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分析课件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帮助宝宝进 行爬行训练,如设置障碍物、引导宝宝 越过障碍等。
爬行训练还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 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详细描述
爬行是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里程碑之 一,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协调性、平衡感 和肌肉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 也可以引导宝宝自己 穿衣服、洗手、使用 餐具等,提高宝宝的 自理能力和精细动作 能力。
THANKS
案例二:宝宝走路摔跤怎么办?
详细描述
宝宝走路摔跤是常见现象,家长 不必过度紧张,应先观察宝宝是 否有受伤迹象。
如果宝宝没有受伤,家长可以鼓 励宝宝自己站起来,给予宝宝安 慰和鼓励。
总结词:宝宝走路摔跤是常见现 象,家长不必过度紧张,应鼓励 宝宝自己站起来并安慰宝宝。
如果宝宝频繁摔跤或出现其他异 常表现,家长应及时咨询医生。
被动运动等,以刺激肌肉和骨骼 的发育。
矫形器应用
根据需要,为婴幼儿配备适当的矫 形器,以帮助其纠正异常姿势和增 加关节稳定性。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特定的疾病 或症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康复训练方法
引导式教育
通过引导和教育的方式,让婴幼 儿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如翻身、
坐立、爬行等,以促进粗大运动 发育。
感觉统合训练
针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婴幼儿,进 行感觉统合训练,以提高其对周
围环境的感知和适应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结合婴 幼儿的喜好和需求,进行有针对 性的训练,如游戏、玩具操作等。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促 进策略与建 议
营养与饮食
总结词
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粗大动作(如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的发展先于精细动作(如拿取、握持、掌握工具),一般从出生后的几个月开始。
2. 从头部控制到身体控制:婴幼儿刚出生时,只能通过头部的转动来控制自己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实现更复杂的动作。
3. 从整体运动到局部运动:刚开始时,婴幼儿的运动是整体协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控制和协调局部的肌肉群,实现更精细的动作。
4. 视觉引导动作发展:视觉对于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首先通过眼睛追随物体的运动,然后逐渐能够将目光和手部动作协调起来,最终实现目标的准确握取。
5. 手眼协调的发展:婴幼儿初期可能会有手眼协调不准确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探索,手眼协调逐渐变得更加准确和稳定。
6. 经验和环境的影响:婴幼儿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也会受到他们的经验和环境的影响。
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机会,例如在安全环境中提供足够的自由运动空间和适当的玩具,可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探索,他们逐渐掌握和发展出更复杂的动作能力。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04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什么是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儿童通过肌肉和骨骼的调节,完成身体的基本运动技能,如翻身、爬行、行走等,从而逐步掌握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的过程。
粗大运动发育是儿童智力、情感、社会和运动技能发展的重要基础。
儿童在这一阶段发育顺利与否,将对其整个生长发育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阶段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0~1个月在这个阶段,宝宝的四肢会出现不自主且无意识的运动,大部分时间宝宝都处于躺着的姿势,肢体活动不多,能抬起头的时间极为有限。
2. 1~4个月宝宝的脖子逐渐变得更加稳定,可以自主抬起头并保持较长时间的姿势。
手臂和腿也开始有规律地运动,宝宝会尝试踢腿和抓东西。
3. 4~8个月宝宝开始有意识地转身,能够从仰卧位到侧卧位,从侧卧位到俯卧位。
手掌的发育使宝宝能够更好地捏取物品、用力将物品放入嘴中。
4. 8~12个月宝宝可以通过爬行向前移动,或是用手扶着物品站立和行走。
手能够完成更加精细的动作,如拍手、形成不同的手势等。
促进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方法1. 提供安全有趣的游戏空间建立一个安全、有趣的游戏空间,可以让宝宝自由地爬、爬行、跳跃、扔球,促进宝宝的肌肉和骨骼的发育,让宝宝乐在其中。
2. 提供足够的自由时间让宝宝有足够的自由时间玩耍,不要让宝宝始终处于车床或婴儿车里,这会限制宝宝的身体活动和探索能力。
3. 创造互动的机会和宝宝一起玩游戏,例如躺在地上和宝宝玩拍打游戏,或者是做翻身练习等,这些互动的经验对于宝宝的身体运动发育和情感发展都非常有帮助。
4. 注意保暖和安全婴幼儿的身体比较娇嫩,对于环境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所以在训练粗大运动发育时,应保持房间的温度适宜,不要使宝宝感到过冷或过热。
另外,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宝宝的安全,特别是在游戏和练习粗大运动技能的时候,随时保持警惕。
粗大运动发育是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儿童身体和智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人体发育学》第六章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一、反射运动——立直反射
5. 视性立直反射 视性立直反射是头部位置随着祝野的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应,是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 (1)测试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检查方法同迷路性立直反射。 (2)测试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立直位置。 该反应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
