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
主要土壤类型 ppt课件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ppt课件
16
燥红土:热带与南亚热带干旱稀树草 原景观下,淋溶过程和铁质(红化) 作用下形成的半淋溶土。土壤红褐色, 酸性到弱酸性,块状结构。
ppt课件
9
五.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一.地带性分布规律(zonality)土壤类型在空间的规律性分布称为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按照纬度呈有规律分布
(一)水平地带性 Horizontal soil zonality 经度地带性:按照经度呈有规律分布
(二)垂直地带性(vertical zonality):按照海拔高度有规律的分布
土壤酸性到强酸性。
上图为赤红壤剖面
上图为赤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季 雨林,主要有荷木、榕树、杜英等。农 业利用可种植龙眼、荔枝、甘蔗、洋桃、 香蕉、芒果等,还可以种植药材,首乌、 杜仲、灵芝、三七等。
ppt课件
15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 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 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
ppt课件
4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 一、水平地带性 ☻ 二、垂直地带性 ☻ 三、土壤分布的区域规律
ppt课件
5
★ 一、水平地带性
★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 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 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 北而南依次分布着:
我国土壤类别
我国土壤类别
我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等。
其中,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都是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
此外,中国六大土壤类型自南而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自东而西有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以至灰漠土和灰棕漠土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可查阅关于我国土壤类别的研究文献或咨询专业的地理学家。
第四节土壤类型
土壤
人为土:
定义:人为耕作灌溉和施 肥培育的土壤。
在我国的分类:1.水耕土 2.旱耕土
灰土:
定义:具有螯合淋浴溶作用,土表至60厘米 范围内有灰化层的土表。
分布范围:俄罗斯、北欧和加拿大等地。我 国面积小见于大兴安岭北端,长白山北坡 和青藏高原东南端。
它的主要诊断层具备两个条件:1,厚度大于 等于2.5厘米。一般位于漂白层之下。2, 大于85%灰化淀积物物质组成,ph<5.5
中国土壤划分如下
变性土、盐成土、潜 育土、均腐土、雏形土
淋溶土、富铁土、 富铝土
有机土、人为土、灰 土、铁铝土、火山灰土、 干旱
有机土:
定义: 它是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它的分布范围:全球地势低洼处,生长以莎草科为主的植被, 土体通气条件差有机质不能充分分解,形成1~2米或更厚的 有机土壤物质。
形成条件:土体中物质还原作用强,剖面一定部位现灰兰色或 灰色浅育层,有机土壤物质为主要诊断层,土表至石质或准 石质接触面范围内有机土 壤物质占总土层厚度的2/3或更厚, 若有矿质土层,其总厚度小于10厘米,大多数年份每年有六 个月或更多时间被水饱和而且其上界位于土表于40厘米范围 内。
(13)雏形土
➢ 概念:发育程度低而具雏形层的土壤. ➢ 分布范围:世界土壤图列系统,美国和西欧土壤分类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目录1.土壤分类 (2)2.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3)3.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4)3.1.破红壤 (4)3.2.赤红壤 (4)3.3.红壤和黄壤 (5)3.4.黄棕壤 (5)3.5.棕壤 (5)3.6. 6.暗棕壤 (6)3.7.寒棕壤(漂灰土) (6)3.8.褐土 (6)3.9.黑钙土 (7)3.10.栗钙土 (7)3.11.棕钙土 (7)3.12.黑坤土 (8)3.13.荒漠土 (8)3.14.高山草甸 (8)3.15.高山漠土 (9)重点关注土壤退化 (9)5.土壤问题“八大怪”: (9)5.1.板:土壤板结,越种越硬 (9)5. 1.1.主要原因 (10)6. 1.2.主要危害 (10)5.2.馋:矿质营养比例失衡,越种越馋 (10)5.2. 1.主要表现 (10)5.2.2.主要危害 (10)5.3.贫:有机质含量低,越种越贫 (10)5.3. 1.主要问题: (10)5.3.2.主要危害: (10)5.4.浅:耕作层变浅,越种越浅 (11)5.5.酸:土壤酸化,越种越酸 (11)5.5. 1.主要原因 (11)5.5.2.主要危害 (11)5.6.咸:土壤盐渍化,越种越咸 (11)5.6. 1.主要原因 (12)5.6.2.主要危害 (12)5.7.脏:土壤污染,越种越脏 (12)5.7.1.主要原因 (12)6.7.2.主要危害 (12)5.8.杂:重茬障碍,越种越杂 (13)5.8.1.主要原因 (13)6.改良土壤从这三处入手 (13)6.1.物理结构改良 (13)6.2.化学性状改良 (13)6.2.1,生物性状改良 (13)1.土壤分类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铝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破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始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农民技能培训作业指导书
