 对猪巨吻棘头虫病进行治疗,但 需在兽医指导下进行。
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 手术来移除虫体。手术过程需在 严格的卫生条件下进行,以防止 感染。
0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病猪食欲减退,饮水增加,精神 沉郁,消瘦无力,皮肤有出血斑 和出血点,眼结膜充血、黄染。
腹部膨胀,有黏性腹水,肠系膜 淋巴结肿大,有的出现黄疸症状

粪便呈黏液状,有时带血,病情 严重时出现血便。
病理变化
01
02
03
04
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 血斑,胆囊内充满胆汁。
脾脏肿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
肺脏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有时可见实变区。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有出血点 和出血斑。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与猪瘟的鉴别
猪瘟病猪的皮肤会出现大量的出血点,但不会出现黄疸症状。
与猪丹毒的鉴别
猪丹毒病猪的皮肤会出现明显的红斑,但不会出现黄疸症状。
与猪弓形虫病的鉴别
猪弓形虫病病猪的肝脏会出现明显的肿大和出血点,但不会出现黄 疸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棘头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认识大多形棘头虫、蛭形巨吻棘头虫及其虫卵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器材
1.器械。

光学显微镜、手持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平皿、载玻片与盖玻片等。

2.标本。

(1)浸渍标本。

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细颈棘头虫和蛭形巨吻棘头虫等;中间宿主:金龟子、天牛及其幼虫(蛴螬)。

(2)封片标本。

大多形棘头虫雄虫、雌虫;蛭形巨吻棘头虫卵。

(3)病理标本。

寄生于鸭肠壁的棘头虫和寄生于猪肠壁的蛭形棘头虫及其病变。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1.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封片标本中棘头虫雌虫、雄虫及虫卵的内部形态构造。

2.用手持放大镜或肉眼观察大多形棘头、小多形棘头虫、细颈棘头虫和蛭形巨吻棘头虫的外形构造。

3.肉眼观察棘头虫病病理标本。

四、实验报告
1.绘出大多形棘头虫雄虫、雌虫的形态构造图,标出各部名称。

2.比较猪蛔虫与蛭形巨吻棘头虫在外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

附:参考资料
(一)棘头虫的一般形态构造
1.外部形态。

虫体呈圆柱形,大小差异很大,大的如蛭形巨吻棘头虫,雌虫体长可达692mm;小的如小多形棘头虫,雄虫的体长仅3mm。

棘头虫是雌雄异体,两侧对称,虫体分为前体部和躯干部。

前体部细而短,由吻突和颈部组成。

吻突呈椭圆形、圆球形或圆柱形,可以伸出或缩入吻囊内;吻突上有成排的吻钩或棘,其钩的形状、数量、排列情况等均是虫种的分类依据;吻突是虫体的附着器官,钻入宿主肠壁内。

吻突后面是较短的颈部,颈部上无钩或棘。

躯干呈柱状或棒状,体表光滑或有不规则的皱纹或环纹,其内为假体腔。

2.内部结构。

假体腔内有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等,但无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虫体的吻囊是由单层或多层肌肉构成的肌质囊,它借助肌鞘与吻突相连。

吻腺(lemniscus)呈长形,附着于吻囊两侧的体壁上,但有的种其吻腺游离于假体腔内。

韧带囊(lifament sac)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空管状构造,前起于吻囊,沿整个虫体内部包裹生殖器官;雌虫成虫的韧带囊常退化成一个带状物。

韧带索(lifamment strand)是一个有核的索状物,其前端起于吻囊后部,后端与雄虫的生殖鞘或雌虫的子宫钟相连。

棘头虫的生殖系统较发达。

雄虫有2个睾丸,呈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前后排列。

每个睾丸有1条输精管,2条输精管汇合成一条射精管或形成一个袋状的精囊,精囊与交配器相连。

交配器位于虫体后端,呈囊状,内有阴茎和能够伸缩的交合伞。

交合伞是虫体体壁内翻形成的一个半圆形或长圆形腔,可以后外翻。

射精管与粘液腺均位于生殖鞘内。

雌虫的生殖器官由卵巢、子宫、子宫钟、阴道和阴门组成,成虫的卵巢崩解为卵球或称浮游卵巢,子宫钟(uterine bell)是一个呈漏斗形的管,前端有大的开
口,后端以输卵管与子宫相连。

子宫是肌质管,其后端与非肌质的阴道相连,最末端为阴门。

(二)动物常见棘头虫的形态特征
1.蛭形巨吻棘头虫。

少棘吻科(Oligacanthorhynchidae)、巨吻属(Macracanthorhynchus )、蛭形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寄生于猪的小肠内。

