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研究
药 临 物与 床
CARNDL H E I l0lEA N G C F M
墨固
分 泌 性 中耳 炎 临床 治 疗 研 究
王 雄
( 黄雁云广东 医学院附属三水医院耳鼻喉科 广东佛山 5 8 0 ) 2 0 0 【 摘要l目的 观察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 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我院耳鼻喉科2 0 年6 -2 1 年6 0 5 月_ 0 0 月应 用鼓膜穿  ̄
J e 00 -J e 0 De a t nt f un 2 8 un 2 10 p r me o Ot l r n o o y, o a y g l g whe e t a t o s f r he u h r o 80 a e f 1 p t e t wih a d um un t r p us c s s o 1 9 a i n s t e r r p cu e l
t e t d o l 1 J y r a n y i u. I h o r e e n t e c u s Of t e t e f s s e c a e s e c i n r t n r c mp i a e y o i i me a o h r d s a e r a m nt o y t mi dv r e r a to s we e no , o o l c t d b t t s di t e i e s s.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中医药治疗耳胀耳闭重视从整体出发,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和整体相联系,具有一定的优势;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以消炎抗感染及手术治疗为主,对于难治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疗效。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各有其独到之处。
标签:分泌性中耳炎;中医学;现代医学;研究进展Abstract:Keywords:分泌性中耳炎[1](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临床症状主要为听力下降、耳痛、耳内堵闷感、耳鸣等,可伴有自听增强。
本病虽不危及生命,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鼓室内硬化病灶形成、鼓室粘连、胆脂瘤以及并发胆固醇肉芽肿等。
其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个全球健康问题,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学研究现状1.1病因病机中医学将其病因病机归于外邪、瘀、虚、气逆等方面,涉及的脏腑经络主要有肺、肾、肝及手太阳、少阳经脉等。
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风邪侵袭,痹阻耳脉;湿浊侵袭,留滞耳脉;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脾胃虚弱,痰湿蒙蔽以及肝肾虚损,虚火上炎[2]。
1.2内治法1.2.1从肺论治肖小玉等[3]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当从肺论治,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曰:“愚谓耳聋治肺者,自是肺经风热,痰涎郁闭之证。
肺之络会于耳中,其气不通,故令耳聋。
故宜治其肺,使气行则聋愈”。
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理,分泌性中耳炎的分型与治法大致可分为:①风寒袭肺型,因风寒束表,肺气不宣,寒邪循经入耳,耳窍为寒邪凝滞。
分泌性中耳炎中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南 宁 5 0 2 ) 3 0 1
( 西 医 科 大 学 第 ~ 附 属 医 院 耳 鼻 咽 喉 头 颈 外科 广
关键词
分 泌 性 中耳 炎 ; 细胞 因子 ; 白细 胞 介 素 ; 瘤 坏 死 因子 ; 肿 干扰 素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 9 0 ( 0 2 0 — 6 00 1 0 — 3 X 2 1 ) 40 5 — 3
液 中 形 成 的 级联 反 应 可 构 成 一 个 正 反 馈 环 , 形 成 一 种 “ 可 瀑
转 归 。C 是 主 要 由免 疫 细 胞 分 泌 的 、 调 节 细 胞 功 能 的 小 K 能
分 子 多肽 , 免 疫 应 答 过 程 中 , 胞 因 子 对 于 细 胞 间 相 互 作 在 细
诱 导 B细 胞 和 T 细 胞 增 殖 产 生 其 它 C 如 I一 、L 6 I一 、 K, L 2 I一 、I 8
7I 一 NF和 G C F 也 能激 活 白 细 胞 在 脂 质 氧 化 酶 和 环 氧 化 M— S ,
及 细 胞 因子 。王 智 楠 等 研 究 表 明 S OM 患 儿 组 I 一、L 4 L2 I 一、 IE在 中耳 积 液 中含 量 较 血 浆 中 高 ( g P< O0 ) 患 儿 组 的 血 .1 ; 浆含 量较 对 照 组 高 (P< 0 0 ) 病 程 短 者 中 耳 积 液 中 I一 、 .5 ; L2
子 ( yo ie C 与其 密 切 相 关 , 响 着 疾 病 的 发 生 、 展 及 c t kn , K) 影 发
等 研 究 表 明 中耳 积 液 中 I- ̄阳 性 率 为 7. , 均 浓 度 LI 78 平 为 (. 0 . 4 p / 积 液 中 E 1 1 ±0 8 )t L, g T含 量 与 I-8 显 著 正 相 L1 呈 关 , 推 想 内 毒 素 、I 1 与 活 化 时 调 节 的 趋化 因子 在 中 耳 积 并 I一0
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历史发展及治疗体会
外界的唯一通道,所以咽鼓管本身或管口周围病变都可能引起其阻塞,并导致中耳腔积液。 常见有:
彭大夫耳病门诊-维耳网 邮件:doctor_peng@ 手机上网: 电话/传真:0431-88818060 咨询:13843045199
2.2、细胞变态反应:也称细胞免疫反应是人体全身或局部细胞对某些细菌或病毒毒素过敏反应的一种 表现。通过中耳腔咽鼓管内细胞的免疫学检测证实,渗出性中耳炎中有 90%左右的患者都存在病灶处细胞变 态反应,故渗出(分泌)性中耳炎的 90%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注 2],这主要是因感染微生物的毒素作用, 引起咽鼓管内和中耳腔内(上鼓室,鼓窦,乳突气房)粘膜血管壁细胞的变态和新增值分化的有免疫缺陷的 致敏细胞,失去细胞膜正常功能,出现液体渗出的量和速度超过吸收和排除速度导致中耳腔内积液和负压过 高的一系列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出现。
4.1.3,耳鸣:急性期耳内有过气水声,中后期因中耳腔内积存液体形成纤维粘连,出现不同程度和形 式的耳鸣。
4.2、检查所见:
