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表文与其家书的写作特点比较
报任安书的文章结构
报任安书的文章结构为了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以下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报任安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孔明写给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信,文章主要内容是诸葛亮请求刘备出兵援助,共同抵御曹操的进攻。
这篇文章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文章结构特点《报任安书》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层次分明:文章对事实的陈述从层峦叠嶂到水落石出,让人一目了然。
2.逻辑严密:文章用事实和道理相结合,阐述了出兵援助的原因以及援助的方式,整篇文章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
3.行文流畅:孔明在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更加易于理解。
第三部分: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开头,孔明通过描述自己身处的困境,以及天下形势的背景,说明了自己出兵援助的原因。
接着,文章阐述了蜀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曹操兵败赤壁,汉朝统治者对蜀汉的威胁等事实,说明了出兵援助的必要性。
孔明在书中详细陈述了出兵的时间、地点和援助方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对蜀汉的深情厚谊,希望诸葛亮能够认同。
第四部分:文章的影响及价值《报任安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不仅为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报任安书》中的谋略和智慧,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文章中的文学价值,也对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报任安书》是一篇具有极高价值的历史文章。
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以及那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现状。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表文与其家书的写作特点比较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表文与其家书的写作特点比较作者:蒋屈文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7期蒋屈文内容摘要:自古以来诸葛亮的政治与文学才华都是倍受赞誉的,他抒发政见的书信和表文与家书中所呈现的写作特点各不相同,从这些文章的情感属性、语言风格、表达技巧上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忠心和爱心,给我们展示了立体的人物个性。
关键词:诸葛亮刘备书信表文家书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师”,也是西蜀为数极少的文学家。
他一生的应用文留下不少。
其书信数量在当时人中显然较多。
他的书信表文,风格因对话对象而各不相同。
从诸葛亮的表文和家书的分析来看,诸葛亮给刘备的表文书信与诸葛亮的家书的情感属性是有差异的,理性和感性的偏向程度是不同的。
一.理性与感性的差异对诸葛亮而言,刘备与家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对话对象。
刘备是其“主公”,而家人属于亲属;方向上,一个属于上行,一个属于下行。
自然行文时必须区别对待。
1.给刘备的书信表文属于理性主导《草庐对》是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时,诸葛亮对刘备询问的回答。
首先,从行文来看,文章有条理地呈现出了四方面,分析当时的局势、指明主公基业的发展方向和方法、设计治国大纲、提醒主公抓紧时机。
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再从具体内容来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对势力占优势的局面,对于敌对势力的分析并不是出于其主观的情绪,而是客观地写出其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句句依据现实情况,客观性极强,加之简明的分析,彰显尊重现实的理性。
“贤能为之用”后补充到“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在提出孙权能为之所用之后还提醒刘备不要贪心,可见考虑周密,彰显思维的理性。
在分析刘璋暗弱的局面时,为提示刘备可以去占领的地方,以刘邦为例,考虑到刘备与刘邦的宗亲关系,给予刘备信心,也利用其作为汉室宗亲的荣誉感达到劝谏目的,可见作文的心机,彰显劝谏方式的理性。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从《出师表》谈应用文写作特点
从《前出师表》谈应用文写作特点应用文相对文学作品而言,具有反映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等作用的文章。
《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里表达了当时北伐的实际背景,表现了北伐的必要性和时效性: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
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
经过几年的努力。
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才率军北驻汉中,以图中原。
体现了应用文的时效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里是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和相应的用指导,其中诸葛亮根据以往的事实和判断给刘禅提出了用人建议。
这里表现了应用文的应用性、专业性:诸葛亮根据他做丞相和谋士的经验和事实情况从内务(政务)管理和军事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的看重和其重要作用,体现了专业性。
出师表的笔记
出师表读书笔记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篇表文,全文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和忠诚,同时也提出了北伐中原的政治主张。
这篇表文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是古代散文中的精品。
首先,我被文中表达的忠诚和感激之情深深打动。
诸葛亮在文中反复提到“先帝”,表达了他对刘备的感激和怀念。
诸葛亮感激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用,也感激刘备托付给他的大事。
