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亚圣”孟子个人资料word版本 (5页)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孟子像(20张)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亚圣——孟子简介
孟子反对国家分裂,主张统一,倡导天下要“定于一”。他认为, 只有施行人政者,得到了人民支持,天下人都归之如流水,才能 真正地无敌于天下,而统一国家。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象西汉初年从 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 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 想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 基础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 有能够再生长 的。 没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 “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 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 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 蒙蔽,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传教授业,著书立传
孟子是一位著名政治活动家,为了传播儒家学说,推行他的“仁义”纲 领,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跑遍了邹、滕、魏、齐、宋、鲁等国。到了 晚年,就归隐故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将自己的主张系统地著述。 传流至今的《孟子》七篇既是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一本优秀的古代散文 集,它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较高的地位。 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四十岁以前的主要活动就是效法孔子, 广收门徒,办私学,宣传他的思想学说,孟子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注 意因材施教。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他的名 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用启发 式教学,用自己读《尚书》的经验,告诫别人说:“尽信《书》,不如 无《书》”。叫人们不要迷信书本,要活学,要取其可用的部分。他说 的“心之官则思”就是教育学生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强调要专心 致志,持之以恒,并以故事形象做比:两个人同时下棋,一个人专心致 志,目不转睛,另一个人却心有所思,左顾右盼。两个人虽然基础相同, 可是收效却相差很多。
【春秋战国】孟子简介后人尊称为“亚圣”,儒家第二大宗师
【春秋战国】孟子简介??后人尊称为“亚圣”,儒家第二大宗师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孟子简介:中文名:孟轲别名:孟子,子舆,子车,子居,亚圣国籍:中国周朝鲁国出生地:邹(今山东邹城市)出生日期:公元前372年(庚辰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89年职业:学者,思想家主要成就: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代表作品:《孟子》所处时代:战国孟子(图)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命运和他的先师一样是坎坷的。
在宣扬儒学,提倡仁政的道路上,其步履是同样艰难的。
尤其是在游说诸侯的历程中,不转折碰了多少壁,甚至于险些客死他乡。
然而命运总是眷顾这些有准备有先见之明的人。
尽管他的游说并不能让诸侯改变先前的暴政而施行他心目中理想化的仁政,但在当时广大的普通民众心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甚至对后来的皇帝、大臣以及学者起到前车之鉴的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孟子的详细资料0873
孟子Meng.zi名:轲字:子舆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卒:前385年-前304年【孟子概述】【名人简介】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解说】淫:乱。
移:改变。
屈:屈服。
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见《史记·孟荀列传》)。
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亚圣孟子生平资料简介
亚圣孟子生平资料简介孟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孟子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资料简介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其为“亚圣”。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孟子还效仿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与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宏图。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
孟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
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
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个怎样的人众所周知,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人的孟子有“亚圣”的美誉,他的学术成就是非常高的,被誉为先秦时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一生都十分尊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并且效仿孔子周游历国,最后也是郁郁不得志,美誉实现他的理想抱负。
孟子的为人处世是很令人敬佩的,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族,从小生活艰苦,而且又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历经艰辛把他养大。
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有“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典故,可见是费尽心思才把孟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
亚圣——孟子
亚圣——孟子人物事迹素材专题:亚圣——孟子【字体:小大】第一系列:历史人物孟子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童年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
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
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
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青少年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
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晚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
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
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
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
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思想(1)孟子思想的核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掷地有声的言辞是思想家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它作为格言传诵至今。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是山东邹城人,三岁丧父,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
“亚圣”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孟子·告子下》
----- 《寡人之于国也》
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 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 同的做法。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
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
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仁政学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 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
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
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孟子·告子上》
“亚圣”孟子
目录
contents
01 02
孟子简介
孟子趣事
思想主张 《孟子》其书 名篇选读
03
04 05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
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 孔子并称“孔孟”。 元朝至顺元年(1330),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 公”,以后就称为“亚
资料链接:亚圣—孟子 六艺
[资料链接]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上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孟子历史背景介绍
孟子历史背景介绍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
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
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承袭孔子衣钵,世称“亚圣”,与孔
子并称为“孔孟”。
其思想学说影响深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被视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邹城人。
生于公元前342年,卒于
公元前289年(齐宣王四十四年)。
孟子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母亲则是一位织草席的村妇。
孟子从小就在农村生活,耳濡
目染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
孟子的母亲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教育儿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意思是说:“吃粗粮喝清水,弯着胳膊当枕头枕在头下,乐于做
这样的事情,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快乐啊!孟子作为一位著名学者
和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
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地位。
—— 1 —1 —。
古代名人故事:儒家亚圣孟子
古代名人故事:儒家亚圣孟子古代名人故事:儒家亚圣孟子孟子是发扬孔子学说并使之光大于天下后世的“第一人”,在儒家被列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儒家学说以“仁、义、礼、乐”为中心,一方面主张等级、名份,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方面强调“民为邦本”,要求照顾人民思想。
这种思想,一直支持着中国千余年帝制社会的发展。
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死了以后,儒学分为8个学派: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但自伟大的文学家兼史学家司马迁把孔子和孟子相提并论,后世便都以孔孟并称。
自宋代以后,帝国统治者为了适应自己的需要,特别抬出《孟子》一书,把它与孔子的《论语》一同列为士大夫必读的“经典”。
这样就使孟子的思想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里,在中国被普遍接受。
孟子,名柯,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
