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小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3)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4)第一学段(1~2年级) (4)第二学段(3~4年级) (5)第三学段(5~6年级) (6)第四学段(7~9年级) (7)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9)一、教学建议 (9)二、评价建议 (12)(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2)(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2)(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2)(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2)(五)具体建议 (12)三、教材编写建议 (14)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5)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6)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18)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18)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18)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0)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

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国家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制定了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这一标准的制定,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首先,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进行了明确。

它要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学生情感、学生思维的联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

其次,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

再次,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评价和考核进行了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评价和考核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

同时,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和考核。

最后,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行了明确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具备启发式教学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要具备综合素质评价和考核的能力。

总的来说,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过去语文教学的一次全面改革,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这一标准的制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数学教学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对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规范。

该标准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四个方面。

数学知识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技能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计算、证明、推理等能力;数学思想是指学生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观念;数学方法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包括数的性质、整数、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等内容;几何部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函数与方程部分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内容;统计与概率部分主要包括统计调查、统计图表、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方法。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四、评价标准。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总目标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新的课程标准2011版

新的课程标准2011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导言本文档旨在介绍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这个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培养,以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探索和思考能力。

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常识,使他们能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包括观察、实验、探索和思考。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内容1. 科学常识- 研究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事物,如天气、地形、动植物等。

- 研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重力、电磁力等。

- 研究科学中的基本实验和观测方法,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等。

2. 科学实践- 研究观察和记录自然界的现象和变化。

- 研究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探索问题的答案。

- 研究使用工具和设备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如万能电表、天平等。

3. 科学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的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4. 科学文化素养- 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

-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喜爱,鼓励他们参与科学活动。

- 探索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社会等。

总结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通过研究科学常识、进行科学实践、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基础。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02-12 19:3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英语研究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能够基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4. 培养学生的研究策略和自主研究能力,提高研究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听力训练:通过听力材料,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敏感度。

2. 口语表达:通过日常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音准确性和交际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适应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正确理解的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的运用能力。

5. 文化研究:通过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研究英语。

2.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和伙伴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多媒体教学: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4. 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5. 情感教育:通过鼓励、赞扬和关心,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增强学生的研究动力。

四、课程评价1. 综合评价:通过考试、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

2. 研究反馈:通过定期的研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供针对性的研究指导。

3. 自我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课程评价,提高他们对自己研究情况的认识。

以上为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基本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自主性。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附录1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附录2内容标准中的案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第一部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02月02日11:05腾讯教育[微博]我要评论(44)字号:T|T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三会六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三会六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三会六素养三会是指会说、会辩、会用。

六素养是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

在“课程目标”部分相较于2011版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在2012版中,正式提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三个维度展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以此为基本逻辑进行表述。

数学眼光:抽象能力(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数学思维: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语言: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在2011版中着重强调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般称“十大概念”。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2022版的课程标准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与2011版的“十大概念”区别不大,剥离出了一个次级维度的“量感”,整合成了“九个核心素养”。

但是,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抽象能力”作为单独的一个问题所需要重视之处。

在2022版课程标准中,专门将小学和初中学段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区分:小学阶段(11个):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9个):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在对比中,我们发现:1、初中阶段不再关注相对微观的数感、量感,而是相对高位的关注抽象能力;2、“推理意识”与“推理能力”有什么区别?“意识”、“观念”和“能力”之间的差异是什么?这些必须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的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涉及初中学段的“表现”将“抽象能力”与小学阶段的“数感”和“量感”做出了明确区分,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且将小学阶段的“推理意识”和初中阶段的“推理能力”等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推理意识”要求是“初步感悟”,“推理能力”要求则是“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两者是明显不同的。

课程标准2011

课程标准2011

课程标准20111. 简介课程标准2011 是中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之一,旨在规范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

该标准于2011年发布,自2012年开始正式实施。

本文将介绍课程标准2011的背景、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 背景课程标准2011的制定是为了推动中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教育部在制定该标准时,密切关注了国际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广泛征求了专家和教师的意见。

3. 目标课程标准2011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智力、品德、体质、美育等方面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新和协作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乐趣。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4. 内容课程标准2011覆盖了中国中小学教育各学科的内容。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标准2011对每个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具体内容包括:4.1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进行思考和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文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4.2 数学•算数运算:培养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的能力。

•初等代数: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代数符号和初等代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几何与空间:培养学生对几何和空间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与统计:培养学生采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4.3 英语•听力理解:培养学生理解并运用英语听力材料的能力。

2•口语表达: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口头表达的能力。

•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基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详细信息。

该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政策文件,旨在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
该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观点和方法论。

2. 生物学知识。

3. 化学知识。

4. 物理学知识。

5. 地理学知识。

6. 科学技术与社会。

教学要求
-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实验和观察。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现象。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评价标准
根据该标准,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制定科学课程的评价
标准。

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

实施指导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提供了教师的具体教学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课程。

教师可以根据指导
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以上是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简要介绍。

该标准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规范的教学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
养和创新能力。

请参考该标准以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