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剖析共75页

合集下载

我国主要土壤分布和剖面性状特征

我国主要土壤分布和剖面性状特征

1.赤红壤我国南亚热带季雨林下形成的强脱硅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西部和东南部、福建东南部、台湾东南部、云南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母质主要为花岗岩、流纹岩、砂页岩等风化物。

形成特点: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叫砖红壤弱,但比红壤强;土壤的淋溶强度介于红壤和砖红壤之间,表现明显的过渡性质.在森林植被下,赤红壤的剖面形态是A—B-C;地表为一层布厚的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呈灰棕色至灰色,厚度多为10-20厘米,具有良好的核状结构;其下沉积层呈不同程度的红色及棕色,核块状结构。

结构面上有时也剖光泽的胶膜,厚度30-120厘米不等;母质一般呈红色或红黄色.土体中常见铁锰结核和红黄等杂色的网状斑纹。

2.红壤红壤是我国中南亚热带常落阔叶林下形成的中度脱硅富铝化的红色土壤,其分布范围广泛,东部以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背部和安徽、浙江等省的南部;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即云南省北部和贵州省南部,以及四川的西部南部,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

主要形成过程的脱硅富铝化合强烈的生物富集过程。

红壤剖面构型为A-B—C(Cp1),A层的厚度为20-30厘米或更薄,为核状结构;B层厚度一般为0.5-1米,个别达2米以上,呈均匀的红色、棕色或拮红色,粘重紧实,块状结构,结构面上多铁锰胶膜;一般在1米以下即过渡带C层。

在深厚的母质层出现黄、红、白色相间的网状层Cp1。

红壤风华程度深,一般较粘重。

红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3.黄壤黄壤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热带的丘陵山地和高原,以川、黔两省最多,滇、湘、鄂桂浙赣闽以及台湾等省区也有分布,是南方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

黄壤主要成土过程为: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和黄化过程。

黄壤的剖面构型为Ao-A—B-C型。

在森林植被下,地表由厚薄不一地凋落物层(Ao),呈半分解状态.腐殖质层(A)呈灰棕色至淡黑色,粒状或块状结构,厚度多为10-20厘米或更厚,沉积层(B)呈鲜艳的黄色或蜡黄色,质地稍粘重,块状结构,厚度为15—60厘米不等.母质层(C)多保留母岩的色泽。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剖面及景观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剖面及景观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剖面及景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
地带性土壤——灰化土
地带性土壤——暗棕壤
地带性土壤——棕壤
地带性土壤——褐土
地带性土壤——黄棕壤
地带性土壤——红壤
地带性土壤——黄壤
地带性土壤——砖红壤
地带性土壤——黑土
地带性土壤——黑钙土
地带性土壤——栗钙土
地带性土壤——灰钙土
人工土壤——水稻土(红壤)
人工土壤——潮土
人工土壤——灌淤土
人工土壤——黑垆土
人工土壤——黄绵土
地带性土壤——棕漠土
地带性土壤——石膏盐盘棕漠土
Hale Waihona Puke 非地带性土壤——滨海盐土非地带性土壤——干旱区盐土
非地带性土壤——龟裂土
非地带性土壤——紫色土
非地带性土壤——石灰(岩)土
非地带性土壤——磷质石灰土
非地带性土壤——湿成土
非地带性土壤——高山草甸土
非地带性土壤——高山草原土
人工土壤——水稻土(下蜀黄土)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大。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72个土种。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

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

集中分布于长清、历城、章丘三县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土壤已经成为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地理考试中也常见到以土壤为情境材料的知识考查.土壤的成分和类型其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了土壤,有些人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一直搞不清楚,总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微生物多的时候有机质多还是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小侧面去解读: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成为腐殖质,但有的微生物却会以这些有机质为食物,会消耗掉它们,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枯枝落叶是否多。

再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在当地累存,比如热带雨林枯枝及败叶较多,微生物也丰富,但分解后这些腐殖质一部分被雨水淋溶带走,一部分被生物转化为无机物吸收,所以土壤中腐殖质并不多,反而在亚寒带针叶林的腐殖质较多。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几大黑土地都不是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形成的,形成后到现在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地层有所变薄!其实土壤无处不在!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土壤总是在你脚下。

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获得养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将受到影响。

因此,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宝藏之一!那么,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一起来看看吧!在地球历史的初始时期,地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十分贫瘠。

而随着时间发展,土壤开始逐渐在地球表面形成。

当幼儿时期的地球冷却下来后,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就陆续开始了。

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将岩石破碎成较小的岩石,侵蚀作100ea2Lim%%■-clQ^lBQnn311啣令业和* 1(1、5iinidyIcharaisandxsaitd用是指这些较小的岩石被风或水从较大的母岩中带走。

