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主要类型
土壤微生物学期末总结终极版-------------程林教材
名词解释1、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土壤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土壤肥力、植物生长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原生质体:是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抗性,这种休眠体即称芽孢(spore)或孢子。
4. 伴孢晶体: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的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如苏云金芽孢杆菌5.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200nm的透明、粘液状的物质,使细菌与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称~。
如巨大芽孢杆菌。
6.微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 200nm,光学显微镜不能看见,但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证明其存在,易被胰蛋白质酶消化7.粘液层:有些细菌分泌多糖粘性物质,疏松地附着在细胞壁的表面,可向四周扩散并且容易消失,与外界环境没有明显的边缘,这个结构称为~ 。
8.菌胶团:多个菌体外面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菌体包埋其中,即成为菌胶团9.鞭毛:运动性微生物细胞的表面,着生有一根或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毛发状的丝状体结构即为鞭毛(flagellum)。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11.菌苔:是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称为菌苔。
12.病毒(virus):一种含有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只在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严格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土壤学 1-9章复习提纲及答案
土壤学题型一、名词解释。
(10道*3=30分)二、选择题。
(5道*2=10分)三、图形题。
(共20分)四、简答题。
(5道*4=20分)五、论述题。
(2道*10=20分《土壤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概念:1.土壤P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聚合土体P5 :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合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成聚合土体3.土壤圈物质循环P51 :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4.土壤的自净能力P10 :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负载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过程,是其浓度降低、毒性减弱或者消失的性能。
5.土壤发生层P4:二、其他1、单个土体图解P42、西欧主要土壤地理学派的代表学家及观点P15-16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归还学说”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岩石”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演替序列”3、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哪些?P10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章一、概念1、次生矿物P29: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叫次生矿物。
2、粒级P36: 把土壤颗粒中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就为粒级3、土壤质地P40: 土壤中各个粒级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4、灰分P42: 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从植物组织分解后,将以离子或离子团形式保留在土壤中,它们就是灰分元素,简称灰分。
5、土壤腐殖质P437、土壤结构P57: 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8、土粒密度P60: 是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类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等。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起重要作用,而且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2-0137-0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张记霞(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5)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天然培养基,土壤微生物资源在自然界中最为丰富多样。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较多,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等。
而且数量也很大,l 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微生物个体。
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稳定生态系统、开发生物资源以及促进土壤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土壤多样性的研究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所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即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微生物种类、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这些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化程度。
尽管土壤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因种而异,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及竞争等六大关系[1]。
鉴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内容应是自然或干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种群消长、生理代谢以及遗传变异等。
1.1物种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是指土壤中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均一度,这是微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资料表明,自然界中95%~99%的微生物种群尚未被分离培养或描述过,从而推算地球上仅细菌就有10万~50万种[2]。
因为绝大多数微生物种群尚不能分离培养,所以目前重点研究一些对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物种,并通过培养基最大限度地培养各种微生物菌落,由此了解土壤中可培养的微生物种群。
