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间科技原创力的评价与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不足以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不足为题,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一、优势1. 人力资源优势:我国拥有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特别是在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具备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每年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大量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市场规模优势: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机会。

科技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测试和推广,这为科技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3. 政策扶持优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例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政策等,这些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二、不足1. 基础研究薄弱:虽然我国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薄弱。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缺乏基础研究的支撑会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2. 创新能力不足:虽然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但整体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很多领域仍然依赖于进口技术。

3. 科研机构转化能力弱:我国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较弱。

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机制和渠道。

三、问题分析1. 人才流失问题:虽然我国拥有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但由于种种原因,包括薪酬待遇、科研环境等,导致了人才流失问题。

一些优秀的科技人才选择出国发展,这对我国科技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创新环境不完善:创新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于创新者来说是一种制约。

3. 科研经费不足:虽然我国在近年来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科研经费仍然不足。

科研经费的不足会影响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的进程。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放 ( 染 指 数 ) 污 。
协调发展指数具 体考察 5个方 面的 内容 , : 各地 即 ① 居民的收入 增长 是 否 与其 经济 增 长 相协 调 ( 民收 入和 居 区域科学 发 展指 数 , 从 落 实科 学 发 展 观 的要 求 出 是 发, 全面评价全 国各地区一年来 经济社 会发展 情况 的一 个
第2 2卷
第 l 0期
V0 .2 No. 0 12 1
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 学) Ju a o hnqn s t eo eh o g( oi c ne or l f ogigI t t f cnl y Sc l i c) n C ni T u o aS e
20 0 8年 1 O月
考察增长质量 的方 面 , 即增 长 的效益 状况 。为此 , 考察 还
资源 消 耗 ( 物耗 指 数 )② 经 济 增 长 排 放 了 多 少 污 染 , 括 ; 包

收稿 日期 : 0 0 2 8— 7—2 0 1 作者简介 : 张军扩 , , 男 研究员 , 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发展战略与 区域经济研 究部部长 , 享受 国务 院特贴专 家 , 北京 市人 民政府顾 问。
面所取得 的进展情 况进行 评价 、 比较和分 析 。结果 显示 , 各地 区在 经济 依 旧保 持快 速增 长 的同
时, 更为重视 经济 社会 的协 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节能减排” 为“ “ 作 十一 五” 规划 中的约束性 指标 , 开始逐渐发 挥效 力 ; 各地 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 、 统筹 城乡区域协 调发 展、 加强和谐 社会 建设 等各个方面 , 都取得 了不 同程度 的进展。 关 键 词: 科学 发展 ; 区域科学发展指数 ; 经济增长指数 ; 环境友好 指数 ; 调发展指 数 ; 协 潜力增

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不足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然而,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

本文将从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不足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1. 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其中包括许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持。

2. 市场规模优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许多创新者和投资者,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3. 政策支持优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4. 科研实力优势。

我国在一些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例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二、我国科技创新的不足1. 基础研究薄弱。

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缺乏基础研究的支撑会限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2. 创新环境不够完善。

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科研机构的开放性、创新人才的流动性、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创新能力不够强。

尽管我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整体创新能力与一些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以及创新的原创性和颠覆性相对较少。

4. 创新投入不足。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然而,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的投入还有待增加。

此外,投入的结构和效益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5. 创新人才培养不足。

科技创新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然而,我国在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育体制、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制约。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比及分析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比及分析
当经济增长陷入持续的停滞状态,对未来也充满 了诸多的不确定性时,人们对利用科学技术摆脱困境 寄予越来越多的期望。围绕技术及产业主导权国家间 竞争在不断激化的同时,为确保科学技术的竞争力,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各国开展了 国家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综合地诊断本国的科学 技术创新能力水平,通过深度分析,得出本国在科技 创新能力上的优缺点。
24.5
8
产学研合作 1.011 0.507 89.6 45.0 3
网络 企业间合作 0.446 0.535 44.6 53.5 21
国际合作 0.093 0.205 5.2
11.5 23
支援制度 0.195 0.764 17.0 66.8 35
本文以韩国科技企划评估院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34 个成员国为对象,每年进行科技创新能 力评估数据为基础,进行比较和分析。本文比较了中 国科技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界定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 水平,并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1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对比与分析
中国的科技、政治及经济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显著 提升,在 2013 年这一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研发投 资额就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 2 位等事实皆凸显了 中国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科技·经济·市场
科技创新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比及分析
李 兵,史 琳,魏 阙,陈奕彤
(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吉林省科技资源基础数据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33)
摘 要: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潜力和科技发展的程度。通过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创新能力,明确我 国的优势和有待于提高的指标,为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科技发展力;产学研;人力资源
成果