第六章
婴幼儿期粗发育
掌握: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包括反射发育和姿势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评定 内容及方法 熟悉:粗大运动发育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了解:常用粗大运动发育评定量表
第一节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 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7.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4-6个月发生,在紧张性迷路反射基础上
与手眼协调,平衡,注意力发育,脊柱姿态等相关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8. 盖伦反射 (1)测试方法:小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自上往下刺 激一侧脊柱旁 3cm 或刺激腰部。 (2)测试反应:躯干向刺激的一侧弯曲。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躯千的自主运动,从而影响翻身、坐、 站及体位变换功能。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4. 手握持反射 : (1)测试方法: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人并按压。 (2)测试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持续握物。 手握持反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主动抓握和前臂支撑。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5. 紧张性迷路反射 (1)测试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或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测试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 部前屈,臀部凸起。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的规律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的规律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规律是指小儿发育的运动技能和发展步骤,由
大到小,由普通到精细,包括以下内容:
一、体前屈曲的发育
1. 几个月大的宝宝能够在母亲的膝枕中尝试自己的体前屈,两膝上举,屁股直起,脚尖着地,头颈抬起。
2. 五个月大的宝宝能够坚持地在母亲膝枕上放松体前屈,两膝上举,
扶着母亲双手支撑,头可以抬起。
3. 八个月大的宝宝可以自行进行体前屈运动,腹部和胸部离开床底,
头和脖子偏向前方。
二、胯部躯干支撑的发育
1. 九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坐稳,偶尔会拉到胯部躯干,双手手肘不断的
利用躯干支撑。
2. 十一个月大的宝宝可以用两膝和膝盖支撑自己稳定的站立,两肘扶
住床边,双手拉住躯干。
3. 四岁左右的宝宝可以独立站立,双手拿着小玩具,双脚十字平行,
稳定可靠。
三、行走的发育
1. 八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利用椅子,家具和母亲手臂的支撑开始行走。
2. 十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独立行走,双脚之间保持不懈的支撑,运动仍然僵硬,行走速度缓慢。
3.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逐渐掌握走路的技能,双腿可以持续支撑,走起路来稳定可靠,行走速度越来越快。
四、跳跃的发育
1. 十一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利用物体或人们的支撑,慢慢地尝试向上跳跃,贴地跳跃,仍然是半跳半落状态。
2. 两岁左右的宝宝可以拉地板上的椅子,独自跳起,双腿可以协调配合,弹跳的高度和重复的次数比以前有了进步。
3. 三岁以上的宝宝可以拉着另外一个小朋友,双腿落地时可以稳定支撑自己,并且可以比较灵活地跳跃。
0-7岁儿童粗大运动发育图表
• 对基于运动的活动缺乏信心 • 使用游乐场设备的困难 • 在活跃的环境(例如游乐咖啡馆、
游 乐 场 )中 与 其 他 孩 子 互 动 困 难 或 缺乏信心
• 能够拿着物体上楼•
• 向前跳 10 次而不摔倒
可能会导致自尊心差
• 演示后向前跳跃 5岁
1岁
趴着
• 肌肉发育不良
• 拉着自己站起来
• 延迟游戏技巧
• 扶着家具走路
• 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采取 2-3 个步骤
• 模仿成人滚动球
18 月
• 坐着、爬行、散步 • 步态仍然很宽,但走路/跑步不那么笨拙 • 推球(实际上并没有踢球)
• 延迟游戏技巧 • 由于有效动员能力延迟,难以与环
境互动 • 肌肉发育不良
• 走路平稳,转弯
• 开始运行
• 跑步和跳跃的肌肉发育不良
• 能够在走路时拉动或携带玩具
• 独立玩耍和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延
2岁
• 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从家具上爬下来
迟
• 在支撑下上下台阶
• 社交互动能力下降
• 从地板上捡起玩具而不会摔倒
• 模仿单脚站立
• 社交互动机会减少
• 模仿四肢的简单双侧运动(例如双臂并 • 身体意识和运动计划技能发展不
• 悬挂在酒吧上至少 5 秒钟
• 对基于运动的活动缺乏信心 • 参加体育活动的困难
• 投掷球时腿与投掷手臂在同一侧向前迈 • 玩移动玩具(如自行车和踏板车)
步
有困难
• 仅用手接住小球
• 轻盈地踩在脚趾上 • 能够在平衡木上行走 • 能够使用跳绳跳过 6岁 • 跳跃可以 2 米 • 展示成熟的投掷和接球模式 • 成熟(精湛)的跳跃技巧
拢) 3岁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展规律
一、由上至下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展遵循由上至下的规律。
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的运动能力主要集中在头部和颈部。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运动能力逐渐向下发展,从头部和颈部到躯干,再到四肢。
这种发展规律是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顺序所决定的,它反映了婴幼儿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发展过程。
二、由近至远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另一个发展规律是由近至远。
这意味着婴幼儿的近端关节(如肩部和髋部)的运动能力先于远端关节(如手腕和脚踝)的发展。
