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摘要】阅读使人快乐,阅读使人睿智。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小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
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
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畅游在阅读中,沐浴在书本的阳光里。
【关键词】整体把握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创造性小学语文教科书上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的创造,更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具有生命的性质。
阅读这些作品,会感受到一种活力、一种生机,感受到生命在跃动、在伸展。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仿佛青春的气息在洋溢;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仿佛听到精神在追寻寄托的脚步声;细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则是的生命在进行无限的超越……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将文学作品称作“生命的形式”是很有见地的。
要让学生聆听到这种生命的呐喊,语文课就应该飞扬着激情,就应当燃烧着思想,就应当闪烁着青春。
语文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的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
一、认知作品每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形象,都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成一个小天地的整体。
列夫·托尔斯泰精辟地论述了这一种统一性:“在真正的艺术作品——诗、戏剧、图画、歌曲、交响乐里,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位置上抽出一句诗、一场戏、一个图形、一段音乐,把它放在另一个位置上,而不致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正像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一部位取出一个器官来放在另一个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的生命一样。
”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把文学作品当成一个整体来欣赏才能欣赏到它的美。
学生的阅读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整体的而非分解的;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教师应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把课文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教和学。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进行理解和感受,这样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理解深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之我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与写作教学一样,是字、词、句、段、篇基本功的“组装”、运用和熟练的过程。
同时,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掌握大量的鲜活的词汇,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没有一定量的阅读,便很难于写作。
因为阅读面过于狭窄的缘故,很多学生为写作文大伤脑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腹中空空,没有几点墨水,下笔难免抓耳挠腮,如挤牙膏。
或者词汇贫乏,翻来覆去还是那么几个词。
但是,不少同志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肯在阅读教学上多下功夫。
在课堂上抄抄笔记,写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便了事,更没有课外阅读的要求。
因此,语文总是学不好。
上了初中,还是不会阅读,一篇简单的文章读上半天,依然不知所云。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笔者以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读书能力,训练语感,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农村的实际,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榜样引路。
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用伟人的例子引导学生读书。
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毛泽东……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教育学生应多读书,多学习。
2.美书引读。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之我见

,
小 学: 文- 读 教 学。 稚、 我 见 语 - 阅 设 之
◇湖 南 麻 阳 苗 族 自治 县 吕家 坪 小 学 张 耕
语 文课 堂教 学是一 门科 学 、一 门 艺术 。又是 一 项创 造性 的艰 苦 劳动 。尤其是 小学语 文课 堂教 学 ,更 是 一 项 较 为 复杂 的 系统工 程 。要 上好 小学语 文 阅读课 ,就 必 须 设 计好 课 堂教 学。 笔者认 为 ,小学语 文课 堂教 学设计 应
必 须 注意板 书的方 式 、方法 的设 计 。一 股 来说 ,常 用的
教 学 方 法很 多 , 有 直观 法 、 谈 话 法 、讲 读 法 、读 书 法
等。 随着教 学改革 的不 断深 入 ,新 的教 学 方法也 应 运 而 生 ,如 读 写结合 法 、情景 教 学 法等 ,教 法的 选 用要 因人 而异 、 因文 而异 ,突 出特 点 ,体现 风 格 ,方 能优 化课 堂 教 学效 果 。 “ 教是 为 了不 须教 ” 。遵循 叶 老这 一 教 学思 想 ,小 学 语 文课 堂教 学不仅 予 学生知 识 ,更 重要 的是 予 学生 学 习 方 法 。因此 。每 一节课 都 必 须在设 计好 教 法 的 同时设 计 好 学法 的指 导。
维、想 象 、记 忆 等 能力 )和非 智 力 因素 ( 成 良好 的意 养 志 和 学 习习惯 )这 四个方 面 的任务 。 可见 ,小学语 文 课
堂教 学 内容之 丰 富 ,涉及 面之 广泛 。 然 而 ,一 堂课 只 有
4 0分 钟 。课 堂 训 练 既 照 顾 不 了 方 方 面 面 ,也 不 必 面 面 俱
研 教材 . 了解课 文 的 重点 、难 点 、知识 点 、 能力点 、教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
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
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
”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多读,培养学生读与想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
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技能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多读也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其重要性在古文语句中充分体现出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万遍,其义自见”。
读书既要精专又要博览。
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
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
小学语文阅读之我见

小 学语 文 阅读之我见
程 国华
(内蒙古 赤峰林 西 镇 寄宿 制小 学 ,内蒙 古 赤 峰 0 2 5 2 5 0)
