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形成原因(1)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
(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2.形成途径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
3.形成过程4.评价(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2)消极影响①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1.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1)条件: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②随着新航路开辟,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和英国积极对外扩张。
(2)表现:①荷兰击败葡萄牙,垄断东方香料贸易,在亚洲、北美洲建立殖民地。
②英国进行海盗式掠夺,通过商业战争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影响: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
2.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1)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2019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岳麓版必修2

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 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 通发展的不平衡。 2.积极影响。 (1)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2)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3)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 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4)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中国 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归纳,注意多方面。 答案: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 发展;政府的积极推动。
1881 年 自建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 庄铁路
1888 年 建成宫廷专用铁路——“紫光阁铁路”
甲午战争后 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1909 年 民国时期 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铁路建设未入正 轨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 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成立。 (2)1900 年前后,民办轮船航运公司发展,但步履维艰。
2.电讯 (1)1877 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 办电报的开端。 (2)民国时期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 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 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增强了中外联系,便捷了异地传输,促进了中国 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 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 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 加深。 (2)工具:铁路、水运、航空。 影响: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 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 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冲击

国别 成就
方向
葡 萄 牙
1487
迪亚士
葡 萄 牙
到达非洲最南端 的好望角。
到达印度,开创了东 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 之路。
向 东
1497 达伽马 意 大 利 葡 萄 牙
西 班 牙
1492 哥伦布 1519 1522
到达美洲
完成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环球航行。
向 西
麦哲 伦
4、影响:
⑴对欧洲的影响:
①商业革命——加强了欧洲与各大洲的 经济联系;传统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 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价格革命——金银价值下降,工商业 品价格上涨;新兴资产阶级获得暴利,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 本主义的发展。
1、初步发展原因: ①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的促进。 ④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 步破坏中国的小农经济,客观为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表现:
实业家:南张(张謇)北周(周学熙) 荣氏兄弟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①崛起
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击败荷兰; 18世纪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
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 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②殖民 活动
组建商业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黑奴贸易
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廉价劳动力 是对非洲人的摧残和经济的破坏
四、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 1.较快发展(1927-1936年) 2.抗战时期(1937—1945):民族工业遭 到沉重打击 原因:日本经济侵略和国民政府实施 “经济统制”政策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岳麓版必修2