这种规律的出现是因为婴幼儿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肌肉力量较弱,只能控制靠近躯干的较大肌肉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肌肉力量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控制远端关节的运动。
三、由不协调到协调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第三个发展规律是由不协调到协调。
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婴幼儿的大多数动作是不协调的,这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成熟,他们的动作也变得越来越协调。
这种协调性的提高是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婴幼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四、规律性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最后一个发展规律是规律性。
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模式。
这种规律性反映了
婴幼儿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过程。
了解这些规律性有助于家长和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定期评估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他们在正常的发育轨迹上成长。
4.粗大运动发育
第一节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 粗大运动是指抬头、翻身、 坐、爬、站、走、跑、跳 等大运动。
• 粗大运动发育包括反射、
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其中,反射发育是基础。
一、反射发育
• 概念:反射是指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下的不随意且按照 一定模式的应答,它是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 与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密切相关的反射:包括原始反射、
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
•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 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 一、反射发育
•
• • •
(一)原始反射
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1)检查体位 仰卧位 (2)刺激方法 将婴儿的头转向一侧。
•
(3)反应 婴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
一、反射发育
(一)原始反射
4.拥抱反射
(1)检查体位 仰卧位 (2)刺激方法 5种引出方法 ①声法 用力敲打床边附件发出声音
②落法 太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
③托法 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0~150 ④弹足法 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⑤拉手法 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开 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突然将手抽出。
•
(4)持续时间 0~4个月
•
该反射类似四足动物瞄准猎物时的姿势 是一个很有名的反射。
一、反射发育
• (一)原始反射 • 12. 交叉伸展反射 此反射胎儿期已经很活跃。 • (1)检查体位 仰卧位,一侧下肢屈曲,另一侧下肢伸展。 • (2)刺激方法 使伸展侧下肢屈曲。
• (3)反应 伸展侧下肢屈曲时,对侧屈曲的下肢变为伸展。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婴幼儿期是一个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对于婴幼儿的发育而言,粗大运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性、发育里程碑以及促进发育的方法。
一、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性婴幼儿期是婴儿从0至2岁的阶段,也是粗大运动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粗大运动发育指的是婴幼儿控制躯体、肢体的能力,例如翻身、爬行、坐立、站立和行走等。
这些能力的发展对于婴幼儿后续的学习、成长和社交意义重大。
首先,粗大运动发育是婴幼儿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手段。
通过运动活动,婴幼儿能够主动了解周围环境,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并培养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还对语言和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不断锻炼控制躯体和肢体的能力,婴幼儿的大脑得到良性刺激,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二、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里程碑在婴幼儿的生长过程中,他们会经历一系列的发育里程碑,标志着他们粗大运动发育的进展。
以下是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一些典型里程碑:1. 四个月左右:婴儿可以翻身并从俯卧位转至仰卧位;2. 六至七个月:婴儿可以坐起,并开始尝试爬行;3. 八至九个月:婴儿可以借助支撑物站立并保持平衡;4. 十至十二个月:婴儿可以自由站立,并尝试行走几步;5. 十八个月:婴儿可以双脚行走,且愈发稳定;6. 两岁:婴幼儿可以迅速行走,跑动,并开始尝试跳跃等活动。
这些里程碑的实现需要婴幼儿的神经系统、肌肉协调和平衡能力的相互配合。
当婴幼儿达到相应的里程碑时,家长和保育者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帮助他们继续发展。
三、促进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方法为了促进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家长和保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安全健康的运动环境:确保婴幼儿的活动区域没有危险物品,家具布局合理,地板干净平整,以提供安全、支持和稳定的环境。
2. 给予适当的挑战:以婴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适时为他们提供一些难度适中的运动挑战,如放置玩具在稍远处以鼓励他们爬行、或者为他们提供稳固的支撑物以促进站立和行走。
粗大运动发育名词解释
