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评课
观《24时计时法》教学有感(即我的评课).doc
观《24时计时法》教学有感(即我的评课)《24时计时法》评课新课标说:“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的过程”。
这位老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使抽象知识更加具体,起到了优化教学的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教学设计新颖独特。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同桌互说发现新知。
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4时计时法》的教学重点是: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是: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相转化。
24时计时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因此程老师在课堂设计时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并且以小组交流的形式主动构建知识此体系,使其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本节课思路清晰,层次紧凑,板书合理,有针对性。
下面我从教学重难点把握上来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1、巧妙地设疑,彰显重点在课开始时,老师先让学生猜谜语,接着拿出时间的“朋友”--钟表,再接着说一说这一时刻(3时)老师在干什么,由于学生对24时计时法不了解,所以大多会说成下午3时的情境,老师的紧接着追问了一句“我在睡觉。
”老师在睡觉的三时是什么时候的三时呢?这样就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出24时计时法。
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
2、对比比较,突破难点利用“时间尺”来理解24时计时法。
“看来这新的时刻是时针走玩一圈后,不是重新排而是接着数得到的。
”引出了24时计时法。
紧接着排列时间词,用时间词来表示普通计时法。
接着让学生用一天中的时刻(选择一种时间尺来说),感受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区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区别。
在教学实施中,刘老师也很注重引导,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独立去发现知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有合作讨论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24时计时法评课
24时计时法在时间这部分知识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在一节课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是本节课的努力方向,本节课做到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紧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大众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首先老师导入有趣,用猜谜语的形式开始这节课,导入时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天文馆里的节目时间表让孩子们体会到24时计时就在我们身边。
经常用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8时在干什么,由于学生对24时计时法不了解,所以有的学生说上早读,有的说在睡觉,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让学生讨论早上8时和晚上8时的关系,以此来引入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结合生活情境将这节课原本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直观的展示给同学们。
这样的引入非常的生动有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冲突,激起思维的火花。
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老师充分结合生活情境,尽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为例,引导以合作、探究、展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习轻松,课堂氛围好,力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不断强化和对比“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使用数字、记写形式上的不同,来帮助学生完善清晰的认知结构。
直线型的“24小时轴”和圆圈形的“12小时钟面”进行组合对比,将两种记时法的内在关联诉诸于学生的直观感受,让“24时记时法”附着在记时法的大框架中。
在这节课的知识拓展环节,教师也选择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老师不仅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24时计时法的清楚简洁,而且能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24计时法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产生学习和拓展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24时记时法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24时记时法人教新课标我听了彭恽老师的数学课《24时计时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创设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方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某一时刻;并体会其用处。
这节课主要以学生生活实例为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出24时的记时规律,并且以小组交流的形式主动构建知识此体系,使其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本节课思路清晰,层次紧凑,板书合理,有针对性。
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创设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去感悟,探索,学习24时记时法,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习。
整节数学课让人觉得很有活力。
2.对教材做了适当的重组彭老师在反馈练习中还别具匠心地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重组。
创设了一个连续的故事情景,新年里小明的外婆给了他一些压岁钱,懂事的他想把这笔钱存到银行,于是他来到了车站……一系列发生的事情。
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在帮助小明的同时也逐步巩固了24时记时法。
使得整个的反馈过程很生动,有灵气。
反之,如果照题做题就会显得单调枯燥。
3.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24时计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
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讲经过时间时贾老师利用课件和拨钟表这种比较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比如: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4.生活中的练习,让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在练习上采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银行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我感受到了彭老师的课堂呈现出一种知识的生命态,一个个文字、数字都不是躺在纸面上的符号,它们是有生命的。
24时计时法评课
《24时计时法》评课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大家都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新年倒计时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0时。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都充分体现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
特别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实际,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整节课从设计到操作,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主线。
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普通计时法。
进而探究“24时计时法”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情境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的关系,3、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本课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教学过程更加紧凑、高效。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
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