4.2.1,耳膜表现:早期失去光泽,呈充血水肿淡红色样炎症表现,可见耳膜内液平面,耳膜与外耳道 交界处粘膜有典型的环状充血表现出典型的非化脓性炎症症状,中后期耳膜失去弹性并内陷。
前庭导水管扩大症的初步认识
7.1 西医的传统治疗原则
渗出性中耳炎的各期病变过程治疗内容和后遗症的发生发展,每一步都受变态细胞的液体渗出潴留造成 负面作用的影响。西医的传统治疗原则是对症,穿刺引出中耳腔积液,吹张法改善咽鼓管通气,治疗病因。 从专科文献上看,这种传统治疗有三个发展阶段。
7.1.1、1954 年以前:药物消炎,收缩性药物点鼻,咽鼓管吹张术,耳膜穿刺抽吸渗出液。 7.1.2、1955 年至 1980 年间,在以上治疗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到应用手术在耳膜上安置引流管,以达到长 时间"自动引流"中耳腔渗出液的目的。此方法对儿童同过去反复穿刺相比较为安全简便,能缓解眼前症状, 但不能阻断液体的继续渗出。对粘性较大以及胶状渗出液无效。同时因护理不当常出现引流管脱落,须再次 手术安置,也可诱发成化脓性或霉菌性中耳炎,导致病情复杂化。 7.1.3、1981 年至今,在以上治疗内容的基础上,目前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内容有很大扩展,代表性的方 法有如下几点:
(专家解读)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最新诊断技术2023
(专家解读)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最新诊断技术2023引言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耳科疾病,对儿童的听力和语言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2023年的最新诊断技术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提供了更准确和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对这些最新诊断技术进行解读。
1.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耳痛、听力下降、耳漏和中耳积液等。
这些症状通常会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2. 最新诊断技术2.1 高分辨率乳突CT扫描高分辨率乳突CT扫描是一种无创、准确、可重复的诊断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儿童中耳炎的病灶和骨结构,对于判断中耳积液和其他病变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2 中耳内窥镜检查中耳内窥镜检查是通过将显微镜引入中耳腔,观察中耳黏膜和病变情况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直接观察到中耳的炎症状况,判断中耳的病变类型和程度,对于评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情非常有帮助。
2.3 听力筛查听力筛查是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技术,可以初步判断儿童的听力状态。
通过对儿童进行听力测试,可以发现听力下降的异常情况,进一步提示可能存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性。
2.4 中耳压力测定中耳压力测定是通过测量中耳腔内的压力变化来判断中耳炎的一种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直接测量中耳的压力,判断中耳积液的程度和性质,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
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最新诊断技术为儿童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准确和有效的手段。
高分辨率乳突CT扫描、中耳内窥镜检查、听力筛查和中耳压力测定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儿童中耳炎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儿童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Word count: 215)。
4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研究
用此法进行重复治疗 , 2 d , 次, 1 0 d为 1 个疗程 。 治疗 完毕后 1 年
内对患者情况进行 回访 , 复查纯音 听阈和声 导抗 , 对 治疗 效果作
出评 估 。 1 . 4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 6 0耳 ) ,采用鼓膜穿刺术后负压吸引并行药物灌注 的方法进行 治疗 的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旨在探讨分泌性 中耳炎诊断依据及
分泌 性中耳炎 ( S e c r e t o r y O t i t i s Me d i a ) 3 L 称为渗 出性 中耳炎 、
器抽 出内部积液后拔 出针 头。使用橄榄头对外耳进行 填塞 . 使用 吸引器不 断的将鼓 室内积液 洗出 ,过程 中如果发现 积液 内含有 血丝 , 应该立 即停止吸引动作 。再次对耳道进 行清理 . 之 后使 用 5 号针通过穿刺孔将 4 0 0 0 U糜蛋 白酶 和 1 mL地塞米松 注射到 中耳 , 之后要求患者保持头部后仰并 向对侧倾斜 4 5 。 角姿势 3 0 mi n 。
年。具体症状 : 3 2例( 3 9耳) 表现 为听力下 降 , 其下降程度 不同 ; 2 8例 ( 3 7耳) 感 觉耳 内闷胀 ; 2 0例 ( 3 0耳 ) 有 耳痛 症状 ; 2 7例 ( 3 5 耳) 有耳鸣症状 。 对所有患者进行 电测听 , 传导性聋 2 8 例( 4 0耳) , 混合性聋 1 2例 ( 2 0耳) 。进行 声导抗测试 , 结 果负 压型 3 1例 ( 4 3
口固
丽 2 0 1 3 N 0 . 3 4 … …
临 床 医 学
4 0 例 分泌性 中耳 炎患者 临床研 究
李培 鑫
吉林省桦甸市人 民医院 , 吉林桦甸
1 3 2 4 0 0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免疫学研究新进展
延长 .这 一 学说 如能进 步得到实骑证 实 , 能更好地解 释 将 受应位鼻炎 分泌 陛中耳炎的关系 。上呼吸遣病毒感 , j 包 括 旰理道台胞病毒 眦 墟苴他呼吸道病 毒 如鼻病 毒、 腺病毒 , 甚至疱疹病毒 的感 染, 都能引起 IE介导 反应 , g 在有 变态反 应象教史的病人 , 更易发生这种{ 互血 某些潜戗在鼻咽部的 病毒 .‘ 旦被激活, 能诱发 lE介 导超敏 反应, g 而这种 IE介 g 导反应发生在鼻 哂部 , 擞易影响咽鼓管 。病毒障 引起超 敏反 应卦 , 尚可簿f 氐粒细胞 及稀 巴细胞 的 功能, 并对纤 毛运 动有 显著抑制作用 所有这些 作用 部将 导致咽鼓管阻塞 与粘渡分 泌增多 皿随之 而来的通气 与引流功能障碍 。 如果同时巾耳 也迤妥病毒或细 菌感染 , 中耳粘膜产生的牯渡就不可能通 过 阻塞的咽鼓管排出 对 于食物过 敏与 O ME发病 的关系 , 目前仍有争议, 人认为牛奶返 流^儿童的鼓室是 OME的 有
