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本的中国英语特色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和章回小说的代表作。
本文选取《红楼梦》杨、霍和邦英译本,从“底本选择、修辞使用和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对章回题目翻译进行了探究,旨在归纳总结可借鉴的中国典籍章回题目外译方法。
标签:《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一、引言《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座宝塔。
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面世。
1980年,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版了《红楼梦》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共三卷。
1986,英国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作完成了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共五卷(文军、任艳,2010)。
直到2004年7月,香港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主页发布了英国传教士邦索尔(Rev.Bramwe11Seaton Bonsa11,中文名彭寿)的PDF版《红楼梦》全译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①。
自此《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研究道路更为宽阔。
下文将这三个译本简称为杨译本、霍译本和邦译本。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电子版发行八年之后,笔者于2013年6月14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涉及到邦英译本的论文已有23篇,其中还有两篇专门研究该译本的硕士学位论文和一篇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
在对邦译本的专门研究方面,刘柯宏(2012)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对《红楼梦》的诗歌意象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诗歌意象语料。
在《红楼梦》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方面,董乾(2010)应用语料库语言学及定量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对《红楼梦》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韵律诗的译者风格考察。
石磊(2012)归纳总结了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关于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特点。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论文摘要: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若干片段的翻译进行剖析,可知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并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化。
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向世界介绍并弘扬中国文化。
论文关键词:异化归化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传播目前,翻译研究已经从初步的等值翻译阶段进入到综合研究阶段。
翻译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而且起着社会交流的作用。
语言的交换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翻泽的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了研究社会、文化等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理论电随之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
从而,翻译也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语言行为逐渐转换成文化行为。
Christian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来替代“翻译”一词。
我国学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其翻译中分别以异化和归化为主要翻译策略。
本文从杨宪益先生以异化为主的《红楼梦》译文赏析中初步探讨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
一、归化与异化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
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
《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
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为“Truly,storln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might.”。
此处,杨先生直接将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汇转换到了英语中,“storm”和“luck”两个单词在汉语中就是“风云”和“祸福”,在英语中却失去了对等的含义。
《红楼梦》诗词两英译本“三美”翻译比较探析
的把竹 子翻 译 出来 ,完全 适合 原 诗 中 的情 节 。而 霍 译为 :
“Le t n o n e he t c h e c k e r e d s h a d e wi h t v i o l e nc e r ud e . Di s t ur b i n g
亮 , 然而 却 没 有 原 文 的 “ 有谁 怜 ” 的意 思 ,和 原 诗 词要 表 达 的就 不 同 了。 以上 是 通 过对 比、 比 较杨 宪 译 和 霍 克斯 两 种 诗歌 翻 译 意 象传 递 的现 象 ,从 而 知道 杨 氏夫 妇 和霍 克 斯 在翻 译 时所 采 用 的翻 译 策 略有 着 很 大 的 区 别 。杨 氏夫 妇 运 用 了 异 化 的翻 译手 法 ,在 翻译 诗 词 时,尽 量 忠实 原 诗词 形 象, 同时 还采 用 了加 注 、增 词 和 直 译 的方 法 来保 留 中 国古代 文 化 的一 种独 特 意象 ,使 读 者从 译文 中了解 中 国古 文化 ; 而 霍 克 斯 采用 的是 归 化 的方 法 ,翻 译 时 工 整 押韵 ,尽 量 地 想 表 达 出翻 译 的完 美 形 式 ,这样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就 会 舍 弃 原 文 中 的文 化 意 象 ,虽 然 可 读 性很 强 ,但 却 没 有 保 留原 诗 词 的文 化 特 征 和 诗词 意蕴 。 因此 ,两 者 在 翻 译 时 各有 千 秋 ,要 根 据 语境 的不 同来 做 适 当 的翻 译 ,不 能 一 味地运 用异 化和 归化 。 参考 文献 : [ 1 】 翁显良. 本 色 与 变相— — 汉诗 英译 琐 译之 三 Ⅱ ] .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双译本之对比分析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双译本之对比分析
