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思想:百家争鸣的三个话题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百家之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之百家争鸣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集 法家 韩非 战国 权国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 新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人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 人 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 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 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二、诸子百家的思想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为政以德的教育观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养浩然之气 儒家 战国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 荀子
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 老子 春秋 用”;“节葬” “道”;辨证法;“无为而治”
春秋战国时期之
一、什么是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 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 发表自己的见解
——柏杨《中国人史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 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 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 视。 (1)儒家经过发扬、改造,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的 需要。 (2)墨家提出的纲领主张有些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 能阶段,如“兼爱”“非攻”,故不被统治者重视。 (3)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在一个新王朝初建之时社 会经济经过长期的战乱,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统 治者为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往往采取“无为”而治的主张, 与民休息,因此道家思想得以实施。 (4)法家主张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因 循守旧,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科技

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科技
高美峰制作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 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A
高美峰制作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 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高美峰制作
4.易中天曾经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 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 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 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途径 D、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
C
高美峰制作
夷夏界限的变化
远古时代在各地散布着许多部落,无所谓夷夏问题。 周王朝建立后,周王朝和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 为“诸夏”,并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的部落当作野 蛮人而和诸夏对立起来。在春秋时期,诸夏自称为诸华, 或华夏,少数民族则泛称夷或夷狄。华夏和夷狄之间的确 曾经有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又长期有着 密切的共处关系。春秋时,在大国争霸的同时,晋、齐、 秦等国都把临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 进程。楚、吴、越也在迅速地华夏化,战国时,华夏族基 本形成了,这就是汉族的前身。
高美峰制作
古代中国人有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这就同古代印 度的雅利安人称异族为“蔑戾车”和古希腊人称异族为“蛮 族”一样。不过,古代中国人对夷夏的区分还有其自己的 特点。这就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文化而非重 种族的区分标准。 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 了。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 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浅析百家争鸣时期的三个重要音乐思想

浅析百家争鸣时期的三个重要音乐思想

浅析百家争鸣时期的三个重要音乐思想作者:李雯琪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活动和学术繁荣的时代。

不同学派的秦前期学者开始争论音乐的社会作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文简要总结了儒学、墨家、道家三个学派的学说和观点,并作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百家争鸣;音乐思想;儒家;墨家;道家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的音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产物,它被深深的植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理论的肥沃的土壤之上。

作为中华的儿女,我们的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若是要追溯它的来源,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是极为重要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众多,先秦诸子的不同学派,围绕着音乐的社会作用的问题互相讨伐,促成了封建制度的萌芽,也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活动和学术繁荣的时代。

一般说来,可以分为儒学墨家、道教三大流派。

音乐思想1.儒家的音乐思想在儒家音乐思想中,音乐被认为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政治统治的工具。

儒学对音乐有积极的态度,主张音乐和肯定音乐,即“倡乐”。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在仁爱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音乐思想。

然而"仁"是又体现在"礼"和"乐"的关系上。

"礼"和"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出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观念,不仅使人们产生感知和理解的能力,而且激发人们追求生活的积极情感,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个性。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些都能看出孔子对“礼”和“乐”的重视程度,充分肯定了音乐对于建立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以及改造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

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音乐中提倡“王与民同乐”。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他的治民观点不仅减轻了王与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还推广了孔子"仁"与"礼"的主张,与孔子的音乐思想相比,孟子的音乐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辩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辩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辩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充满变革和思想交锋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众多学派纷纷涌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念和主张。

这些学派的辩论和争鸣被称为“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展开,探讨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和辩论。

一、儒家思想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代表,其主要思想是以仁爱和中庸之道为核心。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强调孝悌,主张君主以德治国。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二、道家思想道家学派由老子和庄子创立,其核心思想是道和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

他们主张自然与自由,提倡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规范和人为的干预只会扰乱自然的秩序。

道家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墨家思想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以兼爱和非攻为主要理念。

墨家强调普世的博爱精神,主张推行无差别的爱和互助,反对战争与攻击。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战争和战争中的残杀行为,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一些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法家思想法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法治和严刑峻法。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法律的威严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墨子的弟子荀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严厉的法律和惩罚,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尽管法家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后来逐渐衰落。

五、其他学派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派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思想流派,如兵家、名家等。

