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甘肃

合集下载

第十个五年计划是什么计划

第十个五年计划是什么计划

第十个五年计划是什么计划第十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

简称“十五”计划。

2001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确立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

生态建设、环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加倍的重视。

更多关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

第十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

简称“十五”计划。

2001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确立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

生态建设、环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加倍的重视。

更多关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

实施背景“十五”计划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WTO所推行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有利于我国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全球性的资源配置有利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逐步接轨,中国经济越来越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例如如何控制扩大开放所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对金融安全的关注,怎样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进一步转变其职能使其与世界接轨都成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

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执行时间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如下: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重点发展重工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建设基础设施和工业化。

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实行农村土地改革。

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以“大跃进”为主要特征,以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核心,注重发展工业化。

但由于计划过于激进和缺乏实际可行性,导致了严重的饥荒和经济困难。

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计划没有实质性的实施。

期间的社会动荡导致了经济衰退和混乱。

4.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恢复了经济的正常秩序,着重发展现代化工业、农业和农村经济。

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进一步扩大工业生产,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施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计划。

6.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继续推动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农业。

期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7.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重点发展现代化工业和农业,推进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

8.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加强企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9.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同时,继续推动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

10.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11.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

12.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能源、环境、文化和社会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
五年计划纲要
目录
序言
第一篇指导方针和目标
第一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第二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经济结构
第三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四章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五章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第六章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第七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结构第八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第九章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第三篇科技、教育和人才
第十章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持续发展能力第十一章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第十二章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第四篇人口、资源和环境
第十三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第十四章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第十五章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第五篇改革开放
第十六章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七章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六篇人民生活
第十八章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十九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七篇精神文明
第二十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第二十一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第八篇民主法制
第二十二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二十三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九篇国防建设
第二十四章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
第十篇规划实施
第二十五章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第二十六章创新实施机制,保障实现规划目标。

十个五年计划[精华]

十个五年计划[精华]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

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1.04.24•【文号】劳社部发[2001]5号•【施行日期】2001.04.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我部编制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经部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一年四月二十四日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今后五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指导和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精神,落实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一、“九五”主要成就和“十五”面临的形势1、“九五”主要成就“九五”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九五”计划的各项主要任务均已圆满完成。

--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就业总量进一步扩大,5年间城镇新增就业达3560万人左右,累计有13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

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首次下降到50%以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速超过第二产业;国有、集体经济单位就业人数下降,其他经济单位就业人数有较大增加。

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减少2000多万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

劳动预备制度逐步实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前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前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前言世纪之交,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必须把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突出地提出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为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重要步伐。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是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发挥各地优势,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水平的迫切要求;是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市场空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部署。

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和民族地区发展因素,西部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述地区以下统称西部地区)。

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基础不断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九五”以来,国家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西部地区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

西部地区自身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实施开发的条件。

国家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有能力加大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力度。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

西部地区发展具有以下有利条件:一是地域辽阔,水能、石油天然气、煤炭、稀土、钾磷、有色金属等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光热条件较好,生物资源多种多样,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二是市场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三是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是我国通往亚欧一些国家的重要通道,具有发展周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区位优势。

四是长期建设形成的老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了一批专门人才,初步有了产业发展和协作配套的条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世界经济的奇迹 西部大开发简介文字阅读素材 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世界经济的奇迹 西部大开发简介文字阅读素材 川教版

西部大开发简介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

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

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及国内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1.07.23•【文号】卫规财发[2001]206号•【施行日期】2001.07.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卫规财发[2001]2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我部编制了《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贯彻实施。

附件: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卫生部二00一年七月二十三日附件: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从21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深刻认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对卫生事业带来的影响和客观要求,把握时代特征,突出战略重点,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创新的思路确立“十五”计划目标和政策取向,进一步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

一、“九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回顾1.卫生事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2000年,综合反映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1.8岁,比“八五”期末提高0.9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为33.2‰和53.0/10万。

这些指标有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的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防病治病工作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1998、1999年连续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和2000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全国疫情仍与前几年基本持平,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取得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重大胜利。

2.卫生改革全面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九五”时期,是我国卫生改革力度最大、带有全局性改革政策措施出台最多的时期。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97年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出现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精心整理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
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
,直到
)》,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2001.03.15•【文号】•【施行日期】2001.03.15•【效力等级】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序言世纪之交,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从新世界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九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有效治理通货膨胀,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后,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工业生产能力取得成效。

服务业持续增长,就业岗位增加。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瓶颈”制约得到缓解。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宏观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专项规划与前九个五年计划相比,“十五”期间我国发展环境所面临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这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和领域参与全球经济,我国产业、企业运行的市场环境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认真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平稳过渡(一)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

下一步的发展,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调整和重组。

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这种国内外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创新机制,按照国际规则调控经济运行;扩大开放,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民经济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上了一个大台阶,部分产业已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更重要的是,国家积累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经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加入WTO,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基本具备。

──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未来五至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

加入WTO,履行对外承诺,客观上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逐步与国际规范和标准接轨,从而进一步清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激发创新力,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3

