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纵之教化雨露,洒向心间皆是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纵之教化雨露,洒向心间皆是情

——生本教育分学科经验交流材料

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杨东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同行:

大家好!欢迎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走进淄博,来到淄川!

2011年12月21日,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在市教研室苏明光主任、区教体局领导的陪同下,临时决定来到我校调研生本教育实验开展情况。我执教了一节生本语文课《给予树——阅读交流》,得到了郭思乐教授和苏明光主任的赞许。郭思乐教授为我们题词:“看到淄川实小的孩子,想见祖国美好的未来!”苏主任还和我们约定,让我们班的学生写一写明年的高考作文,然后交给他看。

带着这份还未完成的答卷,我和我的孩子们又踏上了一段新的生本教育探索和实践的里程。去年,我的语文教学课例在全国获得一等奖,今年我本人又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身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才疏学浅,能够得到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生本教育理念改变了我和我的学生,主要是市、区教育部门各位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以及学校领导、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生本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产生了很多思考,其中有顿悟的兴奋,也有困顿的迷茫。下面我就结合着我的生本教学实践和老师们分享我的几点心得,希望能得到各位前辈、同行的指教。

一、处理好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隔”与“不隔”

在重新修订后的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两

点:一是突出学生主体,二是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生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是很多老师在备课中想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最头疼的问题。其实,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同,就造成了理念与设计上的两种境界,即“隔”与“不隔”。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有“隔”与“不隔”的论述。在我们的课堂中同样也有“隔”与“不隔”的境界,把理念与设计当作两张皮,课堂实施中生搬硬套,把理念和教学实施弄得井水不犯河水,比如,对课文进行返来复去的分析讲解、简单说教,以至于把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让小组合作交流、上台展示,却没有真正地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有些设计只图热闹实则不必等等,这都是“隔”。相反,理念与设计水乳交融,似春风吹拂大地无影无痕,催开春草和百花,虽看不到理念的痕迹,却处处闻到理念带来的花香。比如,在我们学校刚刚结束的生本教育开放月活动中,我们学校一位老师的语文课,把前置性学习、观察、比较、思考、质疑、交流等贯穿到课堂学习的始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条不紊地设计不同梯度的学习内容,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不让反应能力强的符合懈怠,也不让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望洋兴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法,这就是“不隔”。我认为,“隔”与“不隔”之间的区别不仅仅指内容上,特别是在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上。

二、读、情、悟,是语文课体现生本理念的“三字经”

说到读,不能不提“情”和“悟”,“读、情、悟”看似三字诀,实则“一本经”,读中悟情,情中悟读,不管是哪一类文章,以读为

主线,以悟为手段是一种很讨巧的方法。比如,孙艳玲老师的三年级语文课《太阳》就把读书当作了学生悟情的手段,把悟情当作了读书的核心,她把“读、情、悟”都建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太阳”这个主题采用三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最终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拓展阅读。赵玉琴老师设计的《猫》一课,她不但把文本中的字词句等课文的建筑材料“掘地三尺”,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多种朗读作为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品读课文,赏析词句,品悟感受,指导朗读,训练说话等等,学生在“读、情、悟”的交织中积累了语言,获得了体验。她用恰到好处的读书方式把教材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猫了解了老舍,通过老舍又了解了自己,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性情,并发现原来自己的性情和老舍是那样的相似!真可谓读不离情,情不离悟,悟不离读。——这就是最为成功之处。什么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什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丰满的课堂呈现胜过枯燥的说教。

三、在生本课中要注意处理好各个环节的“出”和“入”

我觉得教师只有在备课中深入浅出,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浅入深出。有位教师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时,上课伊始便出示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圆明园的美景图,当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感到美不胜收时,教师却把画面转到圆明园的大火上,痛惜之情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师却首先出示圆明园的熊熊烈火,由学生计时,大火结束后学生宣布播放时间,然后再让学生细数圆明园内的珍宝,教师导语切入:虽然画面只是短短的几十秒,但人类历史上的一座花园和宝库却不复存在

了……其震撼程度也毫不逊色。这两种设计的前提都是昔日圆明园的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我们现在学习的是一处描写尚存的名胜或古迹的文章,或是已经很熟悉的事物,就要慎重设计了,如果整堂课用图片代替文字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本的鉴赏力也是一种损失。有位老师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当学生把十七孔桥的狮子和卢沟桥的狮子相比较时,这又是一次“入”的机会,是一次拓展阅读的好机会。有位老师通过“为运动会设计校服和吉祥物”来进行语言训练、阅读推荐《太阳是大家的》等都是很好的“出”的例子。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处理好了“出”和“入”其实就找准了切入点和结合点。做到了这两点,一节好课就成功了一半。

四、小组合作学习时,注意对问题的设计

在生本理念中,特别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把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当成一个教学环节而已,而对其合作学习内容,特别是对学习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学生个体,针对某一问题或话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最终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的,这样的都可以称为小组合作学习,而未必一定是固定的4人或2人“组合”。

在问题的设计上,一要有价值,与主题无关或过于简单和复杂的问题没必要。二是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开放性,比如,答案唯一的问题不适合展开小组合作探究。三是我们要注意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计。生本教育不是不需要老师,甚至是更需要老师,只是老师的关注点与

传统教学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老师要注意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计,特别是语文学科,我们要在课前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更多的阅读和思考,为迸射课堂上的思维火花编织更多的引线,使头脑风暴的来临有更多的冲击点,我习惯称其为彩蛋,孩子们每砸一个都会有新的发现。我还称其为“包袱”,我们教师就像相声中的“捧哏”,学生是“逗哏”,当课堂上的读、情、悟、思、辩达到一定的着火点,学生的思维一定会爆炸,“包袱”——课堂的精彩就会随之抖了出来。

“天纵之教化雨露,洒向心间皆是情”,老师们,以上所言浅薄无序,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是内心的一点希望:借生本教育的雨露,催开更多生命的花朵,绽放生命的异彩,如这个季节草长莺飞。最后,再次感谢郭思乐教授,感谢大家,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