I 变态 反 应
。现将 近 年
变 悉 反 应 在 OME 彤 成 机 制 中 的 作 用 是 长期 以来 人 们
争论的焦点 . ^们对 OME与免疫反应柑关性的研究主舞集
中在 以 FJ 个 方 : O L ① ME是 不 是 变 态 反 应 性 疾 病 : 体 曾 卜 多 少 (ME患 儿存 在变 态 反 应 因素 ; 上 呼 吸 道 的哪 些 有 j @ 解 剖 结 构 与 OME 的 变 态反 应 有 关 ; 假 设 IE 介 导 反 应 在 ④ g
粘膜 中 E P水平增高 C 随后释放 E P到积液 中= 此 C 中耳 E P可作为变态反应的标记物 lay等 对台并鼻变态反 C 'c r 应的 O ME患儿用 二丙酸倍氯 米松行鼻腔内喷雾治疗 , 能有 数地 治疗 O ME, 说明 O ME与变态反应有关 而且 I 变 惑夏 为多见 既然变态反直与 O ME有密 圳关 系 , 么它 挪 在fME发病机制 中究 竟起 什么作 用?Frn ) [ m ̄‘ 为变 忠 e 认 豆应与 O ME的荚 系有以下几个方 面 : 中耳牯麒成 为靶器 ① 官. 咽鼓管炎性肿胀继发阻塞 ; @ @鼻和鼻咽部 的炎性阻塞 : ④富古细 菌的鼻咽郝变态反应分泌物通过返流、 ^或暇几 注 刮 中耳 腔 后三个方面与咽鼓管功能异常有关 变盎反应引 起的咽鼓 管阻塞并不直接与分泌性 巾耳炎的发生有关 , 它 但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进展
32 .5周鼓膜封 闭 愈合 、9例 ( 3只耳 ) 2 3 临床 治愈 , 治愈 率 为 9 . %。张志德 等人 自 19 46 9 7年 ~ 0 3年采用 鼻 内窥镜 下 20
经 外 耳 道鼓 膜 切 开 注药 加 压 治 疗 分 泌性 中耳 炎 7 9例 ( 6 8
咽鼓 管表面活性物质缺 乏 , 染 、 感 免疫 、 神经 能性炎性 机制 及
一
些 理化因素 等有 关 。分 泌性 中耳 炎亦 是 由咽鼓 管功 能 失
调、 炎症 、 变态反应 、 毒感染 等各种 原 因引起 的咽鼓 管 功能 病
不 良性 疾 病 。
A O 属 于中 医耳 胀 、 SM 耳闭范 畴 , 耳胀为病 之初 , 由于 多 风邪侵袭 , 经气痞塞而致 ; 闭为病 之久 , 耳 由于邪毒滞 留而致 , 并 与脏腑 虚损 有关 , 为虚实 夹杂 之证。 中医认 为该病 是 由 多 于脾 虚运 化失健或肾虚精气不足 , 精气 不上注耳窍 , 以致清 阳 不充 , 正气不足 , 无力祛邪外 出, 邪毒得 以滞 留清窍 , 而气血 久 瘀滞 , 耳窍气道 闭塞 所致 。历 代医家 对分泌性 中耳 炎的病 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理 的阐述是极为丰富 的。《 问 ・ 素 热论》 : 伤寒 , 日 “ ……三
的儿 童 至 少 患 过 一 次 分 泌 性 中耳 炎 。
1 病 理 研 究
油( yt) m r 具有挥发油类粘液稀 化的效应 , 似于表 面活性物 o 类 质, 这对因咽鼓 管 功能 不 良, 面活 性 物质 缺乏 而 表现 为 C 表 型鼓室导抗 图的分泌性 中耳 炎起 着重要 的作用 , 陈凯 从 19 9 8年 8月至 20 00年 8月在咽鼓 管扩张再通鼓室注药 ( 地塞 米松 + 蛋白酶) 糜 术 的基础上加用桃 金娘油辅 助治疗 C型 鼓室 导抗 图的分泌性中耳炎 , 治疗显 示 : 治疗组 的听力 、 鸣、 耳 耳堵塞感 、 室导抗 图峰压值指标 以及随访 0 5年 , 鼓 . 上述 4项 的疗 效稳定性均 明显 优 于对 照组 。陈登 巨 使用 N : A dY G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进展
发作或迁延不愈 多与衣 原体感 染有 关 , 四环 素类 、 环 内脂 对 大 类较敏感 。阿奇 霉素和 多西环 素被推 荐作 为治疗 沙 眼衣原 体
一
吸净 鼻腔及中鼻道脓性分泌物 , 辨认腺样体 、 咽鼓 管圆枕 、 隐 咽
窝、 咽壁管 咽 口及 咽鼓 管腭 、 咽壁等解 剖结构 , 直视下 以电动负
咽鼓 管 功 能 不 良 , 而 减 轻 或 阻 断 中 耳 炎 的发 生 _ 。 S M 反 复 从 4 O J
肿。喻妮等 采用 OE p m t 内镜 ,  ̄xl n 鼻 o 进行 腺样 体切 除术。常
规气管插管经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 鼻内镜下 1 %麻黄碱棉 片( 含
1 %地卡因 ) 收缩双侧下 鼻甲并骨折外移 扩大手术进路 , 吸引器
化治疗 S M, 得一 定疗 效 。治 疗 方法 : O 取 常规 消 毒外 耳 道 , 用
1 %丁 卡 因 棉 片 贴 敷 鼓 膜 行 表 面 麻 醉 ,0 mn后 取 出 棉 片 , 1 i 用
鼻塞 、 流涕者加银花 、 连翘 、 薄荷 、 根 , 分泌物黄 色稠浊而 量 芦 若
【 文章编号 】 10 — 3620)2 01— 2 02 78(090 — 24 0
分 泌性 中耳 炎 (ertyt s ei,O 是 以鼓 室 积 液 及 听 sc o otm daS M) er i i
以恢复者 , 辅以合适的西 医治疗 , 可恢 复咽鼓管 通气 , 消除 中耳 负压 , 可提高治疗 S M的疗效。 O
致病细 菌 、 病毒和沙眼衣原体 ’ , 抗生 素治疗对 中耳 积液消退
胺等 。它们能增加 血 管 的通 透性 , 引起 咽鼓 管 和 中耳 黏膜 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泌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治
分泌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治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1)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诊疗进展 (15)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 (29)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对言语发育的影响 (41)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杨仕明一、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一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
如果积液及粘稠而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
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已经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一些假说。
1、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认为: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确存在,其前身是咽鼓管粘膜中纤毛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中观察到的多型板层颗粒。