《红楼梦》,历史上有着悠久传承的中国古典名著。
古老文字的易读性上,近现代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清楚地叙述了林黛玉揭穿了王熙凤和薛宝钗的诡计,抑或只是芸芸众生的窗口,但他的诗的益处是不可磨灭的,不少翻译家将它予以移植,将其内容准确地传达到现代人的智慧。
国际上最著名的两个《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双译本,一个是汪景琛版本,另一个是John Minford版本。
汪景琛的版本利用典雅精密的英语阐释了经典,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的修辞和特色很好地展现出来,并把它们转化成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英文文本,受翻译家丰厚的赞誉。
John Minford版本的译文则以简练的、紧凑的文句进行翻译,以清晰的言辞揭示文本,用一条直线一路把文章编成一个密密麻麻而又完整的故事,考虑到读者不一定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背景,将它适当地删减。
总之,两个版本英译本在传达经典文本的意义上各有其特点,尽管有不同的特点,但汪景琛版本和John Minford版本仍然让世界各地的读者受益于《红楼梦》的魅力,当今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翻译者的勤奋努力,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和思想的经典魅力,加深对《红楼梦》的领悟。
HB乔利《红楼梦》英译研究
HB乔利《红楼梦》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8世纪。
其作者曹雪芹运用精巧的结构和众多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本小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20世纪,这本小说被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全译成英文,为推广《红楼梦》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回目的英译对比研究,探讨霍克思和杨宪益在翻译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原著中的回目设计。
这部小说共有120回,每一回的标题都是精心设计的。
这些回目不仅点明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例如,第二回的标题为“贾夫人仙逝扬州城”,既点明了贾母这个重要角色的去世,也透露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
接下来,我们来看霍克思和杨宪益在回目翻译上的对比。
霍克思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的翻译风格以流畅、自然著称。
在他的英译本中,回目往往简洁明了,注重传达原意的神韵。
例如,他将第二回的标题译为“Jia Iron-非物质贵人去世”,准确地传达了原意,同时也保持了原标题的简洁。
相比之下,杨宪益的翻译风格以直译为主,力求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
他将第二回的标题译为“The DowagerHousehold of Jia-Feather-Rite: Its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虽然略显冗长,但是准确地传达了原标题的含义和意象。
通过对比霍克思和杨宪益的回目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翻译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霍克思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尽可能避免生硬和奇怪的表达方式。
他的翻译风格倾向于简洁明了,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而杨宪益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他的翻译风格倾向于直译,尽可能忠实于原文。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它的回目英译也展现了霍克思和杨宪益两位翻译大家的精湛技艺。
通过对比研究这两位学者的回目翻译,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翻译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不同翻译方法的宝贵机会。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原文:英莲 译文 Y: Ying-lien
H:Ying-lian
原文:贾政 译文 Y: Chia Cheng
H: Jia Zheng
原文:王子腾 译文 Y:Wang Tzu-teng
H: Wang Zi-teng
人名-称谓
原文:贾母 译文 Y: Lady Dowager
H: Grandmother Jia
错译
• 贾母王氏……今年方四十上下年 纪,……(Para2,line4)
• 霍克斯:...she was now around fifty ...(Para3,line4)
• 杨宪益:she was about forty years of age...(Para3,line4)
错译
• 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 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Para3,last line)
地名
原文: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
译文 Y: Lady Wang's main apartment H: Lady Wang's compound
解释:apartment ; compound 理由:王夫人、别院;compound虽有院子意思,但不贴切,apartment更符合 王夫人身份 分析:正房、四合院,H想表达却没能表达好
——H
Meanwhile Lady Wang ,who had learned with relief of the dismissal thanks to Yu-tsun of the charge against Hsueh Pan,had been dismayed again by her brother's promotion to a frontier post,for this confronted her with the lonely prospect of having none of her own family to visit.
