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汇总
第8课 时间的脚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
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学习目标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重点)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难点)文题解读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写作背景课文主题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
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读读写写掸dǎn 踪迹zōng 烘烤hōng 腐蚀shí沙砾 lì山麓lù沟壑 hè龟裂jūn 帷幕wéi时间的脚印陶世龙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①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②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④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11.部语八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
11.部编版语文八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大全【文学常识】1.作者:陶世龙,科普作家。
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高士其(1905-1988),福建福州人,科普作家。
3.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作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怎样记录时间、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说明文文体知识】八、说明文知识:题型及思路:(一)整体感知明确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说明对象指的是说明文介绍的特定对象(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说明内容指的是说明文介绍说明对象时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等。
因此,答题时,“说明对象”的答案应是具体的一个词语或短语,“说明内容”的答案应是概括性的叙述语句。
分析:一方面,力求用原文回答,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另一方面,无适合的原文时,概括各段段意→合并归纳→组织表述。
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注意: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能以偏概全。
(二)局部探究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划线句/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划线句/段的作用?答题思路:从“自身”作用和“在文段中”作用两方面答。
2.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某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删除法)将某词换为某词,好不好?为什么?(置换法)加点词的作用是什么?答题思路:(1)删除法判断(不能删)→分析词语(该词说明……)→回扣(如删去有什么不好)(2)置换法判断(不能换)→分析词语(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词义、搭配、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回扣(如换了有什么不好)(3)陈述某一加点词的意义/ 作用表层﹢深层3.说明文语言生动性:主要题型及思路(1)修辞的运用(2)用故事(事例)开头的作用a、形式:……引起读者兴趣b、内容:……为说明内容服务4.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常考的指示代词有“这”、“此”、“其”、“其中”等;有指示意义的词语如“旧的问题”、“新的问题”、“综上所述”等。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课堂笔记时间的脚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之一,也是我们记录生活和探寻历史的重要载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和时间打交道,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合理利用时间。
接下来,我的笔记将围绕这些主题展开。
一、时间的重要性时间是一种无情的存在,它不等人,不留情面。
过去的时间无法重来,未来的时间无法预知。
因此,我们必须好好利用时间,不断追求进步。
二、如何合理利用时间1. 给自己制定时间表。
时间表可以帮助我们规划好一天的时间,让我们能够更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只有合理规划时间,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学习进步,享受生活。
2. 充分利用零散时间。
人的每一天都包括了很多零散时间,比如上学路上、排队时、等车时等。
这些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如果充分利用,就能够做很多事情。
比如可以背单词、听音乐、读书等。
3. 拒绝浪费时间的习惯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而浪费大量的时间。
比如玩游戏,聊微信等,这些都是浪费时间的习惯。
我们必须拒绝这些习惯,将时间用于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三、时间对人类的影响时间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时间可以产生价值,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另一方面,时间也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和生命。
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利用时间,珍惜现在的每一分一秒。
四、时间的不同含义时间有很多不同的含义。
对于不同的人,时间也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有些人来说,时间意味着机会;对于有些人来说,时间意味着生命;对于有些人来说,时间意味着财富。
然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时间都是宝贵的资源。
五、时间的启示与其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不如从现在开始好好利用它。
时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而我们也要为它负起责任。
我们必须要在时间的脚印上跟上自己的步伐,记录下属于自己的珍贵回忆,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更多的足迹。
六、不同阶段的时间规划随着我们的年龄和经历的不同,我们的时间规划也应该随之变化。
从初中生到大学生,再到职场新人,每个阶段都需要针对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做出相应的计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脚印》知识点总结
《时间脚印》知识点总结1【主题思想】课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2【文章结构】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毁灭与新生-无字的史书记录时间时间的意义-增加知识-找寻宝藏3【文学常识】“时间的脚印”是喻体,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
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标题新颖别致,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说明事理的文章,往往采取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性质到作用,等等。
不管采取什么说明顺序,都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后次序,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说明顺序的选择,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的目的有关。
比如《恐龙无处不有》,作者说明的重点是“板块构造”理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放在后面,先以南极的恐龙化石引起话题,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这样安排顺序,由浅入深,比较吸引读者。
能不能按别的顺序来安排呢?根据情况的不同,也是可以的。
假如作者的目的是比较充分地介绍板块运动在塑造地球面貌中的作用,那可能就要先讲板块理论,然后再从地理、气候、生物等方面讲板块活动在不同方面的结果。
那就是从整体到局部、从性质到作用的顺序了。
可见,说明顺序是可以灵活安排的。
了解基本的说明顺序的种类,不是为了记住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在阅读说明文时懂得识别,从而可以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如果换成别的说明顺序文章会有什么不同,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在写作说明性文章时懂得选择适宜的说明顺序。
总之,一切都与实际的语言运用相关联。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01 文题解读“脚印”指的是痕迹、印迹。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陶世龙(1929—)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揭开大地的奥秘》、《地球的画像》、《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说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掸.(dǎn)踪.迹(zōng)烘.烤(hōng)腐蚀.(shí)沙砾.(lì)山麓.(lù)沟壑.(hè)龟.裂(jūn)帷.幕(wéi)海枯.石烂(kū)2.词义: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
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烘烤:指用火燥物。
烤东西。
腐蚀: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
沙砾:指沙子和碎石。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沟壑:山涧,山沟。
龟裂:裂开许多的缝隙。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布。
【即学即练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或给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shí()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zhuāng zhì():铜壶滴漏。
(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梳理
