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民族政策
新时期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新发展
109 二、生活化教学对《道德与法治》的意义首先,生活化教学是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知识、方法和情感在学生学习中有机结合。
生活化教学以一定的生活事例为背景,通过师生对该实例的讨论与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正确的情操与态度,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理论实践化。
其次,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必需。
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生活化事例来情景导入,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乐于学习该部分理论知识,,在快乐学习基础上主动学习。
三、《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措施1.情景导入,设疑激趣。
首先,教师在课堂进行导入环节时,可以引用生活中实际事例,消除学生对法律权利的陌生感甚至厌烦情绪,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选择教学实例时,应该优先考虑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或者不陌生的事例,从而进行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比如播放生活实例的短视频,采用生活实例的同时辅助以音频或视频等教学工具,抓住学生的眼球和好奇心理。
例如视频中,同学们早起去上学,爸爸妈妈去工作,有的同学爸爸当选为单位领导,爷爷奶奶有养老金,可以每天相伴去遛弯儿。
这应该是同学们日常而又幸福的一天。
视频播放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看出一家的每个人分别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具体为同学们上学,爸爸妈妈上班,爷爷奶奶领取养老金等四个方面,分别指出他们享有的权力,小组讨论。
小云上学,体现了她享有受教育权,该同学;爸爸当选单位领导,体现他享有被选举权;爸爸妈妈上班,体现他们享有劳动权;爷爷奶奶领取养老金,体现他们享有物质帮助权。
教师在导入环节后,可安排学生进行自习十分钟,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进行一系列课堂活动回答以上问题。
2.实例反思,情感体验。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的普及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越来越多的教学课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所当然,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新时期民族政策
新时期民族政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班级:机制F0706姓名:聂运铎学号:20074050404新时期民族政策中国是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中国共有民族56个,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此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体系。
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民族平等的法律规范体系,各民族平等权利依法得到保障: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不受侵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不仅如此,法律还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给予了特殊保障;平等地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中国建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与自治
中国建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与自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政策。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的背景、政策内容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与自治。
一、政策制定的背景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民族关系复杂敏感。
在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民族地区,与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斗中,共产党通过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民族的信任和支持,也使得少数民族领袖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此时期的民族团结成为新中国建立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政策内容1. 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推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平等适用于各个民族。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基本法律,明确规定各民族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与汉族同等的地位,拥有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的权利。
2. 民族自治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少数民族自治,为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自治制度。
1955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统一领导条例》和《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权组织和行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自治地方成立有自治机关,民族代表大会成为自治地方最高权力机关。
3. 经济发展与援助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现代化。
同时,中央政府也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和援助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实施效果1. 多民族共同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少数民族政策和自治措施,为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加强。
课件4: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机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五个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 族自治区 ▲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背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 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形成: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分布图 中华民族由56个民 族组成。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交错杂 居、多元一体格局。
2.1918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改策,深化民族团 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 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 大目标。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
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城自治
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 政治制度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 区城白治法》书影
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心得体会
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心得体会引言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为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政策。
作为党员,我深入学习了该方面的知识并参与实践,通过总结经验和体会,我对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民族平等与团结的重要性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把民族平等和团结作为首要原则,通过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这一政策的贯彻实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巩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民族团结的促进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强调通过促进民族交流和交往,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认同和支持,进而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和认同。
我认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跨民族交流活动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我所在的社区,我们组织了各民族文化展览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居民通过展览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传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进一步增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同感。
民族团结的维护维护民族团结是党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明确要求加强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坚决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作为党员,我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于任何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我都会坚决抵制。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实际行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是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一项核心任务。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共同富裕。
我通过实践发现,推动民族发展,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福祉,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因经济差距引起的民族问题,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结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为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和发展而制定的重要理论和政策。
我国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中国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本文将从民族平等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民族政策。