略论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特色.pdf
略论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特色吴 欣(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摘 要:《红楼梦》因其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力,霍克斯先生的《红楼梦》译本运用归化法来解决语际间的文化差别,运用重组法来弥补译本意义上的不足,运用增译法来烘托原文本中字里行间的意境,运用转换法来消除文化梗阻所造成的语意隔阂。
《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有助于在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文艺美学和翻译诗学等方面有所发现,为翻译学的建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61(2008)04-0046-04On Ha wks ’En glish Tran sl a ti on of “A Dr eam of Red M an s i o n s ”WU Xin(Huaiyin I 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 i ’an Jiangsu 223003,China )Abstrac t:W ith the na tur e of encyc l opedia itse lf,the novel “A D ream of RedMansions ”demands that the trans 2lator should have a rich know ledge and good learning skills .Mr .Ha wks deals with the cultur a l differences of the t w o languages by naturalization,compensates f or the lack of translati on sense by reorganization,inc r eases the mood be t w een the lines by additi on,and e li m inate s the linguistic ba rrie rs by c onve rsi on .A pr of ound study of how t o transla te this fa mous novel w ill pr ovide s om e help f or the study of compa r a tive linguistics,comparative cultur e,ae sthetics and even the transla ti on of poe tr y,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 ent and i mp r ove m ent of translation .Key wor ds:H a wks;English transla ti on of “A Drea m of R ed Mansions ”;language arts收稿日期53作者简介吴欣(66),男,江苏淮安人,讲师。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红楼梦》的英译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初探《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期深化对这部伟大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情况的理解。
本文首先将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阐述国内外对于《红楼梦》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后,将介绍本文所选取的四个英译本及其译者,包括他们的翻译理念、翻译方法以及各自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特处理。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利用语料库工具对四个英译本进行统计与分析,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翻译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与探讨。
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不同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用的策略与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接受度。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译者风格的因素,如文化背景、翻译目的、读者群体等。
本文将对《红楼梦》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提出对未来《红楼梦》英译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通过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探,本文旨在为《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中华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交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式,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分别由David Hawkes、John Minford、Yang ianyi和Gladys Yang、以及Sykes)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步探究。
我们分别建立了这四个译本的语料库,确保每个语料库中的文本量、章节分布和原文内容一致,以便进行公平和准确的对比。
接下来,我们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定量方面,我们运用语料库软件对各个译本的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具体包括词频统计、关键词分析、平均句长计算、以及句式结构对比等。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一、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思想、复杂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英译历程,也见证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将回顾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译介工作,到后来的译本对比研究,再到现在的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解读,试图勾勒出一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全景图。
