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_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1980s土壤普查成果).

合集下载

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

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

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是指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分布特征,以及土壤对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的一项重要调查工作。

该规程旨在规范土壤普查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的制定,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的质量与分布情况,为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土壤普查工作时,首先需要确定调查区域的范围和划分,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

然后,根据土壤类型和特征,确定取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取样时,应注意避免人为干扰,确保取样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在取样点确定后,可以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采集时,应注意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避免外界污染的影响。

采集的样品可以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方面的分析,以获取详细的土壤性质和特征数据。

土壤普查工作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根据采集的样品数据,可以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壤环境评估,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对土壤资源进行分类和编码,建立土壤数据库,为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在土壤普查工作中,应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应加强对土壤普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设备。

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通过规范土壤普查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分布特征,为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土壤分级是指按照土壤属性的差异,对土壤进行分类和区分。

在中国,土壤分级标准是由中国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它基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以下是对中国土壤分级标准的详细介绍:一、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是基于土壤发生学原则和生态地理原则的,它强调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该分类系统将土壤分为五个主要类型:1. 棕壤:棕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如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排水性,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2. 黄壤:黄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浙江、福建和湖南。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酸性和有机质含量,适合种植茶叶、柑橘等作物。

3.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江西、广东和广西。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酸性和有机质含量,适合种植果树和蔬菜。

4. 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和吉林。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排水性,适合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5. 钙质土:钙质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和青海。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钙质含量和良好的保水性,适合种植牧草和其他耐旱作物。

二、土壤级别的划分在中国,土壤级别的划分是基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根据中国国家农业部的规定,土壤级别分为以下五个等级:1. 一级土壤:一级土壤是质量最好的土壤之一,它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良好的排水性和适宜的酸碱度。

这种土壤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等。

2. 二级土壤:二级土壤的质量稍逊于一级土壤,但仍然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

它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适合种植各种果树、蔬菜和牧草等。

3. 三级土壤:三级土壤的质量相对较差,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这种土壤的排水性和保水性稍差,适合种植耐旱作物,如豆类、花生等。

4. 四级土壤:四级土壤的质量最差,它的生产能力较低。

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研究分析报告

专题任务书编号:2001-BA608B-03-04 密级:公开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土壤数据库专题研究分析报告一、专题的目标、研究内容和实施计划总体目标按照已有的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标准和行政区划标准,在国家1:400万—1:100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平台上,对中国1:100万土壤资源数据进行集成,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有机整合。

主要研究内容1、全国1:100万土壤类型空间数据集成;2、全国1:100万土壤理化性状数据集成;3、土壤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有机整合。

实施计划2001年度:根据总项目组拟定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完成制定本专题的技术及实施方案。

2002年度:1、整理不同资料的土壤类型数据,规范化现有的土壤数据库;2、按省(直辖市)集成全国1:100万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3、按省(直辖市)集成全国1:100万土壤理化性状数据库;4、研究土壤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对接方法。

2003年度:1、全国1:100万土壤与空间数据库的集成;2、实现土壤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有机整合;3、数据库的标准化,创建元数据库;4、研究分析报告。

二、工作进展与研究成果1、土壤类型名称规范与编码土壤分类至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统一分类,国内在各个历史时期分类也不统一。

目前我国是“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用,即使都是“发生分类”,不同时期也有区别。

后来我们以国家土壤类型划分标准为基础,确定土壤类型分类。

国家标准中的代码系统由于非常复杂,码位很长,字母和数字混用,不利于建库和检索。

我们收集了自70年代以来的所有分类系统,进行了综合整编,再与经验丰富的老土壤学家讨论,形成了一个土壤类型编码规范,并把它作为这个数据库标准编码。

根据项目组要求,对这一编码进行了标准化转换(附表1)。

2、土壤图件的数字化即空间数据库建立图1 标准分幅的土壤数字化地图土壤图的数字化工作前,首先用扫描仪将土壤图扫描成栅格图像,然后设定投影方式和参数,对栅格图像进行几何矫正,确保地图要素之间正确的空间关系。

土壤分区

土壤分区

土壤分区一三大土壤区域根据我国土壤和自然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全国可以首先分为三大土壤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土壤区域、中部干润土壤区域和西北干旱土壤区域,这是全国土壤分区的第一级。

兹简述如下:1、东部湿润土壤区域这是东亚及及南亚季风区的一部分。

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气候湿润,雨热同季,局部有旱涝,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但南北温度差异十分明显。

区域内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m以下,并有广阔的堆积平原。

土壤多种多样,从南到北可分为7个随纬度变化的土壤组合类型,其中南方土壤呈酸性,北方多呈碱性,华北平原土壤有盐碱,东北松辽平原有土壤有机质较丰富。

这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人口稠密,在占全国总面积41.6﹪的区域里,集中了78﹪以上的耕地,居住着85﹪以上的人口。

除少数地方外,人为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凡可开垦的地方大部分已辟为农田,天然森林已很有限。

