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及反思
这是对什么景物的描写?
(4)同学们,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太阳会离山很近?
(5)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6)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景象呢?
(7)“黄河入海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这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8)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滚滚的黄河水,翻着波浪,向大海流去,会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远景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
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
教学反思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黄河归海的壮观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其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讲解,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落日下黄河水滚滚东流的景象。
2.学习组词。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楼(楼房)(高楼)依(依然)(依靠)
尽(尽力)(尽头)层(上层)(楼层)
3.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插入音频素材1)(演示第8张幻灯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2课时教案
课题
古诗二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4 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4.在本课学习中,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想象力量、自学力量、规律思维力量、朗读力量和语言表达的力量。
教学重点:学会书写 4 个字,并且要生疏 6 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秀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肯定会走向成功。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日教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知名的大诗人,你们快活吗?生:快活。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宠爱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读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读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日,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比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刚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生疏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生疏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相互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相互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生疏。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教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
8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依、尽”等11 个生字,会写“依、尽、黄”等9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欲、穷、层”5 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4.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出示图片,引入课题1.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你知道上面的建筑物叫什么吗?(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鹳雀楼的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 揭示课题:(1)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呢?(登/ 鹳雀楼)(2)“登”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登上)3. 课件出示鹳雀楼和作者王之涣的资料。
Ⅱ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学生初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
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Ⅲ品读释疑,随文识字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2)联系上下文理解“白日”“尽”“入海流”的意思。
(3)学习“依”字:请学生认读,说说如何识记它。
预设: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衣”表示读音,“亻”表示字义。
“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依傍)(4)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歌的前两句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之间练习说说。
指名说。
预设:登上鹳雀楼极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实景)黄河入海(想象)](5)课件播放黄河奔涌的视频。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8课学习《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孩子们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详细过程:(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楼的特点。
(2)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瀑布的壮观景象。
2. 学习《登鹳雀楼》详细过程:(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学习《望庐山瀑布》详细过程:(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展开想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人教版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文中生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节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诗歌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壮丽河山,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剖析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对“瀑布”这个事物进行想象和思考,让学生踊跃发言,说出瀑布的特点。
针对大家的发言给予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瀑布,同时展示从各个方位看到的瀑布的图片,加以解说。
2.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及方法。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⑴学生回忆讨论。
⑵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提出“读诗,解诗,赏诗,悟诗”四个步骤。
