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高三(下)第四次质检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高三(下)第四次质检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周武王临终前曾考虑到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意欲让周公旦继承王位,但周公旦最终却并未即位而是由年幼的成王(武王之子)登基,自己精心辅政,平定武庚、管蔡等人的叛乱,最后归政于成王。
周公旦的举动( )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 说明当时王位维承秩序混乱 D. 促进了西周分封制的完善 2. 如图为各省出土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数量统计图(单位:件)。
据此可知( )A. 各地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B. 河南手工业技术水平最高C. 多个经济中心局面己出现D. 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3. 魏晋时期,士人们开始崇尚不拘礼法、天马行空,抒发自我意识。
这一特点使得魏晋书法笔端含情,崇尚自然而又飘逸狂放,开创了一代清丽俊逸的书风。
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表明( )A. 书法艺术进入自发阶段B. 魏晋士大夫们推崇书法C. 儒学的影响力相对减弱D. 士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4. 明永乐年间,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组织编纂出三部理学《大全》,即《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共二百六十卷,诏颁天下,以期“合众途于一轨,会万理于一原”和“使家不异政,国不殊俗”。
这一做法( ) A. 重视先秦儒学的教化作用 B. 冲击了理学的地位 C. 是加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 D. 导致儒学走向衰落5.中日两国生丝出口贸易地位的嬗变 中国生丝的出口总量持续增加 C. 亚洲国家已被卷入到资本主义市场D. 中日两国贸易关系走向日益紧密6.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学者们对戊戌变法持肯定态度B. 政治因素导致看待历史事件的多元化C. 胡适的评价更接近历史真实D. 因视角不同评价历史问题具有差异性7. 如图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微,又称“嘉禾国徽”,由鲁迅等人设计。
图案参考了近代西方纹章的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种吉祥纹章的图样,据材料判断国徽的设计( ) A. 主要体现儒学与封建帝制等元素 B. 促进了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实现 C. 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D. 引发了先进分子的思想解放运动8. 1959年4月,陈云在《给中央财经小组各同志的信》中指出:“对去年过多地招收了的一千多万工人,必须认真地加以精减,安置到农村去,以便压缩现有的购买力。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中原名校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第四次质量考评高三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
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材料反映了A.注重刑罚的原则B.无为的政治主张C.自由平等的思想D.变革进取的精神2.战国时期,泰国就表现出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如他国都是卿大夫当官,而泰国则有庶长(俗称“庶人”之头)。
这种“不同”反映出秦目A.宗族势力的弱小B,官僚体制的探索C.庶民政治的建设D.等级秩序的破除3.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反映了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D市场监管的加强4.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秦朝R汉朝.唐朝n宋朝5.宋代的蚕桑生产区域遍布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但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全国的2/3。
这说明长江流域A.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B.民众丝纺织积极性较高C.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6.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A.客观性与思辨性B.内在性与简易性C.主观性与客观性D.外在性与直观性7.据记载,宋代姑苏、云间等地的官营作坊里,“和雇”的工匠每日只有食钱170文、米2升;而明朝嘉靖年间·则出现“产相十而用相百”的现象。
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政府政策的鼓励C.消费观念的变化D.经济形态的巨变8,嘉庆年间.有御史以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专司戍政者不同”,上疏建议更改名目。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届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历史试卷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0-2021学年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至少可以看出三波浪潮,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第二波发生在中国北方,以红山、石峁、陶寺文明为代表;第三波发生在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
据此可知A.当时文明已有早期国家特征B.中华文明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C.中华文明是多元融合的产物D.三波文明浪潮间存在继承关系2.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
这些举措A.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B.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C.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D.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3.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来营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最终鲍宣免于一死。
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
这体现了汉代太学生A.开始干预国家政治生活B.使社会的弊政得以解决C.是国家培养的监察人才D.具有可组织性和影响力4.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玄学的兴起反映出A.老庄学说成为治国思想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C.儒学的思辨化倾向加强D.儒家信仰理论得以重建5.宋朝初年,政府虽然对东京城商业活动的“侵街”现象进行过干预,但屡禁不止。
宋仁宗登基后,干脆将坊墙和市墙统统推倒,旧的坊市制度彻底崩溃。
这一现象表明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监管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D.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6.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
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
历史高考题型归类训练3 史论观点理解类选择题

训练3 史论观点理解类选择题1.(2018·天津南开区高三调研,3)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答案] A[解析]根据题目中“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
2.(2018·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11月联考,10)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说明当时社会仍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农民阶级不可能取得独立领导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故C项正确。