……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作用,使同学们理清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
4、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得到升华。
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评课记录
《24时计时法》评课记录
一、微视频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让学生怀着一种快乐且渴望的心情进入下面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针对这些问题教者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记时法。
三、借助生活经验和钟表模型自主探究交流,教师引导总结24时计时法,用游戏的方式找出两种计时法的不同,并能进行两种计时法的转换。
通过学生的自主,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去动脑动手动口,知识的生成自然有序。
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的转换。
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很多生活方面的例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引导者。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
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五、教学设计中,联系生活的练习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强化。
建议多提供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事例,让学生多练习。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Hale Waihona Puke 杨同民执教人徐大琳
课题
24时计时法
整体评价:
徐老师讲的是24时记时法,能够紧靠策略,重点突出,整节课通过师生互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一些小的知识点不够注重。这节课讲到了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两种计时法转换的问题。这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例如: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例如: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这点,徐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读出时间来认识它们的不同,但我觉得,如果通过教具联系生活的作息,学生会理解的更好。
优点及不足
对于24时记时法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教者实施导入部分时,徐老师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新闻联播》时间出发,让他们说出时间(12时记时法),然后再由老师说出电视屏幕右上角时间的另一种表示法(24时记时法),通过比较,发现两种记时法,从而引入新课内容。这一节课紧靠策略,在重点教学时,充分设问,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共同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徐老师没充分利用到学具,如果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具来探索24时计时法,我觉得效果会更好些,还有就是徐老师一课讲的还是太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太少,有一些小知识点讲的不到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3月29日,李老师执教了?24时计时法?,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的转换。
教学中教师重视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教学设计新颖独特,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引导者。
主要表达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怀着好奇、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激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加强直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
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教师再引用了春节晚会时快到新年时的时钟报时器,师生齐数10、9、8、7……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了0时,也就明白晚上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学生有了感官的认识之后,然后再让学生操作学具钟,拨一拨、想一想,观察一天里时钟走了几圈?并让学生答复第一圈是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又是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再引导学生试说出钟面上的1至24小时。
这样让学生用眼,用脑、用嘴、用手等多器官感受一天中的24时。
在这样的根底上,教师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之处,在这一个环节里,教师把课堂主动权让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质疑。
三、练习设计有层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4时计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
所以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题型,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
顾全了全体学生的需求。
举手。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还望大家见谅!。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24时计时法》评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4时计时法》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1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钱老师在导入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资源,用课件呈现了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学生的生活作息,以此来切入普通记时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让学生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
2、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
钱老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融入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注重内容的选取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激活了教材中的知识。
3、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
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体现了张老师的差异教学的教学理念,如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区别。
在教学实施中,钱老师也很注重引导,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独立去发现知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有合作讨论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钱老师的时间是最宝贵的',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虽只是一句简短的话,但却看得出她对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要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的重视。
24时记时法评课稿
24时记时法评课稿今天上午第一课,我第一次试教了“24时记时法”。
上课时的感觉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学生认识12时记时法的环节还比较顺畅,到了认识24时记时法尤其是相互转化的环节,全班只有两三个孩子举手,而且答案的质量也不够高,最终巩固练习环节没来得及完成。
这让我不得不重新研究教材,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
经过分析,我发现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些环节的设计确实值得推敲。
1.认识12时记时法:随钟面指针转动,教师的叙述过于繁杂,只需要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描述,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
2.24时记时法:出示手机信息“截止到10月14日9时,您本月手机话费总额为28元。
”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时间前面不加时间词的情况。
我的初衷是引导学生发现平时生活中存在着不同于12时记时法的表示时间的方法。
结果,指答的三个孩子无一例外的说“手机话费欠费,打不出去。
”看来学生没有领会问题的实质,都是围绕我举的例子展开了。
且听课教师觉得让学生举例,比较困难。
3.观察直条图:这个环节我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都是提出问题后放手让学生去交流、研究。
