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

合集下载

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通史(必修与选修跨册综合)

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通史(必修与选修跨册综合)

高三历史班复习指引3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历史的开端——先秦时代阶段特征:时间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特征主要表现为奠定中华文明的初步基础:政治方面,政治方面,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度,影响深远。

影响深远。

经济方面表现为原始农业的出现。

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文化文化方面表现为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1)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形成)、商(奴隶制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

(2)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

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

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手中权力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

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一、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一)经济(必修2 P2P2))1、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是从)原始农业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而来的。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

• 吉祥物和吉祥图案可以说是吉祥观念的具体表现──为了表达对 幸福、欢乐喜庆的向往,人们便把事物固有的属性予以加工,或 加上艺术的象征意义,例如把某个事物附会神话传说或取其名称 的谐音,并视为吉兆,或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 • 吉祥物表现了人类与生俱来趋吉避凶的本性,撇除迷信的成分, 我们可尝试细味由追求吉祥而衍生的动人故事和艺术成就。就是 现今的许多体育盛会之中,亦常有 「吉祥物」的出现,其他诸 如建筑雕塑、木器文饰、陶瓷描绘、窗花剪纸、壁画挂历乃至商 标城徽或广告宣传等各方面,均反映了这种对生活的企盼。 •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 人间世》:“虚 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对此有个疏解:“吉者,福善 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试以这条疏解来说明众多吉祥纹图的 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 驱凶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反过来讲 ,就是许多吉祥纹图的题材和构图,都有“福善之事”和“嘉庆 之征”作为创作的素材。
新课标高中历史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学目标:强化时序、牢记关联、把握特征、 厚积薄发,构建横向知识结构体系。 课程链接: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 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 《百家争鸣》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三个阶段)
封建制不等于封建社会 • 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以 藩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 对周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建立 诸侯国,形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严格等级 关系,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 的封建社会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封 建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社会历史阶 段。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 (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பைடு நூலகம்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5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5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古代史专题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动荡三、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阶段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知识梳理】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选官:制;2、经济:农业:《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的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灌溉工具),北魏实行制土地制度、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炼钢发明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成熟瓷;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3、文化:(1)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士人群体的形成(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到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绘画理论精辟,“以形写神”,士大夫画家活跃,文人画注意以形写神,画家和《女史箴图》;出现了《搜神记》等小说。

伴随着佛教的兴起,石窟、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

【难点解析】1.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本阶段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以后两大经济文化高潮的准备时期。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历史现象中发生在今山东省的有①公元前594年,某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纳税②范蠡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③临淄成为西汉时的著名商业中心④“交子”的最早发行⑤出现实力强大的商邦晋商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5.《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东汉瓷器的烧制技术成熟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8.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新兴政治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9.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10.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是考察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科目之一。

为了取得高分,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通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入手,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古代史是高考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是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形态,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学生需要掌握原始社会的特征、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古代文明的兴起。

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人类历史的重要影响。

接下来是古代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古代帝国主要包括埃及王国、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帝国的历史地位、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中古史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社会是中古社会的主要形态,特点是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对农民进行剥削。

学生需要掌握封建制度的特点、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等级的组织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农奴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农奴制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需要了解农奴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是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

伊斯兰教是7世纪在阿拉伯地区兴起的宗教,学生需要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教义内容以及对中亚、中国和印度等地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近代史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资本主义是近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学生需要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社会变革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历史现象,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现象的背景、推动力以及对被殖民地和殖民地抵抗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综述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综述
现象:百家争鸣。 联系: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材料四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国语· 晋语》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吕氏春秋· 审分》
印象东周
战国时期铁农具
(公元前483年)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 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 哀公十一年》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 商君列传》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1.土地制度 2.农业 3.手工业 4.商业 礼崩乐坏 各国变法 5.小农经济 6.重农抑商政策
政治 经济
禅让制 1.土地制度 2.农业 3.手工业 4.商业
文化
文字:刻画 符号
文字:甲骨文
1.思想:百家争鸣 2.文学:《诗经》、楚辞 3.科技:司南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 1.政治:夏朝建立奴隶制国家,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时期奴隶 制崩溃,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 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后,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手工业、 商业发展,封建经济逐渐形成。 3.文化: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大宗、小宗示意图
表二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 政治
1.王位继承:世袭、“家天下”
2.西周分封制: 目的、内容、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 ②国家产生和完善
3.西周宗法制: 目的、内容、核心、作用
1.土地制度: 国有(井田制)
2.农业:仍以耒耜为主要农具
经济
3.手工业: “工商食官”、青铜业、冶铁业(块炼 铁)、 原始瓷器、丝织技术突飞猛进(斜纹提花 织物) 4.商业:职业商人、贝(商朝); “工商食官”(西周)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中国古代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悠久的历史时期和众多的历史事件。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本文将对古代史进行通史复习整理。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概述和重要事件的介绍,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古代史知识框架。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起始阶段,也是中国最早的朝代序列。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王朝。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有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与灭亡以及周朝的建立。

