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鉴赏论文
用诵读法品读《滕王阁序》[论文]
用诵读法品读《滕王阁序》诵读《滕王阁序》阅读兴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选取了包括《滕王阁序》在内的4篇古代抒情散文。
其中,《滕王阁序》是传统名篇。
大部分教师是采用学生预习,课堂精讲的方式学习。
其主要原因是:一怕学生不能很好理解这篇精品佳作的思想内容;二怕学生体会不透文中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结果是:教师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而学生则因生字句意的困扰,听得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体会不到名篇佳作的美感享受。
这种教师掌握课堂话语权的做法,违背了课堂教学的规律,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尤其是对于《滕王阁序》这样的优秀美文,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性地开启导学之路。
《滕王阁序》可谓千古绝唱,面对如此出色的篇章,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得其深韵呢?一个字:读。
以读入文,采用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首先应当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激起自读全文的热情。
而在讲课时,则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引子,背诵、讨论优美意境,回顾作者怀才不遇的短暂一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再相机诱导,用抒情的话语打动学生:王勃出身官宦之家,从小聪颖好学,才华横溢,是“唐初四杰”中成就最高的一个,诗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脍炙人口。
但这并不是王勃诗文的最高成就,你读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写景绝唱吗?请你跟随这两句话14个字展开想象:火红的晚霞在山头、天边飘动白色的孤鹜在空中翱翔,一望无际的浩荡江水依山而流,碧蓝的天空倒映水中。
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和谐的动静结合、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壮美画卷啊!还有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心;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志向和追求,曾激励了多少奋斗的志士啊!这就是26岁的王勃南下探父途经长沙时,在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宴请宾客的盛大宴会上即席写下的著名骈体文——《滕王阁序》中的句子。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要翻书。
这样的煽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便自觉自愿地投身到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诵读中去领略语文美论文
让学生在诵读中去领略语文的美摘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对文本有了正确深刻的解读,再通过成功的美读和朗读指导,以及对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反复咀嚼,便能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创造出真正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学生诵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多读好书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段的阅读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班开设了课外阅读课,并在阅读的方法上给学生以充分的指导。
多读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了“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最被忽略的因素,复活了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
学生通过多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层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学生普遍反映,多读使他们对文章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造出许多优美的句子,使他们的语言神经更加敏锐,创作欲望不时被唤起,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理解更加深刻。
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多的灵感,这不是一种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改革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认为语文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尤为高涨。
那么问题的症结何在呢?我想,教材编写的不合理和考试内容及形式的不科学是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尽管要求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但是不管怎么说,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你总不能说谁的学生考试成绩差谁的教学效果就好吧?因此,不管什么时候,考试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指挥作用始终是最重要的。
这里我想就如何改革中学语文教材,如何发挥考试指挥棒对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指挥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改革教材,精选诵读的内容。
经典诵读论文
经典诵读论文经典诵读论文引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忽略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然而,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文字的力量,文字是人类沟通、传承思想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诵读论文的角度出发,讨论经典诵读论文的意义。
一、经典诵读论文的价值1. 揭示文化思想经典诵读论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哲学、历史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了浩瀚文化的思想精髓。
通过诵读这些经典论文,我们能够汲取前人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2. 锻炼思辨能力经典诵读论文不再只是简单地背诵,更是需要深入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诵读经典论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3. 培养社会责任感经典诵读论文往往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诵读这些论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社会的变化和问题,进而培养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经典诵读论文的选择1. 文化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是诵读论文的首选。
这些作品记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智慧,思想深邃、内涵丰富。
通过诵读这些论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学科经典各个学科都有其经典著作,如数学中的《几何原本》、物理中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济学中的《资本论》等。
选择适合自己学科背景和兴趣的经典论文进行诵读,不仅能够加深对学科的理解,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领域的知识。
三、诵读经典论文的方法1. 深入理解在诵读经典论文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大意,而是要深入理解。
可以通过多次阅读、与他人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全面把握论文的思想和精髓,确保自己对其内容有个透彻的理解。
2. 反思思考诵读经典论文需要注重思考,不能仅仅是机械地背诵。
在诵读完一段文字后,可以停下来反思,思考作者的用词和意图,思考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联系,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和启示。
朗诵国学经典议论文
朗诵国学经典议论文国学如同精致的布料织成的一件袈裟,上面镶嵌着很多的美丽的砖石。
那钻石就是整个袈裟的亮点。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朗诵国学经典议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朗诵国学经典议论文篇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的家园。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现代教育和社会的神圣使命。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以进一步弘扬民族正气,振兴民族文化,促进全社会的知识增长,人格发育和精神成长,培养“知行合一、知书识礼、刚毅果断、忠恕任事”的具有现代品格和现代意识的成都人。
并以此为契机,重建灾后精神家园,提升市民的文明品位和城市文化内涵,实现文明城市的深化和城市精神的凝练。