二、教学内容呈现1.读诗 (诗歌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听配音朗诵,并指出生字词)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lú紫zǐ川chuān(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李白通过课件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1.解诗(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1)日照香炉生紫烟“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
香炉:香炉峰。
紫烟:紫色的烟云。
生:升腾起(变成了)。
(释义)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
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
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5.引导学生理解“九天”:“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在这儿“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体现了瀑布之高, 我们可以感受到瀑布的恢宏气势及作者对瀑布的由衷赞美。6.引导学生感悟:若是你站在
瀑布前,会联想到什么呢?出示: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像
(一)品读第一、二句
(一)品读第一、二句。
1.自读古诗,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朗读诗句,抓关键词,结合图片理解“白日、依、尽”的意思。
3.交流黄河的相关资料,看图片。
4.想象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朗读诗句。
5.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6.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二)品读第三、四句。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环节一:
创设情境,看图导入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
2.课件出示鹳雀楼图。师介绍鹳雀楼外观,相机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简单介绍鹳雀楼
及诗人的背景。
1.看图,齐读课题。
2.看课件,交流古诗相关知识背景。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更有兴趣探究古诗,通过对古诗相关知识背景的渗透,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和诗人一起感受瀑布的美。
环节五:
书写生字,点评
反馈。
1.通过“一看结构,二看笔画, 三对照”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写字。
2.通过对生字的归类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的生字规律。如:楼、依、炉、烟、挂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要写得舒展一些。“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
3.指导“炉、烟”两个字的书写时,要注意偏旁部首的变笔,左侧“火”的捺应改为点。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案)
标题:《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庐山瀑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选篇。
该单元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的第二课时,也是第一次在课后练习中出现“读诗句想画面”的要求,因此需将上述几个要点融入学习,为本单元以及诗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作为诗仙李白笔下的一首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在语言的建构上由奇特的意象“香炉”“紫烟”“银河”“九天”以相互关联的组合模式刺激对读者庐山瀑布美景的想象,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在吟诵中通过对意象的理解以及意象相互关系的联想进入诗文情境,并随文识字“瀑”“炉”“烟”“川”“遥”;而在声韵上,学生需在反复吟诵中想象画面的意境美,体会李白高度浪漫夸张的写景艺术手法。
学生通过对诗句间逻辑关系的思考,想象出诗人的观察角度是由远处的山峦紫烟到前川之上的瀑布,再沿着眼前瀑布由近及远直通天际,展示了庐山瀑布雄浑壮观的奇特景象,进而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学年的学习,班级的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已能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及时完成作业,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但读书的习惯和方法还需要教师多指导。
特别是应该多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其体验成功学习所获得的快乐。
【教学构想】内容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语文园地合计课时 2 2 2 2 2 10 【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初步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积累李白的古诗。
2、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
3、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
4、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涌诗文。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4.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指名读正音,指名读,齐读指名读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1)指名读一、二两行。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3)理解。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第一课时《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三、指导朗读古诗、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导学案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示
学
评
学
展示交流——评价——讲解
用
学
测
学
检测:
一、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 )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出去 ③收入 ( )
3.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4.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5.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6.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7.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 )
二、连线。
1、白日依山尽 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2、黄河入海流 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3、欲穷千里目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4、更上一层楼 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结学
拓学
希望同学们积累更多的古诗、一步步拾级而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上一层楼!
2.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3.介绍诗人王之涣。
