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人教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长度单位是用来衡量物体长短的标准,如厘米和米。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帮助我们准确描述和比较物体的尺寸。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测量课桌的长度,我们可以使用米或者厘米作为单位。这个案例展示了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展示1米和100厘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换算关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度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长度单位:厘米、米
2.长度单位的换算:1米=100厘米
3.解决问题:利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比较物体长短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在问题分析上显得有些吃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经验。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觉得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米作为单位更合适?”
最新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4课时解决问题【学习内容】:课本第7页【学习目标】: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二、学习新知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课堂上,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而有效地指导来自教师对各类问题对应解决方法的深刻认识与解读,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还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各类方法并归纳整理成简洁的语言运用于方法指导教学中,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
学习名言警句:1.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2.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竺可桢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4.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
——老舍5.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6.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问题》,主要涉及长度单位的应用。
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已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物体的长度、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计算物体的长度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特别是厘米和米之间的转换。
2. 学生可能会对测量和计算物体的长度感到困惑,需要耐心引导和指导。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用于演示和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和计算。
2. 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和一张纸,用于进行测量和记录。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知识。
2.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 练习:学生使用直尺和纸进行测量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应用: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进行解决。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长度单位的应用和重要性。
板书设计:1.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4. 教学过程5. 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完成一些关于长度单位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演示、练习和应用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提高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作业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解决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新人教版
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设计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长度单位概念:板书将列出米和厘米的定义,并用示意图展示它们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
答案:一根绳子长3米,即300厘米。每段绳子长10厘米,所以可以剪成300厘米 / 10厘米 = 30段子每分钟转300圈,自行车每分钟行驶多远?
答案:车轮子的直径是60厘米,即半径是30厘米。车轮子每分钟转300圈,所以每分钟行驶的距离是300圈 * 2 * 30厘米 = 18000厘米 = 180米。
过程:
讲解长度单位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长度单位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长度单位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度单位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长度单位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长度单位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3. 评价方式不够全面:评价方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评价。
(三)改进措施
1. 提高课堂管理:加强课堂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如设置课堂规则、奖励制度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注意力。
2. 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实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和数据收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可能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赛课教案_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导学内容:解决问题(二年级上册教科书63页例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
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
导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
导学难点:
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拼摆图形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猜口诀游戏导入
师:大家学了1——6的乘法口诀,学得怎么样呢?
我们来个对口诀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生对口诀,复习1——6的乘法口诀)
师:大家学得这么好,今天老师带来两个问题请大家帮忙好吗?
生: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师板书:解决问题)
二、多种方式表征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
1、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共有多少张?
②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师:仔细选题①你知道了什么?②从题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比一比:这两道题都是说桌子的事,同题一样,数字也一样。
师:这两道题的问题一样,数字一样那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这两道的意思呢?
生:画图或拼图。
师:好,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出来。
选几个同学展示交流。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1.4 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感受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长短。
教学难点: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判断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2、比一比,按从短到长排列:10米 1米 5厘米 10厘米 1厘米50厘米3、说一说前三节课我们曾经量过物体的长度。
食指宽(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厘米米尺长(1)米教室门宽(1)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P7例8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在直尺上比出13厘米)要学生比划出13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那肯定是13什么?(3)还可以怎样想?(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直尺是20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米尺1米,身高1米多,教室长9米)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断;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直尺在图上测量)四、题型练习:指导完成P9-10第8-11题。
第8题:(1)理解题意:判断单位对不对。
(2)提示思考: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
26米(篮球场长边28米);50厘米(课桌面长60厘米);3厘米(食指长3-4厘米)6米(教室宽6米);8米(教室长9米);10厘米(直尺的一半长)(3)然后判断事物长度表述是否正确第9题:(1)理解题意:先估计;再量一量,选择正确的答案画勾。
(2)引导估计,然后学生测量、判断。
(大门比1米宽,房门比1米窄)第10题:看图理解题意,再提示思考:说得对不对,要看他们测量、读数、计算对不对。
逐一引导判断,并引导说出正确说法。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4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4课时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常用的计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掌握使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会利用长度单位解决各类问题。
三、教学内容
1.复习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2.实例分析:利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长度单位换算方法,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练习。
2. 授课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
给学生介绍几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长度单位知识来解决。
3. 案例分析
•例:一条绳子长8米,需要剪成等长的4段,请问每段绳子的长度是多少?