经典诵读通过活动化,生活化和实践化原则,立足在社会,面向我们努力实现传统经典文化的当代转换。
使之成为今天重建成都人文精神,塑造现代成都一代新人的现实力量。
我相信通过经典国学的诵读,一系列估算的浸润,一次次行动体验。
在知识的习得,精神的养成,人格的培育等方面,一定会受益匪浅,同时也可以了解丰富多彩的人文成都以及浓郁的民风民俗。
国学经典如同专为欧美配制的精神食粮。
当然,由于对国学和经典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份“食粮”也许不符合各类“营养师”的膳食标准,也不一定适合各类人群。
搭配也许可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善,但只要细心咀嚼,不断吸取,便能强身健体,益智养心。
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只有那些精神丰盈,精力充沛的人,才可能拾阶而上,登临人生巅峰,领略无限的人生风光。
但中小学是人生之旅的起点,培育精神,积蓄力量的黄金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诵读国学经典至关重要。
传承国学经典,基础在我们,重点在教育。
愿在学习国学经典中积聚精神力量,在诵读活动中收获人生智慧,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历练自己的修为,为将来踏上更绚丽多姿的人生之旅,做好充分的文化与精神的准备。
赏诵论文
赏诵论文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
吟诵经典,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
特别是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从经典诗文阅读训练的目的意义、措施方法以及取得成效三个方面来阐述对经典诗文阅读训练的认识与实践,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诗文阅读训练有一定启迪性和示范性。
目的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厖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灿烂的中华文化因经典诗文而千古流传,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经典诗文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经典诗文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文化借经典诗文发扬光大。
(《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治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2009年在3月7日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重庆市书记薄熙来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说了这一番话“面对网上纷繁的信息,要读经典。
因为这些经典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的确,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
同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都很有裨益。
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的要求。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由于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致使大部分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经典诵读论文4
以读促悟,提高素养----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经典诵读应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行为,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诵读活动中提出“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即不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吟诵,而是让学生在不断吟诵中自悟自得,润人心田。
一、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古诗文的诵读,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和逐字逐句的讲解,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发挥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便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也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远非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
而有些古诗文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绝非教师能分析得清的。
再说古典诗文中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蕴意,常使诗文言已尽而意无穷。
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新意。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读后问: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在经过充分的自读感悟后纷纷发言:“在这么美的环境中一个人饮酒,李白真是太孤独,太伤感了!”“不!李白太浪漫了,花间、月下、美酒,那种感觉肯定是妙不可言。
”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二、激发兴趣,培养诵读习惯除了每周两次的固定诵读时间外,还要抓住教育契机,把诵读融入各种活动中,以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如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
经典诵读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经典诵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对经典诵读的内涵、价值及实践的分析,探讨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经典诵读,顾名思义,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朗读和传颂。
自古以来,经典诵读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经典诵读的内涵与价值1. 经典诵读的内涵经典诵读包括对经典文献的朗读、背诵、讲解和研讨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使读者对经典文献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2. 经典诵读的价值(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提高国民素质。
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促进文化创新。
经典诵读在传承的基础上,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实践1. 教育领域(1)将经典诵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经典素养。
(2)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经典文献的兴趣。
(3)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经典诵读教学模式。
2. 社会层面(1)举办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公众对经典文献的认识。
(2)借助媒体平台,推广经典诵读,扩大其影响力。
(3)加强经典诵读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3. 文化产业(1)挖掘经典诵读资源,开发经典诵读产品,如经典诵读教材、音频、视频等。
(2)举办经典诵读节、论坛等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鼓励企业投资经典诵读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四、结论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要充分认识经典诵读的价值,加强经典诵读的实践,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要不断创新经典诵读的方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语文朗读论文(5篇)
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第1篇课堂上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老师的心情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同学,因此,要想使学校生语感与语言力量得以提升,就要对老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
比如,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的课文《珍宝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老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宝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珍宝鸟的爱惜和宠爱之情。
因此,老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
老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把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老师朗读技巧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把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读书是不能慌惊慌张、急于求成的,肯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渐渐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肯定的启示。