正是这份感激和忠诚,促使诸葛亮在蜀汉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终身。
其次,我对文中提出的北伐中原的政治主张产生了共鸣。
诸葛亮认为只有通过北伐中原,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
这个主张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理想和民族情感的体现。
通过北伐中原,诸葛亮希望能够让中原地区的百姓摆脱战乱和贫困,同时也希望蜀汉国家能够成为全国的领袖,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此外,我还被文中展现的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诸葛亮在文中表现出他的智慧、胆略、才干和责任心。
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个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和行动不仅仅是为了个人
利益,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正是这种人格魅力,让人们对诸葛亮产生了无限的敬仰和崇拜。
最后,我认为《出师表》不仅仅是一篇表文,更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学作品。
它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思想深邃独特。
通过学习《出师表》,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历史和文化,更对人生和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隆中对和出师表评价诸葛亮200字
结合隆中对和出师表评价诸葛亮200字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出生于东汉末年,在三国时期担任蜀汉的丞相,为抗击曹魏建立蜀汉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与刘备商议军事问题时所作的文章,其中诸葛亮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战略思想和军事策略,表明了他作为军事家的才华和深刻的战略眼光。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打仗前写给刘备的一封信,其中诸葛亮勉励刘备要善于运用兵法,不能沉迷于非理性的权力斗争,并告诉他如何治理国家。
这封信表明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深刻思想和清醒的政治眼光。
总的来说,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战略眼光和政治眼光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华外,诸葛亮在思想方面也是卓越的。
他的著作《论语》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哲学思想,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
这些思想反映了诸葛亮对知识、善行和快乐的重视,并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诸葛亮还是一位慈善家。
在蜀汉的政权中,他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资助贫困学生,为灾民提供救济,并建立了一所学校,为广大学生提供免费教育。
总的来说,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慈善家,他的贡献为中国历史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三国演义的书信-解释说明
老三国演义的书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时期为背景,展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在乱世中的政治斗争、谋略较量和战争冲突。
在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中,书信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传递和情节发展。
通过书信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立场观念。
书信的形式多样,有私函、公文、檄文等,每种形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交往方式。
书信不仅是人物之间沟通的工具,更是故事情节的推进器和情节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书信在老三国演义中的作用、书信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书信对故事发展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和老三国演义中书信的独特之处。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
-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主要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文章的主题,并提出文章的研究问题和重点。
-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对书信在老三国演义中的作用、书信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书信对故事发展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 结论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总结和归纳,对前文进行概括总结,重点强调文章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 参考文献部分列出了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和参考文献,方便读者查证和深入研究相关内容。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1.3 目的:在撰写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老三国演义中书信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书信在故事情节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研究书信在小说中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以及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诠释。