3.(2018·怀化高三期末,11)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该学者()A.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B.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C.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D.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学者并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故B项正确。
4.(2018·黄冈高三9月质量检测,9)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申报》关于女工的一些描述:在雇佣女工的场地,“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第四次质量考评高三历史试题答案

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第四次质量考评,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l.C“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材料中并末体现家国同构,A 项不合题意。
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材料中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而且相互奈何不了,说明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正确答案为C。
材料中只是分享权力而不是分权,也体现不出制衡,D项排除。
2.D 据“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法与德的关系,强调以法治国,达到“以刑去刑”的社会理想境界,就是仁义诚信大行于世的理想社会,可见商鞅思想和儒家在终极目标上是相似的,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A项是荀子的思想;B项强调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C项体现不出法与德的关系,不合题意、3.D 材料中“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指的是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和前朝相比发生的变化,而不是重商政策,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基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也体现不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便利,A.B两项错误;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放C项不合题意。
汉初统治者确立了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作为治国原则,采取了非常放任的经济政策.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1.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三教合一的趋势。
根据材料.东晋高僧慧远认为佛教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但借鉴了儒家思想(“道法之与名教”),而且最终目标是和同的;东晋葛洪认为《抱朴子》外篇中“言人间得失,世事威否”的内容体现的就是儒家思想。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当时出现儒、道、佛教合流的趋势,故选A 项。
B项从材料信息中难以体现:材料中只是提到佛教和儒学的终级目标一致,并没有提到道教的终级目标,排除C项;D项从材料信息难以得出,也不符合史实。
5.C 唐初尚书省作为职能部门拥有决策权.这就为尚书省自定规则、自己执行面谋取自身利益的现象提供了可能性。
唐朝对三省六部制进一步改革后,把决策与行政分离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古代“大部制”改革的成果之一,相当科学。
20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中原名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历史试题20188(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酌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这四段史料都表明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表明此时宗法制的破坏,贵族内讧,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体现王室衰微,诸侯兼并,B项排除;C项等级不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2.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 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 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 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以农业中的“犁”的出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同时近年又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可以相互佐证,D项正确;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A项错误;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需要实物佐证,B项错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礼器,C项错误。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物理试题(答案+解析)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第7—10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 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分布图,已知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在1.61eV~3.10eV范围内,由图可知()A. 基态氢原子吸收能量为10.3eV的光子能从n=1能级跃迁到n=2能级B. 基态氢原子的电离能为13.6eVC. 一群处于n=5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辐射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D. 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辐射的光子是可见光【答案】B【解析】A、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能级跃迁时,吸收的光子能量必须严格等于能级差,A项错误;B、基态氢原子电离时的电离能为13.6eV,B项正确;C、一群处于n=5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辐射种不同频率的光子,C项错误;D、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辐射的光子的能量为-0.85eV-(-1.51eV)=0.66eV,能量比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小,不可能是可见光光子,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只有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金属的逸出功才会发生光电效应.能级间跃迁辐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根据辐射的光子能量与可见光的光子能量比较进行判断.2.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若两质点从同一地点出发,到时刻相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时间内,甲、乙相距的最大距离为3m【答案】C【解析】C、由图可知,甲的加速度,乙的加速度,则,求得,C项正确;A、,A项错误;B、,B项错误;D、内,甲、乙相距的最大距离为,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是速度-时间图象问题,要明确斜率的含义,知道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含义,即可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情况.3. 将一右端带有固定挡板的长薄板放在水平面上,一质量不计的弹簧右端拴接在挡板上,左端拴接一可视为质点的滑块,当弹簧原长时滑块位于长薄板的O点,将滑块拉至图中的A点,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数学(理)---精校解析Word版

