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隧道监控是指通过对隧道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隧道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目前,全球各地的隧道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隧道监控已经成为保障隧道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隧道监控量测的方案。
1.隧道监控量测参数隧道监控量测参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位移:隧道位移监测主要针对隧道内部和周围岩体的位移进行监测,以及隧道结构中的任何变形。
主要的监测参数包括滞后变形、收敛变形和开挖变形等。
(2)压力:隧道压力监测是指测量隧道内部和周围岩体以及隧道结构的压力。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隧道围岩应力、锚杆力、压力管道内部压力等。
(3)温度:隧道温度监测是指监测隧道内部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隧道内部平均温度、温度梯度及各个节点温度。
(4)水位:隧道水位监测是指测量地下水位、坑内水位和排水系统中水位等。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水位高度、水位波动及水位变化速率等。
2.监测方法(1)传统测量仪器:传统测量仪器主要是指激光位移仪、全站仪、GPS、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这些仪器的测量精度高,但是需要现场排线,测量工作量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遥感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是指应用遥感卫星、航拍摄影等技术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无需人员进入现场,可以实现对较大范围内的隧道进行监测,提高了监测效率。
遥感监测数据也可以用于验证传统仪器监测结果的正确性。
(3)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是指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实时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数据传输方便,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易维护等优点。
3.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处理是实施隧道监测量测方案的重要环节。
数据处理包括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和数据存储等。
其中,重要的监测数据应当及时报警并进行应变措施,从而保持隧道安全运营。
4.安全管理隧道监测的安全管理也是隧道量测方案的重要部分。
安全管理应包括隧道安全预警、风险分析、隧道安全评估等方面。
隧道监控量测
一、监控量测:1、监控量测步距,五级围岩和黄土隧道5米,四级围岩10米,三级围岩30米。
2、监控量测点埋设:每个断面5个监控点。
拱顶下沉1个。
3、埋点要求:点的制作和埋设要按业主要求施做,每个断面5个监控点要埋在同一里程断面上,水平收敛2组。
水平收敛的每组2个点要在同一水平面上。
点不得焊在拱架上。
埋设的监控点不能露出太多,喷完混凝土整好露出整个三角就可以,每个监控点埋设完成后必须用油漆做好标识。
4、数据的采集及整理:点在埋设完12小时内(在断面开挖放炮前)进行初始读数采集。
采集完的初始读数要上报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在采集数据时与现场监理工程师一起。
现场要随时观测温度以便数据处理改正。
以后的观测按监控量测规范施做,到收敛沉降速率达到0.1~0.15毫米、平均变形达到85%或在二衬挂防水板前停止观测。
上下导开挖时观测时间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一线时间基本一致,三导坑开挖时拱顶下沉、水平收敛1、2线时间均不同。
不管是上下导还是三导坑施工结束时间在同一天。
5、资料整理:每天观测的数据要及时整理分析,对于没天变形量大于5毫米的和累计变形达到100毫米的要停止施工,将数据和资料上报项目部和监理,等待处理意见后在施工。
对于观测次数未能达到要求的,比如1天1次,观测是由于施工或时间的愿因中间可采用内插法。
每个断面观测完,变形稳定后将资料整理好报现场监理和监理站签字后归档。
资料不得做假资料或不测数据在家编资料。
6、监控量测牌:个分部都有统一的监控量测牌是业主下发的,没个断面要挂四个,水平收敛的四个点,牌上要标明里程,埋设时间,人员,初始读数等。
初始读数为你观测的尺的读数加电子显示的读数,尺为12.35,电子显示为2.356,牌上就写12.3756,不是温度改正后的数。
牌要挂整齐。
牌有顺坏的和不干净的要及时更换。
必须保证检查是完好无缺,干净整洁。
7、对于监控点损坏的或埋设不标准的要重新埋设重新测量数据。
损坏的要及时布设及测量。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项目和方法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项目和方法一、监控量测的内容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
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A和选测项目B两大类。
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浅埋暗挖法各种监控量测项目的简介见表10-1。
(1)洞内观察: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
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
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1次,主要观察围岩、喷射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
(2)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岩溶发育区段地表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地表植被变化等。
表10-1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注:b—隧道开挖宽度;h—隧道埋深。
二、监控量测的方法(一)目测观察1.目的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开挖前的地质勘探工作很难提供非常准确的地质资料,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开挖面附近围岩的性质、状态进行目测。