丘陵山区风化物质移动(水蚀、堆积和溶蚀)活跃;城郊附近水体和土壤化学污染及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图图例说明:Ⅰ东南部湿润土壤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1.6﹪)I1寒温带寒冻雏形土、正常灰土地区(1.2﹪)I1(1)大兴安岭北端寒冻雏形土、正常灰土、寒冻潜育土区(1.2﹪)I2中温带冷凉淋溶土、湿润均腐图地区(8.6﹪)I2(1)兴安岭-长白山冷凉淋溶土、湿润雏形土、治水潜育土地区(5.2﹪)I1(2)三江平原滞水潜育土、湿润雏形土、冷凉淋溶土区(0.4﹪)I2(3)松辽平原湿润均腐土、干润均腐土区(3.0﹪)I3暖温带湿润淋溶土、潮润雏形土地区(5.2﹪)I3(1)辽东山东半岛简育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雏形土区(1.2﹪)I3(2)黄淮海平原潮湿雏形土、旱耕人为土、潮湿正常盐成土地区(4.0%)I4北亚热带湿润淋溶土、水耕人为土地区(4.3﹪)I4(1)长江中、下游水耕人为土、潮湿雏形土、铁质湿润雏形土区(2.3%)I4(2)汉江中、上游粘盘湿润林溶土、水耕人为土、湿润雏形土区(2.0%)I5中亚热带湿润富铁土、常湿雏形土区(17%)I5(1)鄱阳湖平原水耕人为土、粘化湿润富铁土区(0.2%)I5(2)洞庭湖平原水耕人为土、粘化湿润富铁土区(0.4%)I5(3)江南丘陵湿润富铁土、水耕人为土区(1.9%)I5(4)江南山地湿润富铁土、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区(4.4%)I5(5)四川盆周山地、贵州高原常湿富铁区、常湿雏形土区(3.8%)I5(6)四川盆地紫色湿润雏形土、水耕人为土、紫色正常新成土区(1.5%)I5(7)云南高原湿润富铁区、湿润雏形土、水耕人为土区(2.2%)I5(8)察隅、墨脱湿润富铁、湿润林溶土、湿润雏形土区(0.9%)I5(9)桂林、黔南钙质湿润雏形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红色正常新成土区(1.7%)I6南亚热带湿润富铁土、湿润铁铝土地区(4.3%)I6(1)台北、台中山地丘陵湿润富铁区、水耕人为土区(0.3%)I6(2)华南低山丘陵湿润富铁区、湿润铁铝区、水耕人为土区(2.0%)I6(3)珠江三角洲水耕人为土、湿润铁铝土、泥垫汉耕人为土区(0.3%)I6(4)文山、德堡岩溶山地钙质湿润雏形土、黑色岩性均腐土、红色正常新成土区(0.5%)I6(5)滇南山原湿润富铁土、干润雏形土、水耕人为土区(1.2%)I7热带湿润铁铝土、湿润富铁土地区(1.0%)I7(1)台南湿润铁铝土、湿润富铁土、水耕人为土区(0.2%)I7(2)琼北雷南湿润铁铝土、水耕人为土区(0.4%)I7(3)河口、西双版纳湿润铁铝土、水耕人为土区(0.1%)I7(4)琼南山地湿润富铁土、湿润铁铝土、湿润雏形土区(0.3%)I7(5)南海诸岛富磷岩性均腐土区(小面积)Ⅱ中部干润土壤区域(约占全国种面积的22.7%)Ⅱ1中温带干润均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区(6.0%)Ⅱ1(1)内蒙古高原东部粘化干润均腐土、碱积盐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区(4.0%)Ⅱ1(2)内蒙古高原西部粘化干润均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区(1.9%)Ⅱ1(3)河套、银川平原灌淤旱耕人为土、碱积盐成土区(0.1%)Ⅱ2温暖带干润、黄土正常新成土、干润淋溶土地区(6.2%)Ⅱ2(1)华北山地简育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雏形土区(2.3%)Ⅱ2(2)黄土高原黄土正常新成土、石灰干润雏形土、简育干润雏形土区(3.0%)Ⅱ2(3)汾渭谷底土垫旱耕人为土、干润冲击新成土、石灰干润雏形土区(0.9%)Ⅱ3高原温带干润均腐土、干润雏形土地区(10.5%)Ⅱ3(1)川西、臧东简育均腐土、湿润淋溶土、草甸寒冻雏形土区(9.4%)Ⅱ3(2 )雅鲁赞布江中游石灰干润灌淤雏形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1.1%)Ⅲ西北部干旱土壤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7%)Ⅲ1中温带钙积正常干旱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区(8.0%)Ⅲ1(1)阿拉善高原钙积正常干旱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区(3.5%)Ⅲ1(2)准噶尔盆地干旱砂质新成土、钙质正常干旱土、干润均腐土区(2.0%)Ⅲ1(3)北疆山前粘化、钙积正常干旱土、灌淤旱耕人为土区(0.5%)Ⅲ1(4)伊犁河谷简育正常干旱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区(0.4%)Ⅲ1(5)阿尔泰山干润均腐土、寒冻潜育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0.7%)Ⅲ1(6)准噶尔西部山地简育正常干旱土、干润均腐土区(0.5%)Ⅲ1(7)天山北坡简育正常干旱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0.7%)Ⅲ2 暖温带盐积、石膏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区(12.4%)Ⅲ2(1)河西走廊简育、盐基正常干旱土、灌淤旱耕人为土区(0.8%)Ⅲ2(2)天山南坡钙积、简育正常干旱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1.9%)Ⅲ2(3)东疆及塔里木南缘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灌淤汉耕人为土区(3.0%)Ⅲ2(4)塔里木盆地石膏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区(5.0%)Ⅲ2(5)昆仑山、祁连山北坡石膏正常干旱区、钙积干润均腐土、永冻寒冻雏形土区(1.7%)Ⅲ3高原温带正常干旱土、寒冻雏形土地区(5.0%)Ⅲ3 (1)青海高原东部正常干旱土、干润均腐土、寒冻雏形土区(1.0%)Ⅲ3 (2)柴达木盆地盐积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4.0%)Ⅲ4高原温带粘化寒性干旱土、灌淤干润雏形土地区(2.0%)Ⅲ4(1)藏南粘化、钙积寒性干旱土、灌淤干润雏形土区(1.2%)Ⅲ4(2)雅鲁藏布江河源和玛法木错钙积寒性干旱土区(0.5%)Ⅲ4(3)臧西南石灰干润灌淤雏形土、钙积寒性干旱土区(0.3%)Ⅲ5高原亚寒带钙积、寒性干旱土区(5.3%)Ⅲ5(1)羌塘高原钙积寒性干旱土、永冻寒冻雏形土区(4.6%)Ⅲ5(2)藏西钙积寒性干旱土区(0.7%)Ⅲ6高原寒带钙积寒性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地区(3.0%)Ⅲ6(1)昆仑山南侧钙积、简育寒性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永冻寒冻雏形土区(3.0%)2、西北干旱土壤地区这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

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汛期排水是为了减轻坝体的承受压力,其实排也排不到原有洪量之上,所以这个倒不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损害,无非是小洪可蓄大洪难保而已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试行)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试行)

附件1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试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2年7月目次1 土壤三普的目的与要求 (1)1.1普查目的 (1)1.2普查的思路与目标 (2)2 土壤三普的范围与任务 (2)2.1普查范围 (2)2.2普查内容 (2)2.3技术路线与方法 (3)2.4普查进度安排 (5)2.5普查工作流程 (5)2.6主要成果 (7)3 土壤三普的准备工作 (8)3.1制订全国工作方案与省级实施方案 (8)3.2制定技术规范 (8)3.2.1制定全国土壤三普专项技术规范 (8)3.2.2省级土壤普查操作规范 (9)3.3筹建三普技术专家组 (9)3.4编制土壤普查工作经费预算方案 (9)3.5筛选测试化验实验室 (10)3.5.1检测实验室 (10)3.5.2质量控制实验室 (10)3.6数据安全与保密规定 (11)4 构建土壤普查工作平台 (11)4.1制作土壤普查工作底图 (11)4.1.1图件等资料收集整理 (11)4.1.2生成工作底图 (11)4.2样点预布设 (12)4.2.1基本方法 (12)4.2.2预布设样点省级校核 (12)4.2.3样点编码 (13)4.2.4土壤类型编码 (13)4.2.5样点信息与任务赋值 (13)4.2.6样点信息加密分发 (14)4.2.7预布设样点省级调整 (14)4.3研发土壤普查工作平台系统 (14)5 组织开展土壤普查试点 (15)5.1试点区域选定 (15)5.2培训普查技术队伍 (16)5.3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16)5.4开展试点 (16)6 外业调查采样 (17)6.1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 (17)6.2外业调查采样组织 (17)6.2.1人员组织 (17)6.2.2工具准备 (17)6.2.3培训与指导 (17)6.3外业调查采样任务 (18)6.3.1样点现场确认 (18)6.3.2样点调查信息与填报 (18)6.3.3样品采集 (18)6.3.4样品量 (18)6.3.5样品包装与运输 (19)6.4外业调查采样的质量控制 (19)7 内业测试化验 (19)7.1土样制备保存流转检测技术规范 (19)7.2样品制备与分发 (20)7.3土壤理化测试指标与方法 (20)7.4测试数据填报与审核 (20)7.5内业测试质量控制 (20)8 土壤生物调查 (21)8.1土壤生物调查任务 (21)8.2样点布设与采样测试 (21)8.3生物调查的成果汇总 (22)9 成果汇总 (22)9.1样品库建设 (22)9.1.1国家级土壤样品库 (22)9.1.2省级土壤样品库 (23)9.2数据汇交与数据库构建 (23)9.2.1数据填报与传输 (23)9.2.2数据审核 (23)9.2.3数据库构建 (24)9.3 土壤制图 (24)9.3.1 数据资料准备 (24)9.3.2 土壤类型制图与更新方法 (24)9.3.3 土壤属性图制作方法 (24)9.3.4 土壤专题图制作方法 (25)9.3.5 制图结果验证评价 (25)9.3.6 图件编制与出版 (25)9.4总结报告编写 (25)9.4.1土壤三普工作报告 (25)9.4.2土壤三普技术报告 (25)9.4.3土壤三普专题报告 (26)9.5土壤普查成果的验收 (26)9.5.1省级土壤普查成果验收 (26)9.5.2国家级土壤普查成果验收 (26)9.5.3土壤普查成果的发布 (26)附表 (27)附表1-1 外业调查指标 (27)附表1-2 剖面样点调查指标 (28)附表2-1 耕地园地土壤样品检测指标 (30)附表2-2 林地草地盐碱荒地土壤样品检测指标 (33)附表2-3 盐碱地水样检测指标 (33)本技术规程统一规范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的总体组织与任务要求,包括资料收集整理与准备工作、外业调查采样与内业测试化验等具体操作流程、质量控制体系、成果汇总与验收等。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流程图(1)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流程图(1)



