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的测量评课

合集下载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评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评课稿

曾蓉老师评课稿
一、重难点突出,有的放矢
本节课是一节学生实验课,重点是物质密度的测量,难点是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案设计。

李老师在先引导学生认识量筒的使用,再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液体密度测量的最优实验方案,最后放手让学生测量固体密度。

整节课重难点突出,有的放矢,设计合理。

二、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李老师以牛奶和水的密度比较引入新课,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测量牛奶、石头、馒头等物质密度,旨在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体现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本质。

三、从学情出发,重自然生成
学生已学习了密度及天平的使用,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

李老师设计学生自学活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得出量筒的使用规则;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案是学生难以转化的地方,李老师设计学生讨论环节,展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再通过生生互评、生生交流,评价每一个实验方案,全班学生参与其中,自然生成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方案,最后动手测量牛奶的密度,验证有关牛奶密度大小的猜想;有了液体密度的测量体验,固体密度的测量对于学生来来说就容易多了,李老师设计学生自主完成并分享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活动,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测量素材,有馒头、石头、正方体金属块、蜡块,既考察了学生对密度测量及实验器材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在测量中生成了针对不同测量对象的不同实验方案。

四、巧设计,重突破
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认识俯视与仰视对量筒读数的影响;通过牛奶显示烧杯中的残余,启发学生思考优化实验方案;通过画简图在黑板上展示实验过程,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形象化,便于对比发现;通过规则的金属块与不规则馒头的对比、石块与蜡块的对比实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完善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方案。

初中物理密度点评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点评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点评教案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中的应用。

3. 了解密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3. 一杯水、一杯糖水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学生回答出颜色。

(还有其他答案)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2. 探究密度概念(1)实验演示教师展示实验:将相同体积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排开水的体积。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入密度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

3. 理解密度公式及应用(1)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含义,强调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实例分析教师举例分析:如何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六、课后作业1. 复习密度概念、公式及应用。

2. 完成课后练习,如:计算给定体积的水的质量,或给定质量的水的体积。

3. 思考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密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3节 测量密度教案与反思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3节 测量密度教案与反思教案与反思

第3节测量密度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知识与技能】1.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重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知识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合作探究】演示一测量矿石的密度1.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细线、待测矿石.2.方法步骤(1)天平调节平衡.(2)用天平称出矿石的质量为m.(3)向量筒内倒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为V1.(4)将矿石用细线系住全部浸没在水中,记录水和矿石的总体积为V2.(5)矿石的密度ρ=mV2-V1.(6)整理实验器材.注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因用刻度尺根本无法测出其体积.这时只能用量筒利用排水法进行测量.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知识拓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演示二测量酱油的密度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酱油、烧杯.2.测量步骤(1)天平调节平衡.(2)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1.(3)将一部分酱油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酱油的体积V.4)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质量m2.(5)酱油密度表达式ρ=mV=m1-m2V.(6)整理实验器材.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 1/g玻璃杯和剩余酱油的质量m 2/g量筒中酱油质量m =m 1-m 2/g量筒中酱油的体积V /cm3酱油的密度ρ/(g ·cm -3)【教师点拨】1.如果石块吸水,则V 2的测量值偏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真实值大.2.量筒不能放在天平上进行测量.3.测量时尽量通过合理的实验顺序来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跟进训练】在用天平、量筒测一形状不规则的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1)测量的情况如图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是26.8 g ,金属块的体积是10 cm3,金属块的密度是2.68×103 kg/m3;(2)若从金属块上取下一部分,再测其密度,在不考虑实验误差的条件下,测量结果和原来相比将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1图2物质密度的测量⎩⎨⎧ 原理仪器方法步骤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初中物理密度点评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密度点评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够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密度在物质识别和工程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密度的公式。

2. 密度单位及其换算。

教学难点:1. 密度概念的建立。

2. 密度在物质识别和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天平、砝码3. 木块、铁块、铝块、铜块4. 一杯水、一杯糖水5. 密度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常见物质,如木块、铁块、铝块、铜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区分它们。

2. 提问:除了颜色、味道等外观特征,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区分这些物质?3. 引入密度的概念,介绍密度在物质识别和工程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用ρ表示,单位为千克/立方米(kg/m³)。

2. 讲解密度公式:ρ = m/V,其中m为物质的质量,V为物质的体积。

3. 讲解密度单位及其换算:1g/cm³ = 1000kg/m³。

4.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密度表,让学生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选用一种物质(如木块、铁块等)进行实验。

2. 实验步骤:a. 使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

b. 使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c. 计算物质的密度。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组讨论1. 讨论密度在物质识别和工程中的应用,如如何利用密度判断物质种类、如何根据密度选择合适的材料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2. 强调密度在物质识别和工程中的应用。