他主要活动于旧中国时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相传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人,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成为儒家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
学成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游说诸侯,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
虽然他也曾受到黄金之礼,进位卿相之尊,但国君们并不真信用其道。
孟子特别寄意于齐、魏这样的万乘大国,虽曾反复游说进言于齐宣王、梁惠王,但终于未得任用。
其中唯腾文公对孟子的游说极感兴趣,曾有意行使他的主张。
但由于腾仅是一个“绝长补短,将五十里”的.小国,孟子很难有所作为,大约由于不果其志,后来便离去了。
孟子生平很是自负,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但历游诸国所受的挫折,使他终于走上了与孔子著书立说,教授门徒,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将来的同一条道路上。
他停止政治活动以后,便和他的弟子们一起把他的学说——即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整理成书,传于后世。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孟子》。
孟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帝制社会上留下的影响是巨大的。
孟子资料
旁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故事梗概:孟子(5张)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激励、奋进的话,但学会正确对待苦难更有现实的意义,毕竟,苦难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孟子生平简介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中国 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著名儒家代 表人物之一。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人 (今山东邹城东南)。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 (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 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 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 “人”为本,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 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先王因 为有怜恤别人的心情,这就有怜恤别人的政治了。 凭着怜恤别人的心情来实施怜恤别人的政治,治 理天下可以像转运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的容易。 我所以说每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的,道理就在 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地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 里去了,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 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和这小孩的爹娘攀结交 情,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不 是厌恶那小孩的哭声才如此的。从这里看来,一 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 没有羞耻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推让之 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 是个人。
8)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
孟子论辩的原因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 作,诸侯放恣(zi),处士横议,杨朱、墨 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bi)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 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 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 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 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 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 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 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於掌。
孟子的资料
孟子的资料
(原创版)
目录
1.孟子的生平简介
2.孟子的主要思想
3.孟子的著作和影响
正文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活动于公元前 4 世纪,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性善”,认为人性本善,人们生来就具有良知良能。
他倡导仁政,强调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实现民本政治。
同时,孟子提倡孝道,主张家庭伦理的和谐。
他还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著作有《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共有七篇,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
书中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尤其是宋明理学家,更是将孟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程朱理学”。
第1页共1页。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_个人简历范文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人物生平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孟子作品风格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
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
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
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孟子简介_孟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孟⼦简介 中⽂名称: 孟⼦ ⼜ 名: 亚圣字⼦舆孟轲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卒年: 372~289 相关⼈物: 齐威王 ⽣平简介 孟⼦战国中期的儒学⼤师。
名轲。
字⼦舆,邹⼈(今⼭东邹县)。
曾受业于孔⼦之孙⼦思的门⼈。
(约前372~前289)。
孟⼦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
似于同时⼜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
在齐宣王时⼜到齐。
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
《史记》说孟⼦时,秦、齐诸国⽤商鞅、⽥忌等⼈,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孟⼦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各国君主因其“迂远⽽阔于事情”⽽不能⽤,故孟⼦与其门徒万章等⼈著书⽴说。
但据《孟⼦》所记,孟⼦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请教治国之道。
孟⼦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乘,从者数百⼈,以传⾷于诸侯”。
则齐必能采⽤其部分学说和主张,故能显赫⼀时。
《史记》说孟⼦有著述七篇传世。
《汉书·艺⽂志》说有⼗⼀篇。
东汉末赵岐说孟⼦有《性善辩》、《⽂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篇当是在七篇外⼜加外书四篇。
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所作。
流传⾄今的《孟⼦》,即赵岐所说的内篇。
全书虽⾮孟⼦⼿笔,但为孟⼦弟⼦所记,皆为孟⼦⾔⾏⽆疑。
从书中看出孟⼦有如下⼀些⾔论和思想:在⼈性⽅⾯,主张性善论。
以为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因⽽他要求⼈们重视内省的作⽤。
在社会政治观点⽅⾯,孟⼦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仁政就是对⼈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弑国亡”,⼜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失天下。
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民,“诸侯之宝三,⼟地、⼈民、政事”。
君主如有⼤过,⾂下则谏之,如谏⽽不听可以易其位。
⾄于象桀、纣⼀样的暴君,⾂民可以起来诛灭之。
他反对实⾏霸道,即⽤兼并去征服别的国家;⽽应该⾏仁政,争取民⼼的归附,以不战⽽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敌”,实⾏王道就可以⽆敌于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亚圣”孟子个人资料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亚圣”孟子个人资料,欢迎阅读!
人物生平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
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
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记载,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门人”。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
孔汲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孔汲的门人的说法
比较可信。
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
也。
”(《孟子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孔汲,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孔汲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主要著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
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
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
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
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
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
响很大。
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
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
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
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
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
的继承和发挥。
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
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
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
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
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
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
的必要性)。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