结局
农业和家庭手 古代形成,鸦
新中国成立后
在近代一直占
自然经济 工业相结合, 片战争后开始
对农业进行社
统治地位
自给自足
逐渐解体
会主义改造
外国 资本
列强在中国 的企业,带 有掠夺性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 口岸兴起,甲午战 争后日益增多
近代长期占优 新中国接收
势,垄断了重 帝国主义在
工业部门
华企业
官僚 资本
2.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1)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征服 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2)表现: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手段使亚、非、拉美地区 成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特征:①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②扩张目标不再以 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抢占商品、资本市场和掠夺原料。③殖民扩张遍 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③国 了基础
民政府采取了有效政策
①日本的侵略和破坏;②美 ①民族资本主义
1937~1949年民
国在“二战”后垄断了中国 不能独立发展;
萎缩 族工业在困境中
市场;③官僚资本的侵蚀和 ②资本主义道路
破产、衰败
打击;④内战的破坏
行不通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经济形态
特征
重难突破
产生、发展
地位
3.形成过程
4.评价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 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 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 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 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 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工业文明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中国 (农业文明)
自然经济瓦解 近代企业产生 社会生活变化
欧洲 (工业文明)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形成
冲击
新阶级、新思想
……
什么是旧航路?
(1)从中国或印度出发,到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达 小亚细亚转往欧洲。 (2)从印度出发,由海路到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抵 达地中海东岸。 (3)从中国出发,由海路进红海,然后陆路穿越苏伊士 地带前往埃及转往欧洲。
阅读教材P33,填下表:
人物
迪亚士 达· 伽马 哥伦布 麦哲伦
时间
1487 1497-1498 1492 1519
支持国家 葡萄牙
葡萄牙 西班牙
成就
到达好望角 绕过非洲到 达印度 抵达美洲 第一次环球 航行
西班牙
记忆技巧:
西往西
葡往东
时间顺序“的哥打折”
商品交换—— 欧洲销往美洲、非洲:酒类、布匹、武器、工 艺品……
政治:半殖半封开始 西起 方对 工中 业国 文的 明冲 崛击
经济:
小农经济解体
近代企业兴起
外资企业
洋务工业
思想:向西方学习
民族工业
(技术——制度——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列强入侵→攫取特权→外国商品冲击→小农经济 解体,近代企业产生 1.资本主义入侵 (1)列强攫取经济特权
①黑人的反抗与斗争,打击了黑奴贸易。 ②工业革命开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 主义国家改变了剥削方式,变殖民地为其商品市 场和原料产地。 ③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民主、 平等、人道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推动奴隶贸易的 废除。
殖民扩张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改变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形成原因(1)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
(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2.形成途径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
3.形成过程4.评价(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2)消极影响①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1.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1)条件: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②随着新航路开辟,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和英国积极对外扩张。
(2)表现:①荷兰击败葡萄牙,垄断东方香料贸易,在亚洲、北美洲建立殖民地。
②英国进行海盗式掠夺,通过商业战争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影响: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
2.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1)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推荐学习K12evnAAA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习目标]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实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特点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①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进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易混易错]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
[思维点拨]中山装寓意民主、法制,“断发”带有与清政府决裂的象征意义,不缠足运动有利于妇女解放,因而都是进步的、革命的表现。
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发展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高涨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
(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 岳麓版必修2(2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
重点: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
2.难点: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整理1 交通领域的变化1.铁路(1)修建原因: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因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2)近代铁路的发展概况时间发展概况1881年自建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1888年建成宫廷专用铁路——“紫光阁铁路"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上的里程碑民国时期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2(1)诞生: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艰难发展:1900年前后,民办轮船航运公司发展,但步履维艰。
3.航空(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2)民用航空业:1918年,北洋军阀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目标导航]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近代铁路的起步(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
(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2.近代铁路的发展(1)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2)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3)到1911年,中国半数以上铁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易混易错]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几乎都是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
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
此后10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知识点拨]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三、从驿传到邮政1.邮政(1)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
(2)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
(3)民国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电讯(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2)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
3.影响(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思维点拨]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办邮政和电报等近代通讯业务的影响(1)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推动了中国近代通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思维点拨]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变化的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发展缓慢。
(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
(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主题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1.近代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因素材料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①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②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③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史料解读]①②③划线句子分别从政治、思想、资金三个方面说明“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的原因。
[问题思考]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2.交通运输业的影响材料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史料解读]从材料中划线部分保守大臣认为“有辱国格”,黄包车夫哀叹“没生意”“生计没着没落”和开明人士感叹“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说明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问题思考]据材料,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近代通讯的发展材料一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
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①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②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为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史料解读]①体现了电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思想运动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②体现了近代通讯工具的特点。
[问题思考](1)根据材料一,分析归纳近代电讯技术有哪些特点。
提示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
(2)材料二中的诗所赞颂的是什么通讯工具?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通讯工具?这些通讯工具有何作用?提示电话。
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等。
作用: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史论总结]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原因(1)特点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④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原因①外因a.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b.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②内因a.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b.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和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2.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兴起原因和积极影响(1)兴起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军事政治的需要。
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积极影响①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建设,保证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④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1.动力:由人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
2.技术: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乡村发展缓慢。
4.对象: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
5.进程: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发展缓慢,后来进程日益加快。
6.种类:铁路、公路得到发展,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航空事业有所进步。
二、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变迁历程中国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变迁经历了由外国在中国建立电报机房到中国自己架设有线电报线,由用于军事目的的有线电报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通讯网形成的历程,此后,电话成为日常通讯工具,寻呼机、传真机及无线电话相继出现,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成为时尚。
1.(2017·台州学考)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
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
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
”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答案 C解析据材料“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
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
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可以得出“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
2.(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
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
图文材料说明(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答案 C解析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3.(2017·嘉兴期末)下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
该漫画()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答案 C解析根据“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列强逐渐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民族危机加深,与西方的矛盾加深,故A项错误;中国跨入铁路时代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列强分割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故C项正确;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2016·浙江10月学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答案 C解析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无线电报技术,故A项错误;无线电报技术是19世纪末发明的,但当时没有传到中国,故B项错误;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出现于1906年,故C项正确;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不是在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5.(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下表反映了( )A.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B.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C.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D.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铁路、电报、电话、电灯发明及应用时间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故B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 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