同时,也可以探讨书信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性和不同于其他文学元素的特点。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老三国演义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中书信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2.正文2.1 书信在老三国演义中的作用书信在老三国演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角色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还常常是情节发展和故事情节转折的关键元素。
”出师表”的写作风格如何?
”出师表”的写作风格如何?一、背景介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刘备的一封表文,以表达辞章婉转、文辞华丽的风格闻名于世。
该文是诸葛亮心系国家、为民请命的重要信函,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二、文辞华丽《出师表》以华丽辞章为特点,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与才华。
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从开头的“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开始,就通过倒装、赋格、并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修辞效果,使读者对诸葛亮的忠诚与感慨更加深入、更加有感染力。
三、婉转表达《出师表》在表达思想时,采用了婉转的表达方式。
通过运用富有诗意的比喻、夸张修饰等手法,使表达更为准确生动,同时渲染了文中情感的深厚。
比如在表达对先帝遗志的承认时,诸葛亮称“臣未有恢恢之力,斗智敌人无聊之智”,以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虚心谦逊与自责之情。
四、感人肺腑《出师表》通过情感的抒发,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诸葛亮将自己的无能为力与对国家大计的关切融合在一起,使读者不禁对他的忠诚与担当深感钦佩。
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诸葛亮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一切的决心,给人以强烈的共鸣与震撼。
五、文化价值《出师表》不仅是一篇具有文学价值的文章,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与风采,体现了儒家伦理中奉公守法、忠诚担当的品质。
这篇表文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级教育机构,成为培养学生忠诚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教材。
总结:《出师表》以其华丽辞章、婉转表达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及其情感表达,诸葛亮成功地将自己的心声传递给了读者,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深思和赞叹。
这篇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
浅谈《出师表》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
《 出师表 》的写作手法多种多样 ,内容 自然流畅 ,整篇 文章具有 完整的结构框架 ,可 以说得上是古代 文学的典范 , 散文 中的精粹 。本文对 《 出师表 》的思想 内容 和写作特点进 行 了深人 的论 ,在全 国范 围内实行仁政 ,提 出 了 “ 民为贵 、君为轻” 的观点 ,集 中体现 了民为本 的思想情 感。李悝作为法家的创始人 ,主张 以法治 国,他编制 的 《 法 典 》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 的法律 ,此后 的各个朝代纷纷 效仿 ,都制定 了相关 的法律 。法家和儒家思想在创立之初并 不相通 ,在有些方面甚至相互对立 。在后来历史 的发展 中 , 两者的思想渐渐相互融合 ,相辅相成 ,执政者对 国家 的治理 也是 仁和法并用 。 《出师表 》中,诸葛亮对刘禅 的肺腑之言 既恪守了君 臣关系又不失长辈职责 。在文章 中同时也能看 出
对 比手法在 《出师表 》中得到了大量运用 ,这种手 法的 运用 使文章读起来更加具有说服力 ,观点更加鲜 明 ,文 章的
《 出师表 》这 篇文 章深刻 地表 达 了诸 葛亮 的忠诚 以及 形象 也更 加的清楚 。文章 中大量 的语句是在追忆先帝 , 赞扬 对兴复汉室 、还 于旧都 的渴望。文章对蜀汉权政 中的忠贞之 先帝 的德行 和盛名 。通过对先帝知人善任 的描写 ,刻 画了一 士进行 了列举 ,像郭攸 之 、费棉 、董允等 良臣 ,他们对蜀汉 个圣 明君 主的形象 ,用对刘备的褒扬来和刘禅进行对 比 ,以
文章还提到郭攸之费棉和董允这些都是忠良之人刘备在世时十分重用他们是留下来为后主刘禅用的希望刘禅能够重用这些反复推荐的忠良之人不要听信谗言远离奸佞之人只有这样汉室的兴起才指日可待
・
文 学 研 究
・
青年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通过诸葛亮的写作故事谈应用文的特点
通过诸葛亮的写作故事来看应用文的写作诸葛亮,一个全中国人众所周知的一个传奇人物,一个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墨客追捧也有菲薄的人物,在三国的时代里叱咤风云,人生阅历让我们后人惊叹。
三顾茅庐的故事或许体现出诸葛亮些许的狂傲,但是却也看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诸葛亮是一个宛如神仙一般,料事如神,举兵必胜的神奇人物,小说中对他的种种描述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军事方面的天才形象。
但是在历史层面上来说,事实并非如此。
《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部小说,对于诸葛亮的夸张描写多多少少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
而在真是的诸葛亮虽然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但更多的确实诸葛亮对国家的管理和智力上颇有功绩。
于是诸葛亮便不得不要通过他上呈的文章来让管理天下的天子来采纳他的建议而后实施。
因此这对古代应用文的要求也是很大的。
现在我们变来通过诸葛亮的文章来看一看古代应用文的特点。
诸葛亮一生的创作不多,但是他的作品多为应用文,其应用特点特别的多,如作品中的《出师表》用来上谏主公,而另一部《诫子书》确实用来警戒后人,对后世人的思想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下面我们变来通过这两篇文章来看一看应用文的特点。
《出师表》是一篇诸葛亮在带兵出征之前上呈给少主刘阿斗的文章。
至于他在出征前为什么写文章给刘阿斗,其中的原因想必我们都是应该知道的。
刘阿斗在在婴儿时期曾被刘备一个重摔,或许是撞坏了脑子,因此他头脑愚钝,容易受奸人迷惑。