时间的脚印【原文】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课时导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课时导学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二、理解词语1.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2.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3.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4.山麓:山坡与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
5.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6.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7.刨刮:刮平。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四、问题归纳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4.第⑭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5.“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汇总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二、理解词语1.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2.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3.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4.山麓:山坡与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
5.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6.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7.刨刮:刮平。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四、问题归纳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4.第⑭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5.“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训练一、知识点汇总:1.事理说明文知识2.字词积累3.陶世龙简介及主要作品4.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手法5.独立成段的单句的作用6.准确、精练而又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事理说明文知识事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着重阐明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的说明文。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特别是刮.(guǎ)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zhuàn)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B.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zhǔ)从地上扫过,刨.(páo)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C.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严.热的阳光烘烤.(kǎo)着它,严.寒的霜雪冷.(lěng)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D.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shí)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shuā)、吹拂.着它。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山麓:山脚B.沟壑:山沟石炭纪:古生代的第五个纪C.犹豫:拿不定主意龟裂:裂开许多缝子D.海枯石烂:海水粉碎,石头枯干胶结: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3.陶世龙及主要作品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文本解读(部编本)
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文本解读(部编本)《时间的脚印》文本解读1.文题诠释(1)“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
(2)大自然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2.主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作者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并说明地球上还有更丰富的记录,号召读者去探求。
3.内容解读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4.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5.写作特色(1)语言准确、严密。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句中“大约”一词就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行性。
(2)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强。
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
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3)按照逻辑顺序,层次清晰。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进行说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训练一、知识点汇总:1.事理说明文知识2.字词积累3.陶世龙简介及主要作品4.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手法5.独立成段的单句的作用6.准确、精练而又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事理说明文知识事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着重阐明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的说明文。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特别是刮.(guǎ)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zhuàn)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B.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zhǔ)从地上扫过,刨.(páo)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C.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严.热的阳光烘烤.(kǎo)着它,严.寒的霜雪冷.(lěng)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D.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shí)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shuā)、吹拂.着它。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山麓:山脚B.沟壑:山沟石炭纪:古生代的第五个纪C.犹豫:拿不定主意龟裂:裂开许多缝子D.海枯石烂:海水粉碎,石头枯干胶结: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3.陶世龙及主要作品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018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 《时间的脚印》
2018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掸dǎn: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掉衣服上的雪。
shàn:我国史书上对傣族的一种称呼。
踪迹zōng jì:行动所留的痕迹:各个角落都找了,仍然不见~。
装置zhuāng zhì:1.安装:降温设备已经~好了。
2.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自动化~。
烘烤hōng kǎo:由加热作用而使其(如面包)发脆、受热、变为棕色。
腐蚀fǔ shí:1.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如铁生锈
2.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黄色读物会~青少年。
沙砾shā lì:沙和碎石块。
山麓shān lù:山脚。
沟壑gōu hè:坑谷,山沟。
壑(hè)。
龟裂jūn liè:1.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
2.(物体)裂开许多缝,出现许多裂纹。
帷幕wéi mù: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海枯石烂hǎi kū shí làn: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
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2018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注音及解释第 1 页共1 页。
八下时间的脚印课堂笔记
八下时间的脚印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陶世龙,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 文体。
-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读音。
- 掸(dǎn):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 踪迹(zōng jì):行动所留的痕迹。
- 装置(zhuāng zhì):安装。
- 烘烤(hōng kǎo):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者使物体变热、干燥。
- 腐蚀(fǔshí):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 沙砾(shālì):沙子和碎石块。
- 山麓(shān lù):山脚下。
- 沟壑(gōu hè):山沟。
- 龟裂(jūn liè):裂开许多缝子。
- 帷幕(wéi mù):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2. 多音字。
- 壳:qiào(地壳)、ké(蛋壳)。
- 龟:jūn(龟裂)、guī(乌龟)、qiū(龟兹)。
3. 重点词语解释。
-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