1.2结构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多样性是指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细胞结构及组成上的多样化程度,这是导致微生物代谢方式和生理功能多样化的直接原因。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2)
名词解释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具备植物着生条件、肥力特征和自净作用。
2.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3.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气和热的能力。
4.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5.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他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的场所,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6.道库恰耶夫:他是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也是土壤景观学说的创始人和现代科学的地理学的奠基者。
7.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8.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9.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
10.土壤剖面:由地表向下做一垂直切面,这种垂直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11.正常剖面:分布最广的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具有代表土壤形成过程的完整发生层,而且土层厚度正常。
12.有效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称为活性酸度,或有效酸度。
13.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称为潜在酸。
14.土壤质地: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15.土壤结构:是土壤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16.土壤孔隙度:土粒与土粒,结构体与结构体之间,通过点、面接触关系,形成大小不一的空间是土壤孔隙。
单位体积土壤内孔隙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即土壤孔隙度。
17.土壤环境容量: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四种作用使土壤具有容纳消化污染物的性能,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环境容量。
18.硅铝铁率:是风化物、土体或土壤黏粒部分中的SiO2/(Fe2O3+Al2O3)的摩尔比率。
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及其根际环境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而土壤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固定氮素等过程来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首先,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根系分泌物包括根尖渗出物、根鞘和根际土壤酸碱度等,这些物质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吸引土壤中的微生物前来附着和繁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利益微生物会得到更多的营养,而一些有害微生物则会受到抑制。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可以增加一类酸性固氮细菌的数量,这些细菌利用植物分泌的有机酸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氮。
这样,植物可以获得更多的氮素供给,而固氮细菌也可以从植物的分泌物中获取到营养。
此外,植物通过根际环境的调节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功能。
根际环境包括土壤温度、湿度、通气性和pH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例如,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调节土壤pH值,将其调至适宜微生物生长和活动的范围内。
一些微生物对酸性环境更为适应,而另一些微生物对碱性环境更为适应。
因此,植物可以通过调节土壤pH值来选择性地促进某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与此同时,土壤微生物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供给植物营养。
有机物质是植物的主要营养来源之一,土壤中的腐殖质和腐烂的植物残体都是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了一系列的酶,这些酶进一步分解出可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
这种分解过程促进了养分的循环,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第二,土壤微生物固定氮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大气氮气转化成可被植物利用的氨氮是通过土壤微生物完成的。
一些细菌和蓝藻具有固氮的能力,它们通过根瘤菌和积累物读等方式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将氮气转化成氨氮并将其供给植物。
植物通过吸收这些氨氮来促进自身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生物学课程(复习题)答案整理
“土壤生物学”课程主要复习题(2019)一、名词解释土壤生物:生活于土壤中的有机体,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和植物根系,土壤生物微生物:60-80%;土壤动物:15-30%;植物根:5-10% ,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
土壤动物:土壤动物的定义是:有一段时间定期在土壤中度过,而对土壤有一定影响的动物。
土壤酶:土壤酶(soil enzyme)是由微生物、动植物活体分泌及由动植物残体、遗骸分解释放于土壤中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游离酶、胞内酶和胞外酶. 土壤酶是土壤中具有高度专一性和催化活性的蛋白质。
土壤酶是土壤的组成成分之一,参与包括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在内的自然界物质循环。
溶磷微生物:溶磷微生物是一类能够将土壤中难溶无机磷转化为植物有效磷的微生物,如磷酸钙、磷酸铁、磷酸铝等化合物. 解磷微生物是将有机磷(植酸、卵磷脂)转化为有效磷的微生物根际:根际(rhizosphere) 也称根圈,是指生活着的植物根表至根能影响到的土壤区域。
根圈:内根圈、根表、外根圈。
根际是根土互作的界面,其中活跃进行的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过程对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及病害的抵御具有重要意义。
内生菌根:内生菌根 endotrophic mycorrhiza 指菌根中菌丝侵入高等植物根部皮层组织的细胞内,进行共生性或寄生性的生活者。
半知菌类的丝核菌类(Rhizoctonia)寄生于各种杂草根的皮层中,另外还有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根的皮层细胞内共生,形成内生菌根。
(自己查的,可信度。
)外生菌根:真菌菌丝伸入根皮层细胞间形成菌丝网(称为哈氏网),同时在根表蔓延形成菌丝套,替代根毛的作用,吸收养料和水分。
真菌的菌丝(真菌的营养体呈丝状)大部分着生在幼根的表面,少量菌丝侵入到皮层细胞间隙中,这样的根根毛不发达,菌丝代替了根毛的作用,如松、苏铁、山毛榉科、桦木科植物。
(自己查的,可信度。