更是值诸葛亮出征之期,在诸葛亮的不再的期间,若是有奸人误导少主,甚者更可能会有小人毒害愚笨的少主,那么国家的权利恐怕就要落在他人手中了,而国家的子民就会民不聊生了,哀怨四起,政权不稳了。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从这点上我们便可以看出应用文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应用文的应用型非常的强,当然这个特点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而且还被加强了很多倍,像现在的告示、通知、或是政府公碟什么的都有且只有一个特点:文章简洁,有用。
从《出师表》的第二段开始,诸葛亮便开始了对少主需要做的事的劝导,而这点在文中却也是可很明显的体现出来的。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表文与其家书的风格之异
川,百姓 孰敢不箪食 壶浆 以迎将 军者乎 ?”先夸 了刘备 一
《 诫外 生 书 》 中深切 体现 了他 的 “ 静 ”和 “ 人 谋 ” 的 思 番 ,他 的 显 耀 血 统 和 素 日修 政 广 纳 贤 才 的 贤 德 ,挑 起 刘 备
想 。他 这种思想 来源于儒 、道两家 。 《 诫 子书》 中: “ 夫 的兴 趣 ,接 下来 再 说具 体措 施 ,先 守住 荆 、益 险地 ,和 君子之 行,静 以修身 ,俭 以养德 。非澹泊无 以 明志 ,非宁 戎 、 夷 交 好 , 采 用 与 孙 权 联 合 抗 曹 的 策 略 , 内 修 朝 政 后 等 篁
( 二 )给家人的书信 :拳拳之情
诸 葛 亮 希 望 自 己 的 后 代 能 够 修 身 立 德 , 树 立 远 大 的 志 向 , 成 为 贤 能 之 士 。沉 重 顿 郁 ,语 重 心 长 。 《 诫子 书》
戎 ,南抚 夷越 ,外 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 ;天 下有变 ,则 命
一
上 将 将 荆 州 之 军 以 向宛 、洛 , 将 军 身 率 益 州 之 众 出于 秦
提到, “ 文 学 风格 是 指作 家 的创 作个 性 在 文学 作 品 的有
噱慨 ”的胸襟 ,利 用 “ 人谋 ”,才能在 实践的过程 中经
机 整 体 中 通 过 言 语 组 织 所 显 示 出 来 的 、 能 引 起 读 者 持 久 得起 “ 屈 伸 ” 的考 验 ,获 得 成 功 。 审 美享 受 的艺 术独 创 性 。 ”从 《 诸 葛 亮 集 》 我 们 可 以 明 显 看到 ,他写 给刘 备 的 书信 、表 文 与他 给 家人 的 书信 , 风格 存在 显著不 同。
为纪 岗。 ”一方 面 ,诸 葛亮 以忠君 尊上为本 ,为刘 备在政
《出师表》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出师表》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出师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文章采用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历来被认为是“表”中的名篇,应注意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出师表》的思想内容。
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
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
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
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
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
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二、《出师表》的写作特点。
1、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
说理主次分明,先后有序。
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而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
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
谈执法公平,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
分述时,又紧扣“开张圣听”的精神,要后主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而且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
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
广开言路,是开的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
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明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赏罚不明。
君主昏庸,主要就在蔽于视听,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贤愚不辨,是非不清,赏罚不当。
《三顾茅庐》写作特征解读
《三顾茅庐》写作特征解读首先,该诗的描写手法简练明快,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感。
首联“人生好比寄宿鳞鲤,"这句话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将人生的坎坷和艰难与寄宿的鳞鲤进行了类比,通过生动的比喻使诗意一下子展开,引起读者的共鸣。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诸葛亮的才智和刘备的信任,让读者耳目一新。
其次,该诗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第二联“中山靖王,世代杰出一人”,第三联“天星斗突显,孔明何其难寻”,分别强调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非凡之处,使人对他们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才能。
再次,该诗创造了一种悬念和紧迫感。
第四联“前番慧眼,握时之柄,卧费推三顾,舍家难得,天意常偏,为尔调贤,诚哉此谓有他难?!”这一组描写创造了一个悬念,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气氛。
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想要知道刘备在三次茅庐之行中的命运的欲望,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后,该诗展示了刘备的坚定信仰和勇气,以及诸葛亮深藏不露的才华和智慧。
第五联“三顾诸葛,却为天子,留待先生,卧疾知须”,第七联“骥龙喷辞郁金香,难得作诗玩巧童”,通过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刘备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坚持和勇气,以及诸葛亮深藏不露的才智和智慧。
这种展现人物内在特质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令人动容。
总的来说,该诗以简练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悬念和紧迫感的营造展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坚定的信仰和勇气,以及诸葛亮深藏不露的才华和智慧。