《物质的密度》评课稿

《物质的密度》评课稿

《物质的密度》评课稿上午听了张老师的课,张老师自身素质都很好,也肯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

1.注重教学细节及平时习惯的养成教育。

“细节决定成败,错误成就精彩。

”这次听课,发现老师能注重细节,反复对学生强调,唤醒学生质疑求知欲望,提醒学生注意不发生类似错误。

课堂教学效果比较鲜明。

如第一节是张老师的课,课题为《物质的密度》第3课时测量物质的密度。

张老师的引题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要测量物质的密度原理是什么?ρ=m/V,据此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又根据物质的不同,分为测固体物质的密度和测液体物质的密度,固体物质分为规则固体和不规则固体,在测液体物质的密度时又要考虑到测量的先后顺序对实验准确度的影响。

整节课中见张老师思路清晰,所用课件精致,而且对学生基础要求扎实。

另外,张老师上课非常细心,何以所见呢?①实验前告诉学生量筒的放置,防止出现意外;②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时,要加适量的水,问学生对适量有什么要求;③小石块已经用绳子绑好了;④为什么要准备两张小纸片给大家;⑤告知小烧杯中的水是盐水等等。

注意观察学生在试验中的操作,及时指出错误。

2.注重方法的教学。

教师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实用操作的现实生活,注重自学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上能注重方法的渗透和指导。

如张老师的课是重点知识重点讲,在实验课上注重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的使用方法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步骤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先是学生问答,又在课件上一步一步显示,再让学生操作。

如谢老师的课是绝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对物质导电能力的探究上,对于电阻的概念等等让学生自学,让其自学成才。

3.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张老师的课非常值得学习的一节课,如果能在实验结束小结时,能提到学生的错误操作,也让其他学生借鉴注意就更好了。

为什么这样讲?这样做?因为班级人数多,有55人,学习水平有高有低,又不可能人人照顾到,就像我傍边的学生在做实验时就出现好几处错误:①用所给的小纸片来擦拭小石块;②实验中先小石块的体积;③天平没有调零直接小石块的质量等等。

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评课报告

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评课报告

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评课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了解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引出密度的定义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1.密度的定义在同一温度下,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称为密度,用公式表示为:$\\rho =\\frac{m}{V}$,其中,$\\rho$是密度,m是物质的质量,V是物质的体积。

2.测量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所采用的测量密度的方法是称重法和容积法。

•称重法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测量出来,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该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适用于小物品的密度测量。

•容积法用所测物质填满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在确定质量后,可以用密度公式求出物质的密度。

该法的优点是测量对象不受限制,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也可以测量。

三、实验材料•弹簧秤•容器•多个不同物质的样品四、实验步骤1.称重法测量物质密度•称重法测量金属球密度取一颗金属球,通过称重法测量该金属球的质量,并用金属球的直径测量器测量其直径。

根据直径,可以计算出金属球的体积,最后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出该金属球的密度。

•称重法测量砖块密度将一块砖块放在秤上,通过称重法测量该砖块的质量,并用尺子测量砖块的长、宽和高,根据长、宽和高可以计算出砖块的体积,最后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出该砖块的密度。

2.容积法测量物质密度•容积法测量水的密度取一只已知体积的烧杯,将水倒入烧杯中,测量烧杯中水的体积,并记录下水的质量。

根据密度公式,可以计算出水的密度。

•容积法测量汽油的密度将同一体积的汽油加入烧杯中,测量烧杯中汽油的质量,并记录下汽油的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可以计算出汽油的密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称重法和容积法分别测量了不同物质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物质密度(kg/m^3)金属球7847砖块2301水997.9汽油720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也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物质、计算物质的质量等。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称重法和容积法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了解了密度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评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评课稿

曾蓉老师评课稿
一、重难点突出,有的放矢
本节课是一节学生实验课,重点是物质密度的测量,难点是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案设计。

李老师在先引导学生认识量筒的使用,再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液体密度测量的最优实验方案,最后放手让学生测量固体密度。

整节课重难点突出,有的放矢,设计合理。

二、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李老师以牛奶和水的密度比较引入新课,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测量牛奶、石头、馒头等物质密度,旨在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体现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本质。

三、从学情出发,重自然生成
学生已学习了密度及天平的使用,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

李老师设计学生自学活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得出量筒的使用规则;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案是学生难以转化的地方,李老师设计学生讨论环节,展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再通过生生互评、生生交流,评价每一个实验方案,全班学生参与其中,自然生成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方案,最后动手测量牛奶的密度,验证有关牛奶密度大小的猜想;有了液体密度的测量体验,固体密度的测量对于学生来来说就容易多了,李老师设计学生自主完成并分享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活动,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测量素材,有馒头、石头、正方体金属块、蜡块,既考察了学生对密度测量及实验器材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在测量中生成了针对不同测量对象的不同实验方案。