其化学构成主要有磷脂、多糖及蛋白质。
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降低咽鼓管开放压: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减轻变态反应损伤;抑制组织对吸入抗原的过敏反应:分泌浆液及粘液,促进吸入的异物颗粒排除等。
由此可见,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在维持咽鼓符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可能是引起OME的重要因素。
2、免疫机制.变态反应与OME: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
近年来,由于中耳积液中炎性介质的存在,并可检出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的出现,提示SOM可能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
此外,中耳积液中测得嗜酸性粒细胞阳离了蛋白(ECP)含量高于正常也说明了免疫因素的参与。
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通常由于细菌感染引起。
有研究显示,SOM患者中耳积液免疫复合物(IC)明显高于血清,IC沉积于中耳粘膜,通过III型变态反应,损伤毛细血管,导致血管渗透性增加而引起渗出。
其中,IC作为启动因素。
型变态反应(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有学者对SOM患者中耳积液和血清IgE进行测定,认为中耳局部I型变态反应是本病病因之一,但是否确切尚未得到证实。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34例临床分析
的听 力 损 失 将 会 导 致 儿 童 言 语 教 育 及 心 理 发 育 障 碍 。同 时 儿 童 对 本 病 的症 状 感 知 能 力 和 表 达 能 力 不 足 ,造 成 S O M不 能 及 时 诊 断 和 早 期 治疗 , 也是S O M漏 诊 、 误诊原 因之一。对那些 出 现反 应迟钝 、 误听、 注 意力不集 中或 成绩下 降和/ 或 学 语 困 难 就 诊 的儿 童 专 科 检 查 非 常 必 要 3 . 2 S O M的病 因 。S O N是 中 耳 的 一 种 非 化 脓 性 炎 症 . 目前
得 出结 论 “ 分 泌 性 中耳 炎 在 病 因病 理 、 诊 断 治 疗 等 方 面还 有 太
多 的 未知 . 是 一 个值 得 多 中心询 证 医 学研 究 的疾 病 ” 关 键 词 :儿 童 分 泌 性 中耳 炎 临床 研 究 治 疗 方 法
有观点认为与 以下 因素有关 : ① 病原体 。上 呼吸道感染 时 , 细
菌 和 病 鼓 管 功 能 障碍
是其 主要发病基础 , 也是最 常见 的病 因。 ② 咽鼓 管清洁廓 清功
能 障 碍也 是 引 起S O M的原 因 之一 。 咽 鼓 管 黏 膜 纤 毛 结 构 能 阻 止 细 菌进 人 中耳 腔 ,纤 毛 运 动 可 推 动 黏 液 从 中耳 腔 向鼻 咽部 移动 , 上呼吸道感染 , 尤其是病毒感染 , 引起 纤 毛 功 能 异 常 . 导 致 细 菌进 入 中耳 腔 , 咽 鼓 管 因炎 症 反 应 而肿 胀 , 杯 状 细胞 兴奋 性增 强 , 腺体分泌增加 , 使液体储 留。 感 染 在 整 个 疾 病 的发 生 、 发 展 及转 归过 程 中起 主要 作 用 。 本 组4 6 7 例 患 者 发 病 初 期 大 部 分 有 上 呼 吸道 感 染 史 ,证 实 感 染 引 起 咽 鼓 管 廓 清功 能 障 碍 是 导致S O M的 患病 原 因 之 一 。 5 9 例 腺 样 体 切 除后 5 1 例 得 以 治 愈 证 明 腺 样 体 肥 大 、慢 性 扁 桃 体 炎 是 导 致 咽 鼓 管 阻 塞 的 重 要 原 因。 对1 9 例 有 慢 性 鼻 窦 炎 的患 儿 行 鼻 窦 正 负 压 置 换 治疗 . 其 治 愈率 和好转 率与无 明显病 因者经 卡方 检验无 明显 差异 ( P <
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
58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申金金董明敏【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分泌性中耳炎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方法治疗组采用鼻内窥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6l耳),对照组采用经鼓膜切开王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58耳)。
结果治疗组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1.8%,并发症发生率6.56%,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92.98%,并发症发生率15.79%,经卡方检验,两种方法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远小于对照组。
结论经咽鼓管咽口置管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置管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等,如果积液粘稠而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
在儿童及成人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也有着多种治疗方法。
现通过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以期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治疗组50例(6l耳),男21例(24耳),女29例(37耳),年龄14~56岁。
病程3个月~2年。
对照组50例(57耳),男23例(25耳),女27例(32耳),年龄5—60岁,病程3个月一2年。
主要症状为耳闷、耳鸣、听力下降,及头位变化时症状可随之改变。
检查见鼓膜浑浊、内陷可有粘连,色泽暗淡或呈橙黄色,光锥变形或消失,有时可见气液平面。
纯音听力检测结果示多为传导性耳聋,少数为混合型耳聋,声导抗检测为B型或C型,且所有病例在术中均证实中耳腔有积液。
1.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鼻内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患者取半卧位,肾上腺素及l%的丁卡因棉片收缩及表面麻醉患侧鼻腔黏膜,置入30。
鼻内窥镜,观察咽鼓管口情况,在内窥镜直视下将欧氏管自术侧鼻腔伸入达鼻咽部咽鼓管口处。