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学者和翻译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学的外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探讨其中的得失与不足,以期为未来《红楼梦》英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红楼梦》英译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红楼梦》,又被称为《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性、命运、家族、爱情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曹雪芹以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将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丰富的艺术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艺术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生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启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许多后世作家都在其影响下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红楼梦》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共3篇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共3篇《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1《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红楼梦》有很多的译本,邦索尔的英译本是其中之一,是西方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是一部极具权威性的翻译之一。
本文将对邦索尔的英译本进行研究。
首先,介绍邦索尔的译者背景。
邦索尔(David Hawkes)出生于英国,是牛津大学东亚研究的著名教授,精通汉语、文学、古典音乐、戏曲,曾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包括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徽剧等。
他于1973年开始翻译《红楼梦》,他的翻译涉及三个版本,第一版是1973年的《红楼梦》,第二版是1980年的《红楼梦故事》,第三版是1985年的《红楼梦夜谭》。
其次,我们来看邦索尔翻译中的优缺点。
首先,邦索尔翻译的流畅性和精准度非常好,尤其是对于小说中的大量对话和音乐、诗歌等文艺作品的翻译处理,具有较高的翻译质量。
其次,邦索尔翻译语言简练,英译版的语言流畅,深入浅出,更适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但邦索尔的翻译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翻译借用了一些西方文学中的词汇,在传译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与原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此外,在译文中,邦索尔也存在一些词语用词不当、表达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虽不是很严重,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翻译来说,希望能够更为准确和严谨。
最后,我们来探究邦索尔译本的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影响。
邦索尔翻译的英译本成为海外读者阅读《红楼梦》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邦索尔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于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入解析,在文化传递和文学交流上有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在西方国家推广了中国文化,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和深邃,为西方国家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奠定了美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是一部极具权威性和深入解析的译本,是跨越两个文化的架桥之作。
《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为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红楼梦》所写的《前言》中,称赞《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
”《红楼梦》英译经历了三次大的译介活动,第一次是1830-1893年,共有四个译本,是片段的节译。
第二次是1927-1958年,共有三个译本,全部是《红楼梦》的改编。
第三次是1973-1982,出现了两部完整优美而各具特色的英译本:一部是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斯(David Hawkes)和闵福德(John Minford)的“The Story of the Story”,另一部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下面将此二译本简称杨译本和霍译本)。
自杨、霍译本出现以来,中国国内各期刊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红》及其英译本研究的文章。
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共11种,(注: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研究》,其中《中国俄语教学》,《外语界》未有《红楼梦》及英译研究论文。
)代表了中国外语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高水平。
本人收集了11种中外语核心期刊在1980-2006这26 年中刊登的所有以《红楼梦》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共52篇,从发表时间、研究方法和理论及主题三个方面做系统分析,以求大体上展现中国《红楼梦》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现状,从而对《红楼梦》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一对《红楼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而对《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呢?我们先统计一下1980-2006年间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红楼梦》英译本研究的文章数量,以了解该研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自1980至1989十年间发表的有关《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研究的论文总共只有5篇,而在1990-1999十年间共有16篇论文,而且先后有两次相对高峰时期,分别是1993年的5篇和1998年的4篇。