农民技能培训作业指导书第1章农业基础知识 (3)1.1 土壤类型与改良 (3)1.1.1 土壤类型概述 (3)1.1.2 土壤改良方法 (3)1.2 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生长 (4)1.2.1 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1.2.2 主要气候类型及适宜农作物 (4)1.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4)1.3.1 农田水利设施概述 (4)1.3.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要点 (4)1.3.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中的注意事项 (4)第2章耕作技术与种植模式 (4)2.1 耕作方式与设备选择 (5)2.1.1 耕作方式概述 (5)2.1.2 设备选择 (5)2.2 作物轮作与间作套种 (5)2.2.1 作物轮作 (5)2.2.2 间作套种 (5)2.3 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 (5)2.3.1 种子处理 (5)2.3.2 播种技术 (5)第3章病虫害防治 (6)3.1 常见病虫害识别 (6)3.1.1 病害识别 (6)3.1.2 虫害识别 (6)3.2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6)3.2.1 生物防治 (6)3.2.2 化学防治 (6)3.3 病虫害预防与管理 (7)3.3.1 预防措施 (7)3.3.2 管理措施 (7)第4章农药与化肥使用 (7)4.1 农药种类与使用方法 (7)4.1.1 农药分类 (7)4.1.2 农药使用方法 (7)4.2 化肥种类与施用技巧 (7)4.2.1 化肥分类 (7)4.2.2 施用技巧 (8)4.3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8)4.3.1 农药减量技术 (8)4.3.2 化肥减量技术 (8)第5章农田灌溉与水分管理 (8)5.1 灌溉方式与设备选择 (8)5.1.1 灌溉方式概述 (8)5.1.2 设备选择 (9)5.2 水分需求与灌溉制度 (9)5.2.1 水分需求 (9)5.2.2 灌溉制度 (9)5.3 节水灌溉技术与措施 (9)5.3.1 节水灌溉技术 (9)5.3.2 节水措施 (9)第6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 (9)6.1 收获时间与方法 (9)6.1.1 确定收获时间 (9)6.1.2 收获方法 (10)6.2 储藏设施与条件 (10)6.2.1 储藏设施 (10)6.2.2 储藏条件 (10)6.3 储藏病害防治与保鲜技术 (10)6.3.1 储藏病害防治 (10)6.3.2 保鲜技术 (10)第7章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 (11)7.1 常用农业机械操作技巧 (11)7.1.1 耕作机械操作技巧 (11)7.1.2 播种机械操作技巧 (11)7.1.3 收获机械操作技巧 (11)7.2 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 (11)7.2.1 日常维护 (12)7.2.2 定期保养 (12)7.3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12)7.3.1 精准农业 (12)7.3.2 智能化农业 (12)7.3.3 环保型农业机械 (12)7.3.4 多功能农业机械 (12)第8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12)8.1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12)8.1.1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 (12)8.1.2 农业信息传输技术 (12)8.1.3 农业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13)8.2 智能农业设备与系统 (13)8.2.1 智能农业设备 (13)8.2.2 智能农业系统 (13)8.2.3 农业 (13)8.3 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3)8.3.2 农业大数据分析方法 (13)8.3.3 农业大数据应用案例 (13)8.3.4 农业大数据发展前景 (13)第9章农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3)9.1 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 (13)9.1.1 市场分析概述 (14)9.1.2 市场预测方法 (14)9.2 农产品营销策略与渠道 (14)9.2.1 营销策略制定 (14)9.2.2 营销渠道拓展 (14)9.3 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14)9.3.1 品牌建设原则 (14)9.3.2 品牌形象塑造 (14)9.3.3 品牌推广策略 (14)9.3.4 品牌维护与管理 (14)第10章农业政策与项目申报 (14)10.1 农业政策解读与分析 (14)10.1.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15)10.1.2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15)10.1.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 (15)10.1.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5)10.2 农业项目申报与实施 (15)10.2.1 农业项目申报流程 (15)10.2.2 农业项目申报注意事项 (15)10.2.3 农业项目实施要点 (15)10.3 农业补贴政策与申领流程 (15)10.3.1 农业补贴政策概述 (16)10.3.2 农业补贴申领流程 (16)10.3.3 农业补贴申领注意事项 (16)第1章农业基础知识1.1 土壤类型与改良1.1.1 土壤类型概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肥力。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6 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 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结果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 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 收性复合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我国的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