如观察直条上方和下方这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你能不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各取一个名字?你发现12时记时法的特点是什么?24时记时法呢?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对这两种记时法的认识仅仅是一种直观感受,要让他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4.相互转化:这里我也是让同桌两人通过观察直条图,发现两种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同样一个时刻既可以用12时记时法来表示也可以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观察直条图,你能发现这两种记时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效果不好,很多学生不明确老师的要求,也不懂得如何观察直条图,只有几组同桌在交流,语言表述也不清晰。
5.口答两种记时法相互转化:设计这个环节时,我考虑到学生有困难,就用课件出示直条图,让有困难的孩子看着直条图来回答。
24小时计时法评课
关于“24时计时法”一课的评析“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教学的层次清楚通过形象化的选材,启发性的联想,开放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本领。
下面谈谈本课中的几个亮点:一、选材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如何把生活中的内容融入数学的知识呢?我们都知道,一天有24小时,那么一天的24小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学生还在互相猜测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1:零点钟声)视频中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迎新联欢会上零点钟声敲响的片段,老师就是利用学生看到过的,经历过的过程,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感受零时就是新一天的开始。
学生对24小时是否真正感知呢?其实未必,对学生而言,白天的这段时间他们经历过,所以很熟悉,但是其他时间段,他们感性认识不是很充分。
老师不紧不慢:“让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随着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起回忆一下24小时是怎么走过来的。
”(视频2:一天24小时的片段):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指针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
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让学生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
在时间词的引入方面,也是非常自然。
当学生要区分什么时候的7时,就自然而然用到了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午7时,下午7时”。
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的词吗?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夜里……这些平时被大家经常用到的时间词由此迸发出来,又一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巩固新知的练习中,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型,例如观察新华书店和银行营业时间中不同的记时方法、进行课表上的作息时间的转化、生活场景与时间的搭配等。
24时计时法评课稿[5篇范文]
24时计时法评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24时计时法评课稿24时计时法评课稿在林老师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不再退缩,而是主动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思维;不再从众,有了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的问题。
数学课不是知识的灌输与模仿练习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成了“精彩”的主体。
林老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是,也决不放弃课堂“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引导学生发展,教师成为创造“创造精彩的人”。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造“精彩”。
课堂的“精彩”是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撞的“火花”。
林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民环境,让学生感到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才会有这样的创造。
如:让学生来定这节课的研究内容,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找准起点,让学生能够创造“精彩”。
林老师不断寻找顺应学生思维而又高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课始,以猜电视节目为材料,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是带着知识、经验来探究的,课中,林老师还用一条直线把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钟面的分界点奠定基础。
(3)激发情趣,让学生乐于创造“精彩”。
林老师上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如:给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取名字、当回小小推普员等,整堂课都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学生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4)开放教学,让学生易于创造“精彩”。
林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注意避免教师的权威者的角色影响,设计的问题多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发展性。
如: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你喜欢哪一种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应该怎样转化等等,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24时计时法》评课稿《24时计时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时、分、秒知识后,掌握了时间单位的进率后进行的。
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陈玲老师设计的教学非常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丰富了情感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孟老师的这节课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由于“普通计时法”的概念在之前的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提出来,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设计了小学生一天中的3个生活片断,用多媒体一一展示,让学生通过钟面上的时间说出小朋友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先唤起学生对普通计时法的回忆,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的录音,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
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讲“一日=24时”时,孟老师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后,让学生通过“春晚倒计时”的视频明白了一天的起始时刻。
这样用生活中的实例教学生比老师单纯的讲解要生动的多,同时也更加便于学生理解。
在这节课的知识拓展环节,教师也选择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商店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孟老师的课堂让知识充满了活力,把教学还原成儿童的生命活动,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段快乐的智性时光。
24时计时法教学评析
24时计时法教学评析听完李老师这节课后,深受感触。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设计合理, 讲授内容科学严谨,点拔适时。
(2)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引导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去发现,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电脑演示中理解,在具体运用中去感悟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和联系(3)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做好激励评价,如“你很聪明”,“你真棒”,“你观察的很仔细”等。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整节课教师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数学知识注入生活气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应用。