虫体长圆筒形,前端较粗,后端较细,新鲜虫体呈淡红色、浅灰色或乳白色,经甲醛固定后呈淡黄色或灰黄色,体表有横的皱纹。

雄虫体长50~113mm,雌虫体长310~692mm。

虫体分为前体部 (吻部与颈部)和后体部 (躯干部)两部份。

(图10-1)
(1)前体部。

①吻部。

吻部较小,呈球形,突出于虫体最前端,长约1毫米,上有5-6列小钩,每列6个。

②颈部。

位于吻部与驱干部之间,呈圆柱形,其长短、粗细视伸缩程度不同而异。

(2)后体部。

①吻囊(吻鞘)。

连于颈的基部,呈袋状,为双层肌质皮囊,借吻缩肌的收缩而回缩吻部,借液压的作用伸出吻部。

②吻腺。

连于颈部与驱干部交界处的两侧,悬垂在假体腔内。

③韧带囊。

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空的管状构造,贯穿于虫体的全长。

前端与吻囊的后部或附近的体壁相连,后端连于生殖器官的某些部位上。

雌虫两个 (背、腹各一个),雄虫只有一个背囊。

④雄性生殖器官。

睾丸两个,长圆柱形,大小不等,前后排列,睾丸的两根输出管合为一根射精管,在睾丸后方,射精管两侧有粘液腺、粘液囊和粘液管,粘液管与射精管相连,雄茎与交合伞位于虫体后端。

交合伞呈倒屋顶状。

⑤雌性生殖器官。

成熟虫体体腔内充满虫卵,在虫体尾部隐约可见子宫和阴道。

虫卵呈深褐色,长椭圆形,两端稍尖,大小为87~102μm×43~56μm。

卵壳厚,其上布满不规则的沟纹,卵内含棘头蚴。

图10-1 蛭形巨吻棘头虫雌虫(引自蒋学良,2004仿MÖnnig)
2.鸭棘头虫。

多形科(Polymorphidae)、多形属(Polymorphus)和细颈属(Filicollis)的棘头虫寄生于鸭、鹅、天鹅、野生游禽和鸡的小肠。

在我国家禽体内已发现8种,即大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 magnus)、小多形棘头虫(P. minutus)、腊肠多形棘头虫(P. botulus)、四川多形棘头虫(P. sichuanensis)、
台湾多形棘头虫(P . formosus )、重庆多形棘头虫(P . chongqingensis )、双扩多形棘头虫(P .diploinflatus )及鸭细颈棘头虫(Filicollis anatis ),其中以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和鸭细颈棘头虫最常见。

(1)大多形棘头虫。

虫体呈纺锤形,体前部大,体表有小棘,体后部较细小,体表棘不明显。

吻突呈长椭圆形,其上有18纵列吻钩,每列7~8个,前4个吻钩较大,有发达的尖端和基部。

雄虫体长
9.2~11.0mm 。

睾丸2个呈卵圆形,斜列于虫体前1/3部,睾丸后方有4条并列的腊肠状粘液腺,交合伞呈钟状,位于体腔的后端,前面两侧有2个膨大的侧突,后部边缘有18个指状辐肋,生殖孔开口于体末端。

雌虫体长12.4~14.7μm ,虫卵呈长纺锤形,大小为113~129μm ×17~22μm 。

(图10-2)
(2)小多形棘头虫。

虫体细小,呈纺锤形,体前部体表有小棘。

吻突呈圆形,其上有16纵列吻钩,每列7~8个,前4个钩发达。

雄虫体长2.79~3.94mm ,睾丸2个,呈球形,斜列于虫体前半部的后部;有4条腊肠状的粘液腺,交合伞呈钟状,其前部有侧盲突,后缘有18条指状辐肋;生殖孔开口于虫体的亚末端。

雌虫体长2.79~3.94mm ,虫卵细长,卵壳有三层卵膜,大小为107~111μm ×18μm 。

(3)鸭细颈棘头虫。

虫体呈纺锤形,体前部细长,后部粗短。

雄虫体长6.0~8.0mm ;吻椭圆形,吻钩大小相近;颈圆锥形;睾丸卵圆形,斜列于虫体中部;粘液腺6个,肾形;交合伞钟形。

雌虫体长20~26mm ;吻突圆球形;吻钩细小,大小相近,分布于吻突顶端,呈放射状排列;颈部细长;虫卵呈卵圆形,大小为75~84μm ×27~31μm 。

图10-2 大多形棘头虫(引自陈淑玉,1994) 1.雄虫 2.雌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