东倾斜并呈阶梯状逐渐下降。
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体上以大兴安岭、 阴山山脉、贺兰山和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为 界。西部多为高大的山岭、高原和大盆地; 东部主要是平原、低山和丘陵。 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
气候
水热状况直接参与母质风化和物质淋溶, 很大程度上控制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影响土 壤有机物质积累、分解,决定营养物质的生 物学循环速度和范围。如,气候对土壤风化 作用影响;影响土壤有机质形成;影响土壤 矿物迁移等。
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进一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进一步风化步风化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
东部,是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
较强的地区,自然植被以森林植被为主。
•
西北部,夏季风无影响,气候干旱,为
荒漠草原、荒漠植被类型。
•
青藏高原和西部的高山上,则广泛分布
着高寒草甸、草原、荒漠及垫状植被类型。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二、土壤剖面的发育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五、土壤分类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的主要内容为:(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质、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3)随着土壤肥力的发展,土壤类型也不断更替,土壤类型更迭是土壤肥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和土壤生物的演化更迭相统一的。
1、地质大循环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大循环。
2、地质小循环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得到固持富积。
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
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构型也有共同的规律性。
自然土壤土体构型一般模式如下页图: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一)母质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土壤的某些性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进一步风化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4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第四章 土壤类型(课堂PPT)
15
第四章
中 国 土 壤 系 统 分 类 中 14 个 土 纲 检 索 简 表
16
第四章
(二)形态特征
1 腐殖质层 2 铁铝层 3 母质层
17
第四章
五 分类
(一)砖红壤 1 砖红壤 2 红色砖红壤 3 黄色砖红壤
(二)砖红壤性红壤
1 砖红壤性红壤 2 黄色砖红壤性红壤
18
第四章
(三)红壤 1 红壤 2 黄红壤 3 褐红壤 4 紫红壤
(四)黄壤 1 黄壤 2 表潜黄壤
19
第四章
主要富铝土在我国的分布
砖红壤:北纬22°以南的雷州半岛、海南 岛、台湾、云南的南部;
砖红壤性红壤:北纬22°至 25°,包括滇 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 南部及台湾的中南部;
富铝土分布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 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12
第四章
三 成土过程
富铝土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 程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 (一)富铝化过程 特点: ① 硅酸盐、铝硅酸盐原生矿物强烈分解, 产生以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铁、 铝氧化物。脱盐基-脱硅-富铁铝 ② 不同热量带的富铝化程度不一样。
教学重点
1.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的形成条件、主导成 土过程。
2. 了解富铝土和淋溶土的诊断特性及在世界 的分布。
3.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在中国的分布。
6
富铝土
本纲土壤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 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 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 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第4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PPT课件