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3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二)20**年20**年,是xx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

“十五”计划是筹划20**年计划。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根据《中共xx市委关于制定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五”期间(20**年至20**年)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九五”回顾进入90年代,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重要谈话以来,上海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党的十四大确定的上海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得到实质性推进。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上海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和希望“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嘱托,通过“八五”、“九五”的努力,整个城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性质从工商业城市转向经济中心城市,城市建设从还历史欠账转向建设枢纽功能性设施,经济运行从相对封闭转向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经济发展重心从“调整中发展”转向“发展中调整”,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人们的活动方式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九五”期间,上海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困难,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上海积极引导消费升级,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扩大外贸出口,经济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4%。

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5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560元。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如期实现,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

上海继续加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第三产业持续加快发展,2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法规类别】人大议事【发布部门】101【发布日期】1996.03.17【实施日期】1996.03.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工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序言1996~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我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组织和动员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

经过建国以来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17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形成了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未来15年,在新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下,我国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虽然在前进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难,但总的来说,仍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自己,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针对新形势下的矛盾和问题,努力把握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一、“九五”发展成就二、“十五”发展环境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第二章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三、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四、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五、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第三章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一、形成功能协调的城市布局二、完善现代化枢纽型基础设施网络三、全面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第四章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三、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第五章推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网络经济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三、拓展信息增值服务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教育强市一、健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机制二、完善多元、开放的科技投入机制三、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四、建设教育强市第七章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一、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三、推进社会事业社会化产业化,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四、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八章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完善人口增长调控管理机制二、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三、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第九章构筑现代都市文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一、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第十章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健全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五、健全高效规范的政府运作机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第十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时期,是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地区的关键时期。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界》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全球信息化开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人类正迈向信息社会。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总页数】3页(P8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392
【相关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上篇) [J],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下篇) [J],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J],
4.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J],
5.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1年1月17日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序 言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新世纪开始,我省经济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今后五至十年是在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

“十五”计划是跨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十五”计划对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制定的,着眼十年,重点规划“十五”。

《纲要》明确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意图、政府工作重点和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突出了加快发展的主题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是今后五至十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 战略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甘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十五”计划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省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机遇。

21世纪初,甘肃将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进入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

 一、“九五”计划如期完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九五”期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开拓消费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九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顺利完成。

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533.3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83.00亿元,年均增长9.20%,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个百分点,提前四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已经实现。

地方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33.92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61.29亿元,年均增长12.56%,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长期困扰我省的粮食问题初步解决,基本完成了“四七”扶贫攻坚计划,部分农村进入小康。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企业集团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活力有所增强,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国有企业整体扭亏,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九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637.30亿元,年均增长 17.89%,建成了一批重点项目,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3152.53元增加到2000年的4916.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80.34元增加到1428.68元。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重视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总量小,财力水平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业化进程慢,城市化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成果转化率比较低。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农村遇灾返贫率较高,扶贫奔小康的任务仍然艰巨。

五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出口创汇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弱。

六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市场体系不健全,投资环境不够宽松。

七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八是影响社会治安的因素还比较多,毒品犯罪、抢劫等暴力犯罪和盗窃犯罪比较严重。

 二、国内外环境发生新的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面对新世纪初的国际国内环境,我省既有比以往更多、更有利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有利于我省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更快发展。

从国内形势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省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产品出口;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推进工业化进程。

同时,由于国内市场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特征,经济发展正由供给导向和资源约束为主向需求导向和市场约束为主转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使得综合实力、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处于相对劣势的我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总体来看,新世纪初,我省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基本趋势,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切实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贯彻中央“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方针,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竞争能力;着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控制与缩小同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据此,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针对我省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积极主动地对产业结构(特别是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调整,拓展增长空间,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

 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地开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甘肃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以陇海—兰新线甘肃段为依托,以兰州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县城,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完善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功能,突出特色,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推进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扩大对外开放。

改善软硬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到我省的开发建设中来,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实用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动力。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全民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体制创新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省绝大部分地方稳定解决温饱,并有60%的县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到2010年,实现总量翻番,效益倍增,全省基本实现小康,并有35%的县达到宽裕型小康。

“十五”期间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到2个百分点。

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50亿元,年均增长8%,力争达到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390元,年均增长7%。

 经济结构目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05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目前的19.63:44.75:35.62调整为15.4:46.6:38,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乡结构初步改善,城镇化水平达到30%。

 财政收入目标。

财政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幅度。

2005年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人口与就业目标。

“十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9‰以下,力争不高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05年总人口控制在2690万人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就业结构得到调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2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28%。

 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目标。

到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200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0元,年均增长5%。

城镇住宅成套率达到80%,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力争每年增加一个平方米。

电话普及率平均百人22部以上。

到2005年,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达到省颁扫盲标准,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0%。

 生态环境目标。

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到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0.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城市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大中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治理,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削减,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提高到50%和40%以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所减缓。

 第二篇 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章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按照发展、调整、改革的基本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