作 土壤数据模块开发与存储备份:普查工作平台、购置地理信息处理 平 专业软件、数据存储管理、土壤数据库各功能模块开发、数据 台 安全等级保护认定、用户管理与服务。开发外业、内业、质控
APP。
操作流程
质量控制
开展试点
完善技术规程与工作平台,探索工作机制
具体 实施 流程
外业调查 与采样
样点确认与调整、信息调查与 填报、样品采集运输与保存 (含土壤生物调查)
电子围栏、样点 样品编码溯源、 采样质量抽核
技 技

室内测试 化验
样品制备与分发、土壤指标 测试化验、测试过程质量控 制、数据审核与上报
标样、盲样、飞 行检查等测试质 控;测试质量抽 核
培 训 与 指
数据核验 与分析
数据审核验收、数字土壤制 图模型研发、数据库功能应 用

指标阈值、巡回

检查、专家评估、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流程图
பைடு நூலகம்
普查 范围
全部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林地、草地中突出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 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垦耕地潜力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
前期 准备
普查技术规程编制:1 项技术规程与 9 项专题技术规范
工作底图制作与样点规划:土壤类型校核与完善、影像资料购买
与处理、底图制作与样点规划、软件研发与信息提取、终端配

数据质量校核
成果 汇总 与制 图
数据、数字化图件(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属性图、农业区 划图、农产品区域布局图等)、文字报告、数据库、样品库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生物气候条件深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具有沿纬度方向,也有沿经度方向变化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属湿润型土壤带,土壤分布基本上与纬度相符,由南而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灰化土带。

但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分布基本上沿经度方向排列,自东而西有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以至灰漠土和灰棕漠土带。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野外调查单元分布地形图图幅号 - 江西省水土.

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野外调查单元分布地形图图幅号 - 江西省水土.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野外调查单元分布地形图图幅号(江西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工作组二〇一〇年十二月说明一、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野外调查单元分布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野外调查单元是进行土壤侵蚀野外调查的空间单元,在平原区,调查单元为1km×1km网格所确定的范围;在丘陵区和山区,调查单元为0.2~3km2的闭合集水区(微小流域)。

野外调查单元位置选取在1︰10000地形图的中心位置。

根据土壤侵蚀的主导外营力,将全国划分为水力、风力、冻融和复合等侵蚀类型区。

综合考虑各类型区特点,采取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水力侵蚀区按1%基础密度抽样,风力侵蚀区和冻融侵蚀区按0.25%基础密度抽样。

鉴于水利普查总体上时间紧张、任务量大,为减轻基层水利普查机构的工作量,根据县域面积、土地利用及地形状况,适当调整野外调查单元的数量与分布,面积较大县份的野外调查单元总数控制在50个以内,平原区、林区和城区按照0.0625%或0.25%的密度抽样,冰川、永久雪地、沙漠、戈壁、沼泽、大型湖泊和水库等区域不布设野外调查单元。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共布设土壤侵蚀野外调查单元33966个,其中水力侵蚀野外调查单元32364个,风力侵蚀野外调查单元2928个,冻融侵蚀野外调查单元1602个(野外调查单元个数按照地理位置统计,当在同一个野外调查单元同时调查水力、风力、冻融侵蚀时,不重复统计野外调查单元个数)。

江西省只有水力侵蚀野外调查单元。

由于使用的县级行政区划图版本较早,某些县份的名称可能与目前实际名称不相符。

野外调查单元的地理位置具有唯一性,县份名称的差异并不影响野外调查单元的数量与分布,在实际普查的任务分解和安排时,可以根据本次普查规定的行政区划统计野外调查单元在目前行政区划单位的数量与分布。

二、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野外调查单元分布表格说明县级行政区划: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制定。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1、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5、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土壤分类及分布

土壤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

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根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枯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枯燥度小于1,**的枯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根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场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

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

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1990s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编制 2008-4-10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210008,**************.cn)1.引言全国1:400万分类土壤类型分布图(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成果之一。

该图采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的研究成果,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作为分类系统,对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重新进行综合、描绘和编制而成。

该土壤图的最小制图单元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的亚类,共有72个土类,247个亚类。

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由主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制完成的,编制人员主要有:高以信李锦周明枞蔡凤歧王鹤林,该图199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图是对出版发行的纸质图进行扫描、空间几何纠正、数字化加工编辑而成,并严格执行了原图的制图规范和标准。

本文档是对该数字化成果的详细技术说明。

1.1数据库名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1990s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2 编写目的为了完整地介绍该土壤专题数据库,详细说明经过数字化加工后的土壤专题数据库的内容,以及方便用户的使用,特编写本文档。

1.3 定义土壤(SOIL)是指目前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依据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标准,土壤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级别,土壤拥有其相应的分类名称。

按照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土壤的分类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7种。

土壤类型分布图是表达各类型土壤在空间上分布规律及其数量特征的一种专题地图。

是在农林牧副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工程图件。

2.数据库内容说明2.1数据库内容一般描述(限200字)全国1:400万分类土壤类型分布图(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成果之一。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土壤已经成为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地理考试中也常见到以土壤为情境材料的知识考查.土壤的成分和类型其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了土壤,有些人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一直搞不清楚,总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微生物多的时候有机质多还是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小侧面去解读: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成为腐殖质,但有的微生物却会以这些有机质为食物,会消耗掉它们,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枯枝落叶是否多。

再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在当地累存,比如热带雨林枯枝及败叶较多,微生物也丰富,但分解后这些腐殖质一部分被雨水淋溶带走,一部分被生物转化为无机物吸收,所以土壤中腐殖质并不多,反而在亚寒带针叶林的腐殖质较多。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几大黑土地都不是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形成的,形成后到现在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地层有所变薄!其实土壤无处不在!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土壤总是在你脚下。

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获得养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将受到影响。

因此,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宝藏之一!那么,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一起来看看吧!在地球历史的初始时期,地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十分贫瘠。

