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比多少1
第2课时1比与按比例分配的整理与练习(1)
比与按比例分配的整理与练习教学内容: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第2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对比和比的应用进行回顾整理,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能熟练地化简比和求比值,灵活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在整理、反思、运用的过程中,对生活中的比的问题进行探讨,加深理解,提高运用多元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在展示交流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魅力,培养积极学习的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热情。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熟练解决较复杂的比的应用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自备一份“比和比的应用”知识整理表(图)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1.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对比和比的应用进行整理和练习(板书课题:比与按比例分配的整理与练习)。
课前,大家自主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回顾整理,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看看都是用什么方式进行整理的。
2. 小组内交流,合作形成小组整理成果。
教师巡视了解,找出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预设:学生会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整理(如表格、树枝图、画图等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的方式)。
3. 全班交流。
有选择地展示有特色的整理方式,针对各组进行的整理,教师引导进一步梳理,形成以下表格:4.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全班交流解答。
5. 提出: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 教材86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了解存在问题。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化简的?注意对存在问题的订正,尤其是对于可能出现的直接写3和25这样的结果,要引导学生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在结果上的不同,求比值最后结果是一个数值,化简比的结果要写成14 、3︰1这样的最简整数比的形式。
2. 教材86页第8题。
辽宁省鞍山市第二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8 分数的初步认识 1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比较几分之一的
第2课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教学内容教科书P91例3及“做一做”第2题,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方法,并能正确比较。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一根绳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导入课题师:有一根绳子,如果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4份、8份,每份又是它的几分之几呢?每说一次平均分的份数,教师就折一折绳子,让学生回答折后每份所代表的分数。
师:这些分数哪个大,哪个小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子为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设计意图】用现实情境复习分数的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比较12和14的大小。
(1)动手操作,找分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两张正方形纸片,重合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情预设】这两张正方形纸片的大小完全一样。
师:现在请你在一张纸上折出12,并涂色表示。
在另一张纸上折出它的14,并涂色表示。
学生独立操作,全班交流。
(2)展示学生成果,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张正方形纸片的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4)教师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左边图形的涂色部分比右边图形的涂色部分大,所以12>14。
2.比较1和1的大小。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可将学生回答的分数板书下来,作为后面的学习素材。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及观察比较,知道了12>14,那么14和16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长方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比多少(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比多少”来描述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比多少”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数量,引出“比多少”的概念。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比多少”的过程。
二、探究(10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展示不同的物体数量,让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出两组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比多少”的过程。
三、巩固(10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展示不同的物体数量,让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出两组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比多少”的过程。
四、拓展(5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展示不同的物体数量,让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出两组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比多少”的过程。
五、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比多少”的概念。
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掌握了“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比多少”来描述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比多少”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准备课第2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准备课》第2课时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多与少。
2.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的活动,在一一对应数数的情况下,理解谁多谁少,并能用数学语言比较清楚的表达数量的多与少。