首先,中国民族政策强调民族平等权利。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并且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
各民族都有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中都有少数民族代表。
在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征求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中国民族政策倡导民族区域自治。
根据中国联邦制的原则,国家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行政区划,在这些区域内,少数民族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力。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政府由少数民族领导,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特殊权益。
同时,国家也为这些自治区提供相应的财政和经济支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中国民族政策重视民族教育。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国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民族教育。
首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并且将本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等内容列入教学大纲。
其次,国家还设立了一批民族大学和民族学院,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的专业人才。
此外,国家还鼓励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一批民族文化中心、剧院、博物馆等,举办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和比赛,推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
最后,中国民族政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全国各地,政府投资修复和保护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历史遗迹、古建筑、文化遗产等。
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创作和表演,保护和宣传少数民族的传统手艺和技术。
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
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一、本文概述《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旨在全面回顾和深入剖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其经验教训。
文章通过对60年来中国民族政策的系统梳理,展示了中国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有效实践。
文章将从民族政策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特点、成就与挑战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政策发展脉络的窗口。
文章还将结合当前中国民族政策的实际情况,探讨未来民族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民族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这一时期,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
政府积极推动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平等参与和发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新中国注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
政府倡导各民族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致力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政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强调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政府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消除民族间的不平等和歧视,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新中国民族平等政策6O年
新中国民族平等政策6O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在这60年中。
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不断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发展。
不断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
使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为了总结和梳理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
我们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著名民族理论专家、中央民族大学金炳镐教授组织编写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o周年民族政策系列研究论文”。
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
供读者参考。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总政策之一。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平等”[1]。
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是主张国内各民族不分大小、先进与落后,在权利和地位上一律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不仅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形式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也都完全平等;对后进民族和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禁止对任何民族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差别对待或歧视,进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的主要主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平等政策的确立1949年lO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解民族矛盾,疏通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成为民族工作的重点。
在确立民族平等政策过程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法律上确定民族平等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这部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用法律形式确定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1.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提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2.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提示:新中国成立前后,确立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保加利亚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和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3.简述新中国在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
提示: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一批非洲国家建交。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
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4.简述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提示:(1)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2)世纪之交,中国与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立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中国还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了金砖国家机制,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3)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丰富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5.简述新中国的外交贡献。
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
• • • • • • • •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二、民族区域自治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民 族政策
我国建立民族政策的历史
• 实行彻底的民族平等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各民族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没有平等可言。新中国 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废除了民族剥削、民族压迫制度,明确禁止民族歧视,确立了以 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政策和制度。为保障少数民 族的平等权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为了全面贯彻实行民族平等政 策,从195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确认了55个 少数民族。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使许多在旧中国不被承认的少数民族得到应有的 承认,并与中国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平等权利(2)五、六十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 了民主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民族压迫和剥削 制度,使广大少数民族人民获得人身自由,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平等一员,成为国家和 自己命运的主人。(3)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旧中国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制度 下,许多少数民族没有平等的、准确的称谓,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也带有民族歧 视和压迫的含义。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 数民族的称谓、碑碣、匾联的指示》,规定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 民族意思的地名、碑碣、匾联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或收管。(4)大力培养和 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参政议政权。参政议政权是一项重要的平等 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规定,少数民族享 有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同时,从建国始,国家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到目前,中国已有少数民族干部270多万人。在中央和地方 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 参加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