然后将麻醉导管插入欧氏管,并顺势缓慢进入咽鼓管,有轻微落空感时,表示麻醉管越过咽鼓管峡部到达中耳腔,即停止进入。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疗进展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疗进展作者:李爱君肖跃华周谊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1期【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诊疗进展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0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62-01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是以鼓室积液、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点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粘液性中耳炎,且无乳突及鼓室急性感染表现[1]。
儿童及成人发病率均较高,冬春季为高发季节。
相对于成人,儿童OME发病率更高。
在欧美,OME是致小儿听力减退的重要疾病之一。
OME可分为急、慢性两种。
凡病程达3-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1发病机制OME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无统一的结论。
目前认为与咽鼓管堵塞、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轻型细菌感染、一型变态反应及三型变态反应等相关[2],其他如家族中有中耳炎史、居住拥挤、母亲吸烟、哺乳方式不当等为易患本病的高危因素。
2诊断2.1临床表现听力下降、自听增强感、耳闷、低调耳鸣、耳内及同侧头面部胀满感、轻微耳痛等。
对于幼儿主诉不清,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应欠佳,大多家长反映孩子呼之不应,放电视声音过大,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语言障碍等。
婴儿则表现为挠耳、哭闹、言语发育迟缓等。
体格检查见鼓膜失去正常光泽,色暗或色橙,鼓膜增厚、外凸或内陷,标志不清。
患者头位变化可见气液平面移动(平面与地面平行)等。
2.2辅助检查0°硬性耳内镜检查因其照明度高,可直达照射鼓膜,可以完整的看到鼓膜全貌(色泽、中耳积液等情况),且无创伤性,检查简便快捷,对婴幼儿亦可操作完成。
是目前最常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鼓气耳镜是较传统的检查方法。
美国《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处理指南》曾指出应用鼓气耳镜检查作为诊断OME的主要诊断方法[3]。
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刘玉红;苏法仁【摘要】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middle ear effusion and hearing loss.Un-like suppurative inflammation of the middle ear,OME is not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acute infection symptoms.How-ever,the pathogenesis of OME is very complex.The development of OME is related to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in-fection,craniofacial anomalies and other factors.Treatments vary with different etiologies.In this paper,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OME are summarized.%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同中耳的化脓性炎症不同的是其通常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及颅面部畸形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手段也因病因不同而方式多样.本文就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式的新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年(卷),期】2018(016)002【总页数】5页(P234-238)【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治疗【作者】刘玉红;苏法仁【作者单位】武警山东总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济南250014;武警山东总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其中儿童发病率要高于成人[1],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降低,且我国发病率与西方文献报道无显著性差异[2]。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与 咽鼓 管 功 能障 碍 、 染 和 免 疫 反 应 等 有关 。其 中咽 感
鼓 管功 能 不全 是分 泌性 中耳 炎发 生 、 展 的重要 原 因 。 发
邱丽 华 等 通 过 定 量 测 定 健 康 人 及 分 泌 性 中 耳
咽鼓 管具 有保 持 压力 平 衡 、 引流 和保 护功 能 , 而这
炎 患者 鼻 咽部灌 洗 液 中代 表 表面 活性 物质 的卵 磷脂 的 含量 , 实 了鼻 咽部 表面 活性 物质 的存 在 。 证 廖 志 苏 等 研 究 了肺 炎 链 球 菌 感 染 造 成 的分 泌
性 中耳炎 豚 鼠的咽鼓 管 中 的表 面 活 性 物 质 等 的变 化 , 发现 表面 活性 物质 的主要成 分 P P C、 E明显 减 少 , 同时 表 面活性 物 质 的最 低 表面 张力 明显 增 高 。光 镜 下模 型 组 咽鼓管 上皮 层 次 增 多 , 液腺 体 扩 张 、 目增 多 , 黏 数 小
面 活 性 物 质 1 周 后 检 测 听 性 脑 干 反 应 ( u i r a dt y o ba s m rso s 用肺 表
咽鼓 管 表 面 活 性 物 质 主 要 的 成 分 为 磷 脂 酰 胆 碱
(p op aiy hl e P ) 其 次 为 鞘 磷 脂 h sh t l 0 n , C , dc i (shno y l ,S ) p igm e n M 、磷 脂 酰 肌 醇 (p op a d l i h sht y i
表 面 活性 物质 在 肺 生 理 学 中 已被 深 入 研 究 了 , 但
是 在耳 鼻 喉科 的研 究 中还 是很 新 的概 念 … 。
Fi eg 早 提 出 咽鼓 管 中 可 能存 在类 似 肺 表 面 l br 最 s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成分研究进展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成分研究进展