4.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单元·家乡风光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这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这种方法,遇到不懂的词句,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这种阅读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
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通过例文让学生感受写留言条是来自现实生活交流的需要。
通过例文旁的提示,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基本格式。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一诗前两行写景,后两行寓理于诗,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一诗抓住庐山瀑布的动态美,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2课时黄山奇石本文是一篇写景短文,生动地介绍了闻用“像”说句子;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感2课时本色系中的不同颜色,同时积累词语。
感受家乡的美。
日积月累诵读并积累楹联。
我爱阅读阅读《画家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8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9个字。
(重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重点)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重难点)1.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8.古诗二首境。
(用时:15分钟)意思,全班交流。
2.根据诗句意思,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2.根据诗文内容,想象作者看到的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看瀑布挂前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用时:5分钟)1.请同学说一说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
2.布置作业:画出你想象中的壮丽雄伟的庐山瀑布图,选出作品展示。
1.交流自己喜欢的诗句。
2.根据诗文内容绘画。
大家相互展示、交流、评议。
8.我最喜欢《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诗是“”,因为。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现各类瀑布的录像、图片、声音、文字,直观欣赏瀑布的壮美,为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介绍作者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情,借助想象让学生感受庐山瀑布的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古诗二首》教学片段◆释诗意,悟诗情(教学难点)师:我们来讨论《望庐山瀑布》后两句诗的意思,有小组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吗?生:我们这组讨论的结果是:这两句诗是说“庐山瀑布从高处直流而下,我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师:说得很不错,基本很接近原诗的意思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三千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庐山瀑布不是真的有三千尺。
那庐山瀑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吗?生:不是。
师:对!庐山瀑布不可能从天上流下来,诗人这样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想象当时的情景。
诗人李白看到瀑布湍急的水流,从山顶倾泻而下,山顶云雾缭绕,仿佛仙境,所以李白用这两句诗来描绘他看到的壮丽景色。
你们通过李白这两句诗的描绘,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好好想一想,大家再一起交流。
生:朗诵这两句诗,我觉得我看到了壮观的庐山瀑布,抬头看不见瀑布尽头,落入地下时溅起了水花,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欣赏。
师:我们也许没有亲眼看过庐山瀑布,但通过诗人李白形象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庐山瀑布的美景,它一定很壮观,让我们赞叹和喜爱。
新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8课 古诗二首 教案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
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
听导游介绍,这座楼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2.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
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43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过渡: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
(看动画)2.你看到了什么?预设:(1)山a这是怎样的山?(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b山怎么样呢?(一座挨着一座。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两首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古诗两首人教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八课《古诗两首》。
具体内容包括《望庐山瀑布》和《绝句》,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
2. 学会识别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领略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背诵两首古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庐山瀑布和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望庐山瀑布》a. 齐读古诗,理解诗意。
b. 逐句讲解,分析生字、生词。
c. 朗读示范,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d. 学生自读、齐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学习《绝句》a. 齐读古诗,理解诗意。
b. 逐句讲解,分析生字、生词。
c. 朗读示范,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d. 学生自读、齐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在练习本上默写两首古诗,并进行互相检查。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练习题,讲解古诗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两首古诗,标注生字、生词。
2. 在黑板上绘制庐山瀑布和田园风光的简笔画,增强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默写两首古诗,并解释其中一句诗句的意思。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统一发放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了解我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组织一次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生词的教学2. 古诗意境的理解3. 朗读技巧的指导4. 作业设计一、生字、生词的教学1. 在PPT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生字、生词,增强视觉冲击力,便于学生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和江西的庐山区去玩一玩。
2.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相机识记“楼”“层”(要点:“楼”左右结构,过去房子是用木料做的,所以用“木”做偏旁。