兵家主要关注军事战略和方法,名家注重辩论和辩证思维。

这些学派的出现和辩论,丰富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在这个众声喧嚣的时期,各学派间的辩论和争鸣激发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和创新力量。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一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一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林存光《孔子新论》 【史料解读】 (1)解读史料中的图片,分析图片中的内容,要注意图片下方的注释。第一幅图片把握图 片中孔子的神态,第二幅图片注意注释中的关键词“周游列国”。 (2)史料二总结了孔子所倡导的仁人君子之道。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两幅图中孔子的造型分别反映了什么精神? (2)史料二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试答:
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3)整编文献:《诗》《书》《礼》《易》《春秋》等
儒家
(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了“__君_轻__民_贵_____”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的民本思想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伦理:主张“性本善”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
(1)政治:①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②“君舟民水”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 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 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角色。这一切的合力,推动了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提示】 (1)图一中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 现出谦恭礼让;孔子所行的是揖礼,孔子作揖,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 的精神。图二再现了孔子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 (2)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2)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3)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 (4)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书笔记一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书笔记一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书笔记一阅读从经典开始。

假期里,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很有感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日复一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流如滔滔江水,亘流不断。

而春秋战国,既是中华文明的上游之源,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

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当我翻开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携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纷至沓来。

三百多年间,他们用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荒径;以人文关怀作为最终的思想诉求,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芒。

他们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

细看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

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作为讲述线索,通过各家思想的相互比较使各家的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也从另一个侧面厘清中华思想文明是一个兼容包蓄、百川归海式的整体。

其中,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然而立足于服务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他们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当到最低等级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了;墨家只为人民群众争取生存和经济权利,不为他们争取思想和言论权利;道家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是隐士的哲学;而法家的致命缺点则是立法太严,执法太残酷。

历史“百家争鸣”知识总结

历史“百家争鸣”知识总结

历史“百家争鸣”知识总结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大约从战国末年到秦朝时期(公
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21年)持续约200年。

这个时期,诸多学派争相崛起,各抒己见,形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学术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有以下几个:
1. 儒家: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提倡仁爱、礼制、君主统治等思想,倡导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追求道的真理,提倡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法家:以商鞅、李斯为代表,倡导法治统治,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4. 兵家:以孙武(《孙子兵法》)为代表,注重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提倡以战争达
到国家统一和稳定。

5. 名家:以公孙龙为代表,主张辩论和辩证法,注重言辞和辩才。

6.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倡导世界和平与庙堂与市场的统一。

7. 阴阳家:以淮南子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和道德修养的结合,注重天人合一。

总结起来,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派主要涵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来的王朝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段历史时期的思想争鸣,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也为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概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概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以为仁 。” 《论语· 颜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德治
强调治国者以身作则的道德表率作用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 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道家
老子
核心思想:“道”是万物的始基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 思想精华: 朴素辩证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荀子
人性本恶
“礼”(教化)与“法”(刑法)并用
“德主刑辅”、“阳儒阴法”——后世中国政 治的基本形式
“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天 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墨家
“兼爱”与“尚同” 代表人物:墨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墨家
墨子
阶级立场 庶民阶层的代表 主要主张 兼爱、非攻、尚同、尚贤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天志、明鬼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墨家
墨子
精神体现 墨家精神:“知行合一” 墨子救宋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法家
“变法”与“专制” 代表人物:韩非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法家
韩非
阶级立场
统治阶级的代表:“宫廷阴谋家”
历史观 历史进化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世事,因为之备。” 《韩非子·五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法家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百家争鸣●[选修融会]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1.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政治①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②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

③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2)教育: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百家争鸣几大思想总结

百家争鸣几大思想总结

百家争鸣几大思想总结百家争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学术研究运动,它是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在政治、社会、经济、伦理、人性等方面进行辩论和交锋的过程。

这些学派和思想流派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等等。

在百家争鸣中,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论和观点,下面将对其中几大思想进行总结。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强调以仁爱来治国平天下。

儒家注重个人德行和修养,强调礼仪和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善良,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可以培养出君子。

他提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这一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建立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他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相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的自然本能。

因此,墨子主张通过互助合作和非攻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墨家思想的提出对于当时无休止的战争给予了有力的反思,对于和平与公正的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由老子、庄子等人主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认为存在于万物之中的道是人类追求和谐与自由的最高原则。

道家思想以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为代表,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不勉强干涉和改变外部世界的秩序。

这种思想对于个体追求内心平和和自由发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由李斯等人提出,主张法治和积极的国家管理。

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在秦朝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由孙武等人提出,强调战争的艺术和战略思维。

兵家思想认为战争是国家发展和统治的重要手段,主张通过谋略和战略来取得胜利。

兵家思想对于以后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来说,百家争鸣几大思想表达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对于治国理政、人伦关系、道德伦理、战争和和平等方面的不同观点和理念。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300字以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300字以上