通过这种手法,诗歌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人物形象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出师表》比较阅读
结论
永恒的价值
《出师表》通过展现忠诚、勇气和领导力,传 递了一种永恒的价值观。
艺术的力量
作品提醒我们艺术具有影响和塑造社会的力量。
2 优秀的领导才能
作品中描绘了诸葛亮聪明才智、卓越的领导 能力和执行力。
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赤壁之战
《出师表》与赤壁之战相关,这 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 一。
三国时期
作品揭示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 和人物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刘备
《出师表》揭示了诸葛亮对刘备 的忠诚和对其领导能力的赞誉。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红楼梦》
与《红楼梦》相比,《出师表》更注重历史背景和 政治氛围。
《西游记》
与《西游记》相比,《出师表》更突出了领导者的 忠诚和勇气。
《出师表》的影响和价值
1
历代影响
《出师表》被视为忠诚和领导力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2
教育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师表》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3
文学价值
该作品语言优美,描绘了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出师表》比较阅读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史书《三国志》的一部分,记录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 表状,传递了他对刘备忠诚的心声。
作者和背景
作者
《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他是历史上杰出 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背景
《出师表》写于公元234年,当时诸葛亮正为蜀 汉丞相刘备而奋斗。
作品概要
1 忠诚与勇气
《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他 为国家利益不惜献出生命的勇气。
浅谈《出师表》的艺术特色(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出师表》的艺术特色(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浅谈《出师表》的艺术特色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公元233年,蜀大败于吴,刘备病故。
自此,吴魏日渐强盛,蜀国形势十分严峻。
公元227年,蜀汉已从街亭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由于通好了吴国,免除了东顾之忧;平定了南方叛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在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上伐魏,临行前,写上这个表给后主刘禅,告诫他广开言路,奖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本文属朝廷奏章,为上行文。
是篇政治色彩很浓的公文,同时也是享有盛誉的文学作品。
感情上情真意挚,发自肺腑。
臣子对帝王言事,少不了粉饰虚浮之辞,然本文却情真意挚,语语出自肺腑,综观全文,通篇贯穿着一条浓厚的“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主线,具体以第六、七段为例,在第六段中,作者先自叙生平,以“布衣”写明自己的身份;以“躬耕”、“苟全性命”、“不求闻达”表明自己无意于功名的志趣;用一“卑鄙”概述了自己地位的低微。
然而,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草庐,“咨臣以当世之事”,如此宽容的气度,委身以重任,教人如何不感激!更何况,是“败军之际”“受任”,“危难之间”“奉命”!历史选择了他,他当然会竭忠尽智于先主。
及至第七段所叙临崩托孤,他深感责任之重大,恐“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的是报答先帝,效忠后主!建议直陈事理,条清缕晰。
文章开头指出了形势的严峻: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蜀汉疲敝,形势这样危急,但国家仍有希望——“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这样,作者恳切地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一,“诚宜开张圣听”,目的在于“光先帝遗诏,恢弘志士之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者认为必须清除“妄自菲薄”的思想,防止“引喻失义”的做法。
其二,赏罚要严明,作者认为,无论是对宫中的内臣,还是府中的朝官,都应赏罚分明,以取信于民。
其三,“亲贤臣,远小人”,作者对文臣武将了如指掌,文中除了极力称赞他们的品行才干外,还特别提到先帝对他们的赞誉和赏识,说明他们是值得信任的。
”出师表”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出师表”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一、赞扬刘备的德行和才华《出师表》是著名文学家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封表状书信,全文通过对刘备的赞美和自述,凸显了刘备具备统一荆州,抵抗曹操的才干和品德上的卓越。
诸葛亮在信中表扬刘备的仁义、胆略和务实,使得读者对刘备的人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诸葛亮用辞巧妙,文采斐然地表达了刘备的智慧,他称赞刘备具有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决心,强调了刘备的志向和毅力。
诸葛亮致使之意在于要刘备明确荆州状况,并且抓住时机,顺应民心,力争早日夺回荆州。
二、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备详细描述了荆州局势的变动及以后的应对策略,展现了蜀国和曹魏之间的对峙局面。
诸葛亮在信中呼吁刘备尽快转变战略,积极应对曹操,团结士兵,荆州的局势逼迫,需要及时的应对以稳定局势。
诸葛亮通过表述形势的严重性,增强了刘备的责任感,诸葛亮以图景乱的局面来形容曹操。
他在信中提出要求刘备加强自己的能力和管治荆州的决心。
三、彰显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出师表》除了赞扬刘备,也彰显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华和忠诚。