“层”是“尸”加“云”组成,半包围结构)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板书)学生齐读“鹳雀楼”。
盛唐时期,诗人王之涣就登上这座楼并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鹳雀楼景美,庐山景也不逊色。
你瞧,这是什么?——瀑布(看图识认瀑布“瀑由氵和暴合成,表示水从高山陡直地流下来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和川),这瀑布在大诗人李白的笔下更是生动有趣,我们来读《望庐山瀑布》4.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这些地方的景色吗?那得先过了识字关。
二、认读字词,感知词语1、看图识记“炉和烟”(1)出示“香炉”的图片。
看,这是什么?谁会用炉扩词?谁能给它换偏旁?(庐)(2)再观察香炉上方的烟。
认识“烟”,用“烟”组词。
(3)这两字在字形上有什么异同点?(都是“火字旁”,表意与火有关)2、借助拼音认读“依、欲”(1)利用整体认读音节认读;(2)利用左右结构认读;(3)组词感知依和欲的字义。
3、比较识记“遥、尽、穷”(1)对比观察这三组字的异同(摇——遥;尺——尽;究——穷)(明确:遥表示距离远)(2)比较“遥远”和“山遥路远”:写得更生动具体。
(3)游戏:变字。
老师说两字,你来变四字。
山川——名山大川;烟云——烟消云散;穷尽——山穷水尽三、朗读古诗,感知节奏1、尝试自读。
2、指导朗读。
(1)读五言诗时,注意读出“二二一“”的节奏。
七言诗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出“二二三”的节奏。
(2)抓住韵脚“流、楼”“烟、川、天”,指导学生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押韵合辙。
3、师生对读古诗(1)师引读生接读诗句(2)配音乐、手势表演读提示:仄音,手向下;平音手外拉。
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3)配上音乐,加上动作,读起来就更有趣了。
谁来试试?四、想象理解,背诵古诗1、《登鹳雀楼》(1)诗人王之涣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提示:引导用完整语言描述画面,尝试背诵前两句(2)当诗人还想再看得更远些,你想让诗人怎么做呢?提示:练说:你想要看……,就要……。
或你只有…,才能……。
尝试背诵后两句诗。
2、《望庐山瀑布》。
(1)读前两句诗,如果根据古诗作画,应该画上哪些景物?(讲“香炉峰”)(2)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庐山的香炉峰上。
请你联系诗句,想象仿佛看到香炉峰样的景象?试着用完整的话描述。
熟读背诵这句诗提示:抓住“生”,想象烟云冉冉上升景象。
(3)出示瀑布图。
说一说,你见过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提示:指导学生做“挂”的动作,体会瀑布的壮观。
(4)这瀑布在诗人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找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读完这两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景象?提示突出“三千尺”是极度夸张;“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4)观看视频,再品诗歌。
(5)尝试背诵。
五、表达训练,迁移运用1、以诗人的角度说美景。
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如何感慨。
练习用“我站在……,看到…….,想到……”的句式来描述。
提示:同学之间可以先互相交流。
2、拓展阅读《山行》用自己的话介绍诗中的美景。
六、结构分类,学写汉字1.观察字形结构,找出特点。
“楼、依、烟、炉、挂”5个字为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教师边示范写字,边提示木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
“烟”字中的“大”最后一“捺”也要变成“点”。
“的右边是两个“土”,第一横和第三横要短些,第四横最长。
2.教写“尽、层”2字。
这2字中都含有“尸字头”。
注意“尸字头”写法要领:横折稍斜横稍长,两横平行框略主笔长撤要舒展3.教写“照、川“照”为上下结构。
“四点底”写作要领:四点排列要均匀,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略短上聚下散状。
写“川”字时,中间一竖略短并在竖中线上。
写“黄”字时,注意指导“”的第二横写长些,中间部分是“由”,不要写成了“田”。
七、作业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八、板书设计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站得高,看得远三千尺九天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五、板书设计2 只拣儿童多处行颐和园门知春亭畔儿童多处就是春湖面湖边玉澜堂(花儿——儿童)第三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二、学习第九自然段(一)齐读第九自然段。
(二)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出示句子:1.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2.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吗?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展示课件第十四屏)(三)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因为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三、拓展延伸1.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同学们,我们就带着冰心奶奶对儿童特殊的爱的情感,一起走进冰心的世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来结束全文,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能首尾呼应。
为了让学生能更近距离地走近冰心奶奶,了解冰心奶奶,通过阅读冰心奶奶的作品来走进她的内心,体会她那颗关怀少年儿童的拳拳爱心。
入‘不拒细流’的大海”。
冰心老人爱海,冰心老人就是大海!她辽阔、深邃、温馨、博大。
)教师朗读冰心小诗。
2.同学们,老师也希望你们在课后,能多找一些冰心的书来读一读,那你一定会像冰心那样充满了爱心。
四、总结课文,深化感情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3 钓鱼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1.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2.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建构并运用语言,提高读写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纵、距、皎、沮、诱、抉”等 6 个生字,会写“捕、辉、剧、钩、距、辩、乞、德、抵”等 9 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搜集鲈鱼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鱼,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想好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提出疑难问题,交流讨论。
三、学习生字、新词1.读生字,在课文中圈画新词,并读新词。
2.自己想办法记生字,相互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用偏旁加部件的方法记忆字形,还可以结合字义记忆字形,要启发学生把本课学的生字与以前学过的形近字进行比较,巩固记忆,防止认读混淆。
3.教师检测识字效果,并对字音和字形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认读生字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读准字音,记忆字形。
教师要有重点地指导,会认字中,“纵”是平舌音,韵母是后鼻音。
“鳃”是平舌音。
“皎”读第三声。
7 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偏旁。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展示课件第三屏)四、指导写字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2.说一说,这些字的特点,书写时应注意哪些?3.根据学生的要求,教师范写一两个生字。
4.学生练写。
(“辉”字的光字旁最后一笔变成竖提;“九”的横折弯钩要托起“力”;“纵”字第五笔是点;“辩”字的中间是言字旁;“抵”字最后的点不要丢掉。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快速浏览,增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