另外,对开挖后初期支护稳定状态进行目测,也是监控量测中的重要项目。
2.目测观察的内容开挖后对无支护围岩的目测内容包括:(1)围岩类型及分布特征、结构面位置和产状、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几何特性、节理裂隙的填充物的性质和状态等。
(2)开挖工作面的围岩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剥落掉块现象。
(3)是否有涌水、涌水量大小、涌水位置、地下水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色度等)。
开挖后对已支护段的目测内容包括:(1)有无锚杆被拉断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
(2)喷射混凝土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要特别注意喷射混凝土是否发生剪切破坏。
(3)钢拱架有无被压屈现象。
(4)是否有底鼓现象。
3.目测结果如果发现异常现象,要详细记录发现的时间、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以及附近监控量测点的各项监控量测数据,及时综合观察测量数据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1隧道监控量测的定义:2、监控量测的目的与要求:量测的目的为:⑴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利用量测结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⑵预见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⑶积累资料,为以后的新奥法设计提供类比依据.⑷为确定隧道安全提供可靠的信息⑸量测数据经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进行预测和反馈,以保证施工安全和隧道稳定.量测的要求:快速埋设测点.(一般设置在距掌子面、工作面2m范围内,开挖后24小时、下次爆破前测取第一次读数。
)测量读数在隧道内尽量要快;保证测量点不被破坏;读数准确可靠。
3监控量测的任务:⑴确保安全。
⑵指导施工。
⑶修正设计。
⑷积累资料。
4现场工作程序:准备工作;确定埋设断面;测点埋设;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分析;资料归档5监控量测的项目与方法:隧道监控量测的内容应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围岩类别(级别)、围岩应力分布情况、隧道跨度、埋深、工程性质、开挖方法、支护类型等因素确定。
通常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如地表下沉对城市地铁项目应为必测项目;但对于山地交通隧道可把地表下沉做为选测项目。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对复合式衬砌的隧道现场监控量测要求内容见5.4下表5.1监控量测的项目与方法:必测项目选测项目5.2必测量测项目:必测项目:必测项目:包括围岩地质和支护描述、地表沉降观测、拱顶下沉量测、周边收敛量测。
这类量测是为了在设计、施工中确保围岩稳定的经常性量测工作。
量测方法简单,量测密度大,量测信息直观可靠,费用较少,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监视围岩稳定,指导设计和施工有巨大的作用。
土建施工完成量测工作亦告结束。
5.3必测量测项目所需设备:精密水准仪、塔尺、钢圈尺(测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周边收敛仪(测周边收敛)。
5.4隧道现场监控量测要求内容表:5.5地质、支护状态观察:该项目包括对掌子面观察和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观察。
掌子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观察包括岩石的名称、岩层产状、断层、层理、节理等结构面的分布、走向、产状。
建设项目施工标准化:9隧道监控量测
建设项目施工标准化9隧道监控量测9.1一般要求9.1.1隧道开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类型和参数、工期安排,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等制订施工全过程量测方案。
监控量测必须纳入管理,现场应严格执行相关监控量测工作。
9.1.2现场量测仪器,应根据量测项目及测试精度选用。
宜选择简单适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量程合理、便于进行结果处理和分析的测试仪器,并经过有效校验;鼓励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9.1.3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和拱脚下沉等必测项目宜布置在统一断面,其量测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等确定。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
当围岩差、断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要求高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他量测。
洞口段、浅埋段或地表有建(构)筑物,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
富水软弱破碎围岩、流沙、软岩大变形、含水黄土、膨胀岩土等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段,应进行拱脚下沉量测。
9.1.4当围岩条件差、变形过大或初期支护破损变形较大时,应进行支护结构内的应力及接触应力量测。
9.1.5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没有减小趋势时,应延长量测时间。
9.1.6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并设置专用标识牌,标明测点的名称、部位、编号、埋设日期等;要加强教育,提高所有进洞人员保护意识,对测点进行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遭到破坏;施工过程中应做好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性能良好;量测人员进洞应满足隧道洞内作业施工要求。
9.1.7应确保现场照明、通风等作业条件良好,满足正常量测作业需要。
9.2量测项目按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2020)执行。