二、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诸侯争霸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有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战争,以及战国时期七雄的兴起与秦国的崛起。

其中,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时期。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制度王朝,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而汉朝则是秦朝的继承者,其创立了丝绸之路、采用科举制度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混乱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有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之争、两晋时期的战乱和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分裂。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和变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和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隋朝由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建立,统一了全国的政权,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高三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

高三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

高三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一、中西方古代大致时间对比表西周、春秋(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公元前220)—古罗马(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隋唐(589—907)、宋元(960—1368)—中世纪(西方封建社会) (476—1500)明清(1368—1840)——近代社会,走向工业文明(一)先秦时期1.夏、商(殷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1)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①政治:早期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以血缘为纽带构建政治体制;但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②经济:处于“青铜时代”,盛行井田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农业生产以奴隶集体劳作为主;“工商食官”,工商业基本为官府所垄断,形成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格局,(2)知识结构:①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青铜器的制造生产规模大,精品多……②政治制度: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宗法制、分封制③文化: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2.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1)阶段特征: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2)知识结构:①政治:分封制和宗法秩序的瓦解,诸侯称霸争雄(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民族融合;各国先后进行变法,创立了君主集权制、官僚制及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如商鞅变法各诸侯国进行及社会变革,创建新的制度。

②经济: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犁牛耕——铁农具的开始使用,并日益扩大;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战国——都江堰、郑国渠)“工商食官”被打破,出现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商人,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成为著名商业中心,形成中原市场;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③文化: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出现私学,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法、墨等家主要思想);科技、文化、艺术取得重要成就,出现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指南针)(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1)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的时期;开创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影响深远(2)知识结构:①政治上:开创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制;奠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高三历史专业第二轮 复习 通史复习

高三历史专业第二轮 复习 通史复习
高三历史专业第二轮 复习 通史复习
通史 指记述由远古到现代各时代历史的史书,以时间
为主线,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的一种记史方式。 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文等多方面内容
整体思路: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世界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21C至公元前5C。包括 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5C至公元19C。包括战 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 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 和南宋、元;明、清(前期)。
复习: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实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特点: 与分封制结合,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 集体劳作;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崩溃标志: 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崩溃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手工业: ①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②商代养蚕缫丝,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朝烧出原始瓷器。
3、(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 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 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D
4、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 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 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 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 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 ①生产工具:铁犁牛耕形成 ②耕作技术:垄作法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 立(原因和过程); ④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⑤经济模式:小农经济(含义、原因、特点、 影响)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一、远古时代与早期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原始居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华夏族的形成: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形成华夏族。

夏、商、西周的更迭: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商朝由汤建立,盘庚迁殷;西周由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

二、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战国时期则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三国鼎立与两晋的兴替: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两晋时期,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动荡,东晋偏安江南。

南北朝对峙与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同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隋唐的统一与繁荣: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唐朝继承并发展隋朝制度,开创盛世局面。

四、宋元明清时期宋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宋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

元朝的统一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融合。

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加强,同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古代文化与制度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等的演变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这些只是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的部分关键知识点,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和深层次的内容需要学习和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辅导资料进行系统复习,同时注重理解和记忆相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历史时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征。