粗大运动发育名词解释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婴幼儿时期发育的一种类型,主要包括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发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和大脑的发展。
在婴幼儿时期,粗大运动发育是逐步形成的过程。
从出生开始,婴儿的肌肉群体不断得到动用和训练,这些动作不仅包括日常生活的必需活动,如吃饭、睡觉、更衣等,也包括主动的游戏和探索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动作越来越精细和协调,孩子的运动技能也日益成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粗大运动发育名词解释:1. 抬头:这是婴儿最早发展的粗大运动技能之一。
通常在出生后两个月左右的时候,孩子才开始能够抬起头部观察周围环境。
这是因为他们的颈部肌肉力量得到了加强,并且一些积累的经验使他们更加熟练地控制头部的运动。
2. 翻身:婴儿通常在出生后四个月至七个月的时候开始学会翻身。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依赖于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来完成从俯卧位到仰卧位,从仰卧位到俯卧位的转换。
3. 爬行:爬行是婴儿练习自主运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常会在六个月至十个月的时候开始。
这种运动需要孩子同时协调控制手、脚和躯干的肌肉群体,以完成轮流移动四肢的动作。
4. 站立:在一岁左右,孩子通常已经有足够的肌肉力量来站立并保持平衡了。
然而,仍然需要经过一些学习和训练来掌握这种技能,并且逐渐进化成为走路和奔跑等更为复杂的运动。
5. 扔球:扔球是一种需要良好的手眼协调性的活动,并且需要处理速度、方向及完美的往返技巧。
这种运动要求孩子掌握多任务处理的技能,能够同时协调视觉、触觉和感觉神经来完成这项任务。
除了以上这些粗大运动技能,婴儿和幼儿还经历着许多其他运动发育方面的重要阶段,如转移重心、跳跃、跑步等。
这些阶段的实现是基于婴幼儿持续接受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通过亲近的互动体验,发展出更为成熟、精细的粗大运动技能。
总结来说,粗大运动发育是孩子身体和大脑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它为孩子未来的运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也为其智力、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婴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粗大运动发育包括婴幼儿学习如何翻身、坐起、爬行、站立和行走等活动。
这些发育阶段的达成对婴幼儿的整体发育和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婴幼儿发育的方法。
婴幼儿期的粗大运动发育是儿童发展的基础。
通过粗大运动练习,婴幼儿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这些运动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和空间意识。
此外,粗大运动还对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能,婴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他们周围的环境。
促进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父母应该给予婴幼儿相应的支持和鼓励。
他们可以提供安全的环境,为婴幼儿提供适当的玩具和器材来刺激他们的运动。
例如,摆放一些柔软的垫子和玩具在地板上,可以刺激婴幼儿爬行和翻滚的兴趣。
此外,婴幼儿的床和摇篮应该设计成适合他们转身和爬行的高度。
其次,婴幼儿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进行自由活动。
婴幼儿应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来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
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对婴幼儿活动的限制,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尝试和发现。
当婴幼儿能够独立行走时,父母应该提供一些合适的玩具和工具来鼓励他们走动。
除了提供适当的支持和环境外,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也是促进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方法。
婴幼儿可以参与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体育活动,如爬行和跑步。
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发展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提高身体的灵活性。
最后,婴幼儿的饮食也对粗大运动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摄取足够的营养来支持身体的发育和成长。
父母应该确保给婴幼儿提供均衡的饮食,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对于婴幼儿的骨骼和肌肉的发育非常重要。
总之,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对于他们的整体发展和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支持和环境,婴幼儿可以学习和掌握各种粗大运动技能,促进身体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引言概述: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婴幼儿在从出生到3岁左右的时期内,逐渐掌握和发展各种粗大运动技能的过程。
这一发育阶段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对于婴幼儿的身体控制、协调、平衡和力量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各个方面,以帮助家长和儿童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婴幼儿的运动发展。
正文内容:1.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性粗大运动发育对于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粗大运动发育与智力发展的紧密关系粗大运动发育与情绪调节和社交互动的联系2.翻身和爬行的发育阶段婴儿翻身能力的发展过程翻身对于婴幼儿的身体力量和平衡的重要性爬行对于婴幼儿空间感知和身体协调的促进3.坐姿和站立的发展婴儿坐姿的发展过程坐姿对于婴幼儿身体控制和平衡的培养站立对于婴幼儿腿部力量和协调性的训练4.行走和奔跑的发展妥善引导婴幼儿开始迈步行走步行对于婴幼儿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有益奔跑对于婴幼儿心肺功能的提升和身体协调性的培养5.物体操控和球类运动的发展婴儿抓握能力的发展阶段物体操控对于婴幼儿手指灵活性的培养球类运动对于婴幼儿眼手协调和团队合作的培养总结: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是婴幼儿期间至关重要的发展过程,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翻身、爬行、坐姿、站立、行走和奔跑以及物体操控和球类运动的学习和训练,婴幼儿可以不断提升身体控制、协调、平衡和力量等基本运动技能。