3.在学习活动中,培育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育学生彼此合作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分析:本节课主要研究“比多少”。
教材设计了有趣味的主题图,让孩子通过观察不同类量物体的多少,来感知“一样多、多、少”的含义。
为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知识作准备。
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比较的知识,有了必然的比较思想;但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不够,要训练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
特别是多种数量同时比较是孩子比较难理解的一类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中,首先帮忙学生了解比较的事物,再进行一一对应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一一对应”的进程,发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注意培育学生审题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图示卡片、数字卡片等。
教学进程一、听故事回答问题。
(一)教师讲故事:小猪帮忙小兔盖屋子。
(边讲故事边出示图)(二)听完故事后,看图回答老师的问题。
1.故事中有几只小兔?(教师贴图)2.故事中有几只小猪?(教师贴图)3.小兔在做什么?每只小兔搬一块砖,他们一共搬了几块砖?(教师贴图)4.小猪在做什么?每只小猪搬1根木头,他们一共搬了几根木头?(教师贴图)5.快来看一看小兔在搬砖,小兔的数量和砖的数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一一对应的表达方式,同时板书“一样多”)6.小猪搬木头,小猪的数量和木头的数量比一比,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出示一一对应的表达方式,同时板书“多、少”)【设计用意:帮忙学生有序思考,慢慢形成“比较”的步骤和方式。
】二、创编数学小故事,回答其中有关比较的数学问题。
(一)教师创编的数学故事。
2022年人教版《名师测控教案》数学1年级上册教案上 第1到第3部分
一、准备课第1课时数一数(1)第2课时比多少(2)二、位置第1课时上、下、前、后(3)第2课时左、右(4)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课时1~5的认识(5)第2课时比大小(6)第3课时第几(7)第4课时分与合(8)第5课时加法(9)第6课时减法(10)第7课时0的认识(11)四、认识图形(一)第1课时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12) 第2课时图形的拼搭(13)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课时6和7的认识(14)第2课时6和7的加减法(15)第3课时解决问题(16)第4课时8和9的认识(17)第5课时8和9的加减法(18)第6课时解决问题(19)第7课时10的认识(20) 第8课时10的加减法(21)第9课时连加连减(22)第10课时加减混合(24)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25)六、11~20各数的认识第1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26) 第2课时11~20各数的写法(27) 第3课时20以内的加减法(28)第4课时解决问题(29)第5课时数学乐园(30)七、认识钟表认识钟表(31)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1课时9加几(32)第2课时8、7、6加几(1)(33)第3课时8、7、6加几(2)(34)第4课时5、4、3、2加几(35)第5课时解决问题(1)(36)第6课时解决问题(2)(37)九、总复习第1课时20以内的数(38)第2课时20以内的加减法(38)第3课时认识图形、认识钟表(39) 第4课时解决问题(39)1 准备课第1课时数一数教材第2~5页及练习一的1、2题。
1.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以内的数。
2.体会数的含义。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受数的规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
难点: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一、情境导入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
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第2课时)参考教学方案人教版
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比”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比的概念、比号、前项、后项、比值等基本知识,以及求比值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概念,理解比号、前项、后项、比值之间的关系,能够求出简单的比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难点是理解比号、前项、后项、比值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比号前项后项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前项÷ 比的后项 = 比值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题: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数叫做比值。
(对/错) 25:3012:18答案:1. 对2.25 ÷ 30 = 0.8312 ÷ 18 = 0.67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们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一下,比的概念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比来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对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的讲解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这是学生们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关键点。
比号、前项、后项、比值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作业设计中的计算题是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需要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计算中。
对于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的讲解,我会详细解释比的意义和用途。
比如,比可以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或者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求比值的方法是通过将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结果,这个结果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于比号、前项、后项、比值之间的关系,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进行解释。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比例尺(1)【2019西师版】
小兰同学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上
量得北京到重庆的图上距离约24cm,实际距离约是
米数化成千米数 ,要把厘米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 (五)位,即是原数的(十万)分之一 3. 某一种零件的长度是8mm,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 4cm,那么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5:1)。
比例尺 1:20000
(1)儿童乐园中的长方形碰碰车场的实际长40m,宽是 20m,求它的图上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2)图中旱冰场的长2.5cm,宽1.5cm。旱冰场实际的 面积是多少?
