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赏析大全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
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三、说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直接导入
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
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
评,补充。

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使至塞上》说课稿(推荐)

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使至塞上》说课稿(推荐)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到达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根底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拟高。

但是,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针对这种情况应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四、说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2分钟〕二、预习检测: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5分钟〕三、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四、知识拓展〔15分钟〕1、朗读三步走①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说课稿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04
05
06






教 学 目 标
教 法 学 法
教板学书过设程计
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 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希望学 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但是, 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 对句子赏析了。针对这种情况应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 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 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词语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塞:边界要塞之地, 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zhàng):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 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 ,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大孤直长 圆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沙漠烽烟起,黄河夕阳下。”

再次让学生以朗读的方式感受体会诗歌原句和改 写的诗句。


“大”“孤”“直”所勾画出来的辽阔广袤以及
“长河”“落日”勾画出来的雄浑苍茫,特别是对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背景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被誉为“诗中的诗”,其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向人们展现了荒凉辽阔的北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故园的眷思和追忆之情。

本次课程将以这首诗为主要内容,探讨王维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对后代诗人的影响等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认识《使至塞上》这首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分析《使至塞上》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3.探究王维的创作对后人的影响和启迪;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流程1. 王维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1)王维生平概况•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诗人、画家、官员,字摩诘,号润州,祖籍陇西合水(今甘肃),出生在湖北襄阳世家。

•王维居处在文学和艺术的高峰时期,是唐代最杰出的文艺巨匠之一。

•王维画竹技艺精湛,被誉为“唐竹派祖师”。

2)王维的文学特点•描写细腻、追求典雅,主张“意境超绝,清新简逸”。

•清新淡泊,回归真实。

•崇尚儒家伦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 《使至塞上》的意境和表现手法1)《使至塞上》的意境•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描绘了草原的广阔、孤寂和雄壮,是对边疆生活和风景的真实反映,也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旷达胸怀和壮志凌云的风范。

2)《使至塞上》的表现手法•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邃内涵的结合。

•运用夜色、寒风、空旷等手法,突出大自然的广阔和荒凉。

3. 王维的创作对后人的影响和启迪1)王维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王维的诗歌具有清新高远、飘逸空灵的特点,深得唐代宫廷文学和江南诗派的喜爱。

•王维以诗入画,画竹后以诗句命名,为后世所希叹。

2)王维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王维推崇性情真、以达意境为诗的源头。

•王维从自我创作积淀中发掘乡土文明的瑰宝,表述了故园之爱、人生之思的情感。

4. 学生阅读和欣赏在讲解和分析之后,给学生时间阅读并欣赏该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讲授: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 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 ,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4)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授: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 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XXX,艺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 作。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 定难度。而且,稍不留心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次教学 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 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 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 桥梁,奇妙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读中正字音、明节奏、 悟词句,在练读中理解词意,在听老师范读中找到轻重快慢的感觉 ,在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中想象和感悟,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内心复 杂的情感;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中,应更多关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 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第13课《使至塞上》解读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使至塞上》解读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实践活动中的诗词创作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创作时仍然缺乏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词创作的技巧掌握得还不够熟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仗、意象描绘等。
4.作者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创作风格及边塞诗的特点。
5.创作意境:探讨《使至塞上》所表达的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忠诚以及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使至塞上》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学素养。
举例解释:
-诗句朗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雄浑与苍凉,感受边塞的壮阔。
-词汇应用:通过例句或语境,让学生明白“瀚海”指的是沙漠,“阑干”表达了依恋之情。
-赏析技巧:分析“孤烟直上”与“落日圆”的意象对比,以及其中的对仗修辞手法。
-创作意境: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领悟王维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边疆将士的忠诚与辛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创作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师职称评审面试说课稿--《使至塞上》

教师职称评审面试说课稿--《使至塞上》

教师职称评审面试说课稿说课稿学校:泗洪县龙集中学内容:《使至塞上》编辑:时间:2019年11月1日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使至塞上讲课逐字稿

使至塞上讲课逐字稿

使至塞上讲课逐字稿【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3. 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难点:深入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诗歌内容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赏析法:通过赏析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二、诗歌朗读1. 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停顿和节奏。

三、诗歌解析1.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2. 重点讲解诗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如“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和“出汉塞”等。

四、诗歌赏析1. 分析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人的边塞情怀。

2.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象鲜明等。

五、情感体验1.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单车欲问边”的壮志到“长河落日圆”的壮阔。