区域科技研发实力综合分析与评价

区域科技研发实力综合分析与评价
DOI 1 . 0 9 kj y c 2 1 0 0 3 : 0 6 4 / jb d . 0 1 9 3 6
中图分类号 :0 15 F 6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0 2 1 —0 80 1 0 —3 8 2 1 ) 90 3 —4
0 引 言
我 们 正 处 于一 个 经 济 、 技 、 育 日益 全 球 化 的 时 科 教
表 一1
区域 研 发 ( R&D) 力 指 标 体 系 实
指 标名 称
X XX X X XX X X 1 1 4 6 8 7 5
有 科 技 活 动 的单 位 数 ( ) 个 有 R&D活 动 的 单 位数 ( ) 个 R&D 人员 折 合 全 时 当量 ( 年 ) 人
构 、 等 院校 为 主 要 分 类 对 象 , 科 技 投 入 与 产 出 , 高 按 分 设 科 技 人 力 投 入 、 力 投 入 、 模 、 术 产 出 等 方 面 指 财 规 技 标 , 后确 定 2 最 O个 评 价 指 标 。尽 可 能 利 用 现 有 统 计 体 系 的 数 据 , 建评 价指 标 体 系 , 突 出可 操 作 性 。 构 并
第2 卷 第 1 期 9 9
2 1 年 l 月 02 O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_ . 0 29N O. 9 1 1 Oc. t201 2
பைடு நூலகம்
S in e T c n lg r g e s n o iy ce c & e h o o yP o r s dP l a c
区域 科 技 研 发 实 力 综 合 分 析 与 评 价
新 产 品开 发 项 目数 ( ) 项 新 产 品开 发 经 费 支 出 ( 元 ) 万 新 产 品产 值 ( 元 ) 万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与评价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与评价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与评价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战略支撑,对于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中国政府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并加强对其进行研究与评价。

本文将从体系构建的背景和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评价方法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背景和目标是多方面的。

首先,科技创新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面对国际竞争和经济转型的压力,中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其次,科技创新体系是推动中国经济从“制造”向“创造”转型的重要手段。

中国需要由劳动力密集型经济转向技术密集型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产业附加值。

最后,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加强国内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领域的攻关,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和创新人才。

首先,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和企业设立的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

政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

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

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评价科技创新体系的方法有多种。

首先,可以从科研产出和技术转化等绩效指标来评价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产出包括论文和专利等成果,技术转化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

其次,可以从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来评价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投入包括研发经费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创新产出包括新产品和新技术等方面。

再次,可以从科技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来评价创新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

社会经济效益可以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此外,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估等方式来评价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能力。

当前科技创新体系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引言
很难 拟合 出满 意 的模 型 ,部分 因素无 法量 化 也不 具 可 比性 。 相反 , 指标体 系法 可 以通 过构 建评 价体 系, 采用 多元统 计分 析方 法进行综 合 , 得 出评 价对 象 的综 合指 数 。 鉴 于此 , 本文 在王学 军 、 李 柏洲 、 蒋
经 济全球 化 背景下 ,区域 科 技创新 能 力 的提
[ 作者简介 ] 付英( 1 9 8 7 一 ) , 女, 汉族 , 甘肃临泽人 , 研 究实习员, 硕士, 研 究方 向: 科技发展 战略、 农 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Xl NJI ANG sT E I ARMs EcoNoMY
区 域 经 济