在表达自己的心声时,诸葛亮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和象征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诸葛亮在信中恳请刘备悉心考虑局势,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多方考虑决策的危害与收益,并表达了自己无私的忠诚和为国家利益而生死不渝的决心,在信中,他称“愿以身殉国家,不望赏赐”,表达了自己追求国家利益的高尚情怀。
通过《出师表》,人们可以了解到刘备、诸葛亮两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品德和才华,并深刻思考他们对于国家历史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这封表状书信不仅是历史文献,也是一部表现深厚情感的文学作品,它毫无疑问地跨越了时代的长河,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出师表》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文章。
本文将通过对《出师表》的阅读和思考,分享一些个人的读后感和感受。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所写的一封表状文章,这封表状寄托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表现出他为国家民族所做的奉献和无私精神。
通过阅读《出师表》,我惊叹于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也深受他的坚定意志和高尚品质所感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以表状形式向刘备陈述自己的心迹,此表一共有十四段,每段都言之凿凿,字字珠玑。
通过这封表状,诸葛亮向刘备表达了自己盼望能亲自出征的心愿,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与担忧。
这是一封充满深情和豪情的表状,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伟大的诸葛亮的风采。
阅读《出师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诸葛亮的智慧。
他在表状中运用了巧妙的辞藻和精妙的写作技巧,展现出了卓越的口才和文采。
例如,在表状的开头,他使用“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样的动情词句,凸显了自己的深情和为国家尽忠的决心。
他还以坦诚的态度向刘备汇报战况,清晰地分析中国的战略局势,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通过这些细节,我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出师表》中也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和为国家民族所做的奉献。
表状中,他明确表达了自己想亲自出征的心愿,以期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
他不计个人得失,表现出了为国家民族拼搏奉献的精神。
他在表状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句话充满了忠诚和无私,让人对诸葛亮的高尚品质佩服不已。
在读完《出师表》后,我被诸葛亮所展现出的坚定意志所深深感动。
在表状中,他表明了自己患病的情况,并表示即使生命危在旦夕,也要为国家尽最后一分力。
他用“愿以先臣之身,报效于万一”这样的豪言壮语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意志,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的风范。
通过阅读《出师表》,我对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他以自己的智慧、忠诚和坚定意志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从诸葛亮的写作故事谈应用文的写作特点
从诸葛亮的写作故事谈应用文的特点应用写作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处理私事时所使用的一种交流情况、沟通信息、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惯用格式的实用性写作,有实用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规范性、平易性的特点。
今天我就以诸葛亮的《出师表》来具体谈一谈应用文的这些写作特点。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
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当时的蜀国正处在那危急存亡的时刻,先帝刘备创办基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然而蜀汉贫困衰弱,如果只是坐以待毙的话,蜀国的灭亡是无法避免的。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应用文写作上书,便很好的说明了应用文写作实用性,与时效性的特点。
蜀后主刘禅却无心国政,听信小人谗言,为了勉励刘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他即针对后主刘禅无心朝政,听信谗言,使得忠臣的建议或者意见无法传达,这一现状,委婉的指了出来,又借助借大臣们都孜孜不倦,勤勉于政的现状,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期望。
这样即不会让后主刘禅因为自己说了他的不好,而记恨于心,又表达了自己北伐的心愿。
这一点也符合应用文针对性,与平易性的特点。
当我们通读《出师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有一个特点,当诸葛亮在推荐一个人才的时候,总是搬出先帝刘备来,以先帝刘备对此人的称赞来向后主刘禅表达这些人的优秀品质,如:“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责躬荐弟表译文
责躬荐弟表译文
责躬荐弟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刘备的表文,主要表述了自己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弟弟诸葛瑾的推荐。
以下是责躬荐弟表的译文:
臣亮言:
臣亮自惟无以感德,而反受其怨,诚自闷闷。
臣请自陈,陛下或可以间出。
臣弟瑾,才器过人,陛下幸而赦之,使得至前,臣不胜感激。
臣亮内惭,诚不足以辱命;但以愚忠,欲尽瘁国事,故辄不自揣,辄辄不自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译:
臣诸葛亮说:
臣亮自认为自己无法报答刘备的恩德,反而遭受怨恨,心中十分郁闷。
臣请允许我自我陈述,陛下或许可以让我离开,让我去前方效力。
我的弟弟诸葛瑾,才华过人,陛下如果能宽恕他,让他来到我身边,我将不胜感激。
臣亮内心感到惭愧,实在不足以担当重任;但出于愚忠,我想为国家尽瘁尽力,所以现在我向您表奏,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些什么。
《出师表》写作特色
出师表·写作特色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