设全集,的值为(A. 0B. 1C.D.【解析】由已知可得,解得。
所以选是虚数单位复数A. 0B. 2C.D.3. 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B. C. D.,∴,∴.,那么的最小值为(A. 4B.C. 9D. 18,所以,,时,“=”成立,故选D。
的边长是的高相等,为。
故选6. 连接双曲线和(其中的四个顶点的四边形面积为,则的最小值为()B. 2C.,其中角三角形组成,所以,所以由基本不等式可得时,上式取等号。
故选B。
上的函数,其导函数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在处取得极小值,在在处取得极大值,在的最小值为.在与上,,所以函数与在上所以函数在所以,所以函数在取得极大值,在处取得极小值,故②错③对;函数没有最大值,故④错。
所以选若将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则B. C. D.【答案】【解析】若将函数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对应的解析式为,因为平移后的图像关于点对称,所以,所以,因为时,,故选A9.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准线与轴的交点为,为抛物线上的一点,且满足的距离为(B. 1C.【答案】【解析】由抛物线可得,设点到准线的距离为,由抛物线定义可得,由题意得,所以,所以点到的距离为,故选B。
中,,A. 1B. 2C. 3D. 4,所以,因为,所以,时,取最大值1。
故选A。
11. 已知的最大值为(A. 1B.C. 2D......................【点睛】求函数的最值问题,利用辅助角公式将解析式化成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形式,即上的函数为增函数,且,则等于(B. C. 或 D.【答案】,令,所以,因为函数为定义在数,所以,变形可得,解得或或。
令,令,则,令,则,所以,因为函数为定义在所以解得或所以或因为函数为定义在上的增函数,所以。
所以。
故选B。
【点睛】抽象函数求函数值,由关系式无法确定,逐步赋值后建立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关键根据关系赋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材料反映了儒、道、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道并未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仍然是正统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道、佛的终极目标各不一样,是不一致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教并非融为一体,即三教并非合归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说明权力是分散的是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家国同构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权力分散而非等级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特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了法家的商鞅融合了儒家的思想。
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盐铁论,错币篇)又云:“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这表明汉初()
A.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C.官督商办促进工商业的繁荣D.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复苏社会经济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体现了交子的防伪问题。
8.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D.政府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然经济模式讲究的是自给自足,不会导致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次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这一变化使决策机构更加明确,从而也就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说明是在减少行政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使决策更加专业、科学而非削弱三省权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加强皇权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即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的意思。
2.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河南省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
历史试题(文)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答案】C
【解析】中国唐代的著名画家画的是来自印度佛教故事的一幅画说明了中国唐代时中国和印度文化交融是在加强的,即说明了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外文化交融,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市民文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能直接体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解析】材料说明了宋代的交子已经采用了防伪技术,即宋代的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城市商品经济发展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说明的是交子的防伪功能而非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宋朝“交子”单面套色印刷,长方形,四周有花纹,中间是一段红头文件或一幅历史故事,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最后是花押,花押的位置有的印在纸币的四角,有的印在纸币的中心。这说明宋代()
A.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B.活字印刷术得到迅速普及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十分迅速D.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
【答案】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中的“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等强调了决策的更科学更专业。
6.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参下图)。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答案】D
【解析】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却也主张儒家所提倡的爱民、德等思想,这就表明了商鞅在思想上与儒家思想是相通相容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礼的内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轻罪重罚”而是强调要爱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解析】“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等字眼足以证明汉初是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来复苏社会经济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初也是抑商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交通便利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官督商办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教合一并非三教合归儒,三教的终极目标也不一致等。
5.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
4.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