疆 衣 垦 经
; 齐
2 D1 4 。 9
升 已逐 渐 成 为 各 地 区获 取 竞 争 优 势 的 决 定性 因
素, 各 区域都迫切需要了解 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 并寻找区域存在差异的原 因…。 由于历史积累 、 经 济基础 、 科技投入等因素 , 科技创新资源仍 聚集在 部分经济发展领先地区。 因此, 如何更好地加快科 技创 新 ,以及 明 晰我 国科 技创 新 的现状 是 目前亟 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通过构建 区域科技创新 能力 评 价体 系 ,运 用主 成分分 析 和聚类 分 析法 对 我国3 O个 省市 自治 区 的 区域 科 技 创新 能 力 进 行 了定量评估 。 根据评价结果 , 科学地把握各省市间
~ 一1

s j = I L “ ‘ 杰 一
』;
矩阵 。从 表 1 可知 , K MO统 计 量 为 0 . 7 6 6 > 0 . 7 , B a r t l e t t 检 验概 率为 0 . 0 0 0 口0 . 0 5 , 各 指标 之 间存 在 较强 的相关 l 生, 可 以进行 因子 分析 。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区域之间的创新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普遍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创新的投入力度,创新成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因此,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1.指标体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刻画一定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可以从科技创新、创新环境、人才创新、固定资产投入、效益产出等多维度因素来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并通过数据分析方法等途径得出评价结果。

2.评价结果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如在科技创新维度上,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表现优异,但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在人才创新维度上,长三角地区相对其他地域更具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欠缺。

总体上,中国的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工作。

二、影响因素研究1.人才因素人才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人才创新方面,各个地区的优势并不相同。

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拥有较为优越的人才资源,而中西部大多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加强区域人才培养、引进、留用等工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2.科技创新因素在科技创新方面,科研设施、创新投入等因素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

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区因为科研设施相对完善,科研人员规模较大,且高科技产业集聚能力较强,因此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

此外,还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

3.产业因素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更容易形成创新的合力,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持。

例如,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其相对成熟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创新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我国八大区域科技力量的综合评价

我国八大区域科技力量的综合评价
第2 卷 第9 5 期
2 0 年 9月 08

技Hale Waihona Puke 进 步 与 对策
VO1 5NO. . 2 9 S p 2 08 e.0
S in e& Te hn l g og e sa dPoiy cec c o o yPr r s n lc
我 国八 大 区域 科 技 力量 的综 合 评 价
对我 国八 大 区域 的科 技 力 量进行 了单 项评价 , 并运 用密切 值 法 和聚 类 分析 法 , 我 国八 大 区域 的科技 力量 对
进 行 了 综 合 评 价 研 究
关键 词 : 技 力量 ; 科 区域 布 局 评 价 ; 切 值 法 ; 技 区 划 密 科
中 图 分 类 号 : 17 F2
() 1 科技 资源 能力 。 主要 指特 定 国家科 技人 力 、 科技 财 力 、 技物 力和科 技 信 息能 力的存 量 以及持 续投 入能 力 。 科
( ) 技 环 境 能 力 。 主 要 指 使 科 技 资 源 能 力 得 到 社 会 2科
实现并 不 断 增长 和 强 壮 的体制 、机 制 以及 社 会 基 础设 施 等 。 技环境 能 力可 看成 是科 技创 新 的过程 能力 或实施 保 科 障能力 。 作用 在 于 , 会带动 各种科 技 竞争机 能 的增 强 , 其 它 包括 聚集科 技人 才 、 发创 新潜 能 、 激 协调 创新 组 织关 联 、 促
目前 关 于我 国 区域划 分 的不 同类 型 , 先对 我 国 的 区域 进 首
行 如 表 1 示 的 划 分 …。 所
表 1 我 国 的 区域 划 分 地 区
东 北 地 区
所 含省 份 黑 龙江、 吉林 和 辽 宁 北京、 津、 天 河北 和 山 东

科技创新政策的分析与评估

科技创新政策的分析与评估

科技创新政策的分析与评估科技创新一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重视的方向和发展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创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可以帮助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创新。

本文将分析和评估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情况,探讨其对经济和创新的影响。

1. 科技创新政策的背景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加剧,科技创新也成为了各国竞争优势的核心。

因此,各国政府不断制定和调整科技创新政策,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变革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2. 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情况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旨在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

其中,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标志着中国经济由传统的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转变。