(5)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引发学生创新火花。
教学建议:①突破难点,充分运用“比较法”讲清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和联系。
②板书要有针对性,如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上午9:00 9:00晚上9:00 21:00凌晨5:00 5:00下午5:00 17:00②练习设计都要考虑,两种计时法的互化的题型。
提高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4时计时法练习课评析本节课教师设计符合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用学生所喜爱的游戏贯穿整节课,始终把学生置身于一个趣味盎然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坡度适中、针对性强、方法灵活多样。
正确处理了讲与练的关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巩固新知识、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24时计时法》课堂教学评价
《24时计时法》课堂教学评价1.本课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比较抽象,教学难度较大,于是教师紧紧抓住,“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
从老师得教学目标制定上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方面来确定;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 通过学生熟悉情境,提出24时计时法这一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24时计时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的各环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认真观察来摸索探究,讨论辨析,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当老师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3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创设了丰富的练习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巩固练习今天所学的知识。
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知识。
老师由于比较紧张,学生的一些错误说法,也没能及时纠正。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5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
设计能抓住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如:让学生感受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先将时针、分针拨到0时。
再在钟面拨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一说什么时候自己在做什么?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边拨边说自己的作息时间,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4时计时法》评课
《24时计时法》评课《24时计时法》评课《24时计时法》的教学重点是: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是: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相转化。
刘老师这节课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24时计时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因此刘老师在课堂设计时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并且以小组交流的形式主动构建知识此体系,使其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本节课思路清晰,层次紧凑,板书合理,有针对性。
下面我从教学重难点把握上来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1、巧妙地设疑,彰显重点在课开始时,老师先让学生认时刻,再接着说一说这一时刻(3时)同学们在干什么,由于学生对24时计时法不了解,所以大多会说成下午3时的情境,而有一个同学说在睡觉,老师的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那个人家在学校里,你怎么在睡觉?”这样就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出24时计时法。
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
2、对比比较,突破难点利用“时间尺”来理解24时计时法。
“看来这新的时刻是时针走玩一圈后,不是重新排而是接着数得到的。
”引出了24时计时法。
紧接着排列时间词,用时间词来表示普通计时法。
接着让学生用一天中的时刻(选择一种时间尺来说),感受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区别。
齐读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间,再对应着读再次感受这二者之间的区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区别。
在教学实施中,刘老师也很注重引导,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独立去发现知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有合作讨论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同时及时的设问“为什么中午之前时间一样,中午之后时间不一样”,让学生更好的加以区分。
三次区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至于哪种记时法好,众说纷纭,课堂气氛很活跃,课堂也很民主,生生、师生互动非常和谐、民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时计时法评课
——付红霞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学生有所得的课;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课;也应该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课。
纵贯整个教学过程,无不体现了这样的课程理念。
一、能充分估计教学的起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认识24时记时法,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教者实施导入部分时,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新闻联播》音乐及时间出发,让他们说出时间(12时记时法),然后再看右上角时间的另一种表示法(24时记时法),通过比较,发现两种记时法,从而引入新课内容。
再如:新授中讲授时间表示法的转化时,也是通过学生进行对比及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转化方法的,教者没有更多的解释。
在重点教学时,充分设问,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共同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提升。
在0点与24点教学中,充分运用了时间线的作用,突破了难点,学生一看很明了。
二、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教者在新授过程中,没有更多的讲解,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是让学生提问题,合作交流,汇报总结。
如:今天的研究内容是什么??(让学生对比两种记时法)提出了(1)看到什么记时法?(2)看有什么不同?(3)你喜欢哪一种?问题源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间的思维进行了碰撞,这样掌握的知识才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意识。
最后,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得出了两种记时法的名称,不同点及喜欢的记时法。
至于哪种记时法好,众说纷纭,课堂气氛很活跃,课堂也很民主,生生、师生互动非常和谐、民主,最终老师进行了总结,各有千秋。
其实,在这里可说明一下,口语中经常用12时记时法,书面语中经常用24时记时法。
当下一节课进行有关时间计算时,学生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什么记时法好了。
在新授小结中,也充分鼓励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学生的提问很真实,很有价值。
三、能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进行有效、生动的现代教学
本节课教者没有大量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有两处:一是导入部分,播放了《新闻联播》视频;二是结束部分,播放了钟面上分针与时针行走24小时的过程,并及时对应显示24小时记时法,并且配了月亮及太阳的图示,显得很生动,很有效。
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形象,很直观,很有效。
四、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
板书很合理,一看就知道,两种不同的记时法,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思考。
教态很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
能联系自己的实际(乘飞机起飞及到站时间),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师的语言也很有启发性,语调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