)二、简述题土壤酶的主要类型:根据作用原理可以分为水解酶类、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裂合酶类4大类。
《土壤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土壤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土壤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1. 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1) 土壤由三相物质五种组分构成:固相一一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命有机体;液相一一土壤水和土壤溶液;气相一一土壤空气。
⑵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液相和气相经常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
2. 次生矿物有哪些类型?对土壤特性有哪些影响?(1) 可分成三类: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矿物和次生铝硅酸盐矿物 (黏土矿物)。
(2) 既是土壤中黏粒和无机胶体的组成部分,有些可作为黏粒薄膜包裹着粉粒和沙粒,使它们染上各种颜色,并起着胶结剂的作用,使粗细颗粒互相黏结形成聚集体;也是土壤固体物质中最有影响的部分,土壤颗粒大小与其有一定关系。
3. 土壤有机质由哪些成分组成?对土壤有哪些影响?(1) 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
(2) ①有机质是作物氮、磷及硫等营养元素的给源,并且作为生理活性物质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②有机质特别是腐殖质本身的胶体特性对土壤的吸收性能、阳离子代换性能、与土壤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以及对土壤缓冲性能等产生巨大的影响;③有机质还与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而它们又是影响土壤水分渗透、水分含量、耕性、通气性、温度、微生物活性,以及植物根的穿透性的主要因素。
4. 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的概念有何不同?腐殖质的性质涉及哪些方面?(1)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一个重要组分,它的含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0% —65% ;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
(2) 元素组成、功能团含量、分子大小和形状、化学结构、与其他物质之间的作用和生理活性。
5. 什么叫做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它对土壤的特性有哪些影响?(1) 土壤有机一无机复合是有机物质与矿物质(或黏粒)通过各种力的作用相互结合的现象。
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主要类型
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主要类型
1、微生物之间的互惠关系
共生:两种微生物紧密地生活在一起。
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形成的一种植物体。
互生:两种微生物之间比较松散的联合。
微生物之间的互生还表现在一种微生物产生和分泌维生素类物质,因而创造了另一种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如纤维素分解细菌和固氮菌。
接力:在物质转化链中,从复杂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质,经过许多步骤,各个步骤都是由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完成的,它们表现为接力关系。
2、微生物之间的寄生、捕食和竞争
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上,从后者取得养料,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寄主。
一般是不利于寄主的。
捕食:捕食者常是个体较大的原生动物,被捕食者常是细菌、真菌、藻类和其它较小的原生动物。
竞争:主要是为了竞争有限的养料或其它物质而引起的。
由于土壤中情况的复杂性,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是多种多样的。
3、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分泌的代谢产物抑制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这种现象称为拮抗作用。
抗生素: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特殊的次生代谢有机物,对其它微生物有拮抗作用,而且对敏感菌种在有效浓度很低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它们的生长甚至杀死它们。
土壤学复习资料
⼟壤学复习资料⼟壤学复习思考题⼀、基本概念1、⼟壤:由岩⽯风化和母质的成⼟两种过程综合作⽤下形成的产物,⼟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具有⽣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的脆弱薄层;陆地表⾯由矿物质、有机物质,⽔、空⽓和⽣物组成,具有肥⼒,能⽣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壤肥⼒:⼟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热的能⼒。
3、⾃然肥⼒:天然⽔体和⼟壤中供应和协调植物⽣长发育所需养分的能⼒。
4、潜在肥⼒:指耕作⼟壤中不能被作物直接利⽤或在农业⽣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
5、⼟壤圈:⼟壤圈是指岩⽯圈最外⾯⼀层疏松的部分。
6、原⽣矿物:指⽕成岩中在岩⽯最初凝固(结晶)期间所形成的矿物。
7、次⽣矿物:在岩⽯或矿⽯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改造成的新⽣矿物。
8、同晶置换:⼜称“同晶替代”。
矿物结晶时,晶体结构中由某种离⼦或原⼦占有的位置,部分被性质类似、⼤⼩相近的其他离⼦或原⼦占有,但晶体结构型式基本不变。
9、⼟壤有机质:⼟壤有机质是指⼟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10、有机质的矿物化过程:进⼊⼟壤的有机肥料在微⽣物分泌的酶作⽤下,使有机物分解为最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变成⼆氧化碳、⽔和矿质养分,同时释放出能量。
这种过程为植物和微⽣物提供养分和活动能量,有⼀部分最后产物或中间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壤性质,并提供合成腐殖质的物质来源。
这些有机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含磷有机化合物、核蛋⽩、磷脂、含硫有机化合物、含硫蛋⽩质、脂肪、单宁、树脂等。
⼟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般在好⽓条件下进⾏速度快,分解彻底,放出⼤量的热能,不产⽣有毒物质;在嫌⽓条件下,进⾏速度慢,分解不彻底,放出能量少,其分解产物除⼆氧化碳、⽔和矿质养分外,还会产⽣还原性的有毒物质,如甲烷、硫化氢等。
旱地⼟壤中有机质⼀般以好⽓性分解为主,⽔稻⽥则以嫌⽓性分解为主,只有在排⽔晒⽥,冬种旱作时,才转为以好⽓性为主的分解过程11、有机质的腐殖化作⽤:该过程是在⼟壤微⽣物所分泌的酶作⽤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物⽣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解析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解析1.⼟壤:⼟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上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壤肥⼒:⼟壤肥⼒是指⼟壤为植物⽣长供应和协调养分、⽔分、空⽓和热量的能⼒。