理解古代我国的"思想百科全书"的任务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

这段思
想发酵和哲学辩论的时期,对我国哲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彻底研究了各种思想流派之后,我得出了若干关键的认识和见解。

"思想百科全书"中观点的多样性,确实引人注目。

哲学思想的范围,
从儒家主义和道教到法律主义和莫希主义,都反映了古代我国思想风
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每个学派都对人类存在的性质,政府的作用,
以及追求道德美德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不同学派之间的激烈争论和竞争,显示了古代我国知识论的动态和竞
争性。

孔子,老子,莫齐等思想家的热忱分歧和对抗,揭示了这个充
满活力的时代所特有的深深信念和对真理的热诚追求。

"思想百科全书"对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这些古代
哲学家所拥护的思想和价值观继续塑造我国社会,为当代伦理,治理,社会和谐的辩论提供参考。

这些思想家的遗产证明了他们思想的持久
力量及其教义的持久相关性。

对"胡风思想学校"的研究,加深了我对古代我国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欣赏。

观点的多样性,辩论的激烈性,以及这些学校的持久遗产,给我
国哲学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希望,子孙后代将继续接触
这些古老思想家的思想,并从他们的永恒智慧中汲取灵感。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热潮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热潮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热潮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百家争鸣思想热潮的高潮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交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体系,为后世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名家五个方面来探讨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热潮。

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主张以仁爱为核心,追求和谐社会和人际关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六艺”等重要观点。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的干预和努力。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等重要观点。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

墨家强调兼爱和公平,主张以爱为核心,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同而异”等重要观点。

墨家思想强调人的平等和公正,对后世的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

法家强调法律和秩序,主张以法治国,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法者,治之端也”、“法者,国之大计也”等重要观点。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社会的秩序,对后世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名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

名家强调言辞和辩论,主张以辩论为核心,追求言辞的精确和逻辑的严密。

公孙龙是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名实辩证”、“辩者无敌”等重要观点。

名家思想强调辩论的重要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对后世的辩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热潮中,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交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流派各有特点,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思想解放: 将人从神秘和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确立了中国古代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 1、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 1.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 2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 做人没 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 • 3 .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关爱他,尊敬 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 4.对人的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 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论语· 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论语· 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 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 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 “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C
• •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 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 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 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 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思,也是了解人类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更要理解不同历史学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不同解释和看法。

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为后来各种思想学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下面将就百家争鸣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

一、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念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思潮,始于战国时期晋国聚集名士的风气,兴于秦汉时期诸子百家的群起而争鸣,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老庄思想等各种哲学流派的繁荣和交锋,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最终演化为丰富多彩的学派。

百家争鸣不仅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精神,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相互接纳、相互排斥,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和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性学派诸子百家是百家争鸣的开局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丰碑。

这些学派思想体系完备,涉及面广,不仅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追求,更体现了古代学者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和认识。

其中,著名的学派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等。

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很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礼、乐、仁、义、智等个体修养及家庭、社会的道德规范,倡导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道家强调自然、真理等与生俱来的本性,反对追求名利、功利、道德规范等,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法家注重法治、政治、法律、秩序等,倡导以法治国,代表人物有韩非子、李斯等。

名家强调言辞、文字的修辞技巧和表达的艺术性,倡导深入浅出、简明通俗,代表人物有荀况、韩愈等。

墨家强调爱、兼爱、非攻、轻死等,主张以实际行动和实践结果评价事物,代表人物有墨子、公输宗等。

三、各个学派的互相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各个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彼此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了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法之争6儒法是非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法之争6儒法是非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法之争6儒法是非演讲人:易中天讲师简介: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

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

内容简介:先秦儒家三巨头,孔子不谈人性;孟子主张人性向善;荀子主张人性有恶,虽然他们对人性看法不一,但都认为民众可以通过礼乐教化来引导,因此可实行德治,所以儒家追求的是人人都做好人。

但法家不这么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只有把人可能做坏事的方方面面都想到,漏洞都堵死,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

所以法家追求的是人人不做坏事。

那儒法两家的主张究竟谁是谁非?全文:通过上集的讲述,我们可看出荀子和孟子有很多相通之处,主要是三点。

第一,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基础,也就是说孔子虽不谈人性,但到孟子和荀子,就为儒家把人性问题解决了。

他们都认为人性是道德的基础。

第二,他们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区别只在于孟子不谈人的自然性而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是恶。