9.3实施要求9.3.1一般要求(1)监测测点应根据隧道的特点(断面大小,地质条件,变形情况等)进行布设。
布设符合以下原则:①洞口、洞身浅埋段以及地质条件复杂段落,监测断面适当加密;②施工方法出现变化时,应在变化里程前后布置1~2个监测断面;③选测项目监测断面宜与必测项目布置在同一断面。
隧道控制测量和监控量测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隧道施工独立控制网旳边长投影变形值 要不大于2.5cm/km。从上表能够看出该隧道控制网达不到精度要求,为 了减小投影需建立独立网。
该隧道独立网采用既变化投影面又变化投影带旳措施。该独立网是 在北京54椭球下,以勘测网中隧道进口GPS9201点作为约束点起算,以 GPS9201-GPS9209方向作为约束方向,中央子午线 ,投影面高程H=332.10m。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以某一长大隧道为例,该隧道东西走向,长约8km,中间设一斜井。该 区布设了勘测网(北京54参照椭球,0米投影面,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 1 8 ° 1 5 ′ ) , 在测区共加密12个点GPS9201-GPS9212.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二、隧道监控量测
5、监测资料整顿及数据分析
回归分析是量测数据数学处理旳主要措施,经过对量测数据回归分 析预测最终位移值和各阶段旳位移速率。详细措施如下: 1 将量测统计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根据统计绘制纵横断面地表下 沉曲线和洞内各测点旳位移u-时间t 旳关系曲线。 2 若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出现反常,表白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 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必要时将暂停开挖并进行加强支护处理。 3 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从 而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4 各测试项目旳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后,进行二次衬 砌旳施作。
从上表能够看出,地面全站仪旳测量数据与独立网 GPS 坐标反算旳 数据吻合程度很好,能够验证独立网测量成果旳精度和可靠性,用该独 立网能够到达该隧道贯穿误差精度旳要求,所以该平面独立网能够作为 该隧道施工测量控制旳基准。
隧道监控量测及控制标准
隧道监控量测及控制标准一、引言隧道是城市交通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隧道的安全运营对保障交通流畅和人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隧道建设与管理的不断发展,隧道监控量测及控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标准旨在规范隧道监控量测及控制的相关要求,提高隧道运营管理水平。
二、监控设备和仪器1. 监控摄像设备:应确保隧道内部完全可见,安装位置和角度要科学合理,能够覆盖隧道入口、出口以及所有关键区域。
2. 光照设备:应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光照设备,保证隧道内部亮度均匀,避免出现死角。
3. 温湿度传感器:应当设置适量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隧道内部温度和湿度,以确保隧道内的环境舒适和安全。
4. 空气质量传感器:隧道内应设置空气质量传感器,实时监测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一氧化碳浓度、颗粒物浓度等。
5. 其他设备:根据需要,还可以配备其他设备,如声音监测传感器、火灾报警设备等。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隧道监控系统应采集各种传感器的数据,包括温湿度数据、空气质量数据、摄像数据等,并进行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
2. 数据存储:隧道监控系统应具备足够的数据存储能力,能够长期保存数据,以备审查和分析。
3. 数据分析:监控中心应进行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四、监控中心1. 监控中心的位置:监控中心应设在隧道附近的安全位置,便于监控工作的展开,并保证监控设备的稳定供电。
2. 监控中心的设备:监控中心应具备合适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能够实时接收和分析监控数据,并进行报警处理。
3. 监控人员:监控中心应有专职人员,能够熟练操作监控设备,并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各类异常情况。
4. 紧急应急处理:监控中心应建立紧急应急处理流程和机制,及时响应各类突发事件,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营。
五、定期检查和维护1. 定期检查:隧道监控系统应定期进行检查,包括设备和仪器的检查以及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检查。
隧道施工中的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从第一组衬砌开始,一个断面内在拱顶和2个拱脚处埋设3个观测点,用收敛计和水平仪(全转仪)分别观测拱脚水平收敛值和拱顶下沉值。
随着隧道施工的前进,按照围岩状况设置观测断面,最前端的一个断面紧跟掌子面。
根据观测点的速率变化确定观测频率。
1、监控量测工作的意义(1)掌握围岩和支护动态,进行日常施工管理;(2)了解支护构件的作用和效果;(3)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4)将监控量测结果反馈于设计和施工,以便修改设计,安全施工和运营。
从施工角度来说,围岩量测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根据沉降量、沉降速率等数据的变化有效的对隧道的塌方、大变形进行预警,保证施工安全。
隧道的塌方、大变形等不良灾害并不是突然产生的,在此之前是可以通过围岩量测发现其先兆的,如果采取的应急措施比较及时,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可以说,围岩量测是隧道塌方的最好的预警措施,隧道发生塌方、大变形等事故,与围岩量测工作没做到位有直接关系。
其次是可以对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提供有效的指导,隧道施工方案一般都是根据围岩状况及施工经验来确定的,但方案是否合理,还要通过围岩量测数据进行验证。
2、需要测量的量:3 、测试断面的确定进行测试的断面有两种,一是单一的测试断面,二是综合的测试断面。