3.⼟壤系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壤⽔分和⼟壤溶液)和⽓相(⼟壤空⽓)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壤⽣态系统:⼟壤与其地上部⽣物和地下部⽣物之间进⾏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个动态平衡的统⼀体,成为⽣物同环境之间进⾏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体和聚合⼟体:单个⼟体是⼟壤剖⾯的⽴体化形式,作为⼟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
⾯积的⼤⼩取决于⼟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体,两个以上的单个⼟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体。
7.⼟壤剖⾯:从地⾯垂直向下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8.⼟层:⼟壤剖⾯中与地表⼤致平⾏的层次,由成⼟作⽤⽽形成的,因此,称为⼟壤发⽣层,简称⼟层。
9.⼟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壤组成:⼟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壤⽔分)、⽓相(⼟壤空⽓)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壤⽔分)、⽓相(⼟壤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的有机整体。
10.⼟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矿物?⼟壤中主要原⽣矿物有哪些?它们的性质如何?(1)⼟壤矿物质包括:⼟壤矿物质主要来⾃成⼟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矿物和次⽣矿物两⼤类。
(2)原⽣矿物:指各种岩⽯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壤中主要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
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
橄榄根系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橄榄根系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橄榄(Olea europaea)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它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栽培。
作为一种耐旱、耐盐的树种,橄榄树的根系生长与所处的土壤类型密切相关。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橄榄树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探讨橄榄根系与不同土壤类型的关系,并深入研究这种关系对橄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
土壤种类主要包括砂壤土、粘壤土和壤土。
砂壤土主要由砂粒组成,排水性良好;粘壤土含有较高比例的黏土,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壤土则为介于砂壤土和粘壤土之间的土壤类型,具有中等的排水和保水性能。
这些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
橄榄根系的生长与土壤类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根系的形态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
橄榄树的根系主要分为深根和浅根。
深根主要生长在壤土和砂壤土中,可以深入土层,获取更深处的水分和养分。
浅根则主要生长在粘壤土中,由于粘壤土的保水性,浅根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水分。
因此,橄榄树的根系形态可以适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其次,土壤类型对橄榄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砂壤土排水良好,虽然根系能够深入土壤,但其保水性相对较差,容易导致水分亏缺。
因此,在种植橄榄树时,需要合理管理灌溉,确保橄榄树的水分供应,以维持其正常生长和产量。
粘壤土保水性良好,但排水性较差,容易引起积水,影响橄榄树根系的通气和生长。
因此,在粘壤土地种植橄榄树时,应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以防止根系腐烂。
壤土的排水和保水性能介于两者之间,较为适宜橄榄树的生长。
除了以上提到的影响,土壤类型还对橄榄树的养分吸收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影响。
土壤养分包括氮磷钾等重要元素,它们在橄榄树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土壤类型中养分的含量和释放速率不同,因此,橄榄树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吸收也会有所差异。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也对橄榄树生长和养分利用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生物学
加强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探索其保护与利用途径,为农业可持续发
展提供支撑。
02
土壤生物与土壤健康
研究土壤生物对土壤健康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为土壤修复和改良提供
理论依据。
03
土壤生物与全球变化
探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生物的响应机制及其反馈作用,为应对全球变
化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指不同土层中生 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水平结构则指同一土层中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功能
土壤生物群落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如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养分循环、改善土壤 结构、抑制土传病害等。
土壤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季节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土壤温度、湿度等 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生物群 落的种类和数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一些微生物和植物具有吸收和富 集重金属的能力,可用于修复重 金属污染土壤。
维持生态平衡
土壤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食物链和物质循环等 作用,维持生态平衡。
土壤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
加强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避免单一化种植和过度开垦对土壤生物造成破坏。
土壤生物学
汇报人:XX 2024-02-01
contents
目录
• 土壤生物学概述 • 土壤生物群落与结构 • 土壤生物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 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与作用 • 土壤生物的应用与保护 • 土壤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土壤生物学概述
土壤生物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土壤生物学是研究土壤中生物的 种类、数量、分布、功能及其与 土壤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根上”是否能够与土壤中的其他生物发生互动?