而随着时间发展,土壤开始逐渐在地球表面形成。

当幼儿时期的地球冷却下来后,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就陆续开始了。

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将岩石破碎成较小的岩石,侵蚀作用是指这些较小的岩石被风或水从较大的母岩中带走。

根据风化岩石的大小,可以将其视分为黏土(clay)、粉土(silt)或砂土(sand),更大的则为砾石。

在前三种物质中,黏土是最小的,而砂土是最大的,粉土介于两者之间。

这三种不同大小的风化和侵蚀岩石共同组成了土壤。

根据这三种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土壤将具有不同的性质。

下面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

如果一种土壤中有25%是砂土,40%是粉土,35%是黏土,那它为黏壤土。

(完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完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2 点位布设原则2.1 全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面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种污染类型的场地,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2.2 可行性原则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2.3 经济性原则保证样品代表性最大化,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成本、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

2.4 连续性原则点位布设在满足本次调查的基础上,应兼顾“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背景点位情况,并考虑国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需要.2。

5 分级控制原则土壤调查点位网格布设尺度按国家、省、市不同层次需求分级设定,确定的调查点位实行分级控制、分级管理。

2.6 相对一致性原则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能大。

3 点位布设准备3.1 硬件设备3.1。

1 点位布设辅助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照相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GIS网格布点的ArcGIS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

3。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要求各省以1:25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根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点位布设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公路)、植被等基本图。

根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

(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000~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万~1:20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25万.3.2 资料收集与分析3.2.1 自然环境(1)地理、地质和地形地貌特点地理位置(经纬度)及面积;地表风化层特征;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即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状况。

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

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

土 壤 (Soils), 2014, 46(4): 761–765①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2100、2008FY110600)资助。

作者简介:张凤荣(1957—),男,河北沧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地理、土地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

E-mail: frzhang@ ②北京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农业局,农林科学院. 北京土壤(内部资料). 1984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①张凤荣1,王秀丽1,梁小宏2,孔祥斌1,张青璞1,杨黎芳2(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2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摘 要:按照中国发生分类对新采集的68个北京市山区的土壤剖面进行了分类命名,并与剖面点所在土壤普查图上的分类名称进行比较,结果是只有18个剖面的分类名称一致。

造成分类名称不一致的原因:①发生分类以区域典型土壤剖面分类命名,而区域内很多土壤不同于典型土壤剖面;②发生分类往往以现代生物气候带为主要分类标准命名区域土壤,而不是根据土壤性质;③分类不一致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制图精度不够。

研究认为,土壤分类必须依据土壤性质本身,而不是土壤形成因素;采取野外单土壤性质调查制图,室内叠加单土壤性质图形成多属性图斑,根据分类系统对它们进行综合分类,以提高分类制图精度。

关键词: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分类标准;土壤图;对比 中图分类号:S155; S159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普查)是国家“六五”重点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所列第一项“全国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

国务院为此发布了国发[1979]111号文件,批转了“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自1979年开始,在土壤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和部署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全国大约8万农业科技人员历经16年的勤奋工作,完成了历史上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形成了《中国土壤》[1]、《中国土壤普查技术》[2]、《中国土壤普查数据》[3]等成果。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汇总与验收服务方案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汇总与验收服务方案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汇总与验收服务方案一、背景与目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基础性工作,旨在全面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分布规律、质量状况及耕地地力状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成果汇总与验收是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旨在确保普查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次服务方案旨在为普查成果提供全面、系统、有效的汇总与验收服务。

二、服务内容1. 成果汇总:根据普查数据和资料,对土壤类型、分布、质量状况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形成全面、系统的土壤普查成果报告。

2. 数据审核:对普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存在异常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进行核实和修正。

3. 质量评估:根据土壤普查规范和标准,对普查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估,确保成果符合相关要求。

4. 验收服务:协助开展普查成果的验收工作,确保验收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高普查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服务流程1. 收集资料:收集普查数据和相关资料,包括土壤样品检测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

2. 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成果汇总:根据土壤普查规范和标准,对整理后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成果报告。

4. 数据审核和质量评估:对成果报告进行审核和质量评估,确保成果符合相关要求。

5. 验收服务:协助开展普查成果的验收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确保验收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四、服务团队及优势本次服务将由一支专业、经验丰富的团队负责实施,包括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统计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土壤普查成果汇总与验收工作经验,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术和方法,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

具体优势如下:1. 专业知识丰富: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把握土壤普查的规范和标准。

2. 经验丰富:团队成员具有多年的土壤普查成果汇总与验收工作经验,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术和方法,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疑难解答)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疑难解答)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疑难解答土壤普查和土地调查有什么不同?一是范围不同。

土壤三普对象是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

其中,林地、草地中突出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潜力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

调查面积约为陆地国土的76%。

国土三调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

二是目的不同。

土壤三普目的是查明全国土壤类型及分布,全面查清土壤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掌握土壤质量、土壤健康等基础数据,实现对土壤的“全面体检”。

国土三调目的是全面查清某一时间节点全国土地资源数量及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利用状况基础数据。

三是内容不同。

土壤三普是对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土壤类型、土壤立地条件、土壤利用情况等的普查。

国土三调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等的调查。

四是方法不同。

土壤三普是调查采集表层土壤样品,挖掘土壤剖面、采集分层土样,分析化验土壤理化性状等,是三维立体式调查。

国土三调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利用类型图基础上,通过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判读,实地调查核实变化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是二维平面式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要形成哪些成果?数据成果。

全国土壤类型、土壤理化和典型区域生物性状指标数据清单,土壤退化与障碍因子,特色农产品区域等专题调查土壤数据,适宜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面积数据等。

图件成果。

全国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质量分布图,耕地酸化、盐碱化等退化土壤分布图,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图,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土壤专题调查图等。

文字成果。

土壤三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全国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质量报告,东北黑土地、盐碱地、酸化耕地等耕地改良利用、特色农产品区域土壤特征等专项报告等。

数据库成果。

土壤性状数据库、土壤退化和障碍数据库、土壤利用等专题数据库。

样品库成果。

标准化、智能化的国家级和省级土壤样品库、典型土壤剖面标本库等。

全国1_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1980s土壤普查成果).

全国1_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1980s土壤普查成果).
423
湿潮土
424
424
盐化潮土
425
425
灌淤潮土
427
427
沼泽土
沼泽土
43
43
泥炭土
泥炭土
44
44
盐土
盐土
45
45
草甸盐土
451
451
结壳盐土
452
452
沼泽盐土
453
453
碱化盐土
454
454
漠境盐土
漠境盐土
46
46
干旱盐土
461
461
漠境盐土
462
462
残余盐土
463
463
滨海盐土
滨海盐土
185
盐化黑钙土
186
186
栗钙土
栗钙土
19
19
暗栗钙土
191
191
栗钙土
192
192
淡栗钙土
193
193
草甸栗钙土
194
194
盐化栗钙土
195
195
碱化栗钙土
196
196
栗钙土性土
197
197
栗褐土
栗褐土
201
201
淡栗褐土
202
202
黑垆土
黑垆土
211
211
粘化黑垆土
212
212
黑麻土
214
214
244
碱化灰漠土
245
245
灌耕灰漠土
246
246
灰棕漠土
灰棕漠土
25
25
灰棕漠土
251
251