复习
一、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
这幅图的比例尺。
二、怎样计算出地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或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三、填空。
1. 比例尺1:6000000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6000000 )倍。这幅图上1cm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 ( 60 )km。转化成线段比例尺是( 0 60km )。 2. 把千米数转化成厘米数,就是把千米数的小数点向 (左)移动(五)位,即是原数的( 100000 )倍。把厘
课堂活动
1. 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按1:100的比例尺, 画出教室的平面图,然后用 在图上标出自己 的座位。
课堂活动
2. 在中国地图上量得昆明到我国最北方的 城市漠河的距离,拉萨到我国最南方的城市三亚 的距离。计算昆明到漠河,拉萨到三亚的实际距 离约多少千米?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学习目标: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
重点:正确化简比。
难点: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0-51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课前热身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带★的题可选做。
知识链接:1)、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2)、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
一、课前热身:1、填空8÷3=(8×) ÷(3×)=125÷45=(125÷5)÷(45÷)=2、结合上题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1)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探究比的规律。
6÷8=(6 ×2 )÷(8×)=()÷()↓↓↓6:8=(6 ×):(8 ×2 )=():()6:8=(6 ÷2 ):(÷2 )=():()↑↑↑6÷8=(6 ÷2 )÷(8÷)=()÷()小结:()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例1(1):化简比的方法。
3)“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 cm ,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首先写出:小旗长和宽的比为:大旗长和宽的比为:再观察两个比15和10 ()是互质数,180和120()是互质数,这两个比都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第2课时 口算乘法(2)-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巩固运用
(教材P40 T6)
1.用90厘米长的丝绳可以编一个中国结。王阿姨有 一捆10米长的丝绳,要编8个这样的中国结,够吗?
90×8=720(厘米) 10米=1000厘米
1000>720 答:要编8个这样的中国结够。
(教材P41 T7)
2.(1)1排灯笼有12个,30排共有灯笼多少个?
18×10=180
40×10= 400
一个数乘10,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 尾添上1个0。
(2)每盒有12个苹果,20盒有多少个苹果?
12×20
独立完成,然后小 组内交流。
12×20=240(个)
先算2盒有多少个,再 算10个2盒有多少个。
12×2=24 24×10=240 答:20盒有240个苹果。
(答案均不唯一)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20×20=2400
12×20=240 120×20=2400
120×2=240 240×10=2400
12×2=24 120×20=2400
(教材P39 做一做)
口1算2×两3位0=数乘36整0 十数、3整1×百3数0=,几9百30几十数乘 整十1数20(×不30进=位3)60时0,可3以10先×把30两=个9乘30数0 中“0”前 面的数14相×乘20,=再2看80两个乘数30的×末20尾=一6共00有几个0, 就在1所4×得2的00积=的2末80尾0添上3几0×个200。0= 6000
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4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 口算乘法(2)
复习导入
比一比,算一算。
14×3= 42 13×6= 78 2150×4= 600
任选一道题说说你是 怎样计算的。
【同步备课】第2课时 比多少 (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2课时比多少(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能够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 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三、教学重点1. 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 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四、教学难点1. 掌握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方法。
2. 理解一一对应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1. 课件:PPT或黑板。
2. 实物:水果、玩具等。
3.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a. 教师出示两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多少。
b.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a. 教师讲解一一对应的概念。
b. 学生分组操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记录结果。
4.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5.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记录结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中的“新课讲解”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方法,特别是“一一对应”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第三单元 第2课时 比大小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课题第二课时比大小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生通过摆图形的实践活动,用符号(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
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整理三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规范书写、积极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符号“>”“<”“=”的含义,会区分“>”“<”。
教学准备课件,9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的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PPT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科书P17情境图。
师:小猴子们到野外聚餐,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猴子、桃、香蕉、梨,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猴子及各种水果的数量。
师:图中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几根香蕉?几个梨?请大家数一数、写一写。
图中有3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
师:想一想,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不够分,就是要把猴子的只数与水果的数量进行比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大小。
[板书课题:比大小]二、设疑探究,学习新知1.学习“=”。
师:1只猴子吃1个桃,桃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数的方法来比较。
猴子有3只,桃也有3个,猴子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所以桃够分。
师:请你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桃的图片。
大多数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比多少”时的经验,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并且说明1只猴子对应1个桃,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2课时 比多少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2课时比多少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2. 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难点:1. 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2. 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分组操作材料,如水果、玩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水果、玩具等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如“这个水果比那个水果大吗?”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比多少”的概念。
二、探究与交流(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比较手中的物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2.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比较结果,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出“比多少”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比较的题目,如“哪个水果多?哪个水果少?”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你有几个玩具?我有几个玩具?哪个多?哪个少?”等,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2.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4单元比-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4单元比-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一.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的第二个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比的基本性质的引入、讲解和运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运算和解决问题。
教材结构: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入比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最后,通过应用题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比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
学习需求: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运算和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运算和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练习题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出比的基本性质的概念。
2.讲解:通过讲解和举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3.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4.应用:通过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绛县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准备课第2课时比多少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第 2 课时 比 多 少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一)创创设设情情境境、、探探究究新新知知
同样多
少 多
问题 : 仔细看图 , 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呢 ? 快跟小伙伴说一说吧 !