因此,家长和儿童教育者应该重视并积极促进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给予婴幼儿良好的运动环境和适宜的引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引言概述婴幼儿时期是人体发育最快的阶段,尤其是粗大运动发育对于婴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粗大运动发育包括脖子的控制、坐立、爬行、站立以及行走等动作,这些动作的逐渐掌握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展和日后的学习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的发展指标。
正文内容一、脖子的掌握1.脖子的控制能力是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基础,它的发展标志着婴幼儿开始有了一定的身体控制能力。
《人体发育学》第三章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1
第三章 目 录
第一节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一、反射发育 二、姿势运动发育
第二节 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第三节 粗大运动发育评定
一、评定内容及方法 二、常用的评定量表
2
第一节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返 回
第三章
3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 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 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46
6.降落伞反射
又称保护性伸展反射。由于其中枢在中 脑,因此该反射的意义等同于立直反射。
检查时注意观察两侧上肢是否对称,如 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 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 提示脑瘫或脑损伤。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47
降落伞反射
(1)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 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 俯冲一下。
脑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时难以引出,偏 瘫时一侧缺失。 (1)检查方法:小儿俯卧位,颜面着床, 两上肢放于脊柱两侧,稍候观察变化。 (2)反应:小儿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 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3)存在时期:0~6周。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21
8.侧弯反射
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若持续存在可导致坐位平衡困 难,无法维持正常直立姿势,孩子也不可能发展对称 性运动,因为任何侧面的刺激都会引起不对称姿势。 (1)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 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2)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3)存在时期:0~6个月。
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 发育两方面。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人体发育学》第三章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评定)
9.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
适用于0~72个月龄儿童,是一种定量和定性 功能评定量表,包括2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是一种定量和定性功能评定量表,包括2个相 对独立的部分,6个分测试, 3个给分等级,最后 得出:原始分、相当年龄、百分比、标准分(量 表分)、综合得来的发育商和总运动商。
4.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 采用AIMS对正常运动发育、运动发育迟缓及可
疑异常运动模式进行监测。
5. Milani正常儿童发育量表 通过对自发反应和诱发反应六个方面的27项检 测,对运动发育进行评定,得出运动发育率。
6.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
将不同体位的反射、姿势和运动模式分为88项评定指标, 共分五个功能区,最后得出原始分(5个能区原始分);各能 区百分比(原始分/总分×100%);总百分比(各能区百分比 相加/5);目标区分值(选定能区百分比相加/所选能区数)。
无肌紧张变化 关节过度伸展
5.关节活动度评定(8项) (1)头部侧向转动试验 (2)臂弹回试验 (3)围巾征 (4)腘窝角 (5)足背屈角 (6)跟耳试验 (7)股角(又称内收肌角) (8)牵拉试验
6.反射发育评定(详见第一节) 7.平衡功能评定
①平衡反应评定; ②静态平衡功能评定; ③动态平衡功能评定; ④综合性平衡功能评定,可采用Berg量表; ⑤对平衡障碍原因进行分析,即对运动系统的评 价以及对平衡感觉组织的检查。
体发育的大范围评价表。
2.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分为5个部分:
①行为能力(6项); ②被动肌张力(4项); ③主动肌张力(4项);
简述0~3岁学前儿童粗大动作发展规律
简述0~3岁学前儿童粗大动作发展规律
0~3岁学前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规律如下:
1. 自上而下的发展:从头、颈、腰部的掌握开始,到逐渐掌握上肢和下肢的运动。
2. 发展过程中的运动演变:婴幼儿初期的运动是泛化牵连和多余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通过抑制多余运动来实现对特定肌肉群的控制。
例如,初期行走时双手高举、身体前倾,但熟练行走后,双手可以自由活动,身体保持平衡。
3. 运动协调的发展:婴幼儿从最初分离的运动开始,逐渐发展出多组肌肉的协调运动能力。
例如,在行走时双手自然下垂,进一步发展为快跑时双臂协调地摆动。
4. 先取后舍的原则:婴幼儿在粗大动作发展过程中常常先取得某项技能,然后才逐渐学会放弃之前习得的技能。