”根上”是否能够与土壤中的其他生物发生互动?一、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的互动根系作为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固定植物在土壤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与土壤中的其他生物进行互动。
根系通过分泌物质、形成根际微生物群落等方式,与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复杂的交流和相互作用。
根系通过分泌根系物质与土壤微生物发生互动。
根系分泌的营养物质能够吸引土壤中的微生物,形成根际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它们可以与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植物根系分泌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能够吸引一些有益的土壤微生物,如能固氮的细菌,它们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从而增加植物的氮素供应。
根系通过形成根际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发生互动。
根际微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根际区域的微生物的总体。
根系分泌的营养物质能够吸引一系列的与植物有利共生关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利用植物根系提供的碳源和营养物质,在植物根系周围形成一个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可以帮助植物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并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
二、根系与土壤动物的互动根系不仅与土壤微生物发生互动,而且与土壤中的动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中的动物包括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等,它们与植物根系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互动。
蚯蚓是土壤中重要的土壤改良者,它们通过啃食和排泄作用,促进土壤结构的改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根系的生长和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蚯蚓的重要食物来源,蚯蚓啃食根系的残渣,促进根系的分解和循环。
同时,蚯蚓的排泄物中富含多种养分,如氮、磷和钾等,这些养分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促进植物的生长。
昆虫也是与植物根系互动的土壤动物。
在土壤中,一些昆虫的幼虫会以植物根系为食物,并通过啃食根系来获取所需的营养。
然而,昆虫的啃食也会导致植物根系的损伤,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为了防止昆虫的损害,会通过分泌物质吸引天敌昆虫,从而形成一种天敌关系,保护自身根系的安全。
1、分析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分析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中聚居着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粘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一般而言,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和真菌次之,藻类和原生动物较少,但若以生物量计算,则以真菌最多。
土壤微生物的特点:1.数量巨大,每克土壤有数亿个;2.个体小,表面积与体积比大、代谢强度大;3.世代周期短,繁殖迅速:细菌的裂殖、真菌的有性和无性孢子,变异较快;4.活动常常受到土壤中可利用有机物质的限制;5.空间分布:在土壤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多集中分布于根际和土壤表层。
土壤微生物的功能:1、分解有机质,释放营养元素;分解残留土壤中的农药和有机废弃物,净化环境,加速土壤元素循环。
2、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合成及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
3、进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氮含量;在C、N、P、S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中起主导作用。
4、影响植物生长与病虫害防治。
根据其对营养和能量的要求分为:代谢途径碳源能量来源主要微生物化能异养型有机物有机化合物绝大多数细菌、几乎全部真菌和原生动物化能自养型二氧化碳无机化合物硝化细菌、硫氧化细菌光能异养型有机物光能深红红螺菌光能自养型二氧化碳光能藻类和光合细菌1、土壤细菌:细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功能多样的类群,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 ~90% ,生物量可超过全部土壤微生物总量的1/4。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二等分裂繁殖是细菌最主要、最普遍的繁殖方式。
由于它们个体小、繁殖快、代谢强,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大,因而是土壤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细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适应底物变化的能力强,对土壤有机质分解、营养元素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2、土壤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丝状菌。
放线菌在土壤中分布极不均匀,它们高度集中在有机质周围,以紧密的带有孢子的菌丝占优势,但菌丝体比真菌细小,对土壤酸度较敏感。
放线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物类群之一。
放线菌最适宜生长在中性、偏碱性、通气良好的土壤中,能转化土壤有机质,产生抗生素,对其它有害菌能产生拮抗作用。
土壤和生物圈的关系
土壤和生物圈的关系土壤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基础,而生物圈则是土壤中生物活动的集合。
土壤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条件,而生物又通过各种生物活动影响和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
土壤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土壤是由岩石破碎、有机物质分解和微生物活动等过程形成的,它具有保水、保肥、通气和提供营养等功能。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还能够吸附和储存水分,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土壤中的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固定氮气、解除土壤污染物等过程,为生物圈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生物对土壤进行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生物圈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部分能量储存在其体内,同时释放氧气。
这些能量和氧气进一步提供给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和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从而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分。
微生物还能够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为土壤提供养分。
生物通过这些过程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更新。
土壤也受到生物圈的影响和改变。
生物圈中的植物通过根系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和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透气性,促进水分和气体的交换。
植物的根系还能够分泌有机酸和酶类物质,溶解土壤中的矿物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和吸收。
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对生物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和固氮作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