比如,苏教版五班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尝,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气勃勃。
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肯定要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同学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终再进行诵读,加深同学对古诗的理解。
同学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化,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
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同学语感的培育以及阅读和写作力量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关心。
有哲学家认为,仿照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缘由。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肯定的收获。
仿照也就是依据前人阅历进行进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力量制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阅历,并对前人讨论路线进行仿照,省掉不少麻烦。
经典诵读论文
经典诵读论文经典诵读论文体会篇一宁梅芳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惊喜的感受到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
学子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
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子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天天在进步。
二、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
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
在家里,她们总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
自从读了经典以后,孩子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
《弟子规》中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诵读中感知,品味中体会的论文
诵读中感知,品味中体会的论文诵读中感知,品味中体会的论文读诗不易,教人读诗更不易,这是我这个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三十年,且自诩能偶尔填词作诗愉悦身心的老教师的真实感受。
因为诗歌作为文字殿堂的一块瑰宝,它虽没有小说那样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那样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没有散文那样不受时空限制,形散而神聚的艺术特点,但它丰富、复杂的情感或溢于言表或蕴涵字里行间,它奇妙独特的想象、联想难以捕捉和把握,它凝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独特的韵律更彰显其别有的魅力。
成人或有生活的体验,或有一定的领悟和鉴赏能力,读一首诗或许能在蒙胧中渐领其意,渐悟其情,但对于语感尚浅的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教学诗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中考语文逐渐由过去重古诗词赏析转向对新诗理解的重心转移,探讨现代诗歌教学也是当务之急。
在此,个人就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浅谈点滴:一、把握课标,破除“难”题:初中语文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重视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和阅读欣赏,教师热衷于古诗词的整齐韵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新教材对现代诗歌作了更突出的安排,无形中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三难”。
一是根据新课标中学语文新教材的训练要求,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①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诗与扩诗;②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③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指导学生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④进行诵读涵咏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⑤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⑥进行诗歌的鉴赏训练,培养积极的诗歌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⑦在诵读、理解、品析和赏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诗歌教学要真正达到这些标准,可谓一难。
这就要求教师准确的把握课标要求,读懂课标比读懂诗歌更难。
在朗读声中感受语文魅力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在朗读声中感受语文魅力优秀科研论文报告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它的作用在理解课文内容、做文章理解题以及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独特思维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如果学生长期不重视朗读,缺少朗读能力,不但学习效率会下降,而且从长远看来,会造成语文教学整体效果的不理想。
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语文学习十分有利。
新课标指出,低年段的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作为重要任务。
读正确就是读准字音,读出变调、轻声、儿化等。
读流利就是不单字读,要努力做到连词读,不丢字、添字,能正确停顿。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兴趣;培养策略朗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重任。
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开端应该始于兴趣盎然的氛围,为了提高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努力尝试。
一、立足课堂,创设情景课堂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作为语文老师我要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结合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巧设情景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朗读的方法,并感受朗读的乐趣。
如我在上《雨点儿》这一课的时候,结合该课新增的分角色朗读的要求,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的角色,首先让学生理解两种雨点儿的不同,从而把握两种雨点儿说话语气的差别,小雨点儿可以天真一些,大雨点儿可以沉稳一些,并通过我的示范朗读帮助学生区分天真和沉稳。
接着我创设了几个情景:1、如果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离得很远,它们会怎么说话?2、如果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都着急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它们又会怎么说话?3、如果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是一对好朋友,它们还会怎说话?先让同桌选择一个情景自由练习,然后要求三组同学展示,并指导读出适当的语气。
国学经典诵读的论文(2)
国学经典诵读的论文(2)国学经典诵读的论文篇二国学经典诵读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摘要]诵读经典是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人的道德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转变人心入手;让孩子们来诵读经典,从根上汲取丰富的营养,在他们人生的转折时期,进行正向性的发展,早日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真,善,美,学会用道德准则去处世。
[关键词]诵读经典道德品德教育文明诚信感恩心性改变目前,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已成为社会隐忧,对现实和未来社会的和谐构成潜在的道德障碍,青少年的放纵、叛逆,其实也正讽刺与挑战着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挑战着我们的德育。
人们把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概括为“问题少年”。
2007年9月我开始担任高一<11>班班主任,这是一个全由三限生组成的班级。
所谓三限生即未达到高中录取分数线,必须缴纳一定择校费的少数学生。
这些学生可以说都属于“问题少年”,他们不爱读书,奇装异服,耳上穿孔,裤子挖洞,讲“义气”,爱打架,高消费,整天追星攀比,脾气喜怒无常,早恋,与成人顶嘴,成夜泡在网吧、游戏厅聊天。
无视前辈的奉献,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嘲笑师长的管教,抵制成人的观念。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一、固本溯源,道德教育的关键不是治标而是治本如何医治青少年心灵?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国学经典诵读是一剂“良药”。