4. 练习
•给学生几个类似的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并解答。
5. 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题,并设计一个与长度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写出解决过程。
六、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思考和改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熟练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方法,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已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计算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长度单位的意义和转换。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绳子、标杆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尺子、绳子、标杆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计算。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完成,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4. 教学过程5.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课后布置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长度单位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长度单位的意义和转换。
在课后作业布置中,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_0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同学们,老师最近特别喜欢看《新好声音》这个电视节目。
在一关关如火如荼的比赛中,选手们劈波斩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着!2、今天,我们班也以四个小队为单位,来一场激烈的数学知识争霸赛吧!二、温习旧知,搭建桥梁(一)必答题环节:首先我们先进行必答题环节,每组一题,当其中一组回答时,其他组当小裁判。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2.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哪些是1米呢?3.说出下面各物体的长度:橡皮长5()图钉长1()、铅笔长17()、教室门高约2()、黑板长约4()、教室长约8()。
4.量较短的物体时用()作长度单位。
(二)进入抢答题环节: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5修改数学日记:今天早晨,明明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8米长的牙刷刷牙,9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
吃完饭步行到500米外的学校上学,遇到了160米的老师。
到学校拿出1米厚的书来读。
6.小结:看来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十分必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单位的合理选择。
(板书课题)三、自主探究,探索新知1.情境导入,出示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在国旗台下站排,爱思考的潘禹竹同学想: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2.估一估: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现在就请同学们合力来帮助潘禹竹吧!请同学们先来估一估。
生:我认为是13米3这位同学估得对不对呢?我们用事实进行验证。
4.独立思考:请同学们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到四人小组中由组长负责按照1.2.3.4号的顺序把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说给组员听,然后由汇报员负责汇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实践的操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长度单位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系统。
他们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能够认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距离、面积等单位的换算尚未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生活动材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应用拓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运用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总结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厘米、米的概念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2.能够使用最简单的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3.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二、教学重点:1.理解厘米、米的概念。
2.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尺子、物体、教学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猜测其长短,并引入厘米与米的概念。
2. 学习(15分钟)•通过教学PPT介绍厘米、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大小关系。
•教师示范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录入观测数据。
3. 操练(20分钟)•学生自行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
•教师出示关于长度单位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引导学生用厘米、米进行计算。
4. 提高(10分钟)•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设计长度单位相关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解决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长度单位解决问题》相关题目。
2.在家中自行测量3个物体的长度,用厘米、米两种单位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六、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发现,部分学生在长度单位的转换和应用上存在困难,下节课需要更多实例演练。
同时,学生对于长度测量的兴趣和参与度较高,鼓励他们勇敢发言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以上为本节课《长度单位解决问题》的优质课教案,请老师们认真备课,确保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
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
3重点难点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学会使用尺子来测量实物,注意从0刻度开始。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2、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师:为了保护课桌,请每一位小朋友买块布来做桌布,我们该事先了解些什么呢?2、师: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借助身边的物品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试一试,比划出桌面有多长。
3、你用了什么工具,比划出的结果是多少?在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比划的?4、师:为什么比划出的结果都不一样呢?5. 如果要选择一种描述出的结果来买桌布,你觉得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些?2【讲授】出示直尺,介绍尺子的来历。
1、出示直尺,介绍尺子的来历。
2、师:你们认识直尺吗?观察一下,向同学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有关直尺的知识。
3、师:你们能介绍一下尺子上的1厘米吗?1厘米4、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师:大家都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你能不用尺子上的刻度画出1厘米吗?请同桌帮助检查一下,你的同桌画的是1厘米长吗?6.师:你们是怎么量的?请同学演示测量方法。
1、师:请你估计一下你的手掌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分别是多少?并量一量。
2、师:现在你知道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吗?3、师:你们能不用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测出你家到学校大约是多少吗?到底有多长?请你指一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优质课公开课
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
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
3重点难点
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学会使用尺子来测量实物,注意从0刻度开始。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2、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师:为了保护课桌,请每一位小朋友买块布来做桌布,我们该事先了解些什么呢?
2、师: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借助身边的物品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试一试,比划出桌面有多长。
3、你用了什么工具,比划出的结果是多少?在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比划的?
4、师:为什么比划出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5. 如果要选择一种描述出的结果来买桌布,你觉得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些?
2【讲授】出示直尺,介绍尺子的来历。
1、出示直尺,介绍尺子的来历。
2、师:你们认识直尺吗?观察一下,向同学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有关直尺的知识。
3、师:你们能介绍一下尺子上的1厘米吗?1厘米
4、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师:大家都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你能不用尺子上的刻度画出1厘米吗?请同桌帮助检查一下,你的同桌画的是1厘米长吗?
6.师:你们是怎么量的?请同学演示测量方法。
1、师:请你估计一下你的手掌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分别是多少?并量一量。
2、师:现在你知道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3、师:你们能不用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测出你家到学校大约是多少吗?到底有多长?请你指一指。
要了解桌面的大小,课桌有多长,有多宽。
学生用手,用铅笔,用橡皮,用书本,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活动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使用的工具不一样,表示出的数据也不同。
铅笔比较长,橡皮比较短。
学生在选择结果时可能会有争论,有可能认为用手掌等肢体比较好,也有可能认为用尺子量出的结果比较好。
介绍尺子上的刻度,介绍尺子的作用。
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1刻度到2刻度,2刻度到3刻度等的长度都是1厘米。
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衣服上的纽扣的宽大约是1厘米等用尺进行测量学生一边测量一边说方法学生借助测出的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等结合前面一开始的测量结果计算得出课桌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想到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测量计算。
比如借助步长来测量计算家到学校的长度的方法。
3【活动】量一量
1、师:请你估计一下你的手掌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分别是多少?并量一量。
2、师:现在你知道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3、师:你们能不用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测出你家到学校大约是多少吗?到底有多长?请你指一指。
4【练习】实践操作,建构意义
1、操作性练习
(1)量手掌宽。
用手,用铅笔,用橡皮,用书本,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量一柞的长度后,然后量白纸大约几柞,最后测量正确长度。
2、开放性练习
(1)猜一猜:只露出一端刻度(有的从0刻度,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量)
(2)怎样量腰围
3、生活中的厘米:出示生活中一些带有厘米的物体的商标图。
5【作业】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课桌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不用尺子测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这三个问题是本课的核心,这也是本节课的三个大环节,学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认识了直尺和厘米,建立了厘米的意义,实现了在生活中拓展应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了解了多少?这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思考的内容。
在尝试过程中我发现农村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
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
根据这样的认识,我比较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先认识尺子,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意义和表象,学会应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时光倒流到没有尺子的时代,来体
验尺子的作用和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另一种是先借助各种身边的物体表示课桌的长,体会不同的工具表示出的数据不同,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直尺,学习厘米的意义,建立厘米表象,学会正确测量方法。
第一种方案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但学生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第二种方案注重对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理解,在教学时,遵循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已有认知起点。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符合这个班级水平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