在应测项目中,原则上净空位移与拱顶下沉量测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量测断面间距视隧道长度、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等确定。
4、量测断面及测点布设1)周边位移量测。
根据围岩情况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断面设一条水平测线,主要量测边墙相对位移,主要量测工具为收敛计。
2)拱部下沉量测。
用以判断拱部稳定性,防止坍方,量测点布置与周边位移量测相同并设置在同一断面,每个断面拱顶部位安设一个观测点,在后面设一个固定水准点,用精密水准仪量测出拱部标高,计算出拱部下沉量。
监测频率。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课件
监测数据的共享与利用
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
建立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 和共享,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
数据挖掘与分析
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隧道监控量测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 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工程安全预警和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数据共享和利用过程中,应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采取 有效的措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监测标准的完善与更新
制定统一的监测标准
为了规范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的发展,需要制定统一的监测标准和 技术规范,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监测标准的更新与修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实践的积累,监测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 和修订,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技术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监测标准和技术,推动隧道 监控量测技术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二次衬砌过程中的监控量测
衬砌混凝土强度量测
通过回弹仪等设备对衬砌混凝土的强度进行监测,确保二次衬砌的质量和安全性。
衬砌厚度及位置量测
通过超声波等无损检测技术,对二次衬砌的厚度及位置进行实时监测,确保衬砌结构符合设计 要求。
施工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整理与归档
对施工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归档,形 成完整的监测数据库,便于后续的数 据分析和处理。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ppt课件
目录
•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概述 •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 • 隧道运营期间的监控量测 •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的未来发展 •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案例分析
01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隧道监控量测是一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和支护 结构的变形、内力、应力、应变等参数进行量测和监测 的技术。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监控量测
9 监控量测9.1 一般规定9.1.1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必须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并在施工中认真实施。
9.1.2量测计划应根据隧道的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进行编制。
同时应考虑量测费用的经济性,并注意与施工的进程相适应。
9.1.3 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2)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9.1.4 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施工、设计单位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究,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
9.2 量测内容与方法9.2.1 复合式衬砌的隧道应按表9.2.1选择量测项目。
表9.2.1中的1~4项为必测项目;5~11项为选测项目,应根据围岩条件、地表沉降要求等确定。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表9.2.1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9.2.2爆破开挖后应立即进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状况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地质描述。
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应有照片记载,量测记录表见附录E。
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裂缝描述。
9.2.3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安设锚杆后,应进行锚杆抗拔力试验。
当围岩差、段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严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它量测。