(6)土系:最低级别的基层分类单元,它是发育在相同 母质上由若干剖面形态特征相似的单个土体组成的聚 合土体所构成,其性状的变异范围较窄,在分类上更 具有直观性和客观性。
上图为棕钙土剖面
棕钙土 :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荒漠草原与草原化荒漠下,弱腐殖质 积累过程与与弱粘化和铁质(红化) 过程形成的干旱土壤。土壤呈碱性, 有机质积累很少。
土地利用:植被为临近干草原的荒漠 草原和向荒漠过渡的草原化荒漠两个 亚地带;农业利用方向以牧为主,有 少量灌溉农业。
灰钙土 :暖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 一、水平地带性 ☻ 二、垂直地带性 ☻ 三、土壤分布的区域规律
★ 一、水平地带性
★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 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 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 北而南依次分布着:
暗棕壤 棕壤 黄棕壤 红壤与黄壤 赤红壤与砖红壤。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 过程”,同时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 化过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 有机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 苔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 马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 用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燥红土:热带与南亚热带干旱稀树草 原景观下,淋溶过程和铁质(红化) 作用下形成的半淋溶土。土壤红褐色, 酸性到弱酸性,块状结构。
中国土壤类型
黄棕壤
图片介绍: 图片介绍: 这是南京附近下蜀黄土母质上的黄棕壤剖 面,土层深厚,90 厘米以下呈棱块状结构, 粘粒胶膜淀积明显。 它是黄壤与棕壤的过渡类 型,集中分布于长江两岸的北亚热带地区。 土壤性状描述: 土壤性状描述: 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 是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弱度富铝风化和强烈粘 化的土壤。 表层暗黄棕或暗棕灰色, 腐殖质累 积明显,有机质含量因植被不同而有较大变 异,心土层黄棕色,多为核块状,粘化明显, 结构面被覆铁锰胶膜。酸性-徽酸性,盐基不 饱和。 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地、 江淮丘陵和宁镇 丘陵,中亚热带山地的垂直带土也有零星分 布。 黄棕壤是一种弱度富铝风化和粘化特征明 显的土壤, 粘聚层一般较薄, 层结构体表面 B 被覆暗棕色铁锰胶膜, 粘土矿物中已有高岭石 出现。土壤酸性,pH 值 5.0-6.7,盐基饱和度 50%左右。本土类分为三个亚类,黄棕壤亚类 具土类典型特征; 暗黄棕壤亚类出现于山地垂 直带上,土层较薄,但多有 Ao 层出现,有机 质含量高,酸度较强,pH 值一般 5.0-5.6;黄 棕壤性土亚类为弱发育的 A-(B)-C 型土壤。 黄棕壤归属下的土种: 黄棕壤归属下的土种: 黄岗土 岭黄土 暗岭黄土 鸡公山麻黄棕 土 麻砂黄棕土 麻砂黄棕泥 严桥黄砂土 黄 硅砂泥土 万源泡土 天全泡土 当涂黄棕 泥 独山黄棕泥 应城黄土 勉县灰黄泥 黄泡 土 武都黄棕土 灰泡大泥 灰泡大土 棕红大 土 杂砂暗黄棕土 暗马肝灰泡土 马肝灰泡 土 麻灰泡泥 砂泥暗黄棕土 华坪灰泡砂 土 砂灰泡土 暗细渣土 泥黄棕土 灰泡泥 土 厚大灰泡泥 棕灰泡泥 棕灰泡土 紫灰泡 土 砾黄泥砂土 暗黄筋砾土 薄黄硅渣土 黄 砾泥土。
燥红土
图片介绍: 图片介绍: 这是燥红土剖面,摄于云南的元江河 谷。这种土壤虽然也处于砖红壤地带,但 由于受高山屏障、 河谷深切形成的干热焚 风效应,使得土体干燥,植被稀疏。故燥 红土地矿物风化程度较弱, 脱硅富铝化作 用很不明显,一般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 剖面中部看到的孔洞是白蚁巢穴, 下部的 白色斑点是挖破的花岗片麻岩质。 土壤性状描述: 土壤性状描述: 燥红土是热带、 亚热带干热条件下形成 的盐基饱和的红色土壤, 本区的金沙江河 谷、怒江河谷是其主要分布区之一。云南 高原的深切河谷与海南岛西部是我国燥 红土的两大分布区, 燥红土是在气候干热 的稀树草原植被下形成的, 土壤剖面分化 较差,脱硅富铝化作用不明显,淋溶作用 也不强,属半淋溶土壤。燥红土土类划分 3 个亚类,本区分布有燥红土和褐红土 2 个亚类。燥红土亚类分布区热量较高,具 土类典型特征; 褐红土亚类分布区则更为 干旱,剖面下部可出现石灰反应。 燥红土归属下的土种: 燥红土归属下的土种: 麻褐燥土 淡麻褐燥土 泥砂褐燥土 淡 泥砂褐燥土 新街泥砂褐燥土 燥红泥砂 土 厚层燥红泥土 厚燥土 厚褐红土 砾 质褐红大土 麻燥土 新平砂燥土 乐东砂 燥土 罗带砂燥土 泥燥土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第四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主要内容1、土壤形成发育过程2、土壤分布规律3、我国主要土壤类型RCBA 2A1A A 00漂灰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灰漠土—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灰褐土—黑土土壤中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反应,有明显的粘粒淀积。
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700m的中山区。
复习题一、填空题1、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分为:和。
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共设个诊断表层,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