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深深懂得:教育改变的是人,而人的转变最根本的是心的转变,而心的转变仅靠知识、靠说教、靠灌输,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人的道德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转变人心入手;而人心的转变,必须启动生化人心、演绎人心的能量。
这种能量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
诵读经典是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现行的各类道德教育模式,之所以低效或无效,之所以走入困境、进入误区,是因为这些道德教育模式,他们把道德降格异化为一个哲学名词、一种伦理说教、一种空洞的形式、和一种虚无的政治口号。
古代诗歌阅读和鉴赏的重要性作文
古代诗歌阅读和鉴赏的重要性作文古诗词,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啊!它们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光芒。
读古诗词,就像是在品尝一杯美酒,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咱们要明白,读古诗词可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应付什么人。
咱们读古诗词,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趣。
就像吃饭一样,咱们不能只吃米饭,还要尝尝菜、肉、鱼等各种各样的美食。
同样,咱们不能只读现代诗,还要读古代诗歌,才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古人写诗,有时候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有时候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有时候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
所以,读古诗词就像是在听一个故事,一个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故事。
比如杜甫的《春望》,他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战乱时代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再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他用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些诗歌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心境和思想。
读古诗词也是一种锻炼自己的方式。
咱们可以从中学习古人的文字技巧和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古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也是非常丰富的。
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就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再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读古诗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它可以让咱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可以让咱们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不管你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抽出时间来读一读古诗词,让它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信我,你会从中收获很多乐趣和感悟的!。
文章诵读范文加赏析
文章诵读范文加赏析诵读范文加赏析。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文本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现代社会,诵读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本文将以范文为例,探讨诵读的重要性,并对范文进行赏析。
范文:《春天的故事》。
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树木发芽,鲜花绽放,小草绿油油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春天的故事就像一幅美丽的画,画中有着五彩斑斓的花朵,有着欢快跳动的小鸟,还有着清澈明亮的小溪。
在这幅画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春天的故事还有着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比如那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它们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比如那一只只欢快的小鸟,它们在枝头上欢快地歌唱;比如那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它们潺潺地流淌着,仿佛在讲述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还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
在春天的故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赏析:这篇范文以春天为主题,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象和气息,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首先,范文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如树木发芽、鲜花绽放、小草绿油油等,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其次,范文通过描述春天的瞬间,如盛开的花朵、欢快的小鸟、清澈的小溪等,展现了春天的魅力。
这些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活力,让人们对春天充满了向往和美好的期待。
最后,范文通过描述春天的魅力,如生命的力量、大自然的奇妙等,展现了春天的无穷魅力。
这些深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奇妙,让人们对春天充满了敬畏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篇范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这篇范文不仅适合诵读,还可以作为教学范文,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
[标签:标题]篇一:经典诵读教师论文王杰腹有诗书气自华——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丽春路小学王杰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吟诵经典,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
特别是在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从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育文化底蕴。
下面浅谈一下我在经典诵读教学方面的一些想法:一、营造书香氛围(一)书香校园.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
“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
”我校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作为校园文化墙的重要内容。
今年,我校还专门结合洛阳市牡丹文化节,在校园墙壁上创设了关于牡丹古诗的主题板块。
学校选择了几十首牡丹诗来布置橱窗,并配上相应的牡丹花图片。
学生们在欣赏着美丽的牡丹的时候,不自觉地就吟咏起“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花美诗更美,一时间,同学们吟咏牡丹诗的热潮高涨。
这样的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经典文化的诵读也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书香班级。
学生来到学校,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度过。
所以,我们要让班级的墙壁也充满书香,让诗意盎然的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校各班建设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角”“经典诵读乐园”;墙上开辟读书专栏,如“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和经典牵手,与圣贤对话”、“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张贴学生作品;黑板两侧张贴古诗文名句,黑板上有每日一诗。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论文:我的诵读观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论文:我的诵读观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可以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同时利用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首先,语文教师应有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有意识地注重朗读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因此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指导朗读时,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