中科院地理所数据目录datalist

中科院地理所数据目录datalist

1.4GHz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甚大阵巡天星表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各亚三角洲体发育图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数据1944~1997年珊瑚荧光光谱数据1954-1979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径流泥沙测验资料1971-2000年浙江省1:25万累年平均地面温度空间分布图1971-2000年浙江省1:25万累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图1971-2000年浙江省1:25万累年月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月平均极端最高气温、月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图1977年至2003年福建省分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1979年浙江省仙居县数字化地质图(1:20万)1980s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1986-1987年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长城站潮位测量数据1987-1988年中国第4次南极考察纳尔逊冰帽雷达测厚数据集1996年浙江省1:25万数字化土地利用现状图1999-2002年南极法尔兹半岛苔原温室气体浓度数据1999年中国第1次北极考察表层沉积物硅质生物丰度分析数据集19世纪以来中国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数据库1:100万江苏地震(1980s)与旱涝灾害数据集(1950-2000)1:100万江苏省基础地理和生态环境数据集(1998、1999、2000)1:100万青藏高原交通图1:100万青藏高原植被图1:400万中国土壤图1:400万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图(1993-1995)1:50万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地质与第四纪地质钻孔数据集(1980s)1:100万青藏高原水系流域图1:400万县界图2000年4月7日至2004年12月31日时间分辨率为16天空间分辨率250米的浙江省MODIS-EVI数据2000年4月7日至2004年12月31日时间分辨率为16天空间分辨率250米的浙江省MODIS-NDVI数据2001-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阿德雷岛沉积物16S rDNA序列2001-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区地图2003年中国第2次北极考察海冰生态样品分析数据集AC2000.2星表ACE卫星电子与质子微分通量数据集(2002-2007)ACE卫星高能太阳质子通量数据集(2002-2007)ACE卫星太阳风等离子体参数数据集(2002-2007)ACE卫星行星际磁场强度数据集(2002-2007)ACT参考星表AVHRR_PathFinder_NDVI中国子集(1981-2004)BATC大视场多色巡天图像BATC大视场多色巡天星表Bonner Durchmusterung星表HDE 星图: 位置、自行HD星表及其扩展IRAS 暗源表 2.0IRAS 点源表 2.0MSX红外测光星表NOAA-AVHRR气象卫星数据(2004,8-2006,4)SAO星表SOHO卫星探测数据集(2005-2007)SPIDR中国镜像站数据集(1950-2006)SSMI中国子区亮度温度(1994-2007)UBVRIJKLMNH光电测光星表uvby-beta测光星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社会经济统计数据(1986-2003)北极海冰考察地点A海冰表面气温梯度观测数据北极海洋综合考察海冰厚度和海冰底部形态特征图北极考察ADCP测量数据北极考察CNIS7长期冰站雪面变化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FSI-MCTD数据北极考察GPS阵列海冰漂流观测数据集北极考察XBT、XCTD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CFCs测定数据北极考察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样品测定北极考察高空大气观测数据北极考察各冰站海冰厚度钻孔直接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海水224Ra样品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海水234Th样品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海水营养盐和溶解氧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海洋综合调查数据北极考察极区水文气象自动监测浮标观测数据北极考察加拿大海盆浮冰区域MCTD数据北极考察气溶胶样品离子色谱仪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气溶胶样品铅同位素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气溶胶样品中子活化分析数据北极考察统一站位登记表北极考察西北冰洋海水CO2体系参数测量北极考察雪龙船走航气象观测数据北极考察样品原子吸收分析数据北极考察直升机红外遥感表温观测数据北极考察走航CO2测量数据北极考察走航表层温盐测量数据集北极科学考察CTD采水层资料北京明陵地磁台1996至2006年地磁变化分均值数据集北京十三陵地磁中心台地磁数据藏药数据库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人口统计数据集(1999-2002)长江三角洲地区田野考古数据(新石器时期和隋唐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剖面数据集(1980s)长江三角洲洪涝灾害数据集长江上游1:100万植被类型数据长江上游1:100万植被类型图长江上游1:25万道路交通分布数据长江上游1:25万水系分布数据长江上游及其典型区DEM长江上游及其典型区DEM数据集(200m空间分辨率)长江上游及其典型区域界线数据长江中下游河道、河口地形数据集(1963,1972,1985,1992,2003)(1980-2003)长江中下游遥感影像数据库(1980、1990、2000)长武大气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观测数据川中丘陵区不同集水区径流水土流失的比较研究(1982-1993)川中丘陵区小气候数据(1985-2003)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旱地农田水分、养分动态数据(1986-1991)川中丘陵无林区不同台位土壤持水动态(1983-1987)大安碱地站长期定位背景数据集(1986-2000年)大豆品种资源性状鉴定表(1978-1992)大气考察近地层大气综合观测数据_冰站记录地磁暴事件记录数据集(1969-2001)地磁指数数据集(1978-2007)地基遥感观测网络、大气气溶胶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综合数据库第谷II星表第谷参考星表第谷输入星表集(修订版)东北草地资源(1993)东北地区畜牧业数据库(1978-2004)东北黑土理化性状数据集东北区域土壤水分特征和土壤属性数据集东北区域土壤养分级次数据集东北区域土壤障碍因素数据集东北森林资源数据集(2000年1:10万)东北沙漠化数据集(2000年1:100万)东北湿地数据集(90s-2000年)东北土壤分类数据集(1980年1:100万)东北盐碱地数据集(1990年1:50万)东北植被数据集(2000)动物资源概况(分省)(1991)风云气象卫星数据(2004,8-2006,4)福建长汀禾田、三明莘口生态因子观测数据福建海岸带若干典型站气候数据福建省1:10万地形地貌数据福建省(各地市)自然灾害数据库福建省地热资源福建省动植物名录福建省港口数据福建省海岛数据福建省矿产资源数据库福建省路网数据福建省莆田市农业资源与区划数据福建省森林资源数据福建省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福建省水资源数据库福建省土壤数据福建省乡镇土地利用数据福建省行政区划数据库福建省野生动物、植物、中草药福建省自然保护区数据福建省自然灾害数据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数据福建沿海主要景观生态数据冈底斯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岗日嘎布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高空大气数据集(1965-1985)高频多普勒观测数据集(2006-2007)贡嘎山地区脊椎动物数据贡嘎山地区生物地球化学数据集(1987-1988)贡嘎山观景台地下水位数据(1995-2003)贡嘎山站成果档案数据1985-贡嘎山站定位观测资料1988-贡嘎山站气象观测数据集(1988-2004)贡嘎山站生物调查、观测数据(1998-2005)贡嘎山站水分观测数据(1999-2003)贡嘎山站水文观测数据(1990-2005)贡嘎山站土壤观测数据(1995-2005)贡嘎山站文献档案数据(1922-1995)贡嘎山站元数据贡嘎山周边地区背景资料(1952-1983)贡嘎山周边地区气象数据(1952-1993)国内区域电离层特征参量数据集(1964-1976)过去14万年全国代表性海域海表温度过去250万年~13万年西部地区有机质含量过去360万年西部地区风尘通量过去700万年~250万年黄土高原地层年代学数据过去700万年