位于Ⅲ~Ⅰ围岩中且覆盖层厚度小于40m的隧道,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
9.2.4 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应根据地质条件、量测项目和施工方法等确定。
9.2.5 测点应距开挖面2m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保证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读初次读数。
9.2.6 测点的测试频率应根据围岩和支护的位移速度及离开挖面的距离确定。
9.2.7 现场量测手段,应根据量测项目及国内量测仪器的现状来选用。
一般应尽量选择简单可靠、耐久、成本低、稳定性能好,被测量的物理概念明确,有足够大的量程,便于进行分析和反馈的测试仪具。
隧道监控量测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隧道监控量测1、监控量测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1实施监控量测的目的根据新奥法的基本原理,在隧道实施监控量测的主要目的是:(1)掌握围岩动态,对围岩稳定性作出评价;(2)确定支护结构型式.支护参数和支护时间;(3)了解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应力分布;(4)评价支护结构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1.2、监控量测内容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必测项目为日常施工管理必须进行的量测,其中包括:地质及支护状况观测.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沉降量测;选测项目是为未开挖地段的设计及施工计划提供数据而进行的量测项目,其中包括:围岩内部位移量测、锚杆轴力量测、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量测、围岩压力及层间支护压力量测以及钢支撑应力量测。
1.3、量测方法(1)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隧道各个掌子面,每次爆破后和初喷后通过肉眼观察、地质罗盘测量和锤击检查,描述和记录围岩地质情况、岩层产状、裂隙、地下水以及支护效果,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判断围岩类别是否与设计相符,每一量测断面要有一张记录表并填图。
(2)围岩周边位移量测在预设点的断;面,隧道开挖爆破以后,尽可能早地沿着隧道周边的拱顶、拱腰和边墙部位分别埋设球头测桩。
测桩埋设深度30cm左右,钻孔走私同锚杆,用快凝水泥或早强锚固剂固定,测桩球头需设保护罩。
采用钢尺式周边收敛计量测周边收敛变形。
(3)拱顶下沉量测拱顶下沉量测是周边位移量测的补充,在周边位移量测同一断面的拱顶中轴线处设1个带挂钩的锚桩,锚桩的埋设要求与周边收敛计测桩相同。
用高精度的水准仪、钢尺量测拱顶下沉或采用SWJ-III型周边位移收敛计量测。
(4)地表下沉观测在隧道洞身深最浅处左右线共设6个量测断面。
在选定的量测断面区域内,首先设一个通视条件较好、测量方便、牢固的基准点。
测点沿地面布置在隧道轴线及其两侧,布置若干个断面,每个断面布置若干个点。
在20cm×20cm×20cm土坑中打入直径20mm,长50cm的钢筋,外露5cm并用混凝土填实。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为保证隧道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积极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隧道运营管理水平,特制定本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一、技术标准1.隧道监控量测技术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2.监测项目应涵盖隧道的结构安全、环境质量、交通安全、设备运行、人员管理等方面。
3.监测结果应及时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和责任人。
二、监测设备1.监测设备采用优质、可靠、安全的产品,具有防爆、防水、耐腐蚀等特点。
2.监测设备应设置在适当的位置,避免设备的受损影响监测效果。
3.监测设备应按照规定的频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精度。
三、监测方法1.隧道结构安全监测:通过监控设备对隧道的宏观变形、微观形变、沉降变化、裂缝变化等情况开展定期监测。
2.隧道环境质量监测:通过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监控设备开展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保障车辆与乘客的安全。
3.隧道交通安全监测:通过视频监控、烟雾探测、音响警报等设备开展实时监测,能够提前发现交通事故、火灾、温度过高等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4.隧道设备运行监测:通过监测设备对隧道中的机电设备运转状态等情况开展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5.隧道人员管理监测:通过视频监控、出入口通行管理、安全教育等措施开展定期监测和维护,严格控制隧道人员及车辆等进出口,保障人员和车辆的安全。
四、监测数据处理1.监测数据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可比。
2.监测数据应记录在册,形成数据报告,便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
3.对监测数据应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性。
五、应急预案1.隧道应急预案应与监测技术规程配套制定。
2.应急演练应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定期组织实施,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应急预案应有明确的应急处置方案、人员职责分工和监测设备支持等。
六、管理措施1.隧道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明确监测责任和管理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监控量测隧道监控量测一、隧道工程概况本合同段设置分离式隧道1座,为西马各庄隧道,合计长度2889m(左线:1422右线:1467m)。
隧道工程施工是本合同段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工程。
二、监控量测监控量测是新奥法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内容,是监视围岩和支护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是判断设计、施工是否正确合理的主要依据,是监视施工是否安全可靠的眼睛。