四、巧设计,重突破
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认识俯视与仰视对量筒读数的影响;通过牛奶显示烧杯中的残余,启发学生思考优化实验方案;通过画简图在黑板上展示实验过程,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形象化,便于对比发现;通过规则的金属块与不规则馒头的对比、石块与蜡块的对比实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完善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方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密度知识的应用》评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密度知识的应用》评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密度知识的应用》评课稿一、引言本评课稿针对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中的《密度知识的应用》一章进行评估与分析。

该章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知识的应用,并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

本章节设计合理,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密度知识的应用》一章主要围绕密度知识展开,涵盖了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2.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以及对密度概念的初步了解,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可能存在模糊和片面性。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与密度相关的现象,例如浮沉现象、物体的轻重等,他们对这些现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密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理解密度与物体浮沉现象的关系;•能够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密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1. 教学内容安排本章内容安排合理,包含以下教学内容:•密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密度与物体浮沉现象的关系;•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受密度概念;•提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安排1. 密度概念的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轻重以及浮沉现象,进而引入密度概念。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对密度有初步感知。

测量物质的密度评课记录

测量物质的密度评课记录

测量物质的密度评课记录评课记录:测量物质的密度一、课程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

在物理学的概念中,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使用基本测量工具进行密度的测量,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讲解、示范、实验和小组讨论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教师还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和视频等,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与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进行了实验示范。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了指导,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教学效果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应用。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兴趣,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测量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测量工具使用的训练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此外,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可以进一步加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评价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掌握了密度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密度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加强测量工具使用的训练、加强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等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评课稿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评课稿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概述1.1 课程背景《物质的密度》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节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中所含物质的多少,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课程概述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密度的概念引入:引导学生了解密度的定义; - 密度的计算方法:介绍计算密度的公式及实际应用; - 密度的特性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 密度的应用:引导学生应用密度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并掌握计算密度的方法;•掌握常见物质的密度值;•了解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2.2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密度概念解释物体浮沉原理;•能够运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适应实验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密度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密度与浮沉现象的关系的讲解;•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工具•PPT或黑板;•实验器材:容量瓶、天平等。

4.2 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材及讲义;•密度表。

五、教学过程5.1 密度概念的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引发对密度的思考;2.通过问题导入,启发学生对密度的概念进行猜测;3.利用PPT或黑板,介绍密度的定义,并解释为何相同体积的物体密度相等。

5.2 密度计算方法的学习(15分钟)1.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密度的方法:密度=质量/体积;2.引导学生读取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值;3.分组活动,小组间合作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并比较结果的差异。

5.3 密度与浮沉原理的实验探究(30分钟)1.准备实验器材,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密度与浮沉原理的理解;3.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评记录】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评记录】
测量物质的密度_观评记录
泰安高新区北集坡街道办事处第一中学“优课”观课、评课活动记录
时间:201703授课教师:邵刚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课过程
项目
标准
观课记录
教的观课
教学目标设计
明确清晰
有层次性
可操作、能落实
目标清晰
赵彬
教学内容
知识正确
面向全体
重难点明确
重难点明确
赵彬
教学过程
主导性强
流程科学
重难点突破
思维有效
思维有成果
思维有成国
朱衍栋
学习状态
学习积极
学习认真
成效明显
成效明显
朱衍栋
学习效果
状态良好
精力集中
达成度高
达成度高
朱衍栋
评课过程
评课教师
评课内容
评课记录人
赵彬
这节课的课件设计科学、操作性强,复习目标明确清晰、重难点处理得当,知识传授正确,效果较好。
朱衍栋
朱衍栋
学生动手多参与度高,基础知识扎实;
课件设计好
赵彬
教师素养
课件设计
组织教学
板书设计主导性强源自赵彬教学效果监测方式恰当
方法合理
效果明显
方法合理
赵彬
教学特色
有特色
特色明显
效果显著
特色鲜明
赵彬
学的观课
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
面向全体
层次分明
主体性高
朱衍栋
参与程度
意识性强
主体性高
效果明显
次数多
朱衍栋
小组合作
有合作
次数多
效果好
效果好
朱衍栋
学习思维

密度的测量评课稿范文_新闻报道_

密度的测量评课稿范文_新闻报道_

密度的测量评课稿范文今天聆听邹老师汇报课——《密度的测量》,深受启发。

邹老师这节课给我提供了很多借鉴,解答了很多疑难点,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及课堂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激趣导入,创设情景:邹老师通过怎样鉴定一个“手镯的真与伪”,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有趣的生活问题切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新颖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密度的测量》。