~7万年西部地区磁化率数据过去700万年~7万年西部地区剖面粒度数据过去700万年~7万年西部地区剖面同位素数据过去8万年西部地区铝通量数据哈勃空间望远镜导星星表V2.2哈勃空间望远镜导星星表(GSC-ACT版)海伦粮食产量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气候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人口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市农业区划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市土壤类型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市畜牧业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螺沟水文数据航天器故障异常事例记录(1970-2000)合成变星总表合肥激光雷达观测站钠原子数密度数据(2005-2006)河南1:1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2003)河南省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河南省1:150万农业资源、土壤背景数据库(1988)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1988)河南省气候资源数据集(1949-1999多年平均)河南省行政区划历史数据库(1820年、1911年)黑河流域 Aster L1B黑河流域观测数据黑河流域基础数据黑河流域遥感数据黑河流域专题数据黑龙江省山产品资源(1980)黑龙江省中药材资源(1980)黑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成因(1991-1995)黑土分布数据集soil黑土农田化肥氮素去向和磷肥残效研究(1985-1990)黑土农田作物生物量观测(1990-1994)黑土区农田蒸散力与蒸散量、光能利用率观测(1993-1995)黑土土壤水分长期定位观测数据集(1990-1994)湖泊水化学成分图怀柔太阳观测数据黄河历史文献和图片数据集黄河流域1:100万交通数据库(2005)黄河流域MSS(1970s)黄河流域近2000年来旱涝灾害水文气候数据资料黄河流域遥感图片(1980-2002)黄河流域影响区(津、冀、苏、皖)1:100万交通数据库(2005)黄河三角洲1:20万地貌数据(1980s)黄河三角洲2002、2003、2006年野外土壤采样数据集黄河三角洲2004-2005年野外定点观测数据集黄河下游河道基础地理数据集(2003)黄河下游山东省土壤要素数据集黄河下游湿地数据库(1987,2002)黄河下游主河道变迁空间数据库(1855-2005)黄河影响区域数据库(2005)黄河中下游SRTM整理数据库(2005)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气候要素图黄河中游流域1:400万土壤侵蚀系列图(1955)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数据集黄土高原-秦岭植物数据库(1970年-1985年)黄土高原/黄河流域1:100万土壤侵蚀系列图(1956)黄土高原1:100万土壤系列图(1956)黄土高原地区1:50万资源与环境遥感系列图矢量数据集(1987-1990)黄土高原地区500M分辨率资源与环境遥感系列图栅格数据集(1987-1990)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坡度分级数据集黄土高原地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数据(1985年)黄土高原分省区地理概况数据集(2004年汇编)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站生态要素长期监测数据集(1998年-2005年)黄土高原沟壑区旱作水分产量潜势与水肥效应研究(长武站,1986年-1995年)黄土高原沟壑区轮作与土壤培肥定位试验研究(长武站,1985年-1994年)黄土高原降重要水文站次降水数据库(1950年-1990年,177个雨量站)黄土高原丘陵区安塞站生态要素长期监测数据集(1998年-2005年)黄土高原视频数据集(重塑黄土地,1995年前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988年统计数据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图黄土高原土壤地球化学数据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数据集黄土高原延河流域1:10万系列图(1980-2000)黄土高原综合研究文献摘录数据库(1960年-2000年)黄土与环境数据集极光全天空电视摄象机数据近250万年来全国代表性区域同位素数据近500年西部地区径流量重建数据近800年西部地区温度重建数据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流域水文数据喀喇昆仑山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开封城墙历史资料历史人口与环境变迁数据库两微米全天巡天(2MASS)全天暗源星表亮星星表第5版陆地卫星MSS/TM/ETM+(1973-2003、覆盖全国)美国海军天文台A2.0星表美国海军天文台B1.0星表美国斯隆数字巡天SDSS DR6光谱密歇根HD星星表(第四卷)密歇根HD星星表(第五卷)密歇根HD星星表(第一卷)民国河南省数字历史地图数据末次冰期以来中国东部环境演变数据集漠河地磁台地磁数据南极长城湾潮间带底栖硅藻数量南极海水化学主题数据库南极考察ADCP预处理数据南极考察CTD数据南极考察XBT观测数据南极考察长城湾初级生产力测定数据南极考察长城湾生态调查采样站位图南极考察长城湾水环境记录表南极考察长城湾微生物分析记录表南极考察长城站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南极考察长城站近岸水域叶绿素测定数据南极考察队内拉湾冰下水柱盐度、pH、DO数据南极考察队内拉湾冰柱-水柱上层温度数据南极考察浮游动物52GG网样品记录数据南极考察浮游动物IKMT样品记录数据南极考察浮游动物高速采集器样品记录数据南极考察海水颗粒有机碳样品分析数据南极考察海洋化学海水营养盐样品分析数据南极考察环南极及普里兹湾海区大磷虾生长状况及丰度数据南极考察环球重力测量分析数据南极考察民防湾CTD测量数据南极考察南大洋CTD站位登记表南极考察南大洋磷虾数量调查数据南极考察南大洋铁加富试验测量数据南极考察南极磷虾体长、性期、眼径测量分析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MARK-III CTD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海鸟25-CTD测量数据站位表南极考察普里兹湾海水细菌生产力测定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海水氘含量测量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叶绿素含量测量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营养盐、DO数据南极考察乔治王岛环境综合调查样品分析数据南极考察物理海洋学CTD站位登记表南极考察物理海洋学长城湾海流观测数据南极考察小红蛤的生理生态研究数据南极考察雪龙船雷达冰山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常规天气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臭氧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海冰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南极考察走航表层温盐数据南极考察走航冰山观测数据南极考察走航气溶胶样品采集站位图南极考察走航气象观测数据南极科学考察XBT、XCTD数据南极中山站2002年地磁变化分均值数据集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南极中山站磁通门磁力计数据南极中山站地面气象要素月平均值南极中山站扫描光度计数据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滑坡、泥石流数据泥石流观测数据(1966-2003)念青唐古拉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欧洲南方天文台SciSoft 天文软件集普里兹湾测区CTD站位登记表普里兹湾浮游动物摄食实验数据气象与气候研究数据青藏地形地貌背景数据青藏高原1:100万生态系统分布图青藏高原TM影像青藏高原冰冻圈数据集 