201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对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如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实力在全球排名上有所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迅速增长,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的优化。

3. 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与否,最终体现在经济和创新方面的效果上。

因此,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也就成为了科技创新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的依据。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科技创新政策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创新,而科技创新政策能够为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国内科技创新环境评估研究

国内科技创新环境评估研究

国内科技创新环境评估研究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投入和力度,以期在全球科技领域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在此背景下,对国内科技创新环境进行评估研究,对指导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科技创新环境的现状1. 科研支出水平科研支出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根据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科研支出占GDP比重已经连续多年超过2%,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科研支出却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在科技产出效率和人力资源上还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

2. 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直接影响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去几年,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改进,但在国际上的形象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评价。

同时,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给予创新者更多的保护和激励。

3. 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也是一个国家在科技竞争中的重要优势。

中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人才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也亟需改善以提高创新动力。

二、国内科技创新环境的问题与挑战1. 结构性问题当前,国内科技创新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与合作,导致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产出;二是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不够完善,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缺少支持和扶持;三是产业研发投入水平和企业创新专利数量较低,使得科技成果未能充分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2. 国际竞争压力科技是全球性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各国争夺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科技创新必须要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而且这种竞争是跨界和全球性的。

面临强劲的国际竞争,国内科技创新必须迅速适应并加快创新步伐。

三、国内科技创新环境的未来展望1. 构建更加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为了创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我们需要努力构建一个包含技术、资本、人才等多元要素的创新生态,建立起一个紧密联结的创新生态网络。

我国目前在科技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对比数据

我国目前在科技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对比数据

目前,我国在科技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许多领域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我国在科技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对比数据进行分析。

一、科研投入我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一直位居全球前列。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递增,已经超过了2,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

而且,我国政府和企业对科研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这为科研成果的获得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科研成果我国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的科研团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的应用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航天、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我国的科研成果也屡获殊荣,不断推动着这些领域的发展。

三、科技应用我国在科技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创新应用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这些都得益于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四、国际合作我国在科技研究和应用方面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各种领域的科研项目,推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我国在科技研究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使我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展现更加强大的实力。

5. 科研人才队伍我国在科技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绩得益于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校科研机构在培养科研人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不仅如此,我国还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回国发展,他们为我国的科技研究和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为科研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然而,我国的科研人才队伍虽然庞大,但在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6. 科技产业转化科技产业转化是科技研究的重要环节。

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与展望

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与展望

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与展望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在创新领域中所拥有的能力和优势,包括创新态势、创新环境、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评价一定区域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区域创新战略、优化创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科技创新指标。

科技创新指标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拥有专利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研机构数量、科技创新投入占地区GDP比例等指标。

二、人力资源指标。

人力资源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核心,包括高素质人才数量、人才引进情况、科研人员数量等指标。

三、政策体系指标。

政策体系是区域创新的重要保障,包括政府制定的创新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创新服务机构数量与质量等指标。

四、资金投入指标。

资金是推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政府投入的科技创新经费、企业自主研发投入、风险投资机构的投入等指标。

五、科技成果转化指标。

科技成果转化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结果,包括新产品数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推广应用程度、技术转让交易情况等指标。

以上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但是现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指标体系不完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创新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和实用性不强。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完善和细化指标体系,注重指标权重的科学设置,打破从审计机制导向管理机制重要性的认知错误,以推进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随着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分类与协作也将成为未来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区域内部还是区域之间的合作,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协作机制。

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_论文

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_论文

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内容摘要:本报告运用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对全国各地区(包括四大区域板块和各省市区)在推进科学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价、比较和分析。

结果显示,各地区在经济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更为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开始逐渐发挥效力,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关键词:区域科学,发展,评价一、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于2017年开始设计“区域科学发展指数”体系,并根据2017年的数据对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评价,其具体研究成果参见《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年4月)。

根据形势和数据的变化,我们对“区域科学发展指数”体系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并根据2017年的数据测算了最新的“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即为本报告的研究成果。

)的基本内容区域科学发展指数,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全面评价全国各地区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一个定量工具。