同样多
同样多
√
(2 )
同 样 多
(2)
√
√
a.跳绳〔2〕
a.新课导 入
a.推进新 课
个位只剩9个十 , 十位9
减4等于5 , 十位上应写
5。
a.随堂演 练
a.1.
a.2.
a.7 a4.6 3a.4 4
a.5 a0.1 a5.5 5
a.8
a.6 4 a.6
1
a. 把48分成40和8 , 先算10040=60 , 再算60-8=52。
a. 把100看作99+1的形式 , 先算9948=51 , 将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 , 再 算51+1=52。
a.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吗 ?
a. a.
a.100- 40=60 b.60=50+10 c.10-8=2 d.50+2=52
位位
aa..1a·a十..0·a个.0 a.- a.4
a.58a.2
a.100- 48=52
a. 列竖式计算几十几时 , 十位 从百位借1当10个十 , 个位从十位借1当 10个一 , 再计算。
a.做一 做 a.用竖式计算 : 100-45=a.5
5 a. 百位借1到十位
是10个十 , 十位借1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课时《比多少》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课时《比多少》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比”。
2.能够使用“比”进行比较物品的大小。
3.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比”。
二、学习重点
1.“比”字的认识和理解。
2.用“比”进行物品大小的比较。
三、学习难点
1.理解“比”字的具体含义。
2.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比”。
四、导学内容
1. 什么是“比”
•“比”是用来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的字。
比较大小时,我们经常用到“比”。
2. 如何用“比”进行比较
•当我们用“比”来比较两个物品时,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1:2 表示第一个物品比第二个物品多1个。
–用分数表示:1/2 表示第一个物品比第二个物品少1/2。
–用百分数表示:50% 表示第一个物品比第二个物品多50%。
–用文字描述:一个比另一个多/少/相等。
3. 练习
1.请比较下列物品的大小:
–苹果和橙子
–小鸟和大象
–铅笔和书包
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上述物品的比较结果。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比”,学会了用“比”进行物品的大小比较。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了解“比”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练习,并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比”字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例尺第2课时比例尺的应用_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例尺第2课时比例尺的应用_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70页例3、例4,比例尺的有关运算和差不多应用。
教学提示:“比例尺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把握了比的相关知识如此背景下进行探究学习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课时一共安排两道例题——例3和例4,例3是比例尺的应用,第(1)小题是告诉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第(2)小题是告诉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通过如此的对比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对比例尺的整体认知结构;二是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比例尺的知识。
例4突出比例尺与其它知识的综合应用,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明白得比例尺的意义,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注意运算过程中的单位处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应用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备: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几幅不同比例尺的平面图或地图学具预备:直尺、地图、练习本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出示儿童乐园平面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爱到哪里去玩?喜不喜爱去儿童乐园去玩?(喜爱)儿童乐园的碰碰车场长40米,宽20米,画在图上后长和宽各是多少米?图中旱冰场的长是2.5厘米,宽是1.5厘米,那个旱冰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要解决上面的问题需要哪些知识?(比例尺)上节课,我们差不多初步认识了比例尺,明白了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并能依照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2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多少”的概念。
2.能正确理解和解答有关“比多少”的问题。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多少”的概念。
2.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比多少”的概念,并能自主解答问题。
2.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积极参与,与同学一起完成任务。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学生练习册。