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 - 4段)-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 第1段,通过提问“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引起读者兴趣。
- 第2段,以铜壶滴漏为例,说明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 第3段,提出岩石也能记录时间,这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
- 第4段,进一步强调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出下文。
2. 第二部分(5 - 29段)- 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 岩石的破坏过程(5 - 21段)- 第5段,总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 自然因素(6 - 16段)- 风吹日晒雨淋等气候因素(6 - 7段):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部编八下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解析版)
第8课《时间的脚印》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踪迹.( )装zhì( )悬崖绝bì(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 )粗糙.( )覆.盖( )wéi mù( )楔.形( )海枯石烂.( )2.判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 )(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滴漏宗迹低洼海枯石滥B.悬崖裂缝烘烤吹拂C.光蹓蹓扫帚沙砾浑浊D.山麓沟壑石碳纪鹅卵石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八下时间的脚印课堂笔记
八下时间的脚印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陶世龙,科普作家。
2. 文体。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
- 腐蚀(shí):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
- 浑浊(zhuó):(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明澈。
- 山麓(lù):山脚下。
-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 龟裂(jūn):裂开许多缝子。
-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
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2. 多音字。
- 藏。
- cáng(隐藏、收藏),如“他把宝藏(zàng)隐藏(cáng)在一个隐秘的地方”。
- zàng(宝藏、西藏)。
- 壳。
- qiào(地壳、金蝉脱壳),在“地壳”这个词中读“qiào”。
- ké(蛋壳、贝壳)。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 - 4段)-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 第1段通过问句“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引出下文对岩石记录时间的说明。
- 第2 - 4段讲述了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如钟表、日历等)的局限性,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岩石记录时间的独特性。
2. 第二部分(5 - 29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说明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 岩石的破坏过程(5 - 21段)- 第5 - 7段先总述岩石会被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破坏。
- 第8 - 18段分别介绍了不同的破坏因素,如风吹雨打、日晒霜寒、空气和水中的酸类、生物的活动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例如,雨水把岩石中的矿物质溶解,把它们带走,使岩石遭到破坏;空气和水中的酸类会腐蚀岩石等。
- 第19 - 21段总结岩石被破坏后变成泥沙等物质的过程。
- 岩石的新生(22 - 29段)- 第22 - 25段讲述泥沙等物质在重压和胶结作用下重新形成岩石的过程。
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笔记
时间超越了一切,它容纳着一切,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财富。
下面是关于时间的脚印笔记:
1. “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时间。
”——苏格拉底
时间的脚印象征着生命的存在。
纵观历史,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文化的传承,时间都是生命中的纽带,在时间的推移中催生代与代之间的邂逅。
2. “时间是一切的主宰,时间的宽恕是人类的慈悲。
”——莎士比亚
时间的宽恕是人类的慈悲,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我们也要学会接受它,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有时候,时间的宽恕也能感化我们,让我们及时反省自己,摆正心态,去迎接新生活。
3. “人生无常,时光流逝,把握时间,积极进取。
”——马可·波罗
时光流逝,我们要把握时间,勇敢迎接改变。
改变是时间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我们要积极利用时间,把握时机,让自己拥有更好的未来。
4.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爱德华·阿克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每个人的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决定。
每个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改变命运,在改变中,收获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时间,我们应该用心生活,将时间敏感传递,用每一次机会,去诠释生命的意义,去完成每一段旅程。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020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020作为知识分子,不应该也不会排斥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但他在团队里,是有一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第8课《时间的脚印》一、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二、理解词语1.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2.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3.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4.山麓:山坡与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
5.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6.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7.刨刮:刮平。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四、问题归纳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4.第?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备课相关资料 用来表示时间的词归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备课相关资料用来表示时间的词归纳
生活中我们用来表示时间的词
1须臾=2880秒,
1弹指=7.2秒,
1瞬间=0.36秒
1刹那=0.018秒,真比电光石火还快.
梵典《僧只律》记载: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晓:日出夕:黄昏
昼:白天夜:晚上
周:七天
久:长时间
季:三个月
旬:十天
载:一年
年:岁、载、春、秋、春秋,祀、霜、稔
岁暮:表示年终、一年完。
累年:表示一年年
期年:表示周年整。
期月:表示一整月。
兼旬:则指二十日(天)。
一旬:指10日整。
旬余:指十多天。
既望:指农历十六“既望”月团圆。
侵晨:指天正亮。
质明、拂晓、破晓:皆指刚刚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为旦日。
旦旦:连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与夕。
中夜:指半夜时分。
夜阑:指深夜时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约指中午十二点。
光阴、岁月:皆指时间。
少顷、俄顷、少间:皆指一会儿的短时间。
须臾、瞬间、刹那、随即、寻、俄、旋、遽:皆指极短的一小会儿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汇总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二、理解词语
1.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2.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3.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
4.山麓:山坡与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
5.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6.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7.刨刮:刮平。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四、问题归纳
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4.第⑭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5.“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具有确定性。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6.“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
”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
“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
7.第27、28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
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8.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9.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
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
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
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