二、导学案的引领真正起到“导”的作用邹老师本节课的导学案编制地非常精致有效,从各个环节的编制到具体应用都很科学,导入的材料、知识框架及自主练习和情景材料探索都恰如其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内容针对性强,容量恰当,充分发挥了学案引领作用;1、邹老师提前把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量筒的使用,并把本节课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变换形式让学生提前思考。

在学案的引领下,本节课学生的任务很快地转入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探讨,总结出测量物体体积的多种方法;学生解决不了或理解的不到位的问题,邹教师引领着探究。

2、导学案的引领不但没有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的求知欲和求成欲,更让学生的探究时间更充裕;交流更充分。

三、探究有深度,交流充分。

邹老师本节教学可以看出,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果展开充分的评价。

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小组间成员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适时点播总结,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最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有了较高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在老师用心的呵护下,萌生出很多课堂生成的,如“在介绍如何测量物体体积时,让学生讨论交流,先后萌生出很多好的方法,然后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总结出”重锤法“和针压法”等好的方法,课堂即时生成源于学生,又反作用于学生。

《密度》复习观摩课课后自我评课

《密度》复习观摩课课后自我评课

《密度》复习观摩课课后自我评课感谢学校给我一个上的复习观摩课的机会,虽然精心准备,导学案和课件反复修改但是效果没有让我感到满意,我觉得自己其实可以做的更好。

经过领导和同事们的点评,加上我自己的深刻反思,整体来说我觉得需要提高的地方很多,我现在总结如下:需要提升的地方:1、课堂时间把握力度欠佳,比如说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板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因为一直以来学生的薄弱环节都在这里。

另外,典型例题的前四道例题难度系数较低,可以适当压缩时间,给最后一题留出更多的时间。

中间不需要等待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习题,只要大多数人完成就可以了,在等待个别学生上面用的时间有点多。

2、没有完全按照既定环节展示。

其实一开始我设计了学生智勇闯关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因为一开始有些紧张,加上现场应对能力需要提升,这个环节没有展示出来。

中间的连接语需要继续打磨。

讨论需要放在做题前而不是做题之后。

3、临场应对能力欠佳。

对于生成的课堂没有及时的把握,比如说在展示学生做的好坏的时候,只需要展示一个做得好的作为榜样,做的不好的作为反面就可以了,不需要过多重复的展示。

对于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如果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可以做适当的引导,而不是任由其自由发言。

当然也有需要继续保持的地方,比如说:上课时学生讲评与老师讲评相结合,学生上黑板演示和自己动手练习相结合,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适当的加以思想上的引导,利用同学之间竞争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这节复习观摩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节好课需要老师的精心准备,也需要有一定的应对能力,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日积月累的沉淀,需要在点滴之间成长。

看到自身的差异才会有进步空间,生活中需要有这样的机会,希望今天是个提醒,我需要继续努力,争取在公开课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质的密度》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质的密度》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质的密度》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物质的密度》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中的一节课,主要介绍物质的密度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等内容。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实验的进行,深入理解密度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如何应用密度计算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思辨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密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以及运用密度计算物质质量和体积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和讲解的方式引出密度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密度的概念,利用简单的实例和图示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含义。

介绍密度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密度的实际应用案例讨论提供几个密度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密度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密度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实验结果的观察,进一步加深对密度的理解。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从实验结果中总结规律。

5. 典型例题分析和解答给出一些典型的密度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通过分析解题过程和结果,检验学生对密度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错误。

6. 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和延伸思维,解决更复杂的密度问题。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感受和体会。

密度的评课

密度的评课

密度的评课《密度》这节课是初中物理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涉及到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对这节课的评课:1. 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使学生对密度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2. 教学方法多样: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3.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鉴别物质、选择材料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 注重科学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环节,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5. 教师专业素养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准确,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教师对教材内容熟悉,讲解清晰透彻,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得当。

6. 不足之处: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时间有限,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注重科学探究,是一节比较成功的物理课。

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之处,使教学效果更加出色。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测量物质的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
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
生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教师应从实验
原理、仪器使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得出结果等方
教材分析 面,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训练。
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
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
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前面一系列实验的训练,本次实验对学生来说 学生学习能
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在实验中教师稍 力分析
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
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 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 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 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 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 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 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 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 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 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 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 (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的测量》评课稿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

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

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水平和应变水平强、富有激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巧妙激趣)
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

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持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

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

“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持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展示教学水平)
比如,教师用来让学生比较铁丝和铜丝,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取用生活中的废弃的日光灯灯丝作为实验材料,做的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效果非常明显!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也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他们也能够做的
4、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
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空调配置电线。

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说明书、广告、图书馆、因特网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水平。

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使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

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体现新育人理念)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使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

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点。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提醒学生注意用电的安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评选“电学之星”----向学生赠送关于“神舟5号”和“航天人事迹”的杂志等等。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
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蓝维才老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但仅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