在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中央政制采用了___袭制,而地方政制则采用了分封制和选官制度。

___袭制是指___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这个制度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世官商阶级和国家也随之产生。

相、卿士、卜、祝、史家与国密切联系,___袭制的确立使得制宗法制西立,等级森严的分比较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巩固统治。

周朝时期,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___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这个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分封制(核心内容)。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和国密切结合。

这个制度的确立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使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然而,西周后期受到了破坏,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破坏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不足,井田制受破坏,制度的缺陷也是一个直接原因(诸侯权力大)。

封建社会的初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和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了时期。

后来的中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设立,使得政治权力更加分散,避免了相权过于集中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治机构重叠、造成国家财政危机、军事上的战斗素质下降等。

此外,选官制度的改革也为历代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总之,这些变革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之间旳关系: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来确保分封制 旳实施,以血缘、姻亲为纽带与分封 制紧紧糅合在一起,而周礼则是维护 宗法、分封制旳工具。
考点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旳特点?
•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 2、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 3、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 4、最高执政集团还未实代、时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3年)
2、阶段特征: 政治:大变革 大动荡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 私有制确立。
封建土地全部制确立
• 1、原因:铁犁牛耕旳使用,生产力旳发展。
• 2、过程:
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实质上认可土地私 BC594年,鲁国“初税亩”-------公开认可
土地全部制关系旳变化(国有变私有); 阶级关系旳变化(奴隶主变地主,奴隶变佃农); 方式旳变化(由交纳贡赋到交纳地租)
奴隶制社会旳经济
1、土地制度: 井田制 2、农业:
青铜农具 石器锄耕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治虫灭害 3、手工业:
官府垄断 青铜时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西周晚期已经有铁器 商朝已经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商业:
悲观:在地主阶级旳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旳徭役,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 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春秋战国经济特征
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 2、农业: 3、手工业:
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并存 4、商业:
商业繁华,官府控制商业旳局面被打 破,商人社会地位提升,出现许多商 品市场和大商人 。
• 分封制在我国不但仅存在于西周,还 存在于西汉初年、明朝初年;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通史坐标通史综述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史实要点]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通史一4填空

通史一4填空

高中通史复习一、中国古代史——4宋元㈡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元)“一省两院”→(明)废宰相制度,创设内阁制→(清)设立军机处4.宋朝: 与 合称“二府”。

、 和 分割军权、行政权和 权,以制约 。

(1)内容:①设置 (习称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正式官名,简称“ ”;②设置 作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③设置 ,掌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④设置 ,称为“计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2)评价:①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 的约束; ②职权过于分散,导致 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4、元代:元承宋制(人民版较少,补充)中书省 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1)内容: 宣政院 西藏地区+全国宗教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最高监察机关(2)特点:①未采用三省制而是将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的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编者注: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明朝建立初期,继续采用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朱元璋不得不直接废除丞相制度以加强皇权。

)②元朝中央官制的四个系统,互不统属,直接对 负责。

5.元朝:“一省两院”指在中央设 、 院和 院。

㈢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秦)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东汉)州郡县制→(隋)州县制→(唐)道州县制→(宋)路州县制→(元)行省制→(明)废行省,设三司5.宋初,______ 削弱地方______的权力,由中央派_____做地方官,将道改为______。

6.元朝在地方实行______制度,这是地方_____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第三课宋明理学一、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时期道教、佛道在民间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被__________。

2、隋唐: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理论(三教融合);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_________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
一、中西方古代大致时间对比表
西周、春秋(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
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公元前220)—古罗马(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隋唐(589—907)、宋元(960—1368)—中世纪(西方封建社会) (476—1500)
明清(1368—1840)——近代社会,走向工业文明
(一)先秦时期
1.夏、商(殷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
(1)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①政治:早期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以血缘为纽带构建政治体制;
但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②经济:处于“青铜时代”,盛行井田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农业生产以奴隶集体劳作
为主;“工商食官”,工商业基本为官府所垄断,形成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格局,(2)知识结构:
①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青铜器的制造生产规模大,精品多……
②政治制度: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宗法制、分封制
③文化: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2.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1)阶段特征: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
(2)知识结构:
①政治:分封制和宗法秩序的瓦解,诸侯称霸争雄(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民族融合;各国先后进行变法,创立了君主集权制、官僚制及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如商鞅变法各诸侯国进行及社会变革,创建新的制度。