3、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包括:、、、。
4、影响成土的五大影响因素:、、、、。
5、在现行的我国土壤分类级别上,大都用、、、亚类主要供小比例尺土壤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基层分类级别:土族和土系。
B6、土壤的质地主要是由决定的。
7、以为基础,以为依据,根据不同发生层进行的分类称为发生学分类。
8、熟化过程可分为过程与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1、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其中()起主导作用。
A、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2、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即指()A、相对年龄B、土壤发育的年数C、绝对年龄3、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过程A、潴育淋溶过程B、潜育化过程C、熟化过程哦4、诊断表层包括()A、有机质层B、漂白层C、盐积层5、红壤中()A、土层厚而耕层浅B、土层浅而耕层厚C、土层、耕层均浅6、我国的土壤分类中一共设立了有机土壤物质,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等()个诊断特征A、25B、24C、26三、名词解释1、地质大循环2、土壤剖面3、腐殖化过程4、水平地带性5、风化作用6、绝对年龄7、相对年龄8、生物小循环。
第4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
(一)以矿物风化为主的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岩石或其风化物
表面上着生低等
植物或微生物并
开始形成
原始土壤。
•原始成土过程
湖 北 初 育 土
黄棕壤粘膜
•粘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 成和聚集过程。
富铝化过程 土体中二氧化硅淋 失,铁铝相对富积 的过程。多在热带 亚热带高温多雨地 区。
富铝化过程
红壤剖面
•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施用石灰,改良土性;
•积极推行免耕少耕技术;
•轮间套作,提高复种指数;
•因土施肥,经济用地;
红壤剖面
黄壤剖面
土纲
土类
盐碱土 草甸盐土 (盐土的盐化过程,碱土的碱化和脱 漠境盐土 碱化过程) 滨海盐土 酸性硫酸盐土 寒原盐土、碱土
干旱地区盐土景观
干旱地区盐土剖面
海滨盐土景观 海滨盐土剖面
盐碱土存在问题及其利用改良??
盐土:含有过多的易溶性盐
碱土:土壤胶体吸附有显著数量的 交换性钠,均能对作物产生危害。
①开沟排水,排走土壤中的盐分,降低或控制 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 ②井灌井排;③灌溉洗盐;④种稻洗盐; ⑤种植绿肥: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物理性质, 同时,由于绿肥覆盖地面,可减少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
Fe、Mn有机络合、 螯合物形成,导致Fe、 Mn淋溶,伴有原生、 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层
(六)以人为因素为主的成土过程
熟化过程 在人为合理耕作、利用改良
及定向培育下,使土壤向着
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
土壤旱耕熟化过程
一、土壤的分类 (一)前苏联的发生学分类(定性)
进行土壤分类的着眼点是气候和植被
种植技术实践指南
种植技术实践指南第1章基础知识 (4)1.1 土壤类型与改良 (4)1.1.1 土壤类型 (4)1.1.2 土壤改良 (4)1.2 气候与季节适应性 (4)1.2.1 气候因素 (4)1.2.2 季节适应性 (4)1.3 常见病虫害防治 (5)1.3.1 常见病害防治 (5)1.3.2 常见虫害防治 (5)第2章育苗技术 (5)2.1 种子处理与催芽 (5)2.1.1 种子选择 (5)2.1.2 种子处理 (5)2.1.3 催芽 (6)2.2 营养土配制 (6)2.2.1 配制原则 (6)2.2.2 配制方法 (6)2.3 秧苗培育与管理 (6)2.3.1 播种 (6)2.3.2 浇水 (6)2.3.3 光照 (6)2.3.4 温度 (6)2.3.5 通风 (6)2.3.6 间苗与定植 (6)第3章播种技术 (7)3.1 直播技术 (7)3.1.1 选种与处理 (7)3.1.2 播种时间 (7)3.1.3 播种方法 (7)3.1.4 播种深度 (7)3.1.5 覆土与镇压 (7)3.2 移栽技术 (7)3.2.1 移栽时间 (7)3.2.2 移栽前准备 (7)3.2.3 移栽方法 (7)3.2.4 移栽密度 (7)3.2.5 移栽后管理 (8)3.3 播种密度与排列方式 (8)3.3.1 播种密度 (8)3.3.2 排列方式 (8)3.3.3 调整播种密度与排列方式 (8)第4章灌溉管理 (8)4.1 灌溉方式与设备选择 (8)4.1.1 灌溉方式概述 (8)4.1.2 设备选择依据 (8)4.1.3 设备选型建议 (8)4.2 灌溉制度制定 (8)4.2.1 灌溉制度概述 (8)4.2.2 灌溉制度的确定 (8)4.2.3 灌溉制度的调整 (9)4.3 灌溉水质处理 (9)4.3.1 灌溉水质要求 (9)4.3.2 灌溉水质检测 (9)4.3.3 灌溉水质处理方法 (9)4.3.4 灌溉水质保障措施 (9)第5章施肥技术 (9)5.1 基肥施用 (9)5.1.1 选择合适的基肥 (9)5.1.2 施肥时间 (9)5.1.3 施肥方法 (9)5.1.4 施肥量 (9)5.2 追肥施用 (10)5.2.1 选择合适的追肥时期 (10)5.2.2 追肥种类 (10)5.2.3 施肥方法 (10)5.2.4 施肥量 (10)5.3 叶面肥喷施 (10)5.3.1 选择合适的叶面肥 (10)5.3.2 喷施时间 (10)5.3.3 喷施浓度 (10)5.3.4 喷施方法 (10)第6章病虫害防治 (11)6.1 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 (11)6.1.1 真菌性病害 (11)6.1.2 细菌性病害 (11)6.1.3 病毒病 (11)6.2 常见虫害识别与防治 (11)6.2.1 食叶性害虫 (11)6.2.2 刺吸性害虫 (12)6.2.3 蛀干性害虫 (12)6.3 农药安全使用 (12)第7章修剪与管理 (12)7.1 修剪原则与方法 (12)7.1.1 修剪原则 (12)7.2 植株调整与支撑 (12)7.2.1 植株调整 (13)7.2.2 植株支撑 (13)7.3 果实管理与采收 (13)7.3.1 果实管理 (13)7.3.2 采收 (13)第8章设施栽培 (13)8.1 设施类型与结构 (13)8.1.1 设施类型 (13)8.1.2 结构特点 (13)8.2 环境调控技术 (14)8.2.1 温度调控 (14)8.2.2 光照调控 (14)8.2.3 湿度调控 (14)8.3 水肥一体化技术 (14)8.3.1 灌溉技术 (14)8.3.2 肥料选择与施用 (14)8.3.3 水肥一体化管理 (14)第9章转基因植物种植 (14)9.1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 (14)9.1.1 转基因植物的定义与分类 (14)9.1.2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原则 (15)9.1.3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内容 (15)9.2 转基因植物种植技术 (15)9.2.1 转基因植物育种技术 (15)9.2.2 转基因植物种植管理 (15)9.3 转基因植物检测与监管 (15)9.3.1 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 (15)9.3.2 转基因植物监管政策 (15)9.3.3 转基因植物监管措施 (16)第10章种植技术创新与发展 (16)10.1 新型种植模式探讨 (16)10.1.1 精准种植模式 (16)10.1.2 生态种植模式 (16)10.1.3 设施农业种植模式 (16)10.2 智能化种植技术 (16)10.2.1 农业物联网技术 (16)10.2.2 无人机技术在种植领域的应用 (16)10.2.3 基因编辑技术 (16)10.3 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7)10.3.1 政策支持与引导 (17)10.3.2 技术研发与创新 (17)10.3.3 人才培养与培训 (17)第1章基础知识1.1 土壤类型与改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三农田土地改良操作指南
三农田土地改良操作指南第1章土地改良基础知识 (4)1.1 土壤类型与特性 (4)1.1.1 沙土 (4)1.1.2 粘土 (4)1.1.3 壤土 (4)1.1.4 盐碱土 (4)1.2 土地改良的目标与原则 (4)1.2.1 目标 (4)1.2.2 原则 (4)1.3 土地改良的主要方法 (5)1.3.1 物理改良 (5)1.3.2 化学改良 (5)1.3.3 生物改良 (5)第2章土壤物理性质改良 (5)2.1 土壤质地改良 (5)2.1.1 砂土质地改良 (5)2.1.2 黏土质地改良 (5)2.2 土壤结构改良 (6)2.2.1 增加有机质含量 (6)2.2.2 调整土壤酸碱度 (6)2.2.3 优化施肥结构 (6)2.3 土壤排水与保水改良 (6)2.3.1 土壤排水改良 (6)2.3.2 土壤保水改良 (6)第3章土壤化学性质改良 (6)3.1 土壤酸碱度调整 (6)3.1.1 土壤酸碱度测定 (7)3.1.2 酸性土壤调整 (7)3.1.3 碱性土壤调整 (7)3.2 土壤有机质提升 (7)3.2.1 增施有机肥 (7)3.2.2 深耕翻土 (7)3.2.3 覆盖作物残体 (7)3.3 土壤养分平衡 (7)3.3.1 土壤养分测定 (7)3.3.2 合理施用化肥 (8)3.3.3 优化施肥结构 (8)3.3.4 深耕改土 (8)第4章土壤生物学性质改良 (8)4.1 土壤生物群落构建 (8)4.1.1 增加有机质投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绿肥、作物残体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土壤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8)4.1.2 优化土壤结构:通过深翻、松土、轮作等耕作措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为土壤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8)4.1.3 保持土壤湿度:合理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有利于土壤生物的生长繁殖。
(8)4.2 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8)4.2.1 多样化轮作:采用多种作物轮作,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剖析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剖析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日期:2007/03/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红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前面土壤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主要内容: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第二节我国北方的土壤讲解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红壤1、分布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 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1)、脱硅富Fe、Al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
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
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第4章 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1、2节)2013..