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具体评价内容包括:(1)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状况(经济增长指数);(2)经济增长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状况(环境友好指数);(3)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状况(协调发展指数);和(4)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变化状况(潜力增进指数),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是对上述四个指数的一个综合。

其中经济增长指数具体考察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速度高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指数);(2)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难度不同,同时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水平纳入考察范围,旨在反映增长的难度(人均GDP水平指数);(3)评价经济增长除了考察量的方面以外,还要考察增长质量的方面,即增长的效益状况。

为此,还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经济活动产生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GDP比重指数)。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根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本文构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灰色关联投影评价模型,该模型能综合反映整个评价指标集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时可以避免某个因素单方向的偏差。

另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影响很大,为了尽量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集对分析来确定各参评指标的权重。

关键词:区域创新评价指标灰色关联集对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区域在一定范围内科学地定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地区创新资源配置、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陶化冶、张鑫,2010)。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在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选择上都有一定难度。

鉴于此,本文将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尝试给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设计的原则科学性与适用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能够真实反映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运行效率以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在较准确反映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下,尽量选取一些综合性指标,力求数据采集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比性越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就越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评价指标应尽量选取定量指标,但是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涉及社会、产业、政府政策等方面,有些指标难以量化,又非常重要,因此对这部分指标选用定性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马力、王燕燕,2007);引导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评价功能外,还应发挥引导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政策引导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通过对国内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的综述,得出了我国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为今后的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某一个地区运用区域内各科技要素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它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

之所以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能够从定量上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和状况,为政府制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区域中各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信息,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科技竞争力。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评价方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

对于多指标问题的评价,按照权重选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主观经验或专家评判,事先设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即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由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存在,所以采用模糊数学建立综合评价的模式,将复杂的评价问题演变为一个较为简单的模糊变换。

但是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具有模糊性,难以用一个确定的数值来评价,这时可采用语意变量的概念描述主观评估值。

语意变量(Linguistic variable)是以自然词语为值来表达评估者对评估值好坏程度的感受,用于处理不明确或模糊的信息。

科技原创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科技原创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方法产生重大突破, 形成新思想、 新理论或新工艺; 前沿性。原创性成果一般体现着当今科技发展 的尖端水平; 引导性。原创性成果往往引导其他研究者以新 的研究方向。
" 国外科技创新评价所采用的主要指 标及方法
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早在 "# 世纪 )# 年代 国外就开始有人研究。 当时主要使用科技投入指标, 如用所投入的科技人员数量、投入的财力等来反映 科技创新活动。后来进一步使用了科技创新的产出 指标, 如发表的科技论文数、 被授权的专利数等产出 状况来反映科技创新活动
* 科技原创力内涵的界定
科技原创力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原始性 创新的总体能力。 科技原创性成果是创新, 但已不是 一般层面上的创新,原创意味着是首次对某科学理 论的重大发现或对某高新技术的重大发明。一个国 家或地区一段时期原创性成果的拥有量和具备产出 原创性成果的资源和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原 创力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该国家或地区核心 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体现。原始性创新 成果一般体现出以下特征。 首创性。 任何跟踪模仿性的科技创新不是原创, 原始性创新必须是理论上的首次提出或首次技术发
*$,
。这两
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项目调查法的主要优点是指 标值较易获取、 能直接反映科技创新能力, 易于横向 比较与纵向比较等。其主要缺点是不能详尽解释影 响科技创新成败的诸多因素。而过程调查法的主要 优点是所设定的指标可以较好地揭示科技创新过程
第 " 期 ! "##$ 年 % 月 &
中国科技论坛
第 " 期 ! "##$ 年 % 月 &
中国科技论坛
・ ’(・
科技原创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王 亮 *, ",孙绍荣 *,李世珣 "

各省科技竞争力分析及分析

各省科技竞争力分析及分析

各省科技竞争力分析及分析一、标题1. 中国各省科技竞争力排名及分析2. 原材料行业领跑科技创新者3. 电子信息技术走向转型升级4. 中西部地区科技加速发展演绎新优势5. 北京、上海、广东科技板块强势领跑二、中国各省科技竞争力排名及分析科技创新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各省区市之间的科技竞争也日益激烈。

根据2019年中国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国前三强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