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
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
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士推崇和传诵。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
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
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向刘备上表告别的一封信,表达了他为国家忠诚、为人民付出的决心和愿望。
读完《出师表》,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首先,我被诸葛亮的忠诚所打动。
在信中,他以极其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刘备的忠诚之情。
他无私地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求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忠诚精神令人敬佩,也引发了我对于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的思考。
其次,我被诸葛亮的智慧所震撼。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详细列举了自己过去几年来为刘备所做的事情,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
他对国家形势、战略布局都有着深入的洞察力,并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种高超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行动方式,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智慧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思考和学习。
再次,我被诸葛亮的坚持所感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多次表达了自己不离不弃、始终相随的决心。
他表示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也绝不会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令人钦佩,也提醒着我在追求目标时要保持坚持和毅力。
最后,读完《出师表》,我对诸葛亮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奉献了一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他也给我们每个人树立了一个充满智慧、忠诚和担当精神的楷模。
通过阅读《出师表》,我不仅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一些思考。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向诸葛亮学习,以他为榜样,努力追求智慧、忠诚和坚持,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出师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领略到了诸葛亮的伟大和崇高精神,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读完《出师表》,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做一个有智慧、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的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表文与其家书的写作特点比较
作者:蒋屈文
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4期
内容摘要:自古以来诸葛亮的政治与文学才华都是倍受赞誉的,他抒发政见的书信和表文与家书中所呈现的写作特点各不相同,从这些文章的情感属性、语言风格、表达技巧上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忠心和爱心,给我们展示了立体的人物个性。
关键词:诸葛亮刘备书信表文家书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师”,也是西蜀为数极少的文学家。
他一生的应用文留下不少。
其书信数量在当时人中显然较多。
他的书信表文,风格因对话对象而各不相同。
从诸葛亮的表文和家书的分析来看,诸葛亮给刘备的表文书信与诸葛亮的家书的情感属性是有差异的,理性和感性的偏向程度是不同的。
一.理性与感性的差异
对诸葛亮而言,刘备与家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对话对象。
刘备是其“主公”,而家人属于亲属;方向上,一个属于上行,一个属于下行。
自然行文时必须区别对待。
1.给刘备的书信表文属于理性主导
《草庐对》是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时,诸葛亮对刘备询问的回答。
首先,从行文来看,文章有条理地呈现出了四方面,分析当时的局势、指明主公基业的发展方向和方法、设计治国大纲、提醒主公抓紧时机。
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再从具体内容来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对势力占优势的局面,对于敌对势力的分析并不是出于其主观的情绪,而是客观地写出其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句句依据现实情况,客观性极强,加之简明的分析,彰显尊重现实的理性。
“贤能为之用”后补充到“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在提出孙权能为之所用之后还提醒刘备不要贪心,可见考虑周密,彰显思维的理性。
在分析刘璋暗弱的局面时,为提示刘备可以去占领的地方,以刘邦为例,考虑到刘备与刘邦的宗亲关系,给予刘备信心,也利用其作为汉室宗亲的荣誉感达到劝谏目的,可见作文的心机,彰显劝谏方式的理性。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这样的统筹计划,以方位为主线,内政外交为方式,又可以看出其周密的思维和理性的行文。
文章分析局势,提出对策,然后统筹计划,完全做到了行文条理的理性和内容斟酌的理性,且客观性极强,属于理性主导之下的书信表文。
《上先帝书》这篇文章分析了刘备从涪城率军进围洛城的吉凶。
从文章结构来看,文章采用分总结构,陈述“亮算太乙数”的过程,
最后点名将帅吉凶。
以太乙数的过程和结果呈现的因果关系来说服刘备,文章呈现出极强的说服力,体现出说服方式的理性。
从上面的两篇在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中算是有重要地位的文章来看。
我们看到的是条理分明的行文方式,完全尊重现实的陈述内容,明确的劝谏目的,理性的理由分析,独特的劝谏方式,这些都是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中呈现的理性的情感倾向,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和诸葛亮与家人的书信的比较中,这些书信的写作特点是相对理性的。