第二节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概述
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淋溶土土纲
雏形土土纲
均腐土土纲
人为土土纲
盐成土土纲
一、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富铁土(ferrisols):具有诊断层—低活性 粘粒富铁层的土,相当于部分红壤、黄壤、 燥红土。 铁铝土(ferralisols):具有高度富铁铝化 作用形成的诊断层,相当于部分砖红壤、赤 红壤。
(一)潮土(fluvo-aquic soil) 1、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也有分布。。
2、自然植被:草甸草本植物
3、成土母质:直接发育在河流冲积物上,受
地下水影响,经耕种而成的旱耕地土壤。
4、特点:剖面中有
明显的沉积母质的质
地层次,棱块状结构,
有锈纹斑,有的全剖 面有石灰反应,土壤 多呈中性至碱性反应 pH7.0-8.5。有机质 易遭分解,积累量少, 养分含量不高。
二、淋溶土土纲
淋溶土(luvisols):在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条件下形成,诊断层为明显的粘化层和粘盘 层,土壤结构面上覆有淀积粘粒的胶膜,包 括部分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暗棕 壤、白浆土等土类。
(一)黄棕壤(yellow-brown soil)
1、分布: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包括陕西南部、
叶林、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季 风雨林、雨林。 2、草原: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和黄土高原 北部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半干旱区,多为生长期短的 草本植物,常使土壤形成深厚的有机质层,盐基饱和 度高,自然肥力较高。
3、荒漠植被:大致分布于蒙、新、甘、宁、青、藏、 等处的干旱区,多为深根性、抗蒸腾的草本灌丛植
5、利用改良:发展灌溉,注意水土保持,逐年加深 耕层,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掺沙或施细煤灰 渣、砻糠酒糟等。黄褐土可辟作农田,发展桑园、 桃园、种植木本绿肥紫穗槐或造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物因素
• 动物:破碎、疏松土壤等 • 植物:草本、木本 • 微生物
(三)气候因素
(四)地形因素
通过控制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 壤发育产生间接影响。
高度
坡度
坡向
(五)时间因素 土壤相对年龄
土壤绝对年龄
(六)人为因素
耕作土壤
白土
黑土
黄
土
青土
红土
二、主要的成土过程
第四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及改良利用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土壤形成的实质、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 因素以及主要的成土过程;
了解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 了解土壤分类和土壤分布的基本情况 掌握红壤、盐碱土的改良与利用方法
土壤第一部母分质:土壤的岩形石成 土壤
母质
岩石பைடு நூலகம்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 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
CaCO3(淀积) + CO2 + H2O = Ca(HCO3)2 Ca(HCO3)2形成引起脱钙,CaCO3形成导致积钙。
黑钙土钙积层
盐渍化过程
盐渍化过程 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 (钠、钾)的聚集过程。 多在地下水位较高,气候 干燥、蒸发力强地区。
• 盐渍化过程
在干旱及高山寒漠地区, 地表水、地下水及母质所含易 溶性盐分,在蒸发作用下于地 表或土体中聚积形成盐化层。
铁 铝 与 腐 殖 质 形 成 络 合 物
土 体 亚 表 层 二 氧 化 硅 残 留 ,
灰 化 过 程
灰化过程
灰化及漂灰化机理: 有机酸、酚等 苔藓吸水饱和 还原 Fe+3、Mn+4 Fe+2、Mn+2 (高价不溶) (低价可溶)
Fe+3、Mn+4 Fe+2、Mn+2 (氧化物,不溶) (络、螯化合物,可溶)
Fe+3、Mn+4
Fe+2、Mn+2
水位下降后出现 “红棕色锈层”
水位上升后形成“兰灰色层”
(3)白浆化 滞水还原
Fe+3、Mn+ 4 Fe+2、Mn+2(淋失) 白色脱Fe、Mn层
(高价不溶)
(低价可溶)
(五)以淋溶为主的成土过程
在 寒 温 带 针 叶 林 地 区 。
的 淋 溶 和 淀 积 过 程 。
红壤剖面
砖红壤剖面
(二)以生物积累为主的成土过程
腐殖化过程 土体中特别是土表进行 腐殖质形式的累积过程。
泥炭化过程 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 累积过程。 多在地下水位很高或 地表积水的沼泽地带。
(三)以盐分聚积为主的成土过钙程化过程