《2024年王际真《红楼梦》英文节译本回目语言特色研究》范文
《王际真《红楼梦》英文节译本回目语言特色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近年来,王际真对《红楼梦》的英文节译本,更是让全球读者领略了这部伟大作品的魅力。
本文旨在研究王际真英文节译本中回目语言的特色,探讨其翻译策略和语言风格,以期为《红楼梦》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王际真《红楼梦》英文节译本概述王际真所翻译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以其精准的翻译、流畅的语言和深入的文化解读,成功地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呈现给全球读者。
在回目翻译上,王际真巧妙地运用了英语回目翻译的技巧,使得原作的回目在英文中也能呈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三、回目语言特色分析1. 精准传达原意王际真在翻译《红楼梦》回目时,首先注重的是准确传达原意。
他通过深入研究中文原作,准确把握了每个回目的主题和情感色彩,确保在英文翻译中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意。
这种对原意的准确把握,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独特的翻译技巧王际真在翻译回目时,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如借代、比喻、押韵等。
他巧妙地将这些技巧融入回目的翻译中,使得英文读者在欣赏优美的语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作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翻译某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回目时,他采用了借代的手法,使得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丰富的文化内涵王际真的回目翻译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意,还充分体现了原作的文化内涵。
他在翻译过程中,对中文原作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使得英文读者在理解回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对文化内涵的充分体现,有助于推动《红楼梦》的跨文化传播。
四、结论通过对王际真《红楼梦》英文节译本回目语言特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准确传达原意、运用独特的翻译技巧以及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回目翻译既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又充分体现了原作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的文化。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众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
目前已有几十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 ,其中以两种英译本影响最大:一是 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以下简称杨译) ;二是 The Story of the Stone ,由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译(以下简称霍译) 。
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其中“杨译本”更忠实于原著,对原文理解深刻,深得原意;并且采用“异化”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直译是他的主要翻译方法, 倾向于“ 语义翻译”。
而“霍译本”采用了“归化”手段,即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英文流畅自然,倾向于“交际翻译”。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 对两译本其中的宗教文化, 习语人名,诗词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分析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
1 宗教文化翻译宗教文化, 一直是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一个障碍,译者很难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找到对等的平衡点。
所以译者往往采用概念移植,并且辅以文化阐释,如霍译就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原文中的东方文化转移为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便于读者理解。
以此来达到,使得译语文本与原文文本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习语是语言中某些部分经过长期使用自然形成的,寓意深刻,形式固定的短语和短句。
《红楼梦》,中有大量含有宗教意味的习语。
“足译”与“忠实”——《红楼梦》英译本比较研究
摘要:“足译”是已故学者周珏良对霍克斯在其《红楼梦》英译本中所阐述的翻译原则的总结。
“足译”即“忠实”。
忠实原文对于文学翻译具有深刻的涵义。
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
任何好的译本都不可能只涉及到一种翻译方法。
本文试图通过《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比较,略述在“足译”原则下,文学翻译应灵活运用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
关键词:足译;忠实;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法Abstract: Full Translation is a term mentioned by the famous scholar Zhou Jueliang in his thesis when he comments on Ho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 an English version of Cao Xueqin‟s Hong Lou Meng. Full Translation is the highest pursuit of all the translators. Full Translation means Faithfulness which has a profound meaning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re two translation approaches presented by Peter New mark. It‟s impossible for any good translation to involve just one approach.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how to properly adopt the two approach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Full Translation throug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Key words :Full Translation , Faithfulness , Semantic Translation ,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一、引言霍克斯在其《红楼梦》英译本的导言中写道:“我恪守的一条原则是要把一切都翻译出来⋯⋯”。