QZPLAT青藏高原哺乳类动物数据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主要畜种生态结构数据集青藏高原草地资源(分省)青藏高原草地资源(分县)青藏高原草地资源物种营养成分数据集青藏高原草甸、高寒草地、森林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分布图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数据集青藏高原地貌地质文献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概况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数据青藏高原地区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分省)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人口数据(分省)青藏高原地区人口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分县)青藏高原地区土壤背景数据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灾害青藏高原分区域气候数据青藏高原风景名胜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气候因子数据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CO2,CH4,N2O排放数据集青藏高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省)青藏高原湖泊分类分布数据集青藏高原环境文献青藏高原环境污染青藏高原蝗虫数据库青藏高原交通背景数据青藏高原交通运输数据青藏高原考察研究成果信息数据库青藏高原两栖类数据青藏高原鸟类数据青藏高原农田系统生态因子数据集青藏高原其它文献青藏高原气候数据青藏高原气象、气候资源文献青藏高原区划图青藏高原人口、农业、工业主要指标数据集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森林土壤CO2,CH4,N2O排放数据集青藏高原森林资源数据(分省)青藏高原森林资源数据(分县)青藏高原森林资源数据集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系统生态因子数据集青藏高原生物基础研究数据青藏高原生物文献青藏高原数值模拟试验青藏高原水分、水文研究数据青藏高原水文、水资源文献青藏高原水资源数据(分省)青藏高原土地资源青藏高原土壤、土地资源文献青藏高原土壤研究数据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数据青藏高原鱼类数据青藏高原植被背景数据青藏气候背景数据青藏水系湖泊背景数据青藏自然区划背景数据青海1:25万乡界图清代河南省赋税数据库区域基础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区划(1996)全国1:100万主要牧草空间分布图集全国1:400万耕地质量数据(1980s)全国1:400万宜农荒地数据(1980s)全国1km网格分行业产值数据集(2000)全国1km网格人口数据(1995,2000,2003)全国1km网格生活用水数据集(2000)全国1km网格水资源数据集(2000)全国1km网格土地利用数据(1980s,1995,2000)全国AVHRR植被指数数据库(1998-1999)全国modis产品系列数据集(2002-2006)全国草地类型及其分布数据(1980s)全国草地资源数据库(分省,分县,80年代)全国多年平均干燥度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积温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降雨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湿润指数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分省草地等级数据(1980s)全国分省草地类型数据(1980s)全国分省土地利用面积属性数据库(1980s,1995)全国分县草地资源数据(1980s)全国工业经济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80,1985)全国公里网格GDP数据(1995,2000,2003)全国公里网格风能数据(1951-2000)全国公里网格光温生产潜力数据全国公里网格历年月平均气温数据集(1951-1990)全国公里网格年太阳总辐射估算数据(1950-1980年均)全国公里网格农田光温生产潜力(1980s,2000)全国公里网格气候生产潜力数据全国及西南典型区域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空间分布数据集全国及西南典型区域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空间分布数据集全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全国近代降水数据库(1840年-1950年,1181个站)全国能源资源数据库(全国,分省1986-1998)全国农业经济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80-2000)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分省、市、县)全国森林生物量碳密度图(2003 1km)全国森林碳密度变化数据(1km)(1970s-1990s)全国森林样地主要森林类型数据(1970s-1990s)全国森林植被分布图(1km)(2000、2005年)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库(分省,1950-1993)全国社会发展其他指标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90-2001)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分省:80年代,1987-2001;分县:80年代)全国土地资源数据库(分省:80年代,1987-2001)全国乡镇界线数据全国综合经济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90-2000)全新世全球风场模拟输出全新世全球海平面气压模拟输出全新世全球降水模拟输出全新世全球温度模拟输出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变化数据集三江湿地系列数据集(1949-1991年)三亚地磁台地磁数据森林资源数据集(1934-1980)山东1:1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2003)山东省、河南省乡级行政单元人口、社会和经济地理数据库(2005)陕西安塞纸坊沟流域1:1万系列图陕西省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神舟系列飞船(二、三、四号)大气成份探测数据集神舟系列飞船(二、三、四号)大气密度探测数据集石羊河流域基础数据石羊河流域遥感影像石羊河流域专题数据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水土流失数据四川省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台湾三维固体地球结构数据集太湖流域数据集太阳光学观测数据集(2003-2007)太阳光学耀斑事件数据集(1996-2007)太阳黑子观测数据集(1818-2007)太阳活动区观测数据集(1996-2007)太阳射电流量观测数据集(1932-2007)太阳手绘太阳黑子图数据集(1999-2006)太阳质子事件数据集(1976-1995)唐古拉羌塘高原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土壤梯温仪与玻璃曲管地温表测定土壤梯温对比试验数据(1983-1985)土壤养分观测数据集(1990-1994)位置自行星表(北天)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变化综合数据集西北大气化学性质观测数据西北气溶胶实时观测数据西北气象观测数据西藏部分河流的水文数据西藏草地分布面积、类型、经济特性数据集西藏土壤数据库西藏乡界图西藏盐湖的经济矿床数据集西藏盐湖的理化成分数据集西藏盐湖分布图西南三省一市1:10万环境数据(土地利用/覆被、冰川、土壤侵蚀、湖泊、沼泽湿地)西南三省一市1:10万冰川分布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10万湖泊分布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1986,1995,2000)西南三省一市1:10万土壤侵蚀等级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10万沼泽湿地分布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25万行政界线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25万栅格地形图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50万地质类型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50万地质类型数据集西南三省一市TM影像数据(1986,1995,2000)西南三省一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集喜马拉雅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雅鲁藏布江地区气候资源考察研究数据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资源数据雅鲁藏布江主要水文站数据盐亭县气候观测数据(1985-1994)盐亭站定位观测资料1988-盐亭站旱地水分、养分动态观测数据集(1985-1994)盐亭站土壤理化实验观测数据集(1983-1995)盐亭站土壤侵蚀特征观测数据集(1982-1993)盐亭站文献档案数据(1975-1998)盐亭站小气候观测数据集(1997-1998)盐亭站有林区、无林区不同台位土壤持水动态数据集(1982-1987)盐亭站有林区、无林区农田生态系统区域径流动态数据集(1982-1992)盐亭站有林区、无林区小气候观测数据集(1985-1994)延安示范区降水量图沿中山站至Dome 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考察数据遥感影像中国西部ASTER遥感影像中国西部ETM(2000年左右)遥感影像中国西部TM(90年左右)依巴谷和第谷星表依巴谷输入星表集第二版宇宙线观测数据集(2005-2007)云南省东川市蒋家沟泥石流观测数据(1966-2003)云南省东川市蒋家沟泥石流录像数据浙江大学华家池实验小区农作物中澳合作考察南极戴维斯站近岸水域考察数据中国1:100万地貌图(1980s,2000)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数据(1980s)中国1:100万植被数据(2000)中国1:400万草地资源图(1980s)中国1:400万地貌图(形态)中国1:400万全要素基础数据(1970s-1990s)中国1:400万资源环境数据(中国地形)中国1:400万资源环境数据(中国沼泽分布区)中国1:100万沙漠数据集中国1:10万冰川编目数据集中国1:10万沙漠分布图(2000年左右)中国1:1500万土壤侵蚀图和中国水土保持图中国GIMMS NDVI数据子集(1981-2003)中国长序列地表冻融数据集(25公里分辨率,1994-2004)中国城市建设数据库(分城市:1949-1998)中国的黄土堆积数据集中国地区时空连续NDVI数据集中国地区时空连续蒸发散数据集中国地区植被物候数据集中国地震目录数据(4000多年时间跨度)中国典型地形冰川数据集中国冻土数据集中国分省、分地区、分县区域发展社会经济数据库(1980、1985、1990-2005年)中国风电场装机台数/容量统计(1980-2004)中国风沙地貌专题数据集中国公里格网土地适宜类数据集(1980s)中国公里网格多年平均风速(1951-2000)中国公里网格土壤氮分布(1980s-1990s,多年平均)中国公里网格土壤碳分布(1980s-1990s,多年平均)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80年代综合调查数据中国海岸带基础地理数据中国海岸带遥感影像2000年镶嵌数据中国湖泊数据库中国环境背景值数据(1988年汇编)中国环境污染数据库(分省:1981-2000;分城市:1981-2001)中国环境治理数据库(分省:1981-1998;分流域:1987-199?)