同时,微生物还能够降解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净化土壤环境。
微生物还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通过根瘤菌固氮作用为植物提供氮源,促进植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活动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土壤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土壤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生物通过各种生物活动影响和改变土壤的特性。
土壤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不仅维系着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生态服务。
土的三相间的关系
土的三相间的关系土的三相间的关系,指的是土壤中的固体相、液相和气相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水分和气体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各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固体相是土壤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由矿物质颗粒、有机质和微生物等组成。
矿物质颗粒是土壤固体相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砂、粉砂、粘土等不同粒径的颗粒。
固体相的颗粒排列方式、颗粒间的孔隙结构以及颗粒表面的化学性质等都对土壤的保水能力、通气性和养分保存能力等产生影响。
液相是土壤中水分的存在形态,也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相。
土壤中的液相主要包括吸附水、结合水和自由水。
吸附水是指水分与固体颗粒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水分,结合水是指水分与固体颗粒内部的化学结合形成的水分,自由水则是指土壤中的孔隙中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液相的存在对土壤中的物质运输、养分释放和微生物活动等起着重要作用。
气相是土壤中的气体存在形态,主要包括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气体。
气相的存在对土壤中的通气性、气体交换和微生物代谢等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气体含量和组成会受到土壤的孔隙结构、水分饱和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中的固、液、气三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固相的存在为液相和气相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固相颗粒的排列和颗粒间的孔隙结构对土壤的液相和气相的存在形态和运移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液相和气相的存在又对固相的性质和分布产生影响,液相的存在可以改变固相颗粒表面的化学性质,气相的存在可以影响固相颗粒的孔隙结构和通气性。
土壤中的固、液、气三相之间的关系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固相的存在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和结构,液相的存在决定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气相的存在决定了土壤的通气性和微生物活动。
固、液、气三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土壤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基础,对土壤的理解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的三相间的关系是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土壤生物学
土壤生物学土壤生物学是研究土壤中生物活动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以及它们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质,还承载着许多生物体的生活。
土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等。
这些生物体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参与物质循环,维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微生物是土壤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是土壤中最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
同时,微生物还能抑制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真菌是土壤生物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对象。
它们是一类生活在土壤中的多细胞生物,主要以分解有机物质为生。
真菌通过分泌酶类物质,将有机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无机物质,释放养分供植物吸收。
同时,真菌还能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植物是土壤生物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同时释放出一些有机物质,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植物还能通过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质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动物在土壤生物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同时,动物还可以通过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促进土壤中气体和水分的交换。
此外,土壤中的一些寄生虫和捕食者还能控制土壤中的害虫和病原菌的数量,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土壤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土壤肥力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土壤中的生物体及其相互作用,可以为农业生产、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土壤生物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有效利用和土壤健康的维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主要类型
1、微生物之间的互惠关系
共生:两种微生物紧密地生活在一起。
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形成的一种植物体。
互生:两种微生物之间比较松散的联合。
微生物之间的互生还表现在一种微生物产生和分泌维生素类物质,因而创造了另一种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如纤维素分解细菌和固氮菌。
接力:在物质转化链中,从复杂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质,经过许多步骤,各个步骤都是由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完成的,它们表现为接力关系。
2、微生物之间的寄生、捕食和竞争
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上,从后者取得养料,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寄主。
一般是不利于寄主的。
捕食:捕食者常是个体较大的原生动物,被捕食者常是细菌、真菌、藻类和其它较小的原生动物。
竞争:主要是为了竞争有限的养料或其它物质而引起的。
由于土壤中情况的复杂性,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是多种多样的。
3、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分泌的代谢产物抑制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这种现象称为拮抗作用。
抗生素: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特殊的次生代谢有机物,对其它微生物有拮抗作用,而且对敏感菌种在有效浓度很低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它们的生长甚至杀死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