例如,先能拉着床栏站起来,然后才能从站立位坐下;先能抓取物体,然后才能放下。
3《人体发育学》第三章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3)存在时期: 0~3个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5.踏步反射(自动站立和行走反 射)
肌张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 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长, 而且迈步时双腿内旋、内收交叉,脚掌 跖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6.张口反射
脑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时难以引出,偏 瘫时一侧缺失。 (1)检查方法:小儿俯卧位,颜面着床, 两上肢放于脊柱两侧,稍候观察变化。 (2)反应:小儿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 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3)存在时期:0~6周。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8.侧弯反射
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若持续存在可导致坐位平衡困 难,无法维持正常直立姿势,孩子也不可能发展对称 性运动,因为任何侧面的刺激都会引起不对称姿势。 (1)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 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2)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3)存在时期:0~6个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侧弯反射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9.紧张性迷路反射
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 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 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 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紧张性迷路反射
(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 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 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 髋关节屈曲使臀部凸起,耻骨部无法贴近桌面; 上下肢均呈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小儿的姿势与运动的发育是随着小儿身 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的 逐渐发育进行的身体不断克服地心引力从 水平位上逐渐抬起发育成为与地面垂直位 的过程。
3《人体的发育学》第三章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22
侧弯反射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23
9.紧张性迷路反射
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 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 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 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24
紧张性迷路反射
(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 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 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 髋关节屈曲使臀部凸起,耻骨部无法贴近桌面; 上下肢均呈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39
躯干立直反射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40
3.躯干躯干立直反射
(1)检查方法:如上述方法,使小儿 转成侧卧位。 (2)反应:小儿主动回到仰卧位的姿 势。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41
4.迷路性立直反射
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 号经过前庭脊髓束,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 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此反射3~4个 月出现,5~6个月明显。
54
4.坐位反应
前方6个月左右出现,侧方7个月左右出现,后方10个月左右出现, 终生存在 (1)检查方法:小儿于坐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 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 (2)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的同时, 分别出现两上肢迅速向前方伸出;倾斜侧上肢立刻向侧方支撑、 另一侧上肢有时伸展;两手迅速伸向后方做支撑动作。通过上述 反应,保持身体的平衡。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30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返 回
简述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展规律
简述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展是指婴幼儿通过身体的运动和活动,逐渐掌握身体的平衡、姿势、力量、速度、协调性等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展规律:
1. 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婴幼儿主要通过头部和躯干的运动来探索周围环境,例如抬头、翻身、坐起等。
2. 在6个月左右,婴幼儿开始学会爬行和站立,这是婴幼儿粗大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 在9个月左右,婴幼儿开始学会走路,这是婴幼儿粗大运动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4. 在1岁左右,婴幼儿开始学会跑步、跳跃、攀爬等更复杂的运动技能。
5. 在2岁左右,婴幼儿开始掌握更高级别的运动技能,例如投掷、接球、跳绳等。