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情况中国及其毗邻地区1:400万地貌图(构造地貌)中国内蒙古大地电磁测深数据集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数据2001年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数据2002年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数据2003年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数据2004年中国区域沙漠化土地利用专题数据集中国区域沙漠化专题数据集中国森林植被叶面积指数分布(1km分辨率,1960s-1990s,多年平均)中国森林植被叶寿命分布(4km分辨率,1960s-1990s,多年平均)中国沙漠专题数据库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集(分辨率1km)中国土壤呼吸数据集(1982-1994)中国西部1km AVHRR_NDVI数据集(1992-1996)中国西部CLM模型驱动数据集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25公里分辨率,1978-2005)中国中部电离层特征参数(2000-2005)中国周边地区冰川资源数据库中国周边地区冻土数据集中国子区MODIS逐日雪盖0.05度数据产品(2000-2004)中国子区SMMR亮度温度(25公里分辨率,1978-1987)中国子区Spot Vegetation (1998-2007)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全国:1950-1999;分省:1949-1999)中国自然资源数据(1980s年代)中山站单色极光CCD图象数据中山站感应式磁力计数据中山站区莫愁湖沉积物化学元素数据中原城市群主要城市高分辨率卫星数据SPOT紫色土试验示范数据集(1984-1994)作物生产情况调查数据集(1978 -2001年)佘山地磁台1933-1940年地磁变化时均值数据集佘山地磁台1946-1962年历史磁照图佘山地磁台1946-1962年历史磁照图岷江上游TM影像数据(1986,1995,20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育水稻土
513
513
潜育水稻土
514
514
脱潜水稻土
515
515
漂洗水稻土
516
516
盐渍水稻土
517
517
咸酸水稻土
518
518
灌淤土
灌淤土
52
52
灌漠土
灌漠土
53
53
草毡土
草毡土
54
54
草毡土
541
541
薄草毡土
542
542
棕草毡土
543
543
湿草毡土
544
544
黑毡土
黑毡土
55
55
寒钙土
寒钙土
棕钙土
棕钙土
22
22
棕钙土
221
221
淡棕钙土
222
222
草甸棕钙土
223
223
盐化棕钙土
224
224
碱化棕钙土
225
225
灰钙土
灰钙土
23
23
灰钙土
231
231
淡灰钙土
232
232
草甸灰钙土
233
233
盐化灰钙土
234
234
灰漠土
灰漠土
24
24
灰漠土
241
241
钙质灰漠土
242
242
盐化灰漠土
244
56
56
寒钙土
561
561
暗寒钙土
562
562
淡寒钙土
563
563
盐化寒钙土
564
564
冷钙土
冷钙土
57
57
冷钙土
571
571
暗冷钙土
572
572
淡冷钙土
573
573
棕冷钙土
棕冷钙土
58
58
寒漠土
寒漠土
59
59
冷漠土
冷漠土
60
60
寒冻土
寒冻土
61
61
水库
9000
盐田、盐壳
9100
冰川雪被
9200
裸岩
932
棕红壤
033
933
山原红壤
034
934
红壤性土
035
935
黄壤
黄壤
04
94
黄壤
041
941
黄棕壤
黄棕壤
05
95
黄棕壤
051
951
暗黄棕壤
052
952
黄棕壤性土
053
953
黄褐土
黄褐土
06
96
黄褐土
061
961
粘盘黄褐土
062
962
白浆化黄褐土
063
963
棕壤
棕壤
07
97
棕壤
071
971
白浆化棕壤
072
972
潮棕壤
073
973
棕壤性土
074
974
暗棕壤
暗棕壤
08
98
暗棕壤
081
981
灰化暗棕壤
082
982
白浆化暗棕壤
083
983
草甸暗棕壤
084
984
潜育暗棕壤
085
985
暗棕壤性土
086
986
白浆土
白浆土
09
99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
10
10
棕色针叶林土
101
101
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102
102
47
47
滨海盐土
471
471
滨海沼泽盐土
472
472
滨海潮滩盐土
473
473
酸性硫酸盐土
酸性硫酸盐土
48
48
寒原盐土
寒原盐土
49
49
寒原盐土
491
491
寒原草甸盐土
493
493
碱土
草甸碱土
501
501
草原碱土
502
502
龟裂碱土
503
503
水稻土
水稻土
51
51
潴育水稻土
511
511
淹育水稻土
512
512
185
盐化黑钙土
186
186
栗钙土
栗钙土
19
19
暗栗钙土
191
191
栗钙土
192
192
淡栗钙土
193
193
草甸栗钙土
194
194
盐化栗钙土
195
195
碱化栗钙土
196
196
栗钙土性土
197
197
栗褐土
栗褐土
201
201
淡栗褐土
202
202
黑垆土
黑垆土
211
211
粘化黑垆土
212
212
黑麻土
214
214
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1980s土壤普查成果)
土壤类型代码标准
(1996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
土类名称
亚类名称
图中代码
数字图编码
砖红壤
砖红壤
01
91
砖红壤
011
911
黄色砖红壤
012
912
赤红壤
赤红壤
02
92
赤红壤
021
921
黄色赤红壤
022
922
红壤
红壤
03
93
红壤
031
931
黄红壤
032
244
碱化灰漠土
245
245
灌耕灰漠土
246
246
灰棕漠土
灰棕漠土
25
25
灰棕漠土
251
251
石膏灰棕漠土
252
252
石膏盐盘灰棕漠土
253
253
棕漠土
棕漠土
26
26
棕漠土
261
261
盐化棕漠土
263
263
石膏棕漠土
264
264
石膏盐盘棕漠土
265
265
黄绵土
黄绵土
27
27
砂质黄绵土
27d
2704
壤质黄绵土
漂灰土
漂灰土
11
11
灰化土
灰化土
12
12
燥红土
燥红土
131
131
褐红土
133
133
褐土
褐土
14
14
褐土
141
141
石灰性褐土
142
142
淋溶褐土
143
143
潮褐土
144
144
塿土
145
145
褐土性土
147
147
灰褐土
灰褐土
15
15
灰褐土
151
151
暗灰褐土
152
152
淋溶灰褐土
153
153
石灰性灰褐土
973 0 372:潮棕壤(973)与中性粗骨土(372)的复合编码。
(1996西安地图出版社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制)
9300
岛屿
9500
长江
9600
其中,复合图斑编码,采用复合编码方式。即:将复合区中包含土壤类型的编码联合,各类型编码之间以阿拉伯数字“0”来连接。
例:
31103 0 9100:流动荒漠风沙土(31103)与盐田、盐壳(9100)的复合编码;
311 0 9100:荒漠风沙土(311)与盐田、盐壳(9100)的复合编码;
154
154
灰褐土性土
155
155
黑土
黑土
16
16
黑土
161
161
草甸黑土
162
162
白浆化黑土
163
163
灰色森林土
灰色森林土
17
17
灰色森林土
171
171
暗灰色森林土
172
172
黑钙土
黑钙土
18
18
黑钙土
181
181
淋溶黑钙土
182
182
石灰性黑钙土
183
183
淡黑钙土
184
184
草甸黑钙土
185
砂姜黑土
39
39
砂姜黑土
391
391
石灰性砂姜黑土
392
392
黑粘土
395
395
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
401
401
山地草原草甸土
402
402
山地灌丛草甸土
403
403
林灌草甸土
林灌草甸土
41
41
林灌草甸土
411
411
盐化林灌草甸土
412
412
潮土
潮土
42
42
潮土
421
421
灰潮土
422
422
脱潮土
423
361
361
中性石质土
362
362
钙质石质土
363
363
含盐石质土
364
364
粗骨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