根据风化岩石的大小,可以将其视分为黏土(clay)、粉土(silt)或砂土(sand),更大的则为砾石。

在前三种物质中,黏土是最小的,而砂土是最大的,粉土介于两者之间。

这三种不同大小的风化和侵蚀岩石共同组成了土壤。

根据这三种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土壤将具有不同的性质。

《中国土壤分布》课件

《中国土壤分布》课件
《中国土壤分布》ppt课件

CONTENCT

• 引言 • 中国土壤类型概述 • 中国土壤分布的地理因素 • 中国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 中国土壤退化与保护 • 结语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中国土壤的分布特点、形成 原因及影响
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 之一,土壤分布的差异对农业生 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水文过程
地表水、地下水等水文过 程对土壤的水分状况、物 质迁移等产生影响。
水质
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影响 土壤的性质和发育。
04
中国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东部湿润区土壤分布
总结词
广泛分布、类型多样
详细描述
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 沛,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且多样。典型土壤有红壤、黄壤、棕壤、褐土等。这些土 壤在丘陵、山地和平原上均有分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土壤退化会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 加剧水土流失,影响生态平衡,破 坏生物多样性。
威胁人类健康
土壤退化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污染 ,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土壤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农业生产中,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 开发和过度耕作,保护土地资源。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和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0%
温度
温度的变化影响土壤的冻融作用 、风化作用等,从而影响土壤的 发育和分布。
地形对土壤分布的影响
地形类型
平原、山地、丘陵等不同地形 类型的土壤分布不同。
地势高度
地势高度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 配,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分 布。

我国土壤

我国土壤

土壤的发生和形成,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表裸露的岩石,在水热因素的作用下逐渐风化,栖息各种微生物,并开始生长绿色植物。

这些生物既从风化物中获得水分和养分,又使风化物积累有机物质和氮素等营养元素,创造了肥力,从而形成土壤。

中国土地广阔,自然条件复杂,而且开发历史悠久,因此形成的土壤类型繁多,利用情况多样。

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必须对土壤的形成、种类、分布和分区有所认识。

一、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多度,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

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

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

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

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

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

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

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同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在夏季,迎风面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分解和生物积累;背风面受气温增高、湿度小的焚风影响,土壤的淋溶和生物积累都较弱。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剖析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剖析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日期:2007/03/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红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前面土壤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主要内容: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第二节我国北方的土壤讲解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红壤1、分布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 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1)、脱硅富Fe、Al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

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

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我国的土壤类型.

我国的土壤类型.

我国的土壤类型砖红壤我国的砖红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省最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0度以南地区。

地处热带,年平均气温为23~26℃,>10℃的积温在7500~950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

冬季少雨多雾,夏季多雨,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节变化较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

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树种繁多,林内攀缘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开花现象。

砖红壤一般分布在低山、丘陵和阶地上。

母质为各种火成岩、沉积岩的风化物和老的沉积物。

因经长期高温高湿的风化,有的已形成厚达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红色风化壳。

在湿热气候作用下,土壤中铝的富集作用高度发展。

这种铝的富集作用,在土壤学上称为富铝化作用。

赤红壤赤红壤过去称为砖红壤性红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带即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度之间。

赤红壤地区的生物气候特点是:气温较砖红壤地区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10℃的积温在6500~8000℃之间,年降水量在1290~2000毫米之间,全年雨量分配比较均匀,干湿季节变化不很明显。

天然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沟谷内常有部分热带植物,且向南逐渐增多。

林内也有攀缘植物及附生植物。

目前,赤红壤上的天然林大部分已被破坏,成为疏林草地。

赤红壤富铝化作用弱于砖红壤。

红壤红壤在我国分布范围广阔,大体包括湖南、江西、浙江三省的大部分,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五省区的北部,以及湖北、安徽、贵州三省的南部。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240~280天),年平均气温16~26℃,>10℃的积温5000~7500℃,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壤的地形条件一般为低山丘陵,但在云南为高原,成土母质在低丘陵多为第四纪红色粘土,高丘陵和低山多为千枚岩、花岗岩、砂页岩等。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栗钙土 :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干 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旳土壤,具有 较薄(20~30cm)腐殖质层,1m内 有钙积层。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演示文稿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演示文稿