6. 在3岁左右,婴幼儿开始掌握更复杂的运动技能,例如打篮球、踢
足球、打乒乓球等。
7. 在整个婴幼儿期,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鼓励,以确保婴幼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运动刺激和机会,促进其粗大运动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婴幼儿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都有所不同,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婴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鼓励,而不是过分强调某个年龄段的标准。
同时,也需要注意婴幼儿的安全,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意外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3)存在时期:0~6周。
24
9.侧弯反射(躯干内弯反射)
肌张力低下难以引出,脑瘫患儿或肌张 力增高可持续存在,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 意义。
侧弯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躯干的自 主运动,从而影响翻身、坐、站及体位变 换功能。
45
4.迷路性立直反射
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 经过前庭脊髓束,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元 ,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 (1)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 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 倾斜。检查时注意不要过分倾斜。 (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 直立位置。 (3)存在时期: 3~4个月出现,5~6个月明显→终生。
25
9.侧弯反射(躯干内弯反射)
(1)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 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2)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3)存在时期:0~6个月。
26
10.紧张性迷路反射(TLR,前庭脊髓反射)
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 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自主伸展、屈 曲以及抬头的发育。
▲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
到刺激时→四肢肌紧张的变化
▲去大脑强直、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
也可见部分亢进
▲ 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
▲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
手口眼协调运动、躯干回旋、翻身、四肢支撑爬 行等发育
30
1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33
1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
34
13.交叉伸展反射
胎儿期此反射已经很活跃 (1)检查方法及反应:①小儿仰卧位,检查 者握住小儿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按压或敲 打此侧足底,可见对侧下肢先屈曲,然后内 收、伸直,似要蹬掉这个刺激 ②小儿仰卧位,一侧下肢屈曲,一侧下肢伸展 ,检查者使伸展侧下肢屈曲,可见对侧屈曲 位下肢变为伸展。 (2)持续时间:0~2个月
(3)存在时期:拥抱型0~3个月 伸展型4~6个月
19
5.放置反射(跨步反射)
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 (1)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略向前倾斜), 将一侧足放于桌面,另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
(2)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 抬到桌面上。 (3)存在时期:0~2个月。
20
6.踏步反射(步行反射)
43
2.躯干头部立直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 住小儿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成侧卧位。
(2)反应:此时小儿头部也随着躯干转动 ,并有头部上抬的动作。
(3)存在时期: 2~3个月→5岁
44
3.躯干躯干立直反射
(1)检查方法:如上述方法,使小儿转成侧 卧位
(2)反应:小儿主动回到仰卧位的姿势 (3)存在时期: 3~4个月→5岁
8
原始反射
1.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 2.手握持反射(hand palmar grasp reflex) 3.足握持反射(foot palmar grasp reflex) 4.拥抱反射(Moro reflex) ①拥抱型;②伸展型 5.放置反射(placing reflex) 6.踏步反射(stepping reflex) 7.张口反射(Babkin)
17
4.拥抱反射(惊吓反射)
(2)反应:分为两型 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
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呈 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
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 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 觉,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
18
4.拥抱反射(惊吓反射)
臀位分娩的新生儿、肌张力低下或屈肌张力 较高时该反射减弱;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 可亢进并延迟消失。
21
6.踏步反射(步行反射)
(1)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 其一侧
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 (2)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
起,类似迈步动作。 (3)存在时期: 0~3个月。
本章粗大运动发育主要介绍 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6
一、反射发育有哪几方面?