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朗读,比如把课题要读得有精、气、神。
初读检查词语的朗读中,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对词语的理解和这个词语带给自己的感受。
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味出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以及优美词句的魅力。
因此,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同时,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研究语文的积极性。
其次,选择好的研究策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教学,如自读、放声读,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小组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读,对话朗读、比较朗读等。
不仅可以分角色读,有时还可以做做动作读,带着表情读。
通过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形式,增强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水平。
2.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或课文插图,创造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本,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和生动朗读。
例如,在教授《荷花》第四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荷花池边,用词语和句子来形容荷花的美丽,表达对荷花的赞美。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一朵荷花,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朗读出真实情感。
3.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感悟、朗读和情感的结合,实现“以感促读,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荷花》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冒”字的意义,让学生换词、探讨,从而理解作者的用词巧妙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诵读中鉴赏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语言的含蓄,意蕴的深邃是其最大的特点。
诗歌鉴赏教学,在新课标里已作出明确的要求:在初中阶段,“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在高中阶段,又有进一步的要求:“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
诗歌的教学可以在诵读中辨析色彩鲜明的意象,体会诗中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在诵读中推敲涵咏,领悟诗歌的主旨,丰富诗歌的内涵,表达独特的感悟。
一、低声细读,辨析意象
古人作诗讲“立象以尽意”[1],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沟通作者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
我们可以通过低声细吟慢读,初步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并与作者作心灵上的无声交流。
在对作品慢慢地、细细地低声诵读中,悉心领会其意象的内在含义,以及诗歌的气势、节奏乃至神韵。
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和自然,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可见,“人心营构之象”和“天地自然之象”的合一,便成了诗歌的灵魂。
作为诗歌中的意象便成了作者表达情志的具象载体,所以
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
那么,如何辨析诗歌的意象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发挥想象,串联意象。
如赵师秀的《约客》,通过“青草池塘”、雨声、蛙声及约客不至的诗人等几组意象,融合在一起,透出的是诗人待客不至的孤寂失落的心情,而非“闲适恬淡”的惬意。
(二)辨析色彩,明晰指向。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二、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情境,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诗歌的创作,是作者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反之,阅读诗歌时就要透过形象感悟抽象。
在诵读中我们只要抓住诗中的具体意象深入玩味,并调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就可能进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韵味浓厚、意蕴深广的诗意的世界,心中的感受就会与诗人的思想脉搏一起跃动。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诵读中,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为进入情境做好准备。
如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在诵读中想象“高山”“惊涛”“狂澜”“浊流”等意象所营造
出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和恢弘壮丽的意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为母亲河而热血沸腾,为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中华民族而唱出心中的赞歌。
三、模仿诵读,感悟真情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2],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3] 所以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无情即无诗,诗歌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给人看,因此,鉴赏诗歌必须要进入到诗人的感情世界。
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
找准情感突破口是把握诗歌主旨、领会诗人真情的前提。
所谓模仿诵读,即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的基础上化身诗人,进入诗人的角色,反复诵读,表现出诗人的语气、语调和种种神态,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将进酒》,感情极其复杂,我们在反复诵读后会慢慢理出它的感情脉络:“愁”的几个层次--悲(人生苦短“朝如青丝暮成雪”);欢(借酒浇愁的排遣“人生得意须尽欢”);愤(怀才不遇的感慨”但愿长醉不愿醒”);狂(“与尔同销万古愁”)全诗表达的是自信与失望,进取与消沉,悲愤与抗争交织的情怀。
因此,教师在范读或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总的基调和基本的感
情色彩,把自己当做李白,模仿李白,用李白应有的语气、语调一吐心中的块垒,从而体悟李白的情感。
通过模仿诵读也才能理解: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
诗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四、品析研读,推敲涵泳
古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4],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诗又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人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
鉴赏诗歌不仅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其中的音乐美,也要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永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的,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反复品析研读。
从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角度来看,诵读是训练语感的过程,对诗歌遣词造句的品味与琢磨,也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湘江水势之盛,“透”字描绘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争”字写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神态。
在研读中品析,在品析时研读,学
生才能领悟到这些诗歌的艺术效果,学习作者的遣词之功,并内化为自身的营养。
诗歌的鉴赏有多种方式方法,在诵读中去辨析意象、体会意境、感悟真情、推敲涵泳,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
在诵读中,我们化身诗人,去探寻诗人选取意象的隐衷,去体味意境中蕴含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自己的深沉之思,由作品生发开去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
从诗歌中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身,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味,这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价值的实现,也是诗歌审美中的最佳效应。
参考文献
[1]《周易·系辞上》
[2]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3]陆机《文赋》
[4]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5]诗词举例见中学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