《红楼梦》德英译本人名翻译特色比较
宝玉K aP oY 等 ;英文版 的音译基本符合现代汉语拼音: i a a
贾政 J a h n 、贾 宝 玉 J a a y 、 贾 探春 J a a i Z e g i B o— u i T n—
目前 学 界 比 较 通 行 的 翻 译 理 论 即 为 翻 译 的 归 化 和 异 c u 、薛 蟠 Xe P n 。 hn u a 等 化 。 翻 译 的 归 化 和 异 化 是 由 S h e e m c e ( 莱 尔 马 clirahr 施 赫 )提 出 的 。 他 认 为 译 者 可 以选 择 归 化 或 异 化 的 译 法 , 异 化 翻译 的优 点在 于能 够介 绍 异 国 的政 治、经 济 、
不成 。 ”除 了极具重要性 之外 ,中国人取名字 还是一种 艺 程 度 上 保 留 原 文 的 异 域 性 ( o e g n s ) , 故 意 打 破 目 fr in eS 术 。张爱玲在 《 必也 正名乎》 中说道 : “ 为人 取名字是 一 标 语 言 常 规 的 翻 译 ( h t 1w r h C w e 1 9 :5 ) 。 S u t e o t& o i , 9 7 9
了原文的音律美 ,可 以给读者清 晰明朗的听觉感受 ,却不 人 。 但 是 单 独 的 “ ” 字 却 有 “ 衣 、 攻 击 ” 意 。此 处 如 袭 穿
可 避 免 地 遗 漏 了许 多 作 者本 想 通 过 名 字传 达 的 信 息 。例 如 果 直 译就 与 作 者 本 意 大 相 径 庭 。霍 克斯 在 此 剑 走 偏 锋 ,将 “ 春 、 迎 春 、探 春 、 惜 春 ” 四姐 妹 名 字 中 “ 应 叹 息 ” 元 原 的 内涵 就在 霍 译 本 中 完 全 丢 失 (u n c u 、 Y n — h n Ya— hn igcu 、
《2024年王际真《红楼梦》英文节译本回目语言特色研究》范文
《王际真《红楼梦》英文节译本回目语言特色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语言艺术和回目设计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王际真作为一位翻译家,他的英文节译本不仅将《红楼梦》的内容传递给了全球读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中文原著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翻译技巧。
本文旨在探讨王际真在《红楼梦》英文节译本中回目语言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二、王际真与《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王际真是一位享誉海外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将《红楼梦》这一伟大作品译为英文,为全球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在翻译过程中,王际真不仅注重内容的传达,还深入挖掘了原著的回目语言特色,使得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回目语言特色的表现1. 诗词化回目设计:王际真在翻译《红楼梦》时,对原作中的诗词化回目进行了精妙的处理。
他运用优美的英文诗句,将原作中的回目意境和情感传达得淋漓尽致,使得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艺术魅力。
2. 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在翻译回目时,王际真注重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使得译文读者能够快速把握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
这种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不仅有助于传达原作的信息,还能让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3. 文化词汇的精准翻译:在处理《红楼梦》中的文化词汇时,王际真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进行了精准的翻译。
这使得译文读者在理解文化词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作的文化魅力。
四、回目语言特色的文化内涵王际真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中的回目语言特色不仅体现了其高超的翻译技巧,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回目语言不仅传达了原作的情感和意境,还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这些回目语言也帮助全球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五、结论通过对王际真《红楼梦》英文节译本回目语言特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
他的翻译不仅忠实于原文,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的翻译也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深刻的社会观察、丰富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这本小说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爱和推崇。
在英语世界中,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将对比并分析其中的几个版本。
在早期的翻译中,最有名的是杨宪益先生的翻译版本,他在193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的翻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没有用英文直接翻译小说的原名“红楼梦”,而是给出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可能导致读者对小说的认知产生混淆。
其次,他对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导致了一些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的地方。
后来,高鼎先生在198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高鼎的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对于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解读也更加全面。