阅读 ,让博学和睿智走近我们 ;阅读 ,让我们记住历史和时间 ; 阅读 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让学生爱上 阅读并成为伴随终生 的 好 习惯至关重要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生性活泼好动 ,自我约束力差 等特点 , 加上缺少生活 的经验 ,导致 了他们 阅读量少 ,阅读的积极性 不高等事实。 小学语 文教 学大纲指 : “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 的基本环 节 ,它是识 字的重要 途径 ;能够进 行听说读 写的综合训 练 ,提高 听 话、 说话 和作文 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 多方面 的知识 ,发展思维 , 提 高 认识 。”而阅读课教法正是实现这一教学 目的的手段和行为方式 , 在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 中,能否运用科学合理 的教学方法 ,不仅关 系到能否实现教学 目标 ,完成教学任 务 , 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 、发展其智力与能力。无数 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倘若 师 资 、学生 、教材及学习环境基本相同 ,那么教学质量 的高低优劣便取 决 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 当。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 ,教学就会事半 功 倍, 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在现行 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中,阅读课文几乎占教材所有篇 目的一半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课 的教学 ,无疑是摆在每个小学语 文教师面前 的一个大问题 。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 ,就是没有那种 占据 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 。没有这样的 阅读 ,学生就没有 学习的愿望 , 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 长期 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 学中为 了赶时 间或省心省事 ,常常无视 学生的 自主I 生。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 根据作 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 介绍 、 分段分层 ,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 思想 , 分析作 品的写作特色 , 路介绍下来 ,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 品。在这样 的阅读教学 中,学生 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 的是老师对作 品的解读 ,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 自主阅读 。实 际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 自主性 ,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 的 自 主学习 。如学生学 会拼音这 个识字工具 后 ,就应该 给学生充 分的时间借 助课文注音 把 书读通读顺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该是点拨 、启发 、激励 学 生, 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阅读 、 理解 、品味、感悟。 我根据 自己十年来 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 , 及对优秀语文课 的 观摩 , 对语 文教学理论 的学习 ,及周I 教师 的探讨 ,下面就谈谈几点 粗浅的认识 ,以此来大家共 同 交流 、学习。 许多年以来 ,我们一 直只注重小学语文讲读课的教法 ,不管 是教学研究 还是公开教学 ,亦是如此。而对于 阅读教学这一块 ,仍沿 用过去讲读课 的教法 ,致使教师精力 承受不 了,学生也不能把所学知 识 转化为能力 。针对这一现状 ,我通过 翻阅有关资料 ,总结 自己十年 来的教学实践 ,把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法归纳为四种 ,即:诵读法 一 导读法 一 讲读法 一 练习法 。这四种方法始终贯穿的一条红线仍是以 “ 读”为主,让学生从 “ 读”中获得新 知、从 “ 读 ”中获得感悟 、提 高水平 、培养能力。 我以识字与读文为主要 目标 ,以理解词语为主线 ,贯穿着识字 , 读 文 ,了解 主要 内容 ,明确文章体裁 , 使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 合 ,更 主要的是我在 教学过程 中教给孩子 学习方法 ,使他们学会 学 习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叶圣陶说 : “ 作者胸有境 , 入境始与亲 。”在阅读教学法中 ,就 是要 结合具体 的语言环境 ,对文中感情表达 丰富的句段 ,让学生反复 诵 读 ,并在诵 读 中仔 细品味句子语 调 、节 奏的变化 ,使 学生人情 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猜,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猜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有情有趣的学习方法;猜是一种思维过程,一种有根有据的思维过程;猜是一种体验过程,一种有滋有味的体验过程。
顺应小学生的天性,营造猜想的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不失时机地运用猜想,为学生和文本牵线搭桥,为学生和教师沟通心灵的桥梁,激发学生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愿望,让学生尽情猜想,为“猜”乐此不疲。
一、通过朗读训练普通话在阅读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是教学本身的任务,无论从加强语感训练,还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或发展思维的要求看,都必须加强训练学生的普通话。
在低年级中,它要求较低,强调的是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而中年级则强调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它就要求具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正确地读,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还要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不顿读,不唱读。
但在具体实施中,就必须有的放矢,注意训练过程。
学生在每次朗读之前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后按要求组织评议,使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并指导他们认真改正。
学生读错字音,有的是受方言的影响,有的是因为没有掌握字的正确读音,教师就要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正音。
有的学生丢字、添字,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认真的一丝不苟的朗读习惯,教师就要严格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看课文,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并准确地读出来,也可以要求他们认真听别人的朗读,指出别人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这也有助于养成认真看书的习惯。
只要每位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朗读训练,并且持之以恒,那么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肯定能得到提高。
二、借助朗读培养语感能力佳作的语言必然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是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韵的整齐匀称和语气的轻重缓急等因素形成的,它给人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在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交流的和谐氛围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不断调整并充实自己的经验世界。
“阅读是使人精神得到成长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基本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从而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并走出文本,融入生活?一、潜心会文本——生本对话课堂上,学生不是单纯地接受,而应通过文本试图找“一束思想的芦苇,一个灵动的智慧,一种悠久的情怀”,同时又与文本展开认知、思维的较量。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应力求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自读自悟。
在教学《槐香五月》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提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并边读边想五月的槐花怎么样?用笔画一画相关的句子,也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在书中空白处写写。
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
自读后,在交流时,学生发言踊跃,都能把自己的点滴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在自读中通过“‘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之蜜。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等句子概括出槐花之香。