何敬文;李辉;涂博;李晓露;尹锦英
【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4(30)1
【摘要】分泌性中耳炎(SOM)是指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不伴有急
性炎性表现的中耳积液的非化脓性中耳炎。
其病因与生理机制复杂,以耳闷、耳鸣、耳痛等耳部症状为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而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
目前,SOM病
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SOM中耳积液的成分分析是研究SOM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常见方法,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SOM中耳积液的成分研究进展进行比较总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何敬文;李辉;涂博;李晓露;尹锦英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21
【相关文献】
1.成人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耳炎差异球菌对比分析
2.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中HP感染情况及积液细胞中COX-2的表达变化
3.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耳积液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4.鼻内镜逆行咽鼓管注射
溴己新对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5.地塞米松鼓室
内注射对分泌性中耳炎外周血和中耳积液中CD4^(+)、CD8^(+)T细胞、IL-2、IL-4水平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与护理新进展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与护理新进展摘要:患者一旦患有分泌性中耳炎,会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同时此疾病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因此需要给予患者科学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文章首先阐述分泌性中耳炎诊断,其次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最后分析护理内容。
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医疗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仅供参考。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诊治与护理;进展前言:在临床上,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也可以称之为非化脓性中耳炎[1]。
主要特征为中耳积液、听力水平降低。
此疾病在儿童群体中发病概率较高,由于此疾病会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如果是患儿生病,还会影响患儿成长,因此对护理和诊治工作提出较高要求。
文章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综述如下。
1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患者一旦出现分泌性中耳炎,在诊断期间,需要与急性中耳炎进行鉴别。
急性中耳炎在治疗不彻底,或者迁延不愈的情况下就会转变为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患病时间较短[2]。
患者会出现剧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病程较长特点,同时主要症状是耳闷、耳痛,呈现间断性。
部分患者会出现无耳痛现象。
同时还要与鼻咽癌和鼻咽部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
鼻咽癌早期症状为颈部包块而涕中带血,部分患者耳部症状更明显,通过癌内镜检查在早期不容易发现。
如果患者出现单耳分泌性中耳炎,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鉴别工作。
2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研究2.1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治疗成人的分泌性中耳炎,可从以下三点出发。
第一,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方式,采用鼻腔收缩剂能够促使咽鼓管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常用药物包含麻黄素制剂等药物。
但是使用此药物时需要重视,防止患者产生药物依赖。
一般治疗时间在7日以内,如果频繁使用,就会导致药物性鼻炎发生。
麻黄素类鼻腔收缩剂会导致,血压升高,如果老年人用药之后,需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第二,粘液促排剂,能够促使患者咽鼓管以及鼓室内粘膜生理功能得以调整,有利于排出鼓室内的积液,对于改善黏膜黏液有一定效果,可以采用盐酸溴索等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作者:孙青红 梁俊薇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第11期【摘要】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中医药治疗耳胀耳闭重视从整体出发,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和整体相联系,具有一定的优势;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以消炎抗感染及手术治疗为主,对于难治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疗效。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各有其独到之处。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中医学;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64.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46-05Abstract:Keywords:分泌性中耳炎[1](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临床症状主要为听力下降、耳痛、耳内堵闷感、耳鸣等,可伴有自听增强。