第三,相同的是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有两种可能性,就是向善的可能性和作恶的可能性。

区别在什么地方?孟子更看重向善的可能性,荀子更关注作恶的可能性。

孟子把人向善的可能性看作水,就像流水一样,水是往低处流而人是往高处走,只要合理引导人就可向善。

所以孟子主张引导;荀子呢?把人作恶的可能性看作火,说如不加以防范就会造成灾难,所以防范是第一位的。

所以荀子主张对人作恶的可能性进行防范。

一个看见水一个看见火,表面上看两家的观点叫水火不容,实际上是殊途同归,都认为人应该成为道德的人,人应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一旦加强了道德修养或象荀子说的你可变成大禹或像孟子说的你可变成尧舜。

百家争鸣说课稿

百家争鸣说课稿

百家争鸣一、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二、学情分析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

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例如:初中语文中的《论语十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又如: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第一节第一目“礼乐文明的确立”中的“百家争鸣”中已学习了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象征中发展出“名”的思想 名对实有限制规范和整顿的作用, 通过“符号”的再次清理和确认 来达到对事实的清理和确认。
推寻礼仪的来源与确立“仁”的价值
为保证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寻找一个共同承 认的,最终的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不言自 名的权威律令由外在的礼乐向内在的情感转 移,古代思想世界的神秘意味开始淡去,而 道德色彩开始凸显,中国思想史就完成了它 的蜕皮过程,从新思想萌生出来的,是一个 依赖于情感人人性的自觉凸显来实现人间秩 序的学说。
思想与技术的分离:思想变化的三种趋向
1、礼仪制度与意义的剥离。 2、理性依据与价值来源的 重新确立——天性(仁)。 3、历史作为依据。
儒的特点与其发展
1、儒注重服饰的象征意义。 2、仪式的秩序化,象征了一种社会秩序,儒 继承了仪礼的习惯,掌握了象征的知识。 3、从仪式中追求“礼”的意味。 4、从象征中发展出“名”的思想。 5、推寻礼仪的来源与确立“仁”的价值。
夏荀一系
陆机《毛诗草木虫鱼疏》,云: “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 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 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 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 亨。毛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 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 毛公。”
子夏与早期法家
从思想上看,子夏重功利,注重 君王用权之术,早期法家的几个 弟子都曾受教于子夏如李悝、吴 起及商鞅等。 荀子法家的思想 传承于子夏,其实法家的慎到、 韩非都曾经受到子夏河西之学的 影响。
►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 侯师考》认为此事“固可有之”。子夏居西 河教授期间,聚众讲学,即以《易》、 《诗》、《春秋》、《礼记· 丧服》为教材传 授弟子,传说子夏的弟子有三百多人,《史 记· 儒林传》记:“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 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巫”、“史”的学问 “巫”、“史”是中国有文字传世以 来的第一批知识人与思想者。他们 主要精通:
1、把握外部世界的星占历算之学。 2、整顿人间秩序的祭祀仪轨之学。 3、洞察人类自身的医药方技之学。
西周时期祭祀的仪式与宗法制度的确立
祭祀的仪式与宗法制度渐渐被政治 权威和普通的民众确认之后,在这 些仪式和制度中包含着一套技术, 就很可能被当成是很实用的生活策 略而普遍适用,而背后隐藏的一整 套观念就被当成是天经地义的东西 而不必加以追问。人们在这些仪式 中获得了生活的安定,也从这套制 度中获得了秩序的感觉。
道问学:子夏与经籍传授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对“六经”皆有修 养的弟子之一。子夏对儒学发展的贡献,也表现在他对儒家 经典的传授上。首先,子夏对六经的熟练掌握,为其传经提 供了可能性。其次,在汉代人确认的子夏传经系统中,其列 于首传者的大多是子夏的弟子,且都有史可考。再次,从现 存文献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子夏传经的痕迹。如《春秋》三 传的流传。《后汉书· 邓张徐张胡传》记载徐防言:“臣闻 《诗》、《书》、《礼》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这就是说用章句的形式注释《诗》、《书》、《礼》等经典 最早是从子夏开始的。以及《春秋》三传的流传等。
现代理论尤其是人类学家的理解 摩尔根《古代社会》,列维—布留 尔《原始思维》,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 弗雷泽《金枝》等都发现:在上古 世界,巫术是普遍存在的。
先秦时代的思想
巫、祝、史、宗的含义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 降神者也。 祝,祭主赞词者。 史,记事者也。 宗,尊祖庙也。
►1、天与地的观测、揣摩、冥想与体验
(《禹贡》、《山海经》。 ►2、宇宙起源理论的哲理化:道或一或 者太一的绝对性和终极性被确立。天道 与一、阴阳、四时、四时、万物的秩序。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 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 齐物论》
3、宇宙结构理论的系统化。邹衍“大九 洲”与五行循环的时间(五德终始)。 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 火。 4、天道的合理性向社会与人心转化。