冲积土:发育在河漫滩上,沉积层理明显 ,土体存在干湿交替特征,腐殖质层不明 显的一种非地带性泛域土。
上图为冲积土剖面
第三十一页,共44页。
上图为冲积土景观
土地利用:在保证汛期行洪的前提 下,主要发展畜牧业,修滩造地。
风沙土: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砂性母质上 形成的幼年土。地表植被稀疏,处于土壤 发育初级阶段,成土过程微弱。
上图为黄棕壤剖面
第十三页,共44页。
上图为黄棕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为主,混生 有常绿阔叶树种;农业利用以旱作与水稻为主 ,并广泛栽培有杉木、毛竹、油茶、油桐等人 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和蚕丝的生产 基地。
黄褐土 :是在北亚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
气候和落叶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粘化 过程和铁锰的淋淀过程的地带性淋溶 土壤 。土壤暗黄棕或暗黄橙色,弱 酸到弱碱性,。
强酸性。
上图为赤红壤剖面
第九页,共44页。
上图为赤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主要 有荷木、榕树、杜英等。农业利用可种植龙眼、荔 枝、甘蔗、洋桃、香蕉、芒果等,还可以种植药材 ,首乌、杜仲、灵芝、三七等。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的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酸 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结构。
黑钙土: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草甸草 原植被下,发育的具有较深厚腐殖质表层,下
部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
上图为黑钙土剖面
第二十三页,共44页。
上图为黑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草甸草原植被,针茅、兔毛蒿; 农业利用主要种植大豆、高粱、玉米、小麦 、甜菜、向日葵等。
栗钙土 :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干草 原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具有较薄 (20~30cm)腐殖质层,1m内有钙积层 。

土壤分类及分布

土壤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

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根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枯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枯燥度小于1,**的枯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根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场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生物圈
4.1.1 土壤圈(pedosph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 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构成的一种连 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圈的功能主要有: (1)对生物圈(biosphere):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 (2)对气圈(atmosphere):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
小孔隙中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速度慢而使养分得以保存。 ③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壤热量状况;
④团粒结构降低了土粒间的粘着性、粘结性,减少了耕作阻力,提高了耕作质量, 土壤耕性好;
⑤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和生长; 团粒间较疏松,根系穿插容易;团粒内部相对紧密,有利于根系的固着;
5、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内容:①耕作时的难易程度; ②耕作质量的好坏; ③适宜耕作时间的长
特点:土壤圈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 或里面有生物栖息。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 度为5m,面积约为1.3×108km2,相当于陆地总面积 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研究意义:旨在从地球表层系统的角度,研究土壤圈的 结构、成因和演化规律,以达到了解土壤圈的内在功 能,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人类与 环境的影响的目的。
a.土壤形成 因素
①母质因素:
(一)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 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 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 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 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 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 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 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 些特征。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 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 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 小循环。

3、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 小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两种循 环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 连接在一起。
在我国西部形成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由东向西分布着:黑土—灰褐土 —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二、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呈现演替分布的规律性称为垂直地带性。 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是指土壤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在中小地形上, 土壤因为受到局部地形、母质、水文、地质、人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土 壤类型的分布在局部范围类产生了差异称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或土壤隐域性分 布。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南而北依次 分布着: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 暗棕壤—漂灰土
(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以及山脉,地势的影响,造成温度和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 的差异,使水热条件在同一纬度带内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随经度方向发生 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性质和土壤类型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地也随经度方向 有规律地更替,称为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最后,年龄与土壤发生类型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 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万年”表示;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相对年龄,而不是指土壤发育 的年数。
绝对年龄举例(1)
1. 石灰岩经过100年就可产生剥蚀 2. 抗蚀性较强的砂岩经过200年才可看出风化的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剖析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剖析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剖析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日期:2007/03/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红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前面土壤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主要内容: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第二节我国北方的土壤讲解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红壤1、分布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 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1)、脱硅富Fe、Al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

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

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土壤问题都是大问题,是我们避不开也坚决不能避开的问题。

长期的过度使用土地使得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壤日渐衰老,千疮百孔。

也许某一天,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儿适合耕种的土壤;也许有一天真的到了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时候人类才会幡然悔悟,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付出惨重的代价。

不过很荣幸我生而为人,更荣幸人类及早的反应了过来,开始医治被我们伤害的土壤。

一、中国土壤面临的现状长三角地区:至少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

据调查南京郊区有30%的土地遭受到污染,浙江省17.97%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污染。

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华南地区主要存在铜、砷、锌、镍、铅、镉、汞等重金属污染。

东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Pb,Hg,Cd,As,Cr污染,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污水灌区、旧工业区及城市郊区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汞、镉、砷、铜、铅、铬、锌、镍等,其中云南,四川,甘肃白银市市、内蒙古河套地区污染较严重云南地区:单个元素超标率在30%以上的达到37个县二、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东边-青色。

东临大海,又是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因此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之下,其中的氧化铁(Fe2O3)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而呈灰绿色,是为青土。

南边-红色。

南方闷热潮湿而多雨,大量易溶于水的土壤矿物质,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最终剩下氧化铁和氧化铝(Al2O3),因而呈现红色。

西边-白色。

西部气候干旱,土壤以盐土和碱土为主,这类土壤中富含碳酸钙、石膏等白色物质,加上可溶性盐在土壤表层聚集,所以变成了白色。

北边-黑色。

东北地区气候湿润而寒冷,黑色腐殖质在土壤表层大量积累而降解缓慢,长年累月黑色不断加深,因此称作黑土。

中间-黄色。

黄土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的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其颗粒细腻适宜耕作,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当然这五种颜色只是我们国家土壤颜色的一个缩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