他对于船仔、螃蟹等特色词汇给出了合适的解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鼎将小说的名字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强调了其中石头的重要象征意义,和小说中道出的“石头有性情”之说相一致。
这个翻译版本的问世,为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较新的翻译出现,如董斯扬的版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和陈荑华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
这些版本在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上都有所提高,对于一些细节的解读也更加细致入微。
同时,由于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进步,这些版本还恢复了原文最初被删减或修改的部分,使读者更贴近原著。
总体而言,英译本中各个版本都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欣赏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 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 三 ,它具有独特性 ,与中国本土文化息息相关 ,具有 鲜明的中国特色。
国人的英语文原作 、英语译本方 面的内容 的研究鲜 见于各家学术期刊 ,为此 ,本文对 此做 了初步 的研究 与探讨 。笔者尝试以中国英语的特点为依据 ,从词汇 、
逐渐 占据了上风¨ 。关 于中国英语这一外语教学发展史 上渊源久远 的话题 ,在近期已成为外语科 研活动中一 个 活跃 的分支¨ 。但其 中对于 中国英语文化 ,包 括中 ”
从 以上定义 可以得 出 ,中国英语具有 如下几个 特点 : 其一 ,它是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一种正确规范的英语
【 中图分 类号] 3 5 H 1. 9
1 引言
[ 献标识 码】 文 A
【 编号]6 4 3 5 2 1 0 — 0 9 0 文章 1 7 — 6 2( 0 0) 4 0 2 — 4 出了关于 中国英语的严格定义 :中国英语是指 以规范
英语 已发展成为一 门国际通用语 言 ,对 于诸英 语 变体的研究 已成 为国际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十
方式的影响 ,其语篇模式与规范英语差别很大。
31 汇 .词
其次是一 系列文化空缺词 。中国文化 中有许 多其 他文化所没有 的 、独一无二 的东西 ,它们完全不为英 语读者所熟悉 和理解 ,因为英语文化 中根本不存在相
应的外部现实 。其中包括独一无二的中国宗教 、历史 、
英汉语分属不 同的语言体 系 ,其语言文化背景迥
3 《 红楼梦 》 英译本中的中国英语 作 为英语新型变体 的中国英语 ,具有其独 特的词
汇 、句式及语篇特征 :1 . 词汇具有表达中国文化的特定
2 中国英语的定义及其特点
内涵 ,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句式有鲜 明的汉语 . 言结构特点 ,多流水句 、短句等 ;3 . 受汉语语言及思维
尹 新 华
( 西华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 院,四川 南充 670 ) 30 9
[ 摘
要] 本文 以中 国英 语 的特 点 为依 据 ,从 词汇 、 句式和 语篇 三 方 面对 杨 宪益 、戴 乃迭 的
《 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分析 、研 究,说明 了如果 中国英语运用得 当,在表达『 国特有事物 中是有 中 其 独特作 用的 ,以期 对 中 国英语 和 外语教 学发展 的研 究带来一 些启迪 。 [ 键词】 中国英语 ;词 汇 ;句式 ;语 篇 关
下面我们将以 《 红楼梦》杨译本为例,对其进行 初步的分析、 研究 ,以期为中国英语的研究提供一个
新的理论视角 ,给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句式和语篇三方面对杨宪益 、 戴乃迭的 《 红楼梦》英 译本 ( 以下简称杨译 本 ) 行分析 、研究 ,旨在对 中 进
国英语 的研究带来一些启迪 。
然不 同,要用英语描写 中国社会生活 的方方 面面是 离
不开一些汉语借词的。总体来说 ,汉语中的一些中国特色
词是通过音译和意译两条途径进入英语的。 31 音译词。近百年来 ,中 国和西方 国家的接触 .1 .
神话 传说 、文学 及 风 俗 习惯 等 。如 中国宗 教 术语 :
B d h a u dn hw i elh ( ud ahdsd el so nh t gt 醍醐灌 顶 ) y m h i ;
早在 19 年, 93 李文中¨便依据自己的学术见解给
【 稿 日期]0 0 0 — 5 收 2 1- 3 2 【 作者 简介】 尹新华 ( 9 8 ) 17 - ,女 ,江西永新人 ,西华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院硕 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 中西文化 比较研 究。
3 0
口 长 江 师范 学 院学报
长 江 师 范 学院 学 报
J u a f n te No ma n v ri o r lo g z r lU i e st n Ya y
第2 6卷 第 4期
VI6 o. 2 N . 04
21 0 0年 7月
Jl uy 2 1 00
口 文 化 研 究
《 红楼梦 》英译本 的中国英语特色研究
英语为核心 ,表达中 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
年来 中国英语 引起 了国际学术界 的注意和研究 热情 。
Wo dE gse 志 于 20 r nlhs杂 l i 0 0年 出 版 了一 期 主 题 为 “ og K n nlh A t o yad Cet i ” 专 刊 ; H n ogE gs uo m n r it i n a vy
和传统等通过音译 、 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人国际 ( 英语 ) 社会 ,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
式 ,如别有风味的词汇 、句式 、认知方式及行文手段。
示怀疑 ,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干扰性或使用型英语变 体 刮;还有很多学 者持肯定态度 ,相信中国英语是客 观存在的 1 。他们虽就 中国英语的规范 、地 位 、可接 受性等问题各抒 己见 ,但对中国英语持肯定态度的观点
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 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 、句式和语篇。
贾冠杰 、向明友¨ 在 19 叫 9 7年又试着将 中 国英语正名
为 :操汉语 的人们所使用 的 、以标 准英语 为核心 、具
20 年 第 3 期 又 是 主 题 为 “Egi n hn 02 nlh i s Cia Itdspnr Pr ete” 专 刊 。 在 Egs oa ne iila es cvs r c i y p i nlhTdy i
杂志上也陆续有关于 中国英语方 面的文章发表¨ 。
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 变体。到了 20 年, 04 金惠康¨J认为,中国英语以国 也
际规范英语 为核心 ,把 中国独有 的文化 、事物 、意念
中国英语 自从上世纪 8 0年代 由葛传渠 提 出后 ,
一
直以来颇有争议。学者们有 的持反对态度 ;有 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