但各省区市的排名和指数表现还有很大差距。

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科技创新强度主要受到人才、研发经费、专利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排名领先的省份,往往拥有相对完整的科技创新产业链,拥有众多高水平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

较为清晰的现象是,各省区市的科技创新水平的差距并没有随着时间改变太多。

目前,全国科技创新水平还存在地域差异问题,科技人员密度、行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三、原材料行业领跑科技创新者材料科学和新材料产业是国家关注和重点支持的成长领域,也是原材料行业的创新重点领域。

我国的新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制高点,主要表现为基于无机、有机、光、生物、量子等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

在质量效益提升、降低污染排放、节能环保等方面,原材料行业技术创新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方面,行业企业持续加大生产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推动创新在技术需求领域的开发应用。

另一方面,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的动力。

四、电子信息技术走向转型升级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崛起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子信息行业正经过一个巨大变革期。

电子信息产业将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

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是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领域,需要以技术投入、技术研发促进更新迭代,促进技术转型和产业升级。

五、中西部地区科技加速发展演绎新优势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实施,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等指标也日益提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伴随着全球化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在日渐加大,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区域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降低资本和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速度,就需要将创新元素融入投入要素之中,通过实施要素的新组合,提升要素、资本的全要素生产率,以达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目的。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

在赋予权重的过程中有的采用主观赋权法,有的采用客观赋权法。

在评价过程中,有的采用单一评价法,有的采用组合评价法。

单一评价法和组合评价法严格来说没有好坏之分。

但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采用组合评价法得到的结论往往优于单一评价法。

在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中,有的没有将空间因素考虑在内,这使得空间因素归入到随机因素当中,进而导致了因空间因素的存在产生了内生性问题,使得模型的估计结果有偏。

在构建模型时,如果仅仅考虑线性结构而忽略经济现象中经常存在的结构性变异情况,将会使得估计结果欠准确,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对区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灵敏度分析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旨在对当前的研究状况进行剖析,为进一步阐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后,从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金融力、内源力的区域创新能力五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描述,为评价和选取影响因素指标奠定了基础。

接着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TOPSIS评价法、模糊Borda 组合法评价了各省整体及各个维度的区域创新能力情况,而且通过空间分析法探讨了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分布状况。