本病虽不危及生命,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鼓室内硬化病灶形成、鼓室粘连、胆脂瘤以及并发胆固醇肉芽肿等。
其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个全球健康问题,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学研究现状1.1病因病机中医学将其病因病机归于外邪、瘀、虚、气逆等方面,涉及的脏腑经络主要有肺、肾、肝及手太阳、少阳经脉等。
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风邪侵袭,痹阻耳脉;湿浊侵袭,留滞耳脉;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脾胃虚弱,痰湿蒙蔽以及肝肾虚损,虚火上炎[2]。
1.2内治法1.2.1从肺论治肖小玉等[3]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当从肺论治,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曰:“愚谓耳聋治肺者,自是肺经风热,痰涎郁闭之证。
肺之络会于耳中,其气不通,故令耳聋。
故宜治其肺,使气行则聋愈”。
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理,分泌性中耳炎的分型与治法大致可分为:①风寒袭肺型,因风寒束表,肺气不宣,寒邪循经入耳,耳窍为寒邪凝滞。
治宜疏风散寒,宣肺通窍;②风热袭肺型,风热袭肺,肺气郁闭所致,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③痰热郁肺型,痰火郁肺,络闭而致。
治宜清热化痰,宣肺通窍;④痰湿阻肺型,邪毒滞留,肺失宣肃,湿浊停聚耳窍而成。
治宜燥湿化痰,宣肺通窍;⑤肺气虚型,病久,肺气虚弱,肺失宣降所致,治宜培土生金,益气通窍。
江宁[4]运用李书良教授耳病从肺论治理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早期 60 例,总有效率100%。
刘绍武[5]认为本病当从肺从痰论治,风邪外袭、金实木郁、痰湿滞耳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治肺祛痰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1.2.2从痰论治干祖望[6]认为本病乃因四种痰“作祟”,分别为风邪之痰、湿浊之痰、脾虚之痰和肾虚之痰。
风邪之痰又有风热与风寒之分。
偏于风热者,应疏风清热消痰,用银翘散合二陈汤;偏于风寒者,应疏风祛寒消痰,用荆防败毒散合二陈汤;湿浊之痰应清热利湿化痰,用五神汤合二陈汤;脾虚之痰应健脾化痰,用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肾虚之痰则应温阳补肾,用附桂八味汤,根据中耳内液体的不同,稀者用王氏二陈汤,稠者用温胆汤,极稠者用控涎丹。
杜长河[7]从痰论治分泌性中耳炎,认为本病早期宜清热疏风化痰,中期宜健脾利湿化痰,后期宜温肾涤痰,以王氏二陈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本病48例,总有效率91.7%。
田进强等[8]认为本病病机不外乎邪风外感,导致气滞、血瘀、痰凝,致咽鼓管闭塞不通,鼓室腔积液而发病,治疗本病宜采取行气活血、化痰通窍法,处方用升清流气饮加减,配合听力图和鼓室图,辨证分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20 例,总有效率93%,体现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与中医治疗的优势。
王丽鸣[9]自拟通窍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8例,总有效率为98.04%,疗效显著高于口服抗生素的对照组,其方药开宣痰郁,通达气机,痰气开通,窍通耳自聪,能起到多种西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
王丽鸣[10]根据气升则痰升,气降则痰降,气滞则痰凝,气塑则痰聚的理论,运用理气化瘀之法,行气活血以化痰饮停聚所形成的鼓室积液,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钟振坡[11]采用祛痰开窍汤与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说明祛痰开窍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治疗后,观察组纯音气导听阀与气骨导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祛痰开窍汤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有显著提升听阀效果。
薛向上等[12]在鼓膜穿刺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祛痰开窍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1耳,总有效率为98.01%。
高岩等[13]祛痰清窍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45例,总有效率等85.25%。
1.2.3从湿、热、瘀论治李官鸿等[14]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为经气痞塞、肺气不宣致水道不通、湿浊停聚耳窍,故以行气活血、利湿通窍为治法,基本方剂固定,基本方为川芎、茯苓、柴胡各12g,桃仁、红花、泽泻、白术、香附、石菖蒲各10g,随证加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2例,其中显效28 例,有效13 例, 1 例无效。
宋翠叶[15]认为脾虚湿盛,气血瘀滞,脉络受阻,耳窍失聪为本病病因,应治以补脾除湿,化瘀通窍,病程短者用通窍聪耳汤(柴胡12g,香附12g,川芎12g,黄芪18g,白术12g,茯苓18g,薏苡仁24g,葛根15g,升麻9g,泽泻12 g,石菖蒲12g,甘草6g),病情久延,虚实夹杂者,先进汤剂,继服通窍聪耳丸(柴胡12g,香附12g,川芎12g,全蝎6g ,地龙12g,黄芪12g,白术12g,茯苓18g,葛根12g,丝瓜络12g,石葛蒲12g,甘草6g),缓图其功,同时配合鼓膜穿刺抽液,有效率为95.05 %。
马仲平等[16]认为鼓室积液为风热湿邪蔽阻耳窍,多于感冒后发生,故以清热疏风除湿、芳香通窍为法,配合声频共振治疗仪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8例,总有效率85.3%。