原始反射 立直反射 平衡反应
7
(一)原始反射
什么是原始反射? 新生儿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也是婴 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 髓和桥脑。 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人类初期各 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 意运动的基础。多于2~6个月内消失。 特点: 不精确、易泛化 原始反射缺失、减弱、亢进或残存,都 是异常的表现。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 头转向一侧。
(2)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 而伸展,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拉弓射箭”姿势
(3)存在时期:0~4个月。
31
1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32
1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
意义同ATNR,该反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全 身自主伸展与屈曲的发育。 (1)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 (2)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 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0~2m
Hale Waihona Puke 38(二)立直反射
又称矫正反射,是身体发生空间位置 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 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和间脑。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 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 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
39
(二)立直反射
脑发育落后或脑损伤患儿立直 反射出现延迟,肌张力异常、原始反 射残存可严重影响立直反射的建立, 进而影响平衡反应的建立。
27
10.紧张性迷路反射(TLR,前庭脊髓反射)
(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 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 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 (3)存在时期:0~4个月。
28
1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
(2)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 (3)存在时期:0~4个月。
12
13
3.足握持反射
出生后即出现,随着独站功能的建立而消失 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站立功能 脑瘫患儿此反射可持续存在 (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木棍从婴儿足掌的尺侧
放入并按压 (2)反应:小儿足趾屈曲。 (3)存在时期:0~10个月。
14
46
迷路性立直反射
47
5.视性立直反射
是头部位置随着视野的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射 ,该反射在人类相当发达,是维持姿势的 重要反射。
该反射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 脑损伤。
48
5.视性立直反射
(1)检查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 放于检查者的膝上,然后将小儿身体向前、 后、左、右倾斜。
41
1.颈立直反射
新生儿期唯一能见到的立直反射 是小儿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关系的反 射,以后逐渐被躯干立直反射所取代 出生后出现,持续6~8个月
42
1.颈立直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 小儿头部向一侧转动。
(2)反应:小儿的肩部、躯干、骨盆都 随头转动的方向而转动。
(3)存在时期: 出生后持续6~8m
9
原始反射
8.上肢移位反射(arm passage reflex) 9.侧弯反射(incurvation reflex) 10.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
TLR) 1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ATNR) 1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15
16
4.拥抱反射(惊吓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引出方法5种 ①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 ②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 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 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⑤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
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
(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 能保持立直位置。
(3)存在时期: 4个月左右出现,5~6个月明显→终生。
49
6.降落伞反射
又称保护性伸展反射 中枢在中脑,意义等同于立直反射
观察两侧上肢是否对称,如果一侧上肢 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 或偏瘫; 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脑损伤。
出现及存在时间
觅食反射
0~4m
手握持反射
0~4m
足握持反射
0~10m
拥抱反射
0~6m
放置反射
0~2m
踏步反射
0~3m
张口反射 上肢移位反射 侧弯反射
脊髓、延髓 桥脑
0~2m 0~6w 0~6m
紧张性迷路反射
0~4m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0~4m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0~4m
交叉伸展反射
0~2m
阳性支持反射
40
(二)立直反射
1. 颈立直反射(neck righting reflex) 2.躯干头部立直反射(body righting reflex acting on the head) 3.躯干躯干立直反射 (body righting reflex acting on the body) 4.迷路性立直反射 (labyrinthine righting reflex) 5.视性立直反射(optical righting reflex) 6.降落伞反射(parachute ref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