2.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1.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七、作业布置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王维1. 诗歌内容解析2. 意境与情感3. 艺术特色分析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还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一、教材综述《使至塞上》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本课文选自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塞下曲》。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的生活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故乡、父母的感情,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 - 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边塞的不屈精神; -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 - 掌握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课堂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欣赏能力; -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家乡、亲情和祖国的感情;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感受作者对塞上风光和塞上人民的描绘;–通过朗读、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识记和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合理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课件、教材、黑板、笔2.教学资源:–课文《使至塞上》–PPT教学课件–生词表和课文解读参考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边塞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老师: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学生:边塞是指国家边境地区,常常是军事重点地区。

–老师:对,边塞地区通常有什么特点?–学生: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常常有战火和战士的存在。

–老师:非常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边塞生活的,请大家认真听讲。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说课稿)》精品获奖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说课稿)》精品获奖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又双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等奖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等奖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等奖《使至塞上》说课稿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齐读题目《使至塞上》2、简介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

个读+集体朗读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

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说课稿ppt课件

使至塞上说课稿ppt课件
诗歌赏析
分析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艺术手法,如运用意象、象征、隐喻 等手法表达情感,引导学生欣赏王维的诗歌才华。
巩固练习
1 2
背诵诗歌
要求学生背诵《使至塞上》,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和记忆。
解释词语
通过选择填空、连线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中 重点词语的解释。
3
回答问题
提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如“诗人为什么写 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等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与展望
教学成果
通过本次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 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对古 代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未来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加强文化 背景的介绍和分析技巧的传授,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 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05
教学资源与技术应用
教学资源准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对 《使至塞上》的文本解 读、艺术手法分析、思 想情感探讨等方面。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表 现手法,重点在于通过 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 方式帮助学生领略诗词 的韵味和美感。
技术应用与支持
信息技术支持
本次教学将采用PPT课件、图片 、音频、视频等多种技术手段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 容。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 情感。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大漠风光和边塞景 象的壮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艺 术特点。
教学难点: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与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相结合,理解诗 歌的深层含义。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引言《使至塞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篇诗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了古代使者辗转于边塞之间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本篇诗涉及到丰富的词汇、典故和修辞手法,对于学习古典文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课堂目标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掌握诗歌中的经典描述和意象;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4.感受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掌握诗歌中的经典描述和意象。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2.感受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塞上的图景,向学生介绍边塞的风光,激发学生对于边塞文化的兴趣和好奇。

步骤二:导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读一遍《使至塞上》,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此诗的标题是什么?2.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色?3.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步骤三:理解诗歌(1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中有哪些经典的描述和意象?2.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步骤四:分析修辞手法(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找出相应的例子,包括:1.比喻:如何通过比喻营造诗歌的意境?2.拟人:如何通过拟人描写塞上的景色和情感?3.排比:作者是如何通过排比来突出诗歌的主题?步骤五:感受边塞风情(15分钟)通过音乐、绘画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边塞的风情,增强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学生每人选取一段诗歌或一首歌曲,通过写作或演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边塞风情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使至塞上》的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王维3. 《使至塞上》首联作用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土。

“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

“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颔联作用颔联承接首联,即景生情,以景物“征蓬”归雁”自比,抒发内心感受。

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怡似“归雁”一般进人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颈联作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尾联的作用: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经过长途跋沙、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答: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并赏析此句?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说说它的意境吗?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5、《使至塞上》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五、《使至塞上》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1、比喻、对偶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答: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并赏析此句?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使至塞上》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颔联写景抒情,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答: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6、(一)颈联写景,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请从练字的角度赏析这句诗。

答:“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给人以亲切温暧而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壮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雄奇壮阔景象的赞美以及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悲伤的感情。

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景象。

答: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

绵长如带的黄河边,黄昏时分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

7、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表现的画面美?(怎样体现“诗中有画”这一特点的?)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8、主旨:诗歌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答:香菱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给人以亲切温暧而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本句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雄奇壮阔景象的赞美以及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悲伤的感情。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10、王维的《使至塞上》是描写什么季节?描写的是春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中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地。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11、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儿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

“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

“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使至塞上》中考题集锦(附答案)24.(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5分)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答案】(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4.(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5分)51.(2011·四川省遂宁市)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答案】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47.(2012·江苏省徐州市)古诗词鉴赏(3分)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答案】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51.(201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答案】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54.(2012·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