②经济: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犁牛耕——铁农具的开始使用,并日益扩大;牛耕出现
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工商食官”被打破,出现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商人,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成为著名商业中心,形成中原市场;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③文化: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出现私学,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法、墨等家主要思想);科技、文化、艺术取得重要成就,出现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指南针)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1)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的时期;开创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影响深远
(2)知识结构:
①政治上:开创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官僚政治取代世
卿世禄制;奠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如:“皇帝制”、三公九卿、汉武帝时的“中朝”、刺史;郡县制的确立和推广;察举制)②经济上:形成了统一的经济体制,汉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
断发展;铁农具、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技术日益
成熟;黄河流域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
(秦朝——统一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汉朝——五铢钱,盐铁官营,煤炭作冶铁燃料、供风——水排;
耦犁,一牛挽犁,“井渠”;东汉时期:王景治理黄河;东汉已出现青瓷
纺织技术提高,丝织品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丝国”、“丝绸之路”
出现著名的商业中心城市如长安、洛阳等,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严格管理。


③思想文化上:秦汉王朝都实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文化昌盛,科技方面取得很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外来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秦朝——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尊法抑儒,“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小篆)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时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汉赋书法、绘画艺术汉—隶书、草书、楷书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1.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民族融合
(选官制——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兴衰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
北魏孝文帝改革)
2.经济上: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北方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发展时起时伏,南方商品经济相对较活跃;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田庄经济、出现草市、三国时期的翻车灌溉;灌钢法的出现)
3.文化:是历史上承上启下的发展时期
(艺术——书法(王羲之)绘画——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四)隋唐时期(581——907年)
(1)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2)知识结构:
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享誉海外;制度先进完善
标志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②经济上:政策不断调整,内外交通发达,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超过了前代。

安史之乱后,出现第二次北民南迁高潮,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农业:农具的改进——-曲辕犁
农田灌溉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青邢白、釉下彩绘唐三彩
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
商业: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
货币——开元通宝;
唐前期买卖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唐后期一些大城市出现夜市,乡村的草
市繁荣
中外交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水陆并举。

使臣往来,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中外交往双向互补,既传播唐文化,也广泛吸收各国经济文化成果。


③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化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科技——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唐朝出现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文学——唐诗繁荣
艺术——书法(楷书、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隋朝)展子虔《游春图》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
※与隋唐强盛相辉映的主要国家有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
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南宋、金——元
(1)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
(2)知识结构:
①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分化地方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司法权等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②经济上: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农业——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棉花种植由南向北
手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元代松江(今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
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江西的景德镇——瓷都)元代——青花瓷(彩瓷)商业——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出现夜市、晓市等,还有茶馆、饭馆、
酒楼、瓦子(娱乐贸易场所)出现著名的商业贸易城市:杭州、大都、泉州对外——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成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③思想文化上: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

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科技——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并传播到欧洲
北宋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传播……
思想——宋明理学的兴起
文学——宋词、元曲、文人画、风俗画)
※分裂割据战乱——民族融合、经济继续发展、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前清)
明(1368年—1644年)
清(1644年—191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2.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整体脉络: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
①政治上: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到达顶峰;统一多民族国
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内阁制(明永乐帝或明成祖)
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加强皇权;
八股取士,控制士人思想
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严酷的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②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居住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发展,与西方相比,已开始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农业——棉花种植普遍扩大,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马玲薯、烟草等;
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快。

手工业——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分工细,规模大
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清朝);明朝中期后:丝织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商业繁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商帮(晋商、徽商等);
出现一批繁华的市镇。


③思想文化上:总体特征为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呈现出强烈的专制色彩;另一方面出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文化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和戏曲(京剧)成为文学艺术主流;传统科技依然领先,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
(思想——心学的发展;明末清初,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兴起;
八股取士,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
文学、艺术——小说、京剧、绘画等)
※中西方拉开差距,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