2.给家人的书信属于感性主导
相对而言,诸葛亮给其家人的书信中却是不同了。
虽说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出色的帝师和军师,但是从他给家人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立体的有感情的感性人。
在《与兄瑾言子乔书》中诸葛亮告诉诸葛瑾让侄儿诸葛乔随军到汉中的原因,“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思惟宜同共荣辱”,考虑到他应该与大家共荣辱,完全出自于诸葛亮自己的想法,理由是以诸葛亮自己的想法为主导。
文章的开头便是从诸葛亮自己的意愿出发,以诸葛亮的主观意愿为主导的,呈现出动机的感性。
在《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道书》中就更加能看出诸葛亮家书的情感偏向了,文中前部分陈述的是赵云烧阁道的事实,后部分就直接说出“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现在水大流急,不能再水中立柱,这件事实在太难,不能勉强修复。
从中看出诸葛亮对于时事感情上的变化,从文章抒发感情的随性呈现出表达方式的感性和文章内容的感性。
诸葛亮的家书以相对于劝谏表文更加舒缓的节奏更加随性的表达呈现出以相对的感性为主导的情感属性,而劝谏表文又以严谨的表达,清晰的条理,内容上极强的客观性呈现出以相对理性为主导的情感属性,两者都各自适应各自的用途和环境,在诸葛亮的人生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表文与给家人的家书在对比之下也是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含蓄与直接,严肃和平易的语言艺术运用自如,体现出他文学才华的过人和政治上的左右逢源。
二.语言风格之异
1.曲折含蓄与直截了当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曲折迂回的语言风格。
如《论黄忠》对于刘备任用黄忠的建议,文中的开篇先是说出黄忠名望不如关羽、马超,马超和张飞亲自见到黄忠的功绩但是关羽没有见到他的功绩,所以不能冲动。
这样先陈述理由,再委婉地说出“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的结论,先说原因再提出似有若无的告诫,这就是一种曲折含蓄的语言风格。
而对于诸葛亮给家人的书信中,这种语言风格就显得更加直截了当,不用顾虑对方和自己的身份差异,直接说出,更显赤诚。
如《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名句就是直接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作为君子的德行要求,体现的书信目的直截了当,提出要求的方式也是直截了当的。
又如《又诫子书》中“夫酒之设,合礼致情……”谈的是日常酒宴的细节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诸葛亮对于这种教育儿子的书信是直接了当的“说重点”的,文章言简意赅,不属于任何论述文章的格式。
“可以至醉,无至迷乱。
”直接提出对于儿子的警告,没有任何迂回婉转的语言来修饰,于中见出诸葛亮家书直截了当的语言风格。
2.严肃庄重与平实朴素
说到严肃庄重的语言风格,在《草庐对》中这种严肃似乎体现在字里行间,比如“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句结语,“霸业”、“汉室”无不是庄重之词,文中这样的庄重特点的语句还有很多,另外“挟天子以令诸侯”中“挟”字既表现出曹操的不正当,又可以在心态上顺应刘备,这样的用词体现就是字斟句酌的严肃庄重。
《称庞统廖立》这样的称赞贤臣的文章中“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良才”、“世业”这样的词语都是君臣之间常用的词语,体现的就是一种国家和君臣关系的庄重严肃。
而对于诸葛亮的家书这一部分就显得平实朴素多了,比如《与兄瑾言子瞻书》中诸葛亮说到自己的长子诸葛瞻的情况,用“聪慧可爱”等词,这种形容词相比“良才”“世业”明显更加的平易朴素,甚至还有些许俏皮。
又比如《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兄嫌白帝兵非精练。
”写的是兄长嫌白帝城的军队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没有庄重严肃的语调,就是陈述出了实际的情况,全篇文章没有过多修饰,辞藻更不华丽,体现出给家人通信的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
诸葛亮给刘备的表文书信中含蓄曲折的告诫、目的说明的委婉词汇、语言的庄重与诸葛亮给家人的书信中直截了当的警告、目的说明的直接、语言的平易在体现出了诸葛亮过人的文学才华的同时更能体现他应对多变身份的能力,对于当代人来说也是受益良多的。
三.表达技巧之异
1.夹叙夹议与直抛论点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大多都是一些时政有关的议论文。
但介于他们的君臣关系,这种议论又不仅仅是议论这么简单了,多数是叙述和议论交错出现的。
如《上先帝书》中,诸葛亮叙述自己的占卜,作出“凶多吉少”的结论,这样的议论就不是属于直抛论点,而是夹叙夹议了。
在《论荐刘巴》中将陈述刘巴的才华和与自己比较的议论结合在一起,也是采用的这种在相对严肃的关系下更加有说服力的表达技巧来写的。
而在诸葛亮写给家人的书信中,却是直接把自己的论点抛出,让自己的意思显而易见。
比如《诫外生书》中“夫志当存高远”开篇就直接写出自己的期待,要求外生做一个志存高远的人。
然后再论述有高远志向的人是如何养成的,这种就是直抛论点的方式了。
2.间接抒情与直抒胸臆
针对诸葛亮给刘备书信表文的抒情方式,就以间接抒情居多。
比如《草庐对》中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刘备早日取得胜利和汉室复兴的期盼。
只是陈述了一种百姓迎接将军的盛况,却满满的都是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豪情壮志。
而在《与兄瑾言孙松书》中却是“见其所与亮器物,感用流涕”是直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伤心之情,毫无遮掩,直抒胸臆又如《诫子书》中最后一句写道“悲守穷庐,将复何极!”直接抒发了他对于儿子的警告和担心,于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期盼是如此的殷切,警告也是如此的醒目,运用的就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不论是基于君臣关系的夹议夹叙,以委婉的言辞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还是基于亲情的直抛论点,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个完整的诸葛亮,一个名垂千古的诸葛孔明。
参考文献
1.张连科,管淑珍校注《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
2.柳春藩著《诸葛亮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介绍:蒋屈文,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本文指导老师周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