汪冰[17]从风邪侵袭、痞塞耳窍的发病机理出发,应用疏风散邪、利湿通窍为治疗原则,运用柴芷汤(柴胡、白芷、川芎、防风、泽泻、丹皮、石菖蒲、桔梗、白蒺藜、甘草)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田永远等[18]运用谭敬书先生之通气散合泽泻汤加石菖蒲,达到宣壅化湿的功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饮停中耳证35例,总有效率88.57%。
李成光[19]用通气散合二陈汤加减以宣肺燥湿利水通窍,可以改善咽鼓管功能,提高其纤毛运动能力,促进中耳积液吸收,以及抑制中耳积液再产生,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2例,总有效率为88.57%。
柴峰[20]从气滞夹湿立论,认为本病是由邪毒内侵,湿热毒邪积滞,耳窍经气痞塞不宣而致,也有因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致邪毒滞留,脉络受阻,耳窍闭塞而成,采用通窍聪耳汤(柴胡15g ,香附(醋制)12g ,川芎12g ,葛根15g ,通草12g ,丝瓜络15g ,石菖蒲15g ,丹参15g ,全蝎12g,白芷12g ,茯苓30g ,甘草6g)随证加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0例,总有效率达95%。
贺兴等[21]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日久邪毒滞留耳窍,脉络阻滞,气滞血瘀,致使清阳浊阴升降失常,清窍失其濡养,治当以化瘀升清通窍,方选用通窍活血汤,其辨证组方不仅能达到促进通气排液,抑制中耳积液再生成,同时还有控制鼻腔鼻咽病灶,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根据这一原则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4耳,总有效率为95.13%。
严道南[22]认为气滞血瘀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因素又是致病因素,行气活血法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选用聪耳活血方(红花、丹皮、赤芍、当归、川芎、鸡血藤、黄芪、柴胡、醋香附、炙甘草),方中集诸多行气活血之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0例,总有效率83.33%。
1.2.4从肝胆论治王皓等[23]从足少阳胆经之脉循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互为表里出发,认为肝胆疾病互为影响,肝胆湿热壅盛可影响耳部,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0例,总有效率为95%。
1.2.5从虚论治徐爱霞[24]认为该病以表寒里热、脾肾气虚为主要特征。
因此,在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以扶正祛邪、疏风散热为主要原则,方选龙花汤(金银花10g,龙胆草6g,知母10g,柴胡6g,白茅根10g,麻黄6g,桂枝6g,甘草3g,黄芪10g)治疗39例,总有效率94.87%,并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
陈协云等[25]从“脾气不升,则九窍不利”出发,从参苓白术散合通气散加减化裁而来健脾利水方(黄芪30g,防风10g,焦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石菖蒲10g,杏仁10g,川芎10g,丹参10g,车前子10g,薏苡仁30g,香附10g,枳壳6g),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健脾利水方可有效提高咽鼓管表面物质的含量,减少中耳渗液,应用于临床治疗27耳,其中治愈3耳,显效13耳,好转12耳。
林文森[26]认为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病程缠绵者的治疗原则是补肾健脾,通窍渗液,若鼓膜粘连应酌加活血软坚类药物。
1.3其他疗法1.3.1针灸疗法江洁等[27]于翳风穴注射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6例,总有效率91.3%,但翳风穴附近血管丰富,深处为迷走神经,注射药物容易引发危险。
林子升等[28]通过针刺蝶腭神经节(颧骨弓的下沿,约相当于颞骨颧突和颧骨颞突合缝线部位稍显膨大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50例,总有效率为94.7%。
针刺蝶腭神经节,刺激机体交感、副交感神经达到平衡,改善咽鼓管功能,减轻咽鼓管的水肿,从而降低中耳负压,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减少药物的使用,降低治疗成本,缩短治疗时间,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手术,并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1.3.2鼓膜按摩鼓膜按摩最早记载于《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其通过使外耳道交替产生正负压,引起鼓膜运动而起到按摩鼓膜的作用。
杨志萍[29]运用导管法咽鼓管吹张联合鼓膜按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2耳,总有效率为87%;耿琦[30]通过导管法咽鼓管吹张联合鼓膜按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治疗60耳,总有效率为87%,取得较好疗效,且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2分泌性中耳炎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2.1病因病机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有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免疫反应三大学说。
麻伟南等[31]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关,胃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可能因反流进入鼻咽、鼓室内,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提示通过治疗胃食管反流可能改善分泌性中耳炎,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近年研究表明,咽鼓管内存在表面活性物质,其功能与肺泡内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相似,能降低表面张力,使咽鼓管保持开放状态,如果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功能障碍,咽鼓管将发生闭塞,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耳气压性损伤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