3.数学工具:尺子、橡皮、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比多少”的概念,让学生感受给定量的大小关系。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向学生介绍“比多少”的概念,通过实际图片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
•学生观察图片,与同桌讨论,总结出“比多少”的特点。
3. 巩固练习(20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做题方法,鼓励学生正确思考。
4. 拓展应用(10分钟)•设置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更复杂的“比多少”问题,如多个物体的长度比较等。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展示优秀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六、课后作业•布置练习册上相关题目作业,巩固“比多少”的概念。
•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多观察,尝试用“比多少”的方式描述给定物体的大小关系。
七、教学反思•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比多少”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材50、51页及练习十一的4-8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过程与方法: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正确的化简比。
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导学过程】⊙复习铺垫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相当于分数、相当于除法;比的前项相当于……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和 都可以化成 ,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43改写成比的形式。
(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43 =3∶4; 43=6∶8; 43=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
(3∶4=6∶8=12∶16,比值都是0.75)(3)观察、比较、发现。
观察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过程及规律。
(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6÷8=(6×2)÷(8×2)=12÷16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分数除法第2课时“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人教版数学 六年级上册
心
安
;
书
一
笔
清
远
,
盈
一
抹
恬
淡
,
浮
华
三
千
,
只
做
自
己
;
人
间
有
情
,
心
中
有
爱
,
携
一
米
阳
光
,
微
笑
向
暖
。
口
罗
不
是
。
•
■
电
:
那
你
的
第
一
部
戏
有
没
有
胆
怯
,
像
费
里
尼
拍
第
一
部
戏
时
就
穿
戴
得
很
正
式
给
人
一
种
威
严
感
。
口
罗
没
有
我
和
他
不
同
。
我
是
从
底
层
爬
上
来
的
我
清
楚
怎
么
运
作
这
个
东
西
(
电
影
拍
摄
)
所
以
为
什
么
很
多
时
候
在
现
场
我
不
想
等
。
你
可
以
说
爸爸的体重-爸爸比小明重的部分= 小明的体重
用算术方法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在多的后面画“√”。
√
四、课堂小结 比多少
少
多
和 同样多。
五、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课件讲故事导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涨,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使自己对“比多少”的问题有 了清晰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谁比谁多几个, 谁比谁少几个。当然大家对“同样多”掌握得最好。 再完美的课堂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有些学生自律性 不强,动手时没有按照要求来,对此通过不断地提 醒,这些学生积极思考动手了,收到不错的效果。
同样多
小猪和苹果比,没有多余的; 小兔和萝卜比,也没有多余的。
图中还可以比什么?
在多的后面画“√”。在少的后面画“√”。
√
√
三、达标检测 1. 在少的后面画“√”。
( √ )
2. 画一画。 (1)画△和〇同样多。
〇〇〇〇
_________ △△ △ △
(2)画▽比■多3个。 ■■ _____________ ▽▽▽▽ ▽
第2课时 比多少
R· 一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使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 “少”“同样多”的含义。
学习重点
会正确进行多与少的比较。
一、新课导入
小白兔的房子被大水冲垮了,小 动物们帮小白兔重新盖房子。
二、探究新知
比一比,小兔和砖的 数量谁多谁少?
小兔和砖
和
同样多。
小猪和木头
少
多
如果每只小兔吃一根萝卜,每 休息时,小兔拿来了自己爱吃 只小猪吃一个苹果,小兔准备 的萝卜和小猪爱吃的苹果。 的够吗?够跟小伙伴们分吗?
声 明
本文件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 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 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司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除此以外,将本文件任何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应获 得授权,如发现未经授权用于商业或盈利用途将追加侵权 者的法律责任。 武汉天成贵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湖北山河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