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问答电子版
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问答电子版1、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2、什么是民族平等?答: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大家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一切权利上都是完全平等的,在承担义务上也是平等的。
不允许任何民族有任何特权,禁止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禁止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3、民族团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4、什么是民族区域白治答: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白治权。
使少数民族白己当家作主,白己管理本白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5、如何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答: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各类生产经营者,交通、宾馆、饭店、商店等窗口服务行业,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要遵守法律法规有关保障民族平等的规定,对各民族一律平等、一视同仁,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产品,不得拒载、拒住、拒餐、拒售,不得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录取条件、提高录取标准,不得歧视少数民族群众,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情况。
6、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答:“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新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新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已经成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民族平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和落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民族团结,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都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行为。
民族团结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决定的,也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民族互助,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任何民族一切形式的剥削,主张各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利益,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目标。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规定坚持各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在民族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
为了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宪法特作了明确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5)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政策语言文字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2024年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时代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录
壹
现民 状族
团 结 进 步 的
贰
背民 景族
团 结 进 步 的
叁
实民 践族
团 结 进 步 的
肆
未民 来族
团 结 进 步 的
民族团结进步 的现状
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
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进步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有助于减少民族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 秩序。
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经验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 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和措施,如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权益保 障等。
教育普及:推广普通话和少数民族 语言教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 了解和交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经济发展:通过推动民族地区的经 济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加强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 的未来
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趋势
民族平等: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共同发展进步。
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民族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
民族繁荣:在民族平等、团结和融合的基础上,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社会氛围。
民族团结进步的现状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 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民族团结进步的挑战
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民族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影响团结进步。 文化差异:不同民族间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民族宗教问题:部分地区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对民族团结进步构成挑战。 外部势力干预:某些外部势力试图利用民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破坏民族团结进步。
民族政策
-----政治方面平等
目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3 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语种达80多种; 21个少数民族有现行的本民族文字27种, 这些文字都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西藏中小 学普遍实行藏语教学或藏汉语双语教学,从小 学到高中共16门学科的181种课本、12 2种教学参考书和16种教学大纲被编译成藏 文。继蒙古文网站之后,世界首家藏文网站— —同元藏文网站已于1999年12月在中国 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建成。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政策(2002—) 指导思想:1、 从国际的大环境中观察和研究 中国的民族问题;2、“三个代表”、和谐社 会理念,建立新型民族关系。
2005年8月19日在拉萨人民会堂隆重举行了活动,纪念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成 立40周年。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在大会上讲话指出:“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 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 族团结……要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努力建立充 满活力的社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 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西藏更平安、人民更安康、社会更和谐、为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民族政策的结构形式及体系框架 (1)民族政策的结构
就一般情况来说,民族政策的形式结构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
横向:
民族政策
立法领域民族政策
行政领域民族政策
司法领域民族政策
(宪法、基本法、 ( 行政法规、行政措施 其他法律及人大 行政决定、命令等) 关于民族问题的 决定)
坚持与完善民族的民族政策 (总政策和基本政策) 指导 具体化 操作化 地方的民族政策 (具体政策) 民族政策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一般来说,民族 政策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纲领或指导思想、总政 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四个方面。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和民族
当代民族问题的特征和背景 一、1.当代民族问题的特征和背景 当代民族问题的特征和 (1)什么是民族问题? )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 民族问题是基于民族差别、 民族差别 所产生的与民族关系 、民族发展有关的 民族发展有关的 所产生的与 重大社会问题。 理论认识的起点) 重大社会问题。 (理论认识的起点)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关于民族概念和民族问题的新论断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
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 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 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 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 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 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 用。
2.( 一、2.(3)边境地区的发展问题
我国2.3万多公里路堤边界线中1.9 我国2.3万多公里路堤边界线中1.9 2.3万多公里路堤边界线中 万公里在民族自治地方,135个边境县中 万公里在民族自治地方,135个边境县中 107个是民族自治地方 边境地区约2200 个是民族自治地方, 107个是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约2200 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 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 此外,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来个民 个少数民族中有30 此外,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来个民 族与历史上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族与历史上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其 中有8个在境外建有独立的民族国家, 中有8个在境外建有独立的民族国家,有 个在邻国建有以该民族为主体的行政区。 4个在邻国建有以该民族为主体的行政区。