个人是没有位臵的。 ►道家:人与天地一也。个人生命在宇宙 间的存在意义。无待的自由境界。齐万 物一生死的超越境界。 ►通往自由之路在哪里?
儒家的人生价值
儒家将社会作为人生坐标的参照系, 所谓的价值不朽一定要纳入到社会 的评价体系当中,所谓的“圣贤”、 “楷模”一定是社会认同的榜样, 所谓的“三不朽”也要经得住历史 时空的检验。
孔子以后儒者的发展
►儒分为八
►思孟一系 ►夏荀一系
思孟一系
他们的倾向是以人的内在为终极依据, 突出了人性深层的内容,他一方面使真 诚与善良的培养禀承天命。一方面使人 小心翼翼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这种本 性上,于是此后就有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 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 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吾 恶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 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 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于 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赐也 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命子贡为之主, 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知伯高而 来者,勿拜也。”
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 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 习于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 主人既小敛,袒、括发,子游趋而 出,袭裘带而入。曾子曰:“我过 矣,我过矣,夫夫是也。”
社会:如何从无秩到有秩?
秩序得到共同遵守的依据是什么? 孟子:从性善论到秩序的建立。 墨子的思考:兼爱 法制主义的思路:极端的商鞅。“以赏禁、以 刑劝,法任而国治。” 荀子:从思想学说到意识形态。 韩非子的实用功利主义。 道家的乌托邦
社会中的个人价值与生命的永恒
►儒家:没有社会作为人生坐标的参照系,
最早的知识人或思想家
精通仪式和制度的“巫”、“祝”、 “史”、“宗”在操作中就被称作 巫师和术士的角色,在解释中就被 称作知识人或思想家的角色,在不 同的解释中引申出来的不同的思想 话题,就可能成为思想史的资源。
西周社会后期出现的几种倾向 1、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2、“士”的崛起:原属王官的知 识阶层下移与原为下层人士的上 升。 3、思想与权力的分离以及思想与 技术的分离。
庄学的本质是生命美学:游于艺
庄子的逍遥游实是精神的自由,而所 谓的恍惚状态和忘我状态乃是一种 艺术状态。清醒(逻辑状态)是痛 苦,而恍惚和忘我则能降低人的痛 苦指数。艺术的功能就是使人能达 到一种恍惚状态和忘我状态(暂时 的解脱)。
“道问学”和“尊德性”
►“道问学”和“尊德性”是儒学道统
之为学的“目的理性”,它即是圣 人之王道的道统,也是为学的方法 论。《中庸》所谓之“君子尊德性 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 明而道中庸”。
天道、地道、人道:百家争鸣的三种话题
►对宇宙时空的兴趣追问。
►如何建立一套稳定有效的社
会秩序体系。 ►个人价值如何体现、个人生 命如何保全。
道家的生命价值观
道家认为无论“仁”也好,“义” 也好,都是社会给予的外在评价。 这些外在的评价不但会束缚人的肉 体,而且会封杀人的心灵。这样被 名缰利锁困囚的生命并不是人生价 值之所在。庄子认为真正的价值在 于追求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应该 是一种无待的自由状态。
无待的自由状态
所谓无待的自由状态乃是认识到“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上 冲出渺小的个体与短暂的生命,而融入 宇宙永恒的时空里了。这样“独与天地 精神往来”、“独化于玄冥之境”,才 是“逍遥游”乃至人生的真境界。具体 方法是通过齐物论、心斋、坐忘达到 “恍惚”乃至“无我”的境界。
对宇宙时空的兴趣追问
►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生张是,
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 得已邪。” 《庄子· 天运》 ►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 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 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楚辞· 天问》 ►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前 后,左右,荧惑之处安在?《管子· 符言》
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 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 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 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 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 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足谓小康。
传统文献里的上古世界
后人关于上古世界的想象和追忆,而不 是古人自己的实录。是不是有后人的一 种怀旧情绪在操作?对现实不满的时候, 追忆就成为了针砭现实的一面镜子,镜 子中显示的总是最为温馨的背影。
《礼记· 礼运》
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 闭。是谓大同。
中庸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