碳酸盐在土体中 淋溶和淀积过程。
多在半干旱地区
钙化过程
脱钙-积钙 脱钙积钙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92年确立了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
在发生学原理指导下,以土壤属性(比较稳定的 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
七级分类制: 土纲—亚纲 —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依据 :
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和诊断现象作为划 分土壤类别的依据。共分出33个诊断层和 25个诊断特性。
灰白色脱FeMn层
Fe、Mn有机络合、 螯合物形成,导致Fe、 Mn淋溶,伴有原生、 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层
(六)以人为因素为主的成土过程
熟化过程 在人为合理耕作、利用改良 及定向培育下,使土壤向着
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
土壤旱耕熟化过程
一、土壤的分类 (一)前苏联的发生学分类(定性)
• 碱化过程
在季节性积盐和脱盐频繁交 替作用下,土壤吸收复合体上 钠的饱和度很高,水解后,呈 强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 性质恶化的过程。
干旱地区盐土景观
海滨盐土景观
(四)以氧化还原为主的成土过程
潴育化过程 土体中地下水位季节性
升降变化,氧化还原 交替进行,产生锈纹、
锈斑的过程。
潜育化过程 土体长期淹水使变价元素
进行土壤分类的着眼点是气候和植被
(二)美国的系统分类(定量)
以诊断层作为分类的依据,各级分类的 基础是野外可以定量和查核的土壤性状
(三)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制
➢20世纪30年代至解放初期,受美国土壤 分类的影响 ➢解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土壤分类 ➢1992年,确立 《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第二次土 壤普查) ➢1995年,借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拟定了
还原产生灰色至深灰色 土层的过程。
潜育化过程
潴育化水稻土 潜育化
★ 白浆化 土壤表层季节性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
程。(如下图)
土壤剖面水分作用机理[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
由于化合物变化引起物质形态、性质变化。
(1)潜育化 静水浸泡 强还原
Fe+3 (红、棕色)
Fe+2(兰灰色)
(2)潴育化 水位上升:还原水位,下降:氧化
(一)以矿物风化为主的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富铝化过程、粘化过程
(二)以生物积累为主的成土过程:腐殖质化过程、 泥炭化过程
(三)以盐分聚积为主的成土过程:钙化过程、盐渍化过程、碱化过程
(四)以氧化还原为主的成土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 程、
白浆化 过程
(五)以淋溶为主的成土过程:灰化过程
(六)以人为因素为主的成土过程:熟化过程
土壤诊断层和诊断指标
诊断层: 用于鉴别土壤类别,
在性质上有一系列 定量说明的土层。
红壤剖面
诊断特性: 用于鉴别土壤类别, 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
有机土 Histosols 人为土 Anthrosols 灰土 Spodosols 火山灰土 Andisols 铁铝土 Ferralisols 变性土 Vertisols 干旱土 Aridisols
微生物 分解
有机体 生物小循环
绿色植物合 成
养料元素土壤体
风化作 用
地质大循环
淋溶作 用
岩石 沉淀作用
江海
一、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前苏联土壤学家 道库恰耶夫
成土因素学说:土壤是在五大 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 地形、时间)及人为活动影响 下不断形成、发育的。
(一)母质因素
• 影响土壤的矿物和化学组成 • 影响土壤的质地 • 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
(一)以矿物风化为主的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岩石或其风化物 表面上着生低等 植物或微生物并
开始形成 原始土壤。
•原始成土过程
湖 北 初 育 土
黄棕壤粘膜
•粘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
成和聚集过程。
富铝化过程
富铝化过程
土体中二氧化硅淋 失,铁铝相对富积 的过程。多在热带 亚热带高温多雨地
区。
盐成土 Halosols 潜育土 Gleysols 均腐土 Isohumisols 富铁土 Ferrisols 淋溶土 Luvisols 雏形土 Cambisols 新成土 Entis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