二、1.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关于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的新论断: 关于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的新论断: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的新论断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
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
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壮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17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15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怒、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京、德昂、保安、裕固、基诺15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高山、珞巴、门巴、赫哲、鄂伦春、塔塔尔、独龙7个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虽少,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
关之琳(英文名:Rosamund Kwan Chi-lam,1962年9月24日-)生于香港,籍贯辽宁沈阳,父系原系满洲瓜尔佳氏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纳喇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1],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机制F0708 姓名:庄振涛学号:20074050308
新时期的民族政策
“文革”期间,党和国家的一整套民族政策几乎被破坏殆尽,民族工作完全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尽管“文革”是民族工作遭到全面破坏的时期,但是,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族干部群众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极“左”路线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贯彻了党的民族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文革”的历史教训说明,必须端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9年~1999年),伴随着民族工作的开展,党的民族政策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民族文化方面,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全省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14个少数民族使用22种文字,有1000多所学校进行民汉双语文教学。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与保护,到1996年5月,全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共有4789所(处),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生活的需要。
民族医药、民族艺术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总之,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一整套民族政策以及这套政
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地区50多年的稳定。
新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区域分工、固定资产投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等方面,受到计划的束缚和制约,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但是国家又依靠中央权威,动用政府行政和计划手段,制定了一系列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中国加入WTO 后,意味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与世界全面接轨,这就解除了对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体制束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加入WTO,也给以往靠中央权威,动用政府行政和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从另外个方面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针对前文分析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这里提出两点初步的政策建议。
第一,民族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就区域政策而言,总的要求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实现计划与市场优势互补,国家既要放手让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解放生产力,又要适当利用计划手段来继续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
就产业政策而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应根据
不同产业的特点而有所差异。
初步设想可大体划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能源、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和重大工业项目的布局,仍应坚持计划调节和国家扶持为主,为民族地区创造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二是对民族地区生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应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计划手段主要起宏观指导作用,如信息和市场指导等,但对某些关系重大的产品应建立储备制度并制定最低保护价;三是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则完全放开让市场自由调节。
二是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建议。
与民族经济政策的具体和详尽相比,中国政府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就显得过于笼统和简单了。
因此,如果说民族经济政策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是体制转轨后诸多具体政策自行中止和失效的话,那么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则是缺乏具有强制规定性的具体政策。
新时期民族政策的要内容
新时期的民族工作经历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的拨乱反正阶段、新旧体制转换期间的调整充实阶段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发展阶段。
伴随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发展,党的民族政策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拨乱反正阶段的民族政策(1979年~1983年)。
1979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边防工作会议,研究了新时期的民族工作,重申了党的民族政策。
1980年中央书记处成立后,先后讨论了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青海、海南岛等地区的民族工作,产生了一系列会议纪要。
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对民族工作的认
识,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这些会议和文件,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民族政策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内容有:恢复各级民族工作机构;确立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解放思想,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出“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平反冤假错案,纠正“左”的错误;总结历史经验,重申和恢复党的民族政策;重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保障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平等权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恢复民族识别、进行民族成分认定和更改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调整充实阶段的民族政策(1984年~1991年)。
198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
该报告明确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提出了切实把经济工作放在民族工作的首位、大力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做好杂散居地区民族工作、加强各级民委建设等多项重要的政策措施,成为指导这一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这一时期民族政策发展的主要内容有:民族区域自治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各民族自治地方也广泛开展了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工作;维护
民族团结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创新,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形成制度,发出《关于加强进入内地城镇经商、旅游的边疆少数民族人员的工作的意见》、《关于慎重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通知》等;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特殊问题,致力于党的大政方针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化;创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措施,颁发《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纪要》等;促进民族地区改革开放;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方法,进一步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对民族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给予政策倾斜。
加快发展阶段的民族政策(1992年~1999年)。
1992年1月和1999年9月,党中央先后两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这一时期,党的民族政策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主要有: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民族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发出《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若干问题的通知》、《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形成民族地区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加大支持中西部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力度,提出帮助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的具体措施;在继续增加民族干部数量的同时,重视提高民族干部质量,改善结构;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任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民族出版工作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努力在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形式等方面,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