为了更精确更迅速的了解围岩的动态变化,判定其稳定性,从而保证施工安全。
隧道施工中开挖形成后,必须立即喷射不小于4cm厚的混凝土及时封闭围岩作为初支初喷层,紧跟监控量测,监控量测应在开挖后2-4小时进行,否则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掌子面作业。
1、施工监测目的(1)通过监控量测了解各施工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把握施工过程中结构所处的安全状态,判断围岩稳定性,支护、衬砌可靠性。
(2)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把监测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为修改施工方法、调整围岩级别、变更支护设计参数提供依据。
(3)通过监控量测对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监控。
(4)通过监控量测进行隧道日常的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5)通过施工现场的监控量测,确定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间。
(6)通过监控量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
2、监测实施原则(1)监控工程安全与改进设计、指导施工相结合,以监控工程安全为主。
(2)监测将侧重地质条件差、结构受力复杂及工程薄弱环节等重点部位,并将各监测项目的测点(线)布设在该部位,设置成重点监测断面。
(3)将重点监测断面与一般监测断面、临时监测断面相结合,以重点监测断面为主。
(4)选用稳定、可靠、新型、先进的观测仪器设备。
(5)所选择的监测项目应具有代表性和可信性,获得的观测资料能够满足反馈施工设施、综合评价工程的工作状态、预报和控制工程安全等要求。
3、施工监测项目监控量测的项目主要根据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围岩类别、跨度、埋深、开挖方法和支护类型等综合确定。
而且,在隧道工程中进行量测,绝不是单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把它作为施工管理的一个积极有效的手段,因此量测信息应能确切地预报破坏和变形等未来的动态,对设计参数和施工流程加以监控,以便及时掌握围岩动态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预估最终位移值、根据监控基准调整、修改开挖和支护的顺序和时机等),满足作为设计变更的重要信息和各项要求,如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重要参数(初始位移速度、作用荷载等)。
根据以上所述并结合本隧道的实际情况,将地质与初期支护观察、水平净空收敛量测,拱顶下沉量测、锚杆抗拔力作为施工监控量测项目。
同时配备选测项目所需的设备,必要时实施选测项目。
主要监控量测项目如下:3.1地质和初期支护观察地质和初支观察包括工作面观察和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观察。
观察频率:每一循环进尺,都必须进行一次工作面观察,并作好客观详尽的记录。
在地质变化不大地段,可每天按一个工作面记录,对已成洞地段主要是支护效果的观察,频率同工作面。
观察内容:(1)工作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观察和描述:包括岩石名称、岩石产状、风化变质情况,断层、层理、节理等结构面的分布、走向、产状及频率,有无偏压,工作面及毛洞自稳情况,地下水情况及影响等内容,并以表格和素描形式记录。
(2)工作面附近初期支护状态观察和已成洞的支护效果观察:包括锚杆锚固效果,喷层开裂部位、宽度、长度及深度,模筑混凝土衬砌的整体性,防水效果等,以表格和素描形式记录下来。
3.2地表下沉量测(见表3-3)表3-3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埋置深度H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m)备注H>2B 20-50B<H<2B 10-20B表示洞室开挖宽度H<B 10量测目的:隧道洞口及明洞地段仰坡的稳定和浅埋段隧道开挖时引起的地表沉陷情况。
量测仪器:采用DSZ-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等精密水准量测仪器,仪器精度±0.1mm。
量测方法:测点断面沿纵向(隧道中线方向)布置,断面间距见表《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
在隧道洞口地段埋设断面。
横向间距范围为2-5m。
,每断面至少布置11个测点,隧道中线附近密些,远离中线处疏些。
测点应在开挖形成的下沉之前埋设,一直测到下沉稳定。
为了在开始下沉前进行量测,要从工作面前方H+h1 处或2B处开始量测(H:埋深,h1:上半断面高度)。
量测频率: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距离L≤2D时,每日l-2次;2D<L≤5D时,每日一次;L>5D时,每周一次。
3.3拱顶下沉及水平净空位移量测目的:根据收敛位移量、收敛速度、断面的变形形态;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支护的设计施工是否妥当和衬砌的浇注时问。
量测方法:收敛量测设计包括断面间距、量测频率、测线布置和测点埋设时间等。
这些内容的决定与地质条件、地压分布、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及进度、断面收敛速度等有关。
量测断面间距:一般情况下,洞口段和埋深小于2B的地段,间断5~10m 一个断面,其余地段视地质情况,每隔5-50m设一个断面。
3.4量测频率与结束标准量测频率:量测频率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而定。
结束标准:根据收敛速度判别:一般地段;收敛速度>5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化状态,加强初期支护系统。
收敛速度<0.2mm/d时,围岩基本达到稳定;浅埋地段,加强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严格控制过大变形。
各量测项目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周结束,软弱围岩大变形地段位移长时间不能稳定时,延长量测时间。