最后,采用了面板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灵敏度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设 计专 利具有 更强 的科技 原创 性 。科技原 创力 的
原创 力 的水平 . 只有 提高本 国的科技 原创 力 , 能在 才 以科 技竞争 为 主的新时代 处于有 利 的地 位 。
1 科技原创力的评价体 系
科技 原创力 是指一个 国家 或地 区依 靠 自身 的科 技 积累进 行科技 原始性创 新 的总体 能力 。科技 原创 力的含 义不 同于技术创 新 ,技 术创 新是 从技 术 的产 生到市 场化 的过程 . 调市场 的应 用 , 强 而科技 原创 力 是科技 的重大 突破 ,强 调 的是科 学与技 术 的发 明和 创新 。 技原创 力也不 完全 等同于 自主创新 , 科 自主创 新包 括 原始创 新 、 成创 新 、 集 引进 消化 吸 收再 创新 ,
括直接影响因素——科技投入和间接影响因素—— 科技 环境 , 两者是 评价科 技原 创力 不可 缺少 的要素 。
因此 , 本文 从 科技 资 源 、 科技 产 出 、 科技 环 境 3个方 面来 衡量科 技原 创力 的水平 ,并 结合科 技原 创力 的 内涵选取 代表这 3个方 面 的二级指 标[。 引 科技 产 出是科 技 原创 力水 平 最 直接 的体 现 , 包 括直接产 出成果 和产 业化 产 出成 果 。直接 产 出成果 是指在科 技研 究 中产 生 的结果 ,它包 括较 有价值 的 科技论 文文献 和专利 ,在 此选 用万 名科技 人员 被 国 际三大 检索工 具收 录的论 文数 和每 百万人 口发 明专 利 的授 权量作 为评 价指标 ,国际三 大检 索工具 收 录 的论 文都是研 究价 值较 高的成 果 ,能够 更好 地体现 科技 原创力 的水平 。 此外 , 为体 现科技 原创力 的原始 创新 性 ,选 取发 明专利 申请 授权量 占专 利 申请授权 量 的 比重作 为评价 指标 ,发 明专 利 比实用新 型 和外
刘 宾 .吴 利 华
我 国地 区 问科 技 原 创 力 的 评 价 与 分 析
而科技 原创力 更侧重 于原 始创新 ,科 技原 创力是 实 现 自主创新 的基础 。
对 于科技 原 创 力 的含 义 , 醒 民 (03 进行 了 殷 20) 详 细的界定 和解 释 , 分别从 科技 文献 及引 用 、 利与 专 利用、 研究 与开发 经费 、 技术进 出 口平衡 4个方 面进
科 学技术作 为经 济发展 的核 心竞争 力 ,已经 是
各个 国家相互 竞争 的焦点 。作为 科学技 术发 展基 础
技原 创 力 的评 价 分析 中 , 已有 的研 究成果 . 经过 总结 分析 . 为对于 认 科技原 创力 的评价 应 当从 科技 原创 力 的成 果 和科技 原创力 的影 响 因素 进行分 析 。科技 原创力 的成 果 即 科技产 出 . 接反 映 了科 技原创 力 的水平 , 直 是评 价科 技原创 力最 重要 的要素 :科技 原创 力 的影响 因素包
行 了研究 分析 …。而关 于科技原 创力 的评价 方法 , 王
产 业化产 出成果 应 当从 高技 术产 品 的产量 、贸 易状 况 来衡量 ,因此选取 规模 以上 产业增 加值 中高 技术 产业份 额和 高技术 产品 出 口额 占商 品 出 1额 的 比重 : 3 作 为评 价指标 ,而 万人技 术市 场成交 合 同金额 从技 术交 易的状 况间接 反映 了科 技原 创力 的产 出情 况 。 科 技资 源是指 投入 到科技 研究 与开 发 的人 员 与
第2卷 2
总 第 19期 2
2 0 年 6月 第 3期 09
我国地区问科技原创力的评价与分析
刘 宾 ,吴 利 华
2 1 9 1 8 ) 1 (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南京
摘 要: 科技 原创 力是科 学技 术发展 的 核 心要 素 , 高科技 原创 力水 平是 实现 我 国 自主创 新 的基 础 。 科技 资 源 、 技 产 提 从 科 出和科技环境 3个方面建立了科技原创力的评价体 系,通过因子分析对我 国 3 1个省份的科技原创 力进行 了综合比较 。 结果表 明: 科技环境是提 高区域科技原创力的重要条件 , 西部地区科技原创力的产业化成果差异 大而人 均科研成果 东、 差 异相 对较 小 , 地 区基 础研 究的投 入 比例 总体 落后 于 中、 东部 西部 地 区。 关键词 : 科技 原创 力 ; 因子 分 析 ; 技 环境 科
的科技 原创力 , 也广泛 受到各 国的重 视 。 国 目前 科 我 技水平 整体落 后于发 达 国家 ,主要通过 引进 学 习来 提高 我 国科技 水平 , 小与 发达 国家 的科技 差距 , 缩 这 样可 以节约科 研成本 . 提高 产 出效益 , 前 沿核 心 的 但
技术 是发达 国家绝对 垄断 的领 域 .我 国要 摆脱 发达 国家 的控制 , 实现科 技 的 自主创 新 , 必须 提高科 技 就
亮 、 绍荣 、 孙 李世 綦 (04 进 行 了详 细 的研究 , 20 ) 并建 立 了科 技原创力 的评价 指标体 系 , 它包 括产 出能力 、 原创 力 资 源 、 原创 力 环境 。另外 , 学 力 、 荣斌 王 黄
(07 , 20 )屠文娟(08 分别在分析广州和江苏 的科 20)
基金项目: 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 ——江苏省特色产业集聚类型 、 形成条件及支持政策 的研究( 目编号 : R 0 7 5 ; . 负责人 : 项 B 2 0 04 x 目  ̄ 吴
利华 ) 成果之一 。 ' n 作者简介: 刘宾 ,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技术创新 与管理 ; 吴利华 , 管理学博士 ,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主 任、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产业经济 、 技术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