还有的学生在自读中抓住“清香”“醇香”“浓香”“浸”“香海”等词语感受出了槐花之香。
接着指导学生练读他们找出的句子,通过动情、陶醉地朗读,学生感悟出文本的语言美,语境美;同时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读书做记号,写下阅读感受,留下思考的痕迹。
学生只有熟读课文,与课本对话,悟出其中的某些东西,才能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合作交流——生生对话语文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可能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
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平等友好地对话,这样,对其中任何一个学生个体来讲,他的学习资源有多么的丰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预设交流阅读感受,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朗读、合作创作、交流体验等,这样互动学习,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摘要: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教育目标。
新课改施行以后,语文教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可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无论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这其中都含有大量训练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素材。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加强阅读训练。
本文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阅读训练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
对此,十分有必要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关键在“读”,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些都道出了读的重要性。
所以语文教学应当加强阅读训练,那么如何进行训练呢?1.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
同样的道理,一翠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
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由此可见,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最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服务。
如何抓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呢?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体会。
一、善于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充分把握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儿童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阅读的成功。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让情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
教师要是一位动情和煽情之人。
要想感动学生,让学生对文章情深似海,我们教师必须要走进文本和作者交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以此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引起共鸣,正所谓学会“煽情”。
此环节在课堂引入上至为关键。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以设计简朴而充满理性,凝重而饱含激情的导语(“圆明园”——融汇了整整六代皇帝的浩荡皇恩,更凝聚了151年的能工巧匠的风雨兼程,凝聚了古往今来的一切奇思异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般的园林,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东方神话,却那么悄然又轰然地毁灭在两个强盗之手),为文章的学习铺下慷慨、悲怆的基调,让
学生对圆明园的情恩在脑中弥漫和升腾。
二、尝试品味词句
情感是不能靠传授灌输的,而应是学生自发生成,是学生通过和
文本对话,品词感悟,从而产生的共鸣。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
”那么如何在与文本对话中激发学生情感呢?找关键的词句就是不错的方法。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找出体现周总理这一夜“简朴”的生活词句——“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再如教学《秋夜将晓出门纳凉有感》,老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泪尽”、“胡尘”这些写尽遗民之苦、金兵之罪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的词语,入情入境,放飞想象进行感悟。
三、教会读中悟情
“以读为本”——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蕴涵着丰富的色彩,通过读,作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可以得到沟通,学生的情感能得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想也可以得到
升华和启迪。
学生的朗读只有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才能把对课文的欣赏和感悟用抑扬顿挫的朗读表现出来,使文字的喜怒哀乐形于色、吐于口,从而激起课堂浓浓的情意。
如教学《怀念母亲》,为了突破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和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这一难点,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一切都沉在朦脓的薄暗中……然而这凄凉并不同
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
”
四、重视课外拓展
新课程强调“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
为解决文章所传达的信息有限,给学生的理解感悟带来的困难和情感的激发受到的阻滞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广开门路,在课文描绘的空白处,学生感悟的难点以及情感汇集的迸发点上适当补充相关信息,使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迸发,同时要由此及彼进行延伸,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后,可以顺势引导:在我们伟大祖国,除了黄果树瀑布,还有很多美景非常值得一游。
比如说镜泊湖、张家界、九寨沟。
在我们没亲自游之前,可先阅读相关文章。
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去阅读了。
五、加强阅读指导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不少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指导,鼓励每一个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1.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三要”
(1)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
(2)定时——根据实际,选择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几天不读。
(3)定量——根据每位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不同一个读书计划。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
2.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做到“两个结合”
(1)“读——思”结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要恰当选择老师交给的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
(2)“读——写”结合。
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想——问——说——做——写。
把读写结合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精华充分发扬,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步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