表3-4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序号项目名称方法及工具布置测试精度测量时间间隔1 ~15d 16d~ 1个月1~ 3个月大于3个月1 洞内、外观察现场观测、地址罗盘等开挖及初期支护后进行一一2 周边位移各种类型收敛计每5 ~50m一个断面,每断面2 ~3对测点0.1mm 1~2次/d 1次/2d 1~2次/周1~3次/月3 拱顶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钢尺等每5~50m一个断面0.1mm 1~3次/d 1次/3d 1~3次/周1~4次/月表3-5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序号项目名称方法及工具布置测试精度测量时间间隔1 ~15d 16d~ 1个月1~ 3个月大于3个月1 地表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等洞口段浅埋段(h0≤2b)0.5mm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d;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2~3d;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3~7d ;4、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4.1隧道周边允许位移值的制定根据以往的成功经验,利用隧道周边允许位移值对水隧道的拱顶下沉、净空收敛位移值进行管理(见表3-6 《初支结构允许相对位移表》)。
围岩类别〈50m 50~300m >300m IV 0.1~0.30 0.20~0.50 0.40~1.20III 0.15~0.50 0.40~1.20 0.80~2.00II 0.20~0.80 0.60~1.60 1.80~3.00 注:①相对位移指实测位移值与两点距离之比或拱顶下沉实测值与隧道宽度之比。
①脆性围岩取表中较小值,塑性围岩取表中较大值。
4.2监测项目管理基准根据既有成功经验,本工程各监测项目管理基准如表3-7《变形管理基准等级表》所示。
管理等级管理基准确施工状态III UO<Un/3 可正常施工II (Un/3)≤Uo≤(2Un/3) 应加强支护I Uo>2Un/3 应采取特殊措施现场监测时,可根据监测结果所处的管理阶段来选择监测频率:一般III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放宽些;II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I级管理阶段则应加强监测,通常监测频率为1-2次/天或更多,具体表现在施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停工,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1)初支结构喷破或浇筑的混凝土出现裂缝,且持续发展;(2)开挖一个月后,洞壁的水平位移不能收敛,实测位移达到危险状态的80%;(3)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突弯的急聚增长现象。
4.3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及信息化施工所谓信息反馈处理分析判断围岩就是根据量测手段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以数学的方式通过支护的稳定性, 并及时反馈到设计、施工中,优化设计(修正支护设计的形式和参数),指导施工(变更施工的方法和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
4.3.1监测数据的分析及预测取得监测数据后,由专业监测人员及时整理分析监测数据,并结合施工步骤对围岩、支护等变形进行分析判断,将实测数据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及时绘制各种变形一时间关系曲线,预测结构变形发展趋势,预测结构的安全性,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技术措施,并向监理工程师汇报,项目经理部根据监测结果并及时调整施工步序及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实现信息化施工。
4.3.2监测数据的信息反馈为确保监测结果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并绘制测点位移变化曲线图。
(1)信息反馈修正设计的基本要求现代地下工程施工时,设计、施工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究,综合分析各项施工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最终确定和修改设计。
信息反馈修正设计,指地下工程开挖后,根据施工信息,对施工前预设计所确定的结构形式、支护参数、预留变形量、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以及各工序施作时间等的检验和修正,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设计阶段。
施工信息是指施工观察、现场地质调查、现场监控量测等得到的数据和信息。
施工信息是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的动态反映,也是修正设计的依据。
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互相印证,对预设计参数修正和施工方法的改进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2)施工信息的应用①根据一个量测断面的施工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结果,进行设计参数修正,只适用于该断面前后不大于10m的同类围岩地段。
①地下洞室较长段同类围岩设计参数的修正,特别是降低设计参数,以不少于三个断面的施工信息综合分析为依据。
按修正后的参数进行开挖的地段设计参数的正确和合理性根据施工信息综合分析予以验证。
(3)信息反馈修正设计的内容①施工方法变更的建议;②施工工序的更改;③预留变形量的修改或确认;④设计参数的修改或确认;⑤采用辅助施工措施的建议;由于本工程的特点,在监测后应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判断其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去指导施工。
当施工信息给出不稳定征兆时,应检查是否是由于工序不当所造成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对策,采取措施(如暂停开挖、改变施工工序、及时喷锚、尽快封闭、加强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紧跟施作等),促使支护结构趋于稳定。
(4)增强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的确定遇下列情况之一,将立即采取补强措施,改变施工方法或设计参数,增强初期支护:①隧道开挖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围岩类别比预计的要差;①喷射混凝土层裂缝多、裂缝大或不断发展;③实测位移值超过规定的允许值或类似条件下的隧道位移值;④位移速率无明显下降,实测位移值已接近规定的